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我的空中楼阁(第一课时)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3

我的空中楼阁(第一课时)。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我的空中楼阁(第一课时)》,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6我的空中楼阁

从容说课

《我的空中楼阁》是台湾作家李乐薇的一篇著名散文。文章运用多项叠景,以及幻觉错觉、虚实相应等多种技法,致力于潜意识和自我情绪表现,从而体现了一种境界超然的空灵美和遗世独立的超越感。

文章的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的人格志趣和人生追求。

教学本文,首先应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脉,选好鉴赏点;其次组织学生鉴赏文章的美。本文的语言句式整齐匀称,整散交错,回环复沓,具有音韵美;多用比喻,具有一种修辞美;化用古诗句,具有浓郁的诗意。引导学生细读、细品,背诵积累,仿写迁移,增强语言感悟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鉴赏本文的画面美,激发学生想象,再现优美的意境。体味文章的情趣美,引导学生描述作家形象,把握文章的情志。最后,美读课文,重视意境,建构学生心中的“小屋”的意境美。

课堂教学可采用诵读法、比较鉴赏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走进作家的情感世界,真正理解作者,感受作家的独特情怀,真正体现鉴赏的主体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领悟本文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把握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语言的优美旋律和深厚意味。

能力目标

体会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作者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和迷恋之情,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著的人生的追求。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习一些语言表达的技巧。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正确的朗读是视觉、听觉与情感、思维的全方位投入。它容易使学生从优美的韵味和流动的气脉中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一篇文章读好了,鉴赏的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

2.比较鉴赏法。可把本文的比喻与《荷塘月色》中的比喻句进行比较,把本文与《陋室铭》就表现手法进行比较,从而深入理解和把握本文的美点。

3.讨论法。鉴赏应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不可越俎代疱。可组织学生讨论在“空中楼阁”中生活的“我”的形象,对“空中楼阁”中寄寓的“志”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意;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和画面美。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唐代刘禹锡《陋室铭》中的语句,(请同学背诵原文)虽是一栋陋室,但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今天,我们再一起去参观一间山间小屋,去欣赏李乐薇笔下“陋室”的意境。

二、解题

李乐薇(1930~)江苏省南京市人。早年曾肄业于上海大厦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艺教育工作,是台湾当代散文作家。她的散文作品,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含蓄,善于借助富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光、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绪”,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艺术信息。在《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散文中,她引入现代派诗歌艺术,综合运用多项叠景,以及幻觉错觉、虚实相应等多种技法,致力于潜意识和自我情绪的表现,从而使作品给人一种境界超然的空灵美和遗世独立的超越感。

三、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脉,选好鉴赏点

1.多媒体播放风光图片,选钢琴曲《蓝色多瑙河》或长笛名曲《云河》为背景音乐,烘托气氛,创设轻松、欢快的课堂氛围。

2.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正音。

3.指定两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学生听读,作初步评价。

教师作朗读指导:文章的基调是明快的、乐观的,要读出明快、跳荡的节奏来。对文中倾注了作者情感的句子,朗读时要加重语气,要读出语言的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感。

4.学生默读全文并思考:“我的空中楼阁”是一个偏正词组,重点在交代“空中楼阁”。文章是如何据此组织文脉的?

明确:文章开头说小屋“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已易使人产生悬空之感;其次,“近看改为远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瓦、墙、窗,颇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的院子”,而山路被称为“空中走廊”;到最后才点明,夜间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5.学生初步交流阅读的感受。

生1:文章的语言很美,有整句,有散句,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

生2:文章有一种绘画美,全文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生3:文章运用的比喻,很独特,与《荷塘月色》相比,很别致。

生4:文章似乎是用诗的笔法写散文,全文笼罩着一种浓浓的诗意。

生5:文章很含蓄,耐人寻味。

……

6.教师归纳总结,选择鉴赏点:语言美、绘画美、情趣美。

四、品味文章生动明快、清新淡雅的语言

1.品味语言的音乐美。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出示投影:

明确:文中短句的成功运用,既使文章变得欢快活泼,又增强了文章明快的节奏感。

出示投影: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云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态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

明确:文中多用整句,使语言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使用散句,又使语言灵活多变、生动感人;整散句交错运用则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连贯、气韵流畅。这样就使语言增强了音乐感。

2.品味语言的诗意美。

教师提示:

文中有不少语句化用了古诗词,如“山如眉黛”,来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山也虚无”来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与“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近似;“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与“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近似。

有些句法也是近似于古诗词的。如“眉梢的痣一点”与“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都以数量词置后;“十分清新……角度上”与“满地残红宫锦汙,昨夜南园风雨”(王安国《清平乐》)都是倒装语序。

有些句子是直接引用的,如“雾失楼台”出自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之句,颇有人间仙境之意。

3.品味语言的修辞美。

(1)请同学们从文中选出你最喜欢的比喻句来,并说明理由。

学生思考,吟诵,交流。

生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一句写得好。古有“眉似青山,眼若秋水”之语。把山比喻成女子描画过的眉毛,本无新颖之处,但作者却妙出“高招”,又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这种独特新颖的比喻,不仅点染出了“小屋立于山脊”的玲珑清新,自然柔和,而且还让人联想到妙龄女子那妩媚动人的美好面容,给人一种具体、亲切之感。

生2:“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这一句连用两个比喻,把碧绿的稻田比喻成浩瀚无际的“绿海”,给人以整体感,真是恰切至极;而作者把风吹稻秧所呈现的情态又喻为起伏的“波浪”,更加深了人对“海”的印象。作者连用两个有内在联系的喻体,形真态切地表现了稻田如大海一样的壮美景色。

生3:“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这句话运用比喻新奇独特,优美传神。本体“山”与喻体“花蕊”,原本是极不相干的东西,但作者却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巧妙地把它们“联”在一起,表现了“山”的“花蕊”之形。而“花蕊”“慢慢地”“绽”开了的情态,更传神地绘写出了群山这静态之物在“破晓之时”,因光线的变化而给人的动态感,产生了一种惊人的艺术效果。

生4:“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一句写得好。作者把山间小屋喻为“鸟”,喻为“蝶”,确实新颖独特。这样写,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上,写出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态。

生5:“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一句写得太好了。把“山”喻为“一望无际的水面”,喻为“辽阔无边的天空”,都仅仅增强了所绘之物的形象性,还未能引起动感,“撩”起人的流动的浮想。而将“小屋”喻为“飘过”的“一片风帆”,“掠过”的“一只飞雁”,则不仅表现出了小屋的形态特征,而且使静止的景物有了动感,令读者由此延伸出无穷的遐思来。

……

教师总结:作者在运用比喻时,不仅注意了喻体本身的新颖奇特、形象传神,而且善于化静为动,赋予景物以灵动,以活力。比喻的形式也讲究变化多样,既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形式的运用,又有博喻、续喻等特殊形式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学生涵泳品味之中的比喻句,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背诵。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本文和《荷塘月色》在比喻的运用上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各抒己见。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题目,教师不得强加给学生固定的认识或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就是对的。如有学生认为“《荷塘月色》中的比喻取材狭窄、阴柔、浮泛,过于直露,缺少想像力”,教师宜积极肯定,并做正确引导。鉴赏应鼓励创见,不必循规蹈矩,墨守成说。

五、赏析课文的画面美(绘画美)

教师提示: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在这里,作者也用那美妙而自然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一幅幅画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然后请交流较好的小组展示本组的活动成果。

教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并作必要的点拨,提示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绘小屋的英姿,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画面。

学生明确:“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幅画面描绘了小屋点缀了寂寞的山,“眉黛”“痣”“风帆”“飞雁”“色彩”等词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思,“小屋”使本来静止的大背景充满了“生气”和“情调”,寂寞的山上增添了如此灵巧、如此灵秀、如此迷人的点缀,怎能不令人驻足品味?

“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阴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给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一幅近景的特写镜头。作者先把镜头对准小屋,逐渐挨近,置小屋于“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的“美妙的绿的背景”中,小屋在绿树怀抱中,显得别致小巧。然后定格在一棵大树与小屋,“细而密”“美而浓”的大树的浓阴使画面具有了一种神秘的色彩。大树仿佛是一位护花使者,一位美髯大汉,在护卫着一位矜持而知书达礼的女子,使画面平添了人文品位。

“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这是一幅远景特写镜头。小屋如鸟似蝶,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如在自由翱翔一般。

“有形的围墙围住了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围墙,也围住了一些花……我们叫它云或霞。”这是一幅庭院风光图。有形的院落花团锦簇,无形的院落晚霞缤纷,天上人间,有一个自由、舒畅的文人雅士生活在其中。

“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这是一幅多么柔静、宁谧的画面,小屋静卧在大山的怀抱中,沐浴在晨曦和暮霭中,是多么恬适、惬意,引人遐思迩想。“花蕊”这一奇特的比喻,使画面具有了一种“惊人”的艺术效果。

“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这是一幅迷人的小屋夜景图。山下明亮的万家灯火和山上小屋淡淡的影像,给小屋创造了一种如烟似雾、朦胧缥缈的背景。青山、绿树隐入夜幕之中,只有小屋淡淡的灯光衬以迷蒙的月色、点点星光,真如仙境中一般。小屋成为远离人间的烟雾迷蒙、虚幻缥缈的空中楼阁,成了“雾失楼台”的仙境。

教师总结: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描绘小屋,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小屋点缀了山,使山光水色平添异彩;树点缀了小屋,使小屋另添一种风韵,显得“含蓄而有风度”。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屋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作者是诗人,是画家,更有哲学家的内蕴。

六、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再次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

学生各自出声美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

,。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A.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

B.山上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下的灯把黑暗照淡了

C.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山下的灯把黑暗照淡了

D.山下的灯把黑暗照淡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亮了

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序不当”语病的一句是………………………()

A.你给我评评理,我的车他随便骑,他的车我一次也不让骑。

B.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C.在办公室里教师昨天同他诚恳地交换了意见。

D.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会受到损失。

1.根据下面画横线的文字,仿写出句子,以“妈妈”为话题,喻体仍是“一棵树”。

有一首歌叫《好大一棵树》。我想,教师是一棵树,一棵青于的树,他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饱满的种子;妈妈

参考答案:

1.A2.D

3.(参考)“妈妈是棵树,一棵绿绿的树,她在我们柔弱的生命中撑起了凉爽的绿阴。”

相关阅读

我的空中楼阁备课


备课资料
一、课文赏析
1.虚景实写借物言志
——《我的空中楼阁》赏析
《我的空中楼阁》全文笔调清新俊逸、语言优美隽永,是一篇寄寓情怀、托物言志的抒情佳作。在文中,作者用唯美的文字和唯美的情思为读者精心营造了一方精美绝伦的艺术圣境,它不仅给人以伸手可触、心爽神怡的美的享受,还让人在灵魂的自省中得到哲理的启迪。
综观全文,大致可以分作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以客观的笔调展示了小屋之美,作者着力刻画的也许是一座玲珑的小屋,但更是一幅精美的画、一首清丽的诗。湛蓝的天空之下,柔和的山脊之上,阳光明媚而和煦,绿树婆娑而轻舞,多么丰满协调的底色,何等诗情画意的背景!小屋精巧又适意地亭立其中,若隐若现,姿态翩然。在远观近看之中尽现小屋之美。小屋的形体中透出几分含蓄与风度,飘逸出几分轻灵与自由。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作者心灵的折光、情感的外化?又何尝不是作者为之梦牵魂系的一方心灵的净土、一隅精神的天堂?
如果前面构筑的是有形有体的小屋,那么,后半部分则是用想象砌成的神姿仙态的无形无体的小屋。是啊.那的确是人间难得几回见的圣景:“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四季有鲜花相伴,早晚有快乐浪漫相拥,灯火映照衬出它的虚无,雾月轻笼托出它的缥缈……如梦如幻,奇妙莫测。这时,小屋已不再是具体的小屋,它已匿影藏形。羽化为一座美轮美奂的空中楼阁!它已经因虚化和抽象而远远地超离了现实生活,并打上了厚实而浓重的唯美色彩,演绎为作者心灵的絮语、生活的幢憬,升华为哲理的体悟、精神的隐征。
因此,我们可以断言,《我的空中楼阁》一文表面上看似写景,而实际上是在言志抒情。作者在文中刻意设计的小屋,表面上煞有其形,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存留人世,而只是作者一种情感的抒发与理想的寄寓,即返归到宁静的自然,结庐于远离人境的山上,从而避开尘世的喧嚣,逃离人世的虞诈,过一种不需要设计与装饰的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自然生活。尽管,这只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但它却寄予了作者深厚的情愫,传达出作者唯美的期盼!
(《语文报》高中版357期,有删节,作者:陈万勇)
2.烘云托月魅力现
——试析《我的空中楼阁》映衬手法运用
一、以山映衬小屋的玲珑美
文章一起笔便绘出:“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作者堪称是一位丹青高手,先着笔于小屋的依托背景:山多么像美人的一叶柳眉,那么柔和清新.那么妩媚可人。于是缀上了一座小屋—“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犹如琴弦上跃出的一个动听的音符,广袤的海面上微风皱起的波韵,作家视听互应。色声交感,动静结合地描绘出了小屋的玲珑之美。
二、以树映衬小屋的飘逸美
作者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位。借树写屋。托树言情。写树的姿势——“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写树的动态——“轻轻摇动着”;写树的高大——“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从而用以树衬托出小屋的“静”“小巧”和“别致”。同时又通过表现“美妙的绿”,“美而浓的树阴”,衬出小屋“含蓄而有风度”.也揭示出了树点缀小屋的美妙境界。接着作者由近观改为远观。采用了仰视的角度:林海绿丛中的小屋只露出一些线条,一角屋檐,一排屋瓦。那小屋“若隐若现”,扑朔迷离.似鸟飞蝶舞,“凌空而起,姿态翩然”“轻灵而自由”。这个画面。想象奇瑰.色彩神秘,小屋似飘逸于眼前,“空中楼阁”令人神往。
三、以花映衬小屋的色彩美
作者以多彩的画笔绘出“有红,有白,有绚烂”的花.异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却又不让人觉得杂乱。这里的主色调为蓝绿色,蓝色让人心旷神怡,绿色让人感到生机勃勃。作者以带彩的画笔,着色的文字涂绘小屋,恰似向我们展开一幅幅画卷,极大地增强了视觉美感,给人以无尽的审美享受。
四、以光映衬小屋的朦胧美
作者以优美洒脱的柔情笔调,用新奇瑰丽的比喻,描绘了破晓或入暮时的光线变化及其独特的感受,表现出小屋虚无缥缈,如梦似幻的朦胧之美。破晓时,山中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随着光线逐渐加强,“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小屋形态逐渐明晰。作者将光线微茫时的那种情韵,表现得惟妙惟肖。夜幕降临,作者又把光线喻为“花瓣微微收拢”,自然之光消失了,这时“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光,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作者把楼阁置于如烟似雾的夜色笼罩之下,充分烘托了小屋的“空中”神秘气氛,平添了一种朦胧的色彩。
五、以路映衬小屋的人情美
“我”的小屋虽是“空中楼阁”,却又绝非与外界隔绝的世外桃源。你看那“开放性的院子”里,“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山路成了“幸福的阶梯”和“空中走廊”。在这条小路上,我们看到了小屋的主人对那种喧嚣浑浊、纸醉金迷的社会现实的厌弃,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在作者笔下.这条小路已不是纯客观的自然之景,而是充满了生活美、人情美的象征体,它与人生的幸福之路相互交映。
六、以动映衬小屋的静态美
为了进一步体现小屋的“静”,作者多处反向着笔,以动写静,使文章画面神气飞动,音节和谐。静物,动之以态则生气盎然;动态,静之以性则神采奕奕。如“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示小屋的静”,以动衬静,构图别致,产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又如“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本体“山”与喻体“花蕊”这本不相干的东西,却通过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新奇地联在一起,并以“绽开”“后退”等传神的动态衬托出小屋的静态之美,产生了一种“惊人”的艺术效果。
(选自2003.9《语文教学通讯》,标题为编者所加,作者:黄涛)
3.这是一片“青青”的世界
一一《我的空中楼阁》底蕴浅析
一、“绿色”的外部环境
通览全文,每一处均是绿意盎然。先是山因一卜屋而灵动。小屋因树而有点缀。纯绿色的无花树,围笼着小屋,“为了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树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小屋在树阴的笼罩之下,显得“含蓄而又有风度”;其次是小屋的领土泪为是在山脊之上,土地面积受到限制,但只要“我”愿意,“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在这里。心灵散步无忌讳,眼睛旅行可直视;然后是小屋的花园,有形的围墙围住的是凡间普通的自然之花,但“我”的心灵与天空相呼应,让人觉得呼吸都是香的;即使是通往小屋的山路,也因为不便行车可以省却汽车喇叭的噪音、污浊的尾气、飞扬的灰尘,这样的山路与山坡。怎不让“我”带几分雀跃的心情,唤它为“空中走廊”“幸福的阶梯”?在这里天天可以享受满眼绿色。满耳鸟语,满鼻清香。纯自然的绿色的外部环境令人心旷神怡。
二、“绿色”的内心环境
作者构筑的这间小屋。远离尘世的喧闹,独立于山脊之上,小屋及周围的环境都是极其普通的,然而李乐薇却把这间普通的小屋描述得如此令人神往,成为她精神的圣地。那是因为作者心中首先有一块净土,有一座明房。所以,有棱有角的山,变成了“眉黛”,有了“柔和”的性格;一片片绿色的无花树之美并不逊于花。固化的飞檐“活泼翘起”,蓝墙白窗的小屋像鸟又像蝶,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在作者的心中,有限的土地只限制有形的小屋。无限的领空却是精神的牧场;有形的围墙只能围住平凡的小花,无形的大自然却是心灵的旷野;不通车马的山路中有幸福快乐可寻觅,雾失楼台的夜幕下有缥缈幻境可捕捉,心灵在这样的居所休憩,精神完全可以向世俗宣告独立:我是这片天地的上帝!在这里。物质生活是简之又简,小屋的摆设是陋之又陋。然而,屋之主人却保持着精神上的自由。
三、“绿色”的终极追求
有人说。李乐薇寓于小屋的是“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独立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恐怕失之于空洞与肤浅。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台湾,作家不去歌颂城市的繁华.描述工业的发达,不是在酒吧幽暗的烛光下沉思,在咖啡厅温馨的氛围中约会;而是要拥有一问居于山脊,独立人世,不需装饰,不通车马的小屋,去过鲜有人扰的宁静生活,每日早上鸟语盈耳,花香扑鼻,天天面对大自然这幅巨画,这是作者愿望与理想的外显。
现代畸形的都市化生活。堵塞了人与自然的交流。物质文明越发达,人与自然的距离越遥远:天空与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空气与山水逐渐被浑浊的气、液体污染,亲情与友谊行将被扩张的功利取代,人与自然,人与人还剩下什么?这一切无不使人觉得精神家因被毁灭,人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这样的感触使得作者盼望拥有一间自由的“小屋”。我总觉得,这间小屋,在李耳的“大同世界”里呈示过,在庄周的“建德之国”中存在过;是陶潜的“桃花源”里的一处,是王维“辋川别墅”中的部分;白居易涉足过,苏轼住留过……它是一直独立于自然的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李乐薇把对现实生存环境的不满,“对真纯诚挚没有虚饰的人际关系的呼唤,对现实生活中人的自然追求”,转托于这间小屋,让精神向环境宣告独立。这或许不只是李乐微的终极追求,而是中国文人的普遍的终极追求。
总之,细读细品《我的空中楼阁》.你会赢得满目翠绿,满鼻花香,满耳鸟语,同时。你的心灵也会注入绿色的汁液,在你的内心上有一方遗世独立的净土,没有纷争,没有喧嚣,没有虚伪与做作,有的是青山绿水,怡然自得,而这一切,恰是你终其一生追求的安适之所,这应该是《我的空中楼阁》的绿色底蕴。而这种底蕴,“可以是对某种生活态度、生命现象的诠释,也可以是对时代精神的内在律动、人们的深层意识和心态、强明的意志和生命的昭示。”
(选自2003.9《语文教学通讯》,标题为编者所加,作者:项香女)
二、美文荐读
1.江南古镇
杨国民
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江南的古镇。假若把整个江南比作一曲委婉柔丽、行云流水般的乐章,那么古镇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乐段。
当你参观了一座座江南的古镇后,就会惊异地发现:这些古镇的设置是那么的规整,一条清流从远处飘逸而来,又从这里委婉流去,缱绻缠绵处就是一座古镇。假如说长江黄河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那么一条条柔婉曲流就是滋养古镇文明的清泉。穿梭往来的舟舸,举帆落帆,扬桨收桨之间,就把一座古镇同整个江南人的文化背景勾织得异常和谐、熨帖。
街道一律临河铺筑,两排挤挤的房屋把天空夹出细长的一条,有一排房屋干脆就是半间建在河面上的吊脚楼,足见其对水的依傍。青石板的街面,被千万双脚打磨得发亮,把一段渺远的历史融凝进去,却不留一丝痕迹。古街虽窄小,却并不失之于平直简约,一条条幽深的小巷细弄.一头勾连着古街,一头曲曲折折地延伸过去,把整个一座古镇引宕得一波三折,有了音乐的节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绵长清丽的诗意就该由古镇的小巷里抽绎出来。而夜卧古镇的吊脚楼上,听橹音从远处飘来,又从你枕下飘向远方,载去你的遐想和幢憬。一座座“如虹饮水”的石拱桥,巧连妙钩,宛若一帧行草书法,笔墨淋漓之间,有一缕墨韵衔接着,构成了整体的韵律和完美。
对一条条漂泊的远舟来说,那古镇就是一处驿站。白天,他们在河道里经历了风与浪的搏斗,在夕阳西下、落霞铺彩之时,挟着唱晚的渔歌。沾着浪尖的飞沫,泊进古镇平静的港湾里。那掌舵的老大或拉纤的汉子便循着窄窄的石级缓缓地走上来,在古街上溜达一下,舒张舒张疲乏的身躯。然后在临河的一爿小酒店里坐下来,沽一壶酒,买两碟菜,慢悠悠地喝,把余下的一丝精力蘸着酽浓的酒液,直喝到酥酥的微醉。然后枕着古镇的恬静酣睡一夜,蓄养出勃勃的精力,再供明天的风浪去销蚀。明天路程的终点也许还是一座古镇,就这么山一程水一程地漂泊过去,一座座的古镇就钩连着他们的今天、明天和后天,在时空的坐标轴上,古镇就勾画出他们的一条条生命的曲线。古镇的性格异常温顺。就如羞于表达的朴实纯正的村姑,眉宇举止问却还是掩饰不住那脉脉的柔情。吊脚楼下笼着的一片幽水,正是她那诚挚的情怀,临河的一扇扇木窗,启阖之间,纳下片片匆匆去来的帆影。
在古镇的人流里,你若驻足细听一听。就会发现许多还没有完全同化的口音,他们的祖先或许来自戈壁瀚海,漠漠黄土,因为那贫瘠的土地难以负载他们生存的沉重叹息,遂逐一脉弱水,在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后,终于择定将古镇作为自己的永久居地。只是用保住那方故土的语言,来寄托对它的永久思念。江南的许多古镇,你别看它貌不惊人,它或许就育过一代名震寰宇的文人墨客,一派流芳百世的学者教授。你看古镇的四周是广袤的田野,一带萦纡的清流,一抹起伏的山影,就凸现出这么一个恬静的处所……在一条幽深的小巷里,在一处青藤垂垂的院落里,隔了外界的喧嚷,避了市井的诱惑,面壁十年,精研邃恩,而一旦出露,怎不叫世人惊愕瞩目?一部部皇皇巨著,一幅幅珍奇墨韵,蕴足了文化底气,就从这里展开它的册页。
提示:
文章中作者着力刻画了一种蕴含浓郁乡土气息的情趣,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诗意化的组
合,饱含着对江南古镇的挚爱和眷恋。
首先,选择古镇特有的风物来写,显得真挚而动人。如描写江南水乡特有的吊脚楼、石拱桥、船夫等,衬托出那条远方飘来的清流的活泼和恬静。这里的一草一木不仅超越时空的界限,而且作者还将它们哲理化来诱发人们美好的想象,突出了乡土风情的博大、深沉、古老、幽雅。在这里,恬静、优美、纯朴的风致是古镇永久的魅力。文章一如远方飘来的古老的歌,热情紧凑的节奏之后悠悠的余韵徐徐而来。
其次,虚实相生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情趣美。如“青石板的街面,被千万双脚打磨得发亮,把一段邈远的历史融凝进去,却不留一丝痕迹。”写街面石板在光亮中透出古老,想见年代久远,历经沧桑。还有把一座座古镇比作构成船夫生命曲线的时空坐标上的一个个点的描写等等,这是诗家的语言.提高了散文的艺术品位,脱俗典雅而又妙趣横生。
再次,言简意赅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情韵美。“假如说长江黄河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那么一条条柔婉曲流就是滋养古镇文明的清泉。”由古镇清流想到长江黄河,古镇的文明与华夏文明联系得如此和谐熨帖,突出了古镇文明内涵的深沉意蕴,深化了主题。此外如一扇扇木窗在启阖之间,纳下片片匆匆去来的帆影的描写,只用那方故土的乡音来寄托对黄土、戈壁故乡的永久思念的描写等,这些简练的语言在文章中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增强了语言的张力,可谓言简意丰,流露出对江南小镇不尽的纯真眷恋和向往之情。

2.冬天的山
代青
有大的波澜的日子,于冬的过分的落寞和冷寂便多少有一点惶恐。
我现在居住的地方;可以看到很多的山。一层一层重重叠叠,一直延续着,连绵不断,并不巍峨,但,缘于有苍翠的点缀,便也显得生机蓬勃。
来到这里的时候正值春天,满山遍野的都是些红的蓝的斑斑点点;还有树,并不茂盛挺拔,但也苍翠可爱。这片横竖斑驳的景色,远远地看着,如挚爱绘画的小孩用稚嫩的画笔认真涂抹的山水画。为了美丽,他把所有的颜料都用上了。
往后的日子,每天,都会腾出时间来,静倚窗前凝目远望,山的稳重和空灵让我的心得到了净化,有一种佛道高人涅榘时的安详和坦然。
尘世的琐碎一天天的轮回着,每一天都是前一天的重演。来这里时的高昂和激情早已隐
退在平淡寡味的生活中,只有山的存在才能让我感觉到些许的安稳。山成了我的生命的寄托
和归宿,成了心灵放飞的驿站。
当日子在平淡中蒸发了三百多天后,冬天便把落寞的黄色铺满了整个世界,我的山,也难逃劫数。
那一整片的落寞隐匿了山的苍翠,扼杀了我的归宿,让我觉得心灰意冷,茫然失措。于是,我开始逃避,不再做一天中我以为最神圣的事情。逃开那片浑黄,那让我触目惊心的颜色。
冬天无声地加深着那片黄的色调,日子也变得越来越冷涩。
某日,好友说周末到后山野炊。问我想不想一起去,我默然,很长时间的沉默后,浅浅地笑着,告诉他,我会去。
生活中的很多东西,只有面对才会释怀。
不管怎样.我都选择了面对。
周末的早晨,起得特别早,稍微收拾后便到了后山——曾经是我梦寐所在的归宿。
山上的雾气还没有完全褪尽,淡淡的,犹如面妙轻轻蒙住了整座山,于是,山便显得朦胧起来,也略带着一点诗情画意。周围的那些不知名的参差不齐的树,只剩下寥寥的几片叶子固执地攀在枝头,一阵风拂过,便瑟瑟地抖着,很有种凄凉的韵味。地上的草早已变得枯黄了,踩上去,软软的,还间或能隐约听到细微的咔咔声,柔和得让整颗心也跟着变得轻软了。
我惊愕于我的发现,我不知道,原来冬天,山也会有另一种格调,另一种纯美。
顿时,觉得海阔天空,心旷神怡,所有的不快乐都烟消云散。在后山的天空下,放飞了人生中第一个无所顾忌的开怀大笑。
那天以后,我照旧会腾出时间凝目远观那一片群山,不管是春天还是冬天,不管是有绚丽的斑驳,还是有落寞的枯黄,都一如既往。
冬天的山,让我明白,执著有时也是一种负担。试着去接受新的东西,日子便不再黯淡。
三、学习卡片
人类对自然的认同
1.地球像一个美貌的新娘,不需要人造的珠宝为她增添娇艳,而满足于她田野的葱茏,她海岸的金沙,她高山上的宝石。(纪伯伦《主之音》)
2.自然界有一种恬静的美和力量。(托尔斯泰《袭击》)
3.纵然人间的诗人都已死亡,他们所有的音乐也随之消逝,可是大自然想要说的一切,她总会找到适当的声音表达。(w温特《无声胜有声》)
4.那里的每一处灌木呜奏着大自然的音乐,那里的每一阵清风飘送着健康的气息。(约
翰逊《伦敦》)
5.幸福,那就是跟大自然在一起,看着她,跟她谈话。(托尔斯泰)
6.一切事物在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时候都是完美的;一切事物到了人的手中都变坏了。
(卢梭)
7.大自然和智慧在任何事物上都不存在分歧。(玉外纳)
8.研究自然是与名师交往,切不可轻视自然。(阿加西斯)
9.到广阔的天地中去,聆听大自然的教诲。(布赖恩特)
10.大自然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卢梭)
11.艺术上也许有谬误,而自然是没错的。(德莱顿)
12.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才能产生想象力。(梭洛)
13.一切顺乎自然的东西都是美好的。(西塞罗)
14.背离自然也即背离幸福。(塞约翰逊)
15.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
16.我们的座右铭.众所周知是服从自然生活。(辛尼加)
l7.从自然中了解自然。(培根)
18.自然从不背离热爱她的人。(华兹华斯)
19.如果他们懂得利用自然的方法,那么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幸福。(克劳迪安内斯)
20.我们往往只欣赏自然,很少考虑与自然共生存。(王尔德)
21.自然与美德.受到社会、财产的产物——学问和艺术——的侵害。(卢梭)
22.我们不是继承了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联合国环境方案)
23.我们不能等待自然的恩赐。我们要向自然索取。(米丘林)
(选自《特种导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我的空中楼阁(第二课时)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我的空中楼阁(第二课时)》,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空中楼阁(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赏析课文的情趣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组织学生讨论本文与《陋室铭》在内容艺术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对个别段落的背诵情况
二、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通过描述作家形象,把握文章的情、志
1.教师提示:文章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图画,有全景、夜景、远景、近景、特写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对小屋进行点染勾画。请同学们张开想像的翅膀,设想一下生活在小屋中的作者的形象。可以用我们知道的文人为其画像。
学生踊跃发言。
生1:我觉得他是当代“陶渊明”。陶渊明曾有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他把田园描述得这般可亲,把农田劳作写得如此富有诗意,表现了向往大自然、寄情山水、回归田园的恬适之情。
生2:我觉得他是当代“王维”。王维在《山居秋瞑》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的“明月”“清泉”“竹”“莲”构成大自然清雅静美的画面,暗示了诗人向往大自然、追求归隐的人生理想。
生3:我觉得他是当代“李白”。李白有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诗人笔下,明月、敬亭山有了灵性,与诗人相知、相亲,自然成为诗人的知己,使诗人精神上获得莫大的安慰。
生4:我觉得他是当代“欧阳修”。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表现了他钟情山水的美好情怀。
生5:我觉得他是当代“周敦颐”。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借莲花表明自己高格脱俗的情怀。
生6:我觉得他是当代“朱自清”。朱处清在《荷塘月色》中借写荷塘朦胧淡雅的月下之景抒发心中淡淡的忧愁,物我相融,景人一体。
……
教师总结:大家对作者的形象设计都很好,都体现了一点:钟情于自然美景,向往淡泊宁静的境界。
2.重点品读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品味作者的情、志。
多媒体显示:

学生涵咏品味,讨论、交流。
明确:(1)表明作者生活在这个天地里是何等自由舒畅。
(2)“香”字不但说明因“清新的空气”而沁人肺腑,而且抒发了愉快的心情。
(3)“觉得”二字,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现作者的欢快心情,反映了对大自然的爱。
(4)表达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5)自然风景如画,环境如此美好,足见小屋主人心情欢欣,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热爱。
教师总结:“空中楼阁”既指作者心爱的小屋建于山上,犹如耸入云天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的远离尘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文章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向往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再者,从作者对“远离喧嚣”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讴歌中,隐约地感觉到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束缚人自由、隔离人与大自然交融的消极一面的批判。
三、组织学生讨论《陋室铭》和本文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深刻理解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主题思想;不同点:①体裁不同,《陋》文是铭体,首尾有议论,中间是记叙;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②《陋》表现的是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贫乐道的精神;本文表现的是现代人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③《陋》着重写室内生活;本文突出小屋周围的环境,将小屋置于大自然中去观照。④《陋》文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批判官场生活;本文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则含而不露。
四、美读课文,重视意境,建构学生心中的“小屋”的意境美
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教师应结合文中的情与景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受,读出情感,真正实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沟通和情感共鸣。
选七位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第一位同学读1~3段,这是山中小屋的全景、远景图,应以轻松舒缓的语调进入。对“痣一点”“十分清新,十分自然”“一片风帆”“一只飞雁”“一点灵动的色彩”“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读时要逐渐加强语气,节奏要明快,为全文定下欢快活泼的主旋律。
第二位同学读4~8段,这一部分描绘了树对小屋的烘托景象。这一节朗读中要有轻重缓急,要有波澜。第4段语调从上段的舒缓变得急促,变高,变重,读出一种新奇的感觉。第5段写树,语调要稳中加重,读出肯定、欣慰的心情。第6、7段要在舒缓中饱含亲切之情。第8段,语调要转为轻快。
第三位同学读9~11段,应在欢快中读出满足感、激动感。
第四位同学读12~13段,这是一幅静美、清丽、充满柔情的画面,朗读时,语速要舒缓,情绪要轻松平和,读出陶醉之情。
第五位同学读14段,这是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他的快乐、幸福感,语调要轻快,整句要读出节奏感。
第六位同学读15段,注意整散变化,要读出深情。
第七位同学读16~18段,应充满惊喜之情,读出充沛而炽热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
一篇优秀的散文,就是一个美的综合体。我们主要鉴赏了本文的语言美、画面美、情趣美。既感受到了形式的外在的美,更领略到了内在的意蕴美。
台湾作家李乐薇通过对自己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小屋)及其周围环境的描写,寄寓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著的人生追求。其实,在滚滚红尘中,在茫茫人海的现代都市里,人们又何尝不想靠近可爱清纯的大自然,走进这样一个适于心灵散步的“空中楼阁”,因为那里人与自然达到了十分的和谐,人的生命个性达到了百倍的张扬!
六、布置作业
1.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艺术表现手法,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一个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雪梅竹松树
绿草大江高山太阳
2.下面是一首题为《荣誉》的小诗,请根据上下文填写出空位的内容。
因为年轻,才那样渴望拥有;
因为成熟,;
拥有的东西,不再是我憧憬的;我所憧憬的,。
奖牌是一阵风,金杯是一阵雨,跋涉才是太阳,永恒地照耀心灵的土地。
3.请用一句话概话下面一段话的内容。
瑟瑟秋风从高挑的枝头剥落我(秋叶),为祖国而死,这也是最美的命运;落叶归根,落叶归土,我会面向土地而飘荡自己的灵魂。我的面孔枯黄憔悴了,甚至我的颈项也开始霉烂,但我终身不悔,也不哀伤,因为我的青春己化为同伴的光泽,即使我在寒风中离开枝头,也决不离开大树生长的土地。(不超过10个字)
参考答案:
2.(1)又把拥有的遗弃(2)是还没有拥有的东西(是还尚未拥有的东西)
3.生命的奉献中永恒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品读文中下面这段主。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1.谈谈你对文中作者的“快乐”“幸福”的理解。
2.写一段话描述作者一天的生活情形。
3.如何认识、评价作者的幸福观?请谈谈你的看法。
4.请谈谈你的“幸福观”,好吗?(或者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以“我的幸福观”为题的演讲活动)
提示:对第1题,可以有不同的认识,下面几种认识供参考。①可以认为作者每天出外时,是满怀希望,去开始新的一天生活,所以说“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归来时,满载成功的收获,所以说“小屋”是“幸福的终点”。在文中,“山路”被看做是一种象征,是作者理想中的“生活之路”“幸福之路”的象征,所以说在这山路上往返,是“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的积极、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②可以认为作者把一间交通不便的山脊陋室描绘得如此富有诗情画意,正是为了表现崇尚自然的纯净朴实,追求超然物外的独立安静的生活,在文末的“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暗示了他对尘世间追名逐利的浑浊和渲嚣的厌恶,向往淡泊宁静的境界和乐趣,作者只有独处于自然美景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和幸福。③可以认为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薄,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嚣中寻求闲静,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但这种幸福观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名利社会的彻底否定;也有消极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心寡欲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这种“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式的幻景罢了,他所企望的境界实际上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不过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二、开放探究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桐花与柿树
我怀念桐花。
春天,我漫步在林间山道中,最爱的是洁白的桐花。因为它不但显出大自然的美,而且还令我产生许多遐想,和对往昔的追念。
那是一丛丛洁白的桐花,过去常常开在公路的山道两旁,汽车在山谷中爬坡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片的洁白,它比火还耀眼,我会突然从心中说:“又是春天了!”一年四季都在城市工作,忙得感觉不到季节变化的人,在这充满清新气息的山野,突然见到大片桐花,这种喜悦和感慨是难以形容的。所以,桐花常常令我产生许多遐想。但是,它更多的是勾起了我对往事的怀念。在十年动乱中,我被关在一间工厂做“牛鬼”,被强迫劳动,天未亮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扫净工厂厂区。这间工厂靠着一座山,四周有许多桐树,每天都落下许多桐花,它们散落在空旷地和道路中。朝阳未出,天还很暗,我就穿着一件厚衣裳,“沙沙”地从高处扫往低处。花沾着露水还是很美的,却白得令人悲伤,一堆堆地往洼地扫去。一天一天地扫到不见桐花落,第二年又是一天一天地扫到不见桐花落。
桐花在我心中是一朵洁白而又凄凉的花,它叫我咀嚼着苦难的往事。
然而我更喜爱的是秋天暗红的柿树。它像一个壮实的汉子站在山间,脸色微红,充满丰收的喜悦。它殷红色的果实是饱满的,累累地垂在枝头,沉甸甸的招人喜爱;它肥大的叶经过风霜以后,也叶叶金红,像火苗一样生动、美丽。
在春天和秋天的山道上,我常常怀着桐花的忧伤,也激动于柿树的喜悦。柿树,常常是给人以奉献。唐代有书云:“柿,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它有上百甚至三百年的树龄,它是质地坚硬的木材,它夏日生出成片的绿阴,它的霜叶随着节气从暗红变成鲜红,令人注目,而它的果实过去常常是供养幼儿和老人的。父亲常常对我说:“你是吃柿饼饭长大的。”我也常常对我的女儿说:“你是吃柿饼饭长大的。”但是后来者不都是这样了,他们不懂得柿饼为何物,因为他(她)们是吃牛奶或昂贵的“力多精”长大的!但是,我想吃“力多精”的不见待个个聪明,吃柿饼饭的也不见得是愚蠢,到底是时代不同了。而柿饼,老年人还是要吃,据说它的营养高,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它给人间是一种奉献。
如今人生的晚秋已快来临,我应像一棵柿树。
(1)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桐花洁白的颜色?
(2)文中穿插父亲对“我”和“我”对女儿的话,其作用是:


(3)桐树的开花与柿树的结果处在不同的季节,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来写,它们必有联系
也有所象征,请分析其联系及象征意义。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散文的特点之一是线索清楚,它把众多“形散”的材料如串珍珠般串起来做到“神聚”本篇便是以“我”的经历为线索的。
B.本文以花和树喻人,抒写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态度,是一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
c.文章以“洁白”的桐花和“嫣红”的柿树相映衬,在表达上很有美感;在内容上寄托着作者深沉的追忆情绪和热切的奉献之情。
D.作者在文中说“我常常怀着对桐花的忧伤,也激动于柿树的喜悦”,这是说桐花和柿树给我的感觉是不同的。桐花留给我的只有伤心罢了,而柿对,完全与它相反。
E.开门见山,贴紧题意,描写经历,直抒胸臆,行文如行云流水,是本篇写作上的主要特色。
2.趣味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说说它的寓意。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散步、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
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己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
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崖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
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居然飞了起来!这时,它终于认识到生命的力量,成了一只真正的鹰。
参考答案:
1.(1)桐花与“我”的苦难经历有联系,有象征意义并贴紧主题。
(2)①为了说明柿饼的作用,突出其奉献精神。
②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3)桐花是春天的产物,柿是秋天的收获,所谓“春华秋实”。文中桐花与作者的痛苦经历相联系,柿则与奉献相联系。它们象征着:人经历了艰难坎坷的洗礼,会更加成熟起来,有所收获,有所奉献。
(4)BC(A不是“以我的经历为线索”;D桐花留给“我”更多的是启示;E不是直抒胸臆。)
2.人对生命的力量,往往不能认识。只有在大责任、大变故或大危难的磨炼中,才能显示出来。

我的空中楼阁


我的空中楼阁
教学目标
1、在景物描写中用两相对应的方法表现景物特点。
2、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景物描写中两相对应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
教学难点
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去欣赏李乐薇笔下“陋室”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
三、解题
文章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暄”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需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四、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3自然段)写小屋和山的关系。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于山外,是远观,看全景。
2、(4--7自然段)写小屋和树的关系。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
3、(8自然段)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立足点又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
第二部分:(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1、(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
2、(11--12自然段)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3、(13--14自然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
4、(15--18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五、写作特点: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明确:
虚实结合,由实到虚。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着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而“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晨暮昏晓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六、小结
一篇优秀的散文,是一个美的综合体。我们鉴赏了课文的语言美、画面美、情趣美,即感受到了形式外在的美,又领略到了内在的意蕴美。

板书设计:

我的空中楼阁1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诗化语言,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2.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立自由的情感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诗化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李乐薇先生写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

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朗读。

2.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

观察角度:远望一近观一远眺一仰视一俯瞰。

理清“文脉:

开头描写小屋“立于山脊的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容易让人产生凌空之感;其次“近看改为过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窗等,很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院子”,而山路则被叫做“空中走廊”;最后点明,夜景中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抓住文章的脉络,文章的基本内容就迎刃而解。

3.本文表现技巧方面的独到之处

(1)诗化的语言(学生找出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①对称的句式,轻快的节奏

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等等。

②奇妙的修辞

比喻新奇,有朝气与活力。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非常独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合,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美味无穷。

b“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传神,细腻地描绘了静态之物的动态感,从而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

排比、比喻结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以动写静,美景连动,令人浮想联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灵气。

(2)画的笔法

①工笔细描

如关于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线的变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图画,让人感受真切而留恋不已。

②写意渲染

如远观小屋,全是写意画法,求神似。

(3)动静的糅合

动静景物的组合艺术往往会产生奇妙的表现效果,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艺术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机糅进静态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一节,动静糅合,产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三、总结、扩展

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中优美的语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

五、板书设计

14我的空中楼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分析

1.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作者生活情况的语句,理解其含义。

如:写自己小花园时说“开放性的院子”、“有形的围墙”侧重表现“无形的围墙”,目的是说小屋环境“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这种环境里生活是何等心情舒畅,自由自在。描写破晓和入暮美景时,可以看出作者在观察过程中有难以言传的享受,作者还点到,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