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上《格律诗八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高中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28

八上《格律诗八首》教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八上《格律诗八首》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课格律诗八首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歌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4.强调诵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韵味。
5.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
6.体会诗的意境、情趣,要有一定自读和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歌感情。
2.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就诗歌本身而言,这颗文学明珠拥有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让我们走进格律诗的世界,感悟格律诗的魅力。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
1.朗读诗歌。
让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总结,指导朗读要求:(1)节奏停顿;(2)轻重缓急;(3)抑扬顿挫;(4)感情充沛。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划分音节,分出轻重缓急,读出来才抑扬顿挫。请按照朗读诗歌的要求,朗读这首诗。
2.作者简介。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3.品味诗歌。
(1)整体把握诗歌。
这首诗是作者旅途思乡之作,主要写诗人清晨在江面上的所见所感,作者在江南北固山下停宿,为北固山下壮美秀丽的景色所陶醉,不由生起思乡之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抒情。
开头两句先写北固山的地势,分为水路和陆路。作者清晨在江岸边远眺所见景物: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疾驶而去。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漫无边际地涨,江面也变得宽阔了,风势正顺,船帆高悬,一轮旭日升起。作者置身于青山绿水中,自有一番情趣在其中。“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坦。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抓住海上日出的瞬息变化和江上春气回转的微妙特征,虽然是在腊月里,江南却春意盎然,诗人先顿后挫,用“生”入文,把大自然拟人化,显得生动有趣,由此可见诗人炼字功夫之深,把夜和日在旧和新之间的互相依存生动地表达出来,反映出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也暗含着诗人对流年消逝的感伤。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诗句。
末联两句由旅途景色引起乡思,引出以归雁捎书,表达了诗人羁旅愁怀、思念家乡的深情。诗人很注意炼字炼句,“入旧年”“生残夜”等用字准确精练,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动人的景色。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
(2)体会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4.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背诵你所熟知的乡愁诗。
5.小结。
全诗清新流畅,感情浓郁,是唐人行旅怀乡诗中的佳作。
6.赏析乡愁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三、学习《春望》。
1.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学生范读,师生点评。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2.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读书和壮游时期、长安十年时期、战乱流离时期、漂泊西南时期。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做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3.品味全诗。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诗的颈联写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千古佳句,妙在何处?
写花写鸟,紧扣诗题,借此来表达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因感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深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诗人感触异常。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足以见得诗人内心的忧伤。在此诗人运用了反衬手法,将悲情寓于美景之中,使悲愈悲,甚为绝妙,乃被千古传诵。
(3)本诗有哪些写作特色?
在表现手法上,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涵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诗歌语言的意境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4.小结。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厚,因而一千多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四、学习《钱塘湖春行》。
1.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让我们走进白居易的这首诗,更深刻地体味西湖的美丽景色。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现存白诗近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在文学上,他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3.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诗歌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诗歌中哪些词语得到了印证?
西湖早春的景色。诗人从大处落笔,写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云脚低”“几处”“早”“新”“浅草”等词语都表现了早春景象。
4.诗歌研读。
(1)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最爱”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这莺和燕的动态,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5.小结。
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相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三首诗歌。
2.课下背诵《望岳》,并体会与《春望》风格的不同之处。
第二课时
一、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导入新课。
透过凝聚着历史的诗词歌赋,我们便可以看到古人对寂寞的多种体验和心境——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深情真挚的,是淳朴晶莹的,是值得世人称道的;而苏轼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豁达开阔的,意韵圆臻的,是值得人们大彻大悟的;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则是豪放的、潇洒的,也是得到文人骚客们一致效法的……今天,让我们走进刘禹锡的律诗,领略他的别样情怀。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3.朗读诗歌。
教师诵读,让学生注意读诗的节奏和作者的情感。
4.整体感知。
首联:“巴山楚水”泛指贬地,作者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让读者体会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颔联:“闻笛赋”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的故友的悼念,“烂柯人”典故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这句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说明了“新生的事物必然要代替没落的事物”这一哲理。
尾联:是点睛之笔。“长精神”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的乐观精神。
5.品评赏析。
(1)如何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在沉没的船的旁边有很多船竞相驶过,在枯萎有病的树的前头是万木生机盎然的春天。揭示了时代在前进、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深刻哲理,意境开阔,思想深邃,成为千古名句,被后世传诵。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抒发了被贬的悲愤心情,感慨世事沧桑,但表现出了不甘沉沦、奋发昂扬的乐观精神,对未来充满信心,勇于重新投入新生活的志向和热情。
6.小结。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一篇优秀之作,感情真挚深切,沉郁中见豪放,时间由过去到现在和未来,情调由低沉到高昂,波澜起伏,发展极其自然,充分显示出结构的巧妙。恰当用典,含义十分丰富,耐人寻味。诗中借用景物描写,创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人生哲理,做到景、情、理相结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学习《赤壁》。
1.导入新课。
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欷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在魏晋甚至更早一些时候便已产生,到了唐代蔚然成风,甚至出现了像杜牧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今天,我们学习杜牧的《赤壁》。
2.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辞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3.朗读背诵。
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分组朗诵诗歌。
4.品评赏析。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支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一支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抒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支折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5.讨论。
杜牧为什么把赤壁之战的胜利总结为东风之力?
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战役。三十四岁的孙吴统帅周瑜则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却把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写史论,除了为表现出非凡的史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
6.小结。
杜牧,以写咏史诗闻名,他的咏史诗,可以说是晚唐咏史诗的高峰。本诗就是他咏史诗中的一个代表。这首诗寄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三、学习《夜雨寄北》。
1.朗读诗歌。
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时把握诗人的情感。
2.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3.“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4.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夜雨寄北》通过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5.小结。
诗人把秋雨夜景与思念家人的愁绪结合起来写,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淡淡的四句小诗,产生了不凡的艺术感染力。
四、布置作业。
1.课下搜集咏史诗,看谁背得多。
2.背诵李商隐的其他诗作。
第三课时
一、学习《游山西村》。
1.诗歌朗读。
小组竞赛,看看哪一个组读得好。
2.作者简介。
陆游,南宋诗人。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在陆游的生活和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身着戎装,来往于前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豪迈而悲壮也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基调。
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这些诗中大多数是与抗击侵略者有关的,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陆游的诗歌不仅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热情,而且同情当时人民的疾苦。忧国和忧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织在一起。
3.整体感知。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农家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足鸡豚”,形容菜肴很丰盛。“足”,足够。“豚”,小猪,这里泛指猪。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迂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像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村庄。这两句诗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前一联写村外风光,这一联转为写村中所见所闻。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戴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响你们的家门的。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4.佳句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处。
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5.小结。
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
二、学习《过零丁洋》。
1.朗读指导。
(1)先让学生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学生齐读;
(3)学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教师范读。
2.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介绍。
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宋理宗宝四年(1256)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上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为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
3.诗歌感悟。
(1)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的内容是什么?
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
(3)诗中“惶恐”“零丁”有哪些含义?
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4)尾联书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4.拓展练习。
文天祥是一个有骨气的人,你还知道哪些有骨气的人并介绍他们的事迹。
苏武执汉节牧羊19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5.小结。
孟子曾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文天祥面对敌人的利诱和威逼没有屈服,表现了高尚的节操,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让我们做一个高尚的人。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歌。
2.收集陆游的其他诗篇,写一篇《感悟陆游》的随笔。

延伸阅读

第1课格律诗八首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1课格律诗八首”,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1课格律诗八首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歌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4.强调诵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韵味。
5.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
6.体会诗的意境、情趣,要有一定自读和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歌感情。
2.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就诗歌本身而言,这颗文学明珠拥有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让我们走进格律诗的世界,感悟格律诗的魅力。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
1.朗读诗歌。
让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总结,指导朗读要求:(1)节奏停顿;(2)轻重缓急;(3)抑扬顿挫;(4)感情充沛。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划分音节,分出轻重缓急,读出来才抑扬顿挫。请按照朗读诗歌的要求,朗读这首诗。
2.作者简介。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3.品味诗歌。
(1)整体把握诗歌。
这首诗是作者旅途思乡之作,主要写诗人清晨在江面上的所见所感,作者在江南北固山下停宿,为北固山下壮美秀丽的景色所陶醉,不由生起思乡之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抒情。
开头两句先写北固山的地势,分为水路和陆路。作者清晨在江岸边远眺所见景物: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疾驶而去。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漫无边际地涨,江面也变得宽阔了,风势正顺,船帆高悬,一轮旭日升起。作者置身于青山绿水中,自有一番情趣在其中。“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坦。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抓住海上日出的瞬息变化和江上春气回转的微妙特征,虽然是在腊月里,江南却春意盎然,诗人先顿后挫,用“生”入文,把大自然拟人化,显得生动有趣,由此可见诗人炼字功夫之深,把夜和日在旧和新之间的互相依存生动地表达出来,反映出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也暗含着诗人对流年消逝的感伤。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诗句。
末联两句由旅途景色引起乡思,引出以归雁捎书,表达了诗人羁旅愁怀、思念家乡的深情。诗人很注意炼字炼句,“入旧年”“生残夜”等用字准确精练,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动人的景色。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
(2)体会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4.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背诵你所熟知的乡愁诗。
5.小结。
全诗清新流畅,感情浓郁,是唐人行旅怀乡诗中的佳作。
6.赏析乡愁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三、学习《春望》。
1.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学生范读,师生点评。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2.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读书和壮游时期、长安十年时期、战乱流离时期、漂泊西南时期。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做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3.品味全诗。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诗的颈联写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千古佳句,妙在何处?
写花写鸟,紧扣诗题,借此来表达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因感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深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诗人感触异常。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足以见得诗人内心的忧伤。在此诗人运用了反衬手法,将悲情寓于美景之中,使悲愈悲,甚为绝妙,乃被千古传诵。
(3)本诗有哪些写作特色?
在表现手法上,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涵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诗歌语言的意境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4.小结。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厚,因而一千多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四、学习《钱塘湖春行》。
1.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让我们走进白居易的这首诗,更深刻地体味西湖的美丽景色。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现存白诗近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在文学上,他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3.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诗歌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诗歌中哪些词语得到了印证?
西湖早春的景色。诗人从大处落笔,写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云脚低”“几处”“早”“新”“浅草”等词语都表现了早春景象。
4.诗歌研读。
(1)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最爱”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这莺和燕的动态,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5.小结。
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相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三首诗歌。
2.课下背诵《望岳》,并体会与《春望》风格的不同之处。
第二课时
一、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导入新课。
透过凝聚着历史的诗词歌赋,我们便可以看到古人对寂寞的多种体验和心境——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深情真挚的,是淳朴晶莹的,是值得世人称道的;而苏轼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豁达开阔的,意韵圆臻的,是值得人们大彻大悟的;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则是豪放的、潇洒的,也是得到文人骚客们一致效法的……今天,让我们走进刘禹锡的律诗,领略他的别样情怀。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3.朗读诗歌。
教师诵读,让学生注意读诗的节奏和作者的情感。
4.整体感知。
首联:“巴山楚水”泛指贬地,作者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让读者体会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颔联:“闻笛赋”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的故友的悼念,“烂柯人”典故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这句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说明了“新生的事物必然要代替没落的事物”这一哲理。
尾联:是点睛之笔。“长精神”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的乐观精神。
5.品评赏析。
(1)如何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在沉没的船的旁边有很多船竞相驶过,在枯萎有病的树的前头是万木生机盎然的春天。揭示了时代在前进、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深刻哲理,意境开阔,思想深邃,成为千古名句,被后世传诵。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抒发了被贬的悲愤心情,感慨世事沧桑,但表现出了不甘沉沦、奋发昂扬的乐观精神,对未来充满信心,勇于重新投入新生活的志向和热情。
6.小结。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一篇优秀之作,感情真挚深切,沉郁中见豪放,时间由过去到现在和未来,情调由低沉到高昂,波澜起伏,发展极其自然,充分显示出结构的巧妙。恰当用典,含义十分丰富,耐人寻味。诗中借用景物描写,创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人生哲理,做到景、情、理相结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学习《赤壁》。
1.导入新课。
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欷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在魏晋甚至更早一些时候便已产生,到了唐代蔚然成风,甚至出现了像杜牧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今天,我们学习杜牧的《赤壁》。
2.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辞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3.朗读背诵。
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分组朗诵诗歌。
4.品评赏析。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支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一支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抒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支折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5.讨论。
杜牧为什么把赤壁之战的胜利总结为东风之力?
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战役。三十四岁的孙吴统帅周瑜则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却把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写史论,除了为表现出非凡的史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
6.小结。
杜牧,以写咏史诗闻名,他的咏史诗,可以说是晚唐咏史诗的高峰。本诗就是他咏史诗中的一个代表。这首诗寄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三、学习《夜雨寄北》。
1.朗读诗歌。
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时把握诗人的情感。
2.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3.“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4.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夜雨寄北》通过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5.小结。
诗人把秋雨夜景与思念家人的愁绪结合起来写,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淡淡的四句小诗,产生了不凡的艺术感染力。
四、布置作业。
1.课下搜集咏史诗,看谁背得多。
2.背诵李商隐的其他诗作。
第三课时
一、学习《游山西村》。
1.诗歌朗读。
小组竞赛,看看哪一个组读得好。
2.作者简介。
陆游,南宋诗人。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在陆游的生活和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身着戎装,来往于前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豪迈而悲壮也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基调。
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这些诗中大多数是与抗击侵略者有关的,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陆游的诗歌不仅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热情,而且同情当时人民的疾苦。忧国和忧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织在一起。
3.整体感知。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农家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足鸡豚”,形容菜肴很丰盛。“足”,足够。“豚”,小猪,这里泛指猪。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迂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像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村庄。这两句诗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前一联写村外风光,这一联转为写村中所见所闻。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戴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响你们的家门的。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4.佳句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处。
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5.小结。
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
二、学习《过零丁洋》。
1.朗读指导。
(1)先让学生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学生齐读;
(3)学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教师范读。
2.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介绍。
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宋理宗宝四年(1256)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上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为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
3.诗歌感悟。
(1)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的内容是什么?
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
(3)诗中“惶恐”“零丁”有哪些含义?
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4)尾联书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4.拓展练习。
文天祥是一个有骨气的人,你还知道哪些有骨气的人并介绍他们的事迹。
苏武执汉节牧羊19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5.小结。
孟子曾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文天祥面对敌人的利诱和威逼没有屈服,表现了高尚的节操,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让我们做一个高尚的人。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歌。
2.收集陆游的其他诗篇,写一篇《感悟陆游》的随笔。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词八首》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词八首》学案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了解并识记相关作家作品知识。
(3)能够联想诗歌描绘的景色,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4)学习对诗歌语句进行赏析,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小组探究,品味诗歌含蓄、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比较探究体会诗歌感情的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作者们对自然、自由和美的追求及热爱。
(2)品析诗歌中的哲思。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江南春》《游园不值》《玉楼春》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让我们一起穿越回千年前欣赏从前的春色吧。
预习准备:朗读诗歌。自学生字词。
课堂检查:朗读诗歌,提示生字词。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诗歌主要写了哪些意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些景物描绘成一幅画。
2、合作完成表格。
1、学生按照表格自看诗歌。
2、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内容。
3、交流。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理解能力。
3、分层提高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课后题:为什么只有叶绍翁的“红杏”一句流传广久?
2、课后题:杨慎的认识你怎么看?说说自己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
学生探究、交流。
备用问题:能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假定这个思路是正确的呢?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小结:三首诗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自由表达。
课时作业:背诵三首诗歌,选择喜欢的一首改写为一段散文。
第二课时《春夜喜雨》《早春》《鹧鸪天》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回顾。
1、背诵诗歌三首。
2、展示改写、互评。
巩固基础知识。
2、分层提高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杜甫、韩愈、辛弃疾三位诗人最喜欢什么样的春天,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2、品析下列句子或词语。
①为什么是“好雨”?
②“花重锦官城”中的“重”字为什么要这样读?
③“草色遥看近却无”是什么什么样的景象?
④“斜日寒林点暮鸦”中的“点”字怎么理解?
学生小组探究,交流。
班内展示。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对文字的敏感度;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小结:三位诗人对春天的不同观察,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和心性呢?
学生自由交流。
课时作业:背诵三首诗歌;收集写“春”的诗歌。
第三课时
1、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师生朗读诗歌。
学生背诵诗歌,概括诗歌主旨。
巩固基础知识。
2、自读探究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哪首诗歌所写的“春天”并非自然界的春天?你怎么看出来的?
2、“那些夜”让你来你想到了哪些时代和事件?
3、如何理解诗歌的最后一句?
4、有感情朗读王宜振的诗歌,哪些句子是儿童的语气?能仿照着写一句吗?
学生合作学习,自由交流。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
3、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说说诗歌的学习方法。
学生自由交流。
4、习作
写一些自己身边的春天。
学生完成习作,互评。

八上《长征组歌》两首课件及教案苏教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八上《长征组歌》两首课件及教案苏教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长征组歌》两首
四渡赤水出奇兵
过雪山草地
萧华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体会歌词中表现出的毛主席的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钢铁意志。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歌词语言的高度概括、用词的准确生动。
2.体会歌词使用的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教学法】
引导诵读法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四渡赤水出奇兵》
【合作探究展示】
1、导入
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避孕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2、作者简介:
萧华,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共委员。
3、背景资料:
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运用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在“反围剿”战斗中,采用了“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先打弱敌,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等战术;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中运用“调虎离山”之计;“国内革命战争”中,运用“蘑菇战斗”、“运动战”等;“淮海战役”中用“瓮中捉鳖”战术;“辽沈战役”中用了“关门打狗”之计……)
4、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学习《四渡赤水出奇兵》
㈠思考问题:
1、歌词内容包括哪两部分?歌词的中心句是哪句?
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歌词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这一部分分两层。第一层(6——9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第二层(10—17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歌词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㈡品味语言
1、《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词非常准确生动,请你从敌人、红军两方面各找出一些用得好的动词,分析其作用或妙处。
〖参考〗“压”写敌军来势汹汹,“弃”、“丢”写敌人狼狈不堪、望风而逃,前后对比鲜明,反衬我军的神勇;“出、飞渡、临、逼、赶、袭”写红军作战机动灵活,“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走”古义是跑,这里既说明红军徒步长征的艰难,又写出红军运动的快捷;“飞”写出红军再渡乌江天险的神速。
2、这首歌词都恰当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任选一种举例说明并谈谈其表达作用。
〖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
①“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夸张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②“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把军民关系比作鱼水关系,说明红军和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的深厚情谊。
③反复吟唱“横断山,路难行”,强调突出红军行军的艰难。
㈢学生当堂背诵课文。
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话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2、写作特点
歌词长短相间,适当反复,语言高度概括,巧用动词。还多处运用贴切的比喻。增强了表达效果。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学唱《长征组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过雪山草地》
【合作探究展示】
一、检查背诵
二、讲故事、看录像
学生课后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资料,描绘精彩片段,要求同学尊重原作,尊历史真实。
教师可以利用影像资料,播放中央电视台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而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长征》,还可以收看音乐艺术片《长征组歌》。
三、朗读歌词
找出中心句:“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四、学习《过雪山草地》
探究:
1、歌词内容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
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表现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
2、品味语言,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
①“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用夸张手法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②“雪山低头迎远客”,(不直接说红军战士把高耸的雪山踩在脚底下,)“低头”、“迎”把雪山拟人化,写出红军不畏艰难、豪迈乐观的气概和征服雪山的喜悦之情。
③“草毯泥毡扎营盘”,“毯”、“毡”用比喻精练生动地展现了过草地时艰难困苦的情景,突出了红军在恶劣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难”的钢铁意志。
④“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用对偶充分表现了红军饥寒交迫的处境,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五、小结
《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六、拓展延伸
1、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岷山等若干大雪山。这些雪山海拔高,山顶终年白雪覆盖,空气稀薄,气候复杂多变;草地主要指四川松潘的毛尔盖草地,上面泥潭、沼泽遍布,且被草蔓遮盖,极具隐蔽性,一不小心,人畜就可能遭灭顶之灾。红军长征途中前有杀敌,后有追兵,空中有敌机盘旋,红军指战员连续行军作战,缺少衣食,药品奇缺,许多战士尤其是伤病员都倒在了雪山草地。雪山草地,是长征途中最难走的一段道路。丁甘如(长征时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师师部测绘员,援西军司令部作战参谋。后任成都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顾问。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诗作:
《过雪山草地》
万苦艰辛出重围,又入雪山荒原地;饥腹奇寒旦可忍,难捱高原气体稀。
三军肝胆硬如铁,经得狂风暴雨侵;饥寒交迫不挂齿,全靠主义照征程。
神兵飞夺腊子口,会师陕甘挫追敌;日寇深入民族危,为求解放战到底。
《悼战友》
三过草地苦难熬,雨夜栖身牛粪房;
篝边战友长辞去,别前鞠躬泪含眸。
2、这两首歌词有异曲同工之美,说一说它们在写法上有哪些共同特点?
〖参考〗①都通过中心句直接表达主题;②均由两部分组成,都对红军所遇的困难作了描绘,以此衬托红军将士的高贵品质;③句式都长短交错,整齐中略有变化:都以七言为主,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韵脚,表现了一种壮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表现了红军从容不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迈的情怀;都用整齐集中的三言句描绘红军所处的险恶处境,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或庄严、残酷的气氛,对红军起到了烘托作用。[不同:《过雪山草地》主要是表现自然环境的恶劣,红军饥寒交迫、生存危机之严重;《四渡赤水出奇兵》中则既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也写了敌军的凶猛攻击。]
3、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各人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交流、明确:
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二是气势宏伟壮丽,三是任重道远,四是影响深广。
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可以从大处着眼,面对强敌时,必须发扬长征精神,审时度势,正确决策,一往无前,也可以联系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来谈,还可以联系本人实际来谈体会。
【反馈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压黔镜() 乘胜() 雪皑皑() 泥毡()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1)调虎离山袭金沙
(2)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3.“横断山,路难行”这两句反复出现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天如火来水似银”这句歌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5.品味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①兵临贵阳逼昆明
②调虎离山袭金沙
6.歌词为了凸现主题,往往有中心句。请写出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
《四渡赤水出奇兵》:
《过雪山草地》:

过雪山草地
雪皑皑,
野茫茫。
高原寒,
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
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
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
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
革命理想高于天。
7.你估计这首歌在唱的时候,高潮应出现在哪里?请说说理由。

8.红军在过雪山时遇到了哪些困难?请各用两个字概括。他们又是靠什么克服了这些困难?

9.过雪山草地是艰难的,但歌词中说“雪山低头迎远客”,你是怎么理解的?

10.如果需要建一座红军过雪山草地纪念碑,请你在纪念碑上写一段话。

1.略 2.略 3.突出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 4.比喻,形象地写出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5.①逼:形象地展开了红军以凌厉之势对昆明造成的威逼震慑之势。②袭:生动地表现了红军出奇不意巧渡金沙江的情景。 6.《四渡赤水出奇兵》的中心句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过雪山草地》的中心句是“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或“革命理想高于天”)。 7.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因为这两句最能体现这首歌的主题。 8.雪大、天寒、缺粮。凭官兵共同的坚定的理想信念。 9.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衬托了红军官兵蔑视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0.提示:可围绕理想、信念、战胜困难等方面写,也可从留给后世的影响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