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小学环境教育教案

发表时间:2020-03-26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三章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
一、教材分析
《学会应用地形图》是鲁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单元活动的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基本判读技能、剖面图的做法与判读等内容。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基础部分,对于学生养成较高的读图、析图、用图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本节内容既是初中教学内容的延伸,同时本节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其他章节知识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等高线地形图:缓坡、陡坡;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学会判读较为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学会判读与绘制地形剖面图。
2.能力目标:
(1)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解决一些问题。
(2)增强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培养学生进一步认识地形图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激发读图、用图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基本方法,绘制地形剖面图。
难点: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解决一些问题。
四、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面向的是高一学生,高一尚未分科,在各高中学校基本都是平行班教学,所以班内学生的程度差异较大,再加上本节内容需要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基本的读图能力,所以建议运用分层次教学的手段,既要照顾程度较好的学生,也要照顾程度较差的学生。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五、教学方法
1.问题探究教学法:设置若干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合作得出答案。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情境导入→合作探究→总结检测→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初步掌握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基本特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并把学生科学分成若干小组。准备黄土若干。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预习的落实情况,并了解和归纳学生的疑惑,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和更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课件展示: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或者其他的地形图)
教师首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是地形图?用什么表示地形的高低?(学生回答地形图的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等高线地形图基本特征
课件展示:如下图
(1)结合多媒体展示图片,如何理解“同线等高”的含义?
教师:同线等高是指在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高度是相等的。比如图中400米等高线上所有的点海拔都是400米。
(2)结合多媒体展示图片,如何理解“同图等距”的含义?
教师:等高距是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同一幅地图中,等高距相同。比如图中400米和600米等高线、400米和200米等高线相差都是200米。
(3)结合多媒体展示图片,如何理解“曲线闭合”的含义?
教师: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无论怎样迂回曲折,终必环绕成圈,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
(4)结合多媒体展示图片,如何理解“除陡崖外等高线不相交、不重合”的含义?
教师:除了陡崖和悬崖,不同海拔高度的等高线不相交、不重合、不分支,且在图的中间部分不中断。因为同一地点只有一个海拔。但是在陡崖处,等高线却可以相交,这是因为等高线地形图是平面投影图,陡崖处把多个海拔不同的点投影到一起,就出现了图中的等高线的相交现象。
(5)结合多媒体展示图片,如何理解“等高线的疏密反映坡度的陡缓”的含义?
教师: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比如教材图3-4-1中的EF和E’F’相比前者的坡度就叫小。
(6)在图中指出“山脊线”、“山谷线”来?是如何判断的?你有更简单的判断方法吗?
教师:图中的EF线是山谷线,DC线是山脊线。判断方法:(多媒体展示下图)
如上图示方法作出AB线,如果中间数值高就是山脊线(如左图),如果中间数值低就是山谷线(如右图)。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高低,低高”法则。即:当等高线向高值凸出时,海拔较低,是山谷地形;反之是山脊地形。
(7)什么是“鞍部”?多媒体图片中有“鞍部”的结构吗?请指出。
教师:鞍部是地形当中两山之间比较平缓的部位的指称。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也比较容易识别。因为该部位在整个地形体系中似马鞍,故名鞍部。图中的A部即为鞍部。
探究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根据教材P73图3-4-5想一想:什么是盆地地形?该盆地是我国的哪个盆地?
教师:盆地,顾名思义,就像一个放在地上的大盆子,所以,人们就把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盆状地形称为盆地。地球上最大的盆地在东非大陆中部,叫刚果盆地或扎伊尔盆地,面积约相当于加拿大的1/3。这是非洲重要的农业区,盆地边缘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根据区域定位的知识我们知道图中的盆地是我国的四川盆地(105°E,30°N位于其中央附近)。
(2)根据教材P73图3-4-6想一想:什么是丘陵地形?它与山地地形、高原地形有什么区别?
多媒体展示:
东南丘陵:东南丘陵是北至长江,南至两广,东至大海,西至云贵高原的大片低山和丘陵的总称。它包括安徽省、江苏省、江西省、浙江省、湖南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部分或全部。海拔多在200至500米之间,其中主要的山峰超过1500米。丘陵多呈东北--西南走向,丘陵与低山之间多数有河谷盆地,适宜发展农业。东南丘陵地处亚热带,降水充沛,热量丰富,是中国林、农、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很大的山区。
黄土高原: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在中国中部偏北,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海拔1500到2000。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公尺之间,最厚达150-180公尺。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但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
教师:通过资料阅读我们知道,丘陵为世界五大陆地基本地形(还包括:盆地、高原、平原、山地)之一,是指地球表面形态起伏和缓,绝对高度在500米以内,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由各种岩类组成的坡面组合体。坡度一般较缓,切割破碎,无一定方向。中国自北至南主要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等。
山地,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地,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布。山地是一个众多山所在的地域,有别于单一的山或山脉,山地与丘陵的差别是山地的高度差异比丘陵要大,高原的总高度有时比山地大,有时相比较小,但高原上的高度差异较小,这是山地和高原的区分,但一般高原上也可能会有山地,比如青藏高原。
(3)高原地形和平原地形有什么区别?
教师:平原是指陆地上海拔高度较低,地表起伏平缓的广大平地。一种广阔、平坦、地势起伏很小的地貌形态类型。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一般都会超过500米。
(4)给你一些黄土,你能模拟出新月形沙丘吗?沙丘有什么地形特点?在哪些地方才有沙丘?(多媒体展示新月形沙丘,小组内利用黄土来模拟新月形沙丘)
教师:新月形沙丘是指单一风向下发育的简单沙丘形态,它的迎风面是穹状的沙物质堆积,不断被风蚀在顶部附近堆积,在背风坡形成较陡峭的滑落面,因为两侧较低,前进速度较快,所以形成两翼。同学们看多媒体展示,并利用小组内已经准备好的黄土来模拟新月形沙丘。
新月形沙丘的形成原理及其结构
新月形沙丘俯视图风向与新月形沙丘的结构
通过模拟实验和多媒体图片的观察,大家对新月形沙丘有了更深的了解,知道风从沙丘的缓坡吹来,向陡坡方向移动。一般沙丘分布于干旱、半干旱的土地沙化较严重的地区,例如:我国西北地区。
(5)在教材图3-4-8中把山脊线和山谷线描绘出来,看看这些线有什么分布规律?
(结合Google地球图片来了解一下岭谷相间地形(斜视图),红色为谷,蓝色为岭)
教师:通过描绘山脊和山谷线,我们发现图中出现了若干条山脊和山谷线平行分布的现象,这就是岭谷相间地形。
多媒体中展示的是通过Google地球看到的我国西南某地区的侧视图,红色的线就是山谷线,蓝色的线是山脊线。
探究三: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与绘制
(1)读图3—4—9和相关的课文,说出图中的地形剖面图与AB、CD、EF中的哪一条剖面线相对应?你的判断理由是什么?你总结出了什么规律?
教师:通过预习大家知道是AB线,类似问题考察时解决一般规律总结如下:判断时一看剖面线的起点和终点是否与地形图中一致;二看剖面图中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三看剖面图中的转折点(由上升转下降或者由下降转上升的点)。
(2)什么叫垂直比例尺?垂直比例尺如何确定?一般情况下,同一幅剖面图中的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谁更大一些?
教师:垂直比例尺是指图上高度比实际高度的缩小程度。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高度多少米。垂直比例尺的计算方法与水平比例尺的计算方法相同。在地形剖面图上垂直比例尺一般大于水平比例尺。
(3)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方法你学会了吗,说说你的做法?
教师:绘制地形剖面图一般经过四步,
即:①绘剖面图的水平基线→②确定垂直比例尺→③过交点作垂线→④平滑连接各点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本节是第三单元的单元活动,通过学习我们掌握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知识,这使我们能更好的阅读地形图,能促进我们今后的地理学习。下一节我们学习第四单元第一节,请同学们做好预习,预习好教材并做完本节的导学案。
九、板书设计
一、认识等高线地形图
1.概念及作用
2.缓坡与陡坡、山脊与山谷、鞍部与陡崖
二、地形图判读
1.五种基本地形
2.沙丘与岭谷相间地形
三、地形剖面图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对于数学几何知识较差的同学不容易理解,所以需要课前做好了解。另外,本节课设计很多地形类型,多用多媒体展示,既有利于学生接受,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学校临清一中科目地理编写人崔振华审稿人胡玉芹
第三章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学会应用地形图”,初步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作用、基本特征及其判读技能。
二、预习内容
(一)认识等高线地形图
1.地形图:按照一定的方法、关系和规定符号,把真实地形地貌描绘在平面上的一种地图。
2.缓坡与陡坡:(1)缓坡:等高线分布,单位水平距离内的较小;
(2)陡坡:等高线分布,单位水平距离内的较大。
3.山脊与山谷:(1)山脊:等高线由向凸出,海拔较两侧;
(2)山谷:等高线由向凸出,海拔较两侧。
4.鞍部:两侧的等高线闭合,且数值。
5.陡崖:若干条等高线于一起。
(二)地形图的判读
1.盆地:等高线闭合,高,低。
2.丘陵:地面有起伏,但是海拔较,坡度又比较。
3.沙丘:各地点之间高差很小。地势较平坦,小圆弧指示沙丘的。
4.岭谷相间地形:等高线向处凸和向处凸相间分布。
(三)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与绘制
1.作用:能直观显示某一方向上的地势状况和地面。
2.判读:要抓住剖面线的、终点,经过的最高点、最低点、等。
3.绘制步骤:
(1)绘剖面图的;
(2)确定适宜的,画出纵坐标,规定剖面基线所代表的;
(3)从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向剖面图的水平基线作,根据各点对应的高度对照剖面图的,标出相应的点;
(4)将这些点地连接起来。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认识等高线地形图:缓坡、陡坡;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学会判读较为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学会判读与绘制地形剖面图。
3.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解决一些问题。
4.增强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基本方法,绘制地形剖面图。
2.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解决一些问题。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等高线地形图基本特征
课件展示:如下图
(1)结合多媒体展示图片,如何理解“同线等高”的含义?

(2)结合多媒体展示图片,如何理解“同图等距”的含义?

(3)结合多媒体展示图片,如何理解“曲线闭合”的含义?

(4)结合多媒体展示图片,如何理解“除陡崖外等高线不相交、不重合”的含义?

(5)结合多媒体展示图片,如何理解“等高线的疏密反映坡度的陡缓”的含义?

(6)在图中指出“山脊线”、“山谷线”来?是如何判断的?你有更简单的判断方法吗?

(7)什么是“鞍部”?多媒体图片中有“鞍部”的结构吗?请指出。

探究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根据教材P73图3-4-5想一想:什么是盆地地形?该盆地是我国的哪个盆地?

(2)根据教材P73图3-4-6想一想:什么是丘陵地形?它与山地地形、高原地形有什么区别?

(3)高原地形和平原地形有什么区别?

(4)给你一些黄土,你能模拟出新月形沙丘吗?沙丘有什么地形特点?在哪些地方才有沙丘?(多媒体展示新月形沙丘,小组内利用黄土来模拟新月形沙丘)

(5)在教材图3-4-8中把山脊线和山谷线描绘出来,看看这些线有什么分布规律?
(结合Google地球图片来了解一下岭谷相间地形(斜视图),红色为谷,蓝色为岭)
探究三: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与绘制
(1)读图3—4—9和相关的课文,说出图中的地形剖面图与AB、CD、EF中的哪一条剖面线相对应?你的判断理由是什么?你总结出了什么规律?

(2)什么叫垂直比例尺?垂直比例尺如何确定?一般情况下,同一幅剖面图中的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谁更大一些?

(3)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方法你学会了吗,说说你的做法?

(四)当堂检测
1.读下图,正确的说法是
A.甲地位于山脊上B.甲地位于山谷中C.乙地位于山脊上D.丙地位于山谷中
2.读下图,正确的说法是
A.从甲处攀登山峰最近、最省力B.从乙处攀登山峰较远、最省力
C.从丙处攀登山峰较远、最费力D.从丁处攀登山峰最远、最省力
3.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写出图中序号表示的地形名称: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_,⑦______。
4.某山区的一所学校,拟组织学生对附近公路的交通流量进行调查。读图,完成(1)~(3)题。
(1)判断在E、F、G三个地点中,能目测到公路上经过H处车辆的是。
(2)试用地形剖面图解释你所做的判断,并作简要说明。图画在下面的框内。
(3)经该公路从山区外运的物产主要有茶叶、柑橘、毛竹等,该学校所在的省区简称是()
A.鲁B.浙C.青D.吉
课后练习与提高
读下图(图中河谷流水自西向东流),分析判断第1—2题:
1、图中正确表示河谷发育位置的是
A、110°E线B、30°NC、a线D、b线
2、图中分水岭两侧(不考虑其它因素)太阳能最丰富的是
A、a线北坡B、30oN线北坡C、b线北坡D、b线南坡
根据下图(图2)的等高线图判断第3—4题:
3、关于图中河流与地势的正确说法是
A、河流自南向北流B、地势北高南低
C、若图示为北半球,则河流西岸冲刷比东岸严重
D、若图示为南半球较高纬度,则河流可能出现凌汛现象
4、若图中等高距为300m,且B点的气温为15oC时,则A点的气温是
A、11.6oCB、18.6oCC、20.4oCD、9.6oC
读我国东部某地的等高线示意图(图3),图中左侧等高线的高度分别为100m、200m、300m、400m。试判断第5—6题:
5、图中城镇与H地的相对高度的最大值为h,则h的值是
A、199h200B、289h290
C、299h300D、300h301
6、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图中的三条支流中有一条画错了
B、图中G处海拔为100m,H处海拔为400m
C、a、b、G、H的海拔由大到小排序是:HbaG
C、图中河流西岸冲刷比东岸严重
读等高线示意图(图4),已知ab,读图回答第7—9题:
7、有关M、N两处地形的正确叙述是
①M为山坡上的洼地②N为山坡上的洼地③M为山坡上的小丘④N为山坡上的小丘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8、若b海拔高度为200m,a海拔高度为300m,则M、N处的海拔高度为
①200M300②300M400③100N200④200N300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9、若图中闭合等高线的高度同为a或同为b,则M、N处的地形可能
①同为洼地②同为小丘③同为缓坡④一处为小丘,一处为洼地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10、下图为巴西东南部的等高线图(图5),那么降水量最为丰富的地点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11、下面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距相同,水平比例尺不同,请判断坡度最缓的是
12、下列等高距不同、水平比例尺相同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坡度最陡的是
13、在等高距为50米的地形图中,5条等高线重叠于某断崖处,该断崖处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A.150米B.190米C.290米D.320米
读图8的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4~16小题。
14、图中地势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5、若要修建一座水库,坝址最适宜选在
A.⑥B.⑤C.③D.⑦
16、沿XY一线所作的剖面,最有可能的是
图9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代表某种文化景观,读图回答17—19题:
17、该种文化景观是
A、小溪B、梯田C、平原D、沙滩
18、该文化景观最有可能位于
A、黄土高原B、江南丘陵
C、青藏高原D、四川盆地
19、下列作物最有可能在该文化景观区种植的是
A、水稻B、甜菜C、谷子D、青稞
读某地等高线图(图10),回答20—22题:
20、在图中①②③三地可依次见到
A.牧场、雪山、盐湖B.葡萄园、牧场、青稞
C.葡萄园、牧场、油井D.坎儿井、草原、地热田
21、图中③所在地区人口密度小,主要原因是
A.地形崎岖,交通不便B.地势高,气候严寒
C.资源贫乏,人口承载量小D.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22、图中③所在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
①太阳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大②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丰富③邻近河流,有灌溉水源④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读下图(图11),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单位:米)。回答第23—25题:
23、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A、东北B、西北C、东南D、西南
24、Q点对P点的相对高度(H)最大可以达到
A、40H41B、40H50
C、50H60D、60H61
25、该类地形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B、东南地区C、西北地区D、西南地区
26、下图中A处代表的地形名称是
A、喀斯特溶洞B、冲积扇C、新月形沙丘D、火山口地貌
27、下图是某地等值线分布图(图17),读后回答:
(1)C点温度是,D点海拔是,C、D间的相对高度是,C、D两地的温差是。
(2)AB间的水平距离约是千米,如果在它们之间修一索道,其长度比水平距离。
(3)若站在C点,能否直接看到D点?因为。
(4)图示范围内是否可能有永久性冰川?因为。
(5)B点南侧山坡的坡度约是度,是否适合修筑梯田?,因为

参考答案
当堂检测
1、A2、B3、①盆地 ②陡崖 ③山谷 ④山脊 ⑤山顶 ⑦鞍部4、(1)G点 (2)如下图
(3)B
课堂练习与提高
1—5DCABC6—10DCCAA11—15ADCAB
16—20ABBAC21—26DBBCCB
27、(1)6.69003001.8°C(2)3长(3)否CD连线通过一道山脊,阻挡了视线(4)否根据推算,最高点B气温在0℃以上(5)45°否坡度大,陡坡上修筑梯田,投资大,收益少,且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和滑坡等自然灾害。

相关阅读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一课时岩石圈及地壳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结构和组成,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

知识点一、地壳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自主学习

1.通过对_____传播速度的研究,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圈层,从地心向地表依次为_____、_____和地壳。

2.地壳是一个连续圈层,_____部分较厚,_____部分较薄;

3.软流层位于_____(圈层)的上部,是_____的重要发源地;岩石圈是由________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构成。

4.地核以________面与地幔分界,_____很高,_____和密度很大。

合作探究

1.读教材图2-1-2岩石圈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是指地球内部圈层的哪两个部分?

(2)图中分析软流层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哪一部分?其具体位置和物质组成是怎样的?

(3)由图分析岩石圈的位置如何?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4)图中地壳在水平方向上可以分为哪两种?其厚度有什么差异?

(5)图中地壳在垂直方向上可以分为哪两层?分别有什么特点?

2.地壳与岩石圈有何区别?

3.地壳分哪几层?由哪些成分构成?

典例剖析

读下图,回答:

(1)图示圈层名称:A、B。

(2)A层由C、D组成,C表示

,D表示

(3)图中显示的A层所具有的特点是。

解析:从图中看出,A表示地壳,B为地核;A层有两层组成,上层C为硅铝层,下层D为硅镁层;图中看出A层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且C层是一不连续圈层。

答案:(1)地壳地核(2)硅铝层硅镁层(3)地壳厚度不均以及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

变式训练

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人类也可以利用地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勘探石油。填图并回答问题。

(1)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在“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填写地球内部各圈层和分界面的名称。

(2)最近,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

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波。

知识点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自主学习

1.岩石圈的组成

(1)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大类。

(2)岩浆岩:是____活动的产物。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____地壳上部或____地表,随着____、____的变化,________而形成岩浆岩。主要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等。

(3)沉积岩

成因: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____、________作用而成

类型:________、____、____等

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含有____

(4)变质岩: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________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常见的类型有______、____、片麻岩等。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概念: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是可以________的,这种转化被称为岩石圈物质循环。

(2)循环过程

(3)作用: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形态,实现了地区和圈层之间的________和________。

合作探究

1.材料:在花岗岩中常发现一种黑色的树枝状物质,酷似一棵小树或小草,有人说这就是化石。请问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据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推断沉积岩的特征?

3.常见的变质岩是有哪些岩石变质而来的?

4.从地壳物质循环的角度说明我们为什么要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典例剖析

读下面三大类岩石循环转化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标出箭头,完成三大类岩石循环转化过程。

(2)图中各箭头所表示的含义分别是:

A;B;C;D。

(3)地壳物质大循环过程可概括为:从到形成又到新的形成。

解析:本题结合示意图的阅读考查对地壳物质循环的理解。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三大类岩石都可以变成岩浆,而岩浆岩只能收岩浆冷凝而成。

答案:(1)如下图

(2)高温熔化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冷却凝固

(3)岩浆各类岩石岩浆

变式训练

读下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理含义是

A:E:G:风化作用L:F:S:固结成岩作用W:M:

(2)读图比较喷出岩与侵入岩的异同。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构成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其过程如右图所示:

①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②岩浆岩、变质岩及已生成的沉积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③岩浆岩、沉积岩及已生成的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④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被高温熔化,形成新的岩浆。

一、选择题

1.有关地壳和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中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B、地壳的厚度比岩石圈大

C、地壳就是岩石圈D、岩石圈就是地壳

2.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中,含量最多的三种元素由多到少依次是()

A、硅、铝、氧B、硅、镁、氧C、氧、硅、铝D、氧、硅、铁

3.关于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4.下图表示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原因,请判断图中甲、乙两处分属何种岩石()

A.岩浆岩和变质岩B.变质岩和沉积岩

C.沉积岩和岩浆岩D.沉积岩和变质岩

5.关于地壳结构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壳分上、中、下三个层次B.地壳的厚度相同

C.组成地壳的物质成分和密度都相同D.地壳厚度不均及硅铝层呈不连续分布状态

6.在下列四种物质组成中,排序合理的是()

A、地壳化学元素岩石矿物B、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地壳

C、矿物化学元素岩石地壳D、地壳矿物化学元素岩石

阅读材料,完成7—8题。

明故宫的午门里有一块“血迹石”。青灰色的石面上,夹杂的绎褐色斑纹,像是渗透到石头中的鲜血。有人说血迹石是明代方孝孺血浅宫门留下的。苏州虎丘有一块渗血“千人石”。传说是吴王阖闾在这块石头上砍死了所有修建坟墓的工匠,千人石每到大雨之后,都从岩石中渗出“血水”。

其实“血迹石”是约三亿多年前,海水中一些具有钙质硬壳骨骼的海生生物的遗体,在沉积期间,与海水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锰成分相作用,便出现了绛褐色的团块和条纹,经过成岩作用,形成了血迹石。以后随着地壳运动而抬升,被工匠从山上采到。苏州的“千人石”实际上是一种紫红色流纹质熔结凝灰岩。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时代喷发的岩浆凝结成而。经千百年的日晒风吹雨打,流纹岩里的氧化铁游离出来,每当遭受狂风暴雨的侵袭后,氧化铁就被雨水冲刷带了出来,故雨水呈现出淡淡的红色。

7.与“血迹石”和“千人石”成因类型相同的是

A.花岗石和石灰岩B.大理岩和砂岩

C.石灰岩和玄武岩D.砂岩和片麻岩

8.关于“血迹石”和“千人石”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A.血迹石的出现经历了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过程

B.血迹石的形成是岩浆上升冷却凝结而形成的

C.“千人石”中一定会有化石

D.“千人石”的形成经历了变质作用和冷凝作用

二、综合题

9.右图表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字母表示各种岩石和地壳物质循环过程,读图回答:

(1)在字母b、e、f、g中表示冷凝作用的是,表示重熔作用的是,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2)在a、b、c中具有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的岩石是,由岩浆冷凝而成的是。

10.读“某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处为岩,判断依据是。除此特征外,该类岩石含有,能起到记录的作用。

(2)B处为岩,它是由活动经过形成的。此类岩石常见有两种类型,其中C处为岩,D处为岩。

(3)E处可能会形成岩,它是已生成的岩石在条件下形成的。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一课时岩石圈及地壳物质循环

知识点一、岩石圈的结构

合作探究

1.(1)地壳和地幔

(2)地幔地幔上部由塑性物质组成

(3)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由岩石组成

(4)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5)硅铝层和硅镁层硅铝层是不连续圈层,硅镁层是连续圈层

2.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是组成地球内部圈层最外的一个圈层。岩石圈则包括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和地壳的全部。

3.地壳可以分为上下两层。地壳的上层,化学成分以氧、硅、铝为主,钠、钾也较多,故该层又称为硅铝层。地壳下层的化学成分虽仍以氧、硅、铝为主,但比上层则相对减少,而镁、铁、钙成分相对增多,故称为硅镁层。

变式训练

(1)详见下图:

(2)横

知识点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合作探究

1.化石是存在于岩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只有在沉积岩中才能找到化石。故材料中说的不是化石,它缺少植物应有的结构(如叶脉等),称为假化石,它是由氧化锰等溶液沿着裂缝渗透沉淀而成的。

2.具有层理构造,含有生物化石

3.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页岩变质形成板岩,石英砂岩变质形成石英岩,花岗岩变质形成片麻岩。

4.地壳物质循环需要的时间很漫长,往往需要几十万年,有的要经过几亿年,远远超出了人类历史的长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生的。因此,我们要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变式训练

(1)A:搬运作用E:火山喷发L:变质作用

F:沉积(堆积)作用W:侵蚀作用M:重熔再生作用

(2)共同点:两者都是由岩浆直接冷凝而形成的。

不同点: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在地面上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侵入岩是岩浆尚未到达地面就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喷出岩多具有气孔结构,比重较小。

侵入岩结晶良好,比重较大。

一、选择题

1.A2.C3.A4.C5.D6.B7、C8、A

二、综合题

9.(1)dgf(2)ba

10.(1)沉积岩具层理构造化石地球历史

(2)岩浆岩岩浆冷凝花岗岩玄武岩

(3)变质高温、高压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从容说课】

本单元是在第一单元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之后,将视角放在地球自身,进一步学习、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研究它们的特征、运动规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单元通过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各个圈层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变中的作用,激发他们去探寻和揭示大自然的无尽奥秘的兴趣。

教材首先涉及到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和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然后层层深入研究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三节内容分别探究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和水循环这三个重点。本单元内容难度较大,大气环流是本单元最难理解的部分,教学时要紧密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事例进行说明和讲解,并应用多种教辅手段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把握好空间逻辑,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课时安排】(共计10课时)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教案)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教案)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②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

③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④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⑤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课本插图和多媒体演示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②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高一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学案(带答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一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学案(带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学案导学
学习目标
2、了解岩石圈的组成。
3、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5、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6、举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学习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转化2、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
一、地球内部圈层
横波:只能通过
1、划分依据:地震波
纵波:能通过
2、圈层结构:、、
二、岩石圈
1、结构组成:包括的全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2、物质组成:
(1)岩浆岩成因:
代表岩石:喷出岩:如玄武岩;侵入岩:如花岗岩
成因:
(2)沉积岩特征:、
代表岩石:砂岩、页岩、石灰岩
(3)变质岩成因:
代表岩石: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3、物质循环
(1)过程:地球内部的上升冷却形成;地表岩石在一系列作用下,形成;已经生成的岩石在的条件下,发生作用;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又形成新的。
(2)意义:
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
②改变地表的,塑造千姿百态的
③实现交换和传输,改变地表的
三、内、外作用与地表形态
1.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表现为、、
等。
2.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表现为、、、
等。
3、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
4.内力作用的足迹:
(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最常见的有、
(2)褶皱:
①形态:和
岩层形态背斜岩层一般向拱起
向斜岩层一般向拱起
②判断方法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两翼岩层较
从岩层的新老
关系上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两翼岩层较

未侵蚀地貌:背斜常形成;向斜常形成或盆地
③构造地貌背斜顶部受作用,裂隙发育,易被侵蚀成
侵蚀后地貌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常形成
(3)断层:
①含义:岩层受力并沿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大断层,常形成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
②构造地貌: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或,如渭河平原
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有时有泉、湖泊
5、外力作用:
(1)主要表现:作用、作用、作用、作用等
流水侵蚀作用:常形成、、
(2)流水作用
流水堆积作用:常形成、、
风蚀作用:例如、
(3)风力作用
风积作用:例如、

巩固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岩石组成了地球的坚硬外壳——岩石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岩石圈就是指地壳B.岩石圈主要指土壤层以下的岩石部分
C.岩石圈不包含软流层D.岩石圈是地球内部圈层之一
图1是“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图2是浙江“雁荡胜境”图片。读图回答。(08江苏)2、形成珠峰大本营附近碎屑堆积物和雁荡山陡崖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位蚀、流水堆积
B.冰川堆积、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冰川侵蚀
D.冰川侵蚀、风力沉秘
3.关于沉积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沉积物的来源是火山被风雨侵蚀下来的泥沙
B.只有在沿海低洼的地方才有沉积物
C.沉积岩区别其他岩石的主要特征是它具有岩层和化石
D.沉积岩中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但无法作为恢复地质环境的依据
(07上海)4.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A.侵人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5.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岩分别属于()
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6.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A.B.C.D.
7.向斜成为山的主要原因是()
A.岩层向上拱起B.岩层向下弯曲
C.受张力作用,容易遭受侵蚀D.槽部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被侵蚀
8.关于地质构造与资源开采、工程建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隧道工程应避开断层带B.向斜构造利于储存地下水
C.石油、天然气常储存在背斜构造中D.断层地带有利于建设水库
9.下列地形区中,由于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是()
A.华北平原B.黄土高原C.喜马拉雅山D.四川盆地
二、双项选择题
右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简图,读图后完成10~12小题。
10.一般不会化石的地层有()
A.②B.①C.⑤D.⑥
11.经测定,形成②、③两地层的地质年代不连续,原因可能是()
A.地层③形成后,该地区抬升成为受侵蚀区
B.地层③形成后.受火山活动的影响,该地被火山灰掩埋,后来该地区上升,火山灰被侵蚀掉
C.该地区下沉速度不均匀
D.受板块运动的影响,地层③形成后深入大陆板块下部,熔化消亡
12.如果该地只发生过一次岩浆活动,则岩浆活动的时间可能是在()
A.地层③形成之前B.地层②形成之前
C.地层⑤形成的同时D.地层⑤形成之前
13.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岩浆活动B.变质作用C.侵蚀作用D.搬运作用
(06江苏)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咸固上具有一定的联系。图12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图回答14-15题
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
B.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C.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D.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15.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A.沙尘暴B.水土流失C.泥石流D.土地荒漠化
三.综合题
16.读图填表

号码原物质地质作用生成物质




(上海06高考)17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③处的地形属山地。
(2)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3)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多项选择)
A.渭河谷地 B.长江三蛱 C.汾河谷地 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4)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处(填数码)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是

参考答案
CBCCDCDDCBCABBCABABBC
16.
号码原物质地质作用生成物质
①岩浆上升冷凝岩浆岩
②岩浆岩、变质岩外力作用沉积岩
⑦岩浆岩、沉积岩变质作用变质岩
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重熔再生岩浆
17、②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后易受侵蚀中间地层老,两侧地层新块状
绘图略AC①该处为向斜构造,在此处打井能打到向斜槽部,地下水容易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