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导学案人教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21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导学案人教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导学案人教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导学案人教版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新闻内容。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新闻准确、简洁的语言。
3.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重点难点】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新闻内容。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新闻准确、简洁的语言。
【知识链接】
新闻的相关知识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
4.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6.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一)走近作者。
二、积累运用。(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疑难字词)
1.摘录字词(读读写写及补充字词)
鄂(è)豫(yù)绥(suí)靖(jìng)阻遏(è)锐不可当(dāng)
补充:溃(kuì)退逃窜(cuàn)负隅(yú)顽抗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负隅顽抗:负:凭借,依仗;隅:山的角落。凭借险要地势,顽固抵抗。
锐不可当: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业已:已经。
3.结合课后1题完成。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新闻的特点: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准确。
二、自主学习。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两则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并指出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以及其军事上的重大意义。
2.在文中圈点批注两则新闻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1.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中国人民解放军。
起因:国民党反动派解决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打到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发动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30万人全部度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30万已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35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体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2.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起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三、合作探究。
(一)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2.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
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3.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并合在一起加以分析评论。最后说东路军激战,文势涌起高潮。
(二)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结合课后二题)
第一组:第二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击溃或歼灭守敌,冲破地阵;“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以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有渡江迅疾、作战顺利的意思;“共”不能表达这种意思。
第二组:第二句好。“不料证实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的意思,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不能表达这种意思。
第三组:第二句好。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共产党已经在江淮河汉区域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
(三)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
1.导语部分(第一句):敌军弃城而逃,我军占领南阳。
2.背景部分(南阳为古宛县……现又放弃南阳)
(1)南阳自古以来战略地位重要。
(2)蒋军重视南阳又放弃南阳。
3.主体部分(回顾过去……在等着他的)
(1)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①战绩之一:创立七个军区;②战绩之二:发展武装力量;③战绩之三:纠正了“左”的错误。
(2)语言南阳逃敌王凌云的前途黑暗。
四、达标检测。
阅读“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宛县.……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这则消息最核心的内容应是什么?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2.本段表达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在记叙中穿插说明。
3.用横线画出说明的文字。这段说明文字主要介绍了什么?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南阳为古宛县……南阳一带。”介绍了与南阳有关的历史资料,说明了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下文作铺垫。
【教学后记】

扩展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自读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2.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3.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4.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5.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

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

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三).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

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

就给予鼓励。

四)巩固练习

一判断题

1.(1)消息用来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事实。()
 (2)消息的特点之一是让事实说话,但有时根据需要也可以作一定的虚构和夸张。()
(3)消息的标题由引标、主标、副标三部分组成,其中主标是必须有的,其他的则可有可无。()
(4)“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个标题全面叙述了消息的主要事实,其中“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雄浑,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二.简答题

1.用横线画出文中的议论部分,并说说议论在文中的作用。

 2.指出这段消息的五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3.文中“此种情况”指代什么?

 4。文中“亦”字照应的是哪一句? 

 5.“余部23日可渡完”中的“余部”能否换成“剩下的”,为什么? 

6.与中路、西路军不同,课文详写了东路军的战况,为什么这样安排。
 
三。填空。
 ①“那一天”指的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
 ②“东面防线”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③“同日同时”指的是________日________时。
 四。阅读后回答问题

本报杭州1月12日专电(记者万润龙)①没有“立正”、“稍息”的口令,只有抑扬顿挫的音律。②杭州采荷中学创造的“音控广播操”使中学生课间操别开生面。③这种被认为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的新形式,已在杭州一半以上中学推广。④昨天,记者亲身体验了这一使中学生感到欢欣鼓舞的“音控广播操”。上午9时40分,下课铃响了,广播喇叭中随即响起钢琴协奏曲《黄河》。在这乐曲声中,学生全都走出教室。3分钟后,《黄河》乐曲骤停,《骑兵进行曲》响起。已经排列整齐的学生队伍随着乐曲的节奏,起步,慢跑,三个年级六支长队,分六路进入操场。那情景,宛若大型团体操的入场式。仅一分钟,学生们已经全部进入操场,《骑兵进行曲》恰到好处地戛然而止,广播操音乐响起,学生们按照节拍整齐做操。
操毕,广播中传来了钢琴独奏曲《秋日的私语》。乐曲声中,孩子们全部下蹲,解下缚在双腿上的“健力腕”沙袋,转而绑在双手的手腕上。轻松欢快的迪斯科舞曲《浪漫电波》响起,全校学生随即做起了健力腕操。在最后一个动作结束时,《骑兵进行曲》再次响起,学生们踏着乐曲,慢跑出操场。
记者看表,9时53分。13分钟时间内,没有听到一句口令,没有听到一声哨子。13分钟内,有的是音乐的转换和学生们整齐优美的操姿。下课铃响后的老师拖课,学生下课后的喧哗,体育教师集队时的呵斥,一概全无。身临其境,果然不亚于经历一次艺术享受。
(1)给下列字注音。

 载()体戛()然手腕()呵()斥
(2)上文内共使用成语[]
 A.4个
 B.5个
 C.6个
 D.7个
(3)这则消息的导语是[]
 A.①句
 B.①②句
 C.①②③句
 D.①②③④句
(4)填空。

 ①在13分钟内,共播出________种乐曲,其中学生体操的乐曲是________和________。
 ②播放《黄河》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播放《骑兵进行曲》的作用是________。
 ③播放时间最短的乐曲是________,原因是□□□□□□□□。(不超8个字)
(5)简答。
 ①作者说,音控广播操解决了教师拖课、集队的呵斥和喧哗。除此以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好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为这则消息拟个标题。(0.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小练笔

新学年开始了,你身边一定有许多变化,如课室不再是以前那个课室了,班里来了一位新同学等。请你就其中的一两样变化,写一写。300字左右。

五).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六).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七)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

西(较详)中(略)东(详)

长_______________横↓↓↓↓渡______________江

(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溃不成军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导语

第二层:背景我军主动

第三层:回顾敌军必败

第四层:预言

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教学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教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教学案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新闻常识。复习记叙文的六要素
3、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教学重点:了解新闻常识。复习记叙文的六要素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辨字形,读准字音
芜湖()阻遏()阌乡()襄阳()绥靖()鄂豫区()高屋建瓴()荻港()歼灭()溃退()杜聿明()阻塞()要塞()锐不可当()负隅顽抗()
2、解释词语:
(1)排山倒海:比喻力量强盛,声音浩大
(2)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3)惊心动魄:形容(故事、人物)非常感人。
(4)绥靖:安抚,平定。
(5)高屋建瓴: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
3、文学常识填空:
(1)新闻的六要素是()()()()()()(2)新闻的结构分五部分,即()()()()()。
(3)新闻的主要特点是()()()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⑴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并板书课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投影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及新闻知识。
⑶检查预习情况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⑴朗读课文,找出这两篇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选一篇完成下面的填空)
标题:
导语:
主体:
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是:
(3)学生交流。教师可作适当提示。
(提示:导语往往是一则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主体,三路三个层次)
3.理清文章的主体层次顺序。
⑴摘读全文,找出第一则新闻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事情的起因:
经过:
结果:
(2)熟读、感悟思考:第一则新闻按什么顺序来报道三路大军的渡江作战的?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3)感悟思考第二则新闻主要内容是写南阳,可文中写了许多地方的战况,为什么?

4.语言实践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认为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两则新闻?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5.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加深对新闻文体理解。
练字:以本课生疏的字词为内容。
教后感

八年级语文教案
1.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2、记叙中插入议论的作用
3、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教学重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二、揣摩语言
1、本文用语准确。找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加以体会。
例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学生找出讨论,每组选出一人发言。
2、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例如: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学生品味语言美,并展现出来。
3、语言的精练还体现在:一、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电文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斩截有力。二、适当采用文言词语。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如果写成“到了发出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又如,说“现已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另外,还有一些鲜明、生动的用语,如:“甚为微弱”“整天激战”“控制”“封锁”等,不再一一赘述。)
4、体会这两则新闻语言风格有何不同。学生默读感悟。
提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三、阅读训练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飞渡过30万人。④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②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教学札记
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____,“导语”部分是第________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是第________句。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_____。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__。
2.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为什么?第(16)句中“歼灭”与“击溃”,“占领”与“控制”这两组词在句中能换吗?为什么?

3.第(11)句中,战犯汤恩伯对长江防线作了两点判断,实际情况又如何呢?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剖析。
4.“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
5.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教后感

八年级语文学案
1.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新闻常识。复习记叙文的六要素
3、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学习重点:了解新闻常识。复习记叙文的六要素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辨字形,读准字音
芜湖()阻遏()阌乡()襄阳()绥靖()鄂豫区()高屋建瓴()荻港()歼灭()溃退()杜聿明()阻塞()要塞()锐不可当()阻遏()负隅顽抗()
2、解释词语:
(1)排山倒海:
(2)锐不可当:
(3)惊心动魄:
(4)绥靖:
(5)高屋建瓴:
二.学习研讨
1.朗读新闻,看“课后练习一”中的问题,边读边找出这两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用一句话概括第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概括。
标题:
导语:
主体:
第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是:

2.学生交流。教师可作适当提示。
3.理清文章的主体层次顺序。

⑴摘读全文,找出这两则新闻写作的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事情的起因:
经过:

结果:
(2)感悟思考:第一则新闻按什么顺序来报道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顺序?

(3)感悟思考第二则新闻主要内容是写南阳,可文中写了许多地方的战况,为什么?

4.语言实践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认为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两则新闻?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重点指导:
5.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加深对新闻文体理解。
练字:以本课生疏的字词为内容。
学后感

八年级语文学案
1.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2、记叙中插入议论的作用
3、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学习重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二、揣摩语言
1、本文用语准确。找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加以体会。

学生找出讨论,每组选出一人发言。
2、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例如: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学生品味语言美,并展现出来。

3、语言的精练还体现在:一、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电文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斩截有力。二、适当采用文言词语。

4、体会这两则新闻语言风格有何不同。学生默读感悟。
提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三、阅读训练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飞渡过30万人。④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②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学习札记
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____,“导语”部分是第________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是第________句。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_____。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__。
2.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为什么?第(16)句中“歼灭”与“击溃”,“占领”与“控制”这两组词在句中能换吗?为什么?

3.第(11)句中,战犯汤恩伯对长江防线作了两点判断,实际情况又如何呢?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剖析。
4.“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

5.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学后感

第一课《新闻两则》参考答案:
课时一
一、3(1)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3)真实、及时、简明。
二、2(1)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这则新闻的前两句。主体:从“二十日起”至文末。3、(1)时间:1949年4月20日至21日;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前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的起因: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事件的经过和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30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南岸广大阵地,东路军35万已渡过大部分,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铁路线。(2)按时间和时间发展的顺序来写。从时间上看,中路军最先发起渡江作战,紧接着写西路军,原因是西路军与中路军所遇敌情相似,“所遇之敌抵抗甚为微弱。”虽然东路军与西路军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但东路军遇敌“抵抗较为顽强”,所以另说。(3)这里作者分析双方的军事态势,给我们勾勒出一幅中原战场纵横交错的战局图。把对南阳战场的分析和对中原战场的分析结合起来,分析深刻。
课时二
二、1“至发电时止”“已”“止”等语言简练、准确。2①“突破”用词准确,表现了我军作战迅速、神勇无比。②“不料”突出了战争形势发展迅速,国民党的江阴防线不堪一击,显示我军的神勇、出敌不意、制胜千里。整句充满对敌人强烈的嘲讽之意。
三、1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第一二句第三至十七句冲破、横渡、锐不可当2、不能改。因为原句中“至发电时为止”一是增加新闻的具体性和真实性,体现新闻的时效性。因为事件仍在发展变化,这样写可以避免作者发稿时和读者看到新闻时,事情发生变化而产生误解。不能。“歼灭”是消灭的意思;“击溃”是打散的意思。二者语意不同,如果颠倒位置,不符合实际情况。3、实际情况是“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战犯的‘不料’恰恰表明我军的英勇善战,出敌不意。4、客观原因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主观原因是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玩弄和谈阴谋,人心向背,造成被动。5、议论句是“此种情况------有很大关系”此句恰如其分的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4、相关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鄂()豫()绥靖()()阻遏()
锐不可当()阌()乡杜聿()明
2.解释下列词语
①锐不可当:
②业已:
③绥靖:
④阻遏:
3.认识新闻
①消息要____、____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____事件,篇幅一般较_____。消息的内容必须____,要如实地反映情况。“_____”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② 消息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物、_____、_____、事件发生的_____、经过、_____。
③ 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是必不可少的三个部分。_____是消息内容的提要,除了正题之外,还可以在前面加_____或在后面加_____。_____部分都是简明地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_____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④ 消息主要运用_____的表达方式,也可以插入简单的_____。
⑤电头交代了的名称、地点和时间,电头表明。一般位于导语。
4.预习课文,
a、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b.理清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六要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
二。合作探究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2.新闻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而是们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3.这两则新闻在语言上有共同的特点:简明准确,富有表现力。通过阅读,反复体味,你能感受得到吗?
4.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法和内容方面的异同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列新闻,分别写出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及新闻内容的六要素。
陕西经济明年更重稳增长
本报讯(记者冯强)昨日,代省长娄勤俭主持召开今年第22次省政府常务会,这也是他12月21日任代省长以来,首次主持常务会。“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会议开始前,娄勤俭说,“我一定团结实干、勤政为民、改革创新、公道廉明,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帮助、督促我的工作。”
昨日会议研究了明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重点工作,并听取了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明年预算安排意见的汇报。受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影响,我省经济今年一度出现下滑,由于及时出台了稳增长、促转型的应对措施,工业增速连续三个季度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经济从下半年起触底企稳,呈现出增速较快、结构优化、物价趋降、就业增加的良好态势。会议强调,尽管明年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但我省发展处在上升通道的态势没有改变,长期积累的正能量将持续发挥作用。2013年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在“稳中求进”中力求“拐弯超车”。具体工作中,会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节,在优化结构中扩大投资规模,着力提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议原则同意2013年财政预算安排意见。同时,优化支出结构,大力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确保新增财力和财政总支出的8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本文来源:华商报2012年12月25日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