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语文下第1课社戏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

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28

八年级语文下第1课社戏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第1课社戏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校:范县第一初级中学备课人:八年级语文组主备人:刘月华姓名:班级:
第一课《社戏》第一课时
1.疏通文章字、词、句。
2.熟读课文,掌握词语,整体感知课文。精彩的片段,最好能够背诵下来。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1.熟读课文,掌握词语,整体感知课文。
2.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1.关于社戏
社,原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时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野外设台演出。
2.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积累字词,理解文意。
(一)扫清字词障碍

1、归省()hang()辈dài()慢撺掇()凫水()弥散()yì()立纠gé()棹()不惮()蹿()絮()叨()潺潺()弥()散蕴()藻()踊()跃家眷()吁()气舀()皎()洁喝()采旺相()桕()树撮()癞()子楫()好歹()
2、解释词语的意思。
消夏:归省:
行辈:犯上:
惮:撺掇:
凫水:依稀
自失:漂渺:
弥散:棹:
撮:宛转悠扬:
(二)作者鲁迅(1881—1963),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诗集《》,散文集《》,杂文集《》《二心集》等。
1.给文章每个自然段标好序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线索:
2.围绕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1段—3段):。第二部分(4段—30段):。
第三部分(31段—40段):。
3.本文叙事详略得当,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将课文概括为七件事,试概括:
起止段事件详略
1-2
3
4-9
10-13
14-21
22-30
31-40
文章这样选材安排详略,要表现怎样的中心?

第二课时
赏析课文,感受劳动人民淳朴、善良的品质。
1、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社戏》中写到了童年的伙伴,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文中提到的乡亲(如六一公公)对“我”又是怎样?(找出原句,读一读,说说有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概括性格)
3.本文的景物描写十分出色,有何作用?(找出原句,读一读,从感官、修辞、炼字入手)
明确:作者采用写意的手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4、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体会吗?(结合课后第一题)

试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边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的心也____________,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____________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上,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文中空白处应填的词语是
2.这段文字行文缜密,前后多处照应。请将文段中相应的句子填写在相应的表格中。
前文交代的句子后文相照应的句子
A.似乎听到歌吹了
B.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
C.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3.选文中体现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有:a.“但我还以为船慢”;b.“然而又自失起来”;c.“果然是渔火”;d.“于是赵庄就真在眼前了”。这四句分别表现了“我”去看戏途中、、、、的心理。
4.对这几段文字写景时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船上仰视B.岸上平视C.船上平眺D.岸上眺望
5.选文中的景物描写是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展开的,请把有关语句摘抄在下面。
a.视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
b.听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
c.嗅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
d.触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
6.以景物描写衬托“我”急切心情的语句有
7.选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相关阅读

八年级语文下第一课社戏教学设计(新课标人教版)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八年级语文下第一课社戏教学设计(新课标人教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1.社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学习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能根据小说的特点,从故事情节入手,把握课文基本内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主题;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难点: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课型、课时安排】:新课、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源、有关课文图片、资料
【三分钟教育】: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社戏吗?好看吗?你们喜欢吗?如果你看过,那就请你把最有趣的情形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假如你没看过,那我们今天就和鲁迅先生一起去看看他笔下的社戏是什么样的,是否也能引起你们对看社戏的向往。(分别请学生谈谈有关社戏的课外体验,自然导入介绍作家作品及对“社戏”的补充介绍。)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提出要求: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
(3)初步理出文章的大致结构。
2.为生疏字注音(根据“词语手册”等实际情况作增删),扫清文字障碍。
宕dàng沁qìn头昏脑眩xuàn惮dàn踱duó
棹zhào归省xǐng行háng辈撺掇cuānduō
凫fú水撮cuō桕jiù楫jí旺相xiàng
3.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先小组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
四、研讨结构,把握情节:
1.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复述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十年间两次看京戏的回忆。
(1)第一次看京戏的情形。(至“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2)第二次看京戏的情形。(至“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
第二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热情、好客)和关系(平等)。
(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三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看社戏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在赵庄看社戏。
(4)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四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五、研讨课文第一、二部分:
1.文章的重点是写看“社戏”,为什么用很大篇幅写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是否是多余之笔?
(1)找出两次看京戏时的场面和人物描写的句子。
(2)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
2.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讨论。)
明确:
(1)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小伙伴们对“我”体贴照顾的无微不至,在“看社戏”一节中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
(2)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
(3)更加重要的是,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城镇宅院中那种苍白无味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因此,“我”对这样的“乐土”、这样的童年往事,“一直到现在”,也念念不忘。
六、本节小结
1.教师再次强调有关鲁迅的重点介绍、课文的结构安排意图。
2.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与体会,提出质疑。
七、板书设计:
1.社戏
(第一课时)
宕dàng沁qìn头昏脑眩xuàn惮dàn踱duó
棹zhào归省xǐng行háng辈撺掇cuānduō
凫fú水撮cuō桕jiù楫jí旺相xiàng
布置作业:
1.抄词各三遍。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景美情美故事美的句子(至少三句),并分别说说美在哪里。
3.思考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三、四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研讨课文第三、四部分:
讲析上节课的作业第2题,在学生分组探讨的基础上,全班讨论。
(一)找出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举例说明。
1.景物美:(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可以从写的不同角度去分析。)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
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
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
此外,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2.情感美:(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
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起‘犯上’两个字来”;当“我”为没看成戏而不乐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另外,还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朴好客。
3.故事美:(主要突出有波澜曲折的情节和孩子们的动作和活动描写等。)
如看戏前的风波,使故事波澜曲折,出门一节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孩子们的能干,又写出了大家快乐舒展的心情,归航一节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欢乐又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架船本领,最有趣的是偷豆一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二)指导朗读几个重点段落,进一步体会文中的景物美、情感美和故事美,如:
1.情感美——开船出发:“一出门,……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2.景物美——月夜行船:“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3.故事美——月下偷豆:“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学情处理)
二、自读课文,讨论疑难。
(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相互讨论,为下节课作准备。)
三、本节小结
本文作者围绕看社戏,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去看戏途中,看社戏的过程和看戏后归航偷豆,令人读来如身临其境,深受感染。而对于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带过,用笔非常高明。详略之间,又并非简单化的截然分开的。详写中也间杂着略写(如母亲深夜候船),略写也绝不是都作笼统的交代(如放牛钓虾的乡间生活就写得充满情趣)。这些写法,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写作特色)
四、板书设计:
1.社戏
(第二课时)
1.景物美:
2.情感美:
3.故事美:
五、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2.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课内容,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大家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由同学们解答,不能解决的,由教师解答。然后,引导大家集中讨论以下问题。
二、问题讨论。
1.作者既然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写开头“平桥村的情况介绍”部分?
——这部分交代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2.小伙伴们对台上的戏感兴趣吗?又为什么要想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
——小伙伴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3.作者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
——这样写一是有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的特点。
4.文章最后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现了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了“我”爱平桥村的原因是――平桥村的人的善良可爱。深化了主题
5.怎样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也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人的真挚朴实的感情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也就是人情美、景物美、故事情节美。(另外一个说法是: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三、品味词句,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1.课后“词句品味积累”第1题,加着重号的词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课后“词句品味积累”第3题,你有过类似经历吗?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四、引导归纳中心:
课文写的是“我”少年时代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五、板书设计:
1.社戏
(第三课时)
板书问题:
1.作者既然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写开头“平桥村的情况介绍”部分?
2.小伙伴们对台上的戏感兴趣吗?又为什么要想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
3.作者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
4.文章最后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六、布置作业
1.细读文章,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提示:可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谈。)
2.熟读、背诵文中的体现景美、情美、故事美、情感美的段落。
3.作文:《我最的一个人》
提示:(1)在横线上填写一个词,如:“欣赏”、“难忘”、“喜欢”、“讨厌”等,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题目。(2)用具体的事例和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
课后反思:

八年级语文下第21课庄子二则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第21课庄子二则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学校:范县第一初级中学备课人:八年级语文组主备人:刘月华授课人:班级:姓名:
第21课《庄子二则》北冥有鱼第一课时
1、巩固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2、熟练朗读并翻译课文。
3、理解庄子“万物皆有所待”的思想。4、让学生明白“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1、熟练朗读并翻译课文。2、理解庄子“万物皆有所待”的思想。
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2、作品介绍:《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更评价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3、解题:《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1)给加点字注音。
北冥()鲲鹏()抟()迁徙()齐谐()正色邪()
(2)借助注释、手头工具书,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加点字词: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齐谐者,志怪者也。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3)通假字北冥有鱼
1.小组合作,口译全文。2.难句质疑,师生共答。
3.翻译重点句子。
⑴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⑵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⑶“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⑷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4.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第二课时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故事的寓意。
感知庄子与惠子222、感知庄子和惠子性格、思想上的差异。
楚国郢人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徐无鬼》
这是惠子死后,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的一个故事,是感慨自惠子死后他就没有可以谈话的对手了。可见,在庄子心目中,惠子是难得的知己。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濠梁()鯈鱼()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1)解释加点词语: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鯈鱼出游从容
安知鱼之乐是鱼之乐也
请循其本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2)翻译下列句子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鯈鱼之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子故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读懂故事,探究寓意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2)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采取了什么样的方式来回答?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
1、读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你认为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出?为什么?

2、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看,惠子觉得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3、庄子和惠子的性格有何差异?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新人教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新人教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楚“我”难忘“好豆”“好戏”的原因。
2、了解文中主要人物双喜的个性特点,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欣赏“月下航船”中景物美,体会景物描写的方法。
3、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难忘和怀念,感受平桥村孩子们淳朴善良的人性美,尝试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好豆”“好戏”的原因,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难忘和怀念。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认真预习,熟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由《朝花夕拾.小引》中的话引入鲁迅对童年的回忆,导入课题。
二、走进文本
(一)、记住一句话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读一读:我们从这句话里读出哪些信息?(师提醒:抓住“再没有”、“也不再有”读出“我”对那夜“好戏”、“好豆”的难忘、怀念)
(二)说清一件事
1、戏好看吗?
A、阅读文中“船头看戏”的内容,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明确:看戏的内容直接写出“我”失望心情。
B、补充: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哈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
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
全船的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哈欠来。
学生阅读理解:通过对同行小伙伴的神态、心理描写,从侧面写出了戏并不好看。(侧面描写)
(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中看戏部分的内容,可以读出——戏并不好看!)
2、豆好吃吗?
联系我们的生活体验,说说“豆”好吃吗?(运用生活经验比较:豆并不好吃!)
3、师生合作:探究“豆好吃”!(阅读提示:豆哪里来的?怎么吃的?)
A、“偷豆”是非大家说?
(1)、补充“偷”的几种注释:①.偷:窃取、趁人不知道拿人东西据为己有:偷窃。②行动瞒着人:偷偷。③抽出时间:~空儿。④苟且:~生。
(2)、调动学生生活体验,体会“偷”的乐趣,明确“偷”——童心
B、小伙伴围在一起撮着吃。明确“吃”——野趣
C、读[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阿发建议摘自家豆读出—阿发的憨厚,淳朴,真诚。明确:挑——人真
(三)共赏一处美
思考:美需要我们用眼睛来看,用心去感悟。自由读课文第11、12自然段,说说“景”美在哪儿?
通过赏读析总结景物描写的方法。
(四)、认识一个人
思考:那夜的看戏中,文中写了许多小朋友,说出名字如双喜、阿发、桂生.....
你最想认识谁?请结合文中的具体句子说说你想认识的理由。
(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小伙伴,结合文中句子分析人物个性,点明喜欢的原因。)
明确:双喜:聪明、自信、考虑事情周到、善于为他人着想
六一公公: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
教师总结: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
作业布置:
选择一处景,运用本文学习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把它描述出来。
板书设计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