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伯牙绝弦》教学谈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03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伯牙绝弦》教学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伯牙绝弦》教学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近日,连续参加了兴庆区,银川市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看到一位年轻老师执教《伯牙绝弦》一课,感受颇深。在老师充满诗意、声情并茂的引导感染下,学生逐渐进入了古文意境,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文本,他们时而蹙眉深思,时而侃侃而谈,时而勾画旁注,时而深情吟诵学生在感动中动情地朗读、尽情地表达,仿佛自己就是伯牙,自己就是钟子期。看着学生们忘我地投入学习中,全然忘记了台下几百名听课老师的存在,静心体会着学习语文的乐趣,我情不自禁发出感叹:善哉,这真是一节好课啊!

请随我看看精彩课堂教学片断回放:

师: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长江口。滔滔的江水触动了他的琴思,于是他就对着江水弹起琴来。一首曲子还没有弹完,他就发现有一个打柴的人立在岸边正在听他弹琴。这个人呀就是钟子期。就是因为这次相遇,使伯牙认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从中找出答案吧。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读课文,找出2至4句以读代答,老师随机出示句子并引导深入品析,感悟诗句意境。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你们刚才说:善哉,是表达赞叹的意思,那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可以怎么说呢?

生:好啊!

生:真棒啊!

生:了不起!

生:妙极了!

生:真厉害!

(学生思维被激活,赞美之词如泉涌般喷薄而出。)

师:好!把词放回句子里,看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弹出高山的感觉,钟子期就会说:太好了,就像泰山一样高大,就像泰山一样巍峨。

师:你理解得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下面请大家用赞美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学生深情诵读,越读越有味道,老师真诚鼓励,并激情范读,课堂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生:我读懂了: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这句话的意思是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流水,钟子期就说:你真棒啊!就好像江河一样奔腾不息!

师: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生:有时波光粼粼,江面平静柔美,就像母亲一样亲切温柔;有时波涛滚滚,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迸进,汹涌而来,呼啸而去。

师:善哉,你的想像力多么丰富!

生:我也读懂了钟子期善听。他俩心有灵犀,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什么,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来,可见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师: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曰──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老师在这里顺势引读,非常自然巧妙,课堂又掀起了一次小高潮。)

师: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他的琴声里还可能有哪能景色呢?

出示词语学生读:

春雨绵绵、杨柳依依、清风徐徐、饮烟袅袅、秋风习习、秋雨潇潇、白雪皑皑、、北风呼呼、流水潺潺、芳草萋萋

师: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道:善哉──

生:潇潇乎若秋雨。

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你这样赞叹道──

生:善哉,徐徐乎若清风。

师:伯牙鼓琴,志在杨柳,你又赞叹道──

生: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wwW.jab88.coM

生:(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直正的──

生:知音。

师:伯牙喜遇知音,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出示句子示意学生齐读)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

师: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齐读课文的前4句。

生:(饱含激情地诵读课文内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过渡: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

师: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生: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他觉得世上再也没有像子期那样能懂得他音乐,理解他内心的知音了,于是他断了琴弦,终身不再弹琴。

师:这真是(出示诗歌,师生齐读)──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师: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们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生:(悲伤地)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出示短歌,师生齐诵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掊土,惨然伤我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俞伯牙、钟子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伯牙绝弦》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让我们伴随着这动人的旋律,再来读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尝试背诵。

(顿时,课堂书声朗朗,学生读得如诗如画,声情并茂。显然,他们悟到了诗情,读出了诗意。我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感叹:善哉!)

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一定也有许多话对他说,你可以安慰、可以劝说,可以赞美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学生有感而发,落笔沙沙,老师巡视指点,五分钟后,开始交流。)

生:伯牙,别难过了。曾经有这样一位知音与你为伴,你应该知足了。

生:伯牙,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知音惨然离去,我十分同情你,但我想如果子期还活着,也一定不会赞成你摔琴绝弦。他一定希望你在音乐上再创辉煌。

师:俞伯牙,你不能这样消沉下去!人生的路还很长,你要好好走下去。振作起来吧!

师:你们真正理解了知音的含义,让我们伴着旋律再次读读这个千古流传、感人至深的故事吧。

(美妙动听的高山流水乐曲再次响起,课堂教学在又一次小高潮中落下了帷幕。)

看完上述行云流水般的教学片段,你们是否也和我有同样的感受?这确实是一节好课!执教老师教学设计可谓独具匠心,她的具体设计是紧扣情感线索,先感悟知音相遇之喜,再感悟知音离世之悲。最后又将文情的感悟点落实在了知音二字上。让学生通过品读感悟,知道伯牙和钟子期心心相印,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相互默契,彼此欣赏,是真正的知音。教学到此,老师又巧引妙导,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短小精悍的表达特点,你就是子期,伯牙的琴声还会出现哪些景物,你会怎样赞叹?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完成了角色体验,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表达,可谓一箭双雕。更值得一提的是,老师最后抓住课文艺术空白,强化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面对伯牙或安慰、或劝说、或赞美,写下心里的感受,从而升华了主题。这样的设计又为学生多元感悟,多元表达创造了机会,那就是引导学生欣赏、珍惜朋友间的永恒的情感。学生情思触动,有感而发,落笔生花,语言表达精彩纷呈。

我认为,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从语言这个根上长出来的树。没有对语言的深入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将成为无本之木。本文的教学,教师正是抓住了语言这个根对学生进行训练。把薄书读厚,在文本未能详尽的地方或有机补充课外资料(如伯牙为怀念子期所写的小诗和短歌),或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感悟去揣摩,去补白、去发挥(如让学生对伯牙或安慰或劝说或赞美),让其更丰满、更具体、更生动。还有,对善哉的理解,对知音的感悟,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归纳再到实践运用,执教老师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这样有过程的结果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所应该追求的。

编辑推荐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预习反馈(略)

二.初读古文(约8分钟)

师:已经把它读通顺、读流利了,谁读给大家听,好,渐渐地举的手多了,请各不举手的。

生(林雨娴)读:全文。

师:首先表扬你,读得一字不错,很正确、很流利,不过古文与现代文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读起来要有节奏,你们再去试试看,能读出古文的节奏吗?

生:自由练读。

师:有谁感觉到自己初步读出了节奏,试试看。

生(赵文锐):读

师:我怎么听着听着觉得他把文中一个人的名字断开读。

生(齐):钟子期

师:钟子期是古文中的一个人名,你再来读读第一句。

生(赵文锐)读第一句。

师:对了,谁接着读第二句。

生(林祥然):读3句。

师:他读得非常投入,但是你觉得他忘记了老师的哪点提醒?

生:只用读一句

师:你觉得一句该读到哪儿?

生:峨峨兮若泰山

师:你把这一句整个读出来。

生(丁奕翔)读第二句。

师:好,你把句子读清楚了,不过,林祥然刚才在读的时候,峨峨兮这儿读得特别好,我想再听一遍。

生(林祥然)读:峨峨兮若泰山。

师:大家也来一次。

生(齐)读:峨峨兮若泰山。

师:你会发现还有半句跟这里非常相似。

生齐读:洋洋兮若江河。

师:对了,但是,古文除了读出节奏之外,语气词读好也非常重要,你找找看,哪些句子里有语气词?

生:自由找。

师:找到了先练一练。

师:陈诗意,你先把有语气词的句子拉出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陈诗意)读: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找得很对,读得怎么样?

生:没感情

师:要求可真高,我们在现代文里读语气词的时候,如好啊,这个语气词要又轻又短,那么古文也一样,碰到语气词要读得又轻又短。

生:自由读。

师:请这一大组试试看。

生(一组)读: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哪个语气词不够好。

生(齐)答:峨峨兮

师:他们不好了,你们在他们的基础上看有没有进步。

生(一组)读: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怎么样?

生:纷纷议论

师:看来还是不怎么样,看来我们得请个人读。

生(一人)读:善哉,峨峨

兮若泰山

师:不对,请大家看黑板,板书:峨峨兮若泰山,有人说是兮若泰山,我想,我这样一写,你就能更清晰地知道该在哪儿停顿,噢,对了,实在兮那儿停顿,这个兮又是语气词,那么,这部分该怎么读呢?

生: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师:听课的老师们也在读,这里怎么读是对的,

陈雪华老师:停顿是对的,强弱还要凸现,范读: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生:跟读

师:这样读着读着,是不是觉得文言文读起来比我们现代文更有韵味。

三.细读古文

师:很多人在预习本里摘录下了某些字词的意思,现在来说说看(指课题)这个伯牙绝弦,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很轻

师:声音太轻,不过同学们专注地听,这么轻的声音还是听得清。谁再来说说,朱璟,你来说说。

生(朱璟):很轻讲述梗概

师:刚才老师大概了解了,两个同学讲的都是故事的大概,如果我们就看着黑板上的这四个字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叶豪):伯牙是人名,绝就是断绝的意思,弦就是现在的琴,就是伯牙把琴摔碎了。

师:他这个方法很好,先把一个字一个词地拆开来讲意思,然后再合起来讲一讲,谁也能这样来试一试。

生(林祥然):伯牙是一个人的名字,绝可能是断绝

师:可能

生(齐):就是

师:继续

生:绝就是断绝的意思,弦就是琴,连起来就是一个叫伯牙的人不再弹琴

师:你刚才说什么

生:弦不是琴,弦是琴上的

师:对,我们看一个字的时候,先把它的字面意思说对,连起来的时候大家最终的看法都是相同的。在古文的文章里头,还有哪里提到伯牙绝弦。

生(何璐):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

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找对了,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太轻了

生:有些地方应该拖开

师:你把乃的这里再读一读

生(何璐)读

生(齐)读

师:这句话里仅仅写出了把琴摔断吗?还宣告了什么?

生:终身不弹琴

师:好,我们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古文我们在小学里还是学第几次,

生:第二次

师:曾经还学过一篇

生:杨氏之子

师:这仅仅是我们学的第二篇古文,林老师建议大家学古文要仔仔细细地学,逐句逐句地把它学懂,比如说课文的第一句,我们都读得很清楚,你懂它的意思吗,讲讲看

生(陈勍):伯牙就是擅长打鼓

生:弹琴

生:伯牙善鼓琴就是伯牙很会弹琴,钟子期擅长听音乐

师:觉得他讲的对的举手,谁有补充

生:伯牙善鼓琴就是,伯牙很会弹琴,钟子期很会听他的音乐。

师:刚才陈勍理解这句话的时候把这个字理解得特别好。

生:善就是擅长

师:你会发现这句话里有两个善,而这篇古文里又有几个善,老师把这些句子放在大屏幕上。出示句子

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哉善哉

师:这么一遍读下来,你觉得这里头的四个善意思一样吗?

生:善哉是好啊

师:两个善哉都是好啊,第一句里的善是擅长比较难写,我建议在句子旁边写一写

生:书写擅长

师:很多人还要看看黑板上的才能写对,那就写两遍吧。我们读懂了第一句话,我们把它讲出来。

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把它记下来,记在脑子里,

生纷纷背

师:这句话背下来了,哪里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找一找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师:老师看到很多人在读这一部分,你是怎么感觉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叶豪):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就是伯牙鼓的琴志在高山,伯牙弹志在高山类曲子的时候,钟子期他就是说他弹出来峨兮高大得像泰山一般,他要弹流水的曲子时候,钟子期就会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就是弹得像流水一样

师:林老师真想提醒你,如果你看注释时能看得全面的话,会讲得更好,刚才哪一点没看注释

生(李奕翰):志在高山,是想着高山,是弹出来的与高山有关,他根本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但是听他弹的琴能知道伯牙在想什么

生(黄炳皓):我感觉傅宏易这里有点说的不恰当,因为他说只有钟子期才会听,我感觉应该是只有钟子期才会听得懂,下面的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也就是说,子期死了后,伯牙在世上找不出第二个听懂他音乐的人,于是就摔了琴。

师:我看到他们讲的时候你在画画,你听到他在讲什么

生:就是说钟子期死了后,伯牙再也找不了听懂他音乐的人,就摔了琴

师:我们就把目光聚焦到这部分,看着它,大家通过课外资料已经知道,伯牙是春秋时期有名的音乐家,我想,他弹奏曲子的时候肯定不只弹出高山泰山江河一样的曲子吧,他除了弹奏出这些之外,还会弹奏哪些呢?

生:

师:这里仅仅写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个有名的音乐家应该还能弹出丰富多的曲子,他还会志在什么?

生:泉水

高山

森林

草原

密林

树林

树林里的动物

师:看来,自然间的很多景物都会在伯牙的琴上流淌出来,我觉得在学这儿的时候,如果让你来填,你会怎么填

生:伯牙鼓琴志在密林,钟子期曰:善哉,密密兮

师:我觉得有一些人是单郑逢在预习的时候摘录在本子上,可供大家借鉴

出示:皎皎明月

徐徐清风

依依杨柳

滚滚波涛

淙淙流水

绵绵春雨

师:读错这个字了淙,正音

我们再去读读这些美妙的词语

生齐读。

师:现在再去填,你会怎么填?

生:伯牙鼓琴,志在月亮,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白玉盘

生:伯牙鼓琴,志在草原,钟子期曰:善哉,青青兮若草原

师:还会弹奏出,有些同学读了一些词语,就能把它用起来,运用词语的能力很强,这样吧,我们把书上图画空白的地方写下来。

生写。

师: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读一读。

师:有人在打哈欠有人在伸懒腰,有没有同桌写的不一样的举手,先来听听这些写的不一样的同学,看谁是放声朗读

生:伯牙鼓琴志在青烟,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若青烟

生:伯牙鼓琴志在山泉,钟子期曰:善哉,汩汩兮若清泉

生:伯牙鼓琴志在花木,钟子期曰: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听到这儿,我发现你们三个人总是把钟子期割裂开来,希望下一个不会了

生:伯牙鼓琴,志在芳草,钟子期曰:青青兮若芳草

师:像他这样该怎么读,大家读一遍

生:青青兮

若芳草

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皎皎兮若明月

师:又有问题,该怎么读

生:皎皎兮

若明月

生:伯牙鼓琴志在清水,钟子期曰:善哉,清清兮若清水

生:伯牙鼓琴,志在云烟,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若云雾

师:铃声响了,同学们讲了那么多,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先上到这儿,后来他们两个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事,下节课再学习。

伯牙绝弦


在教学《伯牙绝弦》结尾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升华对伯牙绝弦的认识的:面对伯牙破琴绝弦的做法,你有什么思考?教室里小手如林

生1:知音已去,再没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听懂伯牙琴声的了,无奈之下伯牙只好破琴绝弦,这是对知音的怀念。

师:这是怀念之痛。

生2:作为一名技艺精湛的琴师,伯牙身边不乏赞美,但惟有钟子期真正懂得他的琴声,知道他心里的想法。如今,知音不在,他只能忍痛破琴绝弦。

师:这是无奈之为。

生3:士为知己者死。钟子期死后,伯牙再也找不到最好的知音了,他悲痛欲绝,于是,用破琴绝弦表达对失去知音后的黯然神伤的一种宣泄。

师:这是宣泄之苦。

生4: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钟子期用心灵倾听伯牙之弦,当知音已走,他不知道今后琴再为谁弹,乐再为谁奏,因此,失落和伤心让他破琴绝弦。

师:这是失落之伤。

生5:面对钟子期的突然离世,伯牙心里除了无以言表的伤痛,更多的是想到今后再也找不到心灵相通的知音了,破琴是最好的选择。

师:这是悲壮之举。

生6: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钟子期死后,伯牙可能在无限伤悲中追忆与知己之间的深情厚谊,但物是人非,伯牙毅然 破琴绝弦,永不复鼓。

师:这是动人之处。

《伯牙绝弦》教学设想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叙述了春秋时代一段动人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鉴赏,二人成为知音。后子期身亡,伯牙悲痛欲绝,摔琴以谢知音,并发誓终身不再鼓琴。全文只有77个字,读了感人至深,令人回味。教学本篇课文,可以做以下尝试:

一、通过诵读,走进文本

古诗文教学要在读上下功夫,要通过多种读的形式,读出节奏,读出美感,读出韵味。由于学生在此之前接触古文的机会不多,对古文的表述方式十分陌生,很容易产生望文生畏的情绪。所以在初读感知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断句、停顿。通过范读、领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引领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去生涩、读走畏惧,直到读出感觉,读得琅琅上口,入情入境,在读中初步理解课文。

二、领悟学法,理解文本

在学生通过阅读对文本有了初步的理解后,带领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虽然学生在此之前,对文言文有一点浅显得认识,但对掌握文言文的表达特点和理解方法还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师要对学法加以指导。一是学会借助工具书和借助文中的注释进行自主学习,加以理解,这是学习古诗文重要方法之一;二是凭借以往的经验和积累理解词句,如曰、乃等词语,学生在以前学过的古诗文中已经对词的意思有所了解;三是联系上下文加深理解。如比较善字在文中前后的不同意思。善鼓、善听含有擅长的意思,而后面的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中的善则含有赞叹的意思。让学生比较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并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复述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训练思维与语言,巩固对古文的理解,实现古文与现代文的优势互补。

三、注意联系,提升文本

《伯牙绝弦》一课虽然寥寥数言,但结构严谨,句子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文中句子之间内在的联系,抓住重点句子展开研讨。如文中第一句是: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是总起句。而下面的两个分句具体地来解释伯牙善鼓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在伯牙的十指间流淌出来的旋律,能够表现出山的险峻和水的浩渺,可见琴艺之高;子期善听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平民出身的钟子期竟然能够通晓音律,而且鉴赏水平如此之高。第四句是总结式的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注意以上句子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深入了解伯牙琴技的高超和钟子期欣赏鉴别音乐的水平的高超,体会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四、把握留白,拓展文本

钟子期和俞伯牙是一生一世的知音,更是千古知音。所以他们对音乐得交流、理解、欣赏也决不仅仅停留在高山、流水这两种意像上,这从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句话上足以说明。为此,可利用文本中的留白,充分地进行对文本的拓展,进行想象和语言的训练。可以让学生联想这样的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志在明月、志在修竹、志在流泉、志在春雨、志在秋叶、志在游蜂、志在舞蝶而所有伯牙琴声中所传递的信息,钟子期都能用他的心灵领悟并产生共鸣。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再模仿古文中的句式来说一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掌握了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感悟到伯牙和钟子期之间心心相印的友爱和心灵相通的默契。明白了所谓知音,就是那世界上最懂你知你的人。从而深刻的理解子期死后,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心灰意冷的心情,以至于摔琴绝弦,从此不复鼓的行为。在语言和思维训练的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整合。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课前播放《高山流水》

一、导入:刚才听到的这首乐曲是什么?《高山流水》

从这委婉动人的旋律里,我们似乎倾听到了一段委婉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在这段音乐的引领下走进《伯牙绝弦》的故事。

板书《伯牙绝弦》指名读,齐读。解题,质疑。

二、初读古文。

1.自由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检查)

2.范读,出示画停顿的内容自己再读古文。

3.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课文

几遍读下来我们知道了文章写了两个人?(伯牙,钟子期)

1.(出示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说说你有何了解?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善:善于,擅长)请生读,鼓作何意?从哪里了解到?(下面注释)从文中的注释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齐读,读出二人的特点来。

师:从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画出。指名回答。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细细读读第一句:你有何体会?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心中浮现怎样的高山?

(巍峨,高大)文中用一个词来形容是?(峨峨)

请生读读出巍峨的气势来。(过渡)孔子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再读读,体会高山的巍峨。

再读子期的话,从哪个词体现钟子期善听?(善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好啊!读出它的味道来。

区别四个善的不同意思。指名读,齐读。从哉,兮两个语气词你又作何体会?再读。

3.用相同方法学习第二句。男女生配合读。

4.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出示伯牙与子期相遇的资料。说说伯牙心情如何?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写下来。

交流汇报,师适时点评:

过渡:伯牙和钟子期多么想像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随。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聚首。第二年当伯牙如约而至时,等来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死(指名读)伯牙此时心情如何?再读。

6.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从哪里看出?齐读感悟,

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碎的仅仅是琴吗?再读最后一句。

听《伯牙吊子期》音乐感受伯牙的

绝望,再读。

四:总结:伯牙绝弦只因伯牙所念再无人得之。齐读,感受绝弦的美丽。

五:板书设计:

伯牙

绝弦

知音

钟子期死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二篇古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于是我对这节课的定位是让学生读通、读懂文本。纵观这节课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读入手。引导学生从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范读,指导读好停顿,再到个别读,到理解感悟读,层层显示出不同环节读的任务。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感知。很多意思自己就能体会,内化。

二、文言文或古诗词可以说是一个整体的意象。一些重点词句固然需要引导理解,但如果过多地注重于此,则肢解了文言文本身的的整体性或文言文的韵味(语言美)。于是,如何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与感受文言文的韵味、节奏美上寻求一个平衡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教师的过渡语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时我按原文呈现的顺序进行品读,先对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善鼓进行理解,然后用:读读句子,你从哪里体会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以过渡到下面诗句的教学,既完成字词的理解,又保护文章的整体性,在其它的环节中我也尝试插入一些辅助的资料,渲染气氛的语言,把古文的意思连贯起来。使整节课浑然一体。

三、注重对学生的点评。点评是师生交流互动的最好渠道,在朗读时针对学生不同层次的朗读予以评价,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朗读目的,提高朗读效果。在感悟文本时我适时插入一些能加深体会的话,如学生写完: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在汇报交流时,我给了:相识满天下,知音只一人。以前是满面春风皆朋友,如今是有缘千里来相会。琴声懂心声懂志向懂,胸怀也懂。这些语言帮助学生把对知音的体会推向高潮。

当然教学中,我对一些词句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伯牙与钟子期互为知音,善弹善听的特点还不到位。以致学生朗读缺乏激情。在与学生的交流时还缺乏教育机智,在教案的预设与生成时没把握好学生的反馈信息。在今后教学中努力做到扬长避短,争取在教学上有新的飞跃。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课文的第一课,它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这次学校教学能手评选,我第一次在这样的比赛中指教文言文,对我来说既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又是一次自我的挑战。

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短短的5句话,77个字。说它难吧,它又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为了讲好这篇课文,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我发现网上关于这课的资料并不多,大概别人也都在尝试吧。我在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后,自己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制作了一个课件。在其中我插入了“高山流水”和“伯牙悼子期”的音乐,在实际的教学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文言文的教学,我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文言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课堂上学生们听得仔细,学得认真,读得有感情。同时被故事的内容所打动,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如: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和自己手中的工具书等学习方法,我觉得这对同学们学习文言文已经足够了。

课前我和同学们一起做了一个“文字游戏”,我先说出一个词语:杨柳依依,随后让同学们先说出这事描写什么的词语,然后自己尝试着说出一些类似的词语,同时说出自己会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这为我后面想象的环节埋下了伏笔。结合同学们说的词语,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些词语:明月皎皎,芳草萋萋,春雨绵绵,清风徐徐,炊烟袅袅……

教学过程中,教师即是一位高明的指挥,又是一名出色的导演,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的演绎着文本丰富的信息。

师:伯牙作为楚国一个著名的乐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

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还会表现什么?

生:鸟语花香

师:此时,子期必得什么?

生:鸟语花香

出示填空:伯牙所念(      ),子期必得(      )。

生:伯牙所念夕阳西下,鸟儿归巢的场景,子期必得夕阳西下,鸟儿归巢的场景。

生:伯牙所念潺潺流水,子期必得潺潺流水……

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师生在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境界。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文本的空白点,营造倾诉的情怀,让课堂充满想象的张力:

师:当伯牙的琴声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心情会怎样?

生:寂寞  无奈  伤心

师:此时他渴望什么?

生:理解他的人  懂他的人  知音……

师:现在,这个人出现了,他就是钟子期。请你想象俞伯牙会紧紧地握住子期的手说什么?

有同学很自然地说出:“知我者,子期也!”

让学生在思考中积蓄情感,在交流中倾吐情感。伯牙此时恰逢知音那激动不已的心境与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它将他乡遇故知的激动深深地烙在每个孩子的心头,沁入了每个孩子的肺腑,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沉浸其中,课堂,因为这样的留白与补白,充满了情感的张力。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随后我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此时《伯牙悼子期》的音乐响起,屏幕上出现了钟子期的墓碑。

此时伯牙心情沮丧,在子期墓前,伯牙吟诵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同学们也一同随老师一起读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ō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吟诵完这首短歌,伯牙起身把瑶琴摔碎。

同来的老者惊问:“先生为何摔此琴?”

伯牙道:“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在《伯牙悼子期》的音乐声中,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在《伯牙悼子期》的音乐声中,我再次让学生诵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从同学们悲伤的语音中,我知道同学们理解了世上知音难觅。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随后我播放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田。

俗话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我不敢说这节课我有什么闪光点,让我感到很遗憾的就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会给人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有些语句处理的有点浅显。

不过没关系,这节课虽然结束了,可是我教学文言文的路却刚刚开始,我会继续努力的,尽力使我的课堂变得完美些。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一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一》,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

(知音)

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

[教学思考:本课设计时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再围绕绝弦,让我们感受到不仅仅是伯牙、子期心灵相通的情义,最后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从教者与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学时要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读、思、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二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袅袅炊烟,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师: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

徐徐清风淙淙流水依依杨柳萋萋芳草皎皎明月灼灼霞光皑皑白雪绵绵春雨

师:这些词都是描写美丽的景物。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这篇课文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个故事。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也可以跟着默读。

(教师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还有哪些字要注意呢?你在读书时有没有读不好的句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齐读课文。

小结:有进步,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课文内容,会读的更好的。

三、初解绝弦

1.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总结学习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以及不能机械的翻译应该学会变通)

4.伯牙为谁而绝弦?

(板书:钟子期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

5.篇古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自学、交流)

6.全班汇报:

A、理解善哉表示感叹,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1)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啊!好啊!)

2)善哉相当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B、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

C、善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理解同字不同意的现象,体会擅长说明什么)

D、刚才他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板书:志)体会二人心灵相通

E、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板书:念)

(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明中国的汉字多么丰富)

7.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看谁讲的生动。

四、感悟知音

(一)何为知音

1)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他们是什么关系?(好朋友,知音)从哪儿能感受到他们是知音呢?

看图:此时两个人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了。他们互相的欣赏着,互相的赞美着。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4)善听的子期不仅仅从伯牙的音律中听出高山流水,还听出了伯牙像山一样的志向,像海一样的胸怀。

5)想象说话

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善弹的伯牙一定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能领会,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2.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6.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练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能够感受到什么?

(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3.感情深厚)

2.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洋洋乎若江河。

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忧虑。生4.渴望。)

3.子期死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4.这句话是故事的结果,也点明了中心思想。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指导朗读)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从这首短歌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3.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于是摔琴断弦,决心再也不弹琴,留下了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出示课文)

六、回味绝弦

1.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

2.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

3.老师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七、扩展

1.出示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如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宋代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些诗都是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2.出示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3.学了这篇古文你有什么感受。如:你是否有知音,为什么把他作为知音?

当你感到沮丧、孤独、忧郁、快乐亦或是处于危难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能有一两个知音相伴左右。所以,如果你寻到了与自己情趣相投的知音时,请大家一定要珍惜。世界上最难寻觅而又最易失去的是朋友(知音)。

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四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展示)

一琴一鹤人琴俱亡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琴瑟和好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焚琴煮鹤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4.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预设交流: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5.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预设答案: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6.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生自由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白话文。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峨兮若泰山。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⑤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忧虑。生4、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在指导朗读时,师生融入课文中的角色,师生形成了知音式的对话交流,入文,入情。这样,教师就成了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如同从远古走来,文言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阅读也就融入了生命的律动,师生在互动中成了知音。

四、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短短的74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或flash动画。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韵味,结合古文特点的渗透,让薛孤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钟子期

善鼓琴子期善听

志在高山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洋洋乎若江河

不复鼓子期死

[设计意图]本少而精采用对比的方式,精妙地勾画出了文本的基本要义。便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亦展示了故事的行文脉络。

【特别建议】

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自主与指导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权力。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师指导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而学生自主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着不需要教深刻地揭示了教和学的辩证关系。教师不教,学生就不可能获得不需要教的能力。可是当前有一些教师并没有吃透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出现学生自由过多,教师指导不足的现象。表现之一是鼓励学生误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出现勃勃生机,但教师该讲的内容要敢讲。在引导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自己找出答案。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既要防止一讲到底,又要防止一议到底。该讲的内容还是要大胆地讲,例如对课文背景的必要介绍,对学生经过议论确实无法解答的问题的讲解,对课文必要的总结,等等。但讲解要有的放矢,要少而精,并且具有启发性。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三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三”,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会读会写文中出生的生字新词,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方法与能力】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情感与思想】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拓展与延伸】阅读《伯牙学琴》

【重、难点突破】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手段】本课采用多媒体flash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注重友情的民族,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板书课题:伯牙绝弦

二、初读古文。

1、回忆我们五年级上册学习的《杨氏之子》一课的学法,说说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这篇古文效果会好一些呢?

教学提示:学习古文方法有两点:一是要读通,即要符合断句的要求;二是要读懂,即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学习本课。

2、学生读课文,教师加以指导。

教学提示:根据学生读古文的情况,可以判断出学生在文中的哪些地方理解得不够。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课件展示:范读并画面提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提示:结合注释理解古文每一句话的意思,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讨论交流,确实自己不能解决的,可以向老师求教。然后,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可用意译的方法,也可采用意译加直译的方法。

四、有感情地读古文。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与对“朋友”感情的体会,自由读古文。

2、学生个性化朗读古文主。

3、学生齐读古文。

4、试着背诵古文,时间大约是5分钟。

五、课件展示:伴着高山流水的音乐读古文。

六、作业:搜集一些关于交友的名言

附: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板书设计(文字版):

板书设计(图片版):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4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设计4”,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展示)

一琴一鹤人琴俱亡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琴瑟和好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焚琴煮鹤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4.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预设交流: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5.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预设答案: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6.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生自由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白话文。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峨兮若泰山。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⑤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忧虑。生4、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在指导朗读时,师生融入课文中的角色,师生形成了知音式的对话交流,入文,入情。这样,教师就成了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如同从远古走来,文言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阅读也就融入了生命的律动,师生在互动中成了知音。

四、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短短的74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或flash动画。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韵味,结合古文特点的渗透,让薛孤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伯牙绝弦》教学片段赏析2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片段赏析2”,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我校承办的全国多种风格和流派教学观摩活动已经过去半个月了,一直想把听课时的心得记录下来。可是,每次我想动笔时总恐怕自己笔拙,怕写的浅薄,写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样的痛苦的挣扎经历了数次。今晚在阅读闫学老师《牵到河边的马》一书,又有一种写的冲动,也许是这些纯净而坦诚的文字打动了我,也许是作者孜孜不倦地求索给予了我勇气和力量。酒是越陈越香,的确不错,我想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课是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闫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就是一堂富有诗意的、语文味十足的好课。

《伯牙绝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课文。文言文初次被编入小学教材,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一个新的名词,这张陌生的脸会让孩子欣赏和热爱吗?而闫老师却实实在在地做到了。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伯牙和钟子期,一个善鼓,一个善听,而且善听者深得奥妙,能从琴声中知其表达的志趣与内涵,由解琴、解音而推衍为解人、解心,这就十分难得了。由此我想到了闫老师引领学生在这篇千古绝唱中走了一遭又一遭,读知音,品知音,悟知音,在课堂上知音已化作一只只美丽的蝴蝶萦绕在大家心间。直至今天,那时那景依然余音袅袅。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知音

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伯牙绝弦》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闫老师灵活多变而又扎扎实实的朗读指导。整堂课老师引导学生朗读不下20遍,不论是从词语生发还是句段入手感受知音难觅,也不论是自由读、指名读、接读、范读还是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次朗读都步步落实,毫不含糊。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请看下面环节:

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学生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生1:读课文。师评: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就读得这么好,把掌声送

给她。谁还想读?

生2:读课文。师评:真好,我最喜欢她读的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峨峨,第二个必得之第三个是终身不复鼓掌声送给她。

(齐读课文,注意感受节奏。)

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二、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品知音

语文离不开字词句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章。叶圣陶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粱与津。整堂课,教师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

-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

-让学生用文中语言的规律来赞美伯牙的琴声,学生自然而然运用课前积累的语言来说话,看似不经意的课前伏笔却在这里熠熠发光,令人折服。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学生入情入境,领会了知音心有灵犀的难能可贵。

-让学生想象:伯牙在断绝弦的时候,还断了什么?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

-让写一写安慰伯牙的话,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三、高山流水总见情-悟知音

闫老师主张人文关怀是语文的终极目标。在这节课上,在闫老师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与学生随着作者的情绪时起时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诉,真正实现师生共鸣。使得学生的个性和认识,得到最大化的赞扬和释放,人文情怀得到滋润和滋养,人生境界得以提升,这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无为境界。

闫老师以知音为情感线索,从解题入手,引领学生在文中寻找伯牙擅古琴,钟子期擅听的词句,让学生对知音有了真切的初体验。然后,她又创设多个情境,通过多次高质量的对话让学生感悟到知音难觅,以至于子期死,伯牙绝弦,终生不复鼓的深层含义。最后她又伴以点拨和归纳,点出知音可遇而不可求,到位的点拨使得文本的解读充分而全面。请看下面环节: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他、赞美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

生1:伯牙,我同情你,你一定很寂寞,振作起来,你一定能找到新的知音。

生2;俗话说得好,不要把内心的大门永远关闭,你不要再伤心了。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此时此刻,学生已经化悲愤为力量,在他们懵懂的心灵中已经植下了对知音的向往,对幸福的渴求。善哉,好一个博学的老师!学生心所念,闫老师必得之。这便是课堂上的知音。

《伯牙绝弦》教后反思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后反思”,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从杜郎口中学参观回来以后一直在五年二班做实验,可以说我们看到了杜郎口中学的很多优势,学生的关注度、投入度、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广度等等,这些都是我所羡慕的。我想通过我的实验,让我校的孩子们也能如此之会学习,如此爱学习,善学习。于是,我和另一位主任一直在苦苦地找解决的途径,也一直亲临课堂从事我们的课堂实验。真是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从课堂走下来,我着实把自己吓清醒了。

一、主动权的问题

常对老师讲课堂上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可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今天我是深有体会。第一课时时,我把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按自学指导一步步学习交流。我只是课堂上的一个看客,我要求学生忘记老师的存在,有问题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到别组去请教。从同学们的神情中我读出了自信,读出了快乐,一节课下来,我的任务只是去评价小组内的学习与参与情况,我轻松,学生快乐。这样的课堂真正是学生的课堂,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可当第二课时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由于课件字小,学生们研究的不是很热烈,于是我转变了自己的思路,我引导,这一导不要紧,我竟然又重新回到了老牛拉车的死胡同。

二、教师何时介入最佳

当学生汇报知音之死时,由于学生查到的资料没有一个涉及到这个问题的,于是我介入进去,给他们补充了一个小典故《子期之死》。可以说这个穿插起到了画龙点睛、激发兴趣、催生灵感的作用。我如果及时收手,把时间留给孩子们,他们一定会生成更多的有价值的问题。可我没有,我又补充了另外的一些课外资料,想让学生得的更多。可事与愿违,我在前面介绍时,从孩子们的听课状态、神情中我读出了厌倦与无奈。我后悔我的多此一举。由这个问题我想到教师介入多了,学生会厌倦、疲劳、会吃不消。教师介入少了,学生会对文本吃不透。那么怎样既让学生吃饱又吃好,是我们教育人应该着手去思考的问题。我的理解是要在学生思维凝滞的关键时候教师挺身而出给予点拨;要在学生学无方法时给予指导;要在学生学不得法时给予纠偏;要在学生茫然无措时给予思考;总之,要从学生的眼神中读出需要。

三、备课时关注什么

为了上好课,我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把我能查到的资料都查了,能补充的内容都设计进去了。从相遇知音到知音之死自认为设计的科学恰当,可在操作中由于做到了面面俱到,反而没有重点了,造成了课堂的拖拉与学生的疲惫。课后,一位校长对我说:备课备得太细也未必是件好事。的确,备课时我过多地关注了文本内容,而少于去思考这些内容、这样的容量,我的学生们是否会消化。我高估了学生的能力,更准确地说是我未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我让我的孩子们吃的涨了肚。于是在课后自评中我不得不检讨,备课时我的关注点放错了位置,我不应让我的学生有一丁点的时间在我的盲点上。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我所提倡的三个没有没有角落、没有忽略、没有放弃。

四、关注人本还是文本

新课改执行了这么多年,我一直主抓学校的教学工作,对于理念的解读与感悟不比别人少,自以为我的设计会是完美的。可操作时才发现原来我设计的内容多了,让学生的发现少了。由于我过多的关注了文本,而忽略了孩子们自身的感受,学生们没了谈感受,谈见解的机会,自然就少了思考,少了争论,于是就少了主动学与自觉学的欲望。新课程强调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我们的课堂没充分给他时间,让他如何去感去悟去收获呢?

与人为本,要求我们做到,把时间交给学生;把空间交给学生;把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生成问题);把想喝什么、吃什么的需要权交给学生。这样才能吃好吃饱吃得舒服。蹲下来是一种姿态,放开手更是一种责任。大爱无言,但要花开有声!

小学教案 伯牙绝弦


课前谈话:

师:谁知道我来自哪所学校,猜不出来,得观察。

听到六一班,我感到亲切,知道为什么?这得靠猜。

听音乐放松放松。

你听到什么?

生:山林中的蝉鸣,瀑布飞流,古色古香的古筝弹奏

师:再听一段。听到什么感觉。

生:很悲哀的感觉

生:凄凉悲哀的感觉

师:名字叫《流浪者之歌》,结合这个名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拿着打狗棍在街上走

师:再听一段(高山流水)

听到什么?

生:听到一个人在竹林里弹琴。突然风吹起来了

生:海浪拍击沙滩的声音

师:我们要真正理解有些难为大家。这种用古琴演奏的成为高雅之乐。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生:伯牙绝弦。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课题)

师: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绝弦是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

师:那么伯牙绝弦呢?

生:伯牙是个人,他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打到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

师: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

生:伯牙和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师: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

生:想。

师: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出示)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谓:①称为 ②认为,以为 ③评论

生:认为、以为。

师:那么乃呢?

生: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师: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

生:(朗读此句,读得准确而且有韵味)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是因为要在字和字之间分开,尤其是这个兮字后边要做一下停顿。

师:你知道了怎么断句。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

生:因为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

师: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朗读,读得很有韵味)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

生:(齐读)

师: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

生:(朗读全文,很有韵味。全场掌声)

师: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笑声)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范读,全场掌声)

生:(齐读,朗读明显有进步)

二、高山流水明知音

师: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生: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体会到。

师:怎么理解?(提醒可借助注释)

生: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师:注意到没有,他在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有注释的就借助注释,没注释的就联系着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补充,这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生:这里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第一句当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

师:你会联系上下文学,真好。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

生:好啊!

生:真美妙啊!

师:在古代就说成

生:(齐答)善哉!

师: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得很有韵味)

师: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

师: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入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

师:体会得真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

生:(男生齐读,很豪迈、很有感觉)

师: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第二句谁来读?

生:(女生齐读,很有感情)

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肯定能猜出来。

生:我认为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

师:你的古文底子真厚。是的,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江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河黄河。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

生:我的脑中跳出了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我听你说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一点波浪都没有。(笑)

生:(很有气概地)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就是这样波澜壮阔、波涛汹涌的江河,请你来读!

生:我想到了一句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

生:(朗读,掌声)

师: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读。

生:(齐读,读得很有气势)

师:无论你伯牙弹什么,我钟子期都能知道。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讲

生:(齐答: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出示)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里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

生:这里的念和前面的志意思一样,都是心里想的意思。

师:找一个字,那就是

生:想。

师:没错。有时候咱们就可以用现代词汇去代替古文词汇来理解古文的意思。无论伯牙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

生:伯牙心里的想法。

师: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出示)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生:它也说出了伯牙的心声。

生:它不仅说出了伯牙的琴声,还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师:你可了不起了!你叫王天宇,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天宇的智慧。

生:钟子期不仅听出了伯牙的琴声,还听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志向和胸怀。

师: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

生: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全场掌声)

师: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出示)

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

生:(齐读)

师: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板书:志)

师:老师课前去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到伯牙琴艺妙绝天下!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

生:(齐答)不能得。

师:唯有谁能得之?

生:钟子期!

师:谁能必得之?

生:钟子期!

师:这才是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板书:念)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生:(练笔,背景音乐《知音》)

师:你想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

生:非常高兴。

师:是啊,欣喜若狂啊!该怎么说?

生:(很有感情地)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师:相识满天下,知音只一人!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全场掌声)

师:真妙啊!知我所志,明我所念,多会说话啊,我看你不仅是伯牙的知音,也是文言文的知音哪!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终有人懂我心,懂我志向,懂我胸怀,懂我者,钟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吾终有知音,此乃幸事,吾不再孤也!(全场笑声、掌声)

师: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

生:不再孤!

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师:(激情朗读后)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

生:(齐答)一模一样。

师:志想像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

生: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师:(板书:心)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

生:(齐答)知音。

师:(板书:知音)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生:(逐句对读,读完后换角色再对读。)

师:就是这样的心灵相契。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感觉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

师:一句伯牙,

生:一句子期!

师:这样的形式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

生:一个听!

师:一个倾诉

生:一个回应!

师:写得多妙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默契!何等的和谐!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师: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逐字显示)

子期死,

生:(朗读)

生:(朗读,一字一顿)

生:(朗读,缓慢,有悲戚)

师:(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擦去板书:念)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心)

生:(齐答)没有!

师: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一起读!

生:(齐读此句)

师: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啊!

生:(再次齐读)

四、千古传唱怀知音

师:同学们,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地在传诵着它!课文后边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出示)

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师: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齐读!

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

男生:(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

女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出示全文)一齐读!

生:(齐读全文)

师: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1)班的孩子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就捧着书朗诵。(隐去全文)

生:(集体激情背诵)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

生:(齐答)知音。

师:(再次板书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将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

生:(齐答)知音!

师:下课!

板书:

伯牙绝弦

知音念

个人感悟:

罗才军老师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单单的只是从课文中提取出关键词然后再引导着学生去学生,而是一开始就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开始这堂课。罗才军老师先一开始就放音乐,让学生品味着这首音乐的美妙,为下文做了铺垫。还教会了学生通过注释等方式可以理解到课文中的含义,从而使朗读不那么的枯燥。老师们很多时候都会因为怕时间赶不上进度,都会把课文最后的资料小故事忽略,叫学生们自己回去看,但是真正看的又有几个呢?

罗才军老师明白,放这些课后的这些资料库的制作者的苦心,因为这些资料库不单单是记述了一个故事,而且还能让学生从这些故事中更加有效的理解这个文章中的作者的为人,从而更加明白到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文章,更好的理解文章!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伯牙绝弦》教学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