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粤教沪版)

高中物理教案

发表时间:2021-01-05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粤教沪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粤教沪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五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课时)执教
教学
目标1.学习根据探究目的制定探究计划、准备实验器材等方法。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数据的初步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4.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凸透镜成像基本规律的雏形。
重点实像,理解物体在凸透镜焦距、二倍焦距之内外的成像规律。
难点理解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之外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教具演示
学生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复习提问
1.有关凸透镜的一些名词:光心、焦点、主光轴、焦距
2.请学生看图解说
介绍我们实验中将用到的凸透镜的焦距。强调实验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不会随凸透镜移动而改变。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了解凸透镜。
1.光心:光心透镜的中心称为光心(O)
2.焦点:平行光经凸透镜会聚的点称为凸透镜的焦点(F)
3.主光轴:过焦点和光心的直线叫主光轴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称为焦距(f)
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
(1)凸透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叫它
(2)那么通过它看到的物体都是放大的
(3)用凸透镜看远处的物体是放大的
(猜猜看,试试看)
指导学生看学案上的箭头。你会观察到什么样的像?移动凸透镜,你看到的像发生怎样的变化
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到箭头的距离相同,像的情况怎么样
让学生提出问题〖〗一定有学生答:放大镜
学生进入物理学习的情境中。在活动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引导他们提出来)
学生很容易就会发现像的大小不同,像的正倒也不同
指导性的活动,使学生可能会考虑到成像与焦距有关
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学生有一段时间去找原因
2.猜想
猜猜看:这些结果与因素有关
3.制定实验计划
介绍光具座,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物距(u),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像距(v)
指出学生在制定计划时可不受光具座限制,可不用它,自己选择实验器材
让学生汇报设计的方案计划
提示: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是不同含义。只有当光屏上得到特别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计划
选择同学们提出的方案,自己小组内讨论决定使用哪一种方案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要求
(1)不管用何种方案都要做好记录:像的大小、像的正倒、物距、像距、物距与像距的关系
(2)想办法得到放大、缩小、等大的三种情况的像
学生自由实验学生可能很难发现虚像
指导实验:蜡烛放在距凸透镜两倍焦距(2f)处,你猜会观察到?
(试试看)
把凸透镜恰好放在距物体一倍焦距(f)处,又会有发生
(先猜,后试试)
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探究活动(预测)
5.组汇报数据、初步分析数据
学生汇报数据
学生小结
三.思考与作业课后练习:2,3,4,一课一练
四板书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名词
1.物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
2.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成缩小、倒立的实像条件:物体放在大于2倍焦距(U2f)2.当物体靠近凸透镜(U↓),像远离凸透镜(V↑),像变大。
3.当物体放在2倍焦距(U=2f),成等大、倒立的实像。
三.放大镜
放大倍数:凸透镜越凸,放大倍数越大。

课题第六节透镜与影像(1课时)执教
教学
目标1、知道眼睛的光学原理
2、知道照相机、望远镜的光学原理
重点知道眼睛的光学原理、照相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光学原理
难点照相机、望远镜的光学原理
教具演示照相机、望远镜、显微镜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我们的眼睛为什么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呢?
同学们外出秋游,总想照张相留个影,你想知道照相机是怎样给你留影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眼睛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简介眼球的构造,说明眼睛其实就是一个凸透镜
1、近视眼:眼的屈光能力过强。
近视眼镜:凹透镜
2、远视眼(老花眼):眼的屈光能力太弱。
老花镜:凸透镜
二、照相机
镜头:凸透镜
成像原理:uv,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三、显微镜和望远镜
由两个凸透镜或一凸一凹两个透镜组成
三.思考与作业一课一练
四板书一、眼睛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简介眼球的构造,说明眼睛其实就是一个凸透镜
1、近视眼:眼的屈光能力过强。
近视眼镜:凹透镜
2、远视眼(老花眼):眼的屈光能力太弱。
老花镜:凸透镜二、照相机
镜头:凸透镜
成像原理:uv,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三、显微镜和望远镜
由两个凸透镜或一凸一凹两个透镜组成

课题第四章第一节认识物质的一些性质(1课时)执教
教学
目标1、知道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2、知道物质具有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硬度等性质
3、能够按物质的性质区分物质。
重点物质具有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硬度等性质
难点能够按物质的性质区分物质
教具演示条形磁铁、铁片、磁带磁盘、电学演示箱、糖水盐水、竹筷、铁汤勺、指南针
学生各型号的铅笔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有很多种,他们的属性也是多种多样的,同学们能不能通过P72的四个图指出:
1、这些物体都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2、他们都具有哪些特点?
从而使学生了解物质性质的多样性。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物质的磁性质。
磁性质学生们应该有所了解,演示磁铁吸钉,出示各种利用磁性制成的物品:如指南针、磁盘等。
让学生开动脑筋想想还有什么物体是利用磁性制成的?
如:电话、磁悬浮列车等。
二、物质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1、导电性
进行“活动1、2”,说明有些物体具有导电性,而且导电性有强弱之分。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如金属、酸碱盐溶液、大地等
绝缘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如橡胶、塑料、干木柴、纯净水等
半导体:导电性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如硅、锗等
2、导热性
进行“活动3”,说明有些物体具有导热性,而且导热性也有强弱之分。
热的良导体:容易导热的物体,如金属
热的不良导体:容易导热的物体,如橡胶、木柴、竹子等
三、硬度
通过“活动4”学习如何比较物体的硬度。
课堂练习:P78-课外活动

课题第二节测量物体的质量(2课时)执教
教学
目标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
2.知道质量的主单位和常用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仪器是天平;知道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重点质量单位及单位间换算,天平使用方法
难点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教具演示铁钉、铁锤、木桌、木凳、托盘天平、硬币、乒乓球、一杯水、彩色挂图等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学生回答
二教学过程设计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性质就引入的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符号:“m”表示。
(2)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千克(kg)
(2)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3)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看P81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天平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3)天平的使用
A.盘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B.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C.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教师强调:
1、调节平衡螺累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
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
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4)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C.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小结:(在板书中小结)
进行“活动1”和“活动2”,学习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观察实物
观察天平构造,对照书本,指出每一组成部分
三.思考与作业如何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一课一练
四板书第七章第一节质量
一.质量
1.什么叫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
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进率:1000进
二.质量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工具:天平2.天平的使用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3)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并调节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物体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读数
三.使用天平注意事项:P82

课题第三节密度(2课时)执教
教学
目标1.掌握密度的概念。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重点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教具演示
学生天平(带砝码),木块2个,铁块2个,量筒,水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二教学过程设计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
质量(克)体积(厘米3)质量/体积(克/厘米3)
木块15100.5
木块210200.5
石块11042.5
石块22082.5
(2)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义。
4.巩固练习:P90-2
5.小结
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与速度的物理意义对比说出密度的物理意义
思考,讨论
完成练习
三.思考与作业P90-3,一课一练
四板书第三节密度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2.密度公式:
3.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4.密度物理意义: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5.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课题第四节点击新材料(1课时)执教
教学
目标1、知道几种新材料

重点知道几种新材料的性质
难点知道几种新材料的性质
教具演示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现在,为了适应不同行业、不同规格的需要,各种新材料曾出不穷,他们越来越多的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点击这些新材料。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纳米材料
特点:小
二、超导材料
特点:电阻几乎为零
三、形状记忆合金
特点:能在一定条件下恢复原状。
四、隐形材料
特点:能避开雷达等工具。
五、其他新材料
如:液晶
三.思考与作业一课一练
四板书一、纳米材料
特点:小
二、超导材料
特点:电阻几乎为零
三、形状记忆合金
特点:能在一定条件下恢复原状。四、隐形材料
特点:能避开雷达等工具。
五、其他新材料
如:液晶

课题第五章第一节认识分子(1课时)执教
教学
目标1、知道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大小的数量级。
重点知道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难点知道分子大小的数量级
教具演示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屋檐滴水时间长了,为什么会“水滴石穿”呢?铁铲永久了为什么会变薄呢?走进花园,在较远的地方我们就能够闻到花香,这是为什么呢?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物质的组成
简介德谟克里特的猜想
1、德谟克里特的猜想
提问:这个猜想对吗?你认为呢?
2、分子:自然界中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任何物体,无论它们的大小、轻重有何不同,也不论它们是否有生命,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介绍我国关于物质组成的理论:五行说。
二、分子的大小
简单介绍“活动”的内容,体验分子的大小
指出分子的直径数量级10-10m

强化感受练习:P99-1、2M

三.思考与作业一课一练
四板书一、物质的组成
1、德谟克里特的猜想
2、分子:自然界中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任何物体,无论它们的大小、轻重有何不同,也不论它们是否有生命,都是由分子组成的。二、分子的大小
直径数量级10-10m

课题第二节“解剖”原子(1课时)执教
教学
目标1、知道什么是原子。
2、了解原子的结构。
3、知道微观世界物质大小的数量级。
重点知道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难点知道分子大小的数量级
教具演示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复习提问:
1、什么是分子?
2、分子有多大?
分子是世界上最小的微粒吗?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原子:一种比分子更小的微粒,是组成分子的更小微粒。
介绍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结构,说明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提问:原子是世界上最小的微粒吗?
二、电子、质子与中子
介绍电子、质子和中子的发现及相关的实验。
电子:带负电荷
质子:带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三、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汤姆生的糕点式结构:错误
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正确。证明实验:a粒子散射实验
四、原子的结构
原子——电子(-)
原子核(+)——质子(+)——夸克——???
中子——
五、微观世界的尺度
三.思考与作业一课一练
四板书一、原子:一种比分子更小的微粒,是组成分子的更小微粒。
二、电子、质子与中子
电子:带负电荷
质子:带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三、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汤姆生的糕点式结构:错误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正确。证明实验:a粒子散射实验
四、原子的结构
原子—电子(-)
原子核(+)—质子(+)—夸克—???
中子—
五、微观世界的尺度
课题第三、四节飞出地球、宇宙深处(1课时)执教
教学
目标1、知道地心说、日心说和万有引力定律。
2、知道宇宙的构成。
重点知道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难点知道分子大小的数量级
教具演示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晚上,我们抬头可以看到茫茫星空,你知道头顶上的宇宙有多大吗?你想不想飞出地球,去看看地球以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我就带大家“飞出地球”,到“宇宙深处”去看看。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古人的宇宙图景。
二、地心说和日心说
1、地心说(托勒玫)
2、日心说(哥白尼)
三、万有引力定律与飞出地球
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及三个宇宙速度
了解到要飞出地球,甚至是太阳系,宇航器就必须具备有第一甚至第二、第三宇宙速度。
四、宇宙的构成
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和外形新
光年(l.y.):光一年走过的路程
1l.y.=9.4605×1020m
光年是长度单位
三.思考与作业一课一练

四板书一、古人的宇宙图景。
二、地心说和日心说
1、地心说(托勒玫)
2、日心说(哥白尼)
三、万有引力定律与飞出地球
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及三个宇宙速度四、宇宙的构成
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和外形新
光年(l.y.):光一年走过的路程
1l.y.=9.4605×1020m
光年是长度单位

精选阅读

八年级上册《点击新材料》学案粤教沪版


八年级上册《点击新材料》学案粤教沪版

随着人们对物质属性的深入研究,各种新材料层出不穷。他们也越来越多的进入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并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纳米材料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nm=10-9m纳米材料尺度:1~100个纳米1、特点当材料的微粒小到纳米尺寸时,材料的性能就会发生显著变化。黄金的纳米颗粒黄金2、应用工业、农业、能源、环境保护、医疗、国家安全等方面钻石电脑芯片马铃薯生命无限延长将煤炭中的原子重新排列向沙子中加入一些微量元素,并将原子重新排列土壤、水和空气的原子重新排列细胞老化时一个分子一个分子地制造出来新细胞

二、超导材料1、特点当温度降到一定时,材料的电阻变为零的特性称为超导体。2、应用前景广大,若用来输电可节约能源和材料。超导磁悬浮列车超导电流引线高温超导列车三、形状记忆金属1、特点有些合金在加热时能像弹簧一样拉长和扭曲,冷却后保持这个形状不变;当再次加热时,他们又恢复到被拉长或扭曲的形状。(1)单程记忆(2)双程记忆(3)全程记忆某合金加热时恢复高温相形状,冷却时又能恢复低温相形状加热时恢复高温相形状,冷却时变为形状相同而取向相反的低温相形状形状记忆合金在较低的温度下变形,加热后可恢复变形前的形状,这种只在加热过程中存在的形状记忆现象称为单程记忆。2、应用记忆合金属管的接头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上的半球形的网状自展天线。先把天线在低温下折叠成一小团,放在卫星或飞船里发射或升空后,太阳的热量使它从发射的折叠状态展开成半球形的工作状况。

如图:四、隐形材料1、特点能将雷达发射出的电磁波大部分吸收掉,反射回去很少2、应用飞机、坦克等重要军事目标或武器上隐形战斗机是利用新型的隐形材料制成的重要军事武器,涂有隐形材料的战斗机能将雷达发射出的无线电波大部分吸收掉,反射回去的却很少,使雷达变成了“睁眼瞎”.而普通飞机反射回去的无线电波信号很强,雷达接收屏能接收到,因此能显示出普通飞机的存在态。1、纳米:长度单位,1nm=10-9m2、超导材料:电阻为零的材料。3、形状记忆合金:加热后能随意拉长和扭曲,冷却后形状不变;再次加热可恢复到原来形状。4、隐形材料:能吸收电磁波。除了本节所介绍的新材料外,你还知道哪些新材料?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集【粤教沪科版18份】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教学分析】
本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些自然和生活中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内容包括: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我们怎样区分声音,让声音为人类服务。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音现象的基础。本章教材安排了一系列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从生活中体会到:声音具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三个特征,知道噪声的来源,以及控制和减弱噪声的三种措施,知道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知道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知道声音的反射现象――回声。
本章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响度和音调的决定因素;知道控制和减弱噪声的措施,增强环保意识;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难点是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课时安排】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1课时;第二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1课时;第三节,们怎样区分声音(续),1课时第四节,让声音为人类服务,1课时;第五节,习题课,1课时。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在空气中声波的速度是340m/s;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2、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活动,证明物体振动发声;通过对水波、弹簧上疏密波和声音引起空气振动形成的疏密波的观察、类比等活动过程认识声波;通过比较知道声波可在空气等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是不同的;通过看图和讨论,回忆生物课上已学的人耳结构,了解引起听觉的过程。
3、能积极设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对声音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的活动有兴趣,并能找其他物体试验,还能跟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由五段组成,是按照声音的“产生――传播――要有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同――传到人耳后,经过了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来安排的。通过四个活动以及讨论、看图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声音的传播条件。
2)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3)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2、难点:
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音叉、肥皂液、喇叭、塑料尺子、录音机、乒乓球、水槽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生共同朗读“章首诗”
板书: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①.教师先播放一段录音,让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
问题:听了这段录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②.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几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动手做一做。看谁的效果最好。
如:用手指放在正在发声的喉头,感到喉头在振动。
③.演示实验1: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
让学生学生对实验进行小结。
④.然后,请同学们阅读“帕斯卡的故事”
提问:通过实验阅读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波。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25页的图片2-4,让学生归纳:
板书: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做声波。

3、把声音显示出来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25页的图片2-5,让学生归纳
板书:3.示波器能在显示屏上显示出声音的波形

4、声音的传播条件
①.活动2:比较空气、木杆等物体传递声音的效果是否相同,并与同学交流讨论。(不相同,空气的效果最差,木杆的效果最好)
②.活动3:听水中发出的声音
演示实验2:参照课本图2-7,一位同学在水中敲击石块,另外的同学耳朵贴在水槽的外面,试试能否听到敲击石块的声音。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交流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③.提问:真空能传声吗?
演示实验3: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让学生注意声音的变化。(让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抽气机一直在抽走罩内的空气,当罩内空气抽完了,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这个现象表明了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对以上活动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阅读“贝多芬的故事”
教师提问:请你猜想一下,当宇航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怎样相互交流的?与同学们交流并讨论你所想到的方法的可行性。
板书: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是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5、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请同学们阅读P27内容(结合观察图2-7),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题:百米赛跑中,如果终点计时员听见发令枪响才按表计时,这样的计时方法准确吗?为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要求学生能否计算出:听见枪响计时会慢多少?
板书:4、声音的传播速度:1)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
2)V固>V液>V气

6、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指导学生结合图2-11,阅读课文P28的内容,说说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并写在方框中。
板书:6、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发声体振动――介质――人耳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指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
四、巩固练习
完成P29的“自我评价与作业”的No.1.2.3.4.5.6.

五、反思
通过本节教学,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及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学习的效果较好,但在探究有些问题时,探究方案的设计,对所看到的物理现象的科学归纳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我想这恐怕是刚系统地接触科学探究的缘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多引导,可作专门的训练,以达到纠正,提高的目的。
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音调跟声源振动频率有关,不同的动物发出声波和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不同。
2、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会调节弦乐器的音调。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和调节弦乐器的音调,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安排,是通过实验了解乐音的三要素,即以实验为基础,而不要求具体的数量关系。本节安排了二个活动、一个信息浏览,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实验、学生的交流讨论,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音调,知道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重点、难点】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交流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
录音机、磁带、音叉、刻度尺、笛子、电子琴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播放录音]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
教师:刚才同学们听到的声音,有的强、有的弱,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悦耳、有的刺耳;这是怎么回事?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区分它们?
板书: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高低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音调的概念,知道物理学中的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
2、活动1: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将刻度尺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按住另一端,拨动刻度尺,使尺上下振动,听它发出的声音。改变尺伸出桌面部分的长度,也就改变了它振动的快慢,它发出的声音有变化吗?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体会两种情况下声音的变化。
3、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体会,学习频率的概念、单位,知道“1HZ”的含义。
4、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归纳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二、用波形比较频率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用波形比较频率,进一步理解频率的含义,知道音调与频率有关。
2、指导学生阅读信息浏览,了解生活中与声音的音调有关的现象,了解不同的动物发出声波的频率范围和不同的动物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记住:人的发声频率大约是85~1100HZ,人的接收频率是20~20000HZ。
3思考:这里讲的音调的“高”、“低”,跟生活中讲的声音的高、低是否一样?

三、怎样调节弦乐器的音调
活动2:调节弦乐器的音调
1、按照课本图2-20组装仪器
2、提问:如何调节弦的张紧程度?
如何调节弦的长短?
3、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注意控制变量),并完成填空。
5.思考:课本32页的问题
四、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指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
五、巩固练习
1、课文P34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及离人耳的距离有关;了解乐音的三要素。
2、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响度因素;会用声音的三要素来区别声音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注意在不同场合讲话时,使自己发音的响度适当。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安排,是通过实验了解乐音的三要素,即以实验为基础,而不要求具体的数量关系。本节安排了二个活动、一个信息浏览,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实验、学生的交流讨论,让学生知道乐音,知道乐音的三要素,并能用这三要素来区别声音的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2、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交流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
录音机、磁带、音叉、刻度尺、笛子、电子琴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复习提问:什么是音调?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如何调节弦乐器的音调?
引入新课:我们还可以用响度和音色来区分声音的不同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强弱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响度的含义、意义。我们通常说声音的强弱不同、大小不同,用物理语言来说,就是响度不同。
活动1: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1、在发声的录音机喇叭上撒些小纸屑,观察喇叭在不同响度时,小纸屑的振动情况。教师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交流讨论,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结论,教师注意引导纠正。
2、用手轻按自己喉部的两侧,张开嘴小声喊“啊……”,再大声喊。让学生比较两种情况下手的感觉。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结论,教师注意引导纠正。
3.教师讲解振幅的概念,知道其含义。可结合课文P35图2-27的用波形比较振幅来帮助同学们认识振幅,比较振幅。
4、通过上面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归纳,得出结论。并完成P35的文中填空。
即: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5、启发: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有关,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进一步证明吗?
例如:弹拨琴弦时,琴弦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6、教师:结合实例及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体会,归纳出声音的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远近有关。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36,了解响度的单位:分贝,及零分贝的规定。
7、思考:“响鼓还要重锤敲”是什么道理?

(二)、声音的品质
活动3:辨别不同物体的声音
1、让学生欣赏一段器乐合奏曲。
教师提问:你能听出其中有哪几种乐器吗?让学生回答。
2、小活动:请出几位同学分别说一句话,其它同学闭上眼睛猜出发言的先后顺序。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37,学习音色的概念,决定因素。知道不同的物体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三)、乐音的含义及其三要素
指导学生结合本节的学习过程,自学这部分内容。形成认识:我们正是根据这些特性都能区别不同声音的。
(四)巩固练习“自我评价与作业”;

【反思】
本节的教学主要是乐音的三要素,同学们学习的效果较好,基本上都知道三要素是什么及其影响因素。但在运用这三要素进行声音的区分时,有的弄不清楚是利用的哪个要素。对这一点,下节课要举例进行解释,区分声音时,有时三者都不同,关键是认识到主要因素的区别。例如,敲击瓷器辨别好坏,它发出的声音音调和音色都不同,有的资料上说是利用音调,有的资料上说是利用音色,我认为这里主要是利用音色来判别,因为好的与坏的,其自身结构发生了变化。

2.4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与建筑及音乐的关系;了解超声的一些应用;知道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和防治噪声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回音壁和三音石的声现象;通过阅读和查询,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一些应用,通过阅读和活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声现象感兴趣,有自豪感;能查找资料了解超声波的应用;能自觉保护声环境。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声音与建筑、音乐、医学、科研等方面的应用。本节内容分为四部分,本节教学方式主要以阅读讨论和讲解相结合为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知道超声和次声及其一些应用;2、知道噪声的防治途径。
【教学用具】立体声录音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实验、讲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它的一些特性。当人们掌握了声音的知识后,就可以有目的地利用和控制声音,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板书:2.3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与建筑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声音与建筑的关系,知道回音壁和三音石的声现象都是声音的反射现象,它们都是利用了声音的反射原理。
(二)声音与音乐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
1、音乐,是流动的艺术,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语言。
2、对声音的研究也促进了音乐的发展。
3、结合P41的图2-37,知道“双耳效应”的作用及“立体声”的形成。
(三)听不见的声音
让学生阅读课文,自学超声和次声。它们都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但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四)控制和减少烦恼的噪声
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知道噪声的概念、现代城市的主要噪声源及控制和减少噪声的三个途径。
三、归纳小结: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
四、巩固练习:当堂完成本节的自我评价和作业。
五、反思:文中对次声的应用没作介绍,可向学生适当补充一些这方面的信息。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及练习题全套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及练习题全套”,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八年级(上册)

马鞍山市第八中学

目录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第四章物质形态及其变化

1.1希望你喜爱物理4.1从全球变暖谈起

1.2测量长度和时间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1.3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应用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1.4尝试科学探究4.4升华和凝华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4.5水循环与水资源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第五章我们周围的物质

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5.1物体的质量

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5.2探究物质的密度测量

2.4让声音为人类服务5.3密度的应用

第三章光和眼睛5.4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3.1光世界巡行5.5点击新材料

3.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3.4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3.5奇妙的透镜

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3.7眼睛与光学仪器

3.8揭开色彩的奥秘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一、课标要求

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

精神的熏陶;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4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

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

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重点不是放在物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上,而是放在对情景的感受和实验模拟的观察上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现象,引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这个问题,教材主要是通过第1节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来体现的。这一段重点介绍了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关系,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学习物理学的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

⑴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起始课的重要目标。

⑵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实验技能。

⑶初步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本章的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合理选择测量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全章共4节,每节计划用2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0课时。

1.1希望你喜爱物理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认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

结构的科学。

2.认识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建立概念和探究规律、理性思维等。

3.初步体会实验对物理的重要性。

4.了解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认识研究问题运用科学方法。

器材准备

多媒体设备、激光光学光学仪器、感应起电机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先让学生朗读章首诗,由此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物理学就在你身边。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

播放有关海上日出和闪电的音像片段,让学生了解有关自然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活动1与活动2的实验。

演示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现象

演示2:利用感应起电机模拟闪电和雷声。

“世界物理年”:投影世界物理年徽标,介绍“世界物理年”来历。

1905年,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

5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相

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

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物

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一百年

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

近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和进步起

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为纪念这一奇迹年100周年,全球物理学

界一致呼吁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

世界物理年徽标构图像一个光锥。红底代表过去。在物理学中,光谱

发生“红移”是物体背离我们的方向运动的光谱特征;红色又有底部或基础

的含义。蓝顶表示未来,天空是蓝色的;“蓝移”是面向我们方向运动物体

的光谱特征。黄和绿表示连结过去到未来,体现出在过去的基础上建立

未来的信心。其中,绿色又代表“绿灯可走”,即进步;黄色代表和平、

合作。徽标主要表达的意义是: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的合作可以帮助建设

光明的未来。

(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运用多媒体,结合物理学发展史谈物理学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系:

(1)有关简单机械的应用

简单机械的发明与使用:――人类从手工劳动到机械操作

(2)代表蒸汽时代的蒸汽机车、轮船的图片、录像

热学的研究、蒸气机的发明:――人类进入蒸气时代,机械工业进一步完善

(3)体现电气时代的各种设备和情景,如电动机、发电机、电力机车、城市夜景等

电磁学的研究:电动机、发电机的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4)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空间探测技术以及我国发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录像资料等。

电磁学、电子――电子计算机

2.举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有关物理学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实例,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物理学是有用的。

(三)物理学的召唤

介绍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同时结合这些科

学家的研究方法,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

归纳和数学分析、理性思维以及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等,从而

使学生领悟怎样学好物理学。

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

练习设计

1.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和物

质的一门科学。

2.请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列举我国航天

技术的重大成果。

3.简述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的贡献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2测量长度和时间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有关单位的换算。

2.会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明确分度值的含义;

3.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记录测量结果时,既要记录准确值,

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会粗略估测常见物体的长度。

4.会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常见的工具测量时间。

5.了解什么是误差,知道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重、难点

教学重点: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和测量。

教学难点: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单位;测量的规范要求。

器材准备

没有刻度的直尺、常见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自制的橡皮尺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生活中常见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你在哪些地方见到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请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指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研究和学习物理的过程中,

常常需要进行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

(一)测量长度

1.测量的标准问题

讨论:要想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你认为最关键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刻度尺。

展示没有刻度的直尺,引导学生体会,刻度尺测长度实质上是靠上面

的刻度,也就是说,刻度尺上的刻度就是测量的标准。

2.单位:比较依据的标准量。

3.长度单位

(1)活动:

让学生“以手代尺”,量度讲桌的长度有几“拃”。

问题:由于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造成测量结果不一样。

(2)介绍长度单位的演变和统一

让学生理解单位其实是一种规定的标准,并不是一种天然存在的

东西,是为了定量比较物体的长度而人为引入的。

统一单位制是相互交流的需要,是一种国际化的趋势。

简单介绍什么是国际单位制。

这里的教学最好,这也是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一部分。

(3)长度单位及换算方法:

仔细观察刻度尺上的1mm、1cm、1dm、1m有多长,动手在纸上画1mm、1cm、1dm在黑板上画一画1m的长度,形成长度的具体概念。

4.你会用刻度尺测长度吗?

交流怎样观察刻度尺、判断刻度尺的放置方法、读数、记录测量结果。

(1)观察自己常用的刻度尺。

三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分度值。

一思考:分度值的含义。

(2)练习用刻度尺测长度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规范的测量过程和操作方法。

(放置刻度尺,读数和记录测量结果)

练习估读:

采用不同分度值的刻度尺(如1cm和1mm)测量同一物体的长

度,让学生练习估读方法,并使学生认识到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

量的结果就越精确。

5.介绍误差概念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6.认识直方图(条形统计图)

仔细观察、分析直方图,并相互交流。

直方图作为一种数据处理方式,具有形象直观的优点。

(二)测量时间

1.展示实物,让学生对照实物,认识一些测量时间的工具

介绍跑表的使用。

2.时间单位规定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秒

(2)单位换算:

换算方法:

通过换算关系,体会微秒、纳秒(谈微秒、纳秒意义)

3.活动:测测你的脉搏.

通常所说的脉搏是指把手按在手腕桡骨侧摸到血管的搏动.健康成年人安静时的脉搏数,每分钟应为60~80次,运动后或发烧生病时脉搏会加快.测定你的脉搏,每次测一分钟,测三次,计算它们的平均值,把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测量次数123平均值

脉搏数

(2)调查统计,画出心率直方图(做在作业本上)

四、小结:

重视物理实验,学会如何观察实验;

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掌握长度、时间的单位换算关系。

小结

1.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及单位的换算

2.会用刻度尺测长度

3.会用常见的工具测量时间

4.误差与错误

练习设计

1.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约为2.27______,某同学的身高为165_______,

姚明比这位同学高出了________cm。

2.使用刻度尺前,应先观察刻度尺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测量结果既要有_______,又要有_______,还要有___________。

3.下列物品的尺度,最接近15cm的是()

A.橡皮的宽度B.课桌的高度C.文具盒的厚度D.圆珠笔的长度

4.下列过程中,经历时间差不多为1s的是()

A.人的眼睛眨一下的时间B.人呼吸一次的时间

C.人打一次哈欠的时间D.人的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

5.李明同学用刻度尺测量一块

木板的长度,如图所示。

(1)该刻度尺的分度值

是_________。

(2)木板的起点对准_____________,终点对准_______________,

木板的长度应为_______。

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会用累积法测算一张纸的厚度;

2.会用以直代曲法、滚轮法测算曲线的长度。

3.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

4.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练习用这些“尺和表”进行估测。

重、难点

教学重点:领会累积法和以直代曲等测量的技巧和转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

器材准备

毫米刻度尺、量筒和量杯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课题。

1.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问题:

是否能用毫米刻度尺,测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和曲线的长度呢?

二、新课教学:

(一)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活动A:阅读课本,讨论、操作,交流测量的方法和测得的结果。

拟定测量的方案和步骤,理清思路。

描述中要介绍清楚实验过程,使用什么仪器,测量什么物理量,测得

的物理量的数值和单位,以及怎样计算求得最后结果。

如:

⑴用刻度尺测量课本(不包括封面)的厚度为mm;

⑵查出课本中纸的张数为张;

⑶用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求得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为mm。

2.活动B:

(1)介绍“以直代曲法”和“滚轮法”

(2)让学生交流其它方案;

尽量让学生阐释他们的认识和观点。

(二)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对照仪器阅读自学。

注意:

1.观察量程、分度值、单位;

2.量筒的刻度与量杯的刻度区别。

3.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平齐。

(三)你身上的“尺”和“表”

1.身上的“尺”

(1)测出你自己身体上某些部位的尺寸:

身高、一庹、一拃、一步长、指甲宽、脚长等

(2)估测:在没有任何现成测量工具时,判断一物体长度。

估测训练。

心中“尺”:普通纸的厚度约几十微米;指甲宽约1cm;

拳头宽约1dm;教室高约3m。

2.身上的“表”

脉搏数等

小结

1.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2.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

练习设计

1.要测量图示的一根曲线段MN的长度,谈谈你的方法。

2.请你用一把量程为30cm的刻度尺测出一层教学楼的高度,写出你

的办法。

3.给你一枚一元的硬币,你能想出多少种测硬币直径的方法?把所用

的器材、步骤写出来。

1.4尝试科学探究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

2.练习熟练准确地测量长度、时间和组装简单器材,提高操作技能。

3.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在科学

探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体验来学习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

要素。通过探究摆的奥秘,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

究对象、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

器材准备

大摆钟、铁架台、细线、单摆球、计时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来引入新课

观察和认识摆钟的摆以及摆动过程。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摆的奥秘

1.提出问题

钟表工作的道理:利用摆的摆动带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带动指针

转动,从而指示时间的变化。摆动越快,齿轮转动就快,指针运动

就快。即:摆钟是靠钟摆摆动的快慢来计时的。

问题:钟摆摆动的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2.猜想与假设

(1)演示实验建立情景。

将自制几个快慢不同的摆,挂在一个大的支架上。这些摆有的

长、有的短、有的重、有的轻、有的摆幅大、有的摆幅小。

使它们摆动起来,让学生观察,比较其快慢。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出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锤的有关?

依据是:

猜想②:摆动的快慢,可能跟偏离的有关?

依据是:

猜想③: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的有关?

依据是: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阅读课本,分析、领悟书上的设计。

思考:课本每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吗?

通过讨论交流,明白简化法和控制变量法。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看课本记录数据的表格,弄明白每个表格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各个

栏目的含义是什么,需要测量记录哪些数据等等。

5.分析论证

分析实验测得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由学生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比较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比较这些数据可以

得出什么结论。

比较时仍然要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经过分析数据材料,

找出其中蕴含的规律。

6.评估

对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推敲,审视实验方案是否有问题、有无需要进

一步改进的地方,实验数据测量的是否准确,怎样做能够使误差更小;实

验的结论与生活经验和事实是否符合;哪些实验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可能

对实验产生了影响;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有什么

经验和教训,等等。

7.交流

(二)科学探究的过程

回顾探究过程,理清探究的程序,每一步有哪些要点,运用了哪些科

学研究方法。

归纳全程科学探究的要素,组织学生阅读课本。

指出:在实际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这7个要素是可以灵活运用的,而是

根据实际研究课题的需要来选择和确定。

小结

1.科学探究七要素

2.如何简化研究对象

3.控制变量

练习设计

1.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2.牛顿说过,没有_____________,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

3.在科学探究中,猜测与假设是以自己的_________和_________为基础做

出的一种试探性解释。

4.科学探究的过程是由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估和交流七个要

素组成,其中___________是贯穿整个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一、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学习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乐音的三个主要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探究影响音调、响度的因素,了解声音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减弱噪声的方法、途径。

本章第一节“追根求源”,首先让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接着探究声音如何传播。这些内容既是学习声学的基础;同时一些实验技巧和方法,又对接下来探究“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有很好的启发和铺垫作用。

第二、三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两节课,从造成声音千差万别的原因出发,让学生认识乐音的特征,并通过“探究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初步学习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

第四节“让声音为人类服务”,则是对前面所学声音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一方面,通过介绍声现象的有关知识在音乐、建筑方面的应用,以及人们利用超声与次声的成果,让学生了解声音可以为人类服务;另一方面,介绍了噪声的危害及减弱噪声的途径,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产和技术中的物理,渗透“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声音的高低、声音的强弱探究。

教学难点:

(1)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2)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课时安排

全章共4节,每节计划用2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0课时。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

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3.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器材准备

录音机、音叉和小锤、锣鼓、钢锯条、乒乓球(带线)、橡皮筋、抹布和

水盆。真空泵、水槽、电铃、电池。示波器、话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演示实验:把一个扬声器放到纸盒里,纸盒上放两个糊好的纸人,给扬

声器通电后,两个纸人就随着扬声器发出的悠扬乐曲翩翩起舞。

2.提出问题:两个纸人为什么会跳舞吗?

要揭开上述现象的奥秘,必须搞清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桌面上有:钢锯条、橡皮筋、抹布和一盆水、音叉和与它配套的小锤,

鼓或者锣、碎纸屑等。

利用这些器材或你周围的其它器材进行下面的活动。

要求:

做一做:使更多的物体发出声音。

看一看: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

找一找: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

选择典型的实验让学生展示,并汇报实验结论: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思考:(1)谈谈你用什么判断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有没有只发声不振动的物体呢?

(3)正在发声的物体,如果它的振动突然停止,这个物体还能发

声吗?你能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结论吗?

进一步探究。

分析得出: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如果振动停止,物体也就不能发声了。

归纳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解释:扬声器上的小演员为什么会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二)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用水波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声波的概念。

用示波器显示声波,多找几位同学对着话筒说话、唱歌,让学生

亲眼目睹自己声音的波形。

(三)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提出问题:如果让音叉在真空中振动,你能听到声音吗?

探究课题:真空能传声吗?

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钟罩内,利用抽气机将瓶中的空气抽出,听

到电铃的声音逐渐减弱,以至于几乎听不到;然后再放入空气听声音,

进行对比;

总结: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

置疑:真空不能传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哪些物质可以传声呢?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能用实验证明吗?

学生可以自己根据经验提出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证明。

(可演示)

结论: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都可以传声。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

效果是不同。声音在固体、液体传播的效果比空气中好。

(四)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1.声音叫做声速。

2.不同物质中,声速一般;同一物质中,声速跟有关,

在150C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大约是;

(五)耳怎样听见声音

实验:拿一张纸片放在嘴边,说话(不能吹纸片)时可以感到纸片

振动;

实验表明:声音能引起膜片等物体振动。

教师:这里的膜片相当于人耳中的哪部分结构?

阅读课文,自学“人耳如何听到声音”。

描述听到声音的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用耳卫生,对学生进行保健教育。

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练习设计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m/s。

3.通常我们听到声音靠传到耳朵的;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

很近,也无法直接交谈,是因为。

4.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我们在另一端钢管可听到

次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由传的。最后一次是由

传来的。

5.在一次郊游时,同学们发现了一口枯井。小明向井里大喊一声,经过

1.5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声速按340m/s)

6.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如果它听到起跑的枪声开始计时,那么

开始计时的时间比实际的起跑时间延迟了多少秒?

7.手拍桌子,桌子发声,请你用实验证明桌子是在振动的。

8.在动画片《星球大战》中有这样一个场景:神鹰号飞船在太空将来犯的

天狼号击中,神鹰号宇航员听到“轰”地一声巨响,见天狼号被炸毁,

得意地笑了。请根据你学过的声学知识,对这段描写进行评价。

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知道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2.了解不同音调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

3.了解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

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教学难点: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

器材准备

吉它、钢尺、口琴、示波器、音叉(256Hz、440Hz,)、话筒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媒体播放高山流水(古筝)、二泉映月(二胡)和锣鼓喧天的音频片断,

让学生感受我们民族音乐之美妙。

提出问题: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区分它们?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高低——音调

1.音调的初步概念

通过前面的活动,引出“声音有高低之分”。

用吉它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反复聆听,从而建立“音调”

的初步概念。

播放宋祖英的歌曲《好日子》和刘欢的歌曲《弯弯的月亮》,让学生

品味音调的不同。

2.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差别必然与振动有关,

那么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什么因素有关呢?

设计实验:

比较:让一个物体发出两次音调不同的声音,进行比较。

观察:在听声音的同时,注意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

进行实验:

1.改变尺子(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分别拨动使其振动。

通过对比可以听出:

几次实验声音的高低不同;

同时观察发现:尺子振动的快慢不同。

2.把回声口琴,去掉外壳,会看到一些

长短不同的钢片,吹奏时可以很清楚地听出声音高低的变化,也可以

判断出长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低,短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高。

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越快,声音的越高。

引入“频率”的概念,完成教材中的填空。

3.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其单位是,简称,

符号是。

例:物体1s内振动20次,它的振动就是20。

(二)用波形比较频率

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1.将话筒的插头用两根带夹子的导线跟示波器连接并调整好。

2.对着话筒敲击音叉,调节Y轴增益就会出现波形。

3.敲击两根不同频率的音叉,比较波形。

(三)探究弦乐器的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

1.用吉它演奏一段乐曲,引出弦乐器。让学生列举出见过的弦乐器。

2.提出问题: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3.观察吉它,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4.音调的高低跟弦的粗细、长度、张紧程度有关。

5.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

6.进行实验,并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结论:在弦的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

在、相同时,弦越紧音调越;

在、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

(四)阅读“信息游览”,并思考下列问题:

1.人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是否一样?

2.为什么有时候在人没有任何感觉时,狗却能觉察出异常情况?

3.蜜蜂飞行时翅膀每分钟振动三、四百次,而蝴蝶飞行时翅膀每分

钟只振动5、6次,据此说明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蜜蜂从我们身边

飞过,而听不到蝴蝶从身边飞过?

小结

1.音调及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2.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

练习设计

1.什么是音调?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2.物体振动的快慢用什么表示?单位是什么?

3.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雨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

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探究。经过与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

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这些猜想,他们找来了一些琴弦,其规格分别如下表所示:

⑴为了验证猜想一,可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研究。

⑵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⑶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请你填上该琴弦

的横截面积。

⑷随着实验的进行,小雨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

紧度有关。请你设计实验,验证这一猜想。

4.如图所示为已调好的二胡上的内外两根弦,

内弦比外弦粗。拉弓时,手指按在A处比按

在B处发声的音调低,这是由于;

手指按在C处比按在B处发音的音调高,这是

由于。要使小提琴发声的响度增大的方法是。

A.拉紧弦线B.增加发声部分弦的长度

C.缩短发声部分弦的长度D.用更大的力弹拨弦线

5.养蜂员为什么能根据蜜蜂的嗡嗡声判断它是正飞出去采蜜还是采蜜

归来?

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响度、音色。

2.知道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了解响度的单位——分贝。

3.了解不同响度和不同音色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

重、难点

教学重点: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以及怎样用波形区分声音的特征。

器材准备

鼓、示波器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响度:

让学生听一段音乐,然后调节音量旋钮,让学生感受声音强弱的变化。

让一位同学先轻声说一句话,然后大声地说同一句话等等。

提出问题:这些声音有没有区别?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强弱

1.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

2.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一:敲鼓(鼓上撒有纸屑)

实验记录:①轻敲:

②重敲:

观察后思考:

⑴前后两次敲击时鼓发出的声音在响度上有什么区别?

⑵前后两次敲击时鼓面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区别?

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幅有怎样的关系?

实验二:张开嘴,小声喊“啊……”,再大声喊“啊……’’。

实验记录:①小声喊:声带振动幅度

②大声喊:声带振动幅度

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通过上面的活动可以

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跟有关。

3.人耳听到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请猜一猜:①;②。

怎样验证猜想:用波形比较振幅

用示波器将同一音叉发出的响度不同的声音显示出来,加以分析比较。

4.响度又称音量或声量,是人耳对声音感觉的强弱。

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算声音的强弱,其符号是dB,

分贝数越大,表示声音越强。

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常见声音的分贝。

①清晨鸟鸣dB;②人轻声对话是dB;③原子弹爆炸是dB。

④一般人的理想声音环境是()

A.喜欢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B.喜欢在30-40dB的安静环境里

C.喜欢在80-90dB的热闹环境里D.就是100dB以上的环境也不在乎

(二)声音的品质

1.欣赏一段器乐合奏曲,你能听出其中有哪几种乐器吗?

2.声音的品质叫做,又叫。

3.音色是由发声体的、以及等因素决定的。

4.乐音使人感到,有利身心。

响度、音调、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性叫做乐音的,我们正是

根据这些特性才能不同声音的。

思考题:

1.“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来判断说话者。

2.找一把口琴,再找一只笛子,分别用嘴吹出C调“do”,你能听到它们

的相同,但却不同。

3.电子琴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在技术上要解决的关键是能模仿各种乐

器发出声音的()

A.音调B.音色C.响度D.音色和音调

小结

1.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2.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练习设计

1.人耳感觉到声音的______叫响度,响度与_________和_______都有关系。

2.“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的是_________,“女高音歌唱

家”和“男低音歌唱家”中的“高”与“低”指的是__________。

3.在敲鼓时,用力敲可以使鼓发出的声音变大。

4.交响乐队中有各种管弦乐器,当我们听交响乐时,能够把这些乐器的声

音分辨出来,主要依据的是声音的()

A.音调B.音色C.频率D.响度

5.如图a所示,伍实同学用示波器、钢锯条和台钳研究声音的响度。他将

钢锯条的下端夹紧在台钳上,上端用手扳动一下,使钢锯振动发声。实

验中,他进行了两次实验,第一次锯条发出的声音响,第二次锯条发出

的声音轻,他同时观察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幅度分别如图b、c所示,

则他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2.4让声音为人类服务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的研究对音乐及建筑的影响;

2.了解超声和次声在生活和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3.知道噪声的来源以及控制、减弱噪声的方法途径。

重、难点

教学重点:控制和减少恼人的噪声

器材准备

示波器等

教学过程

一、声音与音乐

播放一些不同风格的乐曲片段,如热烈奔放的《丹凤朝阳》、缠绵

凄凉的《苏武牧羊》、舒缓柔和的《月光曲》、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

等,让学生从乐曲的旋律和节奏中感受到音乐的美,结合课文,让学生

了解声音与音乐的关系。

二、声音与建筑

介绍有关声音与古代建筑图片资料,介绍现代建筑中采用吸声材料、

设置不同方向的反射板等方式,增强音响效果及所涉及到的声学知识。

思考:

在秋游时,你站在大山之中大喊一声,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多次再现,

原因是。

三、听不见的声音

介绍超声和次声的有关资料,了解超声、次声的特点、应用以及次声

的危害等。

(1)人耳听到的声音频率是。

(2)人听不见的声音有、。

四、控制和减少恼人的噪声

1.感受噪声:

课前收集或录制一些噪声,如: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自由市场里

嘈杂的声音、电锯声、鞭炮声等。

2.什么是噪声?

3.认识噪声的来源及危害。

4.寻找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噪声产生和传播的过程,即声源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

的传播声音→鼓膜振动听到声音,

减弱方法:消声、吸声和隔声的方法控制和减少噪声。

小结

1.乐音与噪声

2.超声和次声

3.控制、减弱噪声的途径与方法。

练习设计

1.如右图所示,你见过这种装置吗?你从图中

得到什么信息?请查阅有关资料,判断是否

符合“环保”要求。

2.下列不属于噪声的是()

A.音乐厅里演奏的轻音乐

B.在家里,几位同学旁若无人地引亢高歌

C.在空中低飞的喷气式飞机发出的声音

D.尖钉在铝板上划出的声音

3.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

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

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

距鞋盒的距离L。

通过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

序为__________。

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

方案A响度较响较响弱

方案B距离L较长最长短

第三章光和眼睛

一、课标要求

1.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4.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让学生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光速,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研究色彩的奥秘,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

第一节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了解光的用途,感受光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初步认识光;然后进一步研究光:探究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知道了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第二、三节探究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反射时的规律即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及平面镜成像规律。

第四至六节探究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折射时的规律,即折射规律。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制成的光学元件,它的成像规律在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第七节了解眼睛、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等成像的基本原理。

第八节揭开色彩的奥秘。颜色也是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光学现象,学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

教学的重点:光的反射定律、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的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涉及到焦距、物距等概念以及成放大、缩小、实像、虚像的条件。

三、课时安排

本章共8节,第一节2课时,第二、三节3课时、第四至六节5课时,第七、八节3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5课时。

3.1光世界巡行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用途,知道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知道光是电磁波。

2.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子的形成等现象。

3.知道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记住真空中的光速。

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建立“光线”模型,并运用“光线”分析影子的成因等现象。

器材准备

玻璃砖、光具座、带有小孔的屏、光屏、蜡烛、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构建

(一)阅读课本,了解光的作用:

1.闭上眼睛,体会黑暗;

2.光的作用:

(1)因为有光,才使我们能看到;

(2)太阳光能使熔化,给我们带来温暖;

(3)地球上花草树木在阳光下进行才能生长;

(4)利用光还可以产生电能等。

3.除了上述例子外,你还能举出一些光的其他用途吗?

4.光是什么?

(1)研究表明,光是一种。

(2)平常看到的光称为,不能引起视觉的光称为。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利用了不可见光的例子?

(二)观察实验思考

1.光源:

阅读图3—6a、b、c,可知:能的物体叫做光源。

列举几例:。

思考:萤火虫、电灯、蜡烛、月亮、红宝石中,属于光源的有

2.探究光的传播

(1)提出问题:

观察课本图3—7、3—8,回答这两幅图说明了什么?

光在空气中是沿传播的。

你还知道哪些现象也能说明这一点,请举例说明。

(2)猜想与假设:

猜一猜:光在水中和玻璃中还会是沿直线传播吗?将你的猜想写下来: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①让光射入水中(添入少许牛奶或豆浆),观察它在水中的路线。

②让光射入玻璃砖中,观察它在玻璃中的路线。

(4)分析与论证,得出实验的结论:

光在水中是沿传播的;光在玻璃中也是沿传播的,

所以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传播的。

3.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形象化地表示光的传播和,

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4.光的传播的应用

(1)试一试:表演一下手影游戏。

(2)思考下列问题,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①影子的形成是因为。

②日食、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③医生在手术台做手术时,用“无影灯”照明,而不用普通照明灯作光

源,为什么?能谈谈“无影灯”的为什么就没有影子吗?

(3)练一练:

①在公路边植树,怎样用肉眼检查植下的小树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这种检

查方法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②射击时为什么要做到缺口、准星、目标三点一线,才可以瞄准?

③讨论:光的直线传播还有哪些应用?请将你知道的写下来。

(四)光的传播速度

1.从课本中查阅: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m/s。常用小写字母“c”来表示。

(2)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十分接近的速度。

(3)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在空气中的;

(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在空气中的。

2.你知道吗?

(1)光每秒传播的距离,相当于绕地球的几周?

(2)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叫做1光年,1光年大约为多少km呢?

3.算一算,看谁算得快:

太阳光传到地球上的时间约为8min,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大约为

多少km?

4.练一练: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km/s。光在空气、水、玻璃

中传播时,光在中传播的快。

(2)在天文学中,常用光年来表示天体间的距离,所以“光年”(填

是、不是)时间单位。

(3)物体运动速度的极限是光在的光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

是研究物体运动时的规律。

(五)学习制作针孔照相机。

①探究小孔成像的原理:

实验器材:光具座、带有小孔的屏、光屏、蜡烛、火柴。

实验步骤:

A、按图组装,观察光屏上有无像,像的大小、正倒。

B、改变蜡烛离小孔的距离,移动光屏位置,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像距

的变化。

实验记录:光屏上(填“能”或“不能”)成像;像比物体(填

“大”或“小”);像是(填“正立”或“倒立”);当蜡

烛离小孔的距离变大,像离小孔的距离,像变(填

“变大”或“变小”)。

实验结论: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小孔成像的特点是。

小结

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记住真空中的光速。

3.现象解释。

练习设计

1.我们很难直接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在研究和描述光的传播路径时,分

别用到了哪些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2.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以“假如没有光”为

话题,写出2个场景:

⑴;

⑵。

3.请通过社会调查或查阅资料了解:除了课本上提到的例子外,在生活中还

有哪些事例应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4.在学校运动会上,如果让你做百米赛跑的终点计时员,你如何准确记录起

跑的时间?说出你的理由。

5.操场边有一棵大树,一个晴朗的夏日里,王霞发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

隙,在地面上照射出许许多多的光斑,这些光斑尽管有的大,有的小,但

几乎都是圆形的。这是为什么呢?

王霞去请教老师。老师告诉她:这些光斑都和太阳的形状相似,是太

阳的“像”;你可以拿一只点燃的蜡烛做光源,用削得很尖的铅笔在一张

纸片中心扎一个小孔(直径约3mm),设法把它立在桌子上(如图所示),

另拿一张白纸放在小孔后面,试一试能在后面的这张白纸上能看到蜡烛的

像吗?(实验时拉上窗帘,使室内的光线变暗。)

⑴请你也来做一做“小孔成像”实验。探究如何才能使蜡烛的像变大或

变小?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⑵小孔所成的蜡烛的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你能不能尝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