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上册物理《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高中力的合成教案

发表时间:2020-05-07

高一上册物理《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上册物理《力的合成》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上册物理《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明确两个力同时作用在物体这一问题的处理方法。在这节课的学习中,等效替代的思想在建立概念、寻求合力与分力关系的过程中被深度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循的法则,而矢量运算贯穿高中物理始终,用“图形”表示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新方法。因此,该节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涉及的物理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实验、物理模型、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应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训练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对“力”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矢量的学习,对“矢量”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储备。然而,脑中根深蒂固的标量运算对学生学习力的合成而言,是一种负迁移,对力进行合成时,照搬标量运算的方法来应付,而矢量运算使用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对于学生初次学习而言比较抽象,且涉及几何和三角等数学知识,感觉有难度。学生在初中所学的二力平衡为标量代数运算,要想直接过渡到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矢量运算,思维阶梯跨度较大,在认知水平上是一次质的跨越,很难要求学生一次转化完成,这些都给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了困难。

三、设计思想

依据本校实际教学条件和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实施中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由于本节课比较抽象,但实验比较直观,易于得到实验结论,我准备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组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主要教学环节如下表:

环节

内容

作用

情景创设

建立共点力、合力与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体验等效替代的思想

设问:互成角度的两个分立如何求合力?

提出探究活动的问题

学生探究活动

通过传统实验和DISlab数字实验共同完成

通过探究,得出平行四边形法则

实例分析,强化概念

初步应用平行四边形,加深理解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

2.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

3.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含义和使用方法,会用它求两个分力的合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探究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力方法的过程,体会逻辑和实验相结合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研究的乐趣和社会价值。

2.体会科学研究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重点:

1.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及其等效替代关系。

2.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过程及其结论。

五、教学用具

1.实验器材: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细绳套(两根)、弹簧秤(两只)、三角板、铅笔;

2.计算机、实物展示台等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DIS-lab设备;CAI课件

六、教学流程图(略)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由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

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等效替代的思想

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合力和分立

学生活动:两个女同学共同提起水桶和一男同学单独提起水桶。

学生通过观察,学会对信息的分析﹑加工

学习

相关

概念

结合以上实例,提出下面问题

问题1:两位女同学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与男同学一个力的单独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分析总结:两个女生的作用效果与一个男生的作用效果相同,因此,力是可以等效的。许多这样的实例就表现在我们身边,稍微留心便会发现。

学生学会对信息归纳总结。

在上面列举的实例的基础上,教师给分力与合力﹑力的合成下定义并板书。

1.分力和合力: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另外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另外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另外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合力和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进一步理解“等效替代”思想,为本节实验设计的原理打下基础。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既然合力与分力可以相互替代,那么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数学知识1+12是否可用于已知两个分力求其合力呢?

请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老师的猜想:合力等于各分力之和?

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老师的猜想不对,就此反问那你觉得应该是什么关系?你有什么方法推翻我的想法?你的猜想是什么?怎么去验证你的猜想?

敢于猜想和假设,

增强探索意识。

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设计该探究实验。

先投影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秤(两个)﹑橡皮筋﹑细绳套(两个)﹑铅笔﹑三角板﹑刻度尺﹑图钉(5个)。明确探究问题:

1.如何求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分力的合力

2.如何求相互垂直的两个分力的合力

3.如何求互成任意角的两个共点力的合力

学习简单的实验设计。

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共同协作,相互交流

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一)利用传统实验装置探究力的合成

实验小组同学相互讨论﹑交流实验设计的思路。

教师通过提问和利用仪器在黑板上演示分析,对实验过程如何体现等效﹑如何记录合力与分力的作用点﹑大小﹑方向的关键步骤进行指导。

第一步:请同学们利用等效原理,设计两个分力与合力。先将合力﹑分力的三要素记录下来。

第二步:根据记录的信息,请确定分力与合力的作用线。第三步:请选定合适标度,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作出分力与合力的图示。

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在旁巡查,适时加以指导。同时利用多媒体投影图,对实验中应该记录的数据和如何处理这些数据进行分步引导。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确定了两个分力与合力,并且用力的图示将它们表示出来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实验得出的数据检验提出的猜想。

1.通过提问,教师灵活地帮助同学分析数据,先对不是本实验结论的各种猜想进行检验﹑排除。

2.对符合本实验结论的猜想的检验,教师先建议学生用虚线将合力﹑分力的箭头段连接,然后提问学生从连线中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回答)

3.请学生思考如何归纳﹑总结本实验探究的结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4.最后,教师在黑板上规范作图。

对实验进行总结:如果实验做得十分精确,合力和分力间构成一个几何图形——平行四边形。

板书:

实验结论:如果用表示两个共点力的线段为邻边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则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个法则叫做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利用DISlab力的合成分解实验器验证互成任意角度的共点力的合力

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会如何用物理语言进行表达的和概括。

实验中,学生探究到的合力和分力之间的关系可能只是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甚至是一些其他图形。请学生分析造成的原因,将自己的想法与其他同学交流。

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解释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实验误差,甚至操作上的错误。教师加以分析总结,其主要原因是存在:读书误差﹑作图误差﹑系统误差。

增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通过DISlab力的合成分解实验器,得出“合力的大小与分力的大小间无固定的关系”

讨论:

1.“人多力量大”这句话对不对?是否全面

2.两个一起提水桶为什么会不会比一个人更费力

2.引体向上运动时,双手怎样拉单杠才不感到费力

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

课堂总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

知识回顾

课后作业

1.写一份关于本节课的探究的实验报告。

2.课后学案

巩固知识,培养学习兴趣

扩展阅读

高一上册Writingareportongrowingpains教学设计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一上册Writingareportongrowingpains教学设计”,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高一上册Writingareportongrowingpains教学设计
Learningaim:
1.Tolearnsomethingaboutgrowingpains.
2.Tolearnsomewordsandphrases.
3.Tolearnhowtowriteareport.
Keypoints:Towriteareportandexpressthegrowingpains
Teachingmethods:groupworkanddiscussion,exercise.
Procedure(步骤):
Ⅰ.Preview(warm-up)预习热身
1.Inthereading,wehavelearntthatDaniel’sfatherdoesn’ttrusthimanddoesn’tgivehimachancetoexplainwhathappened.ThisisDaniel’sgrowingpains.
Doyouhavesimilarexperiences?Whatareyourgrowingpains?
2.Lookupsomenewwordsinthedictionaryandrememberthem
adolescence:
normal:
misunderstand:
confused:
physicalchanges:
psychologicalchanges:
3.Finishtasks1and2onyourexercisebookonpage46.(课课练)
StepIIActivatingtheclass(激活课堂)
1.Detailedreading:
ReadPara1and2
1)Whydomanyteenagersfeellonely?
2)Trueorfalse:Itisuncommonforteenagerstofeellonelyandmisunderstood.()
Paras3-5Trueorfalse
1)Asteenagersgrow,theygrowtallerbuttheirvoicesdon’tchange.()
2)Besidesthesephysicalchanges,therecomemanypsychologicalchanges.()
3)Becauseofmanypsychologicalchanges,manyboysbecomerisk-takerswhilegirlsoftendon’twantsomeone--anyone--totalkto.()
4)Theadolescencemaywantandneedtheirparents’loveverymuch,butfeeldistant.()
Para6Thegoodnewsisthatthesekindsofgrowingpainsdon’t_______.Intheendeverything__________OK.
2Consolidation:Multiplechoices
1.Whataretheteenagersconfusedwith?()
A.Thedifficultytheyhavefittinginsociety.B.Howtodealwiththeirfeelings
C.Howtoimprovestudy.D.Allkindsofchanges.
2.Howdotheteenagersfeelabouttheirparents’loveandtheirneedtobefree?()
A.Theyfindithardtoachieveabalancebetweenthem.
B.Theyaredisappointedwiththeirparents’behavior
C.Theyneedbuthatetheirparents’love.D.Theychoosetotalkwiththeirparents.
3.Workinyourgrouptowriteareportongrowingpains,thenpresentthem.Followthestepsonyoutextbookonpage39.
4.Languagepoints
1.Manyteenagersfeellonely,asifnooneunderstandsthemandthechangestheyaregoingthrough.(L1---2)
①lonely(adj.寂寞的;偏僻的,荒凉的);
alone(alone[lun]adj.单独的;孤独的;独自的adv.独自地;单独地)
Whiletheoldmanlivesonthe__________island__________,hedoesn’tfeel__________.
A.alone,alone,lonelyB.lonely,alone,lonelyC.lonely,lonely,aloneD.alone,lonely,alone
②asif=asthough(好像,好似)
Wow,somanycloudsinthesky,itseemsasifit__________goingtorain.
A.isB.beC.wasD.willbe
Whenyouputapencilintoaglassfullofwater,itlooksasifit__________broken.
A.isB.beC.wasD.were
③gothrough
2.Itiscommonforteenagerstofeellonelyandmisunderstood.(L6)
it为:__________.真正的主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isunderstoodadj.遭误解的、不为人理解的。amuchmisunderstoodillness_________v
mis-前缀。如:mislead_____mistake_____misinform_______mistreat______
3.Asteenagersgrow,itisnormalforthemtobecomeconfusedwiththechangingworldbothinsideandoutsideofthem.(L12---13)
①as可以改为with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是改呢?Wit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it是__________③for可以换成of吗?它们区别是什么?
③tobecomeconfusedwith是_______________(成分)_______________(划线部分的意思)
4.Boysandgirlstendtobedifferentinthisregard.(L16---17)
①tendtodo__________tendtosb./sth._________________n.
我们都容易记住不愉快的经历。
护士在照顾伤者。
②inthisregard
5.Inthesocialworld,asteenagersgetolder,theystruggletodependonthemselves.(L22---23)
①social__________(n.)
②struggletodosth.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
It’ssonoisyatthetablethatIhadtostruggle__________.
A.tohearB.tobeheardC.hearD.tohearing
6.Sinceteenagershavedifficultybalancingtheseneeds,theyoftenquestionwhotheyareandhowtheyfitinthesociety.(L24---25)
①havedifficulty/trouble(in)doing_______________takethetroubletodo_____________
haveproblemswithsth.____________________
balancen./v.balanceAandB________________
②keepthebalancebetweenAandB_________________loseone’sbalance____________
Asapopstar,it’shardto____________________(兼顾家庭和事业)
Shecycledroundthecorner,lostherbalanceandfelloffthebicycle.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fitin
5.Summary
Exercise:
1Translatethefollowingphrases:

1.他们正在经历的变化
2.inotherways
3.失去控制
4.很难相信
5.感到孤独和被误解
6.把…当做…
7.对…感到困惑
8.伴随着这些生理变化
v9.往往会…
v10.想找个人说说话
v11.不费吹灰之力做某事
v12.努力让人听见(我)说话
v13.dependonsb.todosth.
v14.渴望独立
v15.betradedfor…

2Completethewordsaccordingtothefirstletterandthemeaningofthesentences:
1.Fromwhatyousaidtome,youmusthavem___________________medeeply.
2.You’llsurelythinksheisan__________childineverywayforthe1stsight,however,sheisa__________inhermind.
3.C__________withwhathewastaughtinclass,Jackturnedtotopstudentsforhelpintimeafterclass.
4.TheteachersinSiyangHighschoolareluckyenoughtobegivenacompletep__________examinationeachyear.
5.Asshereachedoutfromtheladder,shelostherb__________andfell.
StepIII:Homework:
1.Reviewwhatyouhavelearntinthisclass.
2.Finishtasksonyourexercisebookonpage47---48.(课课练)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合成》教学设计(一)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合成》教学设计(一)”,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合成》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

2、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是本章的难点;

教法建议

一、共点力概念讲解的教法建议

关于共点力的概念讲解时需要强调不仅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的力是共点力,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也叫共点力.注意平行力于共点力的区分(关于平行力的合成请参考扩展资料中的“平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师讲解示例中要避开这例问题.

二、关于矢量合成讲解的教法建议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矢量的运算方法,在讲解中需要从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现象和规律出发,理解合力的概念,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力的合成规律,由于矢量的运算法则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内容,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因此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规范性,但是不必操之过急,通过一定数量的题目强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

由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首先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前面力的知识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单个力的分析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做好规范演示.

三、关于作图法求解几个共点力合力的教法建议

1、在讲解用作图法求解共点力合力时,可以在复习力的图示法基础上,让学生加深矢量概念的理解,同时掌握矢量的计算法则.

2、注意图示画法的规范性,在本节可以配合学生自主实验进行教学.

第四节 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

2、力产生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总结,并引出新课内容.

二、新课引入:

1、通过对初中学过的单个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引出共点力、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同时出示教学图片,如:两个人抬水、拉纤或拔河的图片.(图片可以参见多媒体素材中的图形图像)

2、提问1:已知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F2的大小分别为50N、80N,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教师讲解时注意强调:‘描述力的时候,要同时说明大小和方向,体现力的矢量性’)

3、提问2、进一步在问题1的基础上提问,若F1、F2的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答案后,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

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我们可以用一个力代替这几个力共同作用,其效果完全相同,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已知几个力,求它们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指明: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力方向相同.

4、提问3、若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其合力大小又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教师出示投影和图片:两个学生抬水对比一个同学抬水,让学生考虑:一个力的效果与两个力的效果相同,考虑一下是否“合力总比分力大”?

5、教师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演示实验可以参考多媒体素材中的视频文件);

演示1:将橡皮筋固定在A点,演示用两个力F1、F2拉动橡皮筋到O点,再演示用F力将橡皮筋拉到O点,对比两次演示结果,运用力的图示法将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获得和理解力的平行四边性法则,在实验前,教师可以设计F1、F2的大小为3N和4N,两个力的夹角为90度,这样数学计算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会发现F1、F2和F的关系满足勾股定理,进而得到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教师总结: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作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6、学生可以通过分组实验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可以参考多媒体资料中的视频试验):

试验器具:一块方木板,八开白纸两张,大头钉若干,弹簧秤两个,橡皮筋一个,细线若干,直尺两个,

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组装好试验设备,进行试验验证.

强调:需要记录的数据(弹簧秤的示数)和要作的标记(橡皮筋两次拉到的同一位置和两个分力的方向)

7、教师总结:经过人们多次的、精细的试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力和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

8、让学生根据书中的提示自己推倒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式.

三、课堂小结

探究活动

关于“滑轮”问题的研究

题目

关于“滑轮”问题的研究

内容

在初中学习的有关滑轮问题后,对“定”、“动”滑轮作用的理解,尤其是动滑轮的使用时,是否一定省力?研究一下初中的物理课本,在什么条件下,应用动滑轮省力最多?观察生活中应用滑轮的实例,说出自己的心得,或以书面形式写出相关内容以及研究结果.

高一上册《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上册《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回顾了中国人飞向太空的历程。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高一上册《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以及新闻在结构上的特点。

2、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把握新闻真实性原则。

2、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钱学森讲“万户飞天”

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

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万户问道:“怕什么?”

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

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突然,横空一声爆响。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着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

“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美国一位叫詹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了不起的发明。”

“实际上,早在明代我国便发明了二级火箭。多级火箭为我国首创,是人类火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河。”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

2008年9月25日晚9时10分许,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如今,科技实力是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2003年,中国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想——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骄傲的事情。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回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重新感受那份自豪与骄傲以及重温那段艰难的航天历程。(写出课文标题)请同学们看屏幕画面,以自豪的神情去回顾我国的航天历程。(放映幻灯片)

二、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以前学过的新闻知识,把握文章的脉络即找出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1、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1—3段)∶2003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意义重大。

主体(4—26段)∶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1)1958年,毛主席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3)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州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结尾(27—30段)∶(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三、解决几个问题:

1、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有两层含义∶其一,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州五号”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这篇新闻的真实性是如何体现的?请举例说明。――用了大量的数字来体现真实性。

3、讨论∶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今天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一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4、谈谈的结构特点。

一般的文章可以分为三种结构∶线形结构、网状结构和圆形结构。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四、作业∶结合,课外搜集资料编写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附:

中国航天大事记(1956~2005)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航天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2005年是我国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30周年,截至9月,我国已经成功发射22颗返回式卫星。利用返回式卫星开展的科学试验成果,已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很多领域广泛运用。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0年10月,载着两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卫星升上太空,开始了我国首次携带高等动物的空间轨道飞行试验。试验的圆满成功,为我国载人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以及长期载人太空飞行获得了许多宝贵数据。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2002年12月30日,我国先后4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

2008年9月25日晚9时10分许,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在课文第14节提到:“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批准。”这四位科学家是:

王大珩(héng)[应用光学家。原籍江苏苏州,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王淦(gàn)昌[王淦昌是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参与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资深院士。]

杨嘉墀(chí)[我国著名的航天科技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是我国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也是中国自动化学科、自动化学会、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倡导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神八空间模拟对接初步成功

中新社上海十月一日电(宗晨亮)

随着“神七”飞船发射的圆满成功,中国航天下一步进展备受关注。记者今天从上海航天局了解到,上海航天局目前已经着手“神舟”八号飞船的研制工作。这意味着中国航天“三步走”计划已迈出最后一步。作为“神八”核心试验任务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在地面试验中已获得成功。

上海航天局介绍说,与“神七”一样,上海航天局将继续承担“神八”推进舱、推进系统、电源系统和通信、语音系统的研制工作,目前这些系统已经进入了调试阶段。“神八”发射前,将首先发射试验性质的小型空间站“天宫一号”,然后才发射“神八”飞船,两个航天器将在太空试验交会对接。两者在地面模拟环境中进行的交会对接试验已经成功。

据悉,目前正在研制的“神八”乃至于“神九”的核心任务是试验“空间对接技术”。空间交会对接是建立空间站的基础性技术。交会对接指两个航天器在太空轨道会合并连接成一个整体,它是实现太空装配、补给、维修、航天员交换等过程的先决条件,更是建立大型空间站的基础。

中国航天计划分为三步来实行,第一步是“神五”完成的从无人到载人飞行,第二步则是“神七”完成的航天员出舱太空行走试验。而“三步走”的最后一步则是,首先建立短期小型空间实验室,最终目标建立长期的大型空间站,以及建立航天员可以往返于地球与空间站的“空间往返系统”,进而进行规模比较大的空间科学试验。因此可以说,“神八”的研制,标志着中国航天工程已迈出至关重要的最后一步。

社论:飞天路上的壮丽凯歌

——热烈祝贺我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2008年09月29日08:38人民网—《人民日报》

五星红旗飘扬太空,世界目光聚焦中国。9月28日,我国航天员在顺利完成首次空间出舱任务后安全返回,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关键技术的国家,中华民族漫步太空的梦想终成现实。我们向参加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英雄的航天员们表示诚挚的慰问,向支持和关心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全国各族人民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载人航天是造福全人类的伟大事业,也是增强国家实力、提高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的宏伟工程。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在短短16年的时间内,就实现了从无人到三人、从舱内到舱外的巨大跨越,成果举世瞩目,成就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的结果,凝结着航天战线无数科技人员、干部职工、部队官兵的心血和智慧,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几代航天人建立的历史功勋,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的首次飞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的技术难度更大,可靠性要求更高,状态变化更多,对任务的组织实施提出了更高标准。广大航天工作者以勇攀高峰的昂扬斗志、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沉着冷静的良好心态、顾全大局的协作精神,成功突破飞船气闸舱、舱外航天服、航天测控中继卫星、伴飞小卫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胜利实现“准确入轨、正常运行,出舱活动圆满、安全健康返回”的目标,为下一步自主建设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奠定了基础。这次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体现,必将极大地鼓舞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开创更加美好未来的雄心壮志。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充分显示了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的巨大威力。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广大航天人自觉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健康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提高安全保障能力;自觉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把各参研参建参试单位之间的协同配合作为任务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着力确保各大系统、各个环节运转的高效有序;自觉坚持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培养作为任务实施的重要目标,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神舟七号任务的实施过程充分说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只有加快科技进步,培养创新人才,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才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

神舟七号飞行,太空迈出一小步,中国前进一大步。太空探索永无止境,改革发展任重道远。面对无垠的太空,中国人民将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为和平利用太空而继续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断作出新的贡献。面对未来的征途,渴望发展的中国人民将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谱写新的篇章。

“神七”完成四大科学任务创造中国航天四个第一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负责人10月5日公布,神舟七号伴飞小卫星顺利完成前期空间观测任务,共下传1000多幅飞船多角度翱翔在太空的图像,均清晰完整(见上图)。至此,此次神舟七号飞船圆满完成中国航天员出舱、舱外空间材料研究、伴飞小卫星以及中继试验卫星——天链一号的应用四大科学试验,创下了中国航天领域的四个第一。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神舟七号伴飞小卫星是中国第一次由一个航天器围绕另一个航天器在飞行。要搞空间站,这样的伴飞技术是必须掌握的技术之一。(宗文)

印度首个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22日发射升空。

发射

“月船1号”发射重量1.3吨,造价39亿卢比(约合8300万美元)。

当地时间10月22日6时22分(北京时间8时52分),搭载“月船1号”的极地卫星运载火箭在南部的斯里赫里戈达岛的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点火,飞离地面。

负责此次探测任务的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马达范奈尔说:“这是历史性时刻。我们已开始月球之旅。”奈尔说,一切跟踪数据表现正常,印度希望借此次探月任务“解开月球之谜”。

任务

按计划,“月船1号”调整到绕月运行轨道后,将通过高精度遥感装置勘察月球表面,绘制月球成分地图和三维地理图,还将完成月球碰撞探测。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前首席助理斯科特佩斯说,人类虽已登月,却还未利用新近技术为月球绘制详细的“现代地图”,火星地图都比月球地图全面。他说,采用新技术的“月船1号”将能得到更为全面的地图。“月船1号”另一项重要任务是探明稀有同位素氦3在月球上的分布情况。氦3是可控核聚变原料,可能成为地球未来所需的重要能源,被认为在月球上储量丰富。不过,一些科学家认为,即便月球上存在大量氦3,开采难度也很大。此外,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说,“月船1号”还将释放一颗重约30千克的撞击探测器到月球表面。探测器内仪器将收集其着陆时扬起的“尘土”,展开分析。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合成》教学设计(二)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合成》教学设计(二)”,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合成》教学设计(二)

一、学生学习情况及学习任务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力的合成”,把实验探究求合力方法的过程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矢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矢量的运算方法。

高一学生刚接触矢量,对矢量的运算没有任何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生活经验可供借鉴,他们习惯的是仅有大小没有方向如质量、体积等物理量之间的代数运算。所谓“万事开头难”,力的合成法则对高一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关,而一旦过了这个坎,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意识到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的巨大困难,一种简单易行的教学方法是分散教学难点,先教给学生力的合成法则,再让学生在实验验证和反复运用中逐步深化对力的合成法则的理解。但对照新课程理念对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这样的处理又显然不是最佳的选择。一则,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新的教学理念把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以及经历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正是像力的合成这样对学生来说全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才更加真实而深刻,其效果远非那种目标和路线都明摆着的形式化的探究活动可比。二则,正因为学生对矢量运算是完全陌生的,放慢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切身体验,也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矢量的合成法则。三则,从知识上说,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运动学,对运动学中的矢量,如位移速度等,在生活中还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尤其是对两段位移总位移的讨论,形象直观,对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有一定的启示;从方法和习惯上来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学生对于科学探究尤其是实验探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体验和认识,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课堂氛围也为学生自主探究力的合成法则提供了保障。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1)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研究合力与分力间关系;(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3)体会等效的思想方法,参与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法则的过程,体会实验归纳的方法;(4)体会在科学探究中既要大胆猜想,也要严谨求证。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实验探究力的合成的规律。设计实验,利用实验得到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和方向,猜想它们之间所遵循的运算规律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困难,教师设置好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进行探究的情景和问题,适时、适度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则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与教学思路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如下教学流程:小实验创设情境一提出问题一设计方案一分组实验一引导启发猜想一实验验证一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的“导”和“参与”,适时、适度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淡化教师的“教”;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与自我构建,强化小组学习与小组交流,淡化机械训练,摒弃灌输式教学;在师生互动、互助的氛围中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教学准备

系上绳子的一组杠铃片,用来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力的等效替代的情景。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上的探究实验只能提供一组特殊数据,对于学生体验探究力的合成法则是远远不够的,这里把实验改成先用弹簧秤和重锤初步研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做铺垫,再用橡皮条和弹簧秤在白纸上研究力的合成法则(即原教材中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学生实验)。学生每两人一组下列器材:平行四边形法则演示器、方木板、白纸、弹簧秤(两个)、橡皮条、细绳两条、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带有绳套的重锤(约300 g)

四、教学过程

1.小实验设置情景,渗透科学方法

一力气大的同学一人提起杠铃片,使杠铃片保持静止;另外两位同学一起通过拉动绳子将杠铃提起并使之保持静止,从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分析两种情况下杠铃片的受力情况并画出力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F与F1、F2是什么关系?引出力的等效替代关系,得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教学中渗透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即分力与合力虽然不同时作用在物体上,但可以相互替代,能够相互替代的条件是分力与合力的作用效果相同,但不能同时考虑分力的作用又考虑合力的作用。

2.分组实验,激发思考

那么合力和分力之间遵循怎样的规律呢?具体的说,上面的例子里F与F1、F2的大小方向存在怎样的关系?猜想,并利用桌子上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可能会有学生猜想F=F1+F2,实际上猜想不一定要正确,与实验证实相比,实验证伪更能反映科学研究活动的真实情况。可用重锤模拟上面小实验中的杠铃片,两个弹簧秤可分别读出F与F1、F2的大小。

将各组实验数据记入下表中,事实上用一个弹簧秤秤重锤时读数为一确定值,而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秤重锤时的读数各不相同。

由上述表格中的数据,能得出什么结论?

看来分力F1、F2与合力F之间的运算关系不是简单的代数和运算,似乎还与分力F1、F2的方向有关,那么,如何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呢?首先我们要想办法把合力和分力的大小方向记录下来并方便地表达出来,怎样做呢?

3.设计方案,促进合作

请同学们利用桌子上的实验器材,设计方案,探究分力与合力之间的运算法则。若提供的实验器材不能满足你的设计要求,可报告教师。

每一小组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用什么方法找出分力F1、F2及合力F;

(2)怎样使分力F1、F2的作用效果与合力F的作用效果相同?

(3)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哪些实验数据?怎样可以直观简洁的同时描述力的大小和方向?

各小组分别讨论,经互相补充和完善后,形成探究方案。

经实验可得到F1、F2及F的图示如图3所示。

4.启发思考,民主互动

观察图3中F1、F2及F的大小和方向,并猜想F1、F2之和与F之间可能遵守什么规律?

部分同学的猜想可能不着边际,还有一部分同学感到问题棘手,不知道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哪里。此时,教师参与学生的猜想和讨论,可以以自言自语的方式给学生一些提示:“在学习平面几何时,可以利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重新构建几何图形,使得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建立联系。我们能否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构成一些简单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等,使得F1、F2与F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学生可能形成如下的探究方案:

方案1:如图4所示,过F1和F2的末端A、B作力F的方向OE的垂线交OE于C、D两点,则OC+ OD即为合力F的大小。

方案2:如图5所示,用虚线连接F1和F的末端A、E,则AOE就构成一个三角形,F1、F2和F三个物理量之中已有两个量在构成的三角形中,但分力F2与三角形之间还没有联系,仅连接AE还不能解决问题。

方案3:和方案2类似,用虚线连接F2和F的末端B、E,BOE就构成一个三角形,要想知道F1、F2和F之间的关系,则需确定BE与F1之间的联系或者确定AE与F2之间的联系。另外,有的小组将A、B相连,AOB构成一个三角形;有的将A、E相连,B、E相连,AOBE构成一个四边形等等。

评价:对于方案1,同学们有这样的设想是值得肯定的,里面实际上蕴藏了正交分解的思想,但问题是事先不知道合力F的方向,那么,从A、B出发向什么方向作垂线得到C、D两点?显然这种方法有缺陷,还需进行一步研究。

对于方案2,同学们利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使F1、F构成三角形的两边,若想深入研究,还需确定AE与分力F2之间的关系,请进一步猜想AE与分力F2的大小是否相等?AE与F2的方向是否平行?

既然连接AE或连接BE构成的三角形,仅能使F1和F或F2和F建立联系,那么,同时连接AE和BE,在四边形AOBE中,F1、F2和F三个物理量都包含在里面,F1和F2四边形的两边,F是其一条对角线。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四边形AOBE,并猜想四边形AOBE有什么特点?

经观察、实验和分析,发现AOBE为近似平行四边形,于是猜想出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所满足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重做刚才的实验,比较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的合力与实际合力的误差。

5.延伸拓展,巩固提高

一般的巩固提高都着眼于平行四边形法则的运用与练习,如“合力F的大小一定比分力F1或F2大吗?可能比F1或F2都小吗?”这样的问题,或用几何画板等巩固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法则的掌握与理解,但是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力的合成法则的过程,因此,巩固练习也应该是有关过程和方法的迁移运用。

这里设置这样的问题:某同学用实验研究同方向平行力的合成。他把一根很轻(重力不计)的刻度尺挂在两个橡皮条下,然后在任意两点A1、A2挂上重力为G1、G2的钩码(如图6)记下刻度尺和A1、A2位置,以及G1、G2的大小。接着他取下G1、G2钩码,在刻度尺上0点挂钩码G,并调整0的位置和G的大小使得刻度尺的位置和原来一样(如图7),记下0的位置和G的大小。他经过多次实验,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次数

G1/N

G2/N

G/N

A1O/cm

A2O/cm

1

1.5

1.0

2.5

10.0

15.0

2

2.0

1.0

3.0

10.0

20.0

3

1.5

2.0

3.5

20.0

15.0

4

2.0

1.5

3.5

7.5

10.0

(1)该同学实验中,“使得刻度尺的位置和原来一样”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两个同向平行力F1、F2和它们的合力F的大小关系是什么?合力F的作用点D到分力F1、F2的作用点A1、A2的距离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探究过程中的方法与体验,把教师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参与者,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来克服探究过程中的困难。对教材的处理也比较合-理,既充分体现了教材的教学理念,又改进了教材中实验的不足。通过在不同类型学校的试教,执教者一般认为由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对学生学习的困难和可能出现的探究方案、猜想假设等考虑得比较充分,为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况生成教学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切实可行的。当然,本节课没有对平行四边形定则做进一步的巩固与提高,这有待后续课程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