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口普查(大数的读写)》教案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

发表时间:2020-03-25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口普查(大数的读写)》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口普查(大数的读写)》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口普查(大数的读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地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数的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经历自主探索大数的读、写方法的过程,提升归纳与概括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密切大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地读、写大数。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二次备课

.一、你能读出全国总人口数吗?北京、安徽、香港的呢?

1、谈话引入:你知道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是在哪一年吗?谁知道我国的

总人口大约是多少?知道北京首都的人口吗?进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2、组织自主学习。依次出示北京、安徽、香港的标志性建筑图片,再出示文字表示

的数据,提出学习任务:我国的人口总数以及北京、安徽、香港人口数都很大,怎样读呢?让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结合万以内数的读法,独立探索。

3、小组交流分享。可提出小组学习任务:每一个学生试读一个数,然后组内同学讨

论修正,依次进行。希望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和小组的互助学习,初步感受方法,会读四个大数。

4、全班交流提升。:这种读法的思路就是先给大数分级,然后一级一级地往下读,无论是亿级数还是万级都按照个级数读法来读,然后在每级的后面添上“亿”或“万”,个级可以省略计数一(个)”。

二、你能写出澳门、台湾、广东的人口数吗?

教学时,可采用与上面相同的学习方式,经历类似的学习过程。

1、先发给学生学习单,一上面有教科书所呈现的写数内容,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此处对二个数据写法的探索是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降低难度,便于迁移万以内数的写法。

2、学生自己尝试写数时,可以引导学生先读儿遍左边的文字,边读边感受梅个大数有几级,每级是多少个、多少万或多少亿,然后一级一级或一个一个地往下写。注意指导学生在写一亿零四百二十万二千一百二十二时,万级的数要写成0430,千万位和万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3、写完数后,在汇报交流中分享方法,并培养仔细认真的好习惯。

三、说一说,你是怎么读数和写数的?

1、组织小组讨论:含有两级、二级的大数,读、写时你有什么好办法?交流时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体会,可以适时地帮助学生简练语言,提升概括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读数时,可以从低位起分出四位一级,从高位开始一级一级地往下读;写数时要从高位起分出数级,一级一级地写。

四、练一练。

第1题:可以引导学生先把数分级,然后一级一级地仔细读、写。

第2题:练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先按照颜色把数分成四组,用分级的办法一组一组地读

数找答案,然后通过交流与分享,感受读、写方法。

第3题:建议每个学生选择3个课前调杳收集到的数据,如果课上时间充足,先在组内交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注意要带着数据所表示的事件进行交流。

五、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编辑推荐

四年级上《认识更大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认识更大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知道亿是个很大的数,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观察、动手及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
1、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计数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主题图中的一个立方体,先是估计有多少个小立方体,然后算一算验证,并说出计算的方法。
课件出示:主题图一,回答多少个小立方体,然后在计数器上拨出。
课件出示:主题图二,猜测共有多少个小立方体,说说理由。
(二)探索新知:
1、认识“十万”:
(1)结合小立方体图形,让学生在计数器上1千1千的拨。
(2)问:10个一千是一万,接下去1万1万该怎么数?
(3)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
(4)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老师小结: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并在计数器上师生共同拨出“十万”。
2、出示从“个(一)到万”的数学模型,让学生感受各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3、师生在计数器上拨“十万”的活动,加深对“满十进一”的印象。
4、认识“百万、千万、亿”
(1)提问: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呢?10个一千万呢?让学生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2)在计数器上进行操作验证.
(3)告诉学生: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如果1秒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数到1亿要数3年2个多月。
(4)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提问: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也就是十进关系)
(5)出示十进制数位顺序表,让学生观察。
(三)练习设计: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在今天这节课上我们认识了比较大的数,你都记住了哪些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五)作业布置: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课时:

[教学内容]数一数(第2-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大数

创设生活中的银行工作人员数钱的情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出示1张100元人民币,让学生说出面值。如果有10张、100张百元人民币是多少元?

银行工作人员数钱时把100张百元人民币扎成一叠,是多少元?

二、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

1、认识“十万”

一万一万地数,数到9叠人民币是多少元,在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边数边拨计数器,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当学生数到9万时,问:再加1万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交流,引出“十万”这个计数单位。

2、认识“百万”,“千万”,“亿”

通过一些数数推理认识“百万”,“千万”,“亿”。

一辆轿车卖10万元,那么2辆、3辆、……10辆多少元?同样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百万是多少?

在学生认识“亿”这个计数单位时,可让学生充分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各种命名中,老师引出“亿”这个计数单位。

3、认识计数单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与应用

1、练一练第1、2题:

第1题通过拨一拨、说一说的对应活动,巩固学生学习的新的计数单位。

第2题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认识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关系,巩固对大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十进制数的计数方法“满十进一”的计数原则。

2、练一练第3、4题:

这两题首先要审题,明白数数的要求;其次学生数到“满十进一”时,老师可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借助使用计数器试一试。

四、作业:

练一练5、6题。收集5-10个生活中常见的大数。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计数单位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第课时:

[教学内容]人口普查(第5-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数。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大数

小组内交流收集的数据,并按大小进行分类。

(可以引导学生将收集来的数据分成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两种类型)

二、较大数的读法

1、讨论“亿以内数的读法”

在读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

2、讨论“亿以上数的读法”

在读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上数的读法”

3、巩固与应用

在组内每人进行读数练习,互相学习,互相纠正。

做试一试第一题,在读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大数的意义。

三、较大数的写法

1、讨论“亿以内数的写法”

在写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内数的写法”

2、讨论“亿以上数的写法”

在写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上数的写法”

3、巩固与应用

在组内每人进行写数练习,互相学习,互相纠正。

做试一试第二题,在写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大数的意义。

四、比较数的大小

1、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这是以前学过的内容,先出几个数让学生总结比较的方法。

如将下面的数从小到大排列:

103412010439001318124

2、比较更大数的大小

让学生比较书上提供的人口普查的数据的大小,并将结果的实际意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澳门的人口数在这几个城市里是最少的;北京与天津的人口数都是1千多万等。

3、巩固与应用

在小组内,将每人收集来的数据进行排序,并将结果的实际意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作业:

1、练一练1、2、3、4

2、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组有关国土面积、西部情况、海洋资源的大数的信息。

[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计数单位

1265830000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13820000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第课时:

[教学内容]国土面积(第8-9页)

[教学目标]

1、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难点]

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准备]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组有关国土面积、西部情况、海洋资源的大数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体会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教师出示从媒体收集来的一组数据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二、探索改写方法

1、出示中国地图,了解一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

让学生读出这些面积,问: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改写的方法。

3、完成试一试第1、2题:进一步巩固改写的方法。

三、巩固与应用

练一练第1题: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四、作业

收集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960万

10000000000=100亿

第课时:

[教学内容]森林面积(第10-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的收集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近似数。

二、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出示说一说中的数据,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方法。结合是试一试第2题的讨论,体会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近似数。

三、巩固与应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

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讨论: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四、作业

1、练一练1、2、4

2、从报纸中找5个精确数,5个近似数,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用近似数。

[板书设计]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994年至2001年我国造林面积统计是224318570公顷。

精确到千公顷:约224319千公顷。

精确到万公顷:约22432万公顷。

精确到亿公顷:约2亿公顷。

第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一(第13-14页)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数。

[教学过程]

一、多位数的读、写的练习

练习一第1题: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再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

二、多位数的改写

练习一第2题:先复习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再进行数的改写。

三、读写游戏。

同桌间进行的游戏:第1步

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交换角色;第2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练习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多位数比大小

做第4题:完成后说说比较的方法。

五、组数游戏:

请每个同学准备一些数字卡片;然后请学生代表提出组数的要求,根据要求每个同学都摆一摆;接着,选择一部分学生所摆的数,供全班观察讨论。

六、有关近似数的练习

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板书设计]

练习一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计数单位

1265830000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13820000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第二单元线与角

第课时:

[教学内容]线的认识(第15-16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1、从生活情境中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出示第15页的挂图,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2、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二、字母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1、自学第15页的“说一说”

2、全班交流用字母读直线、线段与射线的方法。

提醒注意: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端点读起;而直线和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三、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1、画一画:

通过第一题的操作让学生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通过第二题的画与量,了解两点之间的最短线段。

2、练一练:

第1题:数线段时,指导学生有规律地数,即按一定的顺序数;同时,要与线段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如线段AD、线段DC等。

第2、3题:在比较这两题的线段的长短时,学生容易受视觉的影响。所以,在讲这两道题时,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些线段中哪一条线段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来确定自己估计的正确性。例如: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射线:线段:

无限长无限长有限长

无端点只有一个端点有两个端点

第课时:

[教学内容]平移与平行(第17-19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平移

平移铅笔:让学生动手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的前后铅笔的位置关系。说明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

二、平行

1、移一移:

第1题:这幅图中有许多组平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一说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第2题:本题平移后线段之间的平行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寻找一些斜线之间的平行关系学生可能更困难一些。可先安排一些简单图形如: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在平移前后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2、折一折

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活动中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互相平行的折痕进行讨论;然后可以鼓励学生讨论如何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3、说一说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根据书中给出的图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看到了哪些平行线,与同学交流。

三、画平行线

教学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

四、实践活动

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找平行线。

[板书设计]

平移与平行

平移平行

第课时:

[教学内容]相交与垂直(第17-19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量一量

两条直线相交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在学习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学生在确认两条线之间的直角关系时,要让学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验证。

二、折一折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量条相互垂直的折痕。可充分让学生自己来折一折,学生在折纸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验证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两条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相交垂直

第课时:

[教学内容]旋转与角(第23-2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准备]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角、周角

1、动手操作活动角

四人小组活动:(1)固定其中一根硬纸条,旋转另一根硬纸条。

(2)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角,与同学交流。

2、汇报总结

展示学生经旋转后的各种角,说说他们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

二、说说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1、试一试:第1题学生在说平角和周角时,要引导学生说明平角和周角是如何构成的,如人竖直倒立后身体与单杠形成了平角。

2、说说生活中你还看到了哪些平角与周角。

三、围绕哪一点旋转

试一试:第2题说说所给图形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

四、作业:练一练1、2

[板书设计]

旋转与角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第课时:

[教学内容]角的度量(第25-27页)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

1、动手操作活动

四人小组活动:(1)用∠1测量∠A和∠B的大小。

(2)都是3倍多一点,讨论怎么办:用更小的角去测。

(3)对折∠1得到∠2,用∠1测量∠A和∠B的大小。

2、讨论、总结

讨论:要测量一个角有多大,可以用规定的角去测,为了统一测量单位便于交流,规定了1度角,并使用量角器来量角。

二、认识量角器

自己读书26页中的认一认,思考下面问题,再小组交流。

1、测量角所用的单位。

2、量角器的特点。

三、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1、先自己试一试:怎样用量角器测∠A和∠B的大小。

2、与同学交流测量的方法

3、总结测量方法:强调“点与点的重合,边与边的重合”的测量方法。

四、作业:练一练2、3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测量角的单位:测量角的方法:

第课时:

[教学内容]画角(第28页)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学重、难点]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用画指定度数的角

1、动手尝试画指定度数的角

让学生画一个60度的角:你能用几种方法画?

2、交流、总结

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画法。

用量角器怎样画?要注意些什么?(注意内外圈的数,画完后可估一估)

用三角板怎样画?要注意些什么?(用三角板只能画出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3、画一个150度的角。

你能用几种方法?

二、试一试

1、试一试:第1题学生先用量角器量出红领巾一个角的度数再画出来。

2、思考、讨论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哪些度数的角。

三、作业:练一练2、3

[板书设计]

画角

用量角器画角用三角板画特殊度数的角

第课时:

[教学内容]画角(第29-30页)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有关知识。

2、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三角板、一张圆形纸片、一张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运用平行和垂直的知识

1、练习二第1题:

说说给定图形中马路之间的相互平行与相互垂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说明如何确定两条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有些可直观发现,有些需要用直角去验证。

2、练习二第2题:

结合自己的居住环境,说说各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说之前可让学生先画草图,再说关系。

二、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在用量角器测。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5题:

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2、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

第三单元乘法

第课时:

[教学内容]卫星运行时间(第33-35页)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出示教学挂图,引出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接着提出人造卫星绕地球2圈、5圈……21圈的时间计算问题。

在学生列出算式后,组织学生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学生可以把114看作100来估算,也可把21看作20来估算。估算时让学生说说估算的方法,并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二、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竖式计算,然后讨论交流,并总结方法。

做试一试中的四道题,请4人板演。

做练一练中的第2题,森林医生,让学生找出错误,并改正。

三、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做练一练第4题: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问题。在学生解答时可分几步呈现: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情境中的信息,然后请学生自己提出一些问题。

2、出示商店从工厂批发的数量,讨论按批发的数量,原来可以买多少钱,现在降价后只能买多少钱。

3、出示问题(1),讨论提出的问题。

4、出示问题(2),讨论提出的问题。

做练一练第5题:本题是一道提高估算能力的教学游戏题。本题的策略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根据积的位数来考虑是否符合条件。2、在积是五位数的算式中,看两乘数的最高位相乘的得数约是几。3、对接近3万或5万的算式再具体地算一算。

学生在思考时,教师应指导他们有规律地思考,即从右往左或从上往下,以免出现遗漏。

[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挂图114×21=竖式

第课时:

[教学内容]体育场(第36-38页)

[教学目标]

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估计体育场看台的座位数

出示体育场的挂图,让学生先估一估这个体育场有多少个看台,并说说估计的依据。接着讨论如何估计一个看台的座位。在讨论时,提倡学生用多种方法去估计,如可以分成几部分或每排取一个整数值等。

最后出示一个看台的具体数据,让学生对具体的数据进行估计。

二、估计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的字数

学生可以将报纸折一折,在知道一部分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个版面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的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估计方法,然后进行交流。

三、旅游中的估计

1、出示图一,让学生说说图上从北京到广州经过哪些城市;也可以提问“如果从北京到广州需要30时,那么从北京到郑州需要几时?”

2、第二、三幅图也以估计为重点。所以应多鼓励学生说一说估算的方法,对于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说的合理,都应给以肯定。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倾听他人的方法,反思自己的方法。

[板书设计]

体育场

教学挂图22×32×28=教学挂图

[教学内容]练习三(第39-40页)

[教学目标]

1、练习乘法竖式、乘法估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乘法竖式、乘法估算。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乘法口算、竖式练习

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口算的方法。

做第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乘法估算练习

1、第3题:不用计算判断乘法计算的对错。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的方法。

2、第4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图上的信息,特别是两只挂钟上的时间。

学生观察后,可以让他们回答笑笑与淘气的问题。鼓励学生交流估计的方法。

3、第6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会观察图上的信息。

首先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其次再让他们估计结果。

三、数学游戏:

这个游戏的策略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先占领棋盘上的哪个格子;二是,怎样估计格子上的积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

让学生通过自己玩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游戏的策略。

第课时:

[教学内容]神奇的计算器(第41-42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认识计算器:

1、小组交流计算器的使用

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计算器的功能键的作用

2、全班交流计算器的功能键的作用

3、老师适当补充

二、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1、出示题目:

1+2+3+4+5+……+100=

999×9=9999×9=99999×9=

12456+4568-3216=48412÷19=

46766÷(4728-4661)=

2、小组活动:用计算器计算以上各题

3、全班交流结果及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三、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1、试一试第一题:

用题目中的数字组成不同的乘法算式,同桌相互出题计算,全班交流时让学生把自己组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全班讨论黑板上积最大的算式的特点,并请学生再举例。经讨论让学生体会如何组合才能获得积最大的规律。同样积最小的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玩的过程中体会。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

2、试一试第二题:

本题是一道逆向思维的估计体,先复习估计两个因数的积的练习,再做这道练习题。

[板书设计]

神奇的计算器

计算器图四则运算题

第课时:

[教学内容]探索与发现(一)(第43-4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的过程中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出示题目:1×1=11×11=111×111=1111×1111=

2、观察与发现:

让学生观察前三个算式的因数与他们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3、运用规律快速说出答案:

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迅速说出第四个算式的答案。请学生自己出类似的算式并说出答案。

二、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1、出示题目:142857分别乘1、2、3、4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出乘5、6的得数。

三、第三关:神奇的9

1、出示题目:99×99=999×999=的得数有什么特点。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出9999×9999,99999×99999的得数。

四、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1、出示题目: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

第课时:

[教学内容]计算工具的演变(第45页)

[教学目标]

通过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教学重、难点]

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的资料收集,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学生每人收集的有关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每人查找的资料:

1、每人读自己查找的资料

2、小组汇总所查资料

3、写出计算工具演变的过程

二、全班交流查找的资料

1、小组汇报

2、相互补充资料

三、小结。

通过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第课时:

[教学内容]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三、运用乘法结合律的简算。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

3×(5×4)=6015×25×4=1500

教学挂图(3×5)×4=6015×(25×4)=1500

乘法结合律:(a×b)×c=a×(b×c)

第课时:

[教学内容]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分配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分配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分配律。

2、在理解分配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估计墙面上贴了多少块瓷砖。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观察上题算式的特点,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分配律。

三、运用乘法分配律的简算。

1、试一试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练一练:

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6×9+4×9=9040×25+4×25=1100

教学挂图(6+4)×9=90(40+4)×25=1100

乘法分配律:(a+b)×c=a×c+b×c

第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四(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练习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简算方法。

做第3题:小组活动:比一比

看哪个小组连的又对又快,在做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适用的条件。

二、花圃中的乘法

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理解列式的算理,即第1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周长,第2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面积,体会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含义。

三、观察与思考:

本题是一个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渗透了一些函数的思想。

先呈现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再根据图上给出的信息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所列算式中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接着,可让学生再举例来验证自己的发现。

第课时:

[教学内容]整理复习(一)(第52-53页)

[教学目标]

1、复习大数的读写、求近似数等第一单元的内容。

2、复习线与角的有关知识。

3、复习乘法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较大数、线与角、乘法简算。

[教学准备]量角器,三角板,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单元:认识较大数

第1、2题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的大数,以提高收集数据信息的能力,使每个同学积极参与课堂复习。

二、复习第二单元:线与角

第4、5题是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可独立完成,同桌相互检查。

第6题引导学生先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等工具来验证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还是互相垂直。

三、复习第三单元:乘法

第7题用竖式计算

第8题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第9题,可引导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问题中蕴含有哪些数量关系。然后解答。

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第课时:

[教学内容]:温度。90——91页

[教学目地]:

1.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会比较两个以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重点和难点]: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课课前组织学生采取各种方法调查、收集、记录全国一些大城市的气温情况。

2,让学生查看地图找到调查的城市的位置,帮助了解温度与位置的关系。

二,探索温度的读法和表示方法。

1,把学生记录的温度进行简单交流,并抽出2组数据与零度进行比较,从中了解和掌握5℃比零度高,零下2℃比零度还要低2℃的一些知识。

2,教师准备一份天气预报图,引导学生观察温度的表示方法。分小组讨论怎样读温度,并读一读,写一写。

三,试一试

组织大家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再写出来,增加一些直观的认识。

四.练一练。

第一题,比较温度的高低时,引导学生先从零上温度开始,逐步过渡到零下温度的比较。如:2℃和5℃

的比较,1℃和0℃的比较,0℃和零下2℃的比较,零下2℃和零下5℃的比较等。

五小调查。

首先鼓励学生选择某种调查方法获取数据,然后,组织大家讨论从数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并在地图找出这些信息的对应地理位置,能从地理位置上认识各地气温的特点。

[板书设计]

温度

2℃○5℃1℃0℃0℃〇─2℃―2℃〇―5℃

第课时

[教学内容]:正负数

[教学目的]:1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体会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收集数据,

课前安排学生调查记录相关的数据,如储蓄卡上记录的存、取款数据,海拔高度的记录等,了解生活中的负数,以增加一些感性认识,激起学生探素负数奥秘的兴趣,了解数字的作用。

二,认识负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1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温度的知识,通过对气温中的一组数据的比较,讨论。从中抽象出负数的概念。

2组织学生交流信息。说说这些数据的意义,进一步认识负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生活中负数的表示方法。

三,探素正负数的读和写。

1,组织学生读温度记录表。小组讨论归纳正负数的读法。并读出下列各数:

+5、—5、+500、—100等

2有了读的基础后,让学生自主探素正负数的写法。同桌练习,一人读。一人写。交换轮流。

。(适当提示正数的“+”可以省略)

四,试一试。

1,

通过读题,学生理解了高出海平面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从而推出低于海平面的高度和海平面的高度的表示方法。

2,

收入用正数表示的话,负数怎样表示,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说一说,写一写,本小组同学家庭每月收支情况。

3,让学生说一说,练一练。你的周围还有那些数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如电梯的上升与下降等

五,巩固与练习。

练一练第一题,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的对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正负数读写。

练一练第二题,通过填表格记录小明家的收支情况,加深了解生活中的负数。

练一练第三题,此题先让学生找到开始的位置,然后按照题意在图上描出来,回答题。

[板书设计]:

正负数

5、6、9、12、100、等都是正数,或记着+5、+6、+12、+100。

-2、-3、-15、-123都是负数。

5或+5读做正5,-2读作负2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第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九。

[教学目的]: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生活中的负数,了解负数的意义,能较熟练的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问题。

一、用正负数表示温度的练习。

练习九第一题,先比一比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做一做。然后同桌互相捡查。

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负数。

练习九第2、3、题,让学生讨论生活中有那些数据可以用负数标示,同桌互相说一说,写一写。

三、比赛中的负数。

练习九第4题,比赛的胜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借助这一情景,让学生说一说用正负数表示胜负的方法,再写一写,算一算。

四、用正负数填表。

首先结合实际讨论赢利和亏本得意思,了解每月盈利和亏本是通过和每月成本进行比较得到的,在议一议,算一算每月营业情况后填表。

五、实践活动。

分小组调查,对“学好数学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背出数学公式和概念,这句话的态度,

作好记录,填入表中。让学生由此体会数用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

整理与复习(二)

第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整理和复习复习,使学生对图形的变换、除法、方向和位置、生活中的负数等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学生对知识及其之间的联系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来。

一、说一说:

多举一些生活中用负数表示的数据,让学生说说它的的意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生活中的负数。

二、做一做:

练习时,要让学生明确填表前首先要确定以每天平均做作业时间为标准,超过时间为正数。不足时间为负数,然后再填表。

三、画一画:

复习画旋转90

º;后的图形时,先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明确是围绕哪一点旋转,再动手画一画。平移时,先让学生知道平移是将原来图上每个点都移相同的格数,再移一移,画一画。

四,算一算:

练习第四、五小题,采取计时的方法四人小组进行比赛,每小组第一名老师给于表扬。

五,量一量:

练习第6题,以学校为观察点,四人小组一起量一量、说一说,建筑物的位置和距离,以及各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六、看图回答问题:

前三题解决起来比较容易,学生独立完成,第四题组织学生讨论后再回答。

第八单元统计

第课时

[教学内容]:第99——101页,栽蒜苗一。

[教学目的]: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回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教学难重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的表示方法,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计录数据。

提前布置学生栽蒜苗试验,要求记录好蒜苗15天的生长情况,教师适当作记录指导。

二、交流整理数据,并填表。

1,全班交流记录数据的方法和形式,并说说从15天蒜苗生长的情况中,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活动交流,交流后,每小组记录得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三,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多教具,第1小组第15天蒜苗生长情况统计图,引导学生看图并回答,从条形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讨论得到条形统计图的特征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图的兴趣.,

2,分小组讨论制图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纵轴和横轴各表示什么,一格表示多少,格子不够怎么办等,提问:你认为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本组记录整理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并展开讨论、谁的蒜苗长得快等。

四,巩固与练习,

1,试一试第1、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交流,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五.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4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第课时

[教学内容]:栽蒜苗(二)第102——104页。

[教学目的]: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绘制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2,理解复式统计图的实际意义,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3,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回执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重点]

体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多媒体出示一格表示不同数量的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组织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并说一说,谁的蒜苗长得高?当学生有争论时,启发学生进一步观察统计图,找出原因,引导学生提出将两张图合并在一起的想法,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二、探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多媒体出示小亮、小丽栽的蒜苗半个月生长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探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三、巩固和练习。

试一试第1题,先组织学生说一说条形统计图上每个条形的实际意义,再比较相关的两个数量,说说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算一算课后问题,然后提问:为什么锻炼前后有的成绩提得快,有的成绩提得慢,与同学进行交流。

试一试第2题,多媒体出示第27届奥运会中、韩两国的奖牌情况统计图,让学说说上面的信息,并提出问题,然后独立解答教材中呈现的问题。

四、实践活动。

1,调查雅典奥运会获奖牌数前两名国家奖牌情况,并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记录你和其他4名同学运动前后脉搏跳动的次数,并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第课时

[教学内容]:栽蒜苗(三)第105——107页。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难重点]: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用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根据图上的信息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认识折线统计图。

通过对条形统计图的复习,引导学生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要知道蒜苗的生长趋势能用什么办法?供学生讨论,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出单式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一份15天蒜苗生长情况折线统计图,对照图上数据,让学生讨论,你能发现哪几天蒜苗生长得比较快?预测第20天蒜苗大约长到多少?说说理由,在回答蒜苗的生长趋势的同时,让学生体会,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二、绘制折线统计图。

先讨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并适当提示:一格表示多少比较合适?格子不够怎么办等?然后鼓励大家将自己记录的15天蒜苗生长情况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可绘制在附页4上。)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三、巩固和练习。

1,练一练第一题,先观察统计图,引导学生说一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和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练一练第二题,看图后,首先说说小华每隔几小时测量一次气温,再说这一天气温的总体变化,鼓励学生讨论,从图中,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练一练第三题,组织学生读图,让学生掌握信息后,再根据信息进行适当推理,提醒注意,每一个数量的变化都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晓玲跳绳数量也不例外。

四、实践活动。

1,四人小组互测身高,2人负责测量,1人记录。

2,小组报告测量结果。

3,将同学身高的数据按一定的规律分组。并统计人数。

4,将这些数据用附页5的格子纸绘制成统计图,并与同学交流。

走进网络

第课时

[教学内容]:第108—110页。

[教学目的]:让学生养成从各种媒体收集数据的习惯,利用网络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我国近几年来经济领域的飞速发展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工农业蓬勃发展。

1,

出示挂图,展示我国2002年工农业蓬勃发展的部分产量数据,提问:这些数据从哪里可以得到?激起学生对各种媒体的认识,初步的了结网络。

2,进行读写练习,读出和写出挂图上的数,同桌一人读,另一人写,互相交换角色进行。

3,先让学生独立完成2、3小题,再全班交流。

二、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1,从网络上查找我国近五年来交通发展的情况,让学生感受我国近年来交通的变化情况。

2,全班交流你家乡到北京的距离,估一估五年中新建的铁路有几个这样的路程。

3,根据这些数据,组织学生讨论,从这些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三、人民生活大变样。

1,全班交流家里电器和通信器材拥有的情况,进行整理,感受生活得变化。

2,生从书上插图中获取信息,算一算,城镇人均收入增加最快的是那一年,根据这些信息估一估,三年后全国人均收入多少元,并说说理由。

3、查一查,算一算,五年来全国造林多少公顷,编制成折线统计图,全班交流。

四、实践活动。

你还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吗?分组活动,每小组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调查收集数据,将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后制成统计图表,并与同学分享成果。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平行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平行”,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材分析和学生状况:

二期课改小学数学教材中,引入了几何概念:垂直、平行。对于“平行线”,以往的教材中是以“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来定义的。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同一平面”的说法比较抽象,“永不相交”也无法通过操作来验证。国际上对于小学阶段的几何概念的引入,都遵循“通过某种操作行为来引入,而这种操作行为是要能抽象出这个几何概念的。”所以,教材引入第三条直线,通过“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来引入“平行”的概念。使学生能借助“用三角尺量两条直线是否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用三角尺画两条垂直于同一直线的平行线、折出平行的折痕”等可操作的行为来抽象出什么是平行。同时,通过地图、长方形、不规则纸等载体来感悟“同一平面”。

学生在接触“平行”的概念之前,已经认识了垂直,会用三角尺检验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能用纸折出互相垂直的折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形成“平行”的初步概念,必然要对“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有深刻的认识。这将对后续的“画平行线”和“判断生活中的平行”有推动作用。估计,在引入第三条直线后,学生可能对建立这三条直线之间的互相垂直、互相平行的关系有一定的困难。

基于对教材的解读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考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折出两条互相平行的折痕,初步形成“平行”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量、折的操作行为来感知“平行”。

情感与价值观:知道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城区地图

1、在前面的学习中,通过量一量,我们在城区地图上发现了不少互相垂直的路,再来观察,哪些路是垂直于同一条路的?

2、记录下来

3、根据学生回答,展示地图中的5种类似情况

独立观察思考,

先说出一组

看着图说一说

同桌互说其余几组

获得“两条路垂直于同一条路”的表象

用板书的形式将平行的表象凸现在学生面前

二、长方形

1、在城区地图上,我们发现了两条路垂直于同一条路的现象,那么在长方形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呢?

2、交流:

3、认识“平行”

像a、b这样垂直于同一条边的两条边,我们说它们是互相平行的。

记录:

a⊥c

→a∥b(b∥a)

b⊥c

4、在长方形中,还有互相平行的边吗?

5、反馈,分析

6、在城区地图上有没有互相平行的路?为什么?

7、小结:

在地图上、长方形中,两条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如果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线互相垂直;如果这两条线垂直于同一条线,那么这两条线是互相平行的。

先独立观察,

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用语言叙述:

a垂直于c,b垂直于c,a和b都垂直于c

记录下来

可能:

c∥a c∥d

说一说

从生活情境过渡到几何图形,进一步凸现平行的表象

初步获得“平行”的概念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同时,使学生分清两条直线垂直、平行的不同位置关系

找生活中的平行

三、折出平行的折痕

1、我们已经会用不规则的纸折出互相垂直的折痕,那么怎样折出平行的折痕呢?

2、交流:

你是怎么折的?

3、折出互相垂直的折痕后,第3次的折痕与第1次折痕互相垂直,使后两次折痕都垂直于第1次的折痕。

还能怎么折?

4、要折出互相平行的折痕,关键是什么?

先思考:你准备怎么折?

再动手折

用笔和尺画出平行的折痕,标上字母

其它学生思考:他折的是互相平行的折痕吗?

可能:

和书上一样的折法;

没折出平行;

不严密的折法;

几条折痕的。

尝试

引导学生有序思考折的步骤,不要盲目

思考折出平行的关键

启发:第3次折只要与任意一条折痕互相垂直即可

体会关键:两条折痕垂直于同一条折痕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温度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温度”,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七册数学P86~87的内容及练一练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会比较两个以下温度的高低。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2、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地读写。

四、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采取各种方法调查、收集、记录全国一些大城市的气温情况。

2、让学生查看地图找到调查的城市的位置,帮助了解温度与位置的关系。

五、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一些数,例如: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产生了1、2、3、4……,为了表示没有,引入了数“0”,这些都是自然数。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数——生活中的负数。当然有关负数的很多知识留待我们以后慢慢学,今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温度。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全国各大城市的温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温度”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引入负数:谁能说一说你的调查方法与调查结果?

2、学生汇报收集的温度情况。(可以从看天气预报,看报纸,上网查询,发现各城市的气温有高有低……)

3、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了调查,并记录了一些城市的温度。那么零下12℃还可以写成—12℃。谁还有类似的发现?

4、学生自由发言,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

5、谁能说一说—12℃代表什么意思?

6、指名回答,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12℃表示零下12度,或者表示比0度还低12度。—12℃是一个负数,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生活中的负数,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

(三)学习温度的读法和表示方法

1、把学生记录的温度进行简单交流,并抽出2组数据与零度进行比较,从中了解和掌握5℃比零度高,零下2℃比零度还要低2℃的一些知识。

2、教师准备一份天气预报图,引导学生观察温度的表示方法。分小组讨论怎样读温度,并读一读,写一写。

(四)试一试:

指导学生完成第84页的“试一试”。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请会看温度计的同学介绍怎样从温度计上看温度,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表示0℃的刻度线,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零度以下的温度可以用负数来表示。组织大家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再写出来,增加一些直观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明确:本题的每个图中“℃”这一竖列的数表示的是摄氏气温,接着让学生独立完成本题,组织学生进行核对。

(五)练一练:

1、第1题,比较温度的高低时,引导学生先从零上温度开始,逐步过渡到零下温度的比较 。如:2℃和5℃的比较,1℃ 和0℃的比较,0℃和零下2℃的比较,零下2℃和零下5℃的比较等。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本题答案如下:(1)上海与天津,上海的温度高。即:5℃>—2℃

(2)天津与青岛,青岛的温度高。即:0℃>—2℃

(3)长春与天津,长春的温度低。即:—8℃

(4)5℃>0℃>—2℃>—8℃

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每小题是怎么比较的。

(六)小调查:

首先鼓励学生选择某种调查方法获取数据,然后,组织大家讨论从数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并在地图找出这些信息的对应地理位置,能从地理位置上认识各地气温的特点。

(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比身高》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活动,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数学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并学会尊重、倾听他人的看法或意见,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归纳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难点:

归纳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法学法:

主动探究法、讲练结合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小黑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小黑板出示)

1.口算。

0.3+0.4=0.2+0.6=1.4+1.5=0.33+1.25=0.9- 0.7=5.8-2.6=

2.列竖式计算。

4.89-2.64= 3.61+1.37=

回答:计算小数加减法一定要把 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二、合作探究。

1.仔细阅读课本13页例题的图片。

2.说一说图片中有哪些信息。

3.根据图片中的信息解答下面的问题。

(1)鹿妈妈高多少米?

列式: ○ = ( )

在小组内交流这道题的计算方法,看看你们都一样吗?

(2)小黑高多少米?

列式: ○ = ( )

提示:6是一个整数,如果想把它改写成一位小数,就要给它补上小数点和十分位,那么在十分位上写 ,不会改变原来的大小,所以6就等于 。

竖式计算

4.方法总结。

(1)小数加减法要把 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 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 借1,位数不够的,在小数的 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

(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

三、当堂训练

1.计算。

2.列竖式计算。

0.93-0.47=8.17+6.94=8.25+1.55=10-2.45=0.56-0.307=2.34+1.067=

新学期开学了,笑笑到商店买了1个书包和1个文具盒,

价格如右表。笑笑一共花了多少元?

四、学习体会。

写出本节课你的感想吧。小数的性质

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优化》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优化》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沏茶”“烙饼”等简单的事例,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形成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2、初步感受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用统筹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科学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合理安排时间的过程,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难点: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增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最应该要珍惜的是时间,要珍惜时间,就要学会合理的安排时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运用优化的思想去学习怎样合理的安排时间。(板书课题:优化)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情境一:沏茶问题

1、问题导入:你平时沏茶的时候都需要做哪些事?

你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估一估,做这些事情你需要多长时间?

2、课件出示情境图,从画面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怎样安排可以节省时间?

3、先让学生同桌交流,再引导,合理安排时间,要考虑好各项事情的先后顺序。想一想什么事情可以同时做?

4、同桌合作,设计方案。

5、互相交流,展示方案。

课件出示流程图:

方案A:一件一件的做:

方案B:几件事同时做:

6、对这些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合理,又省时间?

小结:看来,合理安排时间,不仅要考虑先后顺序,而且还要考虑能同时做的事情要安排同时进行,这样就能节省时间。像这种使用最短时间沏好茶的方案,我们把它称为“最优方案”,这种思想就是“优化”思想。

情境二:烙饼问题

1、出示情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关键的数学信息:每次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要3分钟。

2、组织活动:接下来进行一次烙饼比赛,看看谁是最聪明的烙饼师?

引导学生用硬币或纸片摆一摆,再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上台展示烙饼的过程,说一说用了多少时间。

课件出示烙饼示意图:

3、小结:这样的安排,用时最少,也就是最优化的方法。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探索烙4张饼,5张饼……所用时间的规律。

知道了烙3张饼最优化的方法,那么烙4张饼、5张饼的最优化方案又是怎样的呢?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讨论操作寻找最优化方法,并记录过程。

全班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四、联系生活,当堂训练

这样安排时间合理吗?为什么?

A、小东边吃饭边看电视。

B、边打电话边骑车。

C、一边走路一边看书。

D、在马路上踢球。

五、畅谈收获,全课总结

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总结全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方程》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方程》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方程(教材66~6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2.技能目标: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情感目标: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难点: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具准备

图片,纸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出示66页的天平图:

师:你从图中看到 了什么?

天平的左边有一个10克砝码,右边有一个2克砝码和一个樱桃,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天平平衡。

师: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

生:天 平两边的质量相等。

师:如果用x表示樱桃质量,你能根据天平平衡写出 一个等式吗?每人在纸上写一写,试一试。

学生汇报:x+2=10。

师:x+2表示什么意思?10表示什么意思?

二、自主探 究。

出示课本上的 种子图。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师:你能不能写一个等式吗?

同 桌讨论,一生汇报。

生:每盒种子的质量是x,4盒种子的质量是2000克,那么,4x=2000。

师:如果用y表示种子的质量,你能写一个等式吗?每人在纸上写一写。

学生汇报:4y=2000。

出示课本上水壶图。

师:你从图中看 到了什么?根据这幅图,你能不能说出一个等式呢?

(同桌互相说)一生汇报。

师:如果每个热水瓶能装z毫升的水,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等式吗?每人在纸上写一写。

学生生汇报:2z+200=2000;或者2z=2000-200。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列的几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与同学交流。

师:像上面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谁能说一说方程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

四、拓展应 用: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师:同学们已经认 识了方程,那么怎么列方程?

(出示课件进行列方程练习。)

第67页第1题:

看图列方程。

让学生看懂图意,再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等量关系,最后列出方程。

指名回答是在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学生回答)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包装》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包装》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41页例题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包装”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并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包装问题,掌握算理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使学生感受 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竖式计算方法及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板演:

1.5×8= 0.35+2.65= 1.45×6= 3.31+0.07=

(找学生板演同时口算。)

2.口算:

0.2×3= 5×0.01= 3.2+2.3= 10-5.5= 5.5+3.5=

2.5×10= 32.6÷10= 3.25×0= 4.8+1= 2.5×4=

(提问:0.2×3= 2.5×10= 怎么算的? 5×0.01= 算式意义。)

3.检查板演并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学习小数乘小数。

4.出示课题:《小数乘法》。

二、新授过程。

1.课件出示主题图:包装。

(1)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编一道完整的数学问题吗?

2.课件出示。

例1:包装一个礼品盒用纸0.8米,每米2.6元,需要多少元?

(1)谁会列式?(2.6×0.8= )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2.6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3)谁知道列小数乘法竖式要注意什么?(两个乘数末位数字对齐。)

(4)根据它你能推想出2.6×0.8得多少吗?

2 . 6 扩大到10倍 → 2 6

× 0 . 8 扩大到10倍 → × 8

2 . 0 8 ← 缩小到 2 0 8

(注:让学生自主探索。)

(5)小结:做小数乘法时,先把它看成什么乘法来计算呢?(指明学生回答)

3.课件出示。

例2:包装一个礼品盒用彩带2.4米,每米0.85元,需要多少元?

(1)谁来列式?(0.85×2 .4=)

(2)你能估算出买彩带需要多少钱吗?说说理由。

( 3)看老师列竖式:

0 . 8 5

× 2 . 4

(注:给学生一个错误信息,让学生主动发现 错误,并与板演的小数加法竖式题进行比较,为此加深怎样列小数乘法竖式的印象。)

(4)计算0.85×2.4的竖式时,计算谁乘谁就可以了?(看成85×24。)

(5)再想一想0.85×2.4的积是多少?为什么?

(6)小数末位有零怎么办?[来源:学科网]

(7)通过这道题的计算,你知道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吗?

4.观察。

(1)看黑板的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小数乘法。)

(2)计算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按照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3)再看看,这两道题的积的小数点是怎样确定的?

(课件出示: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5.质疑问难。

(1)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内容是书中第40页,请打开书看一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2)共同做一道题:1.12×1.4= (找学生板书。)

(3)小结:怎样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

1 .3 6 0 . 7 8

× 0.8 × 0 . 0 4

(强调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用“0”补位。)

2.快速口算。

0.6×0.7= 0.9×0.1= 0.8×5=

3.判断题:

①一个两位小数乘一个两位小数,积一定是四位小数。( )

②一个数除以0.8等于0.7,这个数是 0.56。( )

③因为6×2=12,所以0.6×0.2=1.2。( )

④在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按照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只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就行了。( )

4.用竖式计算:

4.8×0.25= 0.32×1.2= 9.8×0.5= 5.4×0.2=

5.解决实际问题:

草原牛的身高是蒙古牛的1.2倍,体重 是蒙古牛的1.4倍。草原牛的身高、体重各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通过学习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线与角导学案(北师大版)


第二单元线与角
线的认识
学习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会用字母正确表示直线、线段和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学习重难点
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学习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你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线?把你知道的写在下面

2.请你测量出你的铅笔的长度。我得铅笔的长度是厘米。
3.找一个手电筒,打开手电,观察手电射出的光线,你能测量出这束光线的长度吗?为什么?

4.孙悟空的金箍棒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你能测量出它的长度吗?为什么?
二、自主学习
1.活动一
观察课本16页上方“看一看”三幅图,从左往右依次是、和
。能够测量出长度的是。
2.活动二
观测课本16页“想一想认一认”三幅图,我们可以知道,斑马线可以看做是一条,光线可以看做是一条,如果铁轨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可以看做是一条。
三、合作交流
仔细阅读课本16页“讨论”三个方框的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类型端点数延伸度量与直线的关系
线段可以度量是直线的一部分
射线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
直线0

4.观察课本16页下面:“读一读”后完成下面练习
(1)读作:线段或
(2)读作:
(3)读作:
(4)读作:

5.动手操作
(1)经过下面B点画直线,你可以画几条?

(2)同时经过下面A点B点和画直线,你可以画几条?
像斑马线这样有一定长度的线,我们把它叫做线段

四、巩固提高
1.你知道吗?
(1)()没有端点,两端可以无限延长。
(2)()只有一个端点,一端可以无限延长。
(3)()可以量出长度,()、()不可量出长度。
(4)过一点可以画()条直线,过两点可以画()条直线。
(5)两点之间()最短。
2.对号入座
①下面只有一个端点的线是()
A.直线B.射线C.线段
②一条()长5cm。
A.直线B.射线C.线段
3.判断
①直线比射线长。()
②一条直线长80cm。()
③在一条直线上点两点,这两点之间的部分就是一条线段。()
4.我会画
①画一条长3cm的线段。

②过A点画一条直线。

2.平移与平行

学习目标
1.借助生活情境、实物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在生活中找到平行线的实例。
3.会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平行线,会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难点: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学习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①线段有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线段是的一部分。
②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能得到一条。
③画一条2厘米的线段。()
2、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①射线可以量出长度。()
②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只可以向一方无限延长,所以射线没有直线长。()
③过A点只能画一条射线。()
3.选择题。(把正确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①直线有()个端点。
A.1B.2C.0
②直线()测量其长度。
A.不可以B.可以C.不确定
4.画一画。
①画一条射线。②经过A、B两点画直线。
B
二、自主学习
1观察课本页上面“看一看”的情境图,像双杠的两根杆就是(),铅笔平移前和平移后的线条是()。
2.请把“双杠”下面方框内的两条直线向两方无限延长,发现这两条直线永远不会()。同样,把“铅笔”图下面方框内的两条直线向两方无限延长,发现这两条直线也永远不会()。
三、合作交流
什么是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注意:平行线是指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位置关系
1.观察下面图形,说说有什么特点?
①②③④
通过认真观察可得出图①和图④两条直线。
思考:图②中的两条直线是相交的还是不相交的?
明确:这两条直线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经过延长,最终会相交。
思考:图③中的两条直线会相交吗?;用铅笔把图③两端无限延长,再观察会相交吗?;这两条直线是。
2.下面图形中是平行线的画“√”,不是平行线的画“×”

()()()()()()

3.请仔细观察课本第20页上方“画一画”第1题,模仿课本试着过直线外一点画出下面直线的平行线。

四、巩固练习
1.填一填
①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
②黑板的上、下两条边是互相()的。
③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可以画()条。
2.下列几组线中,哪组是平行线,在序号后面画“√”。
(1)()(2)()(3)()
3.经过B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相交与垂直

学习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理解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一、复习准备
1.回答每组中的两条直线有什么关系。
()()()()
2.过点A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1)(2)
3.判断对错
(1)不相交得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直线没有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所以直线比射线长。()
(3)两点连线,线段最短。()
二、自主学习
1.摆小棒,请同学们拿出两根小棒,摆出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
2.观察课本21页上方的图,像剪刀的两柄就可以看做是两条相交的直线。“红十字”也是两条()的直线,请你说一说,“剪刀”图和“红十字”图下面的两个方框中的两组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三、合作交流
什么是互相垂直?
交流归纳。
像图中“红十字”那样,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3.根据上面的学习,你认为判断两条直线垂直线垂直的条件是什么?

4.小明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就一定垂直”,小刚说“如果两条直线垂直,就一定相交”,你认为他们说的对吗?为什么?

5.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把你的折叠方法试着画出来。(至少画出两种)

6.生活中还有很多互相垂直的线,请你把教室里或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试着写两组。

6.自学课本23页上方“画一画”第1题“用三角尺画垂线。”试这在下面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
四、巩固练习
1.我会填
①两条直线相交成()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
②黑板的上下两条边互相(),长边和短边互相()。
③在两条平行线之间可以画()条垂线。
2.画一组平行线。3.画一组垂线。
4.过点O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4.旋转与角
学习目标
1.认识平角和周角,学生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
认识平角和周角,理解各种角的形成过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过点O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垂线各一条。
2.我们学过的角有、、。
二、自主学习
1.观察课本24页上方的图,仿照课本一起做实验。
2.从上面实验可以看出,角可以看做是一条射线围绕它的一个端点()而成的图形。也可以看做由一个顶点引出的()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3.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90°角叫做锐角,()90°的角叫做直角,()的角叫做钝角。请试着在下面用铅笔画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并标出名称。

锐角直角钝角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在上面的实验中,当两条边没有旋转,重合时角是()度。
2.在上面的实验中,当角的两条边分开在一条直线上,形成的角叫做()角。
3.在上面的实验中,当一条边旋转一周与另一条边重合后形成的角叫做()角。
4.你认为0°角和周角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5.自已动手实验,完成下面填空。
1平角=直角1周角=平角1周角=直角。
6.把我们学过的角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7.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平角?哪些地方有周角?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25页的“练一练”。(做在书上)
2.写出下面各角的名称。
3、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各一个。

5.角的度量

学习目标
1.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2.认识直角、平角、钝角、锐角和周角。
学习重难点:建立各种角的概念,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学习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我们学过的角有、、、、。
2.()的角叫做锐角。()的叫做直角。()的角叫做钝角。等于()度的角叫做平角。等于()度的叫做周角
3.把以上这些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二、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26页上面的内容。
2.请你在硬纸板任意画一个角,记作∠A,并把它剪下来,用它量一下下面的∠B,∠B中有()∠A。(把剪下来的∠A做完上面的题目后粘贴在下面)

3.自学课本26页下面“想一想”。度量线段的长短用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有(),度量面积的大小用面积单位,面积单位有()。
4.自学课本27页“认一认”。人们将()平均分成()份,其中的1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做()记作(),通常,用()作为度量角的单位。
三、合作探究
1.与同学交流一下上面的题目,看一看你们的答案一样吗?为什么?

2.如果大家都用相同的角去度量,结果一样吗?当不能得到整数个“度量单位”的时候怎么办呢?

度量角的大小要用(),因为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所以又叫半圆仪。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3.请在下面的量角器上标出中心点和零刻度线。
4.自学课本27页下面“试一试”学会度量一个角的方法。在量角时,要注意角的顶点一量角器的()重合,角的一条边与量角器的()重合。
5.自己练习:先估计一下下面各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一量并把它写出来。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28页的“练一练”。(做在书上)
2.量一量三角尺上各角的度数并写出来。

3.把下面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圈里。
1292179348916058100
4.填一填
①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1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做(),记作()。
②1周角=()平角=()直角
③度量角的大小,用(),角的计量单位是()。
④用量角器量角时,使()的中心点与()重合,零刻度线与()重合,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
7.判断
①周角是一条射线,它只有一条边。()
②角的两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③纸上的40度的角比黑板上的40度的角小。()
④两个锐角合起来一定大于钝角。()
6.画角

学习目标
1.掌握角的分类和度量的基础上,掌握角的画法,会用量角器正确地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学习重难点:掌握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说说一副三角板上的角各是多少度?

24013518091360901274
锐角、钝角、直角、
平角、周角。
2.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二、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29页上面“画一个60°的角”的过程。在图中,笑笑是用()画出来的。而淘气则是用()量角器画出来的。
2.如果像笑笑那样用一副三角尺画角,我们只能画出哪些角,试一试,把能画出的角的度数写在下面。
三、合作交流
1.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①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②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③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明确:当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内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内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若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找点时则应该在外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
2.仔细观察淘气用量角器画角的过程,发现在画角时,需要三个步骤①两重合(点点重合,线线重合),②找点,③连线。请你试着在下面画出一个70°的角。

3.按照角的画法在下面用量角器画55、140的角。

三、基本练习
1.我会填
①()时整,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直角。
②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的大小,()的越大角越大,角的大小与()没关系。
③40度的角比直角小(),平角加上()是240度。
2.用量角器画出下列各角。

3.用一副三角板画一个15的角。(保留作图痕迹)

第二单元测试
一、填空
1.线段有()个端点;射线有()个端点;直线()端点。
2.周角=()度直角=()度
1个周角=()个平角=()个直角
3.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
4.3点整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是()度,是()角;
6点整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是()度,是()角;
10点整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是()度,是()角。
二、判断
1.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一个20度的角,透过放大5倍的放大镜看是100度。()
3.用一副三角尺可以拼出105度的角。()
4.十字路口的斑马线是平行线。()
5.平角就是一条直线,周角就是一条射线。()
三、选择题
1.可以量出长度的是()。
A.直线B.射线C.线段
2.图中有()个锐角。
A.1B.2C.3
3.角的大小与()有关。
A.两边张开的大小B.两边的长短C.顶点的位置
4.下列几个角用一副三角尺就可以拼出的是()
A.80度B.120度C.170度
5.下图中()是周角
A.B.C.

四、操作题
1.过c点分别画直线L的垂线、平行线。2.过a点画直线L的平行线。
.Ca.
——————L___________
3.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4.画一条直线AB,画一条射线OA,画一条线段CD。

四、解决问题
1.小明家住在A处,小丽家住在B处,共有两条路连接两家,走哪条路最短,为什么?请你用彩笔描出最短的路线。

2.交通安全在我心中,要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
(1)请你用彩笔在下面人行横道区域内画人行横道线(要求画2条以上)

(2)小明如果从A点过马路,怎样走最近?为什么?请把最短的路线画出来。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平移》教案(四)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平移》教案(四)”,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平 移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25--2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平移两次。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会根据平移前后的图形判断平移方向和距离。

难点: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建立直观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复习生活中的平移。

(1)老师开窗,移动黑板。问:去年我们已经学习了物体的平移,你能 在刚才老师的动作中找到平移的现象吗?

(2)观察教材第25页的主题图(课件出示),回答以下问题:

①图中的物体做了什么运动?

②在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方向相同吗?

(3)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还有那些运动都是平移?(课件出示一组让学生欣赏)

2.复习数学上的平移

课件出示:小鱼在方格图中的变化,请同学们看看这只小鱼做了什么运动?这只小鱼怎样平移的?(小鱼向左平移了7格)

你是怎么知道的?

平移的过程中小鱼的( )变了,( )和( )没变。

3.小结: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左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图形平移了几格。也可以抓住一条边或一个部分观察,看看把图形的一条边或一部分平移了多少格。

4.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图形的平移。(板书课题:平移)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探究画水平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1)出示教材主题图,提出要求: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 学生试着画出小旗向左平移4格后的图形。

教师巡视,找出学生典型错题,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错误: 把两个图形间的距离误解为一个图形平移的距离;平移的方向不对;平移后的图形形状或大小与原图形不符……

(2)观察淘气和笑笑画的平移后的旗子,为什么不一样呢?(也可以找班里学生的这两种错例)

学生观察后汇报:

淘气的画法:在小旗上找一个点向左平移4格,再从平移的点开始,照原图画出平移后的小旗。

笑笑的画法:从原图最左边开始,向左空出4格,再照原图画出平移后的小旗。两图距离4格。

(3)到底谁画的对呢?学生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汇报:淘气画的对,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对照,每个点都是向左平移4格,而笑笑画的平移后的图形距离原图中间相差4格,实际向左平移了7格。

(4)学生订正自己的画法,说一说怎么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

(5)小结: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先要确定方向,可以画个小箭头代表向左平移,再找到图形中关键的点,小旗四个顶点和旗杆下方的点,然后把关键点先平移相应的格数,最后连点成线,画出与原图相同的图形。平移后的小旗只是位置变了,但是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化!

2.探索画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试着把小旗向上平移4格,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平移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向上平移小旗的过程。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向左平移还是向上平移,只是平移的方向不同,方法基本相同。

3.总结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第一、选点。也就是在原图形上选择几个决定图形形状和大小的点,如正方形的四个角上的顶点。

第二、移点。也就是按要求把选择的点向规定的方向平移规定的格数。

第三、连点成形。

4.观察两次平移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平移后的图形,方向变了,位置变了,但图形的形状没变,大小没变。

5.在方格纸上画出小船先向左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5格后的图形。

引导学生画出两次平移的图形,画完后同桌交流平移过程。

请注意,为了清楚地表示平移的结果,我们可以把平移过程中画出的图形用虚线画,平移的最终结果用实线画。

三、实践操作、巩固新知

1.完成教材第26页第1题。

画完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2.完成教材第26页第2题。

说说这两幅图还可以怎样平移到现在的位置。(学生自由发言,师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平移方法。)

3.完成教材第26页第3题。

画不规则图形,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特点找准关键点,先平移,再连点画图。

4.完成教材第26页第4题。

你发现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什么样的图形?

四、欣赏美丽的平移图案

运用平移的方法还能做出美丽的图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图片)

五、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图形的两次平移)

2、你有什么收获?(平移图形的方法:①选点 ② 移点 ③连点成形)哪儿容易出错,要注意什么?

六、板书设计

平移

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选点 移点 连点成形

提醒:

小学数学试题、知识点、学习方法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生日》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生日》数学教案

教学主题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教学目标

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统计在数学中的意义,理解条 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掌握条形统计图中横、纵坐标及单位的意义,能看懂统计图中的数量关系;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根据统计 的结果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统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细心运算,学习数学研究的一般性方法,体会由数字规律得到相关结论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判断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数字的分布规律,体现数学 的美感和对于实际问题的探 究型研究方法,体会数学的魅力和奥妙,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的研究方法。

教具

坐标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组织小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开始学习,进入到学习状态。

二、导入新课。

1.师生互动:请每一位小同学把自己的生日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在黑板上列出春、夏、秋、冬的图表,请每一位小同学在坐标纸上画出与黑板上一样的图表,请班干部在讲台前统计各个季节生日的同学人数,老师在黑板上、同学们在坐标纸上同时完成生日的条形统计图。

2.教师讲解:做统计图时的注意事项,第一步,认真纪录每一个数据;第二步,统计每一个范围内的数据个数;第三步,在方格纸上认真画出条形图;第四步,由统计图对数据进 行分析。明确横坐标、纵坐标分别代表的数学涵义及单位量的大小。

重点:细心、准确、无误、美观。

难点:对于数据的分析,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理解最大值与最小值。

三、例题讲解。

本例题通过师生互动完成班级内同学们的生日分布条形统计图,旨在要同学们在缜密的数学思维背景下理解统计的涵义,基于一组相关 数据的数理分析过程,了解通过统计的方法掌握某一数据的变化规律和内涵, 进行科学的分析。 掌握条形统计图当中横坐标、纵坐标的数学意义与单位量与数据量的大小关系及单位。

四、习题巩固。

习题一: 四年级举行的特色运动会,调查并统计同学们最喜欢哪些特色体育项目。

习题二:班级要设立图书角,调查并统计同学们最喜欢哪类图书。

习题三:调查并统计班级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

五、拓展及小结。

1.基于某一类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进 行数据的表示,本节课仅利用条形统计图作例,说明对于数据的合理表示可以得到对于数据的更有效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采 取相应措施,体现数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性。

2.有关条形统计图的优势:体现 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易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

3.统计图有很多种,后续课堂还会学习到: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先有一个印象。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买菜》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买菜》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买菜教材P11~1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 混合计算,并会选择简便的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 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并会选择简便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在家里帮助妈妈做过些什 么?去超市里买过菜吗?笑笑今天去超市帮妈妈买菜了,买了一把油菜和一把芹菜。一把油菜是1.25元,一把芹菜是2.41元。谁来帮笑笑估计一下,大约得多少钱?

学生回答。

二、自主探究。

师:收 银员收了她3. 66元,对吗?谁来帮她算一算?

学生用 自己的方式计算并汇报结果。

师:你用什么方法算的呢?

学生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教师:在我们学过的整数加减法中,计算法则是什么?

学生:相同数位要对齐。

教师:学生们说的真对。

教师出示课件演示计算方法。

1元+2 元=3元;

0.25元+0.41元=0.66元;

1.25元+2.41元=3.66元。

画图表示:

3元-2元=1元

0.66元-0.25元=0.41元

3.66元-1.25元=2.41元

画图表示:

三、随堂练习。

1.(1)1.25+0.72。

(2)2.76-2.01。

2.同学们进行跳远比赛。冬冬跳了3.16米,亮亮比冬冬多跳0.23米,强强比亮亮少跳0.12米,强强跳了多少米?请把下图补充完整再计算。

3.照样子填一填。

4.计算题。

4.8-2.8 =

1.3 +2.5=

3.11+2.22=

26.2-13.1 =

12.3+ 11.2 =

35.8-13.3=

5.亮 亮身高1.45米。他站在0.4 米高的凳子上时,比爸爸高0.05米。爸爸身高多少米?

6.一箱苹果连箱的质量是46.6千克,倒出一半后,连箱的质量是24.3千克,苹果的质量是多少千克?箱子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四、课堂小结。

计算 小数加减时,首先小数点要对齐,其它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一样,都是相同数位相加减。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地名》相关资料


东北以少数民族语言命名的城市

哈尔滨:女真语哈里宾忒。汉译「扁状的岛子」。

齐齐哈尔:达斡尔语,汉译「牧场」。

牡丹江:满语穆丹乌拉,穆丹汉译「弯」,乌拉汉译「江」之意。1937年改名牡丹江市。

佳木斯:赫哲语,汉意「尸骨」。因为松花江水流到此处将上游淹死的人、畜尸骨冲到岸上,松花江以净水入海,故有此意。

绥芬河:满语绥芬毕拉。绥芬汉意「锥子」。毕拉汉意「河」。因河中生产半寸长、深褐色的椎形螺螫而得名。

伊春:满语伊春。汉意「皮衣料」之意,即生产皮衣料之处。

瑷珲:满语瑷珲,汉意「母貂」之意,即母貂生息繁衍之地。

吉林:满语吉林乌拉。吉林汉译「沿近」之意,乌拉汉译「江」,即沿江的城市。

伊通:满语伊通。汉译「半翅鸟」,即半翅鸟生息之处。半翅鸟是一种类似野鸡但比野鸡小一些的鸟,俗称「沙半鸡」。

延吉:满语延吉。延吉汉译「岩羊或悬羊」,即岩羊或悬羊生息之处。

四平:满语四平。汉译「锥子或细直」之意,即细直的河流,市依河得名。

法库:满语法库。汉译「鱼梁或鱼脊」,即地貌如鱼脊骨状。

普兰店:满语普兰。汉译「荆棘」,即荆棘植物生长之地。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图们:因来源其流经的一条河流而得名。「图们」意为「万」,「色禽」意为「河源」,即万水之源之意。金、元称爱也窟河,其下游段称统门河,明称啊也苦河,其下游段称徒门河,清称河源段为大浪河,红旗河口以下称图们江。图们江:是吉林省东南边境、是中国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界河,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第一条大河流,满语原称「图们色禽」。1962年中朝两国协议,「红土水」与溺流水以下称图们江。朝鲜语称豆满江。

珲春:地名的由来,据《明史》记载,原称「浑蠢」,其语源于女真语,即「边陬」「近边」之意。「珲春」为「浑蠢」的转音。明代称此地为「珲春卫」,一向被视为边寨重地。「珲春」的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冰上拖床」的意思,大概因为可能当地特产的「大麻哈鱼」而得名。

海拉尔:建于清雍正年间,当时称「呼伦贝尔城」,也称「呼伦城」;光绪年间设呼伦厅;1918年改设呼伦县;1940年设海拉尔市;2001年因呼伦贝尔盟撤盟设市,故改为海拉尔区。海拉尔是由市区北部的海拉尔河而得名,因河两岸长有许多野韭菜,蒙古人称之为「哈利亚尔」,意为「野韭菜」的意思,故音译为海拉尔。

满洲里:地名出现于1901年。在此以前满洲里一带被称为「布鲁给雅葆拉格」,汉语意为「喷泉」。是以今满洲里小北屯附近的泉水而得名。1901年,中东铁路在此建成车站,便将此站定名为「满洲里」,意思是从这里开始便是满清王朝的辖地了。

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城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蒙古文《俺答汗传》中。是书载有:「大名扬天下的圣主俺答汗,在水公猴年(藏历,即明隆重庆六年,一五七二年),召集举世无双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刺兀那之阳、哈屯河之滨,始建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壮美丽的呼和浩特。」

二连浩特:因「额仁淖尔」而得名。「淖尔」是湖泊;「额仁」当译作「幻景」。「二连」是「额仁」的转音;「浩特」意即城市。

呼伦贝尔:历史上专指大兴安岭以西广阔的草原地区,也称「巴尔虎」地区。

呼伦贝尔何以又称「巴尔虎」呢?巴尔虎是蒙古族一部族的名称,其原驻牧地在内贝加湖以东巴尔古津河一带。《多桑蒙古史》言:「在拜哈勒湖(贝加尔湖)之东,因有巴尔忽真水注入此湖,故以名其地。」又拉施特《史集》:「他们被称为巴儿忽惕,是由于他们的营地和住所位于薛灵哥河彼岸,在住有蒙古人并被称为巴儿忽真脱窟木地区的极边。」《元史》称「脱古木」也作「脱古门」,蒙语意为窄,所以也作巴儿忽真隘。

由此看来巴儿忽真隘。地区因有巴儿忽真水而得地名,而「巴尔虎」部族名,则因其驻牧于巴儿忽真隘地区所以被称为巴尔虎。

扎兰屯:原名八家子。关于扎兰屯名称来历的传说有二:一说早年有个叫扎兰的蒙古人曾统领此地,屯垦戍边,故因其名为扎兰屯。另一种说法是一八九六年修筑中东铁路时,曾有一营人驻军于此,所以当时叫做扎营屯,讹传音变,后来成了扎兰屯。

包头:这个地名的出现,始于康熙十年(一六七一年)左右。在这一带游牧的蒙古族人民把现东河区东门外那条河称为「博托」河,汉语意思是「神明」或「圣贤」河。当时,晋西北、晋中一些贫苦农民来这里搞些土木建筑和小型加工工艺,也有的挖点药材或种点瓜菜,逐渐在博托河西塔山坡上定居下来。他们以特有的乡音,把「博托」二字叫做「包头」。

牙克石: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清代,今牙克石市所在地的名称叫「扎敦毕拉雅克萨」。「毕拉」为满语,「河」之意。「扎敦毕拉」即「扎敦河」。「雅克萨」为满语,意为「涮坍的河湾」。「扎敦毕拉雅克萨」意为「扎敦河被涮坍了的湾子」。这个地名如何而得呢?清代,免渡河与今之扎敦河被统称为「扎敦河」,并无免渡河之名称。据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出版的《黑龙江舆地图》标明,扎敦河流至今牙克石北部时,出现了一个很大的湾渚,然后又北流注入海拉尔河。「扎敦毕拉雅克萨」当是以此河湾而得名。

1732年,清政府为加强对呼伦贝尔地区的防守,从齐齐哈尔至呼伦贝尔(今海拉尔)设了十个驿站。其中一个便设在此地,称「扎敦毕拉雅克萨站」。 1901年修筑东清铁路取站名时,俄国日呢便将「雅克萨」讹传音转成了「牙克什」(后又将「牙克什」变为「牙克石」),并以此称定为站名。后来随着人口增多和经济的发展,「牙克石」这个火车站名逐渐变成城镇的地理名称而沿用至今。

因在东北的少数民族语言有其共同谐音的地方,所以有时候会有同时好几个翻译同音近似的名字,翻译方法也很多,有意译和音译两种,我只采用其中的一种翻译方法,即比较接近原意的意思来表达,不太准确和有出入的地方请见谅。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口普查(大数的读写)》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