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30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七年级语文导学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幼时记趣
课标要求:
1.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这种乐趣体现了作者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典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教材简析:
这是作者追记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取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记叙.
教学建议:语气
1.本文是学生初中阶段语文课上学的第一篇文言文,应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读准字音,初步读懂文章,并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做到停顿正确,不读破句子,注意语调、语气.
2.要求学生重点识记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文中的明察秋毫、故、私、拟、强、怡然称快、神游、庞然大物、拔山倒树、方、之、以、或、其、盖等。
3.注意讲清课文的省略句:如“群鹤舞(于)空”“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等;固定句式:“作……观”“以……为……”“……为所……”等.
4.要求学生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全文。
5.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文章写了什么样的童年生活?“物外之趣”有哪几件?
6.补充一篇课外文言文。
7.研究“物外之趣”
怎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
“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说说你童年的一些趣事,以此来拓展课文内容,加强口头表达训练。
课堂展示:
1.预习一测1.2
2.试总结文中“之”“其”虚词的用法及含义.
3.课内一练2.3(见79页)
4.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见79页)
5.“观文如鹤”这种现象能存在吗?应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从而引出“心之所向”,观察、想象、联想的关系)
6.在文中找出你认为有趣的地方,并说说“趣”在哪里?本文写了几件趣事?(并由此导出文章结构形式)
7.发掘潜力(见80页)
8.童年时美好的,冰心老人赞其为“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现请你调动自己的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例: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善良的星星;童年是妈妈的摇车,不停的摇啊摇;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远飞逝不见的箭。
9.补充课外文言文《滥竽充数》(见81页)
10.我来说自己的童年、童年里那有趣的故事。
学生小结其收获:
教学后记:
精选阅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台阶》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台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识记“凹凼”“糟糕”“烦躁”“微不足道”等词语。
2.能学会梳理故事情节并进行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3.能学会从细节描写处分析人物形象。
4.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解读小说的主题。
助读资料:
1.作者简介:
李森祥,浙江衢州人。当代作家,浙江省作协的专业作家。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现已创作了200多万字的作品,1986年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选载,获1991年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电视连续剧《天下粮仓》的编剧之一,历史剧《卧薪尝胆》的编剧。他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作品中充满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生活中的他同样保持着朴实无华的风格。
2.背景材料:
《台阶》是作者亲历农村生活的深刻感受。李森祥远离故乡,从戎军营,时空的距离,使他对故乡产生了一种极其亲切、真实的回忆。作者根据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极低,许多农民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立志改变现状这一现实写下了这篇小说。21教
3.文章体裁: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4.细节描写:
指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的一些细小的环节进行具体、细腻、形象、生动的描写。(它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环境、物件、场面等。)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抓住一个点(能表现中心的典型的环节),将其特写放大,通过用贴切、生动、细致的语言,使其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一、自主学习
1.自学提示:自读课文,标注好段号。根据示例,从课文中摘录出你认为重要的(包括字音容易读错、字形容易写错)的生字词(例:凹凼、揩、涎水),并在下面的横线上抄写两遍,如有字音和词义不懂的词请参照注释和工具书注音和释义(至少摘录6个)。(示例:尴尬(gngà):神色、态度不自然。微不足道: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足”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值得”。)
字词:
词义:
2.自学提示:读完课文后,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温馨提示:概括事件的要素:主人公、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把握三个要点:人物(谁)+时间地点+事件(做了什么事)
父亲为显示自家的地位高,花了大半辈子造一座有高台阶的新屋,最后,台阶造好了,父亲却老了。
(主人公)(起因)(经过)(结果)
3.自学提示: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4.自学提示:再次自由发声朗读一遍课文,用多种方式去品读、品析父亲人物形象。【温馨提示:用批注式的方式进行品析,可以采用独白式的文字、情景再现式等文字品析语句,写在教材旁边】
例1:“柳树老是摇来摇去”让人感到这个“梦”似乎有些恍惚,但“专注”一词却能让读者感受到即使梦想恍惚,父亲仍执着追寻。“摇不散的目光”里透出的是父亲对高台阶的向往。绿阴里的父亲啊,他向往着“高台阶”,于是他为这个梦甘愿劳苦一生。(品读语言式)
例2:唉!坐在自家三级的台阶上,看看人家的九级台阶啊,明显矮了很多哦!我什么时候能坐在高高的九级台阶上望望远处,抽抽旱烟啊!(内心独白式)
5.自学提示:细节描写能很好展现人物形象,仔细揣摩小说的精华段落,理解父亲的形象。(1)品读第5段“父亲的脚(2)品读第13段“父亲的眼光”(3)品读第19段“父亲的汗珠”(4)品读第21段“父亲的笑容”(5)品读第28段“父亲的腰”(6)品读第30段“父亲的头颅”
通过品读感知:父亲是一个的人。
二、课堂学习
1.小组交流讨论解决预习问题。(1)解决疑难字词(课件出示生字词小组汇报认读字词,并解读词义)(2)交流文章的故事内容。(3)分析人物形象
2.课堂交流展示。
3.小组质疑补充。
(小组汇报人物形象时,要求每一个组只汇报一个比较令人感动的细节赏析,说出在此处父亲是怎样的人,读到感动处可以进行朗读。其他组在汇报时不要重复前面组所说过的父亲形象。)
4.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老师读了这篇文章也有一个疑问,不知大家能否帮我解决:“有人说,父亲终极一生的努力,终于造好了九级台阶,实现了人生的梦想,似乎是一出喜剧。但也有人说,这是一出悲剧。你们是怎么认为的?(结合文中句子来分析,学生讨论汇报)
5.课堂小结。
6.布置作业。
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导学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熟读全文,直至背诵。(重点)
2.积累文言词语,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难点)
3.知道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知识链接】
1.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此人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记述魏晋时期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在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六朝(222–589年),一般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即孙吴(或称东吴、三国吴)、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南朝陈这六个朝代。
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
2.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魏晋时期的才女。她自幼聪识有才辩。是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
【自主学习夯实基础】(高效课堂从预习开始)
1.给加点字注音:
俄而()雪骤()差()可拟()无奕()女
2.参考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内集:儿女:俄而:雪骤:
欣然:差可拟:未若: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咏雪》选自,组织编写者为,朝家。该书是小说的代表作。
4.熟读全文。
【师友合作读文译文】
美美地读(从读中感受)
1.听范读:听字音、节奏和情感。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白雪/纷纷/何所似(3)撒盐/空中/差可拟(4)未若/柳絮/因风起(5)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师友朗读展示。(学友先读,学师评价,学师再读)
认真地译(从译中探究)
师友合作,结合课前预习中的重点词语及课下注释翻译全文。
温馨提示: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学会抓关键字词,把自己不理解的字句划出来,向小组提出,并解决。
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2)状语后置句:撒盐空中差可拟(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
细细地品(从品中领悟)
【小组探究讨论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3.文中将雪比喻为“”和“”(用课文原句回答),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我认为一句更好,因为
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盘点收获拓展提升】
1.请说出有关雪的诗句:
2.咏雪的名句
A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D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群《对雪》
E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F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2.课堂小结:
【强化训练当堂达标】(仔细点、动动脑,相信你一定会有不错的成绩!)
一、解释词语:
1.内集:2.儿女:
3.俄而:4.差可拟:
5.未若:
二、翻译下列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三、自己试写一句描写白雪的比喻句。
白雪纷纷,好像
【小组评价师生反思】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导学案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导学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
3、体会本文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4、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5、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文学常识】
1、花木兰的故事源于《木兰诗》,《木兰诗》选自朝·郭茂倩编的《》,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叙述了古代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
2、乐府是汉朝的音乐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专门收集民歌,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成为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
3、乐府诗的特点
(1)叙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和完整的故事情节。
(2)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的描写等。
(3)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五言是乐府民歌的创新。
(4)有丰富奇特的幻想,具有浪漫色彩。
4、互文:这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互文”现象。所谓“互文”,即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互相补充的。
互文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是指一联中的两句词语意思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一、积累下列学科网()--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知识:
1、读准下面黑体字的字音。
机杼()可汗()鞍鞯()辔头()燕山()
鸣溅溅()鸣啾啾()胡骑()戎机()朔气()
红妆()金柝()著()傍地走()
二、初读诗歌,疏通文意:
1、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1)木兰当户织:(2)唯闻女叹息:
(3)问女何所忆:(4)旦辞爷娘去:
(5)朔气传金柝:(6)策勋十二转:
(7)赏赐百千强:(8)著我旧时裳:
(9)雄兔脚扑朔:(10)胡骑:
(11)万里赴戎机:(12)关山度若飞:
3、《学习辅导》P22第3、4题
4、词类活用
(1)愿为市鞍马()
(2)策勋十二转()
(3)当窗理云鬓()
5、文言句式
(1)倒装句:问女何所思
(2)省略句:愿为市鞍马
6、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三、再读诗歌,把握内容:
1、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2、根据概括各段内容填空,理清课文情节。
代父从军→()→()→还朝辞官→()→比喻赞美,讴歌英雄
3、详略分析: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四、品读诗歌,赏析人物:
(一)品读:(提示: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作用?)
1、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5、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探究:
6、《学辅》P23、第11题
7、“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有什么表达效果?
8、最后一段可否删去?为何?
(二)人物赏析:
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请用准确的词语概括木兰的形象。
五、总结全文: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巾帼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
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刚毅勇敢、淳厚质朴,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的优秀品质。
艺术特色
1、叙述情节详略得当,突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2、具有民歌风格。(语言生动质朴,运用顶真、问答、排比、复沓、对偶等句式)
3、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
六、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一)、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
(二)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木兰诗》中描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
(2)《木兰诗》中表现木兰操办军备物资急切而又井然有序的诗句是
(3)《木兰诗》中描述木兰矫健的英姿和行军之快的诗句是
(4)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和恶劣的环境的诗句是
(三)选择题:
1.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D.意思是非常、十分。
2..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3.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4.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5.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