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梳理新部编版

高中历史人民版教案

发表时间:2020-03-27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梳理新部编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梳理新部编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梳理新部编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知识梳理

1.淝水之战

(1)背景: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经过:383年,苻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最终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原因:北方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

(3)措施: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

(4)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①经济: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②政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③文化: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情感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评价: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3)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重难讲解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战役

时间

双方WWW.jab88.Com

胜利

影响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

秦军、项羽

项羽

秦军主力被歼灭

官渡之战

200年

袁绍、曹操

曹操

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孙刘

联军

孙刘

联军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式奠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

383年

前秦、东晋

东晋

前秦统治瓦解;东晋在南方的统治暂时稳定

三、学法指导

对于本课重点内容,可以采用歌谣的形式进行记忆:苻坚不顾民劳累,淝水之战大败退。鲜卑族人建北魏,迁都汉化做得对。

相关推荐

七年级历史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知识梳理新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知识梳理新部编版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知识梳理

1.秦的暴政

(1)秦始皇的统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他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2/3的收获物上缴国家。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当时的刑罚极为残酷,有各种残害肢体的肉刑,单是死刑就有车裂、腰斩、活埋等10多种。

(3)秦始皇死后,继位的秦二世更加残暴。秦二世为巩固帝位,凶残地杀害自己的兄弟姐妹,任意屠杀文武大臣。他对民众的剥削更为残酷,并恣意挥霍,四处巡游,穷奢极欲,使人民处于无法生活的境地。

2.陈胜、吴广起义

(1)原因:公元前209年夏,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道路泥泞,被迫停止前行,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戍守误期要被处死。他们当中的领队人陈胜和吴广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在他们的号召下,大家热烈响应,决心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2)经过:起义军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起义军缺乏后援,最终失败,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

(3)影响: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分别对秦军作战。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公元前207年,威名显赫的秦朝,仅存在15年就灭亡了。

3.楚汉之争: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自刎。这场历时4年的战争,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二、重难讲解

刘邦、项羽领导的秦末农民战争与楚汉之争的比较

项目

刘邦、项羽领导反秦战争

楚汉之争

身份

农民起义领袖

汉王和西楚霸王

目的

推翻秦朝统治

争夺对全国的统治权

结果

推翻秦朝

刘邦打败项羽

性质

农民战争

争夺皇位的战争

三、学法指导

对于本课重点内容,可以采用歌谣的形式进行记忆:始皇统治太残暴,二世统治更糟糕。陈吴起义大泽乡,革命首创旗帜飘。巨鹿项羽恶战忙,刘邦抢先入咸阳。刚愎自用势虽强,最终项羽输刘邦。

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知识梳理新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知识梳理新部编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知识梳理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2.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3.“文景之治”

(1)措施: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2)评价:文景时期,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在历史被称为“文景之治”。

二、重难讲解

秦朝和西汉初期统治比较

方面

秦朝

西汉初期

赋税

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2/3的收获物上缴国家

汉高祖实行“什五税一”;文景时期,把田赋降为三十税一

徭役

兵役

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

汉高祖让士兵还乡务农;文景时期,减轻徭役和兵役

刑罚

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刑罚极为残酷,有各种残害肢体的肉刑,单是死刑就有10多种

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

帝王

生活

修建豪华的宫殿和陵墓,肆意挥霍,穷奢极欲

生活简朴,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影响

秦朝的暴政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三、学法指导

对于本课重点内容,可以采用歌谣的形式进行记忆:西汉初期国贫穷,休养生息来实行。减轻赋税和劳役,士兵回乡再务农。以农为本重农桑,以德化民废肉刑。勤俭治国反奢侈,“文景之治”府库盈。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


知识目标:1、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史实
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及其影响。
能力目标: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改革内容及影响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方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

一、自主探究,知识梳理
..北魏:建立时间,族建立
统一:年,北魏孝文帝统一黄河流域
孝文帝:迁都:原因1、2、
目的:接受先进文化
作用:1、2、
改革:内容:1、2、3、4、5、6、
作用:
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与北魏合称为
二、合作探究: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1、总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
2、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三、拓展延伸:
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三次统一局面?
四、当堂练习:
1、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朝代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A羌族B氐族C羯族D鲜卑族
2、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或目的不包括()
A为统一黄河流域做准备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D平城自然条件差,位置偏北
3、洛阳曾是多个王朝的古都,下列哪一王朝的都城不在洛阳()
A北魏B西晋C曹魏D西汉
4、我国历史上的“北朝”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哪一个王朝()
A前秦B西魏C北齐D北魏
5、最能体现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决心的措施是()
A使用汉字B改汉姓C与汉人通婚D迁都洛阳
五、当堂反思:
收获:
困惑:
六、达标测试:
1迁都是一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大事件,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A周平王迁都B盘庚迁都C孝文帝迁都D明成祖迁都
2、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A鲜卑B匈奴C羯D氐
3、民族融合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突出的特点之一。下列哪些史实有利于这一历史发展过程()
①北方人口南迁②孝文帝改革③边疆少数民族内迁④压迫少数民族为奴⑤向少数民族征税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5、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改革家,他们变法的共同作用是()
A促进了民族融合B学习汉族文化C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6、材料解析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Frank-菟莍教研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Frank-菟莍教研


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孝文帝”是哪一少数民族的皇帝?根据材料二,说一说他采取的主要汉化措施
(2)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你怎样看待“孝文帝”的历史作为?你有何感想?
(3)孝文帝改革有何作用?
(4)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关系的看法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