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全国中学语文教育高端论坛”与武夷山水相得益彰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

发表时间:2020-11-23

“全国中学语文教育高端论坛”与武夷山水相得益彰。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国中学语文教育高端论坛”与武夷山水相得益彰”,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005年8月21~22日,全国中学语文教育高端论坛首届年会在福建省武夷山市顺利举行。

年会由全国中语会、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福建教育杂志社联合主办,福建省语文学会协办。此次高端论坛邀请语文教育界代表性人物、新生代领军人物、文学界有关人士、全国语文教师,就当前语文教育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进行对话和争鸣,深入探讨语文教育的改革之路。

全国中学语文教育高端论坛首届年会主题是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年会宣言多元思想、多方对话、多派声音。参加此次高端论坛的专家有教育部基础教育语文课标组组长巢宗祺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导、郑国民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导、孙绍振教授、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陈金明教授、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张翼健教授、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北京教育学院苏立康教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学生语文》主编、特级教师陈日亮、特级教师洪镇涛、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特级教师王立根、南京师大附中特级教师、杂文作家王栋生、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特级教师黄玉峰,来自全国数百名教师与专家们一起就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新课标的研制、课改几年来语文教学出现的新问题、新认识、语文教学艺术的研究与实践、语文高考改革、高考语文命题思想等热点问题展开积极深入的探讨。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孙绍振教授认为,此次高端论坛提出的许多问题,专家提供的许多经验都很不错,对福建中学语文教育都是建设性的。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张翼健教授认为,此次高端论坛是中国近几年教育会议中层次最高的,此次论坛的举办对推动中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将造成深远的影响。

延伸阅读

谈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及力戒虚浮之风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谈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及力戒虚浮之风》,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1997年以来,在全国学术界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大背景下,全国开展了一场语文教育大讨论,参加人数之多,涉及范围之广,探讨问题之深,在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上是空前的。尽管在讨论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甚至对立的观点,可以说是各抒己见、良莠皆备,但总体上说,思想的解放促进了变革。进人新世纪以来,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我们的语文教育纠正了一些弊端,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局面,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然而,近几年来,本人纵观一些语文教学现象,感到似有一种虚浮之风在潜滋暗长,影响着我们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这些现象值得引起警惕。本人认为,这些现象可能是由于认识的片面性所致,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因而,本人不揣杞人忧天之冒昧,禁不住想就此谈几点看法,与全国语文界同行商讨。

第一,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问题。语文课标将此定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本人认为,这不仅是特点,也是规律。可能有人认为,这个问题已经不成问题了,但本人认为还大有研讨的必要,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其中统一二字如何正确理解、把握,和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回顾过去,这个问题曾有过片面性的教训,而现在,又出现了另一种片面性的弊端。本人上世纪50年代末当高中语文老师,60年代开始做语文教研员工作,40多年来的亲身经历,可谓感慨颇多。上世纪50年代末,当时全国极左思潮盛行,影响到中学语文教学,有些语文教师脱离了语文的规律,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60年代初,随着全国对极左思潮的纠正,中学语文教学逐渐走上了正确的轨道,思想认识统一到文道统一这个规律上来,出现了对后来影响深远的1963年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了加强双基教学的口号(即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扎扎实实地学好语文统一起来。但是,后来又出现了片面性,即在语文教学中又过分地强调了工具性的一面,重视了文,又忽视了道,使语文教学内在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发生了流失,这一偏差几乎一直影响到20世纪末(文革动乱期间除外),这又是我们语文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教训。及至20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加强人文性的呼声甚高,促使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重视了人文性,这是语文教育的一种变革,是语文教育的新的发展。然而,近几年来,却出现了另一个片面性,即在加强人文性的同时,又忽视了工具性,淡化了使学生切实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淡化了切实打好语文基础,淡化了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对语文能力的培养,有些语文课是空泛地探讨课文的精神、感情、人性等等,只是单一性地突出了人文性,甚至变成了人文修养课或者缺乏语文味的不伦不类的课。例如:我曾听过一节初中课,上的是韩愈的《马说》。教师整节课没有接触课文,只是领着学生讨论什么是千里马千里马有哪些特点。这节课起码有两个问题:一是初中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个任务没有得到体现,二是没有使学生理解作者在《马说》中的立意主旨,即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或伯乐的重要性。教师别出心裁地把教学的重点移到了另一方面。难怪课后有的老师说:这是语文课吗?文言文教学这样上行吗?我还听到一位著名校长听完一节高中语文课后说:我觉得这不是语文课,而是一节哲学讨论课,语文课不应该这样上。更有甚者,在语文教学比赛中,有的课只选择几个人文性问题进行讨论,而语文本身的因素甚淡,这样的课居然在评议中被大加赞扬,甚至被评为优秀课。凡此种种,是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片面理解和做法,是一种虚浮之风,是违背中学语文教学规律的表现。回顾建国以来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有时偏向了这一方面,有时偏向了另一方面。文与道的统一或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者应该是水乳交融,而不是两张皮的迭加,其实二者是无法分割的,二者的统一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是任何时候都适用的。如果人为地割裂开来,或者各执一端否定另一端,那就陷人了片面性。这种只强调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的虚浮之风,即使现在得不到纠正,我相信将来总是要纠正的,总归要回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规律上来。

《美丽的武夷山》教案设计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美丽的武夷山》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美丽的武夷山》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说明性散文,主要描绘武夷山的奇山秀水。第一段主要介绍武夷山的位置和地貌,点出武夷山山水互抱的特点。第二段主要介绍武夷山的山,突出山的“造型奇特”、“山势险峻”。第三段介绍水的特点“清、静”。第四段写游览的方式,可以爬山、可以坐竹筏。四个自然段层次清楚,语言优美,采用比喻和整齐的对句,简洁明丽,适于朗读和积累。
学情分析:
武夷山位于福建、江西两省之间,距离比较遥远,大多数学生没有亲自一饱眼福。因此,教学中,需要借助音像资料,用鲜明的画面、配以清晰的讲解,再通过朗读,引领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武夷山的奇山秀水,进而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本节课是在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完成书写、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课时的教学。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词句。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武夷山的美丽。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各种方式的读,发挥想象,体味武夷山入诗入画的美丽景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走近武夷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美丽的武夷山》(齐读课题)。怎样的武夷山?(再读课题)
2、武夷山位于我国福建省西北部,那儿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亿万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武夷山奇峰峭拔、碧水丹山的绝胜美景!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风景绝胜的武夷仙境!
3、现在我们来到了武夷山下那碧水丹山的人间仙境。想马上进山去领略武夷山的奇山秀水,大饱眼福吗?别着急,现在老师就来发门票,准备好了吗?
检查词语:山势险峻造型奇特古朴的竹筏漂行
环绕弯曲回转入诗入画
二、深入感悟,品味武夷
大家都拿到门票了,就让我们拿起课文,一起走进武夷山的大门吧。走进课文,你就来到了武夷山;走进课文,你就亲临了武夷山的奇山秀水;走进课文,你就会陶醉在这人间仙境!带上你陶醉的心情,美美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哪里的景色最吸引你,就把那段风景多读几遍!(自读课文)
说说武夷山的什么最吸引你?(交流板书:山水)
(一)感悟武夷的山(第2自然段)
1、武夷山的山美,美就美在那里的山有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武夷山的山峰。自由读读第二小节,想一想:武夷山的山有什么特点?
2、“险”——
(1)哪座山峰是最有代表性?(“大王峰”)
(2)你从哪句话读出了“大王峰”的险?(从峰底向上有人工开出的石阶,一直通向峰顶)
(3)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山高)
你能读出山的高吗?听了你的朗读,我好想看到了高高的武夷山。
你还体会到什么?(山陡)
你能读出山的陡峭吗?听了你的朗读,我好想看到了陡峭的武夷山。
(4)(出示图片)看,这就是海拔530米的大王峰,仔细观察,它和我们这边的山峰有什么不同?远看它就像一顶官帽,上宽下窄,气势磅礴,到处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条狭长的人工开出的石阶盘旋而上,而且是越高越窄、越窄越陡!
(5)那如果你现在就站在这条狭窄的小路上,后面是无底的悬崖,面前是陡峭的山壁,你有什么感觉?(畅所欲言)
这又高又陡的武夷山大王峰,实在让人望而生畏。这就叫“险峻。”
(6)尽管大王峰山势极为险峻,但前去攀登的人却非常多。你们想不想登上大王峰去一览众山小呢?(齐读句子。)
3、“奇”——“三十六峰”
(1)文中有一个词语高度概括了山的“奇”——“造型奇特”(板书:奇)
(2)武夷山的山峰造型奇特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示句: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
A、指名读句子。
B、在他们的朗读中,我们似乎看到了那一座座怎样的山峰。你能用语言把这些山峰描绘得更形象吗?
示: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的玉柱,有的像()的火把,有的像()的鲜花,有的像()的竹笋。
C、这样的山峰你们平时见过吗?怪不得作者说武夷山的山峰——“造型奇特”
(3)武夷山有三十六峰,这儿只写了几座山峰?还有其他山峰都没有写到,老师觉得这句话中有个标点符号最好改一下,你们觉得怎么样?
(4)(课件演示其它山峰)其实武夷山的奇秀山峰又何止这些,三十六峰峰峰变幻,峰峦林立,瑰丽多姿,
现在擦亮你的小眼睛,我们一起去欣赏那些造型奇特的三十六峰。这些山峰还等着你给它们取名呢!
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说一说这“造型奇特”的山峰还像什么?(自由说)
示:三十六峰造型独特,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5)武夷山的山峰可真是——“造型奇特”置身于这云雾缭绕的山峦之中,真是令人魂牵梦绕、流连忘返!
4、此时此刻,我们就站在险峻的大王峰顶,造型奇特的三十六峰尽收眼底,俯瞰四周,峰峦叠嶂,到处绿树掩映,云朵漂浮在你的脚下,山风轻拂在你的耳畔,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就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表达此刻的心声。
(二)、感悟武夷的水(第3自然段)
1、过渡:武夷山的山是奇特的,是险峻的,是气势宏伟的,在它的旁边,有一条碧绿的彩带,它依恋着山峰转了九个弯,它就是(九曲溪)。(板书:一溪九曲)体会曲,指名读,看九曲溪的平面图.
2、请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九曲溪又美在什么地方呢?用波浪线勾画出来(自由读三自然段)
(出示图片)你们觉得武夷山的水美在哪里?(清、静)
A、清
(1)示句:溪水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
(2)武夷山的水清得怎么样?你能读出水的清吗?
(3)除了溪底的沙石,你还看到了什么?
出示:溪水很清,清得可以看见。(小鱼嬉戏、倒影、水草跳舞)
(4)这里的溪水可真是——清澈见底,让我们一起读出水的清
B、静
(1)示句:溪水很静,静得像一面镜子。
(2)这里把平静的水面比作了什么?(一面镜子)读好句子
(3)读读句子,在这面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山峰、绿竹)
除了山峰、绿竹,你还能看到什么?(看见蓝天、白云的倒影、看见绿竹的倒影、看见自己……)
这个时候你们不仅是在欣赏画面,而且还是在创作画面呢!
(4)此时,这镜子一样的水面似乎成了一副风景画。这么美的景色你能通过朗读来告诉周围的小朋友,告诉老师吗?自己先试一试
3、多美的一幅风景画!我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溪水宛如明镜,两岸青山、绿竹倒映水中,山花、溪水相映成辉,那真是“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我们一起跟着朗读走进这那美丽的风景画中吧!
(三)感悟“入诗入画”
1、武夷山的山——奇、险,武夷山的水——清、静,山山水水相依相伴。
示第一自然段:那里峰峰有溪水环绕,水道随山峰弯曲回转。
2、到武夷山游览,你可以——爬山,也可以——乘坐竹筏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最想做的就是什么?是啊,我们多想马上就置身在这山水之中,多想马上就忘情在这人间仙境!
3、你们知道武夷山当地最具有特色的游览方式是什么吗?(竹筏)
乘坐竹筏,抬头可以欣赏造型奇特的山峰,低头可以欣赏又清又静的溪水,侧耳可以倾听溪水欢快的唱歌,伸手可以触摸清凉的水花。乘坐竹筏,还可以欣赏到36峰,72洞和99岩的雄姿呢!想试试吗?就让我们一同坐在古朴的竹筏之上,在九曲溪上绕着山峰——漂行。
小朋友们,靠在椅子上坐好,双手扶在你前面的桌子上,现在你已经在竹筏上了,千万注意安全哦!闭上眼睛,想象你以前看到了什么。(配乐师范读)
说说你都看见什么了?指名说。
4、溪水——,青山——,带着这种陶醉、带着这种欣喜、带着这种入诗入画的心情,注意这些红色的词,再读这一段。(指导朗读)
听着同学们如情入境的朗读,老师也不禁发出一声赞叹,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三、升华情感,导游武夷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赞叹武夷山的美景,“山上看水、水中观山”说的便是“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课文,感受武夷山独特的魅力。
2、此时此刻,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武夷山,你最想把心中的哪个词献给它?(自由说)
3、这可真叫“三十六峰真奇绝、一溪九曲碧涟漪”!(板书)
4、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来放声地赞美这——美丽的武夷山!一起来用心的品味这——美丽的武夷山!一起来动情地赞叹这人间仙境——武夷山!
5、作业:当一回小导游,向家人介绍这如诗如画的武夷山。
回家后,请小朋友们做回小导游,把武夷山的美景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让他们也一起喜爱美丽的武夷山。下节课,我们将给大家一个展示的机会,玩一个“我当小导游”的游戏。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教学目的:

1.学会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民间传说的通俗易懂,感情的丰富.学会复述课文.

3.了解花珊与妖怪做斗争的过程,感受花珊英勇顽强,保卫家乡的斗争精神.

4.体会大陆和台湾血肉相连,两岸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复述课文.感受民间传说的通俗易懂,感情的丰富.

2.了解花珊与妖怪做斗争的过程,感受花珊英勇顽强,保卫家乡的斗争精神.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请学生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武夷山”和“阿里山

”的地理位置.

2.教师介绍,在很久很久以前,武夷山和阿里山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动人的传说.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自由地小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课后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主要人物是谁?

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

2、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分角色朗读全文,纠正字音.

(由于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而本课生字教学字音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字是:蹦、轰。教学中还要注重几个难写的字形的区别:陷、瀑等。)

3、结合质疑,默读课文,在书上作相关批注;

三、深入学习第1——4自然段

4、找出有关句子、小声与同桌交流。

5、交流找出的有关句子、小节。

(1)那时,漫山遍野的果树上挂满了果子,山下是肥沃的土地.

(我从“漫山遍野、肥沃”感受到这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的人们过者丰衣足食的生活,一定很快乐.)

(2)从此,山上的树木死了,小溪没水了,肥沃的土地也干裂了.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初步感受花珊为民除妖的品质.

(同一个地方,环境完全不同,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也不一样,都是妖怪做的坏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引出第三句.

(3)花珊看到人们被妖怪还得生活不下去,心理很难过.

(4)于是,她开始苦练本领,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终于练就了高超的射箭本领和一手好刀法.

引导学生交流对文字的品读:

“九九八十一天”说明了时间长。

“终于”表示苦练本领经过了很多磨难,最后成功.

师:你们想一想,花珊是怎样苦练本领?能具体描述当时的情景吗?

引导学生想象,发展语言能力.

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生成新疑。

1、师:读到这儿,你们又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找出花珊斗争的段落,质疑:苦练本领后的花珊能除掉这个妖怪吗?

2、看来你们会思考了,想知道这些问题,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花珊除妖的故事.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课文内容,说一说花珊除妖的原因

2.花珊能除妖吗?她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花珊除妖的过程.

二、直奔重点,细致体会。

1、认真默读第4、5节,出示思考提纲:

花珊能除妖吗?

她是怎样想的?

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

2、反馈学生自学情况。

读中感悟,理解第5自然段。

用笔钩出花珊除妖的过程写得栩栩入声的动作词语.

抓住重点词句,读中感悟,重点体会以下要领:

(1)这天晚上,乌云遮住了月亮,姑娘紧握弓箭,向山上走去。(花珊为民除妖的决心大,这正是保家为国的高贵品质。)

(2)出示“于是搭上箭,用力朝绿光射去。妖怪被射中了眼睛,痛得直打滚。花珊跳到妖怪身上,举起大刀,朝它的脖子使劲砍去,直砍得妖怪乱蹦乱跳。”

从这些词中,你有什么感受?(战斗激烈、花珊非常勇敢)

同学们,你们再想一想能让花珊除妖的斗争再激烈一些吗?指导学生再创作

(3)忽然,她觉得大地再向下陷,只听一声巨响,高大的武夷山簖为两半,中间出现了一条很深的沟,妖怪“轰”的一声,掉到了沟底。(读过程,谈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总结复述的方法。

(1)抓重点词

(2)围绕问题读文、思考

(3)列出小标题。

3、谁能根据黑板上的词语和刚才总结的复述方法将花珊除妖的过程复述下来。

4、指名复述,教师做适当的提示。

三、学习课文6---8节

1.学生自由读这一部分。从这部分内容体会到什么?

2.学生再读这部分内容,勾画出表达人们心中期盼的句子,写感受。“从————句子中我想到了什么?”

3.学生分小组交流,自由表达。

4.学生练笔:你想对花珊说些什么?你想对花珊的妈妈说什么?让学生情感涌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海峡两岸人们渴望祖国统一的资料。

5.指导朗读课文,学生评读。

6.课外阅读中国民间传说,感受中国文学艺术中的这一瑰宝。

四.作业设计

你想对花珊说写什么呢?写一写。

五.板书设计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花珊

苦炼本领-----勇敢除妖--------盼望统一

二年级语文下册《美丽的武夷山》教案设计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下册《美丽的武夷山》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二年级语文下册《美丽的武夷山》教案设计

一、谈话引入

1.师:我国有许多名胜古迹,我们曾经跟随课文去过雄伟的北京,风光秀丽的日月潭,盛产水果的葡萄沟,秀丽神奇的黄山。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我国的锦绣山河,去游览一下著名的旅游胜地——武夷山。

2.叫一叫这个美丽的地方(揭题、读题)(“武”“夷”是生字)

3.对于武夷山你想知道些什么?

4.看来大家都很喜欢这个地方,老师今天就当一回导游,带小朋友到那里去看一看,好吗?

5.武夷山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让我们先睹为快,一起来欣赏武夷山的美丽风光吧!(图片展示)

二、初读感悟

1.多美的武夷山啊!课文中又是怎样来描绘的呢?让我们轻声读课文,先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体会武夷山的美吧!

2.能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吗?(出示句子,及时正音)

3.读得不错!

那你知道武夷山在哪儿吗?

(你那么关注武夷山的地理位置,将来一定能当上一名出色的小导游)

4.我们看,武夷山山沿水而立,水绕山而行,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呀!喜欢它吗?(出示图片)

那就请你自己读读这句话吧!(出示文字)

齐读

三、品读体会

学山

1.古人有云:“武夷山水天下奇”。果真如此吗?让我们走进武夷山领略那里的山和水。

2.课文哪一节描绘了武夷的山?

3.那就请你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

思考:武夷的山有什么特点?(山势险峻、造型奇特)及时正音

4.(出示图片)

快看,现在展现在大家眼前的就是武夷山三十六峰中的一峰,它叫大王峰。如果想要登上大王峰的话,你认为容易吗?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还可以从哪个词看出来?(最险)

5.那该用怎样的朗读来体现大王峰的险呢?(出示句子)

指名读

齐读

6.大王峰带给我们无比险峻的感觉,其它的山峰又是怎样的奇特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图片)

(你们看它们像什么?)(有的……有的……有的……)

7.(出示句子)是啊,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

8.我们知道武夷山还有许许多多的山峰,你们看,他们还可以像什么?

(小朋友的想像真丰富,思维像一只小鸟一样活跃)出示句子填空

9.武夷山的每一座山峰就像一幅美妙的画,一首优美的诗,让我们一起再次通过文字来感受一下吧!(齐读第2节)

学水

嘘,游客们快听什么声音?(水声)

2.对,武夷山的溪水是随山峰弯曲回转的,听着这缓缓的流水声,武夷山的又一个著名景点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条溪水叫什么名字呢?(图片)

3.你知道为什么称她为九曲溪吗?请你读读课文第3节

的确,这就是九曲溪名字的由来,让我们来读一读。(出示句子)

4.游客们让我们靠近这九曲溪的水,你感觉这水怎样?(清)

5.是的,溪水真清啊,你看到溪底有什么?

6.的确如此,(出示句子:溪水很清……沙石。)

7.除了清,九曲溪的水还有什么特点来吸引你们呢?请你默读第3节,找一找,圈一圈。(静)

8.是啊,溪水很静,静得像一面镜子,(图片)你们站在溪水边,面对这么美的景色,你还看见了什么?

9.或许还能看到自己的倒影呢!真棒,这个时候你们不仅是在欣赏画面,而且还是在创作画面呢!

用你的朗读来赞叹一下武夷的水!

指名读

10.丹山、碧水、绿树、蓝天、白云相映成画,呈现出大自然五彩缤纷的色彩,让我们乘着音乐的快车再去领略一下武夷的山山水水。(配乐朗读2、3节)

漂流

1.山离不开水,水也离不开山。小游客们,请你们闭上眼睛,让我带你们进入这山抱着水,水绕着山的仙境中去(师范读最后一节)

2.游客们,乘坐在古朴的竹筏上,欣赏着如诗如画的武夷山,此时此刻给你一种____(入诗入画)的感觉?

3.难怪著名作家刘白羽在游览武夷山后,吟到:“武夷收尽天下美,愿乘长风我再来。”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会呢?

4.那让我们再次乘着一叶竹筏,顺流而下,进入这如诗如画的武夷山水中。(齐读最后一节)

5.如此美景,许多诗人观赏之后都忍不住写下赞美的诗句。(出示)

6.让我们也学着诗人的样子来吟诵一下。

7.游客朋友们,今天的游览就到此结束了,我相信大家一定对这迷人的武夷山流连忘返,我随时恭候大家再次光临!

四、模拟导游

1.小朋友,这次武夷山之旅你们开心吗?

2.我觉得能当上一名导游,真是一件美事,因为可以跟着旅游团去游览这么多旅游胜地。

3.你长大后想成为一名导游吗?

4.那就让我们现在就成为一名小导游,介绍一下美丽的武夷山吧!

5.自由准备,你可以看着老师给你提供的图片,为游客介绍武夷山。

五、谈话激情

我们被你带入了这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我们感叹大自然的神气魅力,更佩服你的勇气!老师真希望等你们长大后,在你们当中也许真的会有几个同学成为真正的导游员,把我们美丽的家乡也介绍给全世界的人们。

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美丽的武夷山》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美丽的武夷山》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说明性散文,主要描绘武夷山的奇山秀水。第一段主要介绍武夷山的位置和地貌,点出武夷山山水互抱的特点。第二段主要介绍武夷山的山,突出山的“造型奇特”、“山势险峻”。第三段介绍水的特点“清、静”。第四段写游览的方式,可以爬山、可以坐竹筏。四个自然段层次清楚,语言优美,采用比喻和整齐的对句,简洁明丽,适于朗读和积累。

学情分析:

武夷山位于福建、江西两省之间,距离比较遥远,大多数学生没有亲自一饱眼福。因此,教学中,需要借助音像资料,用鲜明的画面、配以清晰的讲解,再通过朗读,引领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武夷山的奇山秀水,进而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本节课是在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完成书写、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课时的教学。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词句。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武夷山的美丽。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各种方式的读,发挥想象,体味武夷山入诗入画的美丽景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走近武夷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美丽的武夷山》(齐读课题)。怎样的武夷山?(再读课题)

2、武夷山位于我国福建省西北部,那儿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亿万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武夷山奇峰峭拔、碧水丹山的绝胜美景!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风景绝胜的武夷仙境!

3、现在我们来到了武夷山下那碧水丹山的人间仙境。想马上进山去领略武夷山的奇山秀水,大饱眼福吗?别着急,现在老师就来发门票,准备好了吗?

检查词语:山势险峻 造型奇特

古朴的竹筏 漂行

环绕 弯曲回转 入诗入画

二、深入感悟,品味武夷

大家都拿到门票了,就让我们拿起课文,一起走进武夷山的大门吧。走进课文,你就来到了武夷山;走进课文,你就亲临了武夷山的奇山秀水;走进课文,你就会陶醉在这人间仙境!带上你陶醉的心情,美美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哪里的景色最吸引你,就把那段风景多读几遍!(自读课文)

说说武夷山的什么最吸引你?(交流板书:山 水)

(一)感悟武夷的山(第2自然段)

1、武夷山的山美,美就美在那里的山有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武夷山的山峰。自由读读第二小节,想一想:武夷山的山有什么特点?

2、“险”——

(1)哪座山峰是最有代表性?(“大王峰”)

(2)你从哪句话读出了“大王峰”的险?(从峰底向上有人工开出的石阶,一直通向峰顶)

(3)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山高)

你能读出山的高吗?听了你的朗读,我好想看到了高高的武夷山。

你还体会到什么?(山陡)

你能读出山的陡峭吗?听了你的朗读,我好想看到了陡峭的武夷山。

(4)(出示图片)看,这就是海拔530米的大王峰,仔细观察,它和我们这边的山峰有什么不同?远看它就像一顶官帽,上宽下窄,气势磅礴,到处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条狭长的人工开出的石阶盘旋而上,而且是越高越窄、越窄越陡!

(5)那如果你现在就站在这条狭窄的小路上,后面是无底的悬崖,面前是陡峭的山壁,你有什么感觉?(畅所欲言)

这又高又陡的武夷山大王峰,实在让人望而生畏。这就叫“险峻。”

(6)尽管大王峰山势极为险峻,但前去攀登的人却非常多。你们想不想登上大王峰去一览众山小呢?(齐读句子。)

3、“奇”——“三十六峰”

(1)文中有一个词语高度概括了山的“奇”——“造型奇特”(板书:奇)

(2)武夷山的山峰造型奇特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示句: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

A、指名读句子。

B、在他们的朗读中,我们似乎看到了那一座座怎样的山峰。你能用语言把这些山峰描绘得更形象吗?

示: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 )的玉柱,有的像( )的火把,有的像( )的鲜花,有的像( )的竹笋。

C、这样的山峰你们平时见过吗?怪不得作者说武夷山的山峰——“造型奇特”

(3)武夷山有三十六峰,这儿只写了几座山峰?还有其他山峰都没有写到,老师觉得这句话中有个标点符号最好改一下,你们觉得怎么样?

(4)(课件演示其它山峰)其实武夷山的奇秀山峰又何止这些,三十六峰峰峰变幻,峰峦林立,瑰丽多姿,

现在擦亮你的小眼睛,我们一起去欣赏那些造型奇特的三十六峰。这些山峰还等着你给它们取名呢!

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说一说这“造型奇特”的山峰还像什么?(自由说)

示:三十六峰造型独特,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

(5)武夷山的山峰可真是——“造型奇特”置身于这云雾缭绕的山峦之中,真是令人魂牵梦绕、流连忘返!

4、此时此刻,我们就站在险峻的大王峰顶,造型奇特的三十六峰尽收眼底,俯瞰四周,峰峦叠嶂,到处绿树掩映,云朵漂浮在你的脚下,山风轻拂在你的耳畔,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就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表达此刻的心声。

(二)、感悟武夷的水(第3自然段)

1、过渡:武夷山的山是奇特的,是险峻的,是气势宏伟的,在它的旁边,有一条碧绿的彩带,它依恋着山峰转了九个弯,它就是(九曲溪)。(板书:一溪九曲)体会曲,指名读,看九曲溪的平面图。

2、请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九曲溪又美在什么地方呢?用波浪线勾画出来(自由读三自然段)

(出示图片)你们觉得武夷山的水美在哪里?(清、静)

A、清

(1)示句:溪水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

(2)武夷山的水清得怎么样?你能读出水的清吗?

(3)除了溪底的沙石,你还看到了什么?

出示:溪水很清,清得可以看见 。(小鱼嬉戏、倒影、水草跳舞)

(4)这里的溪水可真是——清澈见底,让我们一起读出水的清

B、静

(1)示句:溪水很静,静得像一面镜子。

(2)这里把平静的水面比作了什么?(一面镜子)读好句子

(3)读读句子,在这面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山峰、绿竹)

除了山峰、绿竹,你还能看到什么?(看见蓝天、白云的倒影、看见绿竹的倒影、看见自己……)

这个时候你们不仅是在欣赏画面,而且还是在创作画面呢!

(4)此时,这镜子一样的水面似乎成了一副风景画。这么美的景色你能通过朗读来告诉周围的小朋友,告诉老师吗?自己先试一试

3、多美的一幅风景画!我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溪水宛如明镜,两岸青山、绿竹倒映水中,山花、溪水相映成辉,那真是“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我们一起跟着朗读走进这那美丽的风景画中吧!

(三)感悟“入诗入画”

1、武夷山的山——奇、险,武夷山的水——清、静,山山水水相依相伴。

示第一自然段:那里峰峰有溪水环绕,水道随山峰弯曲回转。

2、到武夷山游览,你可以——爬山,也可以——乘坐竹筏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最想做的就是什么?是啊,我们多想马上就置身在这山水之中,多想马上就忘情在这人间仙境!

3、你们知道武夷山当地最具有特色的游览方式是什么吗?(竹筏)

乘坐竹筏,抬头可以欣赏造型奇特的山峰,低头可以欣赏又清又静的溪水,侧耳可以倾听溪水欢快的唱歌,伸手可以触摸清凉的水花。乘坐竹筏,还可以欣赏到36峰,72洞和99岩的雄姿呢!想试试吗?就让我们一同坐在古朴的竹筏之上,在九曲溪上绕着山峰——漂行。

小朋友们,靠在椅子上坐好,双手扶在你前面的桌子上,现在你已经在竹筏上了,千万注意安全哦!闭上眼睛,想象你以前看到了什么。(配乐师范读)

说说你都看见什么了?指名说。

4、溪水——,青山——, 带着这种陶醉、带着这种欣喜、带着这种入诗入画的心情,注意这些红色的词,再读这一段。(指导朗读)

听着同学们如情入境的朗读,老师也不禁发出一声赞叹,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三、升华情感,导游武夷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赞叹武夷山的美景,“山上看水、水中观山”说的便是“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课文,感受武夷山独特的魅力。

2、此时此刻,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武夷山,你最想把心中的哪个词献给它?(自由说)

3、这可真叫“三十六峰真奇绝、一溪九曲碧涟漪”!(板书)

4、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来放声地赞美这——美丽的武夷山!一起来用心的品味这——美丽的武夷山!一起来动情地赞叹这人间仙境——武夷山!

5、作业:当一回小导游,向家人介绍这如诗如画的武夷山。

回家后,请小朋友们做回小导游,把武夷山的美景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让他们也一起喜爱美丽的武夷山。下节课,我们将给大家一个展示的机会,玩一个“我当小导游”的游戏。

似曾相识燕归来--中学文学教育的风雨历程(上)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似曾相识燕归来--中学文学教育的风雨历程(上)”,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建国50年来,我国的中学文学教育大起大落,由乔木跌入幽谷,又从幽谷复苏振起。许多朋友对于这个异乎寻常的轨迹感到难以索解。我从事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辑工作近半个世纪,亲历了这项工作的全过程,提供一些资料并发表一些见解,对于当前开展语文教学改革的讨论,对于思考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的长远方略,都会是有益的。

大起大落的历程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即受到非常的重视。改革的方案是参照当时苏联的做法,将中学语文课分设文学、汉语两科。在我国废科举、兴学校以来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这是首次施行系统的文学教育和语言教育。这次改革,受到的关注是建国50年间所仅有的。毛泽东同志亲自过问,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准,胡乔木同志直接领导。后来,周扬同志也参与领导。在教育部内,则由教育部副部长、著名语文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直接领导,人民教育出版社主持这项编辑工作的是著名作家吴伯箫、文学史家张毕来。在编辑过程中,还召集几次作家座谈会,茅盾、老舍、臧克家、萧三等都提供过意见。

从1951年到1958年,这套教材从启动到停止使用,达8年之久。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工作会议,胡乔木同志在讲话中谈到语文教学目前存在着特别混乱的现象,其原因就是没有把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分开,提出分科的问题。同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下半年,语文教育界开始讨论。1953年4月,教育部向中央政治局报告工作,提出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指示,语言、文学可以分科,并指定成立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由胡乔木任主任。1953年12月,胡乔木向中央写了《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报告》。1954年2月1日,毛泽东同志参加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准了这个报告。依据这个报告,教育部责成人民教育出版社,进入具体的施工过程。课本初稿,在全国74所中学(27000名学生)中试教。

1955年上半年,编辑和试教工作已经完成。6月,教育部召开全国语文教学会议,由叶圣陶向大会作《改进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的报告,动员在全国推广使用新的分科教材,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是正当此时,一直不曾过问此事的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对文学、汉语分科以及文学课本选材不当提出严厉的批评,致使大会不了了之。大会报告不作正式传达,分科教材使用与否各地可以因地制宜,也可以使用旧课本。从此文学、汉语分科的命运泰极否来,一落千丈,对文学课本的批评纷至沓来。如康生指责说:文学课本非改不可,与教育方针相违背,最多只能培养小资产阶级感情,许多课文思想性不强,语言也混乱,可砍去百分之三十到五十,换选政治论文、社论和应用文。这场大起大落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有待发现更多的资料进一步说明。但联系当时的极左浪潮,从康生的讲话中不难看出其主要原因。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此后文学课本形同废止。60年代初开始另起炉灶编写语文课本。同时,在一份中央文件中提出: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也不要教成政治课。《人民教育》发表了《反对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和《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两篇文章。中央文教小组指示:文学、汉语合而为一,叫语文。文学、汉语分科教材正式寿终正寝。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语文课教成政治课有了恶性的发展,而文学教育却成了禁区。

文学教育的指导思想

在中学实施文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当时已有充分的认识。这个问题在胡乔木写给中央的《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请示报告》中有清楚的表述。报告写道:一般语文教学着重在语言文字的解释方面。其结果是使学生缺乏严格的语言训练,另一方面,一般语文课都不注重文学教育,没有经过文学培养青年的高尚品格和健康的人生观,也没有使学生得到必要的、系统的文学基本知识和文艺鉴赏能力。这些事实都说明了:语文混合教学的结果是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两败俱伤。胡乔木在一次讲话中还特别强调在文学课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说:文学教育的任务是要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生动地了解国家人民的生活、命运、幸福与痛苦,以引起学生对劳动人民发生强烈的感情,和对文学发生兴趣和爱好,所以在爱国主义教育上有着很大的重要性。文学应以本国文学为主体,在教学时指导学生阅读、朗读、欣赏中国文学作品,使学生爱好中国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有足够的估价和正确的认识,并通过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描写、生活斗争等的影响,养成学生高尚的人格。若把文学教育单纯变成政治教育或完全与政治隔绝,都是不正确的。

中学文学教育的任务,在1956年制定的《文学教学大纲》(草案)里,作了系统完整的表述。以高中为例,高中文学教育的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养任务,即增进文学、语言素养的任务,规定通过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文言著作的初步能力,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巩固学生经常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和习惯,进一步扩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另一方面是教育任务,即思想品德教育,规定在初级中学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共产主义道德,特别是爱国主义精神,共产主义劳动态度,集体主义精神,自觉遵守纪律的精神,爱护公共财物和坚韧、勇敢、谦逊、诚实、俭朴等品德,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特别是对社会生活的明确的善恶、是非观念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我所以不惮其烦地引用当时的资料,是为了让读者原汁原味地了解创设文学课的指导思想。通过文学课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对文学在语言教育上的重要作用也作了充分估计。今天看来,这个指导思想的基本精神仍是可取的。

我们在选取课文过程中,总是在思想性方面反复推敲,但也决不忽视作品的艺术质量。尤其是在语言方面的要求可以说到了近于苛刻的程度。比如有些课文的文字加工,采取会诊的方式。由叶老主持,参加者有编辑室主任和责任编辑,还有一位熟悉普通话的先生。若是翻译的外国作品,还要请一位精通外文的先生对照原文参与修改。一篇课文的文字加工,往往要四五天才能完成。不问作者是谁,所选作品须文字加工的,都认真严肃地进行。如朱德同志、郭沫若和茅盾同志的诗文都曾作过文字加工,并征得本人同意。课本的注解和练习题都是叶老逐字逐句审改过的。

新时期的复苏和振起

灾难性的十年动乱结束,中央对于中小学教材的拨乱反正给予特别关注。在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教育部集中全国优势力量编写新的各科教材。新教材以较快的速度编写出来,适时地满足了拨乱反正的需要。同时,随着思想的逐步解放,人们开始摆脱种种思想束缚,把过去被禁锢的东西放在实事求是的天平上来衡量,重新判定是非。语文教学界抱着很大兴趣打破文学教育的禁区,重新加以审视和评估,给了这个被打入冷宫的维纳斯以应有的地位。

许多朋友对于50年代的文学教育以及文学教材表示了深情的怀恋。有的认为当年的文学课本是建国以来最好的。许多当时读过这套课本的朋友,事隔40年,还能背诵其中的某些章句。有的仍保存着这套课本。那是在文革期间特地隐藏起来才得以保全的。还有的学校进行教改即以当年的文学教材为基础,加以补充调整进行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语文教育家对加强文学教育普遍表示支持。当年主持编写《汉语》教材的张志公先生,一生专注中学语言教学的研究,他提出中学生要学习古典文学,要学得多一些,深一些,并且主张初中开始设文学鉴赏课。我也多次讲到打破禁区,让文学走进校园。加强文学教育已形成广泛的共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了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的教学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在考虑语文教材进一步改革的时候,将加强文学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到日程。参照50年代文学教育的经验,结合新时期的特点,试图首先在高中开展实验。从1983年至今,编出了两套以文学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高中语文课本。

一套是供条件较好的学校使用的高中语文实验课本,1983年开始编写。成书后,到1997年进行了两轮试教,受到普遍欢迎。这套教材的教学重点,高中一年级是文言,二年级是文学,三年级是文化,二年级相对集中地进行文学教育。《文学课本》上下册和《文学作品选读》上下册,是进行文学教育的基本教材。这套教材以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为主线,按照文学作品体裁分类,兼顾时代顺序,以鉴赏课文为主体,辅之以简要的鉴赏常识和多种形式的鉴赏练习。全书包括诗歌鉴赏、散文鉴赏、小说鉴赏和戏剧鉴赏四个部分。除课堂学习外,还有丰富的自学篇目。课内课外合计,选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近200篇,其中多是脍炙人口、历古常新的经典之作。一年级的《文言课本》、三年级的《文化课本》也选入了不少文学作品。

再一套是供大面积采用的高中语文试验课本。1993年开始研究,1996年编写基本完成,已经过一轮试教,受到普遍欢迎。这套教材的一大特色是加强了文学教育,文学作品占60%以上,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高中一年级教学的重点是文章的阅读及写作,二年级和三年级的教学重点是文学。二年级着重学习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并学习文学史常识,三年级着重学习若干文学专题,如《史记》专题,李白杜甫专题,《红楼梦》专题,鲁迅专题等。教科书和文学读本所选文学名著约400篇。选材力求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与过去相比,更注重选取文化内涵丰富的、更易于学生接受的名家名篇。更注意课文的时代气息,选材面也更广。我国的古典名著,如《红楼梦》《桃花扇》《西厢记》,外国的古典名著,如莎士比亚的剧本,都节录入选。

教育部决定从2000年秋季起在全国开始推广使用两套新教材。这件事受到传媒的关注,对新教材作了热情的介绍。但是报道给人的印象是,新教材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讨论的产物,其实不然。讨论是从1997年11月号《北京文学》开始的,而两套新教材的编写远在1983年和1993年就开始了,到1997年,不但书已编就,而且已经先后试教,向全国推荐使用已是水到渠成了。

中学文学教育半个世纪走了个大大的马鞍形曲线。在中学阶段如何加强文学教育,教材如何编写得更加完善,虽然有许多问题仍待探讨,但是,加强文学教育已取得广泛共识和受到普遍欢迎。文学教育已从幽谷中复苏和振起,回到了中学语文课堂。这要算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

似曾相识燕归来--中学文学教育的风雨历程(下)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似曾相识燕归来--中学文学教育的风雨历程(下)”,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两种不同的文学教育观

在当前的讨论中,许多论者钟情于文学教育。表面上看,想到一处去了,实质上存在着严重分歧,原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教育观。

一种文学教育观认为,文学是历史的一面明亮的镜子,是生活的多彩画卷,体现着关于人世、宇宙和幻想世界的形象思考,体现着人的思想、感情、情操、人格和个性。一代代的人逝去了,他们的精神笑貌却活生生地存留在文学里。通过文学,可以从历史的深度认识生活,了解人生,从中汲取营养。文学,由于它的引人入胜的形象和动人心弦的情感内涵,对于塑造青年人的灵魂、决定他们的人生道路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通过文学教育,要塑造青年一代怎样的灵魂呢?择其要者而言之,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伟大的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和语言文字;培养他们的浩然正气,为开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为战胜艰难险阻和可能遭遇的暴风骤雨而自立成才和无私奉献;培养他们文明的气质,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毫无疑问,这一切,恰恰是我国文学史的主流,以此作为文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顺理成章的。

放眼21世纪,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并且充分显示出其优越性,使我们多难的祖国以高度文明、高度民主、高度发达的雄姿屹立于世界发达国家之林,这是十分艰难的。考虑到我国的处境,我以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并未过时,前面的道路会遇到重重艰难险阻,决非铺满鲜花的坦途。我们一代代的青年应是爱国志士,是百折不挠的硬骨头,非如此,就不算是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足以担当千钧重任。

另一种文学教育观在《审视中学语文教育》一书某些言论中不难看到,其所持论点与上文所述大相径庭。他们基于对文学的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对中学语文教育进行控诉和批判,列举的许多骇人听闻的罪状中,核心的一条是用政治强奸语文教学。在他们看来这个政治简直是万恶之源,遭到政治的蹂躏,语文教育只能培养听任流氓语言支配的奴隶和奴才,牺牲了人的尊严,腌出一批批发咸、发酸、发辣、发臭、发苦、发甜、发麻、发木的脑瓜。够了,这种超级谩骂出自学者之口,实在令人遗憾!长期以来,我们使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提法,开放搞活以来,更提出培养四有新人。但是他们认为对新人的设计和培养完全失败了,新人没有任何灵魂和肉体可言,只是一架机器,一个螺丝钉,一块任什么人搬来搬去的砖头,新人的设计集中了意识形态对人的要求,也主宰着文学教育如何进行。这些指责距离事实十万八千里。新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一代一代的人,成功地建设着和保卫着我们的国家,其中有不少是国家各条战线的栋梁,以及在各自领域取得重大成就、赢得世界声誉的英才。铁的事实只能使谩骂者自蒙羞辱。

文学教育自然要清除政治以保童贞,于是为了恢复人的尊严,为了使受教育者免于沦为奴隶和奴才,先生们出来拯救文学教育了。对课文中一大批文学精品(其中有的是影响巨大的经典之作),滥施挞伐。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文章,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论雷峰塔的倒掉》《文学和出汗》等文章,以及郭沫若、茅盾、叶圣陶、巴金、夏衍、丁玲、臧克家、艾青、赵树理、柳青、周立波、何其芳、刘白羽、魏巍、秦牧、吴伯箫、吴晗、李健吾、郭小川、贺敬之、柯岩、杨朔等无一幸免。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竟被说成是强迫人们去杀人,鲁迅的杂文被说成局限性大,火药味浓,缺乏和平心,宽容心。《周总理,你在哪里?》《一件珍贵的衬衫》等被轻蔑地斥为歌德派。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被诬为鼓吹民族间仇恨,而凝聚着中国人民近百年来革命斗争历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竟成了压在心头的坟。(面对这座光荣的丰碑,您的压抑感和不祥感从何而来呢?)不难看出,他们打倒这些作品,用的是清一色的另一种政治棍子。种种荒谬指责,与其说出自一种匪夷所思的奇特逻辑,不如说是出自基于别种意识形态的狭隘偏见。可爱的先生,你们不介意把文学教育从一种政治中拯救出来却陷入另一种政治吗?

其实,他们对待政治强奸语文的问题并不是认真的,并不是使用平等的原则。他们推出周作人、胡适、梁实秋等人,说他们中的许多人的成就不一定小于鲁迅,有的比郭沫若、茅盾、巴金、叶圣陶、丁玲更优秀。尽人皆知,胡适、周作人不仅是学者,而且是地地道道的政治人物。周作人在日伪时期充当汉奸。把此人请进语文教材充当文学导师,听任奴隶和奴才的恶臭污染文学圣地,只能证明,人的尊严云云不过是他们用来自炫的泡沫而已。说到这里,我们终于弄明白了。他们所谓强奸了语文教学的政治有特定的含义,特指50年来新中国的政治,社会主义的政治,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政治,在他们看来,只有这种政治强奸了语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才会把人变为奴隶和奴才,变成任人摆弄的砖头,变成发麻发木的脑瓜,至于基于另一种意识形态的政治则尽美尽善,美妙得很,用不着它来施暴,应该用八抬大轿,敲锣打鼓请它进来,与文学教育结为秦晋之好。同一舞台,老包换了曹操,会演出什么戏,可想而知。

两种文学教育观是决然对立的。我们赞成前者,反对后者。

几点思考

一、要充分估计文学教育的作用,应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给予重要的地位。但是并非任何文学教育都是有益的,文学教育必须遵循正确的指导思想。

二、文学教育可以分为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教育两个方面。思想品德教育已如上述,语言教育也不容忽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文学作品凝聚着历代文学大家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足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鉴赏文学作品从品味语言入手,鉴赏的过程也是品味语言的过程。艺术鉴赏和掌握语言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

三、中学文学教育的主体是阅读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包括适量的外国作品,并辅以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常识。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是无比丰富的,教材的选取,决定文学教育的质量。要着重主流,兼顾多样,在比较中增进学生的鉴赏力。要力求文质兼美,着重选取名家名篇。

四、文学教育在中学语文课中的安排要适当,应只占其中的一部分,低年级少些,高年级多些。另一部分用于教学识字、写字。阅读和写作一般的实用性文字,这也是十分重要的。

五、进行文学教育要着重于发挥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循循善诱,熏陶渐染。要与生活相联系,开展多式多样的课外文学活动。文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艺术反映。只有联系生活才能使教学生动起来,取得理想的效果。

小学五年级《桂林山水》语文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桂林山水》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收集、阅读了有关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文章,想一想:哪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2、今天,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播放配乐多媒体课件或出示挂图,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3、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问:“甲天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读交流,感悟语言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

2、组织交流,各自谈体会。

3、结合学生的感受,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投影或录像中漓江的水;或者用多媒体课件,先后配乐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问: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呢?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

(3)齐读课文,提问:漓江的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那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或录像,同时配乐教师范读;或用多媒体课件,先后播放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山,并同步配乐朗读课文。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组织朗读比赛,结合赛前提建议、赛后评议,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

(3)指名配乐朗读。

5、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教师由“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导读课文。或者多媒体课件展示游客乘竹筏畅游桂林山水的动画,同时出现文字。

(1)引导学生质疑。

(2)引导朗读、感悟、解疑。重点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再读第四自然段,引导读出陶醉之感。

三、自主质疑,拓展延伸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

2、分小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内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3、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处理方法,一是利用集体交流,即时解决;二是存疑,第二课时相机解决;三是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课外书籍(如为什么桂林的山会如此奇特)。

4、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

(2)阅读有关描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的文章,并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摘抄下来;

(3)阅读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整体导入

1、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让我们也走进这连绵不断的画卷,畅游桂林的山水。

二、自由选择,品读课文

1、反复诵读,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2、集体读议交流,结合学生的朗读,相机品赏,抓住重点指导品读二、三两个自然段。

品读第二自然段。

(1)朗读这段的第二句话,然后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引进其他有关描写漓江的片断。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以下三点: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静”;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清”;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的水绿的纯净可爱。

(3)出示挂图,放映投影片或录像,以“漓江真美啊!”作为总起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段写段。

(4)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怎么背下来,然后指导背诵。

品读第三自然段。

(1)朗读课文的第二句话,然后引进有关描写桂林的山的资料。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的丰富,用词之精妙。

(3)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选一座山峰,发挥想象说话。

(4)比较二、三两段,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感悟比较衬托的写法并注意分号的用法,然后指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三、朗读全文,整体背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三两段分别描写漓江水、桂林山,并抓住了水静、清、绿的特点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将桂林的山水联系起来,突出桂林的山水美如画。)

2、练习背诵。

3、提示线索,全班背诵课文。

四、转换角色,运用语言

1、同学们,桂林山水如此美丽,大家都很喜欢吧,游完了桂林山水,我相信你一定也想赞美桂林山水。

喜爱书法的同学可以把赞美的话写在书里的插图上,也就是题词,别忘了签名;喜欢说说的同学可以选择图上象鼻山这一景点,练练怎么做导游;喜欢创造的同学可以给桂林设计旅游广告词。

2、组织交流,选派代表汇报,师生共同评点。

“相守”与“相望”(全国名师窦桂梅)-夏荷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守”与“相望”(全国名师窦桂梅)-夏荷”,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相守”与“相望”(全国名师窦桂梅)-夏荷

“相守”与“相望”(全国名师窦桂梅)

作者:窦桂梅

“相守”与“相望”

——写给我的朋友陈晓梅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庄子如是说。水干涸了,两条鱼被搁浅在河滩,眼看干枯死去,相互间用吐出的湿气泡沫令彼此润湿,为对方奉献自己最后的关怀。于是,“相濡以沫”常用以形容朋友或夫妻在困境中以微薄的力量相互救助,而形成的恒定感情。

读着庄子的话,心里慢慢氤氲出特别的情味——我和陈晓梅这两朵“梅”,是否就如那两条“鱼”一样,曾把“相濡以沫”作为我们一起走过的,二十多年生命历程删繁就简的相守?是否也可以把“相濡以沫”作为未来生命中,还要牵手共赴前程几十年的最美丽的注脚?

二十三年前,在吉林师范学校读书的日子里,我俩的歌儿唱得还算有点味道,又都是文艺委员,便经常在一起切磋、展示技艺。当年,一起站在树阴下练嗓、坐在钢琴前练琴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我俩祖籍都在山东,生在东北农村,工作在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这所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使我们学生时代就建立起的友谊在此怒放,美如夏花。岁月流转,人去留痕。回头望望,二十多年不过弹指一挥间。

最先,我教音乐,她来了,接替了我,使我如愿以偿回到主科,教起了语文。在姊妹中,我俩都是老大,当时工资只有32元钱,既要节省着给家里人、供一群姊妹读书,还要自己过日子,自然要节衣缩食,所以生活常显窘迫。为了美,一件新衣服俩人要换着穿;到食堂吃饭,两个人买一份菜,喝一碗汤是常有的事儿……

我们曾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屋——学校简陋的几平方米的平房。天冷时,两个挤在一个被窝里取暖;下雨时,两个人的瓶瓶罐罐挤在一起,雨水敲打出和谐温馨的奏鸣。我先有了男朋友(现在的丈夫),便携着她住到了准婆婆家,一住就是几个月……

为工作而活着,到头来会发现自己从未活过;我们为活着而工作,结果发现,工作,是重新生活的开始。我们没有怨天尤人,一起努力的日子,使我们的生活平添了异常蓬勃的生命力,支持我们在后来的年月中踏实地走下去。

最值得珍藏的是我俩教一个班的日子——整整六年。学生分不清谁是班主任。因为我的语文课她听;她的课,我也跟着讨论。我开会,自然,她就把班级管理的重担承担起来。甚至好多事情家长直接找她。六年,

2800多个日日夜夜,朝朝暮暮里,我们相依相扶、相互支撑,和学生在一起、摸爬滚打,共同度过了生命中最美好也最艰辛的时光。拔河比赛的春天,期末考试的夏日,深秋的一次采摘,冬日的元旦联欢——花开花落,草青草黄,叶芽绽出,落叶纷扬。贫穷或富贵、卑微或显赫、低*或高贵、失意或成功,在人生的路上一路搀扶,在平静、关心甚或争吵中走向每一个春秋。这世俗的、淡定的“情”,糅合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味道,是宛如父母对子女、兄弟对姊妹、丈夫对贤妻,虽并非血缘姻亲,但仍“斯当以同怀视之”的情谊。

写到这儿,发现无论我用怎样的语词,都难以穷尽出那份岁月留下的印记。用相濡以沫也许夸张,但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默契,是上苍赐予我们的可遇而不可求的真缘分。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庄子的“相濡以沫”的后面还有一句“相忘于江湖”。并强调:“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庄子认为,在一个几乎没水的地方,两条鱼只能相互呼吸一些湿气和水泡,与其这样,不如各自游走,在大江大湖中互相忘却。

好一句“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也许人们记住了庄子蕴意的“相濡以沫”中相互依靠,相互偎依的内涵,而宁愿忘却那句“相忘于江湖”?可现实中,必然存在庄子的“不若相忘于江湖”——食尽鸟投林,各自奔前程。因这世界有着太多的,难以预测的变故和身不由已的离合。

这无言的走远,是个好选择——离开了吉林市,调入北京的我,已经五个年头。现在,也许是我最从容的时候。不过,“转身”这几年,努力参悟所有的争取与努力,品尝与朋友的感情时,回忆的花瓣掠过心湖,泛起片片涟漪,发现,内心牵挂的人中,依然有远方的晓梅。人活于世,至少要有几个可以推心置腹、肝胆相照,必要时可以为你两肋插刀的朋友——晓梅就是这样的人。近几年,于千千万万人之中,又邂逅了些像晓梅这样的朋友,可以说又有了“重要的他人”。只是,即使真挚,即使亲密,即使都心有戚戚,但,友谊的真正分量,依然需要像和小梅在一起那样的时间来成全和考验。

这样想来,发现庄子错了,他忽略了鱼的处境,既然是泉已干涸,鱼相处于陆,那么它们只能靠相濡以沫了,又如何能够各自游走到大江大湖呢?而即使有那万一的可能,在经历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的艰辛后,哪条鱼还能够摇摇头,甩甩尾,将那刻骨铭心的情意“相忘”呢?

于是,我将后一句的“忘”改作了“望”,这便滋生了更积极的意思,互相激励、期望各自努力。相望于江湖,这一字之差就可“谬以千里”,一“望”一“忘”——成了两重境界。忽然了悟,也不是非要追寻“忘”与“望”的表面形式,形式是最容易风吹云散的。有了“相濡以沫”的相守,不论“望”与“忘”,只要心里存有一如既往的惦念,“江湖”不论在哪里,有没有人结伴同行,都会有愈嚼愈美的人生滋味。

回望于茫茫沧海和芸芸众生。晓梅,这和我朝夕相伴了二十多年的重要朋友——从年轻时的轰轰烈烈,走到今日人到中年时的宁静淡泊。推而广之,想到了和我们一起并肩前行的实验小学的老师们,以及当年手把手培养我们的领导、恩师们。于是,“相望”便成了一种感激——对生活,对教育,对亲人,对帮助过你的朋友,对每一个带给你哪怕片刻快乐的人,甚至是伤害过你的人。因为,生活的音调并不只有高亢嘹亮,平淡无奇甚或略带悲伤的浅吟低唱,往往才是生活本身的况味。

有了“相望”,生活就充满了希望和渴望。行走生活与生命的“江湖”,对那些高贵的灵魂怀着崇敬的心情,努力拒绝“政客”式的追求,不作没有节操、没有灵魂、一味钻营、曲意逢迎的势力小人。我相信,“相望”的过程,会把那已被沉淀在心的感情,过滤得更加纯洁,彻底洗去功利与市侩的印记。

我还坚信,历经岁月磨砺、已成为教学校长的我俩,比从前更懂得了谦和平易,通达疏放,和善包容,更有勇气与能力去化解嫌隙、责怨和敌视,珍爱上苍赐予我们的智慧,警告自己——“躲到教师后面去”,把我们用辛劳、眼泪与汗水所换取的“精神力量”,传递给教师们,作为彼此共有的财富。

“生命在远方”。人生每过一个阶段,都会在原地留下几个朋友。回头看时,常感恍如隔世。而且,就连那似断非断的一丝友情,在这人情淡漠的年月,似乎也变得日渐稀薄。但,我生命之旅的每一个驿站啊,承载了多少悲欢离合、记录了多少成熟长大,可你,不就是那永远对我不离不弃的朋友吗?

写到这儿,泪汩汩而出。泪光中,我仿佛看到两条“鱼”在大海的波涛中奋力前游,彼此用目光相望,用心灵呼唤:“一起努力啊,希望就在前方!”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祖国山水多美丽


教学目标:认读生字“望”、“肩”、“宽”、“岸”、“撒”、“网”、“捕”;解词语“挨着”、“渔船”、“星星点点”;会用句式说话。(知识与能力)

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强学生形象思维。(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领略祖国山水的美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三幅图的意思,学会用句式说话。

教学难点:理解“渔船星星点点”这个句子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渗透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课题。(4分钟)

T:你坐过火车、汽车去外地旅游吗?你看到过哪些美丽的景色?(1分钟)

老师也去过我们祖国好多地方旅游,并且拍下了一些美丽的照片,你们想看吗?(图片欣赏,配解说词)

T: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感受?

是啊,我们忍不住会说“祖国山水多美丽啊”!(出示课题,齐读)有一位小朋友也拍了许多照片,你们想看吗?那么就请大家自己来读读课文,找一找小作者拍了哪些照片?找到了读给同桌听听。

二、生自由读课文。师巡回指导。

三、研究三张照片。

(一)T:谁来说说小作者拍下了哪些照片?(随机出示3张照片)

要求说完整话,指2—3人说。

S小作者拍下了()张照片,一张是(),一张是(),还有一张是()。

(2)T:选择你喜欢的照片,把它的美丽景色说给同桌听听。

(二)以“田野”为例:(出示放大照片)

T:谁来说说田野的景色是怎么样的?(根据学生回答适当点拨)。

T:你们讲的都不错,谁来找一找课文中是怎样写的?(出示段落)

随机进行生字教学“望”。(这里有几个新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朗读指导。(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大,怎么大?大得怎么样?“望不到边”)

T:那么谁能用这个句式说说呢?

用“田野(),大得()”说话。(出示句式)

T:哪些小朋友研究这两张照片的?(指名说)

以高山为例:

T:你来说说它美在哪里?

谁还有补充吗?(根据学生回答适当点拨)

T:谁来找一找课文中是怎样写的?(出示段落)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随机进行生字教学“肩”。

朗读指导。高,怎么高?高的怎么样?“望不到顶”

T:那么谁能用这个句式说说呢?

山(),高的()。(出示句式)

哪些小朋友研究了绿水这张照片?

T:谁来说说绿水的景色是怎么样的?(根据学生回答适当点拨)

谁还想说说?

T:谁来找一找课文中是怎样写的?(出示段落)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随机进行生字教学“宽”、“岸”、“渔”“撒”、“网”。

理解词语“星星点点”:从哪里看出星星点点?

朗读指导。

宽,怎么宽?宽得怎么样?“望不到岸”

T:那么谁能用这个句式说说呢?

水面(),宽得()。(出示句式)

四、整体朗读训练。(课件出示三张照片及三段话)

T:看了这3张美丽的照片你最想说什么?

那就让我们把这种美读出来吧!

五、拓展延伸。

出示照片“公路”,公路(),长得()。

T:是啊,祖国真美啊,这是我们元通的一条公路,谁能用这个句式来说说?

六、小结,用歌声唱出对祖国的热爱。

T:我们的祖国很美,你想对祖国说句什么话吗?

就让我们用歌声唱出对祖国的热爱吧!

七、生字复习,指导书写。(课件出示)(机动)

老师还去了广西桂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静啊,静的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你瞧,远处那一座座高山,手牵着手,肩挨着肩。

关于桂林山水的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1、2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

3.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

1.出示书中插图(或投影);

2.播放《桂林山水》录像;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谈谈感受。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思考:文中哪些词语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呢?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2.重点体会“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提示:这里的“都”字,道出了桂林山水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那么,桂林山水是不是人人赞美呢?还要我们在亲身感受后才能得出结论。“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在文中起了总起的作用。)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3.交流讨论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感觉)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视觉)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想象)

板书:

3.体会词语和句子。

投影:“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是什么句?说说“无瑕、翡翠”的意思。

(这是比喻句,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美。无瑕:没有一点斑点,非常纯净;翡翠:一种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喜爱赞美之情。

5.检查朗读,注意指导“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中“啊”的正确读法。

(四)作业

1.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2.背诵全文。

3.检查生字、新词。

4.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板书

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漓lí

澜lán注意门里是“柬”

瑕xiá注意与“假”和“段”对比。

(凡韵母为“ia”的字右上应是;凡韵母为“an”的字右上应是

翡fěi上下结构

峦luán注意上半部“亦”不带钩。

障翘舌音字,不要误读为平舌音。

筏fá注意右下不丢撇。

绵与“棉”音同形近偏旁不同。棉,棉花。绵,绵长、绵延、连绵。

(四)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

第七中学七年级语文教案:秋天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七中学七年级语文教案:秋天”,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

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有条件的话师生可以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三、检查预习

四、出示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的三幅图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精妙的语言。

3、积累与拓展。

五、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录音

[要求]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2、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自读全诗,找出各诗节的中心句。

(2)、根据各诗节的内容,给每小节分别加上小标题。

(3)、本诗通过一

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

秋景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六、品味语言:

1、齐读第一节(农家丰收图),

分组讨论:

①写了哪

两个场景?

②“幽谷伐木”中从

哪几个角度写的?

③找出最能表现丰收之景的语句。

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2、自读第二节(霜晨归渔图),思考:

①找出具有秋天特征的词语。

②找出具有渔家生活特征的词语。

③渔人的活动是怎样的?

④从本节诗中可以看出渔人怎样的生活状况。

3、自读第三节(少女思恋图),讨论:

①少女眼中看到是?

②牧羊女想听到而没有听到的是什么?

③牧羊女想看到而没有看到的是什么?

④“梦寐”一词如何理解?

七、积累与拓展

秋,是历代文人墨客钟情的对象,秋的神韵,秋的景致,给了他们无尽的创作灵感和源泉。请熟记下列咏秋的诗句:

1、停车坐

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落霞与孤鹜齐

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5、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6、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7、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八、拓展延伸:

阅读《秋景》,比较《秋天》和《秋景》的异同。

秋景

美国狄金森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

玫瑰在郊外盛开。

枫树扎着

华丽的丝巾,

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九、欣赏:诗歌朗诵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寓言教学与创新教育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寓言教学与创新教育”,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寓言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它篇幅短小,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其主题思想多是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此喻彼。小学语文课本中选有许多寓意深刻的寓言,搞好寓言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重要意义。

一、利用寓言寓意的多层次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一则著名寓言叫《盲人摸象》,说的是几个盲人摸象时由于摸不到象的全部而得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表层寓意嘲笑那些一知半解便自以为是的浅薄之徒;中层寓意是讽刺那些不知佛法的博大精深而诩得道的臣民;深层寓意是告诫人们要克服主观片面性,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学生对表层寓意的理解是比较容易的,经过启发后对中层寓意也能理解。我们如能借这类寓言,逐层诱导学生不断深入地探索其深层寓意,经常训练,并且把这种训练同其他内容的教学、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哲学的深度思考问题,其功用就远不止语文一门学科,也远不止小学一段时期。

《刻舟求剑》:表层寓意是讽刺那些思想闭塞而又刚愎自用的蠢人;中层寓意是嘲笑那些顽固守旧、反对革新的国君和贵族;深层寓意则是告诫人们要懂得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哲理。

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些寓言的表层寓意并不难理解,但其深层寓意的理解就很困难。这当然是正常的。实际上,勉强叫学生去背那些哲学概念也没有必要。关键是,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怎样设法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逐步学会抽象思维,由经验思维逐步学会理论思维,在长期训练中逐步养成深入思考的好习惯,并且把那些作为人类几千年思维结晶的哲理逐步融入自己的日常思维之中。

二、利用寓言寓意的多面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著名寓言《猴子和鳄鱼》,写鳄鱼的妻子病重,要吃猴心,于是鳄鱼谎称对岸有茂密的花果,愿意背猴子渡水去采摘,把猴子骗到水中央才说出本意;猴子急中生智,谎称心挂在树上要回去取,鳄鱼只好背它回去取心,刚靠岸猴子便跳到树上去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这则寓言有四个寓意:骗人者反而受骗;要防止得而复失;不可贪欲迷误;邪不胜正。

一则优秀的寓言,往往就像这样令人回味无穷。实际上,现实生活本身就是复杂的,寓言不过是现实生活的折射。现代社会愈益复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寓言,切实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去思考问题,去认识生活、认识社会,使学生越学越聪明。

三、利用寓言形象的可塑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寓言《买椟还珠》,本来就可从买方、卖方两面进行理解,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而这个故事本身讲的是个买卖问题,可否引导学生联系当前市场经济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呢?譬如说,现代商品生产极讲究包装,那么生产厂家能否学楚人包装珍珠那样去包装自己的产品呢?由此出发,至少可以引出三个相关的问题:

1、商品的装璜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审美效应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2、包装是艺术,但包装后的商品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品。

3、我国劳动人民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懂得了商品包装的辩证法,对楚人卖珠的嘲讽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如果能经常引导学生这样去思考,毫无疑问,学生将会经常乐意去发现。

当然,发现也好,想象也好,创造也好,都不是胡思乱想,不能脱离寓言的基本内容而离题万里。

四、利用寓言作品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整合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狼的寓言有四篇:《一只狼》、《狼和小羊》、《会摇尾巴的狼》、《东郭先生和狼》。这四篇的寓意,分开看,大不相同。但如果让小学生归纳一下狼的特性,(残忍凶恶而又不乏狡猾),这就是简单的辐合思维训练。

复杂一点的如《买椟还珠》、《南辕北辙》、《我要的是葫芦》、《掩耳盗铃》,分开看,四篇寓意似乎大相径庭;但合起来看却可以说明一个共同的道理:目的和手段(或途径)必须统一,否则将一事无成。这是从较深的层次上进行辐合思维训练的材料。

训练学生的整合思维,常常要引导学生异中求同。这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全国中学语文教育高端论坛”与武夷山水相得益彰》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语文教案小学语文”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