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30《饮酒(其五)》学案

发表时间:2021-01-11

30《饮酒(其五)》学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30《饮酒(其五)》学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30《饮酒(其五)》学案01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这首诗歌。
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法:
1、诵读品味
2、想象联想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一、解释下列词语:
1.结庐:2.喧:
3.君:4.心远地自偏:
5.悠然:6.辨:
7.忘言:8.相与还:
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
三.朗读诗歌
【课堂练习】
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陶渊明的“,
”意趣相似。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3.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5.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
6.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课后练习】
阅读《饮酒》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答: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答:
4.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蕴含的哲理。
答:
【试题链接】
一、(2011年浙江省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答:
二、(2011年四川省成都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l~2题。
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注一]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1.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答:
2.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1.结庐:建造房屋。庐:简陋的房屋。
2.喧:吵闹的声音。
3.君: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文中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4.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5.悠然:闲适的样子。
6.辨:说明。
7.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8.相与还:结伴而归。
【课堂练习】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5.“见”字好。“见”更能显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或:“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6.C
【课后练习】
1.示例一:“采菊”
示例二:“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三:“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3.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见到了悠远的南山。
4.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我,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正因为如此才能过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的“无我之境”。
【试题链接】
一.(1)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2)“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3分,三个要点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二、(4分)1.(2分)沾满晨露的丛丛秀菊湿润晶莹,含露绽放,散发出缕缕幽香,飘满了水池岸边。(想象合理,描写形象,能再现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即可计分,否则酌情扣分)
2.(2分)参考示例l:诗人采用对比手法,将菊花与瓦松作比,突出表现了菊花虽生长在低洼之处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了人们的品质。
参考示例2: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菊花人格化,用“不羡”更形象地表现出菊花不慕高位、不慕荣利的品质。(表现手法把握准确计1分,分析恰当计1分;语意相近即可)

相关知识

第30课《诗五首》导学案


第30课《诗五首》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课文,学习朗读技巧。
2.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体会诗中景物描写带给人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景物描写带给人的审美感受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诵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指导预习,掌握文章的基本字词。
3、品味鉴赏诗歌。
二、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一)走近作者
1、李白(701-762),代伟大的诗人,字,
号,有“”美誉,与杜甫并称为“”。其诗想象丰富奇特,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雄奇豪放,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2、王安石(1021-1086),字,晚号,世人称公、
先生,(朝代)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为:、、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3、常建,代诗人,其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
4、杜甫(712-770),字,世称杜工部、杜少陵,自号,
代伟大的诗人,后人尊称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其诗因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而被誉为“”,诗风“沉郁顿挫”。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有《杜工部集》传世。
5、曹操(155-220),字,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其诗以见称。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
(二)字词梳理
1、注意下列字音:
岱宗()决眦()碣石()澹澹()万籁()
竦()峙()萧瑟()钟磬()哉()
2、解释加点字词
(诗中有些词语的含义比较重要,对理解诗歌内容很有帮助,请你把它们的含义记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左迁:
自缘身在最高层自缘:
万籁此都寂万籁:
岱宗夫如何岱宗:夫(fú):
齐鲁青未了未了:
造化钟神秀造化:钟:
阴阳割昏晓阴:阳:
决眦入归鸟决:眦
会当凌绝顶会当:凌:
一览众山小一:览:
水何澹澹何:澹澹:
山岛竦峙竦:峙:
幸甚至哉幸:至:
(三)朗读背诵
1、请同学们根据朗读指导,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直至读懂诗歌大意。
2、小组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反复品味其妙处。
3、请按照你的理解,用“/”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5)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4、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力争熟读成诵。

【合作探究】
1、把握文学常识与主题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B、《登飞来峰》
C、《题破山寺后禅院》D、《望岳》E、《观沧海》
在五首诗中,属五言律诗的是:属七言绝句的是:
属唐代作品的有:即景生情,饱含哲理的是:
寄情明月、赠送友人的是:
寄予作者伟大抱负的作品是: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五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登飞来峰》:
《题破山寺后禅院》:

《望岳》:

《观沧海》: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熟读背诵五首诗,赏析诗歌,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反馈
三、学习过程:
【诗文赏析】
1、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

2、赏析《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的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该如何理解?
答:

3、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
(1)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写了什么内容?其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答:

4、赏析杜甫的《望岳》。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的景色。
一句写出了泰山之高;写出了诗人望岳心情的激动;写出诗人面对岱宗引发的畅想和宏愿。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答:
5、赏析《观沧海》
(1)这首诗选自《》,是组诗《》中的一章。这是曹操北伐乌桓胜利回师路过碣石山时所作。
(2)这首诗哪个字统领全篇,哪几句写实景,哪几句写虚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作者这样虚实结合来写有什么用意?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
答: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象?联系写作背景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4)有人说,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算得上“慷慨悲壮”吗?若算不上,请你试作概括(最好也是四个字)。
答:
三、名句积累
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其中运用拟人手法,借明月表达怀念朋友、对友人宽慰的诗句:
②《登飞来峰》一诗中借景抒情,表达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具有哲理性意义的诗句:
③《观沧海》一诗中虚写的句子是:
④《望岳》一诗中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名句是:
⑤《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对仗工整,巧夺天工,紧扣题眼的诗句(颔联):。而全诗主旨之句(颈联):

【本课小结】

总结反思
我的收获与体会:

30、寓言四则


30、寓言四则
一、教学目标
①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分析故事情节。
③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①分析故事情节。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三、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老师:投影仪。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二、教学设计
1、导入课文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2、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①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不筑,必将有盗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
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④复述课文大意
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3、讨论
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这个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很快可以讨论出结果。教师告诉学生,在以后学习中见到成语,可以从寓言故事的角度帮助理解意义。(当然,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从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
4、小结
①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明白,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而要读懂寓言,则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②布置作业。
结合今天的生活写出你对寓言故事《黔驴技穷》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①《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②你是如何得出这寓意的?
(由学生回答《智子疑邻》寓意的理解,过渡到寓意是通过分析寓言情节得出的。)情节的设置、想像是寓言创作中重要的一环。今天,我们再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则寓言的分析,发挥想像,学习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
2、讨论,分析寓言情节,认识寓言情节的作用
①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②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一定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来理解寓意。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也可以照此分析。
③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出示投影(改动后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如,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
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点拨,寓言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学写寓言,进一步锻炼想像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①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以上两题内容,学生可任选一题,做到练习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②自编寓言练习。
教师出示题目:a.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蜜蜂与花朵止猫和老鼠。
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题目构思,并在最后点明寓意,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在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寓意,并能续编情节的基础上,做这一练习正合适。学生此时的思维正处在活跃高峰,会有很高的兴致。这个练习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想像力,依据生活去合理想像;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动脑分析生活,正确认识生活,可谓一举两得。因课堂时间关系,不可能做长时间交流,但在讨论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当然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可以给学生提点具体修改意见。
3、总结
①教师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实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
②布置作业
a.依据课堂讨论,利用课堂上老师出示的题目,也可以自己命题编写一则寓言,规整地抄到本子上。
b.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伊索寓言》等。
4、信息反馈: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反思其五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反思其五”,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生态系统及细菌和真菌知识的基础之上,而进行的一节生物教学活动。是我经过多次讲课后,总结经验教训所设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提出播放视频,直奔主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饶有兴趣的问题去思考、探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实践着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然后让学生举出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自己身边的细菌和真菌使人和动物患病的例子。使学生明白细菌和真菌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影响,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教学中,更注重让学生借助实物、图片、文字和视频,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探讨根瘤等共生现象的形成机理及意义,并进一步讨论了发生在动物和人体内的共生现象及其作用。

在“评价实验方案”的技能训练中,特别注重学生对实验设计的科学性进行反思,这是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三个实验方案的评价、分析,明白了各个实验方案可行或不完善的理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多个活动,来学习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体现着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主体参与、探究及合作式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引导学生如何去预防某些疾病,学会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