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教案

幼儿园生日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17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教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教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兄妹之间真挚的感情,体验作者贾平凹苦难中的读书经历,体会兄妹感情、苦难经历和读书乐趣三者之间的关系;
2.从课文关键句中归纳出作者的读书之道;
3.借助本文的学习,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追求,热爱读书,精神立人;
4.通过本文具体体会贾平凹散文的特色
5.课外结合其他贾平凹的作品,进一步走进作家的经历、性格、人品乃至其创作风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读书的方法,领悟读书的真谛与境界。
难点:1.感受兄妹之间真挚的感情,体验作者贾平凹苦难中的读书经历,体会兄妹感情、苦难经历和读书乐趣三者之间的关系。
2.通过本文具体体会贾平凹散文的特色
【教学设想】课前自主活动,课间有独立思考、有小组讨论、有佳句朗读品味。
【教学准备】读贾平凹的《祭父》、《初中毕业后》、《哭婶娘》、《月迹》、《商州初录》等散文作品,检索作家作品,制作以贾平凹为专题的课件;
了解周围他人的读书故事或体会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学生展示近期阅读贾平凹作品的感受以及对贾平凹本人的了解情况(ppt展示)有这样一位作家,台湾作家三毛得其书后,研读数十遍而衷心感佩。他就是出书百余部,屡获大奖的知名作家贾平凹。他在农村长大,历经苦难,在小妹十八生日的当天他曾写了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散文劝小妹珍惜光阴,好好读书。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借此来认识他,走近他。1、阅读本文的过程中与作者的对话十分重要,了解贾平凹的经历、人品、个性和人格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让学生查找有关贾平凹的资料,可以培养他们自己动手筛选信息的能力。
3、制作ppt的过程又是学生对作家作品加深了解的过程。
解题1、“书、示”两个字的意思
2、信是在小妹生日这一天写的,十八岁又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成大人了)。
3、以前小妹生日哥哥都作了些什么?(结合最后一段)请学生理解课题通过对题目的咬文嚼字,训练语感,同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一箭双雕。
感受兄妹之间真挚的感情,体会辛酸又温馨的回忆与读书的关系1、我那时体单力孱,面又丑陋……羞于在人前走动……也便爬在我身上哭。
2、我激动地抱住你,说:“我小妹也爱读书啊!”
3、咬出了一个红牙印儿。
4、“哥哥,我长大了,一定给你买书!”
(这里的课堂内容应该是自动生成,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体验情感的方法,但不能代替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提问:阅读本文,你最感动的什么?
(动情之处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关键处教师可以点拨启示,帮助品味。要注意抓住语言理解情感,如作者在自卑时说“书中的人对我最好”或第一段中的两句话“我小妹也是爱书人啊!”。引导学生感知回忆中兄妹感情、苦难经历与读书的关系)1、文章并非无情物,阅读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设计这一环节主要希望通过学生的交流,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和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
2、有些学生可能没有强烈的阅读感受,甚至是没有感受,这些应该都在教学的预料之中。教师应该发挥其学生阅读的促进者的作用,通过启发点拨补充学生的阅读体验,可以使学生心灵的湖面上荡起层层涟漪。
从课文关键句中归纳出作者的读书之道。掌握读书的方法,领悟读书的真谛与境界。1、“穷不是咱们的错,书却会使咱们位低而人品不微,贫困而志向不贱”。“但作为凡人百姓,咱们却只有读书习文才能有益于社会阿。”
2、书之友不可一日不教。
3、立身难,立德难,立文难……珍惜现在年纪,多多读书。
4、读书方法
(只要学生言之成理,言之有物,都应该予以肯定。如有学生对贾平凹人品和文品提出质疑,可以让学生争论)讨论:贾平凹作为兄长对妹妹的读书提出了许多看法和建议,你感受最深刻的是什么?请谈谈你对某句话的理。
(精彩片段让学生齐读)1、在理解情感的基础上,化情为理。让学生在品味咀嚼语言的过程中理解作者关于读书的箴言,感受作者的人生境界。
2、经典语句反复朗读,铭记于心,受用终生。
借助本文的学习,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追求,热爱读书,精神立人;学生结合周围他人的读书体会和自身读书经历编写读书格言;
可针对第一自然段关于读书的内容编写格言;
(小组讨论交流,阐释内涵,然后选择好的格言全班交流。)让学生交流读书格言
(课前应提前布置)周围人的经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有强劲的生长点,很有可能在课堂中发光出彩。
2、在编写格言中促进学生思考人生与读书的关系,提升读书的境界。
鉴赏本文的艺术特色1.含蓄蕴藉
2.首尾呼应,中心突出;
3.记叙、议论与抒情融为一体。教师提示本文的三个语言特色请学生从文中去体会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但通过鉴赏,让学生感受贾平凹对传统散文的继承和发扬,也能看出读书对人的作用与影响。
布置作业1.从文中选一句自己最有感触的话,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写一段话。
2.以本文为契机,多多读书,为“我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活动作准备。教师讲述作业设置的目的说和写并非一会事,用笔记录下感受或许比课堂发言时的滔滔不绝更周密、更深刻。
【补充资料(一)】
1.关于课题: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本文指“劝勉”、“指导”。文章除了劝小妹读书外,还有一大部分是在告诉小妹读书的好处和读书的方法。对于读书方法进行了指导。意思是作者以自己读书的经历和体会劝勉妹妹读书。
2.关于“感受兄妹之间真挚的感情,体会辛酸又温馨的回忆与读书的关系”环节
文章前四段叙述了幼时读书的经历,抒写了昔日读书的快乐和因困顿而“无书”的辛酸。作用是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兄妹两人相濡以沫的亲情,理解本文是作家贾平凹怀着真挚的亲情劝勉并指导其小妹读书的散文。同时,经历也唤起小妹温馨的回忆,知道读书有苦也有乐,有酸也有甜,为下文张本。兄妹情深体现在妹妹对哥哥爱书嗜好的了解,哥哥对妹妹爱书的自豪。艰苦生活中书籍是兄妹俩最好的精神伙伴和食粮。
3.关于读书之道
①“穷不是咱们的错,书却会使咱们位低而人品不微,贫困而志向不贱。”
“但作为凡人百姓,咱们却只有读书习文才能有益于社会阿。”
一个人不能选择出身,但可以选择所走的路,读书不是求官、求财、求色,读书是为了充实自己的人生,不使自己浅薄。这两句讲了的读书的价值:能使人贫困位低却志向不贱,能有益于社会。
②书之友不可一日不教。
书是我们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可是并不是什么朋友都可以抛弃,有些朋友,本身就是一本最值得阅读的书,是要一辈子珍惜的。)
③立身难,立德难,立文难……珍惜现在年纪,多多读书。
有一幅对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意思是年轻时,无牵无挂,精力充沛,正好读书,然而谁愿好好读书,老来子孙绕膝,记忆减退,尽管知道读书的好处,怎好读书?这是作为大家的贾平凹在小妹十八生日时,劝勉小妹应好好读,好好思。其实我们也应如此。
④读书方法
读书要拨广博:“既有条件,读书万万不能狭窄。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
要注重精读,还要有层次性:“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读书要有自己的见解,取其精华,取其糟粕。文学是在突破中前进,你要时时注意,前人走到了什么地方,同辈人走到了什么地方。任何一个大家,你只能继承,不能重复,你要在读他的作品时,就将他拉到你的脚下来读。这不是狂妄,这正是知其长,晓其短,师精神而弃皮毛阿。
4.关于本文的艺术特色
了解这封家书的语言特点写家书人们一般容易直抒胸臆,想到哪写到哪,往往留于直白。而贾平凹的这封家书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不仅回避了一般书信写作中的上述局限,而且有意识地动用了诸多艺术手段。
作者对小妹的感情浓郁而炽热,但并未直白浅显地宣泄出来,而是将一腔热情含蓄蕴藉地表达出来。贾平凹的这封书信开头开始写自己小时候没有书读,引出小妹说的一句话“哥哥,我长大了,一定给你买书”,表扬小妹,然后写家境贫苦,提到“你也立志写作,哥很高兴”,让小妹树立信心;接着谈立身难,立德难,立文难,使小妹看到自己年青的优势;再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最后才借批邻人送钱之见表明送书不忘本之理。这样,将一腔热情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寓教诲于之中,无论是小妹还是其他年青读者都易于接受。
全文紧扣“读书”,先写少年时读书的不易,再写中年时读书的甘苦,继而写读书的方法,最后才写“小妹生日,兄什么也不送,仅买一套名著十册给你寄来”,这样,既首尾呼应,又中心突出;
此外,作品中既有形象生动的生活细节的勾勒,亦有理性层面的深入浅出,较好地将记叙、议论与抒情融为一体,从而使读者不仅有感性的把握,而且有理性的领悟。
【补充资料(二)】
1.贾平凹写人散文选《朋友》编后罗玉平
想编一部名家散文已有些年。追索起来,实非偶然。艺术鉴赏中的偏嗜固多,但最基本的原因之一则在鉴赏客体本身。--也许正是因为不少文学名家散文较为丰厚的文化蕴涵,以及字里行间时时显露出的睿智的思考,使我多年来对之情有独钟。编出好书可让读者在风晨雨夕,展卷在手,可广见识,可悦情怡性,别有其乐,与编那些寻常文字其趣自不可同日而语。
前不久所编贾平凹写人散文选《朋友》即是一例。
贾平凹是知名作家,出书百余部,屡获大奖。个人成就不仅于文,其书法绘画亦造诣很深,传媒多有评述。虽不少人也是对他文章之精髓知之甚少见其皮表,真正得其书后,研读数十遍而衷心感佩如台湾三毛者并不多。但平凹作品既超然高深,又通俗平易,故深得各类人士喜爱。
贾平凹写人散文《朋友》(重庆出版社出版)虽是他众多作品之一端,但所选240余篇文章,集中了作者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各个时期的写人之作,其质不言而喻。其中:《祭父》、《喝酒》、《哭婶娘》、《读书示小妹十八岁生日书》、《我不是个好儿子》、《在女儿婚礼上的讲话》等写亲人的文章和《(我的乡村生活)序》、《小记晓雷先生》、《(秦腔)后记》等不少是新近之作,不论篇幅长至数千,还是短为几百,作者对待生活及友情的思考和认识,内涵深厚,思想深邃,形象鲜活而鲜明,均表现出了作家感情深挚之特质。他之所写,或记乡情、说友人,或言书画、论作者、谈秦腔,大都是地道的中国文化。信笔所至,见解精当。文中对亲情、友情、世情的感叹,以清逸之语道出,不枯燥,不卖弄,一腔真情实感,读来别是一番震憾与感悟。他的学养档次已到那般高度,又能由博返约,常常点到即止,如《上帝的微笑》、《读书示小妹十八岁生日书》、《读张爱玲》等。不仅如此,读者还可从他对于书法艺术真知灼见的《释画》、《李杰民的书法》等文章中,得到意外的收益。
从小生活在陕西农村的贾平凹,自有他带着传奇色彩的生活经历,他在艺术上也走着他自己的独特道路。
贾平凹熟悉具有地方特点的普通人的生活,而且他吸收了秦地的厚重的文化,他的作品除了写实之外,内容和手法都奇幻诡异。但不论是写实的,或是倾向于浪漫的作品都体现出贾平凹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个有着自己丰富经历的作家,他对农村、农民及普通老百姓的经历和命运的关注,对下层人民有纯朴的真挚的感情,他对于淳厚的民风,表现出倾慕和赞美,以及对原始的爱情和自由的歌颂,体现了他现实主义描写的真实性特点,以及语言的民族特性风格。
生活对每一个作家都是基础,都是创作的源泉,都是不可或缺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这个道理,从贾平凹身上也同样得到证实。贾平凹因为有其广泛而独特的生活准备,而这部分生活又是这样斑斓、瑰丽,因而使他成为一个吸引读者的作家。
贾平凹虽为名作家,但并不避世离群。看到的和寻找的不仅是生活中和谐、欢娱、平静、轻快、迂徐、远离纷争的那一面,他在古城,那多少保持着远古的皇权和纯朴民风的遗存的土地上,找到了他的理想和寄托。在这方面,他在艺术上无疑达到令人惊异的诗意和真实,他像一座文化的碑林,而所有蕴涵,我们都能够在他的书中寻到答案。《朋友》这本书无疑是作者感情生活的最好诠释。
2.《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赏析
在新时期的作家群体当中,贾平凹是一个在小说、散文、诗歌诸方面均有所涉猎并具有自己的风格追求的作家。综观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从题材上看可分为三大系列:商州系列,城市系列,自叙系列。其商州系列奠定了他在当代散文领域中的地位,其城市系列较多倾泻的是一个“农裔城籍”的作家在种种城乡冲突中的价值选择,而其自叙系列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小说家的写作背景、精神状态,具有史料与资料的价值,而且在艺术上亦显露了自己的特色,本文即是其中较为优秀的一篇。?
本文是一封家书。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散文传统中,书信体一直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文体,也出现过许多影响甚广、成就较高的作品,如曾国藩家书,鲁迅的《两地书》等。一般说来,书信往往是写信者与收信者之间思想感情的交流或交锋,而家书在其中又别具一格,它往往是家庭成员内部之间的询问、求教或叮咛、嘱托,因而极具私人色彩。但如果写作者在信中所谈内容越出了家庭内部的日常生活层面,而关涉到人生、社会、历史、哲学等方面内涵并又内蕴着通信者之间那种天然而真挚的情感的话,则其大多可以进入公众领域作为一件艺术品流通。贾平凹的《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即是如此。?
本来,在“小妹”十八生日时,作者完全可以遵从世俗的习惯给她以物质的馈赠或一般地致信问候、祝贺与勉励,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给她写去了一封凝聚着自己人生感悟与思考的长信,是给小妹生日祝贺的一件重要的精神礼品。在信中,作者回顾了自己早年读书求学时的艰难,剖析了自己走上社会之后的心路历程,以及在人生奋斗过程之中最终的价值选择,这就是读书、明理、做人。具言之,在当今社会形形色色的物质诱惑与价值导向中,如何升官发财、扬名天下均是次要的,读有益的书,懂得做人的道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显然,作者这里已经越出了一般家书的私语层次,而上升为一个当代知识分子对于中国优秀人文传统的一种捍卫与坚守。而这,亦不仅仅是作者对小妹的教诲,也是作者面对世纪末精神状况持续沙化的中国社会所作的一种价值宣言。因此,其言虽浅,其意味则很深长。
书信写作由于要求写作者直抒胸臆、不加掩饰,因而往往流于浮泛的抒情、枯燥的说教或平直无文,而贾平凹的这封家书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不仅回避了一般书信写作中的上述局限,而且有意识地动用了诸多艺术手段。诸如,全文紧扣“读书”,先写少年时读书的不易,再写中年时读书的甘苦,继而写读书的方法,最后才写“小妹生日,兄什么也不送,仅买一套名著十册给你寄来”,这样,既首尾呼应,又中心突出;再如,作者对小妹的感情浓郁而炽热,但并未直白浅显地宣泄出来,而是将一腔热情含蓄蕴藉地表达出来。此外,作品中既有形象生动的生活细节的勾勒,亦有理性层面的深入浅出,较好地将记叙、议论与抒情融为一体,从而使读者不仅有感性的把握,而且有理性的领悟。
3.贾平凹在女儿婚礼上的讲话
我二十七岁有了女儿,多少个艰辛和忙乱的日子里,总盼望着孩子长大,她就是长不大,但突然间她长大了,有了漂亮、有了健康、有了知识,今天又做了幸福的新娘!我的前半生,写下了百十余部作品,而让我最温暖的也最牵肠挂肚和最有压力的作品就是贾浅。她诞生于爱,成长于爱中,是我的淘气,是我的贴心小棉袄,也是我的朋友。我没有男孩,一直把她当男孩看,贾氏家族也一直把她当做希望之花。我是从困苦境域里一步步走过来的,我发誓不让我的孩子像我过去那样的贫穷和坎坷,但要在“长安居大不易”,我要求她自强不息,又必须善良、宽容。二十多年里,我或许对她粗暴呵斥,或许对她无为而治,贾浅无疑是做到了这一点。当年我的父亲为我而欣慰过,今天,贾浅也让我有了做父亲的欣慰。因此,我祝福我的孩子,也感谢我的孩子。
女大当嫁,这几年里,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我和她的母亲对孩子越发感情复杂,一方面是她将要离开我们,一方面是迎接她的又是怎样的一个未来?我们祈祷着她能受到爱神的光顾,觅寻到她的意中人,获得她应该有的幸福。终于,在今天,她寻到了,也是我们把她交给了一个优秀的俊朗的贾少龙!我们两家大人都是从乡下来到城里,虽然一个原籍在陕北,一个原籍在陕南,偏偏都姓贾,这就是神的旨意,是天定的良缘。两个孩子生活在富裕的年代,但他们没有染上浮华习气,成长于社会变型时期,他们依然纯真清明,他们是阳光的、进步的青年,他们的结合,以后的日子会快乐、灿烂!在这庄严而热烈的婚礼上,作为父母,我们向两个孩子说三句话。第一句,是一副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做对国家有用的人,做对家庭有责任的人。好读书能受用一生,认真工作就一辈子有饭吃。第二句话,仍是一句老话:“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做普通人,干正经事,可以爱小零钱,但必须有大胸怀。第三句话,还是老话:“心系一处。”在往后的岁月里,要创造、培养、磨合、建设、维护、完善你们自己的婚姻。今天,我万分感激着爱神的来临,它在天空星界,江河大地,也在这大厅里,我祈求着它永远地关照着两个孩子!我也万分感激着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婚礼的各行各业的亲戚朋友,在十几年、几十年的岁月中,你们曾经关注、支持、帮助过我的写作、身体和生活,你们是我最尊重和铭记的人,我也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岁月里关照、爱护、提携两个孩子,我拜托大家,向大家鞠躬!
4.作家作品
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美文》杂志主编。
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
现出版的“贾平凹文选”把其作品分为《浮世卷》、世说卷、寻根卷、侠盗卷、野情卷、灵怪卷、闲澹卷、求缺卷等,贾平凹被称为自然之子、平民之子,中国文化精神和美学精神之子。他的文学追求的是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来抒写中国现代人的感觉和生存,痛楚和蜕变,他的创作之河是趋世界文学而动的,但那河床确实中国的,他立志要写出中国的气派,中国的味。贾平凹被称为大陆文坛独行侠。
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于1988年以长篇小说《浮躁》获美国飞马文学奖。1997年以长篇小说《废都》获法国女评委外国文学奖。许多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韩文版及港台版本。

延伸阅读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教案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教案
林则徐
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感悟诗中深厚的爱国情思,陶冶情操。
3.了解作者,背诵诗歌。

作者
林则徐(公元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谥号文忠。晚号竢村老人、竢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嘉庆进士。1838年12月底,清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次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协同两广总督邓廷桢、水师提督关天培,与英美鸦片贩子进行了坚决斗争,迫使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及外国烟贩缴出鸦片,共237万多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同时,林则徐等大力整顿海防,加强战守,组织团练水勇,并多次打退英军武装挑衅。
1840年,英国借口保护通商,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林则徐等在广东指挥军队坚决抵抗,多次击退英军。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妥协投降,反将林则徐撤职,另派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谈判。
1841年英军攻陷广州,占领香港,次年又攻陷上海、镇江。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
1842年,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在西安与家人告别时,做了题为《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七律二首(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这联佳句是第二首的第二联。诗人气概昂扬,明确表示:纵是被贬遣戍,只要对国家有利,不论生死,也要去干;岂能因为个人祸福而避后趋前。此时此境诗人深怀忧民之心,忠君之意,难忘报国。

背景
林则徐在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期间,抗击英军,震撼中外,成为一代民族英雄。然而,清政府昏庸腐败,丧权辱国,反移罪于林则徐。1842年8月,林则徐忍辱负重,自西安启程赴新疆戍边。

赏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千斤重担,激烈斗争,使自己心神长久疲惫。“力微”则是谦词。如果再一次用尽衰弱的体力和平庸的才智,那一定支撑不下去了。这显然是安慰家人的话,言外的意思是贬赴新疆,就不会再“久神疲”了,否则反而会“定不支”的,你们放心吧。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难道林则徐安于戍边赋闲吗?当然不是。如果利于国家(的事),自己就会不顾生死(去做的),岂能考虑祸福而躲避或者追逐呢?
迫于时局,自己只能退一步,韬光养晦。这是政治家的政治智慧,于是有下面两句。“生死以”,即“以生死气份“避趋之”,即“之避趋”,这里“之”同“以”,“以避趋”来对待“祸福”。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谪贬在家(而不治更重的罪)那是皇恩厚重,而当戍边之卒刚好适宜退隐在家。
这是在皇权高压下的官场话,只能这样说,也是退一步宽慰家人,言下之意是:比坐牢杀头好多了,自己戍边养拙也不算坏啊。这样说,可见诗人宽慰家人的拳拳之心。终于,诗人化苦难为一笑,特地对妻子说了知己话。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诗人特地给老伴讲了古人的故事,请妻子试吟一首诗,来“断送老头皮”。
堂堂钦差大臣,同老伴讲故事,还戏说“老头皮”,可见诗人对家人、对妻儿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深厚感情,也显示了自己的宽广胸怀。

小结
这首诗,从自己“久神疲”的身体说起,既述自己的心情和追求,又说容易为家人接受的宽慰言语,最后还戏说老伴,表现了诗人在蒙难背景下的为国为民的情思和眷恋家人的浓浓亲情。诗中有警句,有戏语,亦庄亦谐,富有魅力。

练习
1.林则徐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2.1842年,林则徐被贬戍新疆伊犁,在西安家人告别时宽慰家人的诗句是: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3.能够表达诗人“纵是被贬遣戍,只要对国家有利,不论生死,也要去干;岂能因为个人祸福二避后驱前”的诗句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4.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表达了诗人对家人深厚的感情,也显示了自己的宽广胸怀。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八岁和其他教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
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智?台湾作家杨子以自身的感受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了一种操作交流的平台。
平等,对话,理解,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什么是爱呢?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一生的爱意?同样,也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学会对父母感恩。
以自读体悟的形式来读此文。设计以四部分,下达四种要求,来让学生边读边悟。后以讨论的形式来解读要求和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四种要求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读体悟。交流、讨论。总结全文。教师点拨。
读时还要划出有关词语。
第一部分:共四节,前三节请你各用一句话来概括文段内容。
第一部分,作者概写十八年的时光流逝,在孩子十八岁生日到来的时候表达了自己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欣慰,把爱与理解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1段作者把十八年的光阴感同于昨天和今天的区别,实际上是父母之爱最真切地表露。但在字里行间,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这份父母之爱当作功绩来叙述,而是在与孩子的对话里不经意地流露出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作者对孩子的那种理解与尊重。
第2段延袭了这种写法,“我不知道我对你的爱,十八年来是否杂夹有一些不经心的、任性的以及成人对孩子不够了解的责备”,“东东,假如人生能够重来一次,我真会情愿溺爱你的”,这些话是爱与理解的集中体现。
第3、4段写自己面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欣慰和开怀,以一个至友的身份祝贺孩子十八岁生日。
第二部分:回答------造成两代人矛盾的原因有哪些?(P21二2题)
第二部分,写两代人的矛盾与冲突,主张父子之间以理解和交流增进了解。
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层是向孩子指出在两代人的冲突中,许多做父母的“错”依然是出于对子女的关怀;二层为孩子分析在两代人的矛盾中,一部分是父母的落伍,但也有一部分是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并以自身的经历谈到当年自己盲目反抗母爱今日悔之莫及的感受;三层告诉孩子,两代人之间可能都会犯些错误,重要的是相互理解与尊重,是“父与子”之间不断地交流与了解。

第三部分:读书,苦在哪里,乐在何处?
 第三部分,对孩子谈读书的苦与乐,在理解与尊重的前提下向孩子提出读书的建议。
这一部分作者为孩子谈读书,实际上也是谈人生。在孩子面临大专联考而深感读书之苦时,作者以自己对读书的理解表达了对孩子的同情,同时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即“我”虽然同情你的读书之苦,但“我”不能不鼓励和要求你,甚至鞭策你尽力去争取这一场残酷升学竞争的胜利,只有今天忍受了读书之苦,你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学问海洋中其乐融融。但这样的要求不是一种强制和命令,而是一种同情基础上的劝说。作者说,你们处在一个“憎厌的读书环境”里,“我”当年读书的“闲趣”是当前为考试、升学烦恼紧张的你们所难以想像的。这些内容都是作者对孩子充分理解与尊重的体现。

第四部分:请画出三句你认为精彩的句子?
 第四部分,作者规劝自己的孩子珍惜青春的大好时光,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让自己的人生之路充满快乐,让自己的青春之梦充满阳光。
这一部分作者仍然以尊重的口吻和商量的语气与孩子展开对话。以自己青春时的梦想与人到中年时的感触劝戒孩子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并在文章的最后再一次表达自己面对孩子成长时的快乐,勉励孩子惜时如金。

特别说明,文中的父子平等交流,成为朋友,是一种理想的境界。现实中,中国的传统父子间沉默的较多,我们不能因此怪父亲不开放不现代,要多理解上一代人。理性地分析问题是本文的特点之一。我们也要有理性看问题的态度。
可补充的内容及句子。俗语:多年父子成兄弟。
日本歌曲《北国之春》歌词:
家兄酷似老父亲啊,一对沉默寡言人,闲来可曾愁沽酒,偶尔相对饮几盅。(亚洲人传统的父子关系之一斑)。

小标题的运用。十八岁的青春有许多内容可写,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很重要。作者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化为了四个小标题,包含了成长的喜悦、两代人的冲突、读书的苦乐和珍惜青春时光。尽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内容,但小标题的运用的确表现了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
谈话式的行文方式。本文的行文方式很特别,作者用一种谈话般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这种行文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文字本身与阅读者容易化为一体,在对话中让阅读者受到了心灵的感化。
语言朴素、真挚。谈话般的行文方式注定了语言的朴素与真挚,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读后无法不为之动容。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十八岁和其他》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能够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4、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
二、学习重、难点:
1、认识理解两代人的矛盾。
2、总结概括能力的培养、体会父母对儿女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走近“大师”
(一)走进作者
杨子,本名杨选堂,1921年生,广东省梅县人。暨南大学商学院毕业。历任《前线日报》《中国时报》《新生报》《民族晚报》主笔,并任教职,兼涉政界。曾任台湾大学讲师、中兴大学副教授、台湾省政府编译室主任、中央银行行务委员等职。后任《联合报》副社长、社长、中国论坛发行人、《联合晚报》发行人。现任联合报系副董事长。
研究经济兼长文学,以笔名杨子在报刊开设“杨子专栏”“杨子漫谈经济”“杨子论衡”等专栏,颇受欢迎。著有散文《精神的裸体》《回首拥抱那人》《被宠爱的感觉》《男人的诞生》《春孕》《水柳的诱惑》《感情的花季》《昼夜记》《香囊》《相亲》《杂花生树》《惊喜》《描梦记》;小说《变色的太阳》(曾拍成电影)《欲神》《魔象》《浸酒的花朵》;经济论文集《经济理论活用》《经济理论的落实》《经济小品》。
(二)文题背景及解析
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
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智?台湾作家杨子以自身的感受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了一种操作交流的平台。
二、走进文本
(一)文面把握
1、重点词语
迷惘(w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沉湎(miǎn):沉溺。
溺(nì)爱: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
惆怅(chóuchàng):伤感,失意。
抹煞: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怪癖(pì):古怪的癖好。
摭(zhí)拾:拾,捡。
涉(shè)猎:粗略地阅读。
翱(áo)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枝桠(yā):枝杈。
2、把握文意
平等,对话,理解。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文章四个部分,循循善诱地教育孩子,希望孩子能积极进去,健康成长。
十八岁:这一部分,作者概写十八年的时光流逝,在孩子十八岁的生日到来的时候表达了自己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欣慰,把爱和理解在文字里表达的淋漓尽致。“我不知道我对你的爱,十八年来是否夹杂有一些不经心的、任性的、以及成人对孩子不够了解的责备”“东东,假如人生能够重来依次,我真会情愿溺爱你的”,这些话是爱与理解的集中体现。
两代人的矛盾:这一部分,写两代人的矛盾和冲突,主张父子之间以理解和交流增进了解。
读书的苦与乐:为孩子谈读书的苦与乐,在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向孩子提出读书的建议。但这样的要求不是一种强制和命令而是一种同情基础上的劝说。作者说,你们处在一个“憎厌的读书环境”里,“我”当年读书的“闲趣”是当前为考试、升学、烦恼紧张的你们所难以想像的。这都是作者对孩子充分理解和尊重的体现。
青春:这一部分,作者规劝自己的孩子珍惜青春的大好时光,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让自己的人生之路充满快乐,让自己的青春之梦充满阳光。作者在这里仍然以尊重的口吻和商量的语气与孩子展开对话,以自己青春时的梦想与人到中年时的感触劝诫孩子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并在文章的最后最后一次表达自己面对孩子成长时的快乐,勉励孩子惜时如金。
(二)关键突破
十八岁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
(1)焦急忧虑(2)激动喜悦(3)辛劳(在“青春”版块中)
2、句子的理解
(1)第一段第一句中“欣慰”和“似水流年的迷惘”的原因是什么:“欣慰”是因为“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甚至可能成为自己的挚友、知己。“似水流年的迷惘”是因为时光流逝,十八年里因孩子引起的“焦急忧虑”或“激动喜悦”都已转眼逝去,留给自己的也许只有“无法再把握孩子童年的惆怅”。(见第三段)
(2)“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作者用诗人的话来形容养育孩子的十八年光阴,自己沉湎于养育孩子的巨大幸福中,猛然间惊讶时光之飞逝。
(3)第四段中“这样的心情”指:“时常把你看作缠绕身边的孩子”(第1段);“会情愿溺爱你”(第2段);“高兴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令人满意开怀”(第3段)。
3、交流父母养育自己的片段。
两代人的矛盾
1、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1)流行观念的影响;(2)父母的愚昧与落伍;(3)子女的盲目与急躁;
(4)缺乏沟通、理解、平等。(根本原因)
2、探讨:你同意文中父亲归纳的原因吗?你是如何看待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的?你和父母产生过矛盾吗?有了矛盾后你是如何处理的?你的父母又是如何去做的?你认可他们的做法吗?(让学生明确平等、对话、理解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
读书的苦乐
1、理解文意
苦学
乐学

“十年寒窗”、“光宗耀祖”的传统压力
曾祖母的“读书最乐”,引我共鸣
涉猎古今中外名篇,废寝忘食,读书“闲趣”
儿子
喘不过气来的考试与升学的逼迫?我希望儿子做一率性的读书人,但现在?
2、我的态度:“同情”却不能不“鼓励”,甚至“鞭策”,希望考取大学。
3、探讨: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然后思考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一定是对立的吗?
青春
1、作者对孩子的希望:(1)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2)惜时如金。
2、延展:
(1)我挺秀的树自负
你??
(2)《金缕曲》(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三、挑战自我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十八岁”为题?为什么要写到“其他”?
文章是杨子在儿子18岁生日时写的,文章四个部分,并不是正面直接描写18岁,而是写由18岁引起的有关两代人矛盾、读书、青春等内容。可见,18岁只是一个契机。其实可以联想的东西还有很多,而作者独取四部分,与儿子平等对话,可谓取舍有道。
小标题的运用有何作用?
十八岁的青春有许多内容可写,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很重要。作者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化为了四个小标题,分别是成长的喜悦、两代人的冲突、读书的苦乐和珍惜青春时光。尽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内容,但小标题的运用的确给人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
文章的行文方式有何特点?
本文的行文方式很特别,作者用一种谈话般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这种行文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文字本身与阅读者容易化为一体,在对话中让阅读者受到了心灵的感化。
这种谈话式的行文方式决定了文章语言的特点是什么?
语言朴素、真挚。谈话般的行文方式注定了语言的朴素与真挚,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读后无法不为之动容。
四、探究无限
平等,对话,理解。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什么是爱呢?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一生的爱意?同样,也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学会对父母感恩。
与父母共同阅读《十八岁和其他》,写下与父母交流后的感受或写一封给父母的信;也倡导父母写给孩子信或者父母写给老师信。
附一: 家长写给孩子的信
做学习的主人吧,儿子
儿子:
《十八岁和其他》勾起了我许多思虑。
昊昊,当听说你要离开父母,独自一人住宿学校去读书,爸爸妈妈几天几夜没睡好觉。那种担心焦虑,诸多的不安侵袭着我们,但我们又为你终于要跨出这一步而高兴!一个月来,你生活有规律、学习较稳定的事实着实宽慰了我们。
是啊,“微软小子”张亚勤离开父母去读少年大学时才十二岁,李开复、沈向洋才十一岁。再看看你们学校初一年级的学生,我们也就坚定了信心,越是严厉的父母,也就越早地让孩子离开父母的视线,获得自由的空间,这也是“微软小子”成功的秘诀之一吧。孩子,你的未来旅程要独自一人去走,相信你,能行的!对大多数孩子来说,父母的影响持续一生,可是,我发现“微软小子”的成长之路上,父母的影响只在他们童年时代最强烈。现在,你也必须学会独立了。
与别的孩子相比,你所拥有的是一个既严格又宽松的美好家庭。从小至今,一直在父母的呵护和正确引导下健康成长。我们家庭经济虽不是很富裕,但是总能满足你学习条件的需求,你应该感到幸福的吧。我读了三十个“微软小子”的故事,知道有二十八个出生在平常人家,其中二十二个出生在像我们这样的小城镇,另外两个拥有富裕家庭背景的人,也在他们的少年时代经历过家境不景气的磨练。他们的故事令人感动,他们的故事之所以个个精彩,不是因为他们特别聪明,也不是因为他们特别出众,而是因为他们都是“最好的我自己”!
老师让你带回的两篇文章,我认真地读了,颇有感触(感谢你的老师)。的确,中国人喜欢攀比,父母在单位遇见同事的时候,就会想,我比不过你,我儿子还比不过你吗?父母把太多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是可以理解的。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嘛,他们希望在孩子身上找回自己的梦想,孩子聪明就是自己聪明,孩子快乐就是自己快乐,孩子考了一百分就是自己考了一百分,孩子考上大学就是自己圆了“大学梦”,孩子出人头地,自己也就能够扬眉吐气。
你也读过《十八岁和其他》,不知你是否从中悟出些什么?父与子,母与子之间需要互相关爱、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与互相鼓励。我认为无论是严格的教育模式还是宽松的教育模式,家庭都显示出很强烈的正面影响,父母对孩子影响力的大小,不取决于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水平,也不取决于教育方法,而是取决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否融洽。孩子,你应该珍惜十几年来我们保持的这种融洽!
凭我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历,我认为,考试分数“第一名”与日后的成就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孩子,高中的学习是很关键的,与初中完全不一样,这是人生一大转折,在这个阶段中,你要学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自己已有的能力转化在更加具体繁重的新知识的学习上。
孩子,不管什么时候,自己总要心存目标,有了目标,你才会进步,是吧?与同龄人相比,你比较单纯,忠厚老实,你是个懂事听话的孩子,但是,你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远大的目标,这是非常不好的。现在,你即将十八岁,应该具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希望你拥有健康的性格,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眼前,表面上你是离开父母,但实际上我们却一刻也没有放弃对你的关心。你应该充分利用目前较为自由的空间,充分发展自己,要学会给自己经常加压,要常静下心来反思总结自己: 哪些事情是必须做好的,哪些事情是自己真正想做的,做得怎样了,哪些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等等。在必须做的和自己想做的事情上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人的一生中,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但更是一种态度。它比课本更重要,比课堂更重要,比没完没了的习题和考试更重要,比分数和名次更重要。学习要讲究效率,生活要讲究规律,不要死记硬背。
孩子,值得庆幸的是,你一直遇到优秀的老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对你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你不能全部依赖老师,还得靠自己!始终让自己处于最佳状态,主动学习,热爱学习,独立自主,身心健康,这才是你将来成功的秘诀。
努力吧,孩子,做一个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妈妈
2011.4.6.
附二: 学生在阅读完文本与父母交流后的感受或写给父母的信
片段一
这就是母亲的十八岁吗?除了一样是十八岁,与现在的我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那时候,我是很想读书的!”我听出母亲声音中异样的颤动,发现在母亲眼睛里闪动着一种晶莹的东西,我的心也随着颤动了一下。
我的十八岁,憎恨书包和题海;母亲的十八岁,向往着课桌和书本。我的十八岁,读书是一种准备,一种不能逃避的苦役;母亲的十八岁,读书是一种奢望,一种在梦境中的理想。
珍惜十八岁。
今天,我央求母亲送一句话给我的未曾到来的十八岁。她欣然允诺: 珍惜!
就两个字?已经足够了。我有老师的教诲,父母的爱抚,朋友的关怀,美好的时光是上苍最大的恩赐,我们身上更是背负着两代人的憧憬。没有遗憾的十八岁篇章需要我们自己去书写,让我们带着希望走向未来,去迎接收获!
片段二
我长大了,父母也希望我有所作为,但不干涉我的志愿。他们希望我能干我喜欢干的事,快乐地生活。对于这一点,我很感激我的父母能这样想。父母希望我的青春岁月永远纯真、满足和快乐。青春多彩。父母希望我在青春时期有美好的回忆,不留下遗憾。父母的这些希望会是我精神的动力、奋斗的源泉,我也会在青春时期好好生活,争取不留下遗憾。
“人生如有知己,应以自己的孩子为最”这句话对母亲感触最深。爸爸妈妈,让我们共同敞开心扉,成为挚友!
片段三
读着读着,父母的脸色开始严肃起来,那是因为我们已读到了“读书的苦乐”。父母深刻地体会到现在我们读书不容易,无奈的他们也从一旁鼓励我,为我加油,同时也警示我要尽力地去学去做,不要松懈,要坚持到底,不断超越自我,做一个无愧于心的人。这是父母对我的希望,也是我对自己的期望。我要努力,我要无愧于心,尽管最后我不是最好的,然而我已做到我人生中的最好,生命之花会因此更加绚烂,人生会因此更加充实,这就是我的人生目标。我知道我的父母会为我感到骄傲与自豪,即使我不是人们眼中最耀眼的那个。是的,就是这样。
这是一次沟通,一次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一次有意义的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它让我与父母更清楚地了解对方,消除两代人的隔膜,更坚决地信任和关爱对方。
附三: 家长写给老师的信
老师: 
您好!您辛苦了!
您向我推荐的《十八岁和其他》,我已经认真仔细地读了。我为杨子细腻的文笔所叹服,更从他文章的字里行间看到了家长心灵深处的责任和希望,也感受到了家长伟岸广阔的胸怀和视野。感慨之余,兴笔而发,向您倾诉我深藏已久的心里话。
 我的孩子将近十八岁,她也将要成长到“逆反”心理的时期,做家长的无不为此担心。孩子是我们的希望,在我们没有实现的梦想中,她是我们的梦想!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直系兄弟姐妹。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是成长在父母之间的。大人的一举一动,生活中琐事给孩子的精神世界带来的影响相当大。家长在生活过程中呈现在孩子面前的优缺点是最现实而直接的。家长的言传身教会给孩子在成人前形成巨大的影响,因为懂得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怕一不小心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孩子在一天天地长大,父母在一天天地老去,但我很高兴。因为孩子的进步远比父母的进步要快得多。他们在不断地接受最新的教育,他们是时代的骄子,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但我仍在不时地检省自己,因为孩子一直处于父母的臂膀之下,我一时的疏忽,可能会让孩子成为永远长不大的人。如果我们所有的父母都犯一些类似的错误,那么,长江的后浪何在?社会的进步又会在哪里?所以说,我们做父母的对待孩子的成长,就要像对待自己的成长一样。要用最现代的知识,最理智的态度给孩子多一分理解和支持,给孩子放飞理想、勇于创造、开拓前进的环境和机会。把我们的下一代真正扶上道路、步入社会,就像让一滴水溶入大海那样。
老师,我们都知道,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艰难困苦的。有一句老话说得好,“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上甜”。当孩子不能够理解其中的涵义时,我们就会现身说法,就会拿前人成功的例子来鞭策和鼓励他们,用我们过来人的亲身体验,加上拳拳责任心和殷切希望去打动孩子幼稚的心灵,让他们在充满阳光和希望的人生道路上茁壮成长!
老师,我真的是这样想的!我也好感激您给了我这样一次谈心的机会!祝您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此致
敬礼
家长××敬上
2011年4月6日
课堂测试
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炫耀(xuàn)涉猎(shē)怪癖(pǐ)初露(lòu)
B、枝桠(yā)溺爱(nì)晨曦(xī)蓬莱(péng)
C、横蛮(héng)感触(chǔ)茁壮(zhuó)宠爱(chǒng)
D、说教(shuō)桉树(ān)甫健(fǔ)纯真(cú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字的一项是()
A、鞭策沉湎急燥意犹未足
B、惆怅诧异抹煞引吭试啼
C、琐碎迷惘遨游容销金镜
D、眷恋懊悔翱翔壮志消残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现在你正为准备大专联考而深感读书之苦,我像其他的父母一样,虽然极端同情你却不能不鼓励你,甚至鞭策你尽全力去争取这一场残酷竞争的胜利。
B、孩子,现在你是十八岁了,你告诉我把自己比作什么?
C、想起一手托着你的身体,一手为你洗澡的去日;想起你吵闹不睡,我抱着你在走廊上行走半夜的情景。
D、我读过一个父亲因对孩子无端发脾气,伤了孩子的心,而事后深表懊悔的文章。
4、为下列两句话的横线上选择填入恰当的句子。()
(1),我漫步于参天古木之中,发现一大丛新长的桉树,枝椏上翘,新芽竞长,欣欣向荣。
(2)在学问的海洋中,有无数的蓬莱仙岛,。
A.(1)春夏初交,群峰碧绿(2)其乐融融,涉猎其中
B.(1)群峰碧绿,春夏初交(2)涉猎其中,其乐融融
C.(1)春夏初交,群峰碧绿(2)涉猎其中,其乐融融
D.(1)群峰碧绿,春夏初交(2)其乐融融,涉猎其中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诗人说:“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
B、怎么,昨天和今天,竟是十八年的光阴了!
C、冬冬,假如人生能够重来一次,我真会情愿溺爱你的!
D、你度过《金缕曲》吧,劝君惜取少年时,孩子,多珍重!
6、下面各句话中,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杨子,本名杨选堂。历任《新生报》、《中华日报》、《中国时报》主笔。著有小说《浸洒的花朵》、《变色的太阳》等,散文集《感情的花季》《画夜记》等。
B、屠格涅夫: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长篇小说:《罗亭》(1856)、《高老头》(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59)。
C、乔治吉辛(1857—1903),英国小说家,他的小说以描写下层社会生活和文坛人物著称,如《黎明的工人》、《德谟斯》、《新格鲁勃街》,但这些小说的影响远不如他的散文集《四季随笔》有名。
D、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前苏联作家。1923年加入莫斯科共青团作家和诗人的文学团体青年近卫军,发表小品文《考验》、《三人》和《钦差大臣》等。
拓展阅读
(一)
“父与子”时常被看作是对立的两方,意味着思想的冲突,观念的差异,新与旧的不同,进步与保守的矛盾。下一代往往在下意识中受到这流行观念的影响,好像一开始便必然处在与上一代对立的地位。孩子,我希望我们不致有这么令人不愉快的关系。其实,在这“两代的矛盾”中,许多做父母的“错”,都依然是出自于爱——纵使是自以为是的爱。你也许听过、读过父母干涉儿女婚姻一类的故事,譬如反对爱女嫁给穷小子等等,无论你如何指责这一类的行为,你依然不能抹煞它根本的动机——关怀子女的幸福。
在“两代的矛盾”中,可能有一部分是源于父母的愚昧和落伍,但也有一部分是出自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出自年轻人的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不过,一切悲剧的造成,都由于父母与子女间有时不能像朋友般地把问题摊出来谈谈,大家尽可能地过一种较随便的、不拘束的、较多接触的共同生活。东东,美国作家劳伦斯著有一本叫做《我的父亲》的书(你可以在我的书架上找到),在他的描写里,他父亲一样犯有许多惹儿女烦厌的“严父”怪癖。但是,就因为他们父子彼此多了点“友情”和理解,两代间的关系充满了和谐的快乐。孩子,我从小丧父,没有享受过父爱,也没有机会服从或反抗父亲。但是,即使对于温柔慈祥的母爱,我也曾犯过盲目反抗的错误。等到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情时,已是后悔莫及!
孩子,我可能有许多错误,你也可能有许多错误,可是,希望你踏进“反抗”的年龄时,能够避免流行的“父与子”观念的感染,避免摭拾一些概念、术语,轻率地对父母下评断。而我,当你踏进“反抗的年龄时,能够对你们“下一代”有更深的了解与同情,在思想上不至于老旧得太追不上属于你的时代。
孩子,我真希望你们兄妹,把父母看作可以谈心的知己,让我们共享你们的喜乐,分担你们的烦恼。
1、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把“成熟”、“独立”这两个词加上了引号?
2、“两代的矛盾”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3、怎样才能改变“两代的矛盾”?
`4、开放题:你是怎样看待“两代的矛盾”的?
(二)
家教胡冬梅
儿子生日,她打算让儿子高兴一回,带他到公园玩一天,再给他买一个玩具火箭,兑现自己的诺言。
公园里添了很多设施,她现在才知道。碰碰车、飞车、电子船……很多孩子都在上面玩。
“妈妈,我要坐碰碰车。”明明扯着她。
“明明!等等!”她看见车子碰得很厉害,有点担心,要是很劲一碰,人被摔出来呢!而且震动那么大,孩子能受得住么?于是想到报纸上一则消息:英国有个男孩听音乐得了脑震荡。
她就把这些跟儿子说。明明很乖,[甲]。
到了湖边,见许多电子艇在湖面极快地飞掠,她很惊叹,却又为船上的人担心。
明明说:“我要坐飞船,妈妈。”
她吓了一跳,说:“不行!”接着便扳着指头数出几种发生事故的可能来,说的时候绘声绘色,声音越来越严厉。
明明听得很认真,听到后来,[乙]。
她牵着孩子远远地指着笼中的动物,要孩子万不可走近去看,并讲些蛇呀狼呀恶毒的故事,又告诉儿子小心提防。
……
出公园的时候,她问:“明明今天玩得高兴吗?”
孩子没有回答,脸上有些痴气。看着街上的人流车流,[丙]。
她很生气,这孩子怎么这样一副傻样,早上来时可不是这样的。她说:“走!明明!妈妈带你买玩具火箭。你不是长大了要当宇航员吗?”
“妈妈!我……我不要……”明明说,“我不要上天,上天会摔下来的。”她看着孩子,呆呆地在门口站了很久。
后来她走了,嘴里说着:“儿子……唉!”
1.下面三句话分别是从[甲]、[乙]、[丙]三处摘出来的,将它们回归原位置。
①就禁不住点头。
②目光里透着疑惧和惊恐。
③虽然目光留恋,但还是跟着妈妈离开了。
答:甲处填乙处填丙处填
2.将本文的第2段“公园里添了很多设施,她现在才知道”一句换成“公园里很热闹”行不行?为什么?
3.对文章结尾“她”自言自语的那句话(“儿子……唉!”),你怎样理解?
4.谈谈你阅读《家教》这篇文章的感想。
5、探究题:比较阅读杨子的《十八岁和其他》与胡冬梅的《家教》。
6、创新题:用上“少年”、“梦”、“成年”这三个词语,围绕“梦”写一段话,不少于60字。(6分)
参考答案
积累运用
1、B(A、初露(lù)C、感触(chù)D、纯真(chún))2、A燥—躁3、B
4、C5、A6、B、《高老头》的作者是巴尔扎克。
拓展创新
1、作者把“成熟”、“独立”这两个词加上了引号,更加体现乐作者所要表达的人年轻时追求成熟、独立的那种盲目性。
2、①受到流行观念的影响。“父与子”时常被看作对立的两方,意味着思想的冲突,观念的差异,新与旧的不同,进步与保守的矛盾。下一代往往下意识中受到这流行观念的影响,好像一开始便必然处在与上一代对立的地位。②父母的愚昧和落伍。父母在思想上老旧得追不上年轻人的时代。③子女的盲目与急躁。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年轻人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④两代之间缺乏沟通,缺少平等和理解。一切悲剧的造成,都由于父母与子女间不能有时像朋友般的把问题摊出来谈谈。
3、作者告诉孩子,两代人之间可能都会犯些错误,重要的是相互理解与尊重,是“父与子”之间不断的交流与了解。
4、略
(二)1.甲乙丙处分别填③①②。2.不行。原文的写法还暗示出“她”好久没带孩子来公园了,对变化了的外部世界感觉迟钝,至少“慢半拍”,总之,为人比较保守;同时与后文罗列的游戏“设施”相照
3.说明“她”直到最后也没真正明白儿子不再想要火箭,不再想当宇航员的原因,也说明她对儿子的表现感到失望和无奈;同时也说明她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教育的失当。
4.广大家长应该更新观念,要从适应时代的需要、适应竞争的形势出发,激发孩子的探索、竞争、向上的意识,使孩子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的需要,真正增长孩子的能力。(5分,本题不强求千篇一律,只要是从本文的思想出发,意思与文章有所联系即可)
5、略
6、创新题:略(可从梦的内容、对梦的认识等多角度扩展。)

十八岁出门远行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十八岁出门远行
【备课思路】
本文是一篇小说。鉴赏小说的重点是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通过对小说中情节、人物、环境的赏析,挖掘作品的主题。而《十八岁出门远行》又不同于传统的小说,特别是小说情节的设置,极其不合常情,具有强烈的荒诞性。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应以情节为阅读的切入点,通过对作品中悖于常情,却又合乎常理的情节的解读,了解作品所传达的主旨。此外,本文新奇独特的语言,也需要在阅读中仔细地体味。
【教学目标】
一、通过解读情节,把握小说的主旨。
二、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三、揣摩精彩语句,体会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
四、讨论小说中有关“旅店”的内涵,明确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一、把握小说的主旨,明确“旅店”的象征意义。
二、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中悖于常情而又合乎常理的荒诞意味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教学时数】两课时。
【课型】教师引导,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
师生分头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余华及其创作特点。可以阅读余华的其他作品以及对其作品的相关评价。课上进行交流。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独自一人出门远行的想法吗?是的,青春年少的我们总会有如此的冲动,我们厌倦了周围熟悉的一切人和事,渴望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能够摆脱所有的约束与羁绊,在广阔的天地中尽情发挥自我,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实现伟大的理想和抱负。
那么,当你真的走出去之后,一切真的会如想象中那般美好吗?《十八岁出门远行》将给我们讲述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初次出门远行的故事。其实,外面的世界远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成长过程需要付出代价,只有在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后,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起来。
二、了解作者余华
师生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余华的资料,并进行归纳概括。应包括以下内容要点:余华,浙江海盐人。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战栗》等。其中《活着》获1998年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余华以其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余华的作品借鉴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以近乎无动于衷的冷漠的叙事态度,对人性中黑暗、丑恶、残忍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暴露。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已经显示出了一种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现代特色,是后来余华先锋小说的一个基础。
三、解读小说的情节结构
1?概括情节内容
要求: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概括小说的情节。
明确:十八岁的“我”初次出门远行,面对广阔、陌生的环境,涉世不深的“我”不会考虑等待“我”的将会是什么。“我”总会被眼前新鲜的事物所吸引,把它们想象成一些“我”有限记忆中已经熟悉的过往,出门对“我”而言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虽然“我”在黄昏来临时找旅店并不顺利,但在经过一番周折后“我”搭上了一辆卡车,“我”甚至沾沾自喜于用一支烟就换取了免费搭车的小聪明,而且,“我”感觉与司机“更亲近了”,出门对“我”而言,仍然是快乐的。
可后来变了,汽车抛锚了,一些人抢走了车上的苹果,他们甚至打伤了阻拦的“我”,而苹果的真正主人——司机却在一旁漠不关心。最后,司机竟然拿走我的行李,骄傲地离去,“我”成了惟一的受害者,孤零零地站在抛锚的汽车前……
遍体鳞伤的“我”躺在遍体鳞伤的汽车里,感到“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这让“我”明白,“我”寻找的“旅店”其实就是自己的“心窝”。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我”想起了出门前父亲对我的叮嘱:“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2?划分情节层次
要求:按照小说的情节内容,给本文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小说情节按照故事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这话不错,走过去看”):写“我”出门远行,在路上心情愉快,有些兴奋,但在黄昏找旅店时却不顺心。
第二部分(从“公路高低起伏”至“那就驰过去看吧”):写“我”搭上了一辆卡车,经过一番周折,“我”感觉与司机“更亲近了”,对找旅店也不很在意了。
第三部分(从“可是这汽车抛锚了”至“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写汽车遭抢劫时一系列“不合情理”的事情,“我”遍体鳞伤时感受到“旅店”其实就在自己心窝里。
第四部分(从“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至结束):这是一段倒叙,写“我”出门前与父亲的一段对话,照应开头。
四、挖掘小说的主题
1?要求:找出小说的“文眼”所在。(即体现作者创作意图和作品主旨的部分)
明确:小说的文眼是:对“我”遭到抢劫后,躺在汽车里一番感想的描写。即“我”虽然无限悲伤,但在同样遍体鳞伤的汽车里,“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这一段描写表明“我”在遭受挫折后并没有失去希望,“我”还能感受到心底的“暖和”,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我”寻找的“旅店”其实就是自己的“心窝”,换句话说,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
2?讨论:“旅店”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明确:在课文中,“旅店”本来是“我”一直要寻找的歇息的地方,但当“我”躺在汽车里感到一丝温暖,并说“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时,“旅店”就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它象征着“我”心底的希望和力量,这是一个人在成长路途中必需的动力。
3?要求:归纳小说的主题。
明确:小说选取的故事是一个十八岁男孩初次出门远行所经历的生活片段,写了成长中的挫折与收获。它告诉读者:人生是复杂而曲折的,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遭遇到种种的艰难和挫折。但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应灰心丧气,而应在心里保存一分希望和勇气,明白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起来,这也是成长中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情节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了小说的主题。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品味小说中荒诞性描写的作用,体会小说独特而新奇的语言。
二、理解小说中荒诞性描写及其作用
1?要求:小说中有许多“不合情理”的场景描写,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荒诞色彩。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些描写,思考“荒诞”性的发展过程。
明确:这些“不合情理”的描写主要出现在文章的第二、三两部分。
第二部分中,这篇小说的“荒诞”色彩就开始初露端倪,一些“不合情理”的因素开始出现。首先表现在司机突然转变的态度上,他“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而且还要“我”在车开得飞快时爬出驾驶室到车厢里去拿苹果。当“我”问他到哪里去时,他说“开过去看吧”。其次表现在“我”不知目的地旅行上,“我”对找旅店也“根本不在乎”了,“我”似乎和那位司机一样,“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汽车在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
第三部分是小说的重点,种种“不合情理”的场景不断出现,给整篇小说蒙上一层荒诞的色彩。司机的举动成为“荒诞”的先兆。他在汽车抛锚后“漫不经心”修了一阵后,又在公路中央“很认真”地做起了广播体操,做完以后又绕着汽车小跑起来。接着,五个骑自行车的农民到来,他们似乎是毫无理由地抢劫车上的苹果,并把试图阻拦的“我”打倒在地。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个司机却无动于衷,只对“我”被打破的鼻子感兴趣,小说的荒诞色彩越来越浓。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我”被第二批来抢苹果的人打得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时,司机也参加到抢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的背包也抢走了。这个时候,小说的“荒诞”性达到了高潮。
2?讨论:这些“荒诞”性描写,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提示:可以从对情节的发展和对主题的揭示角度思考)
明确:第二部分中,司机态度的突然转变,预示着后面将有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而“我”同样不知目的地旅行,总有些让人担心,这也为下文的突变作了一定的铺垫。第三部分中,“荒诞”性的描写给读者呈现的是一个强烈的冲突:“我”与抢劫者和司机的冲突,这是“我”与成人世界的冲突,更是“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司机与其他人一起形成了“我”不能理解、给予“我”狠狠打击的“世界图景”。正因为其“荒诞”,从某一方面把“真相”浓缩了,使之更醒目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寓示着“我”出门远行遇到的挫折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3?拓展阅读
余华写小说曾受到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影响,卡夫卡的小说中有很多“不合情理”的荒诞色彩,比如《变形记》中那个人一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可以课后阅读《变形记》,比较一下余华与卡夫卡“荒诞”小说的异同。
三、体会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
要求:这篇小说的叙事语言很有新意,揣摩文中的精彩语言,试举几例,体会其中描写的新奇之处和蕴藏的内涵。(提示:可结合课后练习五进行)
例1: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
明确:把走路比作航海,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我”出门时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几分不安,也暗示着出门远行并不会一帆风顺。
例2: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
明确: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我”出门远行一天的奔波。“从早晨里穿过”,好像早晨是一片树林,“下午的尾声”则是把下午当成一首歌或一出戏,“黄昏的头发”则会出现一个人的形象。这样写显得欢快,充分抒发了“我”出门远行的兴奋心情。
例3: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那车头的盖子斜斜翘起,像是翻起的嘴唇。
明确:这句话有两个地方显得新奇可笑。一是说司机“屁股上有晚霞”,把一俗一雅结合在一起,让人觉得好笑。二是说车头的盖子“像是翻起的嘴唇”,也很新鲜,会让人有一点担心,就是司机会被“嘴唇”吞进去。这种感受也充分表达了少年初次出门远行对外部世界的好奇。
例4:那个时候太阳要落山了,晚霞则像蒸气似的在升腾。旅店就这样重又来到我脑中,并且逐渐膨胀,不一会便把我的脑袋塞满了。那时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
明确:这句话的有趣之处在于说“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这样突出了“我”急于找到旅店的心理,这时候“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旅店。
例5: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我”被打倒在地的无奈,“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这也说明“我”心里不甘被打败,这是少年典型的不服输的精神。
四、全文总结
《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故事和主题都是很常见的,但在作者笔下却呈现出另一种面貌,这主要源于小说那些悖于常情可又合乎常理的情节,正如余华自己曾说:“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本质的疏远,只有脱离常识,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这段阐述无疑可以作为对《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恰切注释。而小说所剖示的“我”在青春初旅中的种种微妙的心情,则艺术地帮助小说完成了主题的揭示,小说中青春初旅的明朗欢快与荒诞人生的阴暗丑陋构成鲜明的审美反差和剧烈的碰撞,使小说具有很强的审美张力。
五、写作训练(课后完成)
要求:把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出门经历和从中得到的启示写下来,文体不限。
建议:文章中应有关于人生的思索,注重对特定环境中人物心情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