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密室的生活教案

高中经济生活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21

密室的生活教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密室的生活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密室的生活教案
——评安妮弗兰克著《安妮的日记》

教学目标
1、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的情感和思考,感受她在厄运中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对人性善的深信不疑。
2、学习、了解书评的一般写法,尝试写评论性的文章。
说明:
本文是《纽约时报》一篇书评,写于1952年。当时,《安妮的日记》刚刚在美国出版,远没有现在的影响力。作者说它是“经典之作”,因为书中的安妮弗兰克勇敢、阴郁、机智、自我怀疑,几乎完美表达青春时期的剧码,还因为它并非事后回顾,而是同期记载了每一刻颤抖的生命,更因为书中随处可见的对世界、对生命的好奇和热爱,对人类价值的坚守。
正如日记中并没有故意赚人热泪的故事,作者评述的时候,始终客观冷静,不事雕琢,摘引日记中的文字时,津津乐道于密室居民的日常生活,极富人情味,着力表现普通人在大屠杀恐怖阴影中的从容自若。关于这一点,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深入文本,品读作者摘引的文字,感受一个鲜活的生命在与世隔绝的生活中的坚忍和勇气。
2、难点:理解《安妮日记》作为经典之作的“双重意义”。
说明:
本文开篇即冠以《安妮日记》“经典之作”的高度评价,随即多方面论证其经典性,语言洗练、中肯。但安妮所处的逆境对于学生来说距离太远,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书籍和影视资料,更多的了解“二战”和“大屠杀”,尤其要通读《安妮日记》。这样,对所评述的内容有了感性的认识,才能对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有切实的认同,并由此形成更为全面的思考。
大屠杀的幸存者们,在经历了恐怖的劫难之后,出于自卫的需要,首先选择沉默,以抵挡太多的悲哀。对他们来说,最迫切的是寻找亲人,重组家庭。几乎是在20年之后,他们才开始重聚力量,一点一点开口。而1947年出版的《安妮日记》则成为最早诉说这一惨剧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1944年3月,流亡伦敦的荷兰政府,通过广播,号召荷兰人民把自己的日记保存下来,战争结束后,可以作为珍贵的史料。正因为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相信真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才有了今天的《安妮日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预习导入
揭示课题
1、教师课前布置:
(1)要求学生阅读《安妮日记》部分篇章,感受她朴实流畅的文笔中蕴藏的痛苦的等待、花季的憧憬和对生命的思考。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教师顺势引入课题。1、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找作品。
可以一个人阅读,也可以三、四个同学分章节读。
2、学生读日记中最让自己感动的文字,并把这些文字做成ppt文档,交流的时候,边投影。
1、本文是对一部文学作品的评述,不阅读原文,就没有对那个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的少女的认识,对作者所说的“经典之作”也就无从体认。
2、此环节是为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
初读文本
理清层次
1、课文副标题为“评安妮弗兰克著《安妮的日记》”,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找出这篇文章哪些部分是“评”,“评”的内容是什么。
1、学生速读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分段。
1-4小节为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安妮日记》作为经典之作,具有双重意义。
5-14节为一段,摘引日记原文,表现安妮对真理、和平、人性的执著追求。叙议结合。
15小节为一段,介绍日记的出版流传,痛惜哪些惨死在集中营的几百万安妮一样无辜的生命本文结构清晰,叙议有机结合。在学生已经对原著基本了解的前提下,理清行文思路,有助于更好的把握作者的观点、情感,并初步感知评论文的写作特点。
跳读文本
品味词句
1、作者说安妮的日记“细腻翔实”、“温馨而坦然”,文中哪些语句表现这些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摘引日记的文字。
2、要求学生选择最有体会的文字,发表见解。
3、作者对日记的研究很深入,但只引用了八处,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1、学生带着问题找出相关语句。
2、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找到的语句可能比较直白,见解较浅。
教师可以作适当点拨:
(1)“我开始把一些最重要的东西放在书包里……这本日记、发卷、手帕、课本、梳子、旧的信件。”
(2)“当安妮逐渐成熟,对性格的了解取代了爱,对彼得的爱很温柔地破灭。”
(3)“当人们展现出他们最坏的一面,当不知道是否应相信真理、正义和上帝时,却要我们年轻人坚守立场和固执己见,真是加倍困难。”
从上述的文字中,我们感受安妮的性格、安妮的内心冲突和她对自我的认识。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适当补充个人在阅读《安妮日记》时的感受。
比如,讲解第(2)句时,补充她享受爱情的美好时写下的:“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比这更愉快吗?
3、引导学生总结这八处引用所表现的共同点。
这八句话并不谈及大屠杀的恐惧,它们所展现的是一个和同学们一样年龄的少女对学习、生活、理想的认识和思考。提供了“今天对生命存疑的最有力答案”。1、教学活动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这个环节细读日记的内容,也就是“叙”的部分,为下面理解作者的“评”作铺垫。
2、课堂是学生的“学堂”,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
这一环节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交流中,他们的感受丰富起来。
3、思考引用的目的,便于理解日记的“经典”意义。
精读文本
把握观点
1、作者说安妮日记不能“硬邦邦”“贴上”经典的标签”,如何理解“硬邦邦”、“贴”的含义。
2、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评《安妮日记》为经典的原因。
1、学生思考。
提示:和别的经典作品比较。比如:《红楼梦》、《尤利西斯》、托翁的作品。
学生可能谈到,由于自身的经验限制,许多经典作品理解不了、不敢涉猎。
而《安妮日记》,却让读者觉得亲切,“似乎这个少女就窝在旁边的沙发上”,值得一读再读。
2、学生默读1-4小节,划出关键句。
第1小节应为一个“层面”,讲述日记所展现的温馨真实、充满真情的生活。
第2小节为另一个“层面”,日记展现犹太人在大屠杀恐怖笼罩下担惊受怕的生活。
第3、4两个小节分别承接前两个小节,做适当补充。
联系后面所引的八则原文,我们看到,在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有一种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细节随处可见,比如安妮精彩地描写达萨进行的牙科手术,还有她一生中第一次恋爱。1、引导学生认识日记作为一部经典之作的非同寻常之处。
2、对所引的日记,学生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体会,此时讨论作品的经典性正是水到渠成。
拓展迁移
读写结合本文行文简洁流畅,是一篇经典的书评,请以本文为例,讨论书评的一般写法。
1、一个生动的开场白,开头用简短的语言表明作者对本书的总体印象,用一两个形容词概括(例如课文中的“经典”)就够了。
2、适当引用原文,摘出那些机智、动人的话语,作简要评述。
3、叙议结合。叙述要铺陈直叙,忠实原文,议论客观公允,理当词切。
4、所引原文能充分证实作者对此书的评价。让学生自己分析总结写作上的特点,这样获得的新知更为牢固。
布置作业任选一本你所喜爱的作品或一篇文章,也可以是一部影片,写一篇书评。800字左右。完成作业。由课内而课外,使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思路点拨
还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布置学生寻找有关大屠杀的资料,阅读《安妮日记》。课堂中交流读书的体会,并辨析书评和读后感的异同。选择一则或几则日记,尝试写一篇短小的评论文字。把习作和课文进行比较,明确书评的写法。
练习举隅
1、课文结尾处说“因为这个聪明的小女孩在有限的人类精神中带来锥心刺痛的喜悦。”联系全文,如何理解“锥心刺痛”的“喜悦”。
2、课外阅读约翰赫西的小说《墙》(节选),思考作者选择《墙》和《安妮日记》比较的原因。
3、下面两则文字摘自《安妮日记》,各用一句话评述。
(1)1942年7月8日
躲?我们躲到哪儿去?城市还是乡下?躲到一栋房子还是一处小屋?什么时候?怎样躲?躲到哪里……?这些问题我都不能问,但我却无法将其抛诸脑后。
我们穿上好多衣裳,好象要到北极去似的。理由挺简单,就是想随身多带些衣服呀。像我们这种处境的犹太人,谁都不会梦想拎着一个衣箱出门。我穿上两件衬衣,三条三角裤,一件上衣,又在外面套了一条裙子,一件外套和一件夏服,此外还穿了两双袜子,一双绑带鞋,一顶帽子,一条围巾,等等。出发之前,我闷得要死。可是谁都不厌其烦。
(2)1944年5月11日(日记最后一篇)
下星期,我必须读完《十字路口的巴勒斯坦》和《伽利略》的第二部分。昨天我读完了传记体的《查理五世皇帝》的第一部分。现在,我要根据书中摘出的材料画出一份皇室世系表。然后,我得把已从各种书籍中摘下来的三页外文字,背出,写下,记在心上。第四,我的电影明星照片都混乱不堪,他们正在拼命呻唤,要求整理一新。还有,塞西厄斯,奥迪帕司,派来斯,奥费兹,杰森以及赫尔克里士都在等着我去安排他们。因为他们迥然不同的事迹交织在我的脑中,宛如一件衣服上的彩线。哦,此外还要读圣经。要见到洗浴的苏姗娜不知还要多少时候?索德姆和戈莫勒的罪行又意味着什么?哦,还有许许多多问题需要探索和研究,凯蒂,你看我的脑袋都快炸了!
4、建议学生阅读茹志鹃的作品《百合花》,任取一个角度(内容或者形式、人物或者手法),写一篇短评,300字左右。并阅读茅盾的《评短篇小说百合花》,在比较中直观地把握书评这一体裁。

相关知识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细胞生活的环境,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板书〕2.

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三、细胞外液的成分
〔资料分析〕有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板书〕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板书〕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CO2+H2OH2CO3H++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小结〕略。
〔作业〕课后习题一二题。
〔提示〕1.C。2.B。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
(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3)肾小管的重吸收。(4)皮肤。

细胞生活的环境新课教案1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细胞生活的环境新课教案1》,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包括学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什么是内环境?什么是稳态?我们分两节来学。首先我们来学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当中,必然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个名词:体液
根据你的理解,从这两个字来看,你能不能说说什么是体液?
能不能说说它的成分呢?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我们就叫内环境。细胞就生活在内环境中,也是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是多细胞生物,如果是单细胞生物,大家想想它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呢?
细胞外液包括三部分,血浆、组织液、淋巴。
下面请阅读第三页的第一、二、三段,然后回答几个问题。
好,通过阅读我们知道1、血浆只是血液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什么?它属不属于内环境?
2、组织液是什么?
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其中还有代谢废物。
3、淋巴也就是淋巴液的简称。
下面通过刚才的阅读以及图1-1,来分析一下血浆、组织液、淋巴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里我们还要注意一下:具体到某种细胞时内环境就有所不同,下面大家思考:
1、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2、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
3、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
4、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的内环境是什么?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细胞外液的成分,我们以血浆的成分为例,来看一下。大家想一想,血浆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什么?
水在血浆中约占90%,蛋白质占7%-9%,无机盐约占1%,还有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似,只是蛋白质含量比血浆少。
在书上第五页有一个旁栏思考题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问题我们一看都知道,第二个问题如果要很标准的来回答,学习了下面的知识就能解释了。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1、渗透压,请同学们阅读第五页第四段,然后来回答两个问题①什么是渗透压②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什么?

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这样我们来回答旁栏思考题的第二个问。

2、“酸碱度”这个概念我们在化学中学过,谁能来说说什么是酸碱度?

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
3、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在37℃左右
这三者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三者的相对稳定状态是生活细胞维持正常形态和功能的前提条件。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来看看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再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内环境的组成、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

学生回答:体内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水、离子、化合物

学生回答:水中

学生回答: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
学生回答:存在于组织细胞间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

学生回答:血浆可以和组织液相互转化,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

学生回答:
1、血浆
2、组织液和血浆
3、组织液
4、淋巴
学生回答:是水

学生回答:0.9%的Nacl溶液

学生回答: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渗透压越大,反之则越小。

学生回答:生理盐水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否则会造成细胞吸水或失水。
学生回答:就是pH,指溶液中自由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细胞生活的环境2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细胞生活的环境2》,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1.1细胞生活的环境

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方法设计

新课导入

新授: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五、课堂小结示图血细胞和草履虫,多媒体显示问题:

讨论1:我们看到的都是什么细胞?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讨论3:哪种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

总结: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如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液体环境中。多媒体显示:

下面我们重点探讨人体内的细胞。

多媒体显示: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bodyfluid)。

讨论1:细胞内液指什么?

讨论2: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相比,谁多谁少呢?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是什么呢?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我们观看下面一段动画,阅读教材P3,思考并讨论:

(多媒体显示)

讨论1: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有什么异同?

讨论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有什么内在联系?能不能说全身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讨论3: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主要包括哪些?

再问: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要求学生形成图示。

1、血浆→组织液:毛细血管动脉端。

2、组织液→血浆:毛细血管静脉端。

3、组织液→淋巴:毛细淋巴管

4、淋巴→血浆:左右锁骨下静脉。

[生疑]人体的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具体到某一个细胞,它的直接生活环境具体是什么呢?

总结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的“内”是相对于个体外环境的“外”而言的。细胞外液的“外”是相对于细胞的“内”而言的。两个内外,着眼点不同。

[过渡]那么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细胞外液有哪些化学成分呢?

多媒体显示P3血浆的化学组成。

讨论:

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HPO4—可能起什么作用?

5、任选其中一种成分,分析它的来源和去路,并说明这与人体的哪些系统有关。

(总结)

多媒体显示:

[过渡]HCO3—、HPO42—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多媒体显示:红细胞在清水中吸水胀破,在较高浓度食盐水中失水皱缩、死亡。

思考:

1、为什么红细胞在清水中吸水胀破、在较高浓度食盐水中失水皱缩、死亡?

2、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

学习一个新的概念——溶液渗透压。

1、概念: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即溶液渗透压越高。反之亦然。

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总结:多媒体显示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完成,并且要依赖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直接参与。示图

综合知识,本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学习了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以及外界物质如何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着重要掌握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外界物质如何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

投影完整板书。

观看并思考后回答(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而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学生看投影及看书后思考回答: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基质、线粒体基质、细胞液等。细胞内液多,占2/3。细胞直接的生活环境是细胞外液。

学生讨论后回答后老师加以补充:

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不同点: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生:血浆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组织液可渗入毛细血管形成血浆。组织液也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内形成淋巴液。淋巴液经淋巴循环汇入血浆。

生:1、绝大多数细胞——组织液。

2、血细胞——血浆。

3、淋巴细胞——淋巴。

4、毛细血管壁细胞——组织液和血浆。

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组织液和淋巴。

生:(观看、阅读讨论)

1: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042—、SO42—、HC0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1—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学生回忆以前内容后回答问题。

学生看书,完成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

(讨论题3),提示了细胞外液中的各种无机盐离子,含量上占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的90%以上来自Na+和Cl—。

4.HCO3—、HPO4—可能起什么作用?生: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看投影,笔记,理解,完成讨论题5,任选其中一种成分,分析它的来源和去路,并说明这与人体的哪些系统有关。

学生看图理解相关内容。弄清几个系统。

学生对本课小结后整理板书内容多媒体展示,情境引入

总结:多媒体显示

及时小结

板书设计:单细胞生物(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的成分(三者转化关系)

多细胞生物(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理化性质--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作业:1.教材P7“体温变化规律”的调查。

2.完成学案的随堂训练。

生活中常见的力


第二章A生活中常见的力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关于常见力的分类和重力、弹力、摩擦力各自的特点,是在初中已学力的基本概念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后续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以初中已学关于力的基本认识、第一章关于矢量及其表示等知识为基础。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已有的关于力的知识,相互启发,达到巩固旧知识,启发新知识的目的。
通过力传感器感受力的大小在图像上的反映、“钢丝上放瓶子”等实验增强对重心的认识;通过微小形变实验确认弹性形变。
通过吊装船艏、撑杆跳、画弹力作用点及方向、分自行车中的摩擦力,在实际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讨论、DIS实验建立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分析、比较、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的应用,感悟观察、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在形变实验中可以学习放大物理量的基本方法,通过重心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特点;知道重心的概念及物体重心的位置。
(2)知道形变及其特点;知道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及特点。
(3)*知道摩擦力及摩擦力的种类。
(4)初步学会画物体受重力、弹力作用时的简单受力示意图。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如何让瓶子稳定在钢丝上”、显示微小形变等探究实验,感受实验是认识物理现象、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2)通过显示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增强学生对微小形变的感性认识,感受放大物理量的方法,促进对弹力特性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如何让瓶子稳定在钢丝上”的探究活动,提高趣味性,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
(2)通过“显示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懂得物理学习需要细致观察、认真分析的科学习惯,增强对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力的矢量性,弹性形变及弹力的特点。
难点:如何确定弹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每两人一套)::DIS实验仪器(数据采集器、力传感器与计算机)。
2、演示实验器材:演示微小形变的实验(圆形墨水瓶、细管、塞子、标尺)。
3、探究重心的位置实验:让瓶子稳定在钢丝上。(钢丝、瓶子、木块、雨伞等)。
4、自制PPT幻灯片。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生活中常见的力、形变、弹力等三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探究小实验、DIS实验、PPT演示和实例分析为基础,以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用力传感器探测力的大小的DIS实验、“钢丝上放瓶子”等小实验增强对重心的认识;通过显示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认识弹性形变,进而认识弹力及其特点;通过实例情景的讨论,初步学会物体仅受重力、弹力作用时的简单受力受力分析。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力的矢量性,弹性形变及弹力的特点。方法是:通过对实例分析、讨论认识力的矢量性;通过显示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认识弹性形变,在此基础上建立弹力的概念,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认识弹力的特点,初步学会判断弹力的作用点及方向。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弹力的作用点和方向。方法是:通过小实验和对实例分析、讨论,明确弹力是接触力,两物体的接触点就是弹力的作用点,而弹力的方向就是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通过“自主活动”当堂训练,当堂巩固。
本设计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习兴趣,然后通过DIS实验和实例分析、讨论过程,使学生充分感受科学方法的应用,感悟物理学研究的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说明:生活中常见的三种力,即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中重力已在初中学过,摩擦力《课标》不作要求,因此本设计安排的重点是力的矢量性,弹性形变及弹力的特点。对重力、重心等概念,主要是复习,并强调重力的方向和重心的位置;而对摩擦力仅作常识性的介绍。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及主要环节
情景Ⅰ录像,大家谈
播放“攀岩”录像,分析此情景中人的受力情况,以“大家谈”的形式讨论、交流常见力举隅,打开思路,增加自主体验,为进一步概括力的特性、力的分类铺设台阶。
问题Ⅰ设问1,
通过设问1“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常见的力举隅,谈谈你对力的特性的认识”,设问2“力可以怎样分类?”归纳得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力。
活动ⅠDIS实验演示
通过DIS实验,体验力的大小,增加对力的基本概念、特性的理解。
活动Ⅱ学生探究实验
通过探究实验“如何让瓶子稳定在钢丝上?”、“奔马的平衡”,加强对不规则物体重心位置的认识。
活动Ⅲ分析解释
通过显示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增强对微小形变的感性认识,促进对弹力特性的理解。
活动Ⅳ自制模型
通过自行车模型,探究自行车的坐垫弹簧、减小与增大摩擦的应用。活动Ⅳ通过自行车模型,探究自行车的坐垫弹簧、减小与增大摩擦的应用。
2、教学的主要环节本设计可分为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借境激疑、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已有的关于力的知识,相互启发,提出问题,引起兴趣,复习已有的关于力的基础知识。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抓住特性通过力传感器感受力的DIS实验及“钢丝上放瓶子”等小实验增强对重心的认识;通过微小形变实验确认弹性形变,进而建立弹力的概念。
第三环节,实际运用,拓展延伸通过吊装船艏、撑杆跳、画弹力作用点及方向、分析自行车中的摩擦力,在实际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案示例
(一)借境激疑、提出问题
1、播放“攀岩”录像分析此情景中人的受力情况,“大家谈”—─生活中常见的力举隅: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磁力、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等。
2、引出问题
常见的力可以怎么分类?各有什么特性?什么是力?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力”的认识?
从力的性质来看,力学中经常遇到的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将在电磁学部分讨论),
3、力的基本认识
①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效果可以从被作用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变化来判断。
DIS定量实验:
让我们用力传感器与计算机系统相连,显示出力的图像。看一看,力之间的关系,力的大小变化是怎样反映在图线上的?②力的图示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自主活动:请用力的图示表示足球受到水平方向67N的作用力。
③力的种类
各种力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分类。一种是根据力的性质来分类的,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等;另一种是根据力的效果来分类的,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等。效果不同的力,性质可以相同。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实际上都是弹力,只是效果不同。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例如不论是什么性质的力,又要效果是加速物体运动的,就可以称它为动力;效果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就可以称它为阻力。
下面几节就分别介绍这三种力。
(二)实验探究、抓住特性
1、重力和重心
重力的定义、方向、大小、重心(略)
重心的位置有关因素:质量分布、形状,重心的位置可在物体上,也可不在物体上。
探究实验:“如何让瓶子稳定在钢丝上?”
“奔马的平衡”
形变和弹力
A、弹力是怎样产生的?
产生过程:
相互接触的二个物体之间由于相互挤压而发生形变。发生形变的物体对要恢复原来的状态,对使它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产生条件:接触、形变
注意:任何物体只要受到弹力的作用都要发生形变。不能发生形变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注:A、接触不一定有弹力,有弹力一定接触,弹力的数目=接触点的数目
产生原因:形变
B、演示实验:显示微小形变(附:教学录像片段Ⅱ。

C、如何确定弹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垂直于接触面,和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D、自主活动:
判断正误
(1)接触的物体一定有弹力的作用
(2)一个物体受到的各力中有弹力,那么此物体一定和其它物体接触
(3)物体A对B有弹力,是由于B发生了形变。
(4)弹力的方向一定垂直于接触面
(5)电线吊电灯静止,电灯使电线的形变向下
(6)没有发生形变而产生弹力是不可能的
(7)弹力的方向和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8)弹力的方向和受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画出弹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E、拓展联想:
弹力的大小:胡克定律F=kx
其中:F为物体受到的弹力。x为弹簧的形变量(弹簧伸长的长度、缩短的长度、弹簧的长度、弹簧的原长、自然长度)注意:仅适用于弹簧;在弹性限度内;一般物体的弹力和形变成正变关系.
2、摩擦力
什么是摩擦力?它有哪几类?(略)
(三)实际运用,拓展延伸
通过自行车模型,探究自行车的坐垫弹簧、减小与增大摩擦的应用。
多处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以增大摩擦。如车的外胎,车把手塑料套,蹬板套、闸把套等。
.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以增大摩擦。如在刹车时,车轮不再滚动,而在地面上滑动,摩擦大大增加了,故车可迅速停驶。而在刹车的同时,手用力握紧车闸把,增大刹车皮对钢圈的压力以达到制止车轮滚动的目的。
车的前轴、中轴及后轴均采用滚动以减小摩擦。为更进一步减小摩擦,人们常在这些部位加润滑剂。
车的坐垫下安有许多根弹簧,利用它的弹性,发挥缓冲作用以减小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