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语文必修三《报任安书》教案鲁教版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14

高二语文必修三《报任安书》教案鲁教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二语文必修三《报任安书》教案鲁教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高二语文必修三《报任安书》教案鲁教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点拨。

2?讨论指导。

媒体设计

1?课文录音。

2?投影:用于课文结构和部分文句的展示。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解说: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直奔文章主题,为阅读指向;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解说:突出“信”及“信”的来由和内容,为课文内容指向。)

三、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

第1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

第2段:戏弄、特、勉励

第3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

第4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词、考、综

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

(解说:文章字词难度较大,好在课文作了较为详尽的注释,但其中仍有些词句需要解决,为学生理解文章扫除障碍。)

2.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

(解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抒情基调,进入文章情景。)

3.内容与形式梳理。

学生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

(解说:训练概括语段能力,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为下一步突破重点作准备。)

四、布置作业

课后诵读课文。

(解说:为下节课深入学习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习课文

1?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1)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逻辑。

①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jaB88.cOm

②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③研习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④研习第5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解说:在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实际上也是要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从而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可结合板书设计进行。)

(2)体会性阅读。

让学生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

明确(以第2段为例):

第2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写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戏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使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来突出其低贱。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对比,更显“受辱”之可悲;又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浅入深依次排开,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

(解说:努力打破学生与作家、作品的“隔”,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去体会、理解作者伟大的痛苦和伟大的精神。要把品味的权利还给学生。)

2?欣赏品味。

主要通过品读课文来领会其文辞流畅优美,与思想感情的表达配合无间的特点。比如,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来抒情,课文第2段写“四不辱”和“六受辱”,第3段写古代贤人被辱著书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对偶手法,表达情感一气贯下,酣畅淋漓。

学生诵读体会。

(解说:重点应该是学生的品读,语言形式对思想感情表达上的作用要由学生通过多读来体会。)

二、课堂训练

完成课后练习一和练习三。

(解说:巩固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分析评价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在文中,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表现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报任安书》被称为“天下奇文”是当之无愧的,它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一个奇人的奇伟情操,它在行文、语言上纵横开阖,笔法雄健,让人千年后仍能想见司马迁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洒同情之泪。

(解说:在课堂练习基础上顺势总结课文,能与导语呼应,强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中国有句俗话,“士可杀,不可辱。”请课后收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写一篇短文《“士可杀,不可辱”之我见》。

(解说:这是对课文主题的延伸思考,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方案二(比较阅读。把原文与课文节选进行比较,体会原汁原味的好处。)

第一课时

一、导语(同“方案一”)

二、解题(同“方案一”)

三、学习揣摩课文节选文字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同“方案一”)

2?具体研习,突破重难点。(同“方案一”)

四、提供原文被删节的文字,理解疏通

1?第1段删节内容:阙然久不报的简要原因。(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忙于侍奉皇上。)

2?第2段(课文1、2段之间删节内容):奈何以刀锯之余荐天下豪俊。

3?第3、4段(课文1、2段之间删节内容):自己因李陵案获罪的经过。

4?第5段(即课文第2段后半部分删节内容):所以隐忍苟活,是私心有所不尽,文采不表于后世。

五、布置作业

思考:把课文(节选)和原文对照阅读,看看两文在内容、形式、抒情等方面有何差异。

第二课时

一、明确任务,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1?比较课文(节选)和原文在内容上的差异。

2?比较因内容的差异而带来的文意、抒情、结构上的差异。

二、交流发言,成果共享

三、教师归纳、点评

1?内容的异同:删去的内容几乎全是作者感到无限的冤屈和悲愤之语,课文也有一些相似内容。

2?表达上的影响:原文较之删节后的课文更具以下特点。

(1)内蕴深厚,文气伟壮:蓄积已久的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内心的强烈感受,汹涌流出,不可遏抑,是愤怒的抗争,是灵魂的呐喊。

(2)纵横开阖,笔法雄健:古今人己,正反横竖,任意挥洒,把自己的难言之痛抒写得淋漓尽致。

(3)行文迂曲,注意铺垫:“于欲尽力处控勒,于宜伸处故作停留。”(林纡《春觉斋论文》),有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

四、课堂小结(同“方案一”)

五、布置作业(同“方案一”)

相关知识

《报任安书》知识点归纳鲁教版


《报任安书》知识点归纳鲁教版

一、通假字
1、同“屈”,弯屈2、以:通“已”,已经)3、罔:通“网”,法网
4、摩通“磨”,磨灭5、底通“抵”,大都大抵6、失(yì)通“佚”,散乱的)
7.纪,通“记”。8.见,通“现”。9.责(zhài)通“债”,指下狱受腐刑

二、掌握下列字词:
1、曩:从前2、望埋怨3、剖符丹书:皇帝发给功臣永保封爵或免罪的契券
4、文史星历:(名作动,掌管文献、史籍,观察天文,制订历法)
5、祝:太祝,掌管祭祀的官6、倡优:名作状,像乐师和伶人一样
8、节:名节9、就:走向10、用:因为11、趋:趋求,追求
12、太上:最上等13、箠楚:木棰,荆条14、婴:绕17、传(zhuàn)解释经义的文字,文中指《礼记.曲礼》18、渐:渐进20、圜(huán)墙:指监狱21、强(qiǎng)颜:厚颜,指厚脸皮24、械:刑具25、倾:超过
28、钳:以铁束颈29、引决、自裁:都是指自杀30、绳墨:指法律
31、以:因,因此32、陵迟:衰颓,指因遭受困辱而志气衰微
33、引节:死节,为名节而死35、缧绁(léixiè):捆绑犯人的绳子,代指囚禁
36、臧获:对奴婢的贱称37、没(mò)世:终结一生38、表:显露
39、倜傥:卓越、洒脱不拘40、称:称道41、厄(è):困穷的处境
42、修列:编著44、空文:指文字,相对具体的功业而言
45、见(xiàn):表现46、稽(jī):考48、究:推断,研究
49、通邑:大的城市50、负下:处在屈辱的地位51、乡党:邻里、
52、累:积累,经历53、垢:污垢,指耻辱54、闺閤(gé):宫中小门,代指宫禁55、岩穴:隐居山林的隐士的居所56、狂惑:内心的悲愤
57、剌谬(làmiù):违背58、曼辞:好听的话
三、词类活用
1、文史星历:(名作动,掌管文献、史籍,观察天文,制订历法)
2、倡优:名作状,像乐师和伶人一样3膑,名词作动词,受膑刑。
4辱,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受辱。5、粪土:作状,象粪土一样的牢狱

四、特殊句
1.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被动句
2.《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3.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五、多义词
2.再(1)两次。(2)再继续,再出现。3.厥(1)他的。(2)他的。(3)才,于是。
4.焉(1)疑问代词,怎么。(2)语气词。(3)兼词,在那里。语助词
5.非(1)错误,不对。(2)反对,责备。6.仆:①谦称自己,我②(pū)倒下
7、固:①固塞②本来8、阙:①(quē)隔了很久②(què)宫殿9、卜:①(bǔ)掌管占卜的官10、比:①同等看待②靠近的11、重:①慎重②更加12、槛:①(jiàn)及在槛阱之中(木笼)②(kǎn)门槛五、古今异义的词

六、异义词
1.牛马走古义:谦词,像牛马一样供人驱使的人。
2.勤勤恳恳。古义:情意诚挚恳切。今义:勤劳而塌实。
3.夫人古义:两个词,夫为语气词。4.妻子。古义:妻子儿女。5非常古义:形容词,不同寻常。
6.下流古义:处于卑贱的地位。今义:卑鄙龌龊。7、发愤:抒发愤懑8、下流:负罪受辱的处境

报任安书(节选)


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3.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4.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司马迁的思想,积累课文所涉及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难点:文中体现的司马迁的高贵人格和生死观。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还委婉述说了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像。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报任安书》不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而且由于作者作者真诚坦率的自我剖白,对自己不幸遭遇的充满感情的叙述,使之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成为古代散文中不朽的名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司马迁留给后世的惟一书信──《报任安书》。
二、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的史学家、文学家。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司马迁10岁时随父到长安,开始了对古代文献的研读,并直接受学于当时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20岁时南游江淮,之后任郎中、太史令以及中书令时,又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经历使他有机会亲身领略汉疆壮阔的自然风貌,调查了解许多历史故事,订正和补充文献上的疏漏,也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更增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了解。无封三年出任太史令后,正式着手写作《史记》。天汉二年因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获罪而受腐刑。司马迁受此大辱后,愤不欲生,但为了完成已经著手的著述,他决心隐忍苟活。
出狱后,司马迁任中书令,虽是比太史令品秩更高的官职,但由于这一职务当时通常由宦官充任,更使司马迁时时想起自己受腐刑的耻辱,因而对朝廷的一切事物毫无兴味,专心于自己的著述。他的朋友任安写信给他,鼓励他能有所作为,为此,司马迁写了有名的《报任安书》,信中沉痛地叙述了自己因李陵事件而得祸的经过以及忍辱含垢的心情,并告诉任安:“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说明他的《史记》于此时已基本完成。以后,司马迁的事迹无可考,据王国维等人判断,大约死于汉武帝末年。
三、任安简介: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推荐,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不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生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
四、课文串讲:
太史公牛马走⑵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⑶辱赐书⑷,教以
供驱使的人致意从前委曲你给写信教导
太史公:太史令的通称牛马走:供驱使的人,如牛马一般,这里是作者的谦称者:助词,无义辱:犹言降低了对方的身份,使对方蒙受了耻辱,属于信中的客套话
慎于接物⑸,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⑹,若望⑺仆不相师⑻,而
慎重待人接物务必情意诚挚恳切埋怨没照你说的去做
推、进:同义,推荐贤、士:同义相:一方对另一方的指代,你师:效法,做
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⑼。阙然久不报⑽,
采用看法不像这样略微陈述固塞鄙陋的意见拖了很久没有回信
幸勿为过⑾。
责备
第一部分(1自然段)提起任安来信中要自己“推贤进士”,对久未回信请求谅解。
“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司马迁“说情”的婉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己志。
仆之先⑿,非有剖符丹书⒀之功,文史
先人没获得丹书、铁券那样的功劳我从事的是起草文书、编写史料、
文:文书史:史料
星历⒁,近乎卜祝⒂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
记录天文、编制历法的工作接近于占卜和祭祀的官本来被当做乐师优伶来
星:天文历:历法卜:占卜祝:祭祀倡:乐师优:优伶
畜之⒃,流俗之所轻也。假令⒄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一毛,
畜养是世俗轻视的人接受法律制裁被处死刑好像失去根
流俗:世俗假令:同义复词假使
与蚁蝼何以异?而世又不与⒅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
(之死)有什么不同人认可我把我与能同等看待只认为力穷
死节:为节操而死比:等同特:只
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⑴耳。何也?素所自树立⑵使然
尽罪过极大解脱终于去死这是平常自己立身处世的东西
就死:接受死
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⑶,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有人(死得)因为追求的不一样
太山:即泰山用:因为趋:趋求
⑷。太上⑸不辱先,其次不辱身⑹,其次不辱理色⑺,其次不辱辞令,
最上辱没先人自己颜面
太:最理色:肌理和脸面
其次诎体⑻受辱,其次易服⑼受辱,其次关木索⑽、被楚⑾受辱,其
卑躬屈膝换上囚服戴上刑具遭受刑杖
诎通屈关:贯:戴上木:枷索:绳索
次剔毛发⑿、婴金铁⒀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⒁受辱,最下腐刑
剃光头发脖子套上铁链毁伤断残
剔通剃婴:绕腐刑:宫刑
⒂极矣!传⒃曰:“刑不上(于)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
到极点了这是说节操保持
刑不上:不上刑
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⒄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
(的时候)非常害怕等到被关在笼子或掉入陷阱讨吃长时间的威力
槛:兽圈阱:陷阱威:威力
约之渐⒅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
约束所逐渐形成的结果对士人来说(即使是)那情势也叫人
约:约束渐:渐进
为吏,议不可对⒆,定计于鲜也⒇。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
审讯回答拿定主意在受辱之前自杀手脚被捆起来脱掉衣服
议:法官的审讯和判决对:回答审讯鲜:不以寿终暴:暴露
受榜,幽于圜墙(21)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22)地,视徒隶
接受杖责关在监狱在以碰狱卒
幽:关闭圜墙:指监狱枪通抢,碰撞徒隶:狱卒
则心惕息(23)。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24)至是,言不辱者,
胆战心惊逐步发展的结果已经到这一步
惕:恐惧息:喘息以通已
所谓强颜(25)耳。曷足贵乎!且西伯(26),伯也,拘于里
是厚脸皮哪里说得上尊贵呢是一方诸侯之长拘禁在
西伯:周文王姬昌伯: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27);李斯,相也,具于五刑(28);淮阴(29),王也,受械于陈(30);
丞相受到处置侯韩信封为楚王戴上刑具
彭越、张敖(31),南面称孤,系狱抵(32)罪;绛侯(33)诛诸吕,权倾
在王位上道寡抵当周勃吕氏党羽超过
倾:超过
(34)五伯,囚于请室(35);魏其(36),大将也,衣赭衣(37),关三木(38),
春秋五位霸主请罪之室侯窦婴穿着罪衣颈手足都戴上刑具
五伯:春秋五霸衣:名作动,穿着三木:枷、桎、梏
季布(39)为朱家钳奴(40);灌夫受辱于居室(41)。此人皆身至王侯
用铁束颈当奴隶这些居
奴:名作动
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⑴,不能引决自裁⑵。在尘埃之中⑶,古
名声受到法律制裁自杀一般轻贱的境地
闻:使动用法,知道罔加:受到法律制裁罔通网,法网引决、自裁:都指自杀决通诀
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一样怎么能或都是由形势决定的
其:语气副词之:音节助词势、形:同义复词审:明白
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于)绳墨⑷之外,以稍陵迟⑸,
明白了这个道理值得法律因而志气渐渐衰微
足:值得绳墨:指法律以:因而稍:渐陵迟:衰微
至于鞭之间,乃欲引节⑹,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⑺施刑于
受杖刑才死节那(离名节)慎重
至于:到,同义复词
大夫者,殆为此也。
大概是这个原因吧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
性怕怀念顾恋为正义和公理激奋的人那
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孤身独立,少卿视仆
是有的原因早年失去没有亲兄弟独自一人
于妻子何如哉⑻?且勇者不必死节⑼,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⑽!
士怯懦的人仰慕道义随时随地都可以勉励自己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⑾之分矣,何至(于)自沉溺缧绁
不受辱很懂得舍生就死道理甘心接受绳索捆
去就:舍生就死缧:大绳绁:长绳
⑿之辱哉!且夫臧获⒀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
绑的侮辱呢再说奴婢这一类人
臧:骂奴曰臧获:骂婢曰获
幽于粪土之中⒁而不辞者,恨⒂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
被囚禁在一样的牢狱辞别人世遗撼是我的心愿还未完全实现平平庸庸地死了
文采不表于后世也⒃。
显露代
第二部分(2─3自然段)申述自己遭受极辱不自杀的原因。
分三层
第一层:(“仆之先”至“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再说自己假如不选择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的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出自己有什么气节。
第二层(“人固有一死”至“殆为此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承上(死得没有价值)启下(辱与不辱的区别)。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辱,接着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再举王侯将相受辱后不能自杀的例子,用来反复说明“士节”不可以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杀。
第三层(3自然段)
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
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效命的事业。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白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
古者富贵而名摩⒄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⒅。盖文王
代姓名埋没的人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被人所知
摩通磨倜傥:卓越超群称:称道
拘而演《周易》⒆;仲尼厄⒇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21)《离
被拘推演困穷编写被才创作
骚》;左丘失明(22),厥有《国语》;孙子膑脚(23),《兵法》修列(24);不韦
瞎了才写出接受膑刑编著吕
修列:编著
迁蜀(25),世传《吕览》;韩非囚秦(26),《说难》《孤愤》;《诗》
被贬传世被囚写下
三百篇,大底(27)圣贤发愤(28)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29),
抵抒发郁愤写出来的这些心中抑郁不舒畅的事
底通抵郁结:抑郁不舒畅
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30)。乃如左丘无目,
(他们的思想观念)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让后世了解例如
通:沟通思:使动用法乃如:例如
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31)。
能为世所用回家著书来想留下文章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退:回家书策:同义复词空文:是与具体的功业相对而言
仆窃不逊⑴,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⑵,
谦逊近来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无用案搜集散乱的文献
能:用放失旧闻:散乱的文献失通佚
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⑶,
粗略考证历史人物的行身处事统观他们由始到终的过程考查他们成功失败振兴衰落的规律
综:统观稽:考查纪:纲纪,规律
上计轩辕⑷,下至于兹⑸,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
起写成
计:起兹:现在
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⑹,通⑺古今之变,成
用来探究道和人道的规律通晓成就
际:规律通:通晓
一家之言。草创⑻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
学说完成恰巧惋惜写成因此怨怒
草创:起草稿
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于)名山,传之其人⑼,通邑⑽大都,则仆
的表情确实可传的人流行于大城市这样
通:指四通八达
偿前辱之责⑾,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
就补偿了前番下狱所受的腐刑即使一万次遭到杀戮哪里有后悔呢可是这番话只能说给
责通债
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有见识的人听
第三部分(4-5自然段)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4自然段)列举古代被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
第二层(5自然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司马迁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他发现,往昔“富贵而名摩灭”的人,“不可胜记”,只有“倜傥非常之人”即对历史和文化做出贡献的人,才能不朽。他认为,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的著述,以及《诗经》,都是古代“圣贤发愤之所为作”,都是作者“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述往事,思来者”,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识,著述成文,留给来者去思辨验察。这些古代“圣贤”历尽磨难,强志不屈,“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前进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受极刑而无愠色”,坚强地活下来,他的愿望是“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并以此“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且负下⑿未易居,下流多谤议⒀,仆以口语遇遭此
况且在屈辱的地位不容易处世处于卑贱的地位多受指责因为说话
负:居处下:低下的地位下流:指负罪受辱的处境谤议:讥评议论
祸,重为乡党所笑⒁,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
更被邻里、乡亲耻笑以致我颜面再为父母扫墓呢即使
污辱:使动用法
累⒂百世,垢弥甚耳⒃!是以肠一日而九⒄,居则忽忽⒅若有所亡
再过一百代耻辱更甚心思重重,痛苦不堪在家时恍恍惚惚好像丢失了什么
累:积累,经历垢:污垢,耻辱亡:失
⒆,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之
出外时去的地方自己是宫禁中的
闺、:宫中小门,代宫禁
臣⒇,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21)?故且从俗沉浮,与时俯仰(22),
臣仆怎么能够自身引退过山居穴处的生活呢所以跟随一般人跟着时代形势行事
岩穴:指隐居山林的隐士的居处
以通其狂惑(23)。今少卿乃(24)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25)
来抒发悲愤却推荐贤士这难道不是跟我私下的愿望相违
通:达,抒发乃:却剌谬:违背
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26)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
背吗自我打扮用好听的话来粉饰自己不能取信于人恰恰是只能招致
雕琢:打扮曼:美
辱耳。要之(27)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28),略陈
侮辱到死的那一天才有定论完全表达自己的意思简略陈述
悉意:完全表达自己的意思
固陋。谨再拜。
固塞而鄙陋的想法谨再次致意
第四部分(6自然段)书信的结尾。
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司马迁说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岩穴”,只能“从俗浮沉,以通其狂惑”,这种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浮沉”“俯仰”“狂惑”等贬语,其实是作者寓悲于自贬。最后与开端相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五、谈谈司马迁的人生观:
《报任安书》是发自一颗伟大心灵的沉痛自白。它所以能强烈地震动后世读者的心弦,首先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司马迁那不畏强暴的峻洁人格和献身精神。课文节选部分集中体现了司马迁虽遭奇耻大辱,犹砥砺志节、发愤著书的伟大精神。
1.“自古英雄多磨难”,这是生活的哲理。逆境是痛苦的,有时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但逆境能锻炼人的坚强性格,能培养百折不挠的强者。司马迁正是这样的强者。
2.在《报任安书》里,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如果现在死了没有什么价值,则要避免无所谓的牺牲,以求日后作出更大贡献,如韩信受胯下之辱,季布为人奴而不死,伍子胥乞食江上,都是忍辱发愤的著名例子。司马迁在这方面有其极深刻的切身体会,故他绝不是倡导怯懦苟活,而是要考虑让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发挥出它更大的能量,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六、铺排句: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正是司马迁强烈的感情,影响到了本文的章法、句式,铺排的大量使用使得本文气势磅礴。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手法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
七、用典句: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且西伯,伯也,拘里;李斯,相也,具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居室。
这一连串的典故,有的用过去众多的王侯将相受辱而不自杀来自宽自解;有的说明自己也要像古人一样因遭遇不幸而发愤著书。都收到了援古证今,明理达情的效果。它们既起了用事实说话的例证作用,同时又能唤起读者的联想,用那些历史上的事例在读者头脑中所形成的印象来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探讨问题:
1.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直至受宫刑。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毁谤耻笑接踵而来。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直至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⑴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⑵“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
⑶“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
九、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
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十、总结全文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正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司马迁在信中结尾处断言:“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他的期望没有落空:如果说五十六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是他留下的一座耸入云霄的巍峨大厦的话,那么,《报任安书》则为他在这座大厦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汉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铭刻着六个大字:“述往事,思来者”——而高高屹立的他,则正以身处黑暗时代的悲愤、正直,而又“桀骜不驯”的深沉目光,注视着千秋万代。
十一、作业

《报任安书》学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任安书》学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报任安书》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学习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着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一、预习提示: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对照注释,诵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
第1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
第2段:戏弄、特、勉励
第3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
第4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词、考、综
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
2.内容与形式梳理。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
提示: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着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着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
三、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1.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2.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3.研习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着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着《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4.研习第5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着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四、?欣赏品味。
1.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
明确(以第2段为例):
第2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写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戏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使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来突出其低贱。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对比,更显“受辱”之可悲;又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浅入深依次排开,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
2?欣赏品味。
主要通过品读课文来领会其文辞流畅优美,与思想感情的表达配合无间的特点。比如,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来抒情,课文第2段写“四不辱”和“六受辱”,第3段写古代贤人被辱着书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对偶手法,表达情感一气贯下,酣畅淋漓。
《报任安书》课内演练
一.选择题(每题4分)
1.下列词语,加粗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曩(nǎng)者阙(què)然囹圄(língyú)
B.倜傥(tìtǎng)愤懑(mèn)放失(shì)
C.缧(léi)绁闺合(hé)剌(là)谬
D.强(qiǎng)颜将相(xiàng)愠色(yùn)
2.下列加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下至于兹(现在)不逊(不谦虚)
B.若望仆不相思(怨恨)幸勿为过(过错)
C.弥甚(更加)若有所亡(失)
D.累百世(积累,经历)曼辞(美好)
E.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订)
F.亦以究天人之际(推断,研究)
3.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吾视其辙乱B.窥镜而自视
C.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D.瞋目视项王
4.下列加粗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仆诚以着此书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5.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B.思垂空文以自现C.放矢旧闻D.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E.则仆偿前辱之责F.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6.下列加粗词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A.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C.恨私心有所不尽D.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
7.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吾视其辙乱B.窥镜而自视
C.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D.瞋目视项王
8.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不准确的一项是()。
A.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译:假如我受到法律的制裁被杀,就像在九头牛身上去掉一根牛毛,与杀死一只蝼蚁有什么区别呢?
B.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译:所以,在地上划圈为牢,气节之士势必不肯进去;用木头削成狱吏,气节之士也认为不可受它审讯,拿定主意在受辱之前自杀。
C.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译:我虽然怯弱,想苟活偷生,但也知道舍生就死,怎么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的侮辱之中呢?
D.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译:时至今日,我即使想要修饰打扮,用傲慢的言辞为自己解脱也无济于事,一般人不会相信,只不过自取侮辱罢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6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着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9.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称:称道
C.仲尼厄而作《春秋》厄:困穷
D.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失去
10.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11.下列句子中,“会”的用法与“会遭此祸”的“会”相同的一组是()
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会天大雨
③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④会征促织
⑤会不相从许⑥俱会大道口
⑦会其怒
A.①④⑥B.②⑤⑥⑦C.①③⑤D.②④⑦
12.句式与“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同的一项是()
A.石之铿然有声者B.洎牧以谗诛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1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着述的事例,意在自况。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着书立说的动力。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才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D.司马迁着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14.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句中“此”指代的内容。(5分)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每题5分,15分)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三.名句默写(每空1分,12分)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皆意有所郁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来者。
3.亦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一家之言。
4.《诗》三百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网罗天下放矢旧闻,____________,综其终始,___________________.
6.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仲尼厄而作〈〈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丘失明,阙有《国语》。
四.句子仿写。要求句式相同,意思表达完整.连贯。(字数不要求与原句相同)12分
教师好比蜡烛,虽然燃尽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四.百姓好比江河水,虽然它可以浮舟,但也可以覆舟

《报任安书》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任安书》”,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报任安书》第二课时
预习学案
一.复习前两段
1.翻译下列句子
(1)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2)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2.解释下列加点字。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二.预习3—4段
(1)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汶汶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学案
1.研习第3、段。
(1)齐读第三段,同位之间相互合作,翻译。
(2)识记重点字词。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安能以汶汶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3)翻译下列句子
何故沉思高举,自令放为?

(4)思考:作者说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习第4段。
(1)齐读第四段,同位之间相互合作,翻译。
(2)识记重点字词。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3)翻译下列句子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探究提高
1.★★★阅读课文,体会: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答: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答:

3.★★★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答: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答:

课下练案
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章,回答1~2题。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不复与言。(《渔父》)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俘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
(《报任安书》)
1.★★★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个人的认识。
答:

2.★★★《渔父》和《报任安书》(节选)真实地展示了屈原和司马迁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答: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3~6题。(2006年安徽卷)
行吟阁遐想
黄秋耘
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
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旧时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偾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受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
3.★★★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
4.★★★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
答:
(2)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


5.★★★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原因是什么?
答:
6.★★★★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1)特征:
(2)作用:
《报任安书》第三课时
预习学案
一.复习3、4、5段
1.翻译下列句子
(1)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字。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思垂空文以自见: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二.预习6段
1.熟读6段,结合译文和课下注释,把重点的字词准确解释写在课本上。
2.概括第六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学案
1.导入
司马迁从身处逆境却依然著书立说的先贤的身上找到了前进的动力,他不怕嘲讽,不怕轻视,他坚持着,努力着,奋斗着,终于有了那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千古绝唱,其实更多时候选择坚守,往往比选择放弃更难,也更令人钦佩。
2.研习第6段。
(1)齐读第6段,同位之间相互合作,翻译。
(2)识记重点字词。
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③重为乡党所戮笑
④身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邪?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考: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又是怎样表现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的角度思考以下问题:
(1)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下练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魏其(jī),大将也,衣(yī)赭(zhě)衣,关三木。
B.暴(bào)肌肤,受榜箠(chuí),幽于圜(yuán)墙之中。
C.何至自沉溺(nì)缧(léi)绁(xiè)之辱哉!
D.无乃与仆(pū)私心剌(là)谬(miù)乎?
2.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A.安在其不辱也?
B.重为乡党所笑。
C.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D.审矣,何是怪乎?
3.古人在对话或交流中,常使用尊称或谦称,以表示礼貌或谦虚,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B.少卿足下
C.仆非敢如此也D.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4.翻译
(1)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司马迁认为:自己的先人地位低下,没人看得起,自己要是犯罪被处死,就像牛身上掉下一根毫毛,他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那个社会里,只会被认为是智力穷尽,罪大恶极,不能自脱,终于被杀而已。这表达了作者对那个不平等的社会所作的悲愤的控诉。
B.司马迁说:自己受了极其残酷的刑罚,身体精神都难以忍受,于是他见了狱吏,要“头枪地”“心惕息”。这说明他认为自己不是士人,没有必要去死节。可以委曲求全,苟且偷安。
C.司马迁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受辱的事例,意在说明受辱者能够在逆境中,知耻后勇,获得成功。
D.司马迁认为自己因为进谏遭受这样的奇耻大辱,以致世世代代无法洗清。说他极其痛苦的心情常常在肠里转来转去,在家里恍恍忽忽,出门不知道去哪里。每想起这些受辱的事情,就常常汗流浃背,作者借自己受辱的感受间接抒情,发出了痛苦的呻吟,既表现了悲愤和不平,也表现了他忍辱负重、为史学献身的崇高精神。
二.拓展阅读
想起了英雄司马迁
张末
众所周知,司马迁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人物。虽然太史令这个官职仅相当于今天的县团级干部,但他却掌握着帝国独一无二的话语书写特权,可以阅读国家的绝密档案,可以出没于汉武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语录和行为,直接为“伟大领袖”服务。公元前99年,在一次“扩大会议”上,由于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汉武帝气得暴跳如雷,恍如一只掉进油锅里的猫。被吓坏了的文武大臣们翘着屁股匍匐在地上,像一群惊慌失措的耗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突然心领神会,于是争先恐后爬起来,对原来的同事李陵缺席审判,展开了痛不欲生的批判。没有资格发言的司马迁低着头站在那里,他看见猩红的地毯上溅满了白花花的腥臭无比的唾沫星子,俨然映出了世情的无限淡薄。当他正在考虑如何记录这次缺乏公平的会议时,皇帝突然伸出了高贵的手指,说:“你发言!”
英雄耿直的司马迁于是实事求是替李陵辩解,祸遂从口出,皇帝再次伸出了高贵的手指,怒气冲冲地说:“我整死你!”
司马迁被定性为“诬罔”,依据帝国的律例,当处以腰斩。
事实上,不幸陷入囹圄的司马迁并非绝对死路一条,同样,依据帝国的律例,他可以免除死刑:要么交纳50万钱罚金,要么接受宫刑。可怜这家伙枉当了那么多年国家公务员,不但财商低下,个人财务状况一塌糊涂,而且情商也极其低下,亲戚朋友之中竟然没有一个人资助他,更没人去监狱看望他。二千一百年后的一个夜晚,后生如我想像着当年这个实话实说的书生,在装有暖气的房间里禁不住不寒而栗。我随手翻了一下这一天的日历:公元2001年11月22日,农历十月初八,节气正逢小雪。我已无从知道司马迁是如何度过那年的小雪之夜的,但我相信这位坚定的浪漫主义者心里一定停泊了一场天寒地冻的大雪……
我甚至替这位痛苦的史学家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半轮冷月凄美地挂在天穹,远处野狗在低沉地嗥叫,司马迁孤独地坐在一间屋子(也可能是囚室)里,沮丧地打量着自己的下身,墙角一粒如豆的灯火明明暗暗地映照着他双眉紧锁的额头……
他在思考什么呢?
据后来他写给朋友的书信可知,对他而言,生存还是死亡已经不成为一个问题,重要的是他还有远比生死更为重要的事要做——他答应过死去的父亲,要写一部大书,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包罗了人生的全部光荣与梦想、苦难与悲怆。
所以司马迁说服了自己苟且偷生。他不止一次地表白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二千一百年后,无数的文人墨客可能津津乐道于《史记》的文法与技巧,心悦诚服于司马迁学养的博大与精深,但有几人会想到他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作为一个有生命尊严的知识分子,在命运转折关头所迈出的堪称伟大悲壮的步伐呢?!想想看,在人类文明史上,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一个人踩着自己的影子前进,提着自己的头发飞翔!无怪乎20世纪另一个英雄鲁迅大声疾呼:“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诚然,在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有不惮于死的文化人,但为了理想而不惮于生而将肉身交给尘世摧残的英雄却没有几人。“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把这话说得多好!
感谢汉武帝这个蜘蛛,司马迁终以肉身的残缺修得了精神与功德的双重圆满,他凭藉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写下了一部伟大的书,并因此引领着中国文化走向文明。所以,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永垂不朽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