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递推关系的求解

小学健康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01

递推关系的求解。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递推关系的求解”,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递推关系的求解
一基本概念
定义:确定的数列称为递推数列。(为其的阶)
二基本解法
(1)
(2)
(3)
常系数线性齐次递推关系
将(2)称为(1)的特征方程
若是(2)的重根,则(1)的个特解分别为个特解的线性组合就是(1)的通解。
设找到,使
令可得.从而为的根。
结论:,若有两个不动点,则,这里。若只有一个不动点,则,这里
三常用思想:
1.不动点,特征根
2.无理化有理(取对数,化新数列)
3.多元化少元
4.高次化低次
5.高阶降低阶
6.非线性化线性
7.非齐次化齐次
8.猜想试解

P103例6在正项数列中,求通项公式。
解对两边取对数,得

这说明数列是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则有

P104例8设数列满足且
求证:是完全平方数。
证由式可得并代入式,得
两式相减
由方程,得
那么
通解为
由,代入上式解出,得
因为为正偶数,所以,是完全平方数.
P106例9数列中,.
解构建数列.

化简得
所以
数列是以2为首项,1/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所以

P107例10已知满足,且,求.
解:是二阶线性非齐次递推数列,先设法将它转化为一阶递推关系,故条件变形为:
可见是常数列,逐次递推得

P107例11设满足,求.
解:,解方程,得
于是由定理10得,
则:
由已知可得,解得

P108例12已知满足,,且,求.
解:,故
两式相减得

则,
根据特征方程求解
.
P108例13设正数列满足,求.
解:把递推关系改写为①
令,则①为②
对②两边取对数,得③
令,则③为
利用不动点性质有即
故其中,
即是以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由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可知为常数数列,逆推上去,得,则,故是以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由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可知.
P109例14数列定义为:,求证:对任意的自然数,,表示不超过的最大整数。
证明:递推关系较为复杂,结论又未给出的表达式,不妨通过归纳法探索的表达式:
当时,,
当时,,
……………
由此可以猜想:.①
问题转化为证明这一猜想,再证可被3整除。可令
当时,成立;假设当和时①式成立,则
时,由的递推关系及
可证:,
又由,故为正整数,
为内的纯小数。
所以成立。
P110例15设满足,且,求.
解:令,则
令且
所以利用不动点性质,有
所以①,又,令,则,所以
把上述代入①可得,即,,故.

相关推荐

递推数列中的通项公式


课时25递推数列中的通项公式
【教学目标】1.掌握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的关系,并能由数列前n项和求出通项公
式;能解决简单的由递推关系给出的数列;
2.掌握一些常见数列综合问题的求解方法;
【知识点】
1、和的关系
⑴;⑵。
2、由递推公式推导通项公式

【典型例题】
【例1】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满足,求an

【例2】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满足,,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例3】⑴若数列满足,,求。
⑵已知,()求an
(3)已知数列中,,,求。

【例4】(1)在数列中,,,求。
(2)数列中,,求。
(3)已知,,且,求an

【例5】(1)设数列是首项为1的正数数列,且,求。(2)设数列{an}是首项为1的正项数列,且,求an

【例7】(1)已知数列{an}中,,求an
(2)已知数列{an}中,,求an
(3)已知,点在函数的图像上,求

【例8】数列{an}前n项和是Sn,且,(n=1,2,3,…,
求:(1)a2,a3,a4的值及数列{an}的通项公式;(2)的值。

例9.数列中,,前项和为,且,,求。

【作业】
1、如果数列的前n项和,an=_________
2、数列{an}满足:,则an=_________
3、已知a1=-,(n∈N*,n≥2),则an=_________
4、数列中,,则________
5、数列{an}中,a1=1,a2=,且n≥2时,有=,则=
6、数列满足:,则=
7、数列中,,,则=

8、已知某等差数列共有10项,其奇数项之和为15,偶数项之和为30,则其公差为

9、等差数列中,,则________
10、设数列的前项和为,,,求证:(1)数列是G.P;(2)。

11、数列中
(1)求数列前n项的和(2)设Sn=,求Sn

12、设数列{an}前n项和是Sn=2n2,{bn}为等比数列,且a1=b1,b2(a2-a1)=b1(1)求数列{an}和{bn}的通项公式;(2)设,求数列{cn}的前n项和为Tn。

【典型错误及原因分析】

高考数学知识点:轨迹方程的求解


高考数学知识点:轨迹方程的求解

符合一定条件的动点所形成的图形,或者说,符合一定条件的点的全体所组成的集合,叫做满足该条件的点的轨迹.

轨迹,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凡在轨迹上的点都符合给定的条件,这叫做轨迹的纯粹性(也叫做必要性);凡不在轨迹上的点都不符合给定的条件,也就是符合给定条件的点必在轨迹上,这叫做轨迹的完备性(也叫做充分性).

【轨迹方程】就是与几何轨迹对应的代数描述。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⒉写出点M的集合;

⒊列出方程=0;

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⒌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⒊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⒌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高二数学《圆锥曲线最值问题的求解》集体备课


高二数学《圆锥曲线最值问题的求解》集体备课

一、定义法(最短路径)
对于求距离和的问题,要结合圆锥曲线自身的特点,巧妙地利用定义,解决距离的最值.
例1:已知抛物线,定点A(3,1),F是抛物线的焦点,在抛物线上求一点P,使|AP|+|PF|取最小值,并求的最小值。:
分析:利用抛物线的定义把到点p到抛物线准线的距离转化成点P到焦点的距离,在利用三角形的知识求最小值.由点A引准线的垂线,垂足Q,则|AP|+|PF|=|AP|+|PQ|,即为最小值。
O
F(1,0)x
A(3,1)
y
QP
解:如图,,焦点F(1,0)。由点A引准线x=-1的垂线,垂足Q,则|AP|+|PF|=|AP|+|PQ|,即为最小值..
由,得为所求点.
若另取一点,显然。
[点悟]:解此类最值问题时,首先注意圆锥曲线定义的转化应用,其次是平面几何知识的应用,例如两点之间的线段最短,三角形中的三边之间的不等关系,点与直线上的点的连线的中垂线段最短等.
二、参数法
利用椭圆、双曲线参数方程转化为三角函数问题,或利用直线、抛物线参数方程转化为函数问题求解。
例2、已知椭圆,直线l:,椭圆上有一动点p,求p到直到直线的最小距离.
分析:写出椭圆参数方程,设切点为,然后代入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结合三角函数的最值判断距离的最值.
解:由题意可设动点的坐标为,
则点P到直线l的距离为
[点悟]利用圆锥曲线参数方程转化为求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再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得出结果。
三、二次函数法
将所求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最值问题,再利用配方法或均值不等式或判别式等方法求解.
分析:求出椭圆的焦点,代入所求的表达式中,整理得出函数的表达式,再利用函数方法求解。
解:易知,所以设
因为,所以x=0,即点P为短轴的端点时,有最小值-2.

[点悟]把所求的最值表示为函数,再寻求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但要注意函数的定义域。
四、数形结合
在求圆锥曲线最值问题中,如果用代数方法求解比较复杂,可考虑用几何知识求解,,利用平面几何知识求解,蕴涵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例4:若实数.
分析:看似是函数求最值,如果做起来实在是不容易,如果考虑到x,y的几何意义,那么问题就简单的多了

则,
即表示中心在
顶点坐标
的最大值
即是求表示椭圆上的点到C(-1,0)的距离的平方的最大值减1
所以
[点悟]:在解决求值问题时,应先从几何直观图形出发,根据图形的几何性质洞察最值出现的位置,再从代数运算入手,最终求的最值.
五、不等式法
列出最值关系式,利用均值不等式“等号成立”的条件求解。
例5抛物线y2=4x的顶点为O,点A的坐标为(5,0),倾斜角为的直线l与线段OA相交(不经过点O或点A)且交抛物线于M、N两点,求△AMN面积最大时直线l的方程,并求△AMN的最大面积
分析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有关弦长的问题本例主要涉及弦长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不等式法求最值、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涉及弦长问题,应熟练地利用韦达定理设而不求计算弦长,涉及垂直关系往往也是利用韦达定理,设而不求简化运算.
解:由题意,可设l的方程为y=x+m,其中-5<m<0
由方程组,消去y,得x2+(2m-4)x+m2=0①
∵直线l与抛物线有两个不同交点M、N,
∴方程①的判别式Δ=(2m-4)2-4m2=16(1-m)>0,
解得m<1,又-5<m<0,∴m的范围为(-5,0)
设M(x1,y1),N(x2,y2)则x1+x2=4-2m,x1·x2=m2,
∴|MN|=4
点A到直线l的距离为d=
∴S△=2(5+m),从而S△2=4(1-m)(5+m)2
=2(2-2m)·(5+m)(5+m)≤2()3=128
∴S△≤8,当且仅当2-2m=5+m,即m=-1时取等号
故直线l的方程为y=x-1,△AMN的最大面积为8

垂直关系的性质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垂直关系的性质》,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6.2垂直关系的性质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及其与直线与直线垂直的关系,并会应用。
2.通过定理及性质的学习,学会解决有关垂直问题。
二.重点,难点
重点:垂直关系的判定及性质的应用。
难点:线面垂直在线线垂直与面面垂直关系间的转化。
三.知识链接

四.知识应用
例1.已知直线a//直线b,a平面,求证:b(A级)

例2.如图所示,P为ABC所在平面外一点,PAPB,PBPC,PCPA,PH平面ABC于H,求证:H是ABC的垂心。(B级)

四自测达标
1.如图,如果MC菱形ABCD所在平面,那么MA与BD的位置关系是(A级)()
A.平行B.垂直相交C.异面D.相交但不垂直
2.经过平面外一点和平面内一点与平面垂直的平面有(A级)()
A.0个B.1个C.无数个D.1个或无数个
3.已知ABC,直线mAC,mBC,则mAB(填“”或“不垂直”)(B级)

4.如图所示,四棱锥S-ABCD的底面是菱形,SA底面ABCD,E是SC上一点。
求证:平面EBD平面SAC(B级)

5.如图所示,在三棱锥P-ABC中,PA平面ABC,平面PAC平面PBC。
求证:BC平面PAC(C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