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数学上册《梯形的性质》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01

八年级数学上册《梯形的性质》教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数学上册《梯形的性质》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八年级数学上册《梯形的性质》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能说出并证明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2、会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

3、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梯形的有关性质、概念的过程,发展学生学习数学中的转换、化归思维方法,体会平移,轴对称的有关知识在梯形中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主动探索意识,发展合情推理思维,体会逻辑思维训练在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重点: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及梯形有关知识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与师生互动

第一步:复习引导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边、角、线。

第二步:课堂引入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梯形概念.

【观察】(教材P109中的图),有你熟悉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画一画:在下列所给图中的每个三角形中画一条线段,(图略)

【思考】(1)怎样画才能得到一个梯形?

(2)在哪些三角形中,能够得到一个等腰梯形?

梯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强调:①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②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长短来定义的,而并不是指位置来说的.)

(1)一些基本概念(如图略):底、腰、高.

底: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

腰: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

高:两底间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

直角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3)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3.做—做: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引入用轴对称解决问题的思想).

在一张方格纸上作一个等腰梯形,连接两条对角线.

【问题一】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有哪些相等的角?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学生画图并通过观察猜想;

【问题二】这个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结论:

①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上下底的中点连线是对称轴.

②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③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

(1)“平移腰”: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图1);

(2)“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图2);

(3)“平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图3);

(4)“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图4);

(5)“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图略).

综上所述: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第三步;应用举例:

例1(教材P110的例1)略.

(延长两腰梯形辅助线添加方法三)

例2(补充)如图略,梯形ABCD中,AD∥BC,

∠B=70°,∠C=40°,AD=6cm,BC=15,求CD的长.

分析:设法把已知中所给的条件都移到一个三角形中,便可以解决问题.其方法是:平移一腰,过点A作AE∥DC交BC于E,因此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由已知又可以得到△ABE是等腰三角形(EA=EB),因此CD=EA=EB=BC—EC=BC—AD=9cm.

解(略).

第四步:课堂练习

1、填空

(1)在梯形ABCD中,已知AD∥BC,∠B=50°,∠C=80°,AD=a,BC=b,,则DC=。

(2)直角梯形的高为6cm,有一个角是30°,则这个梯形的两腰分别是和。

(3)等腰梯形ABCD中,AB∥DC,AC平分∠DAB,∠DAB=60°,若梯形周长为8cm,则AD=。

2、如图4.9-6,等腰梯形ABCD中,AB=2CD,AC平分∠DAB,AB=,(1)求梯形的各角。(2)求梯形的面积。

3、(1)在梯形ABCD中,已知AD∥BC,∠B=50°,∠C=80°,AD=a,BC=b,,则DC=.

(2)直角梯形的高为6cm,有一个角是30°,则这个梯形的两腰分别是和.

(3)等腰梯形ABCD中,AB∥DC,AC平分∠DAB,∠DAB=60°,若梯形周长为8cm,则AD=.

4.已知: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B∥CD,AB>CD,AD=BC,BD平分∠ABC,∠A=60°,梯形周长是20cm,求梯形的各边的长.(AD=DC=BC=4,AB=8)

第五步:课后练习

1.填空:已知直角梯形的两腰之比是1∶2,那么该梯形的最大角为,最小角为.

2.已知等腰梯形的锐角等于60°它的两底分别为15cm和49cm,求它的腰长和面积.

3.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CD//AB,,.求证:AD=AB—DC.

4.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AD∥BC,E是AB的中点,DE⊥CE,求证:AD+BC=DC.(延长DE交CB延长线于点F,由全等可得结论)

第六步:课堂小结

1、梯形的定义及分类

2、等腰梯形的性质:

(1)具有一般梯形的性质:AD∥BC。

(2)两腰相等:AB=CD。

(3)两底角相等:∠B=∠C,∠A=∠D。

(4)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通过上、下底中点的直线。

(5)两条对角线相等:AC=BD。

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在对称轴上。

两腰延长线的交点在对称轴上。

相关推荐

八年级数学上册15.1.2 分式的基本性质(人教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八年级数学上册15.1.2 分式的基本性质(人教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15.1.2分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形,并能熟练地进行分式的通分、约分.
2.经历对分式基本性质及符号法则的探究过程,在探究中获得一些探索定理性质的初步经验,渗透良好的类比联想思维习惯和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0
重点: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
难点: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自然景色美”的短片,烘托气氛,然后,打出字幕:“数学因简约、对称、和谐而美”.
2.探索发现:
图1
展示分蛋糕的图片(图1),从图中得到三个分数:14,28,416.然后提出问题:
问题1:根据我们对数学的“审美标准”,上面的哪个分数最具“简约之美”?
答:14.
问题2:从416,28到14,我们实施了怎样的变形?
答:分数的约分.
问题3:那这种变形的依据是什么?其内容是什么?
答:变形的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其内容是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同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分数的值不变.通过大自然的“造化”之美引向数学的“简约”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美化数学式子奠定基础.

为了拉长分式基本性质的发现过程,通过分蛋糕复习分数,然后在审美意识的驱动下复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为类比引出分式的基本性质蓄好了认知之势.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问题1:下面的变形成立吗?请用图形的面积作出说明.
1a=22a,22a=1a.
分析:成立.适合用矩形的面积说明,在面积为1,长为a的矩形上再拼上一个相同的矩形(使得宽重合),如图2,所得的新矩形面积为2,长变成了2a,但宽没有变化,即1a=22a.
图2
若将面积为2,长为2a的矩形沿长的中间均分为两部分,得面积为1的矩形,如图3,它们的宽与原矩形的宽相等,即22a=1a.
图3
问题2:若将问题1中的“2”替换成“3,4,5,…,n,n+1”还成立吗?
分析:有了问题1解答的铺垫,本问靠想象即能完成,只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拼接或等分即可,可发现仍然成立.
问题3:请归纳你的发现.
答:分式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教师说明,这就是分式的基本性质.
问题4:能用字母表达式表示你的发现吗?
答:AB=ACBC,AB=A÷CB÷C(C≠0),其中A,B,C是整式.
通过问题1启动了数形结合,让学生亲眼看见、切身体验分式基本性质的存在,增强可感性,扣住学生心理,自然实现难点理解的突破,至于后面的几个问题的解决已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填空.
(1)a+bab=()a2b,2a-ba2=()a2b;
(2)x2+xyx2=x+y(),xx2-2x=()x-2.
2.你能说出多少个与b2a的值相等的分式?
通过练习1的两个问题强化分式基本性质的两种变形:同乘以与同除以;通过练习2以开放的形式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施展的空间.
四、课堂小结,提炼观点
经历分式基本性质得出的过程,从中学到了什么方法?受到什么启发?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必做题:教材第132页练习1,2,第133页第4,5题.
选做题:教材第133页第6,7题,第134页第12题.

八年级数学竞赛例题专题-梯形


专题21梯形
阅读与思考
梯形是一类具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特殊四边形,梯形的主要内容是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相关概念及性质.
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通过适当添加辅助线,把梯形转化为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常见的辅助线的方法有:
(1)过一个顶点作一腰的平行线(平移腰);
(2)过一个顶点作一条对角线的平行线(平移对角线);
(3)过较短底的一个顶点作另一底的垂线;
(4)延长两腰,使它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将梯形还原为三角形.
如图所示:

例题与求解
【例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D=2∠B,AD和CD的长度分别为,,那么AB的长是___________.(荆州市竞赛试题)
解题思路:平移一腰,构造平行四边形、特殊三角形.
【例2】如图1,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AB//CD.由四个这样的等腰梯形可以拼出图2所示的平行四边形.
(1)求四边形ABCD四个内角的度数;
(2)试探究四边形ABCD四条边之间存在的等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现有图1中的等腰梯形若干个,利用它们你能拼出一个菱形吗?若能,请你画出大致的示意图.
(山东省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对于(1)、(2),在观察的基础上易得出结论,探寻上、下底和腰及上、下底之间的关系,从作出梯形的常见辅助线入手;对于(3),在(2)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就可设计出若干种图形.

【例3】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DC,且AC⊥BD,AF是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是49cm2,求梯形的高.
(内蒙古自治区东四盟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由于题目条件中涉及对角线位置关系,不妨从平移对角线入手.
【例4】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B//DC,AB=998,DC=1001,AD=1999,点P在线段AD上,问:满足条件∠BPC=900的点P有多少个?
(全国初中数学联赛试题)
解题思路:根据AB+DC=AD这一关系,可以在AD上取点构造等腰三角形.

【例5】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CD//AB,对角线AC,BD相交于O,∠ACD=600,点S,P,Q分别为OD,OA,BC的中点.
(1)求证:△PQS是等边三角形;
(2)若AB=5,CD=3,求△PQS的面积;
(3)若△PQS的面积与△AOD的面积的比是7:8,求梯形上、下两底的比CD:AB.
(“希望杯”邀请赛试题)
解题思路:多个中点给人以广泛的联想:等腰三角形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三角形中位线等.
【例6】如图,分别以△ABC的边AC和BC为一边,在△ABC外作正方形ACDE和CBFG,点P是EF的中点,求证:点P到边AB的距离是AB的一半.
(山东省竞赛试题)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梯形中位线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关键是要构造能运用条件EP=PF的图形.

能力训练
A级
1.等腰梯形中,上底:腰:下底=1:2:3,则下底角的度数是__________.
(天津市中考试题)
2.如图,直角梯形ABCD中,AB⊥BC,AD=3,BC=5,将腰DC绕点D逆时针方向旋转900至DE,连接AE,则△ADE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宁波市中考试题)
3.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B//CD,∠A=,∠1=∠2,且梯形的周长为30cm,则这个等腰梯形的腰长为______________.
4.如图,梯形ABCD中,AD//BC,EF是中位线,G是BC边上任一点,如果,那么梯形ABCD的面积为__________.(成都市中考试题)
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则梯形的高和中位线的长之间的关系是()
A.>B.=C.<D.无法确定
6.梯形ABCD中,AB//DC,AB=5,BC=,∠BCD=,∠CDA=,则DC的长度是()
A.B.8C.D.E.
(美国高中考试题)
7.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C=BC+AD,则∠DBC的度数是()
A.300B.450C.600D.900
(陕西省中考试
8.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BC,AD=2,BC=DC=5,点P在BC上移动,则当PA+PD取最小值时,△APD中边AP上的高为()
A.B.C.D.3
(鄂州市中考试题)
9.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点P为BC边上一点,PE⊥AB,PF⊥CD,BG⊥CD,垂足分别为E,F,G.求证:PE+PF=BG.
(哈尔滨市中考试题)

10.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E,F分别为AB,AC中点,BD与EF相交于G.
求证:.
11.如图,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点E、F分别是AB、AC的中点,CE⊥BF于点O.
求证:(1)四边形EBCF是等腰梯形;
(2).(深圳市中考试题)
12.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E是AB的中点,过点E作EF//BC交CD于点F,AB=4,BC=6,∠B=.
(1)求点E到BC的距离;
(2)点P为线段EF上的一个动点,过P作PM⊥EF交BC于点M,过M作MN//AB交折线ADC于点N,连接PN,设EP=.
①当点N在线段AD上时(如图2),△PMN的形状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PMN的周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②当点N在线段DC上时(如图3),是否存在点P,使△PMN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江西省中考试题)

B级
1.如图,在梯形ABCD中,AB//DC,AD=BC,AB=10,CD=4,延长BD到E,使DE=DB,作
EF⊥AB交BA的延长线于点F,则AF=__________.
(山东省竞赛试题)
2.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DC=10cm,AC与BD相交于G,且∠AGD=,设E为CG中点,F是AB中点,则EF长为_________.
(“希望杯”邀请赛试题)
3.用四条线段:作为四条边,构成一个梯形,则在所构成的梯形中,中位线的长的最大值为_________.(湖北赛区选拔赛试题)
4.如图,梯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O点,且AO:CO=3:2,则两条对角线将梯形分成的四个小三角形面积之比为_________.(安徽省中考试题)
第4题图第5题图第6题图
5.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E是AB的中点,若△DEC的面积为S,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
A.B.2SC.D.
(重庆市竞赛试题)
6.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C=,E,M,F,N分别为AB,BC,CD,
DA的中点,已知BC=7,MN=3,则EF的值为()
A.4B.C.5D.6
(全国初中数学联赛试题)
7.如图,梯形ABCD中,AB//DC,E是AD的中点,有以下四个命题:①若AB+DC=BC,则∠BEC=;②若∠BEC=,则AB+DC=BC;③若BE是∠ABC的平分线,则∠BEC=;
④若AB+DC=BC,则CE是∠DCB的平分线.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
(重庆市竞赛试题)
8.如图,四边形ABCD是一梯形,AB//CD,∠ABC=,AB=9cm,BC=8cm,CD=7cm,M是AD的中点,从M作AD的垂线交BC于N,则BN的长等于()
A.1cmB.1.5cmC.2cmD.2.5cm
(“希望杯”邀请赛试题)
9.如图,在梯形ABCD中,AB//DC,M是腰BC的中点,MN⊥AD.求证:
(山东省竞赛试题)
10.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分别以两腰AB,CD为边向两边作正方形ABGE和正方形DCHF,设线段AD的垂直平分线交线段EF于点M.求证:点M为EF的中点.
(全国初中数学联赛试题)

11.已知一个直角梯形的上底是3,下底是7,且两条对角线的长都是整数,求此直角梯形的面积.
(“东方航空杯”上海市竞赛试题)

12.如图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矩形OABD的边BD的三等分点()交AB于E,AB=12,四边形OEBF的面积为16.
(1)求值.
(2)已知,点P从A出发以0.5cm/s速度沿AB、BD向D运动,点Q从C同时出发,以1.5cm/s的速度沿CO,OA,AB向B运动,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端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从运动开始,经过多少时间,四边形PQCB为等腰梯形(如图2).
(3)在(2)条件下,在梯形PQCB内是否有一点M,使过M且与PB,CQ分别交于S,T的直线把PQCB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若存在,请写出点M的坐标及CM的长度;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12.3.1.1等腰三角形(一)
教学目标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问题: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Ⅱ.导入新课: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思考: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要求学生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由此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
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底边BC的中线AD,因为
所以△BAD≌△CAD(SSS).
所以∠B=∠C.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顶角∠BAC的角平分线AD,因为
所以△BAD≌△CAD.
所以BD=CD,∠BDA=∠CDA=∠BDC=90°.
[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
求:△ABC各角的度数.
分析: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
∠A=∠ABD,∠ABC=∠C=∠BDC,
再由∠BDC=∠A+∠ABD,就可得到∠ABC=∠C=∠BDC=2∠A.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的三个内角.
把∠A设为x的话,那么∠ABC、∠C都可以用x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解:因为AB=AC,BD=BC=AD,
所以∠ABC=∠C=∠BDC.
∠A=∠ABD(等边对等角).
设∠A=x,则∠BDC=∠A+∠ABD=2x,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中,有
∠A+∠ABC+∠C=x+2x+2x=180°,
解得x=36°.在△ABC中,∠A=35°,∠ABC=∠C=72°.
[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Ⅲ.随堂练习:1.课本P51练习1、2、3.2.阅读课本P49~P51,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Ⅴ.作业:课本P56习题12.3第1、2、3、4题.
板书设计
12.3.1.1等腰三角形
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1.等边对等角2.三线合一
12.3.1.1等腰三角形(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2、能利用其性质与判定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关系.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的运用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能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线段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新授:
I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出示投影片.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B点)为B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A点抽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测得∠ACB为30°,这时,地质专家测得A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
学生们很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II引入新课
1.由性质定理的题设和结论的变化,引出研究的内容——在△ABC中,苦∠B=∠C,则AB=AC吗?
作一个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然后观察两等角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2.引导学生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小结,通过论证,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板书定理名称).
强调此定理是在一个三角形中把角的相等关系转化成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类似于性质定理可简称“等角对等边”.
4.引导学生说出引例中地质专家的测量方法的根据.
III例题与练习
1.如图2
其中△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2.①如图3,已知△ABC中,AB=AC.∠A=36°,则∠C______(根据什么?).
②如图4,已知△ABC中,∠A=36°,∠C=72°,△ABC是______三角形(根据什么?).
③若已知∠A=36°,∠C=72°,BD平分∠ABC交AC于D,判断图5中等腰三角形有______.
④若已知AD=4cm,则BC______cm.
3.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l______.
4.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2______.
例: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求证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引导学生根据题意作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分析证明.
练习:5.(l)如图6,在△ABC中,AB=AC,∠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F作DE//BC,交AB于点D,交AC于E.问图中哪些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上题中,若去掉条件AB=AC,其他条件不变,图6中还有等腰三角形吗?
练习:P53练习1、2、3。
IV课堂小结
1.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几种方法?
2.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几种方法?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有何关系?
4.现在证明线段相等问题,一般应从几方面考虑?
V布置作业:P56页习题12.3第5、6题
12.3.2等边三角形(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练地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等腰三角形内角的角度。
2.熟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2.通过例题教学,帮助学生总结代数法求几何角度,线段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简洁的逻辑推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叙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它是怎么得到的?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也可以简称“等边对等角”。把等腰三角形对折,折叠两部分是互相重合的,即AB与AC重合,点B与点C重合,线段BD与CD也重合,所以∠B=∠C。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由于AD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所以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BAD=∠CAD,AD为顶角平分线,∠ADB=∠ADC=90°,AD又为底边上的高,因此“三线合一”。
2.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4,则其周长为多少?
二、新课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底边与腰相等,这时,三角形三边都相等。我们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呢?
1.请同学们画一个等边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各个内角的度数,并提出猜想。
2.你能否用已知的知识,通过推理得到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由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得到∠A=∠B=C,又由∠A+∠B+∠C=180°,从而推出∠A=∠B=∠C=60°。
3.上面的条件和结论如何叙述?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有几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也称为正三角形。
例1.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B=30°,求∠1和∠ADC的度数。
分析:由AB=AC,D为BC的中点,可知AB为BC底边上的中线,由“三线合一”可知AD是△ABC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从而∠ADC=90°,∠l=∠BAC,由于∠C=∠B=30°,∠BAC可求,所以∠1可求。
问题1:本题若将D是BC边上的中点这一条件改为AD为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或底边BC上的高线,其它条件不变,计算的结果是否一样?
问题2:求∠1是否还有其它方法?
三、练习巩固
1.判断下列命题,对的打“√”,错的打“×”。
a.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b.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其它两个内角也为60°()
2.如图(2),在△ABC中,已知AB=AC,AD为∠BAC的平分线,且∠2=25°,求∠ADB和∠B的度数。
3.P54练习1、2。
四、小结
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推出等边三角形的各角相等,且都为60°。“三线合一”性质在实际应用中,只要推出其中一个结论成立,其他两个结论一样成立,所以关键是寻找其中一个结论成立的条件。
五、作业:1.课本P57第7,9题。
2、补充:如图(3),△ABC是等边三角形,BD、CE是中线,求∠CBD,∠BOE,∠BOC,∠EOD的度数。
12.3.2等边三角形(二)
教学目标
1.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I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回顾上节课讲过的等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1.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
2.等边三角形每一个角相等,都等于60°
3.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其中1、2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3、4的等边三角形的判断方法.
II例题与练习
1.△ABC是等边三角形,以下三种方法分别得到的△ADE都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
①在边AB、AC上分别截取AD=AE.
②作∠ADE=60°,D、E分别在边AB、AC上.
③过边AB上D点作DE∥BC,交边AC于E点.
2.已知:如右图,P、Q是△ABC的边BC上的两点,,并且PB=PQ=QC=AP=AQ.求∠BAC的大小.
分析:由已知显然可知三角形APQ是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又知△APB与△AQC都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推得∠PAB=30°.
3.P56页练习1、2
III课堂小结:1.等腰三角形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条件
V布置作业:1.P58页习题12.3第ll题.
2.已知等边△ABC,求平面内一点P,满足A,B,C,P四点中的任意三点连线都构成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有多少个?
12.3.2等边三角形(三)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二、新授: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边相等;三角都是60°;三边上的中线、高、角平分线相等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注意:推论1是判定一个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方法.推论2说明在等腰三角形中,只要有一个角是600,不论这个角是顶角还是底角,就可以判定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推论3反映的是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关系.
3.由学生解答课本148页的例子;
4.补充: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BD是AC边上的中线,DB⊥BC于B,
∠ABC=120o,求证:AB=2BC
分析由已知条件可得∠ABD=30o,如能构造有一个锐角是30o的直角三角形,斜边是AB,30o角所对的边是与BC相等的线段,问题就得到解决了.
B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