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

小学六年级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8

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吗?

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请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交流汇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元旦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

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主要事例写得详细一点。

时间主要事例

腊八腊八粥,腊八蒜

腊月十九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二十三祭灶

除夕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元旦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

元宵悬灯结彩,放花炮

3.交流填表情况,老师相机在表格中板书关键词。有不同意见的相互讨论。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

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

1.通过阅读填表,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元宵节)

2.除夕和元宵节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出相应的段落,试着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五、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我们进行听写比赛。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腊月熬粥饺子腊八蒜高醋年糕逛庙会

1.对照课文检查改错,评出本次的听写冠军。

2.讲解易错字。

“熬粥”的“熬”字,左上方的一竖不能和下面的一撇连成一笔;“醋”字的左边不能写成“西”。

二、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1.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有哪几个时间段?

指名回答,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十九放年假,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元旦,元宵节

2.准备过年。

①在这五个时间段中,哪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腊八,正月十九放年假)

②请找出课文中描写人们准备过年的段落。(1—7自然段)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忙乱、紧张”)

③大人在忙些什么?小孩儿在忙些什么?他们这时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④你最喜欢哪一种活动?请找出来读一读。

⑤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

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

3.过年时。

①交流: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元旦、元宵)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都是一样热闹吗?默读思考:除夕、元旦、元宵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元旦:悠闲、快乐;元宵:红火、美丽。

④品读“除夕”一段,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⑤品读“元旦”一段,进一步体会元旦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写人们“逛庙会”的地方,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⑥重点品味“元宵节”的气氛。

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重点句子品读:“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三、总结课文,领悟写法

1.总结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课文却只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写“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③如果让你写春节,你打算怎么写?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写一写。

四、作业

朗读课文,读出过年的喜庆气氛。

板书:

北京的春节

除夕:喜庆、团圆

元旦:悠闲、快乐

扩展阅读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数学教案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

2、 经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过程和运用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目标展示。

1、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比的知识,你能说说什么是比吗?举例说明比各部分的名称。

2、 今天,我们要在比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新知识(板书:比例)。

3、 看到这个数学新名词——比例,你的脑子里产生出哪些问题?

【老师有选择地板书如:什么是比例(或比例的意义),比例的组成及名称,比和比例的区别等。】

4、 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 我们从学习数学开始,几乎天天都用到等号,你能说出几个含有等号的式子吗?说说等号在式子中的作用是什么?(连接左右两边相等的两部分)

2、 自主探究,初步形成印象。

(1) 两个比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吗?

(2) 你能在练习本上写出两个可以有用等号连接的比吗?

(3) 和你小组内同学交流你写出的式子,并说明理由。

(4) 学生汇报。

3、 形成概念。

(1) 像黑板上我们所列出的这些式子叫做比例。

(2)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吗?

(3) 老师小结: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4、 深化概念,巩固练习。

(1) 你认为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吗?(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2) 你能抓住这个关键写几个比例式吗?(2分钟的时间看谁写得多,并且和别人的不一样。)

〈二〉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 比例各部分有自己的名称?你知道吗?

(预设:学生如果不清楚的话,教师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 找出黑板上这几个比例的内、外项。

3、 比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1) 把黑板上的这几个比例式写成分数形式。(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2) 找出它们的内、外项。

(3) 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三〉比和比例的区别。

1、 小组讨论、交流。

2、 全班交流。

3、 小结: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式子。比例有4项,比有2项。

三、 巩固练习。

1、 填空。

(1)、表示( )的式子叫做比例。

(2)、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要看它们的( )是不是相等。

(3)、写出比值是 的两个比( ):( )和( ):( ),写成比例是( )。

(4)、选取48的4个因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

2、课本32页国旗尺寸成比例吗?

3、课本33页“做一做”第2题。(用右图中的4个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比例的变化有规律可循吗?若有能用已学的知识解释吗?如不能解释,课后请预习课本34页。下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圆柱体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述回顾,导入新课

以2人小组回顾下列内容:(要求1题组员给组长说,组长补充。2题同桌互说。说完后坐好。)

1、说一说:(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如何用字母表示?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 ) 用字母表示( )

2、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只说出解题思路,不计算。)

(1)r=1厘米; (2)d=4分米; (3)C=6.28米。

(二)揭示课题

你想知道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体积”吗?你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吗?今天就来学习“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设问导读

请仔细阅读课本第8-9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一)以小组合作完成1、2题。

1、猜一猜 ,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 )×( )

2、我们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指出: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圆柱的底面也可以像上面说的那样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如课本第8页右下图所示)。(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进行切、拼)观察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之间的关系

(1)圆柱的底面积变成了长方体的( )。

(2)圆柱的高变成了长方体的( )。

(3)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后,体积没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 )×( ),所以圆柱的体积=( )×( )。如果用字母V代表圆柱的体积,S代表底面积,h代表高,那么圆柱的体积公式可用字母表示为( )

[汇报交流,教师用教具演示讲解2题]

(二)独立完成3、4题。

3、如果已知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5米,怎样计算柱子的体积?

先求底面积,列式计算( )

再求体积,列式计算( )

综合算式( )

4、要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可以用杯子的“( )×( )”(杯子厚度忽略不计)

【要求:完成之后以小组互查,有争议之处四人大组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挑选一些小组进行汇报、交流,并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三、自我检测

1、课本9页试一试

2、课本9页练一练1题(只列式,不计算)

【要求:完成后小组互查,教师评价】

四、巩固练习

课本练一练的2、3、4题

【要求:组长先给组员讲解题思路,然后小组内共同完成】

教师进行错例分析。

五、拓展练习

1、课本练一练的5题

2、有一条围粮的席子,长6.28米,宽2.5米,把它围成一个筒状的粮食囤,怎样围盛的粮食多?最多能盛多少立方米的粮食?

【要求:先组内讨论确定解题思路,再完成】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这节我们利用转化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来推导其体积公式,切记用“底面积×高”来求圆柱的体积。

2、作业:课本练一练6题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按比分配》数学教案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按比分配》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解答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要求: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按比分配问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把比转化成分数。

教学用具:

计算机、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两个人共同出钱买了几张彩票,结果有一张中奖。能平均分配奖金的数目吗?从而引出课题:按比分配(板书)

二、设疑架桥,解决问题。

1、出示例5:请同学们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说一说自己得到了哪些信息。你们怎样理解“3:2”的含义,先在小组里交流。

交流的结果可能会有三种:

(1)红色方格数是黄色方格数的3/2,黄色方格数是红色方格数的2/3。

(2)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3)红色方格数占总数的3/5;黄色方格数占总数的2/5。

按3:2分配涂色,你们估计哪种颜色的格子会多一些?在自己的本子上算一算?

老师说:谁愿意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大家听?

A:学生的第一种方法:3+2=5(份)30÷5=6(格)6×3=18(格)6×2=12(格)老师说:这样的做法可以吗?(他的方法很正确。)

B:学生的第二种方法:3+ 2=5,

红色:30×3/5=18(格)

黄色:30×2/5=12(格)

老师说:这种算法也不错,说说你的想法。(学生说:3+2=5份,总共有5份,红色方格数就占总数的3/5,黄色方格数数就占总数的2/5,拿总共的30格去乘对应的分数就得到了对应的量)

老师说:谁再来说一说这里的3/5和2/5别表示什么?怎么得到的?

老师说:求两种颜色各分得多少,为什么都要拿30去乘这两个分数?(学生说:实际上就求30的3/5和2/5是多少?所以用30去乘这两个分数)

老师说:比较这两种算法,想一想有什么不同?

(第一种算法是先算1份量,再算几份量,第二种算法是先找出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总量去乘这些分数。)

老师说:说得太好了,第一种算法实际上是把比转化成了份数,先算出1份数,再分别算出几份数,第二种算法实际上是把比转化成了分数,先找出各部分量分别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进行计算。

2、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3、修校门路用了20吨的混凝土,水泥、沙子和石子的比是2:3:5,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吨?

三、练习

1、一个长方形周长60厘米,长与宽的比为3 :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有一个长方体,长、宽、高的比为3 :2:1,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按比分配问题)

你们有什么收获?(弄清总量, 总份数,每一个占总数的多少 )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老师在解答。)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丰富对角的概念的理解,完善认知结构。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角等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量角器量角、画角,理解垂直与平行的关系,画垂线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形成网络

1.提出要求

①分别画一条直线、一条射线和一条线段。

②看图说说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③说说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关系。

④在纸上画出两条直线

2.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并板书。

a相交(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相交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b不相交(当两条直线不相交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二、巩固练习,反馈校正

完成教科书第100页“练习十九”

1.完成第2题: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先分小组说,再全班交流

2.完成第3题:先让学生观察图形,再独立思考,最后指导学生用两点决定一条直线的知识说明。

3.完成第4题:先让学生讨论:通过一个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通过两个点呢?再指导学生用两点之间的连线最短的知识说明

4.完成第5题:指导学生说思考过程时,师着重指出:因为从直线外的一点到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直的线段是最短的,因此从A或B点出发,连通主管道的小管道应该与主管道相应部分垂直。最后让学生独立操作。

三、拓展延伸,整理反思

1.师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角?你能填写下表吗?学生独立做好后全班交流。

2.师让学生用活动角演示上面的各种角,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讨论后,师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完成教科书第101页“练习十九” 第6题 学生独立填后反馈校对。

4.画角、量角器量角

(1)让学生说一说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2)师让学生尝试画45度和135度的角各一个,在用量角器量,并让学生对比,这两个角画时和量时有什么不同?要注意什么?

(3)完成教科书第101页“练习十九” 第7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数学教案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3.理解比例尺的书写特征。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

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什么是比例尺(自学书上内容,学生交流汇报)

出示图例1

在绘制地图和其它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介绍数值比例尺

让学生看图。

“我们经常在地图上看到的比例尺有这两种: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有时也可以写成:1/100000000 ,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

3.介绍线段比例尺

还有一种是线段比例尺(看北京地图),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km的实际距离。”

4.介绍放大比例尺

出示图例2

“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下面就是一个弹簧零件的制作图纸。“

学生看图,“你知道比例‘2:1’表示什么意思吗?这也是一个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2:1

比较这个比例尺与上面的比例尺有什么相同点,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都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不同点:一种是图上距离小于实际距离,另一种是图上距离大于实际距离。

5.总结

比例尺书写特征。

(1)观察:比例尺1:100000000

比例尺1/5000000

比例尺2:1

(2)看一看,比例尺书写形式有什么特征。

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6.比例尺的化简和转化

“我们再看一下北京地图上的这个线段比例尺,这里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50千米,你会把这个线段比例尺转化成数值比例尺吗?”

说明: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

“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为什么?”(因为把米化作

“50千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把50千米改写成5000000厘米。

“现在单位统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样化简?”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5000000

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最后教师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10厘米:10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写出数值比例尺)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汇报交流结果。

2.完成课文练习八第1~3题。让学生完成第48页的“做一做”。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项是不是“1”。

四、课堂小结

(本课要点:1.比例尺的意义;2.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互化;3.注意单位名称的改写,如把千米和厘米的换算就是扩大或缩小100000倍的关系。)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数与代数》数学教案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数与代数》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数的认识”的过程。

2、能对学过的数进行较系统的整理,进一步掌握数的知识,发展数感。

3、积极参加自主整理的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课前预习:

小组合作,交流整理:

回顾以前学过那些数,各举五例。分析不同类数之间有何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回忆数的认识

1、回顾数的意义。

师:你学过那些数?

(生回答)

师出示卡片,生齐读。师:举例说明这些数可表示什么?

(生回答)

2、数的分类。

完成问题(1)。

师:把上面的数填到合适的位置

(生回答)

师:每种类型的数,除了上面几种类型,你还能举出其它的吗?

(生回答)

3、数的互化

师出示问题(2)

呈现表格,完成数的互化,交流做法。

4、数的大小比较。

师出示问题(3)

学生自主完成。

5、适时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复习到数的哪些知识?

(生回答)

二、整理回顾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1、引出问题。

师:小明的爸爸年龄数的十位上是最小的合数,个位上的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且年龄是小明的五倍,同学们能猜出小明和他爸爸的年龄吗?

(生回答)

以上问题,我们运用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倍数和因数)

明确:我们一起回顾和整理倍数和因数。

2、小组合作,梳理知识。

师:以小组为单位,将学过的“倍数和因数”知识整理下来。同学们认真讨论,由组长记录,一会儿我们要比一比,看一看哪一个小组整理的更加完整、科学合理。全班交流。

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师: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为什么先学因数和倍数?

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

师:倍数和因数是基础,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今天整理出来的倍数和因数脉络图使这部分知识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

三、复习正数和负数

师出示亮亮家4月份收支情况记录。

学生阅读题目内容。

出示问题(1)。

提醒学生估算时要注意的问题。(生回答)师:(生回答)师:(生回答)

出示问题(2)。

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学生自主完成问题(2)。

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关注怎样用正负号表示收支情况,以及怎样基数按每次结余。

四、人民币上的号码

1、让学生拿出自己身上的人民币。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你的经验大胆回答。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问题?

六、课堂作业

1、2、3、4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过程。

2、 能对四则运算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运算定律进行归纳和整理,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3、 体验自主整理数学知识的乐趣,提高计算能力。

课前回顾:

我们学过那些计算?分别写出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的算式各一道,并计算出结果。小组内交流计算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四则运算

1、师: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计算?

生回答。

小组长汇报 本组在课前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2、议一议

出示问题(1)生归纳整理。

出示问题(2)生举例说明0和1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生整理汇报。(注意提示0不能做除数)

3、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加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生回答。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归纳出加减法互为逆运算。

同样的方法总结乘除法的关系。

说一说

师:上述关系在计算中有哪些应用?

启发学生回答,(进行验算、解方程等)

二、复习四则运算和运算律

1、师:我们学过的运算律有哪些?

小组讨论,自主总结,并写出字母表达式。

2、出示问题(2)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计算后交流做法,注意能简算的要简算。

3、 估算。

(1) 出示问题(1)

先让生独立思考并判断,再回答是如何判断的。

(2) 出示问题(2)

师生共同讨论怎样想,需要几个步骤。

计算问题(2)时可用竞赛的方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三、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回顾了什么内容?需要注意什么?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和体积》数学教案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和体积》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理解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

2、通过同学们自主探究,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同学们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采取小组合作、质疑问难、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同学们观察、猜测、分析、比较、综合的学习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流程 :

一、创设情境

让问题来源于生活 为了创设生活化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我先让学生看电脑显示,(在海边堆沙堆的画面),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沙堆都是近似圆锥形的,接着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他们想知道的知识,有的的同学想知道圆锥的特点,还有的多学生都想知道沙堆的体积有多大,从而确定本节课的研究课题“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这样一来教学问题自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习现场从生活实际巧妙地引进课堂。这一环节的处理,使问题来源于孩子们,来源于生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自主探究

让学生体验创造的快乐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体是圆锥体的?通过让学生看生活中的圆锥体的图片,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学生对圆锥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制作圆锥体,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纸做的扇子、铅笔、转笔刀、直角三角形等材料,让学生在制作的的过程中,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了圆锥,从而概括出圆锥的特征。同时用课件演示圆锥的各部分名称,并通过指一指实物圆锥的高,从而明确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才是高。同时置疑,从实物中我们无法看出圆锥的高,那么我们怎么知道它的高呢?我将先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测量方法,并根据汇报出示课件,然后再实际测量自己制作好的圆锥的高。在这一过程中,我充当了一名引导者,提示着研究方向,我与学生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作品。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三、提供时空,让学生品位研究的乐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联想猜测 让学生猜测、设想求圆锥体积的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讨论,可能会有以下设想:

1、以长方形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得到圆柱体,以三角形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而得到圆锥体,由三角形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而联想到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一半。

2、学生也可能认为两个同样大小的圆锥把一个倒过来拼不成一个圆柱,圆锥体积不是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等等各种设想。这里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联想和交流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第二步:探索质疑 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得到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圆锥体积=底面积 ×高 ×倍数。 接着教师用电脑出示一个和圆锥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并提问:“你们所说的圆柱是这样的圆柱吗?”结合学生的回答再显示出与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这样的设计,解决了部分有困难的学生心中的疑问。

第三步:分组验证 学生动手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可能会有多种方案:

1、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受到启发,用几个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做的圆锥体,捏成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有的学生利用自然课中学过的知识:物体排出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发现实体圆锥三次排出的水正好装满空圆柱。

3、还有的学生利用传统的装沙或装水的方法进行实验等等。 这样的设计,由教师操作演示变学生动手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四步:形成共识 通过学生演示、交流、讨论、教师演示(课件),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圆锥体积=底面积 ×高 × 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设想、探索、实验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四、回归生活,让探究变得富有魅力

1、以练习的形式出示例1。 例1:一个圆锥体冰淇淋的底面直径是6厘米,高是15厘米。据统计,每毫升冰淇淋约可以产生5.02焦耳的热量。这个圆锥体冰淇淋大约可以产生多少焦耳热量?(得数保留整数)

2、口答

3、变式练习: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1)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21厘米。

(2)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6分米。 这道题是培养学生联系旧知灵活计算的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4、操作练习。

让学生把实验用的沙子堆成圆锥形沙堆,合作测量计算出它的体积,或是利用学生从生活中找的一个圆锥形物体,想办法计算出它的体积。这道题就地取材,通过这道练习,给了学生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动脑,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知识对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的现象的解读。书本知识是生活的一种提取、概括和应用,它给学生学习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一座平台。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我以一种开放的、立体的教育视野和课程理念,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创造性地把生活和知识关联起来,原本枯燥的探究也变得充满灵性。

北京的春节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京的春节”,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学生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激发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的欲望与兴趣。

2.了解本文作者老舍先生和有关春节的习俗,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叙述和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感悟作者热爱春节文化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探究知识的能力。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畅谈体会,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

1.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体会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叙述和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悟作者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激发学生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的欲望与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简介有关春节的常识。

同学们,我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相信大家对春节再熟悉不过了。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传统、最热闹的节日,它象征着团结与兴旺。想必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过春节吧!可是,你们了解有关春节的常识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录音。

春节常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它的历史非常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春节是指我国农历年一年的岁首正月初一,农历年也叫阴历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春节不但是汉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其他许多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具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老师过渡:听了录音,大家简要了解了有关春节的常识。那么,你们知道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吗?你们知道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北京的春节》,就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浓缩的展现北京春节民俗风情的文章。

板书:北京的春节老舍

2.简介作者。(播放录音)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剧作家。老舍先生是一代语言大师,有驾驭语言的本领,尤其是北京话的运用,使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形成一种既通俗又诙谐幽默的独特风格。老舍先生的著作非常多,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了十几种文字,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创作了《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歌颂了新社会,被誉为人民艺术家。1966 年,老舍先生去世。

二、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播放本课朗读录音。(投影图片)

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书,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北京春节热闹、喜庆的气氛,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提取相关信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全文主要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学生甲:全文先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之后详细描述了除夕守岁、正月初一拜年、正月十五闹花灯,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板书:腊月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2)北京的春节大概有多长时间?

学生乙:课文在第1自然段中写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之后是春节的准备,直到**,在最后一段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很长,有一个多月的时间。

(3)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作者都写了哪些风俗习惯?

学生丙: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准备过年,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大人准备过年的物品;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炮、吃糖;过了小年要大扫除,把吃的备充足。

学生丁: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正月初一,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初六店铺开张,还可以逛天桥和听戏;元宵节,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4)根据习俗概述,你认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戊: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5)根据习俗概述,你认为课文应该怎么来分段呢?

全文共有13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六段,也可以分成三段。

分六段见前面课文详解。分三段如下。

第一段(第1~6自然段):写人们从腊八开始准备过年的情形。

第二段(第7~12自然段):写除夕、正月初一及元宵节的盛况。

第三段(第13自然段):写春节的结束。

板书:开始**结束

(6)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老师小结:作者描写了老北京的春节隆重、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展示了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的思想与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体现出老北京的春节独具特色、情趣盎然、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3.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老师过渡: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热闹、开心,大街小巷处处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说一说你品出了年的什么味道。(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学生甲: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使得过年格外热闹。

学生乙:年的味道是饭香食美的味道。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麦芽糖、江米糖;二十三后,把食物都要准备充足;除夕时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家家都要吃饺子;正月十五,大家吃元宵。食物可谓是既充足又丰盛啊!这是人们在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 人们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学生丙: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孩子们可以买喜欢的玩意儿,正月初一人们可以逛庙会,看节目,逛天桥,还能听戏,元宵节的灯会更是有声有色。

老师小结:在整个春节的一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含着最丰富的传统。从吃到穿,从情到景,期盼、祝愿,处处流露着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无不体现出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展示出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4.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找出春节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走近除夕。

联系你过年时的感受,你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学生甲:这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所有人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老师小结: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人们都在欢天喜地庆祝除夕,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在朗读中要把它表现出来。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元宵节到了。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3)走近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老师过渡: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这种气氛?

学生乙: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学生丙: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4)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节灯市,都会看到什么?

学生丁:如果我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我将会看见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老北京是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5.研读全文,充分感受。(出示研读提示)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3)根据交流的情况,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6.结束语。

同学们,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我们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朴实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优美画卷,使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老北京春节独具特色、情趣盎然、魅力十足的年文化,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那么,这么优秀的文章,作者是如何写的呢?下节课我们要仔细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并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一份难得的精神食粮 ——《北京的春节》教学案例 (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二册)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份难得的精神食粮 ——《北京的春节》教学案例 (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二册)”,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老北京的春节对平顶山的孩子来说陌生大于熟悉,怎么上?多途径查找资料应该是最佳上策,但查找资料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而且复杂多样的网络提供的资料也难以筛选

是谁设下的圈套

学生在多向互动中提出好多问题,其实这些问题通过阅读就能解决。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于是我建议孩子们多读几遍书,从书中找答案,在我的一句:看看谁能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通过读课文就把自己难以明白的问题弄懂。马上,同学们有的一个劲往书里钻,有的若有所思看着一个个小脑袋恨不得挖出宝贝来时,我心里欣喜若狂,哎,你们落入圈套了吧?

是不是有新的发现?问题一出,精灵鬼彭含笑说:从《老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中知道,大街小巷到处有表演,我觉得过春节时,最好是有机会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我们平顶山的马街评书,让大家平顶山人的风采。此言一出,马街评书便随着哈利波特的那根魔杖到春节乐园里转一个来回,精明眼刘穹来个回马枪:马街评书表演好,可以增添过年的气氛正当大家兴致勃勃谈论平顶山春节怎么过时,班上的小博士王洪涛低头不语,平时像这类激烈讨论哪里少得了他呀,可此时他却苦苦思索着什么于是,我拍拍他的肩膀说:小博士今天你遇到啥难题啦?小博士一听直摇头:我读了课文,再加上整理了网上查找的资料,我发现过年有好也有坏:好的是过年是中国的特色,坏的是春节大人拜年总不忘送礼,真希望大人换种方式,比如送电子贺卡什么的。小小年纪能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着实不易,且此发言足此牵一发而动全身,态度百变的张轲此时也频频点头,说:可不是,过年了,不管离家多远的人,总要赶回家过年,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这点很好,但是有的人过完了年还要千里迢迢出门去,来回奔波,钱又花得多,真不划算话匣子一打开,怎么也关不住,没等张轲坐下,富有爱心小天使之称的买士恒接过话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好,但如果只是妈妈一个人在准备年夜饭就很不好了,我建议全班应该一起做,特别是小朋友要参加,我们杜老师设置的蓝丝带不正是教我们懂得感恩吗?

都是鞭炮惹的祸

60个孩子,60种声音,他们奏起百鸟朝凤,各鸣佳音,我顺势一问:没错,我们要学会用感恩的心面对生活,那你在课文中又发现哪些值得感谢的人和事?这时,教室恬静的学园又书香满溢,过不多久,一双双小手又高举过头等待发言,态度百变的张轲抢先一步:从课文中我知道了,在鞭炮声中过春节,人们更欢乐了,所以我们要感谢制作鞭炮的人,而且我们如果没有买他们辛苦做的鞭炮,我们会更对不起他们,他们就是为了生活,才赚钱的呀没等张轲说完,反对声四起:如果有人不小心被你放的爆竹烧伤,我们放得开心,受伤的人却要在全家团圆的时候住院好几天,大家的年也会过得不快乐了,他们不能成为我们感恩的人。很多爆竹一起放时,浓烟滚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那噼啪、砰的巨响更是吓死人以前我也知道放鞭炮危险,但没想到鞭炮还有这么多的环境污染,又脏又吵又危险,以后我要少放。不,以后不要放了,多可怕呀,我妈妈说被炸伤的人有的眼球被摘除,有的被截肢,都变成残疾人了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让学园流淌着一泓活水,让我更加相信其文本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学生,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学生,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判断。

还问题生成的空间

在这平等丰富的信息场里,一个个有个性思考的孩子在语言锤炼中成长,而我也为抓住孩子的每一次灵感闪现而激动不已,可当我沾沾自喜时,我发现王洪涛不仅默不做声而且还两眼直往天花板瞧,于是我在王洪涛面前挥挥手,说:你在想什么呢?愿意告诉我吗?小博士说:过春节,我们都很喜欢过,刚才经大家一说,让我觉得过年好危险,我想,如果爆竹能变一变,发明更健康、好玩、安全的鞭炮,那小朋友就会玩得很开心。小博士一说完,班上那帮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小家伙就说:那怎么才算是健康、安全的呢?小博士回答道:制作的材料可以换一换、改一改,杜老师,我建议大家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绿色鞭炮,看看哪个小组最厉害。这么有创意的提议我当然是点头称赞的喽,可我也知道不要把千差万别的孩子揉成面团,送进流水线,打造成形状、大小、颜色,乃至口味都相同的汉堡包。因此,我说:我们将此次活动定为阳光春节A计划,你们可以就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进行探究,看最后谁能引领大家过个阳光春节,学会快乐语文。在我的一声令下,孩子们策划的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现采撷绿色鞭炮小队的活动片断与大家分享:

绿色鞭炮小队的七名队员忙着设计自己的绿色鞭炮,他们有的请教家长,有的上网络资源搜寻信息,有的到图书馆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张佳凝:今天国旗下讲话时,老师提到让健康消费进我家,我觉得可以制作一种绿色鞭炮,它的内部由录音机组成,装上带有鞭炮的录音带和闪光灯,一开开关就又闪光又有鞭炮声,又带劲又环保。刘穹:可以设计一种鞭炮是空心的,里面装入一些小石子,使用时使劲地摇动这种鞭炮,鞭炮就会发出噼啪的响声,多卫生。

课后,孩子们把零用钱省下来买材料,能找到的材料就千方百计寻找,焦世杰同学在征得爸爸同意后拆了一个能说话的小狗玩具,李向阳同学从小时候的玩具中找到了马达,当他们得意地捧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绿色鞭炮给我参观时,我的心再一次被这些花花绿绿的鞭炮,被孩子的心灵所感动,这呈现的是一份多么难得的精神食粮。

阳光春节A计划的活动还在继续,我的感动也时刻满溢学园,虽说是语文课,但所动态生成的问题却是下一节课查找资料、研究问题、开展活动的一个新起点,同时,学生多方对话的过程也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厚实底子,在多向对话的过程中,也让我明白60个学生就有60个课题,每个课题都有值得深深挖掘的一面,每个学生都是值得我细细品读的一本书,每个学生的个性张扬及精彩对话都将把我领入一个美丽新世界。

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录,回忆了李大钊同志被捕、被审、被害前后的情形,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了解时代背景,正确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年的10月1日是我国建国五十周年的日子。正因为有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伯牺牲自己,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才换来了幸福的今天。我们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也不会忘记他们的。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是李大钊。

(二)时代背景简介。

1.自己轻声读读预习部分。

2.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北洋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共产党人。1927年4月6日早晨,李大钊被捕。这篇课文按照李大钊同志被捕之前、被捕、被审、被害之后的顺序,分为四大段。

(三)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

(四)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被难日(nàn)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7个生字。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余笔、选择哪个字义。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指名7位同学完成后,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阀”里外结构,用同音字替换的方法记住字形,并注意与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如“阀”同“伐”“筏”比较,注意丶和要写全。“剧”字可以用旧字换部首的方法去记。如用“据”换偏旁。联系生活实际记字,如“袍”字同衣服有关所以用“衤”旁。“押”字用手按住、抓住对方,所以是“扌”。“舅”是妈妈的弟弟或哥哥,是男性,所以下边是“男”字。“娱”和“宪”字,可以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记住它。

(五)理解词语。

1.让学生自由轻声读文,从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用“——”画出质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以“阀”字为例:“阀”在课文中组成的新词是“军阀”,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阀”作为带点字,查字典,找出“军阀”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凭借权势造成特殊地位的个人或集团。接着,教师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军阀”一词的句子读读。军阀指张作霖,有势力有权力投靠日本人的卖国头子。

(2)以“娱”字为例,找出新词“娱乐场”。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娱乐场”的意思是使儿童得到快乐的活动场所。

(3)以“剧”字为例,找出新词“剧烈”,直观演示。老师猛烈地摇桌子表示桌子剧烈地晃动。

2.出示重点词语,讨论学习。

书籍:书的总称。

慈祥:和蔼、安祥。

僻静:偏僻、安静。

勉强:使人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在本课中的意思是: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严峻:严厉、严肃。

一拥而入:(人群)挤着走进去。文中指许多警察一下子挤过来。

幼稚:字典中是年纪小的意思。在本课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是知识见解浅薄,缺乏经验的意思。学生查字典时,要指导他们正确地选择比喻义。

轻易:随随便便。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恐怖:惊慌、害怕。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六)正确地朗读课文,指导长句的读法。

1.自由轻声通读全文,画出读不好的句子来。

2.小组二人讨论读不好的句子如何读。

3.提出问题,全班共同练习朗读。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读的时候语速要慢,可这样停顿: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2)“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

读的时候语速要快,记住先是宪兵,再是侦探,再是警察。服装有变化。

(3)“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全班齐读,达到会背诵。找学生领读,其他学生接读。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第一、二段,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的事迹,体会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二)从一、二段中找出照应的句子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三)有感情地读一、二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找出前后照应的句子体会好处。

2.通过重点句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成四段。

被捕以前:(1~7自然段)

被捕经过:(8~18自然段)

在法庭上:(19~29自然段)

被害以后:(30~33自然段)

2.如果按时间分段,找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来。

找出“那年春天”,“4月6日的早晨”,“十几天过去了”,“28日黄昏”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小结:段落的划分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可以找一些明显的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分清段落后逐段学习。

(二)学习第一段。

1.让学生小声自读第一段。思考:从哪些词语和句子中知道出了什么事?边画边思考。

学生自由读,边画边练说。

“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又出去了。”可以体会出李大钊每天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在外面为革命事业奔忙。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埋头”指工作很专心,体会出李大钊在家里也在紧张的工作,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怕党的机密文件落入敌人之手。表明他忠于党的事业。

2.你还有哪些词语、句子不理解找出来。

(1)“被难日”指什么意思?

指李大钊被敌人杀害的日子。

(2)为什么平时慈祥的父亲这一次却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作者奇怪地问父亲为什么把书和有字的纸片烧掉时,平时对儿女总是那样“慈祥”、“耐心”的李大钊,竟“含糊”地回答作者的问题,这件事突出地说明李大钊在这一阶段中工作紧张的程度,同时也怕泄露了党的机密。

(3)工友阎振三的被捕为什么让我们替他着急呢?

“阎振三”是我们党北方革命指挥机关的交通联络员。他的被捕,预示着敌人将疯狂地镇压革命,共产党人处境非常危险。

3.读“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的话,这里写了几层意思?表现了李大钊什么精神?

写了两层意思:

(1)“我哪儿能离开呢?”这个反问句表示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北京,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表明他坚持到底,忠于党。

(2)“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他明白自己的处境很危险,但他更知道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为了革命工作,他早已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表现了他高度的革命责任感,舍身为党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三)指导朗读。

带着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读第7自然段父亲的讲话。

(四)学习第二段。

1.“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指什么?指李大钊被捕的那天,4月6日清晨。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这句你读懂了什么?

说明他对敌人早有准备,从容不迫。

(2)用“”画出描写敌人的词句,再读一读你能体会出什么?

“沉重的皮鞋声”和“粗暴的吼声”、“一拥而入”、“挤满”、“像一群魔鬼似的”、“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满脸横肉”、“冷笑”、“搜了一遍”……可以体会出敌人的凶狠残暴,从反面衬托出李大钊沉着、机智、临危不惧的英雄形象,也反映出李大钊对敌人的极度的蔑视。

2.带着对敌人的仇恨及对李大钊的临危不惧的敬佩感情读这一段。

3.思考:这一段写敌人逮捕李大钊时,干嘛带来了工友阎振三呢?

实际上敌人为了要从阎振三口中得到李大钊的情况。但是,敌人的打算落空了。阎振三同志身受酷刑,可是仍摇头表示不认识李大钊,说明共产党人忠于组织,不出卖同志。

4.“阎振三”在这一段出现,与上一段有什么联系?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局里去了。

5.打出两组句子分别让学生读。这叫什么句子呢?

(这叫前后照应的句子。)

6.反复读这两个句子。

(1)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2)体会前后照应的句子好处在哪?

使文章结构严谨,使读者对内容不致产生无头绪之感。

7.练习。

读下面的句子,再从课文中找出和它照应的句子。

(1)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2)“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三、四段抓住前后照应的句子。

(二)通过重点句的学习,体会李大钊的精神。

(三)体会开头、结尾呼应的作用。

(四)有感情地读三、四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通过重点句的学习体会李大钊的精神。

(二)认识开头结尾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读第三段,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写李大钊在敌人的法庭上,表现坚定、沉着、毫不畏惧。

(二)教师指名读第三段,找出与下面这句话照应的句子来。

“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从这两句话中,看出什么?(讨论)看出敌人在审讯中理屈词穷,只能使劲地敲着惊堂木,为自己壮胆。

(三)分析重点句:

1.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伟大的力量指什么?)

指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体会出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

3.比较三组句子,哪个好,为什么?

(1)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2)我看到了他那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3)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脸。

从李大钊的外貌上看出李大钊在狱中受到了非人的折磨,短短十几天头发就乱蓬蓬的,可见敌人多么凶狠毒辣。但李大钊的神情仍旧平静而慈祥,说明他对革命事业有必胜的坚定信念,不畏惧敌人,不怕牺牲的从容态度。

4.带着这种感情读这一段。大家评一评谁读得最好?好在什么地方?

(四)学习第四段:

1.默读最后一段,讲了什么意思?

全家人得知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心情无比的悲痛。

2.指导朗读。

(1)指名读,说优点、缺点。

(2)老师范读。

(3)跟读,体会感情。

(4)再指名读,评一评,议一议。

3.思考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1)读开头和后三个自然段。

(2)讨论问题。

(3)发言总结。

内容上首尾连贯、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谨严,表达清楚;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沉痛心情。

(五)练习设计:

1.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来?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4月6日早晨,妹妹换上了新衣,母亲带她去散步了。

答案:

(1)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2)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母亲和妹妹也都被带来了。

2.课文围绕李大钊讲了哪几件事情?

讲了四件事。第一,李大钊在局势十分危急时刻,仍然在北京坚持革命工作;第二,李大钊被捕经过;第三,李大钊在法庭上所表现的坚定与沉着的意志品质;第四,全家得知李大钊被害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3.李大钊的表现怎样?

李大钊坚贞不屈、临危不惧、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

(六)作业:

有感情地读课文。

六年级下册《灯光》教案


《灯光》文讲的是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由广场的千万盏灯回忆起的一桩关于灯光的往事。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倍加珍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教具:生字新词卡片、电视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灯光》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是谁写的呢?(王愿坚)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的编剧就有他一个。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认识生字词)

(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请几个学生装在全班说说,然后组织学生评议。

(四)、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和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质疑,互相讨论。

(1)、学生质疑: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万盏灯”——这么多得灯,大放光明,广场周围还有许多“宏伟的建筑”,说明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进,所以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学生质疑: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郝副营长的话道出了他的美好的心愿,反映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他想的是祖国的下一代,希望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条件。郝副营长所说的"多好啊!"是指孩子们在这光亮的灯下学习、生活是多么幸福啊!憧憬的内容可能是:等革命胜利后,劳动人民将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不再为地主资本家卖命,他们的子女将有可能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不再像父辈那样被剥夺上学的权利------)

4、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充分发言,通过讨论,体会到这句话含义深刻,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性命为后代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无数先烈正是为了后代的幸福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我们生活在这幸福之中,不能忘记牺牲自己性命的先烈们。)

(五)、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一部分内容

板书设计:

灯光

广场灯光一声赞叹(多好啊)幸福生活

阵地火光憧憬未来(多好啊)生命换取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和表面积》数学教案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和表面积》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2.理解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含义。

3.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一个圆柱形物体。

学生:圆柱形物体

教学过程:

一、要呈现的问题

看“神州五号”图片,了解它的船舱的形状是圆柱,引入课题。

师生活动预设

1.课件出示“神州五号”的图片,引入课题。

2.板书课题。

3.口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内容

自主学习课本30页,了解圆柱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师生活动预设

1.出示自主学习内容,并巡视指导。

2.抽生汇报学习内容,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3.强调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

三、互动探究内容

(一)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什么形状?(长方形)

2.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之间的联系。

3.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面积公式。

(二)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些部分?

2.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先算……再算……最后……)

师生活动预设

1.出示自主学习的内容及要求,巡视并指导。

2.指导小组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及时的精讲释疑。

3.出题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4.如果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和直径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5.提醒学生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底面积要乘2。

6.在生活中,有的圆柱形物体如无盖水桶,通风管,烟囱等它们的表面积该怎样计算。

四、当堂测试内容

1.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2.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计算制作一个无盖水桶的需要多少铁皮,得数保留整数。(强调用进一法)

五、课堂评价后记

本节课内容较多,但在小组共同的学习下,多数学生掌握的不错,极个别的差生还需牢记公式,还不能灵活运用。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及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统计与可能性》数学教案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统计与可能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使学生掌握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2.通过整理、交流、反馈等活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难点:

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

教学重点:

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教学准备:

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 组织谈话 引出信 息

1.师: 同学们每人都有校服吧, 你们穿的校服尺寸都相同吗?为什么?

2.怎么才能清楚、 准确地知道我们班每种尺寸的校服有多少件?让学生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介绍给大家。

3.借助学生介绍的方法引出课题。

(板书:统计) 学生观察,交流。

感知:服装有大小之分,不同身高的学生适合穿不同号码的服装。 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介绍给大家。探究新知,掌握分段整理的方法。 巩固应用 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 学生经历收集、整 理和分析数据的简 单统计过程,会根 据实际情况,对一 组数据分段进行整 理; 学生在练习中通过一次次的实际的观察、操作和比较、分析、辨别、确认,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有关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 的态度。 进一步体会分段整 理数据的方法。

二、 探究新知,掌握分段整理的方法。

1.动态出示本班学生身高记录单,和题目问题。

2.引导学生理解必须要分段整理数据

师:那么现在我们已经把身高的范围分好了,我们如何来整理各个身高段的人数呢?在小组里讨论各自 整理的方法,鼓励不同的方 法。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 方法,分小组合作进行。

3.组织交流反馈整理数据的方法。

借助学生反馈的不同方 法,突出介绍画“正”字的方 法。

4.组织用正字法整理数据。

5.组织完成本班学生校服情 况统计表。

6.结合统计表交流得到的数学信息。

7.小结刚才在整理数据时的各种方法,让学生反思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注意点。

三、巩固发展

1.完成书本P124“想想做做”第1题。

(1) 出示第一题数据和要求;

(2)先让学生初步理解题意 和解题的方法。

(3)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收集和整理数据的体会,并说说对统计结果的看法。

2.完成书本P124“想想做做”第2题。

(1)先投影出示第2题所有 内容,让学生初步理解题意;

(2)让学生用画“正”字的 方法直接对数据进行整理,并 填写统计表;

(3)交流统计的结果,并说 说在统计过程中的体会。

(4)让学生观察统计后的表 格,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说说从 表格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感受到了些什么,有什么心里话 各自报自己校服的尺寸。

(5)教师小结

“想想做做”第3题。 方法同上题。 让学生读一读,再组织交流;最后说说从中了解到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小组里讨论各自整理的方法,鼓励不同的方法。

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小组合作进行。

说说根据统计的结果,能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和同桌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小结刚才在整理数据时的各种方法, 独立完成,再交流收集和整理数据的体会,并说说对统计结果的看法。

用画“正”字的方法直接对数据进行整理,并填写统计表; 交流统计的结果,并说说在统计过程中的体会。 观察统计后的表格,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说说从表格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感受到了些什么,有什么心里话要说说的。 独立完成

四、总结回顾,课外延伸

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整理,巩固,提高、延伸。

《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六年级的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