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幼儿园花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21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课题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1

知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使用熟语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了解词和词语的区别,整体认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

教学重点

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

教学难点

认识、理解熟语的内涵

教学关键

了解并掌握熟语的类型

课型

讲课

教学方法

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总结

练习

作业

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词组或句子,包括成语(约定俗成)、谚语(口耳相传)、歇后语(巧设悬念)、惯用语(语义双层、双关)等。

一、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

(1)结构上的稳固性,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

(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原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无关。

二、来源

(1)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以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为主,大多总结了历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经验或对自然的认识,往往诙谐生动,含蓄隽永,极具生活的情趣性。

(2)来自书面语言,包括古代各种著作(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著作、诗文、小说等),这类熟语以成语为多,一般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于艺术表现力。

三语义双层惯用语

惯用语是具有特定含义、形式短小、口语性很强的固定词组。惯用语是通过描述来表义,谚语和歇后语通过陈述来表义。惯用语有如下几个特点:

其次,口语色彩和感情色彩都十分浓厚。

第三,结构上以三字格为主,也有少数二字或多字的,

惯用语在使用中一般不用字面意义,其深层涵义(引申义或比喻义)几乎成了它的基本义。

导入

疏导

归纳

引导

布置

了解

识记

理解

巩固

完成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

课后记事

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

课题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2

知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使用熟语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了解词和词语的区别,整体认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

教学重点

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

教学难点

认识、理解熟语的内涵

教学关键

了解并掌握熟语的类型

课型

讲课

教学方法

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总结

练习

作业

一、正确使用熟语

1、使用熟语应弄清熟语的意思。

很多熟语不能只从字面去理解它的意义。如“三只手”指的是小偷。“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是指临时想办法。因此弄清熟语的意义,是判断熟语使用正误非常重要的一步。

2、成语使用要注意感情色彩

不少熟语也带有鲜明感情色彩,熟语大多是用来调侃人的,批评坏人坏事,讽刺不良现象居多。

3、注重熟语使用场合、语言环境

熟语是民间口口相传的语句,口语化是它的一大特点,因此公文、报告等严肃的语体文禁用熟语;在庄重场合、严肃气氛中不能用熟语——除非故意,用熟语来调节气氛。

4、熟语使用允许语言重复

成语辨析题作为高考的保留题型,对检测考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非常有效,要解答这类题,必须在正确理解成语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去辨析。要注意平时“熟视无睹”的成语。即平时常见但不常用的成语,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望文生义)注意成语前后的矛盾。

注意成语的词性和语法功能(搭配)。

有些成语从词义理解是符合语境的,但由于语法功能的限制,造成使用不当。

导入

疏导

归纳

引导

布置

了解

识记

理解

巩固

完成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弄清熟意思注意感情色彩

注重熟语使用场合、语言环境

课后记事

认识、理解熟语的内涵

扩展阅读

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梳理探究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编写意图
选择成语作为知识梳理的对象是很有必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我们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貌。
什么叫成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同学们整理学过的汉语成语,不仅是对知识进行积累和梳理的过程,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巡礼。
梳理,就是对过去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通过梳理,学生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从中掌握了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可以说,梳理带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教学建议
一、梳理成语,可以采用下边的方法:
(一)呈现方式:列表、做卡片、写目录、作论文等。
(二)内部分析:溯源、叙流、找特点、分类等。
二、教学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
1.教学时间:建议本课内容的教学时间为1至2课时。
2.参考资料:建议教师向学生展示常用的几种成语工具书。
3.学习方式:建议将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4.活动时间:建议学生的活动时间不少于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
5.教学评价:建议教师采用记分制,即小组长将每个学生的活动情况按5分制作记录,最后由教师和小组长商议确定学生的得分。小组长实行轮流制。打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自主、合作、质疑、创新、效果。
三、如何利用教材?《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属于知识性材料,教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为梳理打下基础。但是,教师不必局限于教材,可以扩展。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具有自主性和创新性。
四、下列表格教师可以参考使用。使用时注意:学生必须先阅读教材;学生根据表格诸项填写并交流;“成语的特点”一栏有难度,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成语梳理(之一)
成语的来源成语的特点成语的结构
1.神话传说1.约定俗成1.主谓关系
2.寓言故事2.修辞作用2.并列关系
3.历史事件3.文言特点
①宾语前置
②词类活用
③状语后置
④成分省略
⑤互文3.偏正关系
4.文人作品4.动宾关系
5.外来文化5.补充关系
成语梳理(之二)
成语百科举例
衣食类
住行类
动物类
植物类
兵器类
礼俗类
文学类
艺术类
科学类
法律类
教育类
治国类
做人类
民主类
成语梳理(之三)
问题举例
读音
字形
含义
得体
辨析
感情色彩
有关资料
一、成语概述
汉语成语数量众多,包罗万象。常用的汉语成语有4000条左右,其中四字成语占96%,其余是两个字到14个字的。
成语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的源于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有的源于寓言故事,如“叶公好龙”“愚公移山”;有的源于历史事件,如“负荆请罪”“草木皆兵”;有的源于文人作品,如“动辄得咎”“行云流水”;有的源于外来文化,如“火中取栗”“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成语有明显的特点。1.具有修辞作用。比如“胸有成竹”的意思是“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考虑”,若解释成“肚子里长着一根竹竿”就大错特错了。“穿云裂石”用来形容声音高亢激越,带有浓厚的夸张色彩。2.结构形式固定,不能随意改变。“一诺千金”不能改成“一诺万金”,“抱薪救火”不能改成“抱柴救火”。3.保留了古汉语的语法特点。A.宾语前置,如“惟命是从”“马首是瞻”;B.词类活用,如“衣锦还乡”(名词动用)、“披坚执锐”(形容词用作名词)、“祸国殃民”(使动)、“不耻下问”(意动)、“虎踞龙盘”(名词作状语);C.状语后置,如“嗤之以鼻”“重于泰山”;D.成分省略,如“逍遥法外”“盲人瞎马”;E.互文,如“善男信女”“拐弯抹角”。4.语法结构多样。有主谓关系的,如“毛遂自荐”“风度翩翩”;有并列关系的,如“行尸走肉”“防微杜渐”;有偏正关系的,如“庞然大物”“后起之秀”;有动宾关系的,如“不见经传”“好为人师”;有补充关系的,如“无动于衷”“遗臭万年”。
成语既是语言的精华,也是文化的精华。中华文化的内涵有多丰富,成语的内涵就有多丰富。《成语探源辞典》收成语5000多条,考据出处涉及中国古代文献200余种。另外《汉语成语考释词典》收成语7600余条,引证古代文献更是浩如烟海。《分类汉语成语大词典》收成语9400条,按内容分成50类,丰富多彩,应有尽有。
可以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找出一部分成语,然后指出出处,并进行分类。
请看下面简单的分类:
成语与衣食:
衣冠楚楚 凤冠霞帔 纨绔子弟 布衣蔬食 残羹冷炙 山珍海味 钟鸣鼎食
粗茶淡饭 箪食瓢饮 衣锦还乡 花天酒地 布裙荆钗 脍炙人口 狼吞虎咽
成语与住行:
登堂入室 窗明几净 雕梁画栋 高枕无忧 金碧辉煌 鲁殿灵光 美轮美奂
蓬门荜户 瓮牖绳枢 跋山涉水 车水马龙 披星戴月 登山临水 颠沛流离
成语与动物:
狐假虎威 狼心狗肺 鹤立鸡群 凤毛麟角 飞蛾扑火 井底之蛙 黔驴技穷
如鱼得水 惊弓之鸟 一丘之貉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趋之若鹜 莺歌燕舞
成语与植物:
岁寒三友 势如破竹 雨后春笋 姚黄魏紫 春兰秋菊 藕断丝连 桃红柳绿
指桑骂槐 芒刺在背 如火如荼 枯木逢春 披荆斩棘 投桃报李 良莠不齐
成语与兵器:
自相矛盾 折戟沉沙 大刀阔斧 刀光剑影 唇枪舌剑 一箭双雕 横槊赋诗
枕戈待旦 图穷匕见 炮火连天 丢盔卸甲 强弩之末 枪林弹雨 盘马弯弓
成语与礼俗:
彬彬有礼 知书达礼 礼尚往来 宾至如归 八拜之交 五体投地 张灯结彩
秦晋之好 洞房花烛 月下老人 明媒正娶 入土为安 断发文身 披麻戴孝
成语与文学:
春秋笔法 点铁成金 韩海苏潮 行云流水 元轻白俗 红豆相思 红叶题诗
人面桃花 旗亭画壁 七步之才 梅妻鹤子 郊寒岛瘦 江郎才尽 洛阳纸贵
成语与艺术:
曲高和寡 高山流水 余音绕梁 滥竽充数 煮鹤焚琴 长袖善舞 手舞足蹈
粉墨登场 梨园弟子 画龙点睛 妙手丹青 双管齐下 力透纸背 颜筋柳骨
成语与科学:
斗转星移 日上三竿 月满则亏 炉火纯青 百炼成钢 半斤八两 锱铢必较
刀耕火种 钻木取火 风云莫测 雷霆万钧 水滴石穿 病入膏肓 沧海桑田
成语与法律:
法不阿贵 令行禁止 明镜高悬 法网恢恢 疏而不漏 铁面无私 赏罚严明
格杀勿论 屈打成招 以身试法 绳之以法 执法如山 有案可稽 杀一儆百
成语与教育:
春风化雨 良师益友 为人师表 诲人不倦 教学相长 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
一傅众咻 有教无类 薪尽火传 名落孙山 青出于蓝 断机择邻 言传身教
成语与治国:
长治久安富国强兵国泰民安革故鼎新道不拾遗日理万机无为而治
力挽狂澜疮痍满目政通人和分崩离析半壁江山民怨沸腾生灵涂炭
成语与做人:
高风亮节 浩然正气 相忍为国 光明磊落 两袖清风 孤芳自赏 人面兽心
利令智昏 恬不知耻 口蜜腹剑 同流合污 吮痈舐痔 颐指气使 飞扬跋扈
二、成语的文化特色
1.成语中体现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提示,写出成语(每项不少于两个):
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成语:
表现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成语:
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成语:
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成语:
2.成语反映古人日常生活
古人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可以通过成语来了解。比如说“衣冠楚楚”,“衣”在古代指上衣;下衣叫“裳”,并不是裤子,而是裙。现在衣、裳合在一起,泛指衣服。“冠”是帽子。贵族才有帽子,庶人只有头巾。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楚楚”是整齐漂亮的意思。“衣冠楚楚”出自《诗经曹风蜉蝣》,原文是“蜉蝣之羽,衣裳楚楚。”意思是蜉蝣的翅膀,就像鲜明可爱的衣裳。后来就用“衣冠楚楚”形容穿戴得十分整齐漂亮。《元曲选冻苏秦衣锦还乡》中有:“想当初风尘落落谁怜悯,到今日衣冠楚楚争亲近”。
3.成语反映古代科技发展水平
《成语中的古代科技》一书中写了这样的内容:
“炉火纯青”,一般解释为:原指古代道士炼丹成功的火候,后演变用以比喻技艺或学问、修养达到精粹完美的境界。
古代炼铜远早于炼丹,故“炉火纯青”最早是指古代冶炼青铜的火候。该成语的相关出处可见先秦时期的手工艺著作《考工记》。该书记载铸造青铜器时写道:“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这段文字被冶金史界认为是世界上最早有关光测高温技术的记录。
其中关于颜色的递进变化(黑浊──黄白──青白──青)与合金光辐射规律完全符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验的总结,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代医学发达,有关医学知识的成语很多。比如“岐黄之术”“吐故纳新”“起死回生”“对症下药”“病入膏肓”“以毒攻毒”“杏林春满”等。有关地理学的成语有“沧海桑田”“经天纬地”;有关气象学的成语有“雷霆万钧”“蜀犬吠日”“迅雷不及掩耳”等;有关天文学的成语有“斗转星移”“杞人忧天”“日上三竿”“月满则亏”等等,真是不胜枚举。可以说,一部汉语成语词典简直就是一部简明百科全书。
4.成语涉及大量古代典籍
学习成语,我们可以知道很多重要的古书。据统计,出自《诗经》的成语有177条,出自《论语》的成语有173条,出自《孟子》的成语有136条,出自“春秋三传”的成语有255条,出自《庄子》的成语有161条,出自《史记》的成语有265条,出自《汉书》的成语有158条,出自唐诗的成语有310条,出自宋代诗词的成语有140条。反过来说,我们通过学习成语,可以了解以前并不知道的古代典籍。下面举一个例子:
“兴高采烈”是一个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成语,出自《文心雕龙》一书。原文是“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意思是嵇康俊迈豪侠,因此他的作品意趣高超,文笔犀利。嵇康是三国时魏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人,字叔夜,文学家、音乐家、思想家,因不满司马氏统治,被司马昭杀害。有著作《嵇康集》。现在这个成语已经演变为兴致高,情绪热烈的意思了。
那么,《文心雕龙》是一部什么书呢?查阅《辞海》,我们知道《文心雕龙》是南朝梁刘勰撰的我国现存最早的既系统又完备的古代文学评论集。书中较全面地总结了前代的文学现象,把文学理论批评推向新的阶段,成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杰出的著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成语具有索引的作用。“精卫填海”“画龙点睛”“五雀六燕”这三个成语分别涉及我国古代地理学著作、绘画著作和数学著作,请同学们查找一下,写出这三部书的书名。
三、成语运用中注意的问题
学习成语主要是运用。运用成语应该注意下列问题:
1.注意读音。如“人才济济”“乳臭未干”“图穷匕见”“虚与委蛇”“大腹便便”“如法炮制”,加点的字很容易读错。
2.注意字形。如“相形见绌”“病入膏肓”“草菅人命”“如火如荼”“沧海一粟”“锋芒毕露”,加点的字很容易写错。
3.注意感情色彩。成语的感情色彩分为褒义成语、贬义成语和中性成语。比如下面一句话中成语的感情色彩就不合适: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
4.使用要得体。有些成语往往具有特定的使用范围,面对特定的对象。如果不注意,就会出笑话。看下面的例子:
您刚刚乔迁新居,房屋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
5.注意辨析成语。“不胫而走”和“不翼而飞”看上去似乎意思相同,其实差别很大。前者形容消息传播很快,后者更多用来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还有大量近义成语,往往有细微差别,使用时要格外注意。
6.弄清成语的字面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字面义是成语的基础,引申义和比喻义都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有的成语可以望文生义,如“力不从心”“事与愿违”。有的成语意思不止于字面意义,还应深入一步。如“粗茶淡饭”,字面义是“简单的、不讲究的饮食”。但仅这样理解还很不够,它还有“指简朴、清苦的生活”。“叶公好龙”仅仅解释字面意义是不行的,它比喻有的人口头说爱好,其实并非真爱好。
四、参考练习
1.下面的成语是初中语文课本上的,请在空格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忍 不禁 明察 心 神 来顺受重 远 见 思齐
 枯 烂 白 过隙 谈笑开 笑然而止 参 不齐
叱咤 浑身 数 语无 次 来迟 石 天面面相 
循 蹈惟 惟肖声 迹 在 难逃 抑扬制 造
马革 尸 正襟 凌人 苦心 诣 莫 一是 一视同 
2.用十二属相填写成语
 目寸光 老 舐犊视眈眈 守株待望子成画添足
 到成功 顺手牵尖嘴 腮 闻 起舞急跳墙 狼奔 突
3.猜谜语
哑巴说话(打一成语)谜底:指手画脚
变奏为春(打一成语)谜底:偷天换日
二、四、六、八、十(打一成语)谜底:无独有偶
举棋不定(打一成语)谜底:下落不明
滥竽充数(打一成语)谜底:随声附和
不折不扣(打一汉字)谜底:听
4.成语对联
请写出空缺的一联上联:守株待兔下联:缘木求鱼
上联:引狼入室下联:放虎归山
5.成语接龙
→→→→
举例:一败涂地 地大物博 博学多才 才疏学浅 浅尝辄止……
6.成语数学
①请写出开头是“一”至“十”的10个成语。
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十
②请写出以“百”“千”“万”开头的成语(每个数字至少写5个成语)。
百百百百百
千千千千千
万万万万万
③在每个空格中填写一个数字。
心意 令申 面方 光色
头臂 上下 全美 牛毛
7.写出与下列歇后语意思相近的成语(或直接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成语:居心叵测
刀尖上翻筋斗──玩命的事成语:铤而走险
篱笆配栅栏──再合适不过了成语:郎才女貌
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成语:每况愈下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火车上演戏──载歌载舞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孙悟空变戏法──无中生有
8.看成语说故事
下列成语都源于一个故事。你最熟悉的是哪一个?请讲给同学听听。
门可罗雀(注意此故事与莎士比亚的一部剧作内容相近)三人成虎一傅众咻千金买骨负荆请罪两袖清风图穷匕见按图索骥安步当车二桃杀三士
9.中外成语比较
①下列中外成语意思相同,不同的是什么?
雨后春笋(汉语成语)──雨后蘑菇(俄语成语)
非驴非马(汉语成语)──非鱼非肉(俄语成语)
如履薄冰(汉语成语)──如履鸡蛋(英语成语)
如坐针毡(汉语成语)──如坐荆棘(英语成语)
猫哭老鼠(汉语成语)──鳄鱼的眼泪(英语成语)
掩耳盗铃(汉语成语)──鸵鸟政策(英语成语)
②下列外国成语是什么意思?
达摩克利斯之剑打发到考文垂去阿波罗风度多米诺骨牌
阿拉丁的神灯第五纵队罗德之妻二二得烛狐狸尾巴
狗战牛槽
③请将下列成语译成英语
举例:爱不释手befondofandunwillingtopartwith(sth.)sofondofsth.thatonecannottakeone’shandsoffit;beunabletotearoneselfawayfromsth.
垂头丧气各有千秋满面春风万古流芳
五、关于“练习”答案(参看前面“猜谜语”和“成语对联”)
成语游戏,补充:上联:流芳百世下联:遗臭万年
上联:下里巴人下联:阳春白雪
将下面的英语译成汉语:A.挥金如土B.揭竿而起C.同甘共苦
D.三顾茅庐E.积少成多
六、参考书目
1.史 式《汉语成语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许肇本《成语知识浅谈》,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3.向光忠《成语概说》,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4.潘裕明《外国成语典故》,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刘杰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6.朱瑞玟《成语探源辞典》,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马国凡《成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喻家楼《汉语成语英译词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刘杰修《成语》,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0.莫彭龄《汉语成语与汉文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1.莫彭龄主编“成语文化丛书”第一辑四种《成语与做人》《成语与科学》《成语与文学》《成语与艺术》,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吴兆基编《成语故事》(上、下),长城出版社1999年版
13.李新武编写《成语故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此书列入“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14.戴吾三著《成语中的古代科技》,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15.刘克定著《藏在成语中的古代兵器》,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
16.张履祥、姚建宏编著《趣味学成语》,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成语的特点及来源。

2、感知成语与文化的关系,了解成语承载的极其丰富的内涵。

3、梳理学习过的成语,做到正确运用成语。

重点:体悟成语中浓缩的中华文化。

难点:正确使用成语。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表演一段相声《成语奇谈》。(点评:这两位同学一出场就落落大方,神采飞扬;一开口就妙语连珠,声情并茂;可见高一()班的同学真是个个聪明伶俐,不同凡响。)

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成语就是其中的一颗最璀璨最夺目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成语,一睹它的风采。(出示标题)

(这堂课,我准备从三个方面来跟大家一起对成语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

二、成语的特点:

1、文字精练

汉语是全世界上公认的最精练丰富的语言,成语的大量运用,是汉语精练丰富的原因之一。成语一般以四字为主,寥寥可数的几个字里往往包含着富有哲理的语言和一段非常生动的历史。

学生互动:兔年说兔(说出与兔有关的成语)

老师重点讲述成语“兔死狗烹”,这个成语为我们讲述了一段生动的历史,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社会势力、冷酷的君臣之道。

2、表现力强

成语不仅生动形象、言简意赅,而且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学生互动:猜成语(请几个同学根据老师所给纸片上的成语,通过动作来表现来让大家猜。)点评:台上的同学,表演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台下的同学对答如流、毫厘无爽。

3、形式多样

成语的形式虽以四字为主,而三字、五字、七字、八字的成语也不少。

学生抢答:成语碰碰对。(主要针对八字成语)

一夫当关()生于忧患()

宁为玉碎()千里之行()

四体不勤()差之毫厘()

人为刀俎()明修栈道()

十年树木()项庄舞剑()

兵来将挡()学富五车()

(过渡语):我们从三个方面对成语的特点做了一些简单的梳理。成语文字精练、表现力强、形式多样的特点,无不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众所周知,成语的数量众多,光大家手中的《成语词典》收录的成语就有一万三千多条。这么多的成语,它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三、成语的来源:

学生活动:看图猜成语

总结归纳:成语的来源:1、神话传说;2、寓言故事;3、历史故事;4、文人作品;5、外来文化;

明确:在这些来源中,以文人作品和历史故事为最多。如《成语探源辞典》收成语5000多条,考据出处涉及古代文献200余种。《汉语成语考译词典》收成语7600余条,引证古代文献更是浩如烟海。

学生抢答:说出成语中的主要人物。

由此可见,成语的产生与民族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一个民族的历史越悠久,文化越灿烂,它的成语也就越丰富多彩。

学生抢答:给成语归类。

自然类

江山如画凄风苦雨傲霜斗雪

(这些成语让我感受到古人在探索自然、战胜困难的过程中,那细腻的情怀,百折不挠的精神‘)

服饰类

凤冠霞帔荆钗布裙披麻戴孝

(服饰是古人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志趣节操的外在表现。不同的服饰展示出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

建筑类

雕梁画栋曲径通幽蓬门荜户

(不仅体现了古人在建筑上的审美追求,而且反映了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上的天壤之别。)

艺术类

妙手丹青余音绕梁入木三分

(绘画、音乐、书法等是汉民族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博大精深,美不胜收。)

教育类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言传身教

(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语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

爱情类

浓情蜜意山盟海誓纸短情长

(人们借助有限的文字传达无尽的情思,寄托对爱情的美好愿望。)

为人类

高风亮节浩然正气光明磊落

(反映了古人对美好品格的追求,千古流芳。)

(过渡语):成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准确而全面地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我们是炎黄子孙,更应该学好、用好成语,将其文化内涵得以传承。

四、成语的运用: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它是约定俗成的,它的读音和字形,并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改变。

1、正读音

便宜行事安步当车不即不离

间不容发丢三落四绿林好汉

臧否人物一叶扁舟呼天抢地

曲尽其妙不塞不流虚以委蛇

自怨自艾文以载道博闻强识

2、辨字形

变换莫测仗义直言毛骨耸然

世外桃园走头无路各行其事

翻云复雨闲情逸志遗笑大方

闻过饰非挺而走险忧柔寡断

礼上往来手屈一指一愁莫展

(过渡)明确了成语的字音、字形,我们说话、写文章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会使我们的表达更简明,更生动。

3、析用法

播放相声《成语新编》(点评:使用成语要恰如其分,不能堆砌、滥用成语。)

学生练习(1):辨言语,填成语

学生练习(2):选择合适的成语填入空格,连成一段话:

想到就要与老师、同学们分别,我真有些()。回想起刚入学时,我们还是一群()的儿童,是老师()地工作,把我们培养成了()的人。课堂上我们(),常常为了一个问题争得();绿茵场上也留下了我们拼搏的汗水,还记得在每年的运动会上,我们全班同学(),取得一个又一个第一。三年的(),我们已经成了()的好朋友。在临别前,我想祝福每一位同学()。

点评:同学们,人人争先恐后,个个才华横溢,将所学成语信手拈来,妙趣天成。

五、课堂小结:

在汉语的广阔天地里,有一个成语王国,那里风和日丽,山清水秀让人流连忘返;那里姹紫嫣红、奇花异草,叫人目不暇接;那里还有至理名言,读之让人受益匪浅。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积累成语,用好成语,让成语丰富我们的语言,拓展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充满阳光!

高一语文教案:《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是新课标2003人教版教材必修二“梳理探究”部分的内容,“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强调的是成语与文化的关系,意在引领学生通过梳理成语的相关知识,通过成语这个窗口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热爱民族文化的感情,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成语,可以正确运用一些常见成语了。但仅停留在感性的认知和自然状态下的积累,对成语的来源及成语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却不曾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对一些容易用错的成语也掌握得不够好。如果从有知到未知,从学生已掌握的大量成语入手,引导学生从“成语与文化”的角度梳理不同类别的成语,再查找资料、小组合作探究不同类成语的文化内涵,将更有助于培育学生梳理探究的思维,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引领学生再探究中了解中华文化。

【设计思想】

1、课题《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强调的是成语与文化的关系,意在引领学生通过梳理成语的相关知识,借助成语这个窗口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故本课教学的知识目标定为成语背后文化内涵的梳理与探究。本课的教学活动将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并分别从成语体现的语言文化、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方面引领学生梳理探究,进而借助成语这个窗口,引领学生对成语由新的认知,对传统文化有部分了解。

2、梳理探究的教学,是引导学生思维、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梳理探究板块意在引领学生学会梳理,同伴交流,合作探究。探究,并非一定要有更重大的发现或发明,而是通过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怀疑的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所以,本节课教师不一定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努力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学生开拓学习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大胆发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梳理成语的几种来源,学习分类梳理的方法。

2.探究成语与文化的联系, 感受成语的魅力,领略成语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

3.通过自主查找资料、小组课上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探究的意识。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设计多个角度,引领学生对成语来源及文化内涵进行梳理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难点:成语是汉语言的活化石,但高一的学生对语言现象缺乏理性思考,成语所承载的语言文化,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针对这部分内容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逐步引领,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一)设计、分发导学案,学生自主学习成语的来源、成语的分类及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并解释所查找的成语。

(二)划分学习小组:6人一组,指定专门负责人。

(三)学生准备《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

二、新课导入:

(一)出示漫画猜成语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PPT展示“大材小用”、“一箭双雕”、“不自量力”的漫画。

学生活动:看图猜成语,自由发言。

老师准备: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窗口。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活跃气氛,引出成语的话题。

三、什么是中华文化?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标题,中心词是什么?“中华文化”

学生活动:根据预习的内容,口头自由展示。

教师准备:中华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中华民族所有文化的总汇。它不仅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更包括我们离不开的语言。(板书: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语言文化)这节课我们就从分别这三个方面探究成语与文化的关系。我们先梳理来源,探究文化: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成语探究的角度。

四、探究成语蕴含的语言文化。

(一)预习检测,梳理成语的来源: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先展示一下你们的预习成果,看这几组成语,分别说一说它们的来源。(出示PPT关于成语来源的五组成语)

神话传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寓言故事-----狐假虎威、刻舟求剑

历史故事-----图穷匕见、负荆请罪

文人作品-----一鼓作气、青出于蓝

外来文化-----火中取栗、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学生活动:自主回答。

教师活动:鼓励评价,肯定表扬。(火中取栗:为别人冒险,白吃苦,自己得不到好处。出自法国拉封登的寓言《猴子与猫》近义词是为人作嫁、坐享其成)(以牙还牙,出自《旧约全书》近义词:针锋相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由此看,中华文化也融汇了各方文化。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从来源方面了解成语,也为下一步师生集体探究成语中的语言文化做准备。

(二)分析探究成语的语言文化:

1、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成语,看一看在语言形式上有怎样的特点?

预设学生回答:(1)绝大多数四字词语。但不全是四字成语(如:下马威、风马牛不相及)。(2)结构不一样,结构灵活。

2、四字格成语和其它格成语相比,读起来有怎样的感觉?读一读(节奏感强、便于记忆。)

3、想一想,成语大多数都是四字格,这其中蕴含了怎样的审美情趣?(体现了汉民族追求和谐,崇尚对偶的审美观,喜欢成双成对。在数词的量数上追求整齐和谐,如 “四平八稳”“四通八达”。)

4、再看一下划横线的词,该如何解释?从中发现了成语怎样的特点?

教师准备:见,通“现”;鼓,名字作动词,击鼓;青出于蓝,从蓝草中提取,状语后置。——(4)保留了古汉语的词汇、语法特点。PPT出示其它保留古汉语特征的成语,及包含修辞手法的成语。

教师准备:付诸东流(兼词)、引以为戒(省略)、息事宁人(使动)、鱼肉百姓(意动)、时不我待(宾语前置)、头重脚轻(对比)、鸟语花香(拟人)、怒发冲冠(夸张)、光阴似箭(比喻)——小小成语的背后,竟然藏着这么多语言的知识,有人说,成语就是汉语言的“活化石”。(板书“活化石”)所以,大家要多多积累成语哟。下面我们就考察一下大家积累的成语和对成语文化的认知——说成语、品文化。

设计意图:突破难点,授之以渔。教师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师生对话,引领学生从现象到本质,多角度品味成语,培养学生梳理探究的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大胆发现。成语的汉语言活化石的特点,学生了解起来比较难,教师以问题引领,会化难为简,将零碎的模糊的语言现象系统化,让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成功引领学生从未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豁然开朗。

五、说成语、品文化(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小组合作梳理探究成语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并按组汇报交流结果。

(一)教师活动:

PPT给出梳理探究的两个角度(物质文化角度与精神文化角度),各个小组选择任何一组进行8分钟的探究活动。

探究角度如下:

物质文化角度:与古代兵器有关的成语、与饮食(吃)有关的成语、与服饰(穿)有关的成语、与建筑(住)有关的成语、与交通(行)有关的成语、与古代兵器有关的成语;

精神文化角度:与“礼”有关的成语、与“义”有关的成语、与“勤”有关的成语、与“勇”有关的成语、与“和”(团结)有关的成语。

具体环节指导如下:先筛出代表此类文化特色的3-5个成语,然后派写字好的人去板书这几个成语,其他人继续探究;各组都写好以后一起展示交流探究的结果。

展示交流发言格式指导:“我们组找出的成语是……(正确读出成语),从这些成语可以看出我国某方面的文化内涵,如某某成语……,我的回答完毕,其他同学有补充的吗?”

学生活动:小组内交流探究,组长选派发言人板书自己小组选取的成语4个,然后按小组顺序,由物质文化类到精神文化类汇报探究结果16-20分钟。(发言人到黑板前讲解)

教师准备:为了让板书工整,提前在黑板上标注昊学生板书的内容和版面(吃穿住行兵,礼义勤勇和);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物质文化展示完,老师小结“民族智慧”,精神文化展示完教师总结“品格追求”。(教师也可以PPT准备汇报自己的探究结果,开拓学生视野,如服饰文化,进一步引领学生探究方法)

设计意图:选择最贴近生活的代表物质文化的“吃、穿、住、行”的成语,最代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礼、义、勤、勇、和”的成语,以及代表军事科技文化的冷兵器成语作为学生合作探究的内容,是为了从多角度给学生提供一个更贴近生活的透视中华文化的最佳窗口,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引领学生了解成语的浩瀚及文化的广博。角度多,学生选择的空间大,合作探究的难度降低,便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教师小结:综合以上的探究学习,我们了解了成语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成语,它不仅是语言的活化石,也是中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承载者,闪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彰显着这个民族的品格追求。因此,我们要正确运用成语,传承中华文化。下面我们做个成语运用的练习:

六、传承文化——正确运用成语:

(一)成语猜谜:(抢答)

1、哑巴说话(打一成语)谜底:

2、变奏为春(打一成语)谜底:

3、二、四、六、八、十(打一成语)谜底:

4、举棋不定(打一成语)谜底:

5、滥竽充数(打一成语)谜底:

教师准备答案:哑巴说话——指手划脚(或:翻手为云),变奏为春——偷天换日,二四六八十——无独有偶,举棋不定——下落不明,滥竽充数——随声附和,

2、指出下列成语的错误原因:

(1)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自相矛盾)

(2)在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望文生义)

(3)最近几年,各种各样的电脑学习班越来越多,简直到了汗牛充栋的程度。(对象误用)

(4)张厂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搞好产品质量的好建议。(谦敬错位)

(5)李老师工作认真负责,常常日理万机,非常辛苦。(轻重失度)

(6)我们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解决灾区群众缺水的问题。(语义重复)

(7)我国的“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飞行器顺利对接,数百位兴高采烈的航空迷弹冠相庆。(褒贬失当)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正确运用成语,有意识地传承中华文化。

七、作业:高考链接成语运用题8道。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复习学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复习学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复习学案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知道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起源。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4.了解为什么常把中国人称为“炎黄子孙”,知道禅让制。
:早期原始居民、原始农耕文明、黄帝──“人文初祖”。
:正确认识尧舜禹的“禅让”的含义。正确理解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关系

一、自主复习,完成单元知识体系

二、合作探究
1、有人说: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共同劳动,共同分配劳动果实的平等生活,因此是一个理想的社会。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2、有人说:原始社会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但到了后期贫富分化特别明显,出现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这是历史的倒退。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3、有人认为世界华人在清明节拜祭传说中的黄帝是搞封建迷信,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三、典型例题剖析
1.“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这一举措所起的积极作用是()
A.黄帝部落兼并了势力弱小的部落 B.扩大了黄帝部落的活动范围
C.扩大了黄帝部落的势力 D.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式选择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仔细审题可知,本题其实要考查的是:黄帝部落兼并其他部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A项是兼并战争的表面现象。B项是兼并战争的直接作用。C项是兼并战争的直接结果。D项是兼并战争的深远影响。
答案:D
2.孙中山先生曾说:“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为我先。”下列史实符合此话含义的是()
①发明舟车②建造宫室③养蚕缫丝④发明文字⑤编出乐谱⑥冶炼青铜器()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⑥C.①②③⑤⑥D.②③④⑤⑥.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运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轩辕”一词的含义和“人文初祖”的史实;也可用排除法,抓住炎黄时期还未进入青铜时代而排除含⑥的选项。
答案:A

四、达标检测: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位于哪一流域?()
A.黄河B.长江C.淮河 D.渭河
2、人与动物的最根本区别是()
A.语言产生 B.群居生活 C.使用工具 D.制造工具
3、原始农耕生活时,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是()
A.北京人、河姆渡原始居民 B.元谋人、半坡原始居民
C.山顶洞人、大汶口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
4、原始人从住山洞到自己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发生这种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
A、人们学会了建造房屋
B、人们认识到住房子比住山洞舒服
C、生产力发展了,人们学会了农耕,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
D、随着人口的增加,山洞不够住了
5、如果你到西安去旅游,除了游览西安古城墙、秦陵兵马俑外,还能参观()
A.半坡遗址 B.山顶洞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河姆渡遗址
6、住着干栏式房子,会挖掘水井的原始居民是()
A北京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7、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的远古人群是()
A北京人B河姆渡原始居民C半坡原始居民 D山顶洞人
8、孙中山有诗云“神州轩辕自古传”,这里的“轩辕”是指()
A.炎帝B.尧C.黄帝 D.舜
9、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B、会人工取火
C、过着群居生活D、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
10、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
①会种植农作物,开始原始农耕文化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③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会制造陶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1、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
A.商朝 B.夏朝 C.周朝D.秦朝
12、领导人们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
A、尧B、舜C、禹D、黄帝
13、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
A、黄帝时期B、尧时期C、舜时期D、禹时期
14、下列关于我国原始居民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半坡人住在干栏式房屋里B.山顶洞人最早使用天然火
C.河姆渡人最早种植粟D北京人会制造工具
15、假期小红想写一篇关于河姆渡聚落的说明文,那么她应该到哪里去考察呢()
A.山东B.北京C.浙江D.云南
16、都是生活在长江流域的远古人群()
A北京人和元谋人
B山顶洞人和蓝田人
C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元谋人
17、先后在同一地点生活过的原始居民是()
A、半坡人和河姆渡人B、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C、半坡人和大汶口人D、元谋人和北京人
18、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遗址都在大河流域,是因为()
A、战略地位重要B、适宜航行、交通便利
C、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D、环境优美
19、台湾各党派首脑如连战、宋楚喻等到大陆访问时都拜谒黄帝陵,是因为()
A、是因为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B、是因为他自己打败的蚩尤
C、因为他的部落形成华夏族的基础
D、黄帝是后人尊称的“人文初祖”
20.“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人
21.已经学会做装饰品的远古人类是()
A.金牛山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蓝田人
22.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A.饲养猪狗家畜B.种植粟等农作物
C.住干栏式房屋D.会制作鱼纹彩陶器
23.小红家有复制的鱼纹彩陶盆,小丽认为:它如果是真品肯定最早是什么地方生产的。()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
24.相传是谁创制了文字()
A.嫘祖B.仓颉C.黄帝D.伶伦
25.下面这些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早晨,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
B.下午,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
C.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26.下列发生在我国原始社会的大事,按先后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嫘祖发明养蚕缫丝②制作弓箭、烧制陶器③使用天然火④人工取火
A.④③①②B.②③①④ C.③④②①D.①②③④
27.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到高级往前发展的,这是一个客观规律。按时间顺序,下列原始人类排列正确的是()
①山顶洞人②半坡原始居民③河姆渡原始居民④炎黄时代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①④②③D.①③②④
28.通过禅让制产生的第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
A黄帝B尧C舜D禹
29、在哪一时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A半坡原始居民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大汶口原始居民D山顶洞人
3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二“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哪位历史人物?他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2)材料一中“平定蚩尤乱”的战役是什么?这一战役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3)材料二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4)上述材料中的“轩辕”、“尧”和“舜”的共同点有哪些?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