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小学四年级数学《亿有多大》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

发表时间:2020-03-25

小学四年级数学《亿有多大》优秀教学设计。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亿有多大》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数学《亿有多大》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称一称”“数一数”“排一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亿有大,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一亿的大小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大约有多少人吗?那么你知道一亿有多大吗?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

在黑板上写出100000000和1亿。后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理解1亿的大小:由1个亿组成的、由10个千万组成的、由100个百万组成的、由1000个十万组成的、由10000个万组成……由100000000个一组成的。

谁能说说,“100000000”这个数给你的感受是什么?(特别的大)

二.实践操作

(一)称一称

那么100000000到底有多大呢?大家想不想切实感受一下啊?下面老师给

大家讲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叫刘恩的大臣,他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有一次黄河又泛滥了,波涛汹涌的黄河水不知冲倒了多少房屋,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无家可归。当刘恩得知这一灾情后,他非常的着急,立刻用了最快的速度写了一份奏折给皇帝。皇帝看了刘恩的奏折后就下令让他到灾区去救灾。刘恩到了灾区后,立刻展开救灾工作,他和老百姓吃住在一起,同甘共苦,最后终于让老百姓重建了家园,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灾区的人民非常感激刘恩,家家户户都挂上了刘恩的画像,可是皇帝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的嫉妒。他就不愿意奖赏刘恩,但是又害怕老百姓会说他的闲话,于是他就想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一天他把刘恩找来,先是夸奖他救灾的功劳,然后对刘恩说:“民以食为天,你在灾区救了那么多的老百姓,朕就奖赏你每月奉禄多加100000000粒大米吧。”皇帝刚说完,其他的大臣都笑了,心想,皇帝这哪是在奖赏刘恩啊,100000000粒大米才有多少一点点。可是刘恩却是很高兴的谢了皇帝。你能知道刘恩为什么很高兴的谢了皇帝吗?

你能猜想出1亿颗大米到底有多重吗?

(让学生猜想)

我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巧妙的称出1亿大米到底有多重?

(学生讨论)

师引导出设计方案

1、先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再除以100,再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或用倍比关系算)

2、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3、教师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案计算出1亿粒大米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以方便后面的汇报,可以用计算器来帮助计算。

4、学生分组计算

5、各组汇报结果,教师板书,感受1亿粒米的多少。

通过刚才活动我们知道了1亿粒米大约有2500000克重,而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那么全国一天下来大约能节省多少克大米啊?如果每人每天吃400克大米,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呢?

(学生计算)

知道这些信息后,你有什么感想?

(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

(我们国家虽然人多,但是人多也人多的害处,生产和生活要消耗的能源多)

2、数一数。

(1)小组活动,动手数一数。

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拿一些练习本,和在一起,以循环的方式一本一本的数,数到100本告诉老师,老师立刻告诉各小组所用的时间,组长记录下来。完成后各小组交流所用时间。

(2)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谈话:如果照这样的速度,我们数一亿本练习本要用多少秒呢?

出示书上的表格(可把90秒改成全班认同的秒数),请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推算,并把结果填入表格。

反馈,指名读得数。

(3)进一步探究。

谈话:9千万秒,这段时间长吗?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来表示显然不合适,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年)怎样换算成多少年?学生说出方法后看书上的算式。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提问:看了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感想?

2、排一排。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从时间上感受了一亿的大小,大家还想不想通过其他的方式,再来感受一下一亿的大小?

(1)实际测量长度。

请10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师生共同测量出长度。(取整米数)

(2)列表进行推算。

提问:照这样计算,一亿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

出示表格,根据表格形式,各小组也依据刚才的测量数据列表格填一填,并反馈推算结果。

(3)从绕地球的圈数来进一步感知一亿有多大。

指名读出推算出的长度。

谈话:对于这个长度,大家都会感觉到很长,但究竟有多长可能还感受不深。地球赤道全长40000000米,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可以饶地球赤道多少圈?用计算器算一算。如果学生的计算器只能显示8个数位,就要把米换成千米来算。

指名说说计算结果。

提问:看了这个数据,你又感受到什么了?

三、在活动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

读一读下面的信息,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1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1亿张纸叠在一起,约有100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我国的小麦产量近年来稳定在1亿吨左右。

新明日报____年2月26日电,联合国粮农组织周三宣布,爆发禽流感的亚洲迄今已杀鸡1亿多只。

2004年中国移动电话的数量已经突破了1亿部。

四、说一说

在小组里说一说,一亿有多大。

五、全课总结

延伸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亿有多大》数学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亿有多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亿有多大》数学教案

第1单元 大数的认识

1亿有多大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2.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

3.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1亿的意义、建立数感。

难点: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1亿有多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我们再来看看以一些用“亿”作单位的数。(课件出示:有关1亿的小资料生1: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

生2:要画1亿个点,如果每秒钟画1个点,一刻不停地画,大约要画3年2个多月。

生3:正常人的心脏一年约跳4200万次,那么,跳1亿次要多久?

100000000÷42000000≈2.4(年)

2.4年就是2年零5个月。因此,正常人的心脏跳1亿次大约要2年零5个月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较大的数,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信息,就有以“万”、“亿”作单位的大数。你能想象并描述一下“1万”有多大?“1亿”有多大吗?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感受一下。

二、探究教案,经历过程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方案了解1亿有多大。首先选定你们小组需要什么东西。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们组想看看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生2:我们组想看看1亿个小朋友占多大地方。

生3:我们组想知道1亿粒米有多少。

生4:我们小组想知道1亿个字有多少。

师:难道我们想知道1亿张纸的厚度就要真的拿来1亿张纸进行测量吗?真的要找来1亿个小朋友站一站吗?真的需要这样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我们可以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进行试验、测量,然后就能以此为依据进行推测,得出结果。

师:这个办法不错,现在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你们的实验测量吧,然后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小组活动情况:

生:我们测量出100张纸约厚1厘米,那么1亿张纸的厚度就是100000000÷100=1000000(厘米)。

师:1亿张纸折叠起来高约10000米,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它高8800多米,因此1亿张纸叠起来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生:我们实际在1平方米的地方站一站,以舒服、自然为度,发现1平方米内站4个小朋友。这样1亿个小朋友需要占100000000÷4=25000000(平方米)。

师:1亿个小朋友要占25000000平方米,相当于站满1000多所我们这样的乡镇小学。

生:我们测量了1克米,数一数发现1克米约有53粒,这样1000克米就有53000粒,1亿粒米就是100000000÷53000≈1887(千克)

师:1亿粒米大约2吨,我国有13亿人口,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1天就要节约13亿粒米,约26吨,用载重量为4吨的货车运送,要运7次!因而,我们要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积少成多、利国利民。

师:如果以一年365天来计算,若每天读5000个字,则1年可以读完1825000个字,那么读1亿个字要100000000÷1825000≈55(年)。这就是说,一个人每天看5000个字,要坚持55年才有可能读完1亿个字。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今天,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初步感知了1亿有多大。把我们这节课知道的结果回去讲给家人听。简单地说,1亿是个很大的数字,如果用乘法来算,一个很小的数字乘1亿,都会变成一个大数目;如果用除法来算,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我国的铁路运输密度居世界第一,但人均铁路长度却是世界上最短的,还不够一根烟长。最后,我们可以在网上寻找一些有关“亿”的数字。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这节课,我从广度(1亿个小朋友站多大面积)、深度(1亿张纸叠起来有多高、1亿个字有多少)、多维度(1亿粒米的装载)设计了四个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对象都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事物,但即便如此,学生们还是对1亿张纸叠起来大约有10000米高、1亿个小朋友可站25平方千米的面积、1亿粒米大约重2吨等概念难以获得实在的表象。

2.我课前从多种渠道收集了大量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建立生活周围的实体模型,让学生获悉:1亿张纸比珠穆朗玛峰还高,1亿个小朋友可站很大面积,1亿粒米要用多辆大车来运载,1亿个字要用毕生的时间来读。这样,就使概念由抽象到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亿有多大(活动课)》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亿有多大(活动课)》数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亿有多大(活动课)》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第33页~34页的内容。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活动重点: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而能主动总结研究方法。

活动难点:形成1亿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活动准备:纸张、书、大米、黄豆等。

活动过程:

包括四个阶段:设计方案──动手实际──获得结论──表达交流

阶段一:确立问题 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

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2.确立研究的问题。

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

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

一亿滴水有多少?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

3.制定活动方案。

(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

阶段二:动手实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 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阶段三: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阶段四:表达交流

1.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

2.活动小结。

A 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B 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一亿有多大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一亿有多大”,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实践,通过操作活动并借助推算和计算器的计算,从不同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进一步发展数感。

2、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1.学生每人准备计算器、100粒大米。

2.教师准备:练习本,秒表五个,天平三台,电子称一台、卷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1)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大约有多少人吗?那么你知道一亿有多大吗?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

在黑板上写出100000000和1亿。后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理解1亿的大小:由1个亿组成的、由10个千万组成的、由100个百万组成的、由1000个十万组成的、由10000个万组成……由100000000个一组成的。

(2)同学们请观看以下信息,并说一说“一亿有多大”?

中新网2003年1月17日电,美国电脑软件巨头微软公司创办人比尔·盖茨仅2002年第四季度的分红就将近1亿美元。

中国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将超过1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就业。

2001年中国移动电话的数量已经突破了1亿部。

中国移动2004年6月底公布的财务报告显示,中国移动已经达到了平均每天净赚1亿元。

2005年中国的“网民”已超过1亿人。

在中国有1亿多听力受损人群。

哈雷彗星的尾巴长达一亿多公里。

我国的小麦产量近年来稳定在1亿吨左右。

新明日报2004年2月26日电,联合国粮农组织周三宣布,爆发禽流感的亚洲迄今已杀鸡1亿多只。

学生阅读相关信息,体会“一亿有多大”,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结合生活实际描述“1亿”的大小。

(3)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做、算一算一亿到底有多大?

今天我们就来开展几项活动,在活动中让同学们感受一下“一亿有多大”。

二、开展活动。

1.宣布实践操作活动的要求。

我们的活动工具有:天平、电子称、秒表、卷尺、计算器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选好活动的材料并确定好主题。组长根据活动主题和要求在组内将组员自由组合,再细分工后活动,要确保每一位组员都能参与活动。

请及时的记录好活动中统计的数据,并在记录单上完成相应的分析(分析中引导学生将最终数据与生活中常见数据作对比,加深理解。)

活动主题预设:

数1亿本书要多少时间

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

1亿粒米有多重

1亿个硬币(数学书)叠在一起有多高

数1亿个数字要多长时间

数1亿本练习本要多长时间

1亿个硬币有多重

1亿秒有多久

1亿毫米有多长

1亿步有多长

……

补充提供相应的数据:

固城中心校大约有1000人,固城镇大约有40902人,高淳县大约有400121人,南京市大约有613万人,江苏省大约有7433万人。

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大约是8848米。珠穆朗玛峰是喜玛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848米,是地球上第一高峰,位于东经 86.9°,北纬27.9°。

长江自沱沱河开始,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是一条名符其实的“长河”,为世界第三大河。

地球赤道全长约40000000米。

一个成人每天大约需要400克大米。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记录单,并作简要的说明和分析。

三、在活动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

1.出示以下信息,再次引导学生阅读并结合情境说一说一亿有多大。

1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1亿张纸叠在一起,约有100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纳米相当于将1分米平均分成1亿份,取其中的1份。

2.完成全课小结: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说一说:一亿有多大,你有什么体会。

《小数与单位换算》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小数与单位换算》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小数与单位换算》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熟练运用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进行单位换算,能正确、迅速地进行改写。

2.掌握单名数和复名数,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的意义。

3.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单位换算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有条理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4.通过对生活中各种数据的换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相互改写的方法。

难点:能综合运用计量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移位的规律等知识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夯实基础。

1.课前准备

1千米=()米1千克=()克1米=()厘米

1吨=()千克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在计量长度、面积、重量、时间时,得到的数都带有单位名称,如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30.4千克,1.25元……等.

通常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做();

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叫做()。

这些小数分别表示什么含义呢?你能举出一些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例子吗?

二、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48页情景图)

2.你们能按高矮顺序,给他们排排队吗?

3.观察数据,教师提出问题:

(1)观察数据你有什么感觉?

预设:这些数据太乱了,既有单名数又有复名数,既有单位“米”又有“厘米”。从直观上,不能直接做出判断。

(2)怎样比较方便呢?

预设:我们可以把它们改写成相同计量单位后,在排队。

导语: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改成相同计量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小数与单位换算》。(板书课题)

三、自主探究,层层推进。

导语:通过情景创设“给小朋友排排队”的数据观察和判断,同学们说要把上面的数据改写成相同的计量单位后再排队。4个数据中有那些名数?(“米”和“厘米”)怎么统一计量单位呢?(小组讨论问题。)

预设:

(1)4个数据中,后两个数据是以“米”为单位的,我们可以把前两个“厘米”数据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据,就可以排队了。

(2)4个数据中,前两个数据是以“厘米”为单位的,我们可以把后两个单位是“米”的数据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据,也可以排队。

同学们,可真聪明,下面我们就解决第一个问题。

1.学习低级单位改写高级单位。

课件出示例1

(1)学生先独立练习,然后总结自己的改写方法.

(2)策划自己的表达方案,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方法一:因为1cm=0.1m,80cm有80个1cm,也就是80cm=0.8m

方法二:1m=100cm80cm=80÷100=0.80m=0.8m

方法三:80÷100,可以直接利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4)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呢?

(5)明确低级单位和高级单位。

是米这个单位大些,还是厘米这个单位大些?我们把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

而把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这道题就是把低级单位“厘米”作单位的名数改称高级单位“米”作单位的名数。

2.教学1米45厘米=()米

导语:1米45厘米=()米,又该怎样改写呢?真是有难度呀!开动你们的小脑瓜想一想吧?

(1)学生按照老师的问题讨论、交流:

(2)课件出示问题:

①1米用改写吗?

②45厘米用改写吗?应该怎么改写?

③改写后的结果是多少?

(3)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1米45厘米,1米已经是用米作单位了,只要将45厘米改为“米”作单位,再将1米作整数部分,45厘米化成米的小数作小数部分就可以了。

(教师板书)45厘米=45÷100=0.45米。

因此1米45厘米=1.45米。

1.45>1.32>0.95>0.8,所以1米45厘米>1.32米>0.95米>80厘米

(4)小结:低级单位是如何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

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据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就改写成高级单位。

用公式表示:低级单位÷进率=高级单位

(5)完成第49页“做一做”

①先引导学生判断是由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

②想一想:它们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同学们,可真棒!我们可以将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那么也应该可以将高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下面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3.教学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

课件出示例2:

(1)学生独立思考.

(2)交流.

(3)教师小结:

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方法一:0.95米的意义可以理解为9分米加5厘米,合起来就是95厘米。

方法二:也可以用0.95×100=95厘米.计算时直接移动小数点.

4.想一想:1.32米=()厘米.

(1)学生独立思考,策划自己的表现方案.

(2)全班交流.

(3)1.32米=132厘米,你能用几种方法去理解?

5.想一想:1米45厘米=()厘米呢?.

(1)学生独立思考,策划自己的表现方案.

(2)全班交流.

(3)1米45厘米=145厘米。

145>132>95>80,所以1米45厘米>1.32米>0.95米>80厘米

(4)小结:高级单位是如何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的?

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用高级单位的数据乘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就改写成低级单位。

用公式表示:高级单位×进率=低级单位

6.对比总结:对单位的改写,首先判断两个单位名称相对而言,谁是高级单位,

谁是低级单位,然后掌握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要乘以进率.是通过移动小数点来实现的.

四、复习巩固,实践应用:

1.第49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二的1、2、3、4、5题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练习十二的6、7、8题

七、板书设计

《小数与单位换算》

8cm=80÷100=0.80m=0.8m

45厘米=45÷100=0.45米

因此1米45厘米=1.45米。

0.95×100=95厘米1米45厘米=145厘米

《平移》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平移》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平移》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谈话导课同学们你乘过电梯吗?你站在电梯上是什么运动?(板书;平移)

2、同学们,在三年级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图形的平移是图形上所有的点沿着平行的方向等距离移动。平移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方向,一个是距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只改变它的位置。(板书: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了。)

3、课件出示:战斗机的平移图

谈话:这里有一架战斗机,我们用虚线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表示移动后的图形。

这架战斗机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

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向右)

它向右平移了几格?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演示小结:

⑴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热带鱼向右平移了几格。

⑵也可以抓住一条边或一个部分观察,看看把图形的一条边或一部分平移了多少格。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同学们也已经学过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今天我们研究怎样将一个图形平移到不在同一水平线和竖直线的位置上。

(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

1、请看屏幕,你能把小亭子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吗?

拿出课前准备的亭子图和格子纸,先动手移一移,再小组讨论设计出平移方案:按怎样的方向平移图形的,怎样确定每次平移的格数的?(学生活动)

2、反馈汇报,师生共同操作讨论,突破难点

怎样才能把小亭子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

(1)小亭子先向右平移6格,再向下平移4格。

(2)小亭子先向下平移4格,再向右平移6格。

(3)小亭子向右下平移,斜着过去。

(教师视学生汇报情况,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并用电脑演示)3、指导画法:选择一种方法,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边指边说是怎样平移的?:

4、归纳提炼: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再次用电脑演示,及时小结。师小结:同学们,把一个图形平移到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和竖直线上时,可以通过对图形某一点的观察来确定先向什么方向平移几格,再改换方向平移几格。

三、操作深化,巩固新知

1、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小船平移图

谈话:仔细观察小船是怎样平移的,并用手指出小船图的起始位置和平移后到达的位置,看一看先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再向哪边平移了几格?请你自己先在书上数一数,填一填。

反馈交流:你是怎么数的?(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小船平移了几格)

(2)电灯平移图,同上教学

(3)提问:这两幅图还可以怎样平移到达现在的位置?(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平移方法)

2、画平移后的图形。(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1)谈话:刚才我们已经学会看一个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了,如果请你画出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你会吗?(提醒画图注意点)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3)投影学生作品,交流平移的过程与方法。

3.体验平移的价值。(“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两条直线,观察这两条直线,你发现了什么?(是平行线)你怎么肯定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有无办法验证?

(2)学生默读课本第65页第3题,按书上要求操作。

(3)提问:观察你画出的两条直线你发现了什么?你能说一说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吗?

小结: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然后把三角尺沿着直尺平移,再沿三角尺的同一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样先后画出的两条直线是相互平行的。

(4)学生尝试用这种方法画平行线,鼓励学生可以画出距离不同的一组平行线。教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5)谈话:你能用这种方法检验刚才观察的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吗?

四、全课总结,图案欣赏

1、交流学习体会:同学们,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今天我们在活动中进一步学习了平移的知识,你愿意和大家分享这节课中的收获吗?(学生交流)

2、平移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的,尤其是在我国的民间传统艺术中,它更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艺术家们利用平移设计的精美图案。(课件出示)

五、课外拓展,动手创作

师:看了这么精美的图案,你是不是也想一展身手,那就行动起来,用平移的知识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来装饰我们的教室吧!(学生活动)

六、板书设计:

图形的平移

形状大小位置

平移不变变了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练习》教案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练习》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

练习三 P11P12

教学目标:

1、巩固已学过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巩固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解狭问题的能力。

3、体会四则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练习三。

学生独立思考,回想之前所学的内容。

二、知识梳理

1、梳理知识。

(1)提出问题: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三、综合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1~3题。

1、完成教材第11页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最后集体订正。

反馈时,师生共同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完成教材第11页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计算,然后进行交流反馈。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出综合算式的。

3、完成教材第11页第3题。

题目出示后,引导学生对比上下三道题目有什么不同后,再进行计算。 反馈时,让学生总结括号的意义及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出示练习三第4~6题。

4、完成教材第11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独立解决,引导学生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解题的方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教材第12页第5题。

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6、完成教材第12页第6题。

交流时,让学生写出三四个不同的算式后,组织交流、评价。

最后归纳出在凑数过程中主要运用83、46、122等基本算式。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四则运算 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的,都按从

左到右顺序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有乘、除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有括号的算式,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

小学四年级数学数学广角教案


今天我当家

——数学广角《怎样安排合理》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12-114页“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做早餐、沏茶、烙饼等家务劳动的分析、研究,体会如何安排节省时间。

2.了解运筹思想、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每组学生准备1口“锅”、3个“饼”(硬纸模型)。

教学过程:

一、当家中的“省时”策略

1、早餐

课件播放小学生明明在“叮叮”的闹钟声中起床,一边忙乱地做事,一边自言自语:“今天我自己当家,一定要做得像妈妈那样好。怎么安排呢?先洗脸刷牙吧!哦,该点火煮鸡蛋啦!(做等待状)快熟吧!噫,不能急,平常妈妈说鸡蛋要多煮一会儿,才能预防禽流感呢!只有再耐心等一会儿啦!呀,还要用微波炉热牛奶呢!终于可以吃饭啦!好香呀!不好,要迟到啦!快走!”

电脑出示明明一大早耗时43分所做家务情况。

(1)师:“明明为什么会迟到?你能帮他出个主意吗?”

生答,教师出示改进方案:

(2)师:“为什么要把洗脸刷牙、热牛奶与煮鸡蛋同时进行呢?”

生:“因为利用等待鸡蛋煮熟的时间洗脸刷牙和热牛奶,就可以节省13分钟,现在总共只要30分。”

师:“真是当家才知‘时间’贵呀!不过,只要合理巧妙地安排,时间是可以节省下来的。明白了这一点,明明以后做早餐完全不必那样慌慌忙忙了。”(板书课题:怎样安排合理)

2、沏茶(教科书例题2)

课件展示:中午,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让明明烧水沏茶。明明小声嘀咕:“这次我得好好安排安排。

我们来看看明明沏茶需要干些什么。电脑出示沏茶所需的工序(略)。

(1)师:“沏茶的工序这么多?怎样安排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呢?”

(2)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间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

生1:“我们认为只用9分钟就能让客人喝上茶。先烧水,在等待水烧开的8分钟里就可完成洗水壶、接水、洗茶杯、找茶叶四件事,然后用开水沏茶花1分钟,共用9分钟。”

生2:“我们不同意他们小组的意见。水壶还没洗、里面又没有水,能放到锅里烧吗?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先洗水壶、接水,再烧水,烧水的同时只能做洗茶杯、找茶叶两件事,然后用开水沏茶花1分钟,共需要11分钟。”

(4)师:“你们觉得哪一组讲得有道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下图。

(5)教师小结:“对!我们首先得分清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必须先做,哪些事情可以与其它事情同时做,再作出相应安排。”

3、烙饼(教科书例题1)

师:“看来,当家真不那么简单!烙饼中又有什么学问呢?”

电脑出示关于烙饼的一些要求。

(1)师:“烙1个饼要用多少时间呢?”

生齐:6分钟。

(2)师:“烙2个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怎样烙?”

生齐:“还是6分钟。把两个饼一起放进锅里,先烙正面,再烙反面。”

(3)师:“如果烙4个饼最少要用多少分钟?怎样烙?”

(4)师:“6个饼呢?8个饼呢?当饼的个数是双数时,所需时间与烙2个饼所需时间有什么关系?”(饼的个数是2的几倍,就要用几个6分钟。)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都是每次烙两个饼,前两个饼的两面都烙熟后,再烙后两个饼。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便,我们暂且把这种烙法称为一次成型法。”

(5)师:“现在明明要烙3个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怎样烙?”

(指名一位学生上台演示)

[预设:]

如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不对!烙3个饼不应该是12分钟,只要9分钟。”

师:“你为什么认为只要9分钟?”

生:“如果像他这样烙,在烙第三个饼的时候,锅的一半位置是空着的,这不浪费了时间吗?我把前两个饼烙熟一面后,马上换上第三个继续烙;然后将取出的那一个放回锅里和第三个一起烙另一面。锅就不会有空位,所以只要9分钟。”

师:“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这种方法是不是行得通呢?大家动手试一下吧!为便于操作,建议各小组在试验中给每个饼编号、并安排专人记录烙饼步骤及所需时间。”

如没有学生想出这种最佳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6)各小组策划安排,再交流,并请一个小组上台用“锅”和“饼”演示。

根据学生汇报,老师小结:

第一步:烙1、2号饼的正面,用3分钟。

第二步:把2号饼暂时取出,把3号饼放入,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又用3分钟。

第三步:取出1号饼,放入2号饼,烙2、3号饼的反面,用3分钟。

一共用9分钟。

(7)师:“只烙熟某个饼的一面,就换上其它饼继续烙。我们也给这种烙饼方法起个名好吗?”

生:“交替成型法、两次成型法、替换法……”

师:“好!姑且叫它‘交替成型法’吧!这种烙法与一次成型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节省时间呢?”

(8)师:“那么烙5个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烙7个饼呢?……”

生答,教师板书:

张数

1

2

3

4

5

6

7

8

……

分钟

6

6

9

12

15

18

21

24

……

(9)师:“当饼的个数是单数时,所需时间有什么规律?怎么烙?”

[预设:]

生1:“饼的个数是单数时,都可以先两个两个地烙(一次成型法),最后剩下3个饼,是单数个,采用交替成型法来烙。”

生2:“我发现饼的个数是单数时,有几个饼,所需时间就是几个3分钟,它的规律和烙双数个饼时一样。”

生3:“除了1个饼以外,烙饼所需的分钟数都等于饼的个数乘3。”

(10)师:“生2和生3的发现很有价值,那为什么无论饼的个数是双数还是单数,所需分钟数都等于饼的个数乘3呢?”

[预设:]

生1:“只有烙1个饼时锅才空着一部分,而烙两个以上的饼都有可通过合理安排始终不让锅里出现空位。所以每增加一个饼,时间只增加3分钟。”

生2:“实际上一次成型法也好,交替成型法也好,都是为了使这口锅在烙饼时一直不会有空位。”

二、实践运用策略

1、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合理安排可以节省时间的事例呢?

生相互交流。

生:我打开电脑边听音乐边上网下载资料;

在家拖地板和用自动洗衣机洗衣服可同时进行;

在车站等车时记英语单词;

……

2、你对下面几件事情有什么好的建议?

(1)两个小孩到肯德基餐厅吃饭,甲说:“我们快去排队买吃的吧!”乙说:“我们应该赶快去寻找座位才对!”

(2)如何安排炒菜顺序?

(4)教材第114页“做一做”的第1题:怎样给餐厅里的三位客人安排炒菜顺序才合理?

(题略,教科书第114页“做一做”第一题。)

小组1:“可以安排两个厨师给1、2号桌分别炒一个菜;再分别给2、3号桌炒一个菜;再分别给1、3号桌炒一个菜。这样就比较公平,不会让任何一位客人等待的时间特别长。”

小组2:“我们不同意。因为2号桌是位老人,所以先让两个厨师都给2号桌炒菜;再分别给1、3号桌的客人炒菜。这样对两位年轻顾客还是公平的。”

……

师:刚才我们有的从客人等待时间长短的角度,有的从尊敬老人的角度谈了各自的意见,都很有道理。

三、提升“合理”、拓展认识

你曾经有过这样的行为吗?你对此有何想法?

1、为了节省时间,强强在乘车时认真看书。

2、为了提高学习质量,红红边吃饭边看《少儿英语电视》节目。

……

教师小结:合理安排不但要考虑节省时间,也要考虑人的安全和身体健康。

【实用】 四年级数学乘法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有一些潜移默化的理解,在实际计算中也有应用,如: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卫星运行时间》乘数是两位的乘法中,“114×21=” 不论是第一种“114×20=2280,114×1=114, 2280+114=2394 ”还是第四种用竖式计算,其实质都是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这一理论依据,即将21个114,分成20个114和1个114的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罢了。因此,基于这些基础,我教学时特别注重与旧知的联系和在意义上的沟通。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中训练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4.感受“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增强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提出猜想

1.情景

暑假中,我们谕小娃娃表演的《阳光羌娃》在比赛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他们马上还要到香港参加演出。(出示照片)

出示资料: 他们每天都在辛苦地训练着,有时会练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昨天晚上,王老师就给参加训练的18个男生和23个女生每人准备了一份8元的快餐,你知道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学校中的大事作为问题背景,可以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也利于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①整理条件、问题

从这段资料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王老师遇到了哪些问题?

②学生列式,抽生回答: (18+23)×8, 18×8+23×8

③交流算式的意义

第一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个算式呢?

④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⑤观察、分析算式特点

咦,我发现这两个算式非常有意思。你看看,这是两个不同的算式,很多地方都不相同,仔细看看,又有相同的地方,对吧!

现在,就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看看它们到底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⑥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A.涉及到得运算及顺序:都包含了+、×这两种运算,左边是先算加法,合起来以后再乘;右边是分别先乘,然后再加。

B.涉及到的数:都用到了18、23和8这三个数,其中8在左边出现了一次,在右边出现了两次。

C.计算结果:结果相等。

(设计意图:对算式意义的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两个算式相等的道理,而从外在特点的分析则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同时,细致的特点分析也为学生后面的举例验证打下基础)

2.提出猜想

真有趣,运算顺序不同,数据也有不一样的,结果却一样,那是不是只有这一个算式才是这样呢?还是像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怎样才能知道像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

引导学生想到用举例的方法进行验证。

师小结:要想知道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那我们就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再看看它们的结果想不想等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对一个人而言,记忆一个知识、规律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要知道从哪里去寻找知识和规律,要知道他的发现如何去获得证明。本节课就是要以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为载体,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立足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而在教学。)

二、举例验证,证明合理性

1.全班举例:抽生举例,全班进行判断,看所举的算式是否符合猜想的特征。

2.分组举例

两个孩子为一组,一起举一个例子,再一起计算验证,看结果是否相等。

3.交流:谁愿意把你举的例子和大家一起分享?

A.这个式子符合要求吗?

B.这些式子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这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左边都是把两个数合起来再与第三个数相乘,右边是分开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右边算式中这个相同的乘数,在左边算式中放在了括号的外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举例验证的过程,经历归纳概括的过程。)

三、概括归纳,建立模型

1.个性概括

这样的式子你们还能写吗?能写完吗?

强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是写不完的。

你能用一个式子将所有的像这样的式子都概括出来吗?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概括规律。(学生可能用文字概括,可能用图形符号概括,可能用字母概括)。

2.统一认识

教师指出一般用a、b、c表示式子中的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a+b)×c=a×c+b×c

给出规律的名称:今天,我们一起动手动脑发现了这个非常有趣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四则运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3.进一步认识

这个式子表示两个数合起来与第三个数相乘的结果与用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的结果相等。反之,两个数都与同一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所得到的结果与先把这两个数合起来再与第三个数相乘,所得到的结果相等。

齐读式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规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同方法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尤其是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四、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1.哪些算式与72×35相等

72×30+72×5

72×35 72×30+5

70×35+2×35

70×35+2

问:为什么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意义)

2.你会填吗?

(10+7)×6= ×6+ ×6

8×(125+9)=8× +8×

7×48+7×52= ×( + )

问:订正时强调第一小题为什么这样填?第三个式子中括号外面为什么要写7。

(设计意图: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

3. 7×48+7×52 7×(48+52)

这两个式子你想选择哪个进行计算?为什么?

如果只给你第一个式子,你会想办法让你的计算变得简便吗?

小结:利用乘法分配律有时候可以使计算变得更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明白乘法分配律在计算中的意义。)

>>

4.先想一想,下列各题怎样计算更简便,把你的简便方法写出来。

①34×72+34×28(订正时问:为什么不直接算)

(80+4)×25

订正时问:把(80+4)×25写成80×25+4×25依据是什么?

如果不用好不好算?

(80+20)×25

问:这道题与(80+4)×25的样子一样,都是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为什么你们又不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了呢?

教师小结:在计算中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

②21×25 75×99+75

小结:在计算中遇到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特点的式子,可以利用拆数等方法,在不改变原数大小的前提下将式子变成符合乘法分配律特点的式子,然后再进行简算。

(设计意图:通过题组练习,让学生在计算中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生搬硬套题型。)

五、全课小结

孩子们,你们今天收获了什么?

当你们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中发现某些规律,而你又不敢肯定它正确时,你可以怎么办呢?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8+23)×8 (18+23)×8=18×8+23×8 7×48+7×52=7×(48+52)

=41×8 … … … …

=328(元) 学生举例 … … … … 34×72+34×28 (20+4)×25

18×8+23×8 … … … … (80+20)×25

=144+184 个性概括:… …

=328(元) (a+b)×c=a×c+b×c 21×25 75×99+75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亿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亿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节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上的一节内容,为后边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及大数的认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的过程,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难点: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1、我们以前都认识过哪些数?2、数数:1)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12。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403)从91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4)从20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3、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4、出示图片: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请学生试着读一读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学生在计数器上数数。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亿级万级个级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万万万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13819000↑表示8个十万每个计数单位都要占一个位置,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4个数位是一级。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由谈学生

以组为单位按要求数数

学生自由汇报,

前收集的数观察图片,

试着读数。

10个一千是一万拨回去,在万位上拨一个珠子。10个一万是十万在十万位上拨1个珠子。同桌互相数数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全班交流两个计数单位之每相邻间是十进关系。数级说出数位顺序表数位

感受到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产生认识大数的需要,

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理解位值的概念

1、做一做的1题数数

2、做一做的2题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

3、练习一的第1题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学生说出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

学生两人一组,按要求数数,互相检查。学生举例说明

通过数数,理解并掌握计数规律。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六、教学评价设计:

教师在课堂上多鼓励表扬学生,帮助中等生和后进生树立信心,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板书设计:

如板书中含有特殊符号、图片等内容,为方便展示,可将板书以附件或图片形式上传。

亿以内数的认识亿级万级个级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万万万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13819000↑

表示8个十万

八、实践反思

1.备课时能很好的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做到了重点突出,难点分散2.这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师生双边活动很有序3.个别学生在课堂上发言不够积极4.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显得不够灵活

小学数学四年级《计算器》优秀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四年级《计算器》优秀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四年级《计算器》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

2.在利用计算工具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体验转化思想方法。

3.在探索知识过程中,激发探索数学奥妙的情趣,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实事求是,勇于质疑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教学难点: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

1.课件出示:

2.师:这是计算器,还记得这些是什么键吗?说一说。

(二)引入

师:你会用计算器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设计意图:复习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二、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体会计算器的作用

(一)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

1.用计算器的方法

(1)课件出示:

386+179=825-138=26×39=312÷8=

(2)师:这道题你会用计算器计算吗?自己试一试。

(3)师:说说你是怎么用计算器计算这道题的。(学生边说边到前面演示)

(4)课件出示:

师:依次按数字键3、8、6,然后按“+”,再依次按数字键1、7、9,最后按“=”,屏幕上就显示出结果了。

2.试一试

(1)课件出示:825-138=26×39=312÷8=

师:自己用计算器算出这几道题的结果。

(2)订正答案。

(3)学生质疑

①师:在使用计算器计算时有问题吗?(如:按错了怎么办?)

②师:对呀,万一按错一键怎么办?(学生可能会想出两种解决方法)

方法一:按退格键“←”,清除输错的数字,然后输入正确的。

方法二:按“CE”键,清除然后再重新输入。

【设计意图:对于计算器大部分学生并不陌生,甚至有的学生可能在学习这节课之间就用过。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尝试使用计算器计算,并采用学生间互问互答的学习方式,解决用计算器计算时会遇到的按错键的问题,使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的方法。】

(二)用“M+”“MR”进行四则计算

1.尝试计算

(1)课件出示:2034-1368÷9

师:你会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了吗?那试试这道题。

(2)师:这道题等于多少?(1882、74)

师:哪个结果是对的?怎么做的。(先算1368÷9=152,再用2034-152=1882)

(3)师:实际上是这样的(课件出示:2034-1368÷9=2034-152=1882)。这道两步计算的题目,用一般的计算器计算,就必须先记住这个除法的结果,有没有好办法?

2.用“M+”“MR”和“MC”键

(1)师:一般的计算器上都有“M+”和“MR”这两个键,有的计算器上“MR”和“MC”合用一个键“MRC”。有了“M+”和“MR”这两个键我们就不用记住中间的结果了。怎么用呢?

(2)师:先按“1368÷9=”,屏幕上会显示出计算结果1882,然后按下“M+”,计算器就会把“1882”这个结果存储下来,然后输入“2034-”,再按“MR”或“MRC”,就把刚才存在计算器中的结果提取出来了,最后按“=”,就能显示出最终结果。

(3)师:自己试一下。(学生用这种方法尝试)

(4)练习:672÷(139-115)37×12+46×9

师:计算新题前,先按“MC”清除存储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使学生认识到即使是用计算器计算也要注意运算顺序。通过介绍“M+”和“MR”的用法,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计算。】(三)计算比赛,合理使用计算器

1.课件出示:128+28445×7728÷42345514-0

师:大家会用计算器了吗?我们进行比赛,看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出示课件)

2.订正结果。

3.师:有的同学还在按计算器呢,你就算完了,你怎么算得这么快?(后两道题不用按计算器,口算就可以了)

师:大家同意吗?看来,不是我们学习用计算器,所有的题就都用计算器,而是要用到改用的时候。

【设计意图:采用计算比赛的形式,并在题目中设计了两道口算就能得出结果的题目,使学生感悟什么时候用计算器计算,学会合理使用计算器。】

三、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

(一)尝试计算

1.课件出示:111111111×111111111

师:算算这道题等于几?

2.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发现计算器没有显示出完整的结果

3.师:结果是多少?(1.234567898765432e+16,不同的计算器显示出的会不同)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答案?(屏幕显示不下了)

4.师:计算器帮我了我们了,只能靠我们自己了,怎么办?

(二)化繁为简,探寻规律

1.化繁为简

(1)师:这道题中,两个因数位数太多了,数太大,怎么办?(把数变小)(2)师:真好,我们可以把数变小,算一算,找出规律,解决问题。可以从几开始?

2.探寻规律

(1)课件出示:

1×1=

11×11=

111×111=

1111×1111=

师:可以从1×1开始,自己算一算

(2)订正答案。1×1用计算器吗?(课件出示答案)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3)师:回头看一看,发现什么规律?(从1开始,因数有几位就写到几,再倒过来写到1)

(4)师:这道题等于几?(12345678987654321)

3.小结

师:刚才我们用计算器算不出结果,为什么?(数太大了,位数太多)我们怎么解决的?(把数变小了,找规律)

师:数太大,我们先把它变小,变容易了,发现规律,再用规律解决难题。

4.练习: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9999×1=9999

9999×2=9999×5=

9999×3=9999×7=

9999×4=9999×9=

【设计意图:当计算的数目很大时,计算器也显示不出结果,此时,可以把大数转化成较小的数,找到规律,再用规律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方法。并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2.教材第28页第3题

3.做一做第2题

4.教材第28页第4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营养午餐》教学设计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四年级数学下册《营养午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课型:

实践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4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知识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各份菜中的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用具: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出示教科书第48页的菜谱。

1、了解每份菜的营养含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对照下面一张10岁儿童营养午餐的两个指标,对教材中列出的3份菜谱是否合乎营养标准进行评判。

每份菜中的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如下表:

编 号

菜 名

热量/千焦

脂肪/克

蛋白质/克

1

猪肉粉条

2462

25

6

2

炸鸡排

1254

19

20

3

土豆炖牛肉

1095

23

11

4

辣子鸡丁

1033

18

7

5

红烧鱼块

1338

17

12

6

鸡蛋西红柿

899

15

16

7

香菜冬瓜

564

12

1

8

家常豆腐

1020

16

13

9

香菇油菜

911

11

7

10

韭菜豆芽

497

7

3

2、得出结论:从脂肪和热量两个角度进行判断的饿结果是:午餐A符合营养标准,午餐B脂肪超标,午餐C热量不达标。

二、自己动手搭配出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菜肴。

1、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10种菜肴,从中选出三种进行搭配,设计出合格的营养配菜方案。

2、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合理的搭配,然后把方案填写在表格中。

三、评选最佳全班同学喜爱的5种搭配方案。

1、把全班学生所有的配菜方案罗列出来,组织大家一起讨论。

2、根据大家的这些方案选出自己喜爱的5种方案。

3、哪一种搭配获取的蛋白质最多?

四、建议。

1、了解一下班上偏瘦同学的饮食习惯,看一看偏胖或偏瘦的与饮食习惯之间的关系。

2、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如:饮食中获得的热量应该达标,脂肪的摄入不要超标,应当均衡营养,挑食、偏食的习惯,等等。

四年级数学下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三单元:简便计算(复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运算定律的含义及其适用,准确、熟练进行简便计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简便算法的意识和 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感受简便计算带来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

准确、熟练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选择合理灵活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同学么能通过我们的学习,你学会了那些运算定律呢?(学生自由说)

归纳整理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减法和除法的性质。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回忆你所学习的运算定律,并把它整理下来吧。小组内交流。回报。

加法交换律:a+b = b+a

加法结合律:a+b + c = a+(b + c )

乘法交换律:ab = ba

乘法结合律:ab c = a(bc )

乘法分配律:a (b + c )= ab+a c

减法性质:a - b - c = a -(b + c )

除法性质:a b c = a (b c )

师:同学们真棒,我们一起总结了这么多。那来看看同学们应用的怎么样呢?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加法、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75+29 + 25+171 连续加,结对子

25 13 4 2 连续乘,找朋友

2、减法性质的应用。

221-35 - 65

221-35 - 21

221-(21+24)

连续减,减去和 减去和,可连减

3、除法性质的应用。

4700 25 4

4700 25 47

4700 (475)

连续除,除以积 除以积,可连除

4、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8(125 + 7)

8896 + 88 4

88102 - 88 2

乘和差,分别乘 积加减,莫慌张 公因数,提出来

5、特殊数的拆分。

75102

7598

1253225

特殊数,巧拆分

6、总结简便计算的记忆方法(三字经)。

做简算,是享受。细观察,找特点。连续加,结对子。连续乘,找朋友。连续减,减去和。连续除,除以积。

减去和,可连减。除以积,可连除。乘和差,分别乘。积加减,莫慌张。公因数,提出来。特殊数,巧拆分。合法理,任我行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请你做法官:

3516 = 35 2 8

326-72 +28 = 326-(72 +28)

88 99 +88 = 88 100

73 37-73 37 = 0

73 +37-73 +37 = 0

83 99 = 83 (99 +1)

2、解决问题:

学校准备为田径运动会购买一些奖品。

玩具三轮车25辆,每辆24元,摩托车25辆,每辆26元,小汽车25辆,每辆80元。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下面是运动会跳绳比赛的场地,每块小方形的长都是15米,宽都是8米。你能求出它的周长和面积吗?

4、评价完善

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我学得开心吗?

小学四年级数学《整数加法运算推广到小数》教学设计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整数加法运算推广到小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小学四年级数学《整数加法运算推广到小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整数加法运算推广到小数,课本116页例5,完成81页“做一做”及练习27的1—3题与自行设计的训练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的,能运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技巧,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讲求方法,注重实效。

三、教学过程:

1、口算比赛,复习铺垫。(开火车比赛。比赛规则:每列的第一个同学做完后第二个同学接着上来做,比比哪一列最先算完,其他同学边看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5.6+3.8=3.4+4.7=

3.22+0.78=1.83+4.17=

0.78+3.22=4.17+1.83=

(6.4+1.3)+8.7=(2.8+5.5)+4.5=

6.4+(1.3+8.7)=2.8+(5.5+4.5)=

[设计意图:口算也叫心算,它是不借助计算工具依靠大脑思维记忆直接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学生进行口算需要观察数目的特征,然后在心里以灵活简便的方式,迅速、准确的计算出来,这样心口合一,又快又准,日积月累计算的能力就不断的提高了。从而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2、创设情景,尝试自学

(课件出示文具):圆圆想买一个卷笔刀6.60元、一支钢笔6.45元、一瓶墨水2.40元和一支铅笔0.55元,该带多少元?

指名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思考:

你是怎样算的?

这样算运用了什么定律?

同学们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新课标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创设买文具的情景,把教学内容放到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情景中,学生通过尝试计算,自觉地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加法运算当中,从比较中得出简算方法。这样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揭示课题。

《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4、总结归纳。

四人小组讨论:小数加法简便运算的解题步骤有哪些?(先观察数的特点,看能不能凑成整数,再根据定律选择合适的算法,然后进行计算,最后还要检查。查运算顺序是否正确,查数字是否抄错,查每一步的计算结果是否有出错。)

[培养学生运用结构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课堂练习。

(出示课件)任选一组文具计算它们的总价。

(1)、圆珠笔1.47元圆规2.16元直尺0.53元

(2)、彩笔12.89元橡皮0.52元涂改带3.48元别针1.11元

(3)、圆规2.16元卷笔刀6.60元橡皮0.52元订书机5.84元墨水2.40元

[让学生自主选择题目,进行相关的练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6、拓展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哪些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能的在()里打“√”,不能的在()打“×”。

8.5+3.85-5.13()

6.02+4.5+0.98()

2.7+6.6+3.4()

6.17+28+3.2()

[主要强化学生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灵活应变,防止学生陷入思维定势,误以为学了简算,就什么题目都要用简算。]

(2)、填上一个数,使计算简便。

32.54+2.75+()

7.58-2.66-()

[开放题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方法,有利于让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

(3)、运用今天的知识出一道题考考同桌。

7、总结:

这节课咱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大家想一想还有什么问题吗?

《小学四年级数学《亿有多大》优秀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