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期末复习知识点

小学六年级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0-04-21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期末复习知识点。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期末复习知识点”,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期末复习知识点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砭骨(biān)窒息(zhì)崔巍(cuīwēi)漆黑(qī)镶嵌(xiāng)匍匐(púfú)

锥形(zhuī)威胁(xié)冰镐(gǎo)镶有(xiāng)滞留(zhì)轮廓(kuò)

积雪(jī)巅(diān)履践(lǚ)缭绕(liáo)

2.给形近字、多音字注音组词

(1)形近字

①朝:(cháo)朝廷嘲:(cháo)嘲笑潮:(cháo)潮水

②搐:(chù)抽搐畜:(chù)牲畜蓄:(xù)含蓄

③缭:(liáo)缭绕燎:(liáo)燎原撩:(liāo)撩起

④澄:(chéng)澄清瞪:(dèng)瞪眼蹬:(dēng)蹬地

⑤嵬:(wéi)嵬然巍:(wēi)巍峨⑥码:(mǎ)码头玛:(má)玛瑙

⑦拔:(bá)海拔拨:(bō)拨动⑧泛:(fàn)广泛砭:(biān)砭骨

⑨履:(lǐ)履践屐:(jī)木屐⑩膝:(xī)膝盖漆:(qī)漆黑

(2)多音字

①朝:cháo(朝拜)zhāo(朝阳)②倒:dǎo(倒闭)dào(倒置)

③晕:yūn(晕倒)yún(日晕)④藏:cáng(收藏)zàng(藏族)

⑤颤:zhàn(颤栗)chàn(颤抖)⑥当:dāng(应当)dàng(上当)

⑦济:jǐ(人才济济)jì(体力不济)

3.解释下列词语

①砭骨:刺骨②覆践:踩踏③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④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⑤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⑥勇往直前:毫无畏惧地一直向前⑦缭绕:回环旋转

⑧轮廓: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⑨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往前进

⑩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4.文学常识及中心归纳

(1)文学常识:郭超人(1934—2000),湖北武穴人,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主要新闻作品结集成《向顶峰冲刺》《x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2)中心归纳: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本文赞扬了他们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二十四、真正的英雄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哀悼(dào)锲而不舍(qiè)勋章(xūn)锤炼(chuí)阴霾(mái)孜孜不倦(zī)企求(q?)凝聚(níng)战栗(lì)拓荒(tuó)弥补(mí)不朽(xi?)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哀悼:悲痛的悼念(死者)。②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③迫不及待:急迫的不能再等待。④建树:建立(功绩)。

⑤锤炼:磨练。⑥孜孜不倦:勤勉,不知道疲倦。

⑦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希望着。⑧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3.文学常识及中心归纳

(1)文学常识:罗纳德·威尔逊·里根(RonaldWilsonReagan),(1911年-2004年)是美国第40任总统。他是历任总统中唯一一位演员出身的总统。

(2)中心归纳:这篇演讲词哀悼死去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者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

扩展阅读

《登上地球之巅》


《登上地球之巅》
主要内容:
《登上地球之巅》
《真正的英雄》
学习重点:
《登上地球之巅》
1、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
《真正的英雄》
1、了解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
2、感知人类最为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认识到——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
知识讲解:
一、基础知识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耸立sǒng砭骨biān崔巍cuīwēi匍匐púfú阴霾mái余暇xiá
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缭绕——缠绕斩钉截铁——锲而不舍养精蓄锐——齐心协力
阴霾——阴晦梦寐以求——孜孜不倦迫不及待——难以弥补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践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阴霾:本文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侵袭:侵入和袭击。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情上。
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
二、重点分析
1、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1960年,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了许多感人故事,本文就选自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2、阅读课文,试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得面对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氧气已经不多了,他们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
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着休息,开始进入半昏迷状态。他冒着生命危险,决定把自己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此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借着星光和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地匍匐前进。到8830米时,氧气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空氧气筒,开始了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行动更加迟缓,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3、登顶过程中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三大困难是什么?
寒冷、黑夜和缺氧。
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
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4、1986年1月28日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爆炸后,飞机变成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拖着长蛇般的然后分叉的火焰和黄白色浓烟坠入大西洋中。
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当晚即向全国发表了电视讲话,对罹(lí)难的英雄表示哀悼,并决心继续对宇宙进行探索。1月31日,休斯敦航天中心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里根总统在会上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讲。课文就是这次演讲的演讲词。
5、这篇演讲词的主要内容是: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演讲词体现了人类最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
6、全文的感情脉络是怎样的?
前半部分主要是抒发悲痛心情,后半部分则主要表达力量(前后为悲痛和力量)。这两种感情水乳交融:全篇演讲词给人的整体情绪是悲痛,但在总统言辞的感召下,全民的悲痛转化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
7、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总——分——总。
第一段(1——4节)表达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
第二段(5——13节)分别追忆几位献身的英雄,要人民永远记住这些“真正的美国英雄”。
第三段(14——21节)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英雄未竟的事业,继续向太空进军。
8、你怎样看待演讲者的姿态和角色定位?
演讲者有着双重身份,一是代表全国人民的总统,要代表人民说话,要赋予演讲以普遍的意义;二是作为人民中的一员,与人民一道,共同仰视这些真正的英雄。

巩固训练
1、找出下列各组中注音或书写的错误,并在横线上订正。
A.刺入骨髓销耗巨大阴霾毙日砭骨biān________
B.难以弥补斩钉戳铁养经蓄锐耸立sǒng________
C.梦寐以求孜孜不卷迫不急待匍匐púfú________
D.钢毅不屈步履艰难契而不舍余暇xiá________
2、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排比)
B.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夸张)
C.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比喻、拟人)
D.阴霾笼罩着整个的国家。(夸张)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学习,使我们的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
B.他那崇高的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C.他的家乡是江苏省南京市人。
D.会谈就互相感兴趣的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
4、《登上地球之巅》写了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阅读
一次难忘的远征
学生会发起了自行车远征的活动,同学们闻讯,纷纷报名。
“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父母听说后,急忙劝阻我们。我们却用老师的话来回答:“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夜里,我们出发了。我们骑出繁华的城市,进入了那深沉的黑色世界。没有月亮,没有星星,没有灯光,只有夏夜的蛙噪声和轻轻的车轮转动的声音。“鸟鸣山更幽”,这一阵阵的蛙鸣,更给此刻增添了诗情画意。
正当我们深深陶醉在夜色沉沉的山野中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事,令我们至今心有余悸。一辆亮着头灯的大卡车从我们后面驶过来,司机似乎没有发现前面有人,速度丝毫未减,一刹那呼啸而过,几乎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地了。几个骑车技术稍差的同学险些被卡车带起的疾风掀倒。我们不得不停下来。老师风趣地说:“在城里,汽车怕行人;在这里,行人怕汽车。大家小心点吧,苦头还在后面哪。”
整整骑了二十四个小时,我们才在一所山根小学停了下来。
第二天清早,我们进山了。啊,那红色的天体洒下万道光辉,照耀在我们身上,如同用清泉沐浴,舒畅极了!看远山,一片翠绿。日光下彻,直入山谷,红与绿交织着,主宰着,幽邃极了。清风遥遥,薄雾袅袅,大家有说有笑,好个欢快的旅行啊!
中午,红色的天体变成了一片白光。大地贪婪地吸收着太阳发出的热量,变成了一个大蒸笼。我们骑着,骑着,一样的山,一样的树,可我们已无心欣赏。水喝光了,嗓子里冒着烟。汗流尽了,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没有人说话,没有人笑,现在唾沫也是极宝贵的了。我们理解了老师的话,苦,真苦啊。然而苦在心里,没有人说出来。大家的眼睛依然是闪亮的,依然充满希望的光芒。
蝉唱起了歌,它们吸完了树的汁水,它们高兴了。它们的这种生活有什么意义呢?实在无聊!我按了一下车铃,那铃声竟这样清脆,它传进了山谷,发出了回声,冲上了苍穹。一霎时,大家也都按铃,铃声大作,形成一片和谐的共鸣。蝉被吓了一跳,不再叫了。
“水!”分明有人惊叫了一声,大家为之一振。我们清楚地看见一条小溪,欢快地唱着歌,一路奔来。“冲啊!”不知谁喊了一声,欢乐的人群一下子冲向那清清的山的飘带。没有人听老师的劝阻,闹肚子我们认了,发烧我们也认了,只要能喝到水,我们什么都认了。
那以后,我们精神更加振奋了。终于,我们完成了远征,胜利回师。
“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有意义的。”老师的话依然回响在我们耳边。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一首歌,一首由我们生活的音符组成的歌,一首欢乐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的歌。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余悸()袅袅()贪婪()幽邃()
2、这篇文章从几个方面写出了“难忘”?最难忘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虚线处“没有人听老师的劝阻”一句,联系上下文,补出老师“劝阻”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请找出具有标志性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详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略写的内容是_________。
6、作者为什么说“蝉”的生活实在无聊?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分别引用了老师的话:“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有意义的。”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仿照文中画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例:我们愿把这项活动比做一首歌,一首由我们生活的音符组成的歌,一首欢快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的歌。
仿写: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_____________,一首由_________,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巩固训练
1A消蔽B截精C倦及D刚锲2B3D4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登顶成功,说明他们是登山队的佼佼者。他们取得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没有其他人的大量前期工作和集体协作,他们不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为了胜利,有人还愿意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刘连满就是一个例子。
5作者着意描写了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这三者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写这些困难可以表现出队员在严峻考验面前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精神。登山英雄是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来战胜这些困难的。6“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与艰苦的攀登描写结合,构成一张一弛,让人轻松、有美的享受。
迁移阅读
1jìniǎolánsuì2夜静、山美、途中口渴、胜利后的喜悦。最难忘的是险遭车祸。3喝生水容易引起疾病。4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如:夜里、夜色更沉、第二天清晨、中午。5详写的是远征途中的见闻和感受;略写的是回来的经过。6蝉只知道“吃”、“喝”,其实生活没有创造,所以无聊。7从结构上看:起首尾呼应的作用。从内容上看:点明全文的主旨(或突出全文的中心)。8例句: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一首诗,我们亲手谱写的诗,优美的充满激情的跨世纪的诗。
23.《登上地球之巅》(学案)

课型:
自读课
学习目标:
提高概括课文的能力。
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的描写景物。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本课重点:
有详有略的复述课文,学习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背景资料: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记录。1960年3月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这里是登山队的大本营。参加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在大本营里,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尽早的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作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基础知识:
P182读一读写一写中的有关词语;课下注解中的有关词语的解释。
课文内容把握:
1、从全文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
2、登顶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着意描写的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构成对生命的巨大威胁。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这些困难对队员的考验。正是这样的考验面前,才充分体现了登山队员的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总结登山英雄是靠什么克服上述困难的?(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3、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还重点描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是不可战胜的。
问题探讨:
课文中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的用闲笔来描写珠穆朗玛峰的景色。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在阅读效果上可谓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课后作业:
P181二、三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23、登上地球之巅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生字词语;2、复述课文(概括能力);3、景物描写;4、详略的安排。
过程与方法:快速阅读,自主、合作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崇高的献身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复述课文、详略安排
教学难点: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
2、文体:通讯,通讯是详实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文章,具有时效性。
作者简介:郭超人,湖北武穴人,高级记者,1960年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夏邦马峰的报道。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时代的回声》等。本文节选自《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3、关于珠穆琅玛峰:
喜马拉雅山脈的主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交界处。“珠穆琅玛”系佛经中“神女”的译音。珠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13米,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有巨大的冰川,最长达26公里。中国登山队两次从北坡攀登顶峰(1960年5月25日和1975年5月27日)。
4、写作背景:
1960年5月25日,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巉岩,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二、整体把握:
〈一〉生字词语检查、学习
〈二〉速读课文,概括出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经过的几个阶段。
1、登山队出发。
2、突击主峰
(4—8)刘连満甘作人梯,帮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9—13)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満留下,其他三人以最快速度奔向顶峰。
14—15)刘连満冒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感人的短信。
(16—21)三队员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22—23)完成由北路登顶的壮举。
3、复述课文(概括能力)
〈三〉登珠峰的英雄遇到哪些困难?靠什么来战胜?
遇到的困难
1、山路陡峭2、天气严寒3、身体虚弱4、高山反应5、缺乏氧气6、黑夜登山(靠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団结合作、敢于牺牲的精神来克服)
〈四〉、登顶成功,只是文中介绍的这四个人努力的结果吗?请说明原因。
单从课文来看,好像就只是这四个人的登山故事,但联系全篇通讯来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假如没有二百多名队员和服务人员的前期的大量工作,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打通通向蛛峰的关键性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
三、写作借鉴
1、请概括出文中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件?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从中懂得写作上哪些技巧?
一是详写了四名英雄征服“第二台阶”的过程(岩壁陡滑危险,用“人梯”翻越,黑夜中攀登的艰险及想到英国登山家的失踪);二是详写了刘连満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
懂得记叙复杂的事件应:
a.选择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b、有重点地记叙,其余情节可略或一笔带过;c、重点记叙部分则应加以生动的描写,还可以加入议论抒情。
2、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试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四、小结:
1、这篇新闻报道,记叙了英勇的中国登山贱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世纪。赞扬了他们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2、作者采用详略得当方法处理材料和选取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五、体会和反思(作业):
从课文的感人情节中,看到我国登山队员哪些优秀品质?结合斯科特等人的壮举,谈谈你的体会。(团结协作、个人的牺牲精神、坚强的意志、毅力等)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2


教学目标:

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体合作精神与崇高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标记出来。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

①登山队出发。②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③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

④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⑤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弃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⑥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二、复述课文

1、找出文中感人的描写语段。

登山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

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2、朗读感人的描写语段,复述课文,每人复述一个阶段

三、体验与反思

1、登山队员表现出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

团队协作精神、个人牺牲精神、坚强的意志

2、找出你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1、理解字词。丰富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2、练习快速默读法,简洁概括课文信息,提高阅读能力。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协作精神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教学重点:

阅读并概括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叙事详略。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作者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又描写珠峰景色的作用。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

2、讨论、点拨法。(学生发现课文中的美段、美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画像。录象资料。

教学要点:简介背景资料,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多媒体或挂图显示雪域高原的风情)

二、简介珠穆朗玛峰相关资料、作者。

1、作者简介

2、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

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著名的有南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三、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教师提示: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先大致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一些内容。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在大本营,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尽早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登山队决定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来进行,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的计划,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3月27日傍晚,登山队员完成了第一个“战役”,安全返回大本营。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了,打响了第二个“战役”。这一次的难度明显比第一阶段高,冰崩和雪崩随时都可能出现。登山队员十多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4月11日,队长史占春带领队员沿着副队长许竞打通的道路,终于上升到7300米的高度,为第三次行军到达8000米以上的进军路线,进行了必要的侦察并确定了初步方案。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行军过程中,有的人因为缺氧而晕倒,但困难吓不倒他们,经过两天的奋斗,他们终于安全到达7600米,这是我国当时登山史的新高度。5月2日,登山队开始了对被人称为8000米以上高度的“死亡地带”的征服,第二天晚上,他们战胜了被认为不可征服的“第二台阶”,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胜利地“超额”完成了第三次适应性行军任务。

5月24日上午,登顶的总攻终于打响,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节选的。

2、整体把握这篇课文。

教师提示:①从课文来看,好像就只是这四个人的登山故事,但联系全篇通讯来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假如没有二百多名队员和服务人员的前期大量工作,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打通通向珠峰的关键性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几位冲顶的队员是所有队员中的佼佼者。)登山活动与其他探险活动相比,其集体协作精神显得尤其重要。为了队友的成功,还要有勇气献出自己的生命,刘连满就是这样一个明显的例子。

②登顶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着意描写的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而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这些困难对于队员的严峻考验。正是在这样的考验面前,才充分体现了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为此,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总结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③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如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还重点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将是必胜的。

学生思考:

①再突击顶峰的过程中,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困难?

体力衰竭,寒冷、黑夜、缺氧(标出课文中的提示语)

②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队员们坚强和大无畏的精神。

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和刘连满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③用简洁的语言复述登山队员突击顶峰的经过。(指明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四、精读课文,研究相关问题。

1、刘连满的形象令人感动难忘,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为队友做人梯,疲劳过度,体力衰竭,放弃登顶;面对死亡的威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队友;一封感人的信。

2、12自然段中引用杨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段话作用是什么?是否离题?

为了表现珠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突出登山队员所遭遇的巨大的困难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3、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在文中勾画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等。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五、课堂练习

1、阅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设题意图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注意让学生概括得尽量简洁。)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2、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注意观察夜色,试着仿写几句。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2).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3).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4).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文笔精华写景的句子,积累下来并学会模仿、运用。没有固定答案,可让学生当堂仿写,要提醒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充分发挥想像,尽量写出当地夜景的特色,写出夜色的美。)

3、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前文的劳伦斯·奥茨和本文的刘连满等队员为例,写一则心得笔记。(设题意图是把两篇课文连贯起来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板书:登上地球之巅

1、5月24日9时30分4名队员向380米高度冲击。

2、登山队员征服“第二台阶”。不怕艰险

3、刘连满把氧气留给队友。勇往直前

4、登上顶峰,完成壮举。团结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