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小数与单位换算》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

发表时间:2020-03-25

《小数与单位换算》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小数与单位换算》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小数与单位换算》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熟练运用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进行单位换算,能正确、迅速地进行改写。

2.掌握单名数和复名数,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的意义。

3.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单位换算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有条理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4.通过对生活中各种数据的换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相互改写的方法。

难点:能综合运用计量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移位的规律等知识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夯实基础。

1.课前准备

1千米=()米1千克=()克1米=()厘米

1吨=()千克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在计量长度、面积、重量、时间时,得到的数都带有单位名称,如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30.4千克,1.25元……等.

通常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做();

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叫做()。

这些小数分别表示什么含义呢?你能举出一些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例子吗?

二、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48页情景图)

2.你们能按高矮顺序,给他们排排队吗?

3.观察数据,教师提出问题:

(1)观察数据你有什么感觉?

预设:这些数据太乱了,既有单名数又有复名数,既有单位“米”又有“厘米”。从直观上,不能直接做出判断。

(2)怎样比较方便呢?

预设:我们可以把它们改写成相同计量单位后,在排队。

导语: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改成相同计量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小数与单位换算》。(板书课题)

三、自主探究,层层推进。

导语:通过情景创设“给小朋友排排队”的数据观察和判断,同学们说要把上面的数据改写成相同的计量单位后再排队。4个数据中有那些名数?(“米”和“厘米”)怎么统一计量单位呢?(小组讨论问题。)

预设:

(1)4个数据中,后两个数据是以“米”为单位的,我们可以把前两个“厘米”数据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据,就可以排队了。

(2)4个数据中,前两个数据是以“厘米”为单位的,我们可以把后两个单位是“米”的数据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据,也可以排队。

同学们,可真聪明,下面我们就解决第一个问题。

1.学习低级单位改写高级单位。

课件出示例1

(1)学生先独立练习,然后总结自己的改写方法.

(2)策划自己的表达方案,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方法一:因为1cm=0.1m,80cm有80个1cm,也就是80cm=0.8m

方法二:1m=100cm80cm=80÷100=0.80m=0.8m

方法三:80÷100,可以直接利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4)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呢?

(5)明确低级单位和高级单位。

是米这个单位大些,还是厘米这个单位大些?我们把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

而把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这道题就是把低级单位“厘米”作单位的名数改称高级单位“米”作单位的名数。

2.教学1米45厘米=()米

导语:1米45厘米=()米,又该怎样改写呢?真是有难度呀!开动你们的小脑瓜想一想吧?

(1)学生按照老师的问题讨论、交流:

(2)课件出示问题:

①1米用改写吗?

②45厘米用改写吗?应该怎么改写?

③改写后的结果是多少?

(3)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1米45厘米,1米已经是用米作单位了,只要将45厘米改为“米”作单位,再将1米作整数部分,45厘米化成米的小数作小数部分就可以了。

(教师板书)45厘米=45÷100=0.45米。

因此1米45厘米=1.45米。

1.45>1.32>0.95>0.8,所以1米45厘米>1.32米>0.95米>80厘米

(4)小结:低级单位是如何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

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据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就改写成高级单位。

用公式表示:低级单位÷进率=高级单位

(5)完成第49页“做一做”

①先引导学生判断是由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

②想一想:它们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同学们,可真棒!我们可以将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那么也应该可以将高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下面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3.教学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

课件出示例2:

(1)学生独立思考.

(2)交流.

(3)教师小结:

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方法一:0.95米的意义可以理解为9分米加5厘米,合起来就是95厘米。

方法二:也可以用0.95×100=95厘米.计算时直接移动小数点.

4.想一想:1.32米=()厘米.

(1)学生独立思考,策划自己的表现方案.

(2)全班交流.

(3)1.32米=132厘米,你能用几种方法去理解?

5.想一想:1米45厘米=()厘米呢?.

(1)学生独立思考,策划自己的表现方案.

(2)全班交流.

(3)1米45厘米=145厘米。

145>132>95>80,所以1米45厘米>1.32米>0.95米>80厘米

(4)小结:高级单位是如何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的?

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用高级单位的数据乘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就改写成低级单位。

用公式表示:高级单位×进率=低级单位

6.对比总结:对单位的改写,首先判断两个单位名称相对而言,谁是高级单位,

谁是低级单位,然后掌握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要乘以进率.是通过移动小数点来实现的.

四、复习巩固,实践应用:

1.第49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二的1、2、3、4、5题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练习十二的6、7、8题

七、板书设计

《小数与单位换算》

8cm=80÷100=0.80m=0.8m

45厘米=45÷100=0.45米

因此1米45厘米=1.45米。

0.95×100=95厘米1米45厘米=145厘米

扩展阅读

小学四年级数学《整数加法运算推广到小数》教学设计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整数加法运算推广到小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小学四年级数学《整数加法运算推广到小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整数加法运算推广到小数,课本116页例5,完成81页“做一做”及练习27的1—3题与自行设计的训练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的,能运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技巧,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讲求方法,注重实效。

三、教学过程:

1、口算比赛,复习铺垫。(开火车比赛。比赛规则:每列的第一个同学做完后第二个同学接着上来做,比比哪一列最先算完,其他同学边看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5.6+3.8=3.4+4.7=

3.22+0.78=1.83+4.17=

0.78+3.22=4.17+1.83=

(6.4+1.3)+8.7=(2.8+5.5)+4.5=

6.4+(1.3+8.7)=2.8+(5.5+4.5)=

[设计意图:口算也叫心算,它是不借助计算工具依靠大脑思维记忆直接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学生进行口算需要观察数目的特征,然后在心里以灵活简便的方式,迅速、准确的计算出来,这样心口合一,又快又准,日积月累计算的能力就不断的提高了。从而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2、创设情景,尝试自学

(课件出示文具):圆圆想买一个卷笔刀6.60元、一支钢笔6.45元、一瓶墨水2.40元和一支铅笔0.55元,该带多少元?

指名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思考:

你是怎样算的?

这样算运用了什么定律?

同学们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新课标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创设买文具的情景,把教学内容放到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情景中,学生通过尝试计算,自觉地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加法运算当中,从比较中得出简算方法。这样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揭示课题。

《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4、总结归纳。

四人小组讨论:小数加法简便运算的解题步骤有哪些?(先观察数的特点,看能不能凑成整数,再根据定律选择合适的算法,然后进行计算,最后还要检查。查运算顺序是否正确,查数字是否抄错,查每一步的计算结果是否有出错。)

[培养学生运用结构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课堂练习。

(出示课件)任选一组文具计算它们的总价。

(1)、圆珠笔1.47元圆规2.16元直尺0.53元

(2)、彩笔12.89元橡皮0.52元涂改带3.48元别针1.11元

(3)、圆规2.16元卷笔刀6.60元橡皮0.52元订书机5.84元墨水2.40元

[让学生自主选择题目,进行相关的练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6、拓展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哪些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能的在()里打“√”,不能的在()打“×”。

8.5+3.85-5.13()

6.02+4.5+0.98()

2.7+6.6+3.4()

6.17+28+3.2()

[主要强化学生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灵活应变,防止学生陷入思维定势,误以为学了简算,就什么题目都要用简算。]

(2)、填上一个数,使计算简便。

32.54+2.75+()

7.58-2.66-()

[开放题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方法,有利于让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

(3)、运用今天的知识出一道题考考同桌。

7、总结:

这节课咱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大家想一想还有什么问题吗?

单位换算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位换算》,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单位换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初步掌握基本的单位换算方法。
2.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人民币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元、角、分)
元和角之间是什么关系?角和分之间呢?
板书:1元=10角1角=10分
2、出示卡片,指名回答.
2元=()角7角=()分50角=()元
30分=()角1元=()分
学生填空以后,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同学们对人民币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们愿意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老师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吗?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5
(1)理解换算方法
师:有几个同学托老师帮他们买卡片,卡片买回来以后,还剩了一些钱,你们看,剩了几元几角?
演示课件“简单的计算”(出示:1张1元的纸币和2个1角的硬币)
随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2角
师:每个同学要退还3角钱,我该怎么办呢?(把1元钱换成10角)
继续演示课件“简单的计算”(原来的1元钱变成了10个1角钱)
师:原来的1元2角钱就是现在的多少角?(12角)
你是怎么算的?(1元换成了10角,10角加上原来的2角就是12角)
板书:=12角
(2)练习
猜一猜:1角4分=()分
学生猜完以后,动手摆学具验证一下.
订正时问:这道题应该怎么想?(想:1角=10分,10分再加4分就是14分)
2、教学例6
(1)理解换算方法
师:小芳攒了一些零钱,你们帮她数一数,一共是多少角?
继续演示课件“简单的计算”(出示:15个1角的硬币)
随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5角
师:妈妈怕小芳拿着不方便,就帮她兑换了一下,请你猜一猜兑换以后,小芳手里是几元几角呢?
学生猜完以后,动手摆学具进行验证.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么摆的?
随学生的回答,老师继续演示课件“简单的计算”(10个1角换成1元)
师:15角就是几元几角?(板书:=1元5角)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怎样把15角换算成几元几角.
(2)练习
猜一猜:16分=()角()分
学生猜完以后,动手摆学具验证.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4页做一做
第1题:1元1角=()角13角=()元()角
1元7角=()角25角=()元()角
学生独立完成以后订正,重点说一说第4小题是怎么想的.
第2题:3角+7角=9角-6角=
5角+8角=1元-8角=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进行交流,最后全班进行汇报.
订正时,对“3角+7角=1元5角+8角=1元3角”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1元-8角=”这道题要让学生重点说说是怎么想的.
2、利用换算关系摆指定的钱数
老师说钱数学生摆学具:(要摆换算以后的钱数)
如,师说:1角3分生摆:13分
2元1角21角
12分1角2分
18角1元8角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板书课题:单位换算)
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设计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情境导入

师:时间过的真快,转眼四年级的学习生活已经过去一大半了。老师很高兴能和你们这群可爱的孩子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不知道我现在是不是你们的好朋友了呢?谢谢你们!为了加深大家对我的了解,老师特意制作了一张个人信息资料,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事先做好的个人资料)

师:看清楚了吗?在这些表示我身高、体重、时间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有小数点、都是小数)

师:是的,象1.66、54.5、1.5这样的数都是小数,我们以前在三年级的时候都已经初步认识过小数,谁能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儿还见到过小数呢?

师:看来小数真是无处不在啊!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更多关于小数的知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小数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小数到底有什么意义呢?该怎么学习小数呢?) 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表现,老师看到了同学们的聪明与自信。为了能达成这些目标,现在我要和大家进行一个游戏,名字叫估一估,测一测。

师:谁能估一估讲台的长是多少?

师:老师这有一根米尺,谁愿意当揭秘大使来测量一下。

估、量黑板的宽。并板书结果。

揭示小数的产生:刚刚在测量讲台的长、黑板宽度时,得到的结果是 厘米,如果要用米做单位的话,就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像这样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在生活中有很多,人们想到了用分数、小数来表示,于是小数便产生了。(课件出示小数的产生,并齐读)

小结:在不能得到整数结果的情况下就产生了小数,那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共同研究。

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要求,自学例题。(课件出示自学要求,并齐读)

1、认识一位小数

师:好,谁愿意将你的答案写到黑板上?

你对以上同学的结果有没有更正?你觉得不满意的,可以在旁边修改。

问:都没意见了?

师:真不错,看来你们对以前所学知识掌握得很牢固。那请同学们全都看到黑板上来。

师:老师想请教大家一个问题,1/10米表示什么?

(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十分之一)

1/10米书本上教我们是怎样用小数表示的?(0.1)

照这个方法。3/10米写成小数是0.3,同意吗?(同意)7/10呢?(同意)

2、 你们观察这几个分数,分母是什么?(10)(随学生回答板书:分母是10)写成的小数是几位小数?(一位小数)

你们观察到的结果非常的重要,谁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这个发现?

(随学生回答,接着板书: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师:老师还有问题要请教大家:0.3、0.7是由几个0.1组成(3个、7个)0.1写成分数是?(1/10)所以我们说十分之一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写作0.1)

3、认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51页。

(2)课件出示例1 第二幅图 大家仔细观察,老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那么每一份是多长?(1厘米)这样的一份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小数表示呢?(1/100

米、0.01米)

这样的3份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分别是多少米?6份呢?

师:我们也来给这样的小数点后面有两位数的小数起个名字叫?(两位小数)

师:是的,象这样小数点后面有两位数的小数我们叫它们两位小数.那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呢?(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老师有个疑问:6/100写成小数是0.06,为什么不写成0.6或者0.60呢?

(引导学生说出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师:谁知道0.03、0.06是由几个0.01组成的?(3个、6个)

师:那谁能说一说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百分之一)写作什么(0.01)

(3)课件出示例1第三幅图

师:谁能说一说1/1000米书本上告诉我们是怎样用小数表示的?(0.001米)

师:象这样小数点后面有三位数的我们把他们叫做三位小数.(学生和我可以一起说出名称了),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呢?(分母是1000的分数我们写成三位小数)

师:那6毫米是多少米呢?(6/1000米,0.006米)

师:很好,分母是1000的分数我们写成三位小数,6毫米,我们就在6的前面添上两个0.写成0.006米.那这样的13份呢?(生:13/1000米,0.013米.)

师:也是一样,要写成三位小数,我们在13的前面添上一个0.写作0.016米

同桌马上交换改一改,您的答案对了吗?

那现在我再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什么样的分数可以三位小数呢?(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

师:那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呢?(1/1000)写作什么(0.001)

对以上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谁能用一句话概括?(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这就是小数的意义)(课件显示齐读)

师:谁能概括小数的计数单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写作0.1、0.01、0.001)(课件显示、齐读)

4、这里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在小数学习中,不只是有一、二、三位小数,还有更多位的小数,比如四位、五位等等小数。】

5、下面请同学们完成课本51页做一做

师: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马上同位交换改一改)

三、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又掌握了这么多知识,大家高兴吗?你能用小数把下面等式中的分数表示出来吗?天才=1/100的灵感+99/100的勤奋

结束语:对,人必须勤奋才能有所成就!祝同学们都能成为天才!人才!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这节课就学到这里,下课!

《平移》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平移》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平移》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谈话导课同学们你乘过电梯吗?你站在电梯上是什么运动?(板书;平移)

2、同学们,在三年级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图形的平移是图形上所有的点沿着平行的方向等距离移动。平移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方向,一个是距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只改变它的位置。(板书: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了。)

3、课件出示:战斗机的平移图

谈话:这里有一架战斗机,我们用虚线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表示移动后的图形。

这架战斗机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

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向右)

它向右平移了几格?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演示小结:

⑴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热带鱼向右平移了几格。

⑵也可以抓住一条边或一个部分观察,看看把图形的一条边或一部分平移了多少格。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同学们也已经学过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今天我们研究怎样将一个图形平移到不在同一水平线和竖直线的位置上。

(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

1、请看屏幕,你能把小亭子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吗?

拿出课前准备的亭子图和格子纸,先动手移一移,再小组讨论设计出平移方案:按怎样的方向平移图形的,怎样确定每次平移的格数的?(学生活动)

2、反馈汇报,师生共同操作讨论,突破难点

怎样才能把小亭子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

(1)小亭子先向右平移6格,再向下平移4格。

(2)小亭子先向下平移4格,再向右平移6格。

(3)小亭子向右下平移,斜着过去。

(教师视学生汇报情况,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并用电脑演示)3、指导画法:选择一种方法,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边指边说是怎样平移的?:

4、归纳提炼: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再次用电脑演示,及时小结。师小结:同学们,把一个图形平移到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和竖直线上时,可以通过对图形某一点的观察来确定先向什么方向平移几格,再改换方向平移几格。

三、操作深化,巩固新知

1、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小船平移图

谈话:仔细观察小船是怎样平移的,并用手指出小船图的起始位置和平移后到达的位置,看一看先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再向哪边平移了几格?请你自己先在书上数一数,填一填。

反馈交流:你是怎么数的?(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小船平移了几格)

(2)电灯平移图,同上教学

(3)提问:这两幅图还可以怎样平移到达现在的位置?(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平移方法)

2、画平移后的图形。(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1)谈话:刚才我们已经学会看一个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了,如果请你画出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你会吗?(提醒画图注意点)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3)投影学生作品,交流平移的过程与方法。

3.体验平移的价值。(“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两条直线,观察这两条直线,你发现了什么?(是平行线)你怎么肯定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有无办法验证?

(2)学生默读课本第65页第3题,按书上要求操作。

(3)提问:观察你画出的两条直线你发现了什么?你能说一说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吗?

小结: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然后把三角尺沿着直尺平移,再沿三角尺的同一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样先后画出的两条直线是相互平行的。

(4)学生尝试用这种方法画平行线,鼓励学生可以画出距离不同的一组平行线。教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5)谈话:你能用这种方法检验刚才观察的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吗?

四、全课总结,图案欣赏

1、交流学习体会:同学们,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今天我们在活动中进一步学习了平移的知识,你愿意和大家分享这节课中的收获吗?(学生交流)

2、平移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的,尤其是在我国的民间传统艺术中,它更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艺术家们利用平移设计的精美图案。(课件出示)

五、课外拓展,动手创作

师:看了这么精美的图案,你是不是也想一展身手,那就行动起来,用平移的知识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来装饰我们的教室吧!(学生活动)

六、板书设计:

图形的平移

形状大小位置

平移不变变了

小学四年级数学数学广角教案


今天我当家

——数学广角《怎样安排合理》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12-114页“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做早餐、沏茶、烙饼等家务劳动的分析、研究,体会如何安排节省时间。

2.了解运筹思想、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每组学生准备1口“锅”、3个“饼”(硬纸模型)。

教学过程:

一、当家中的“省时”策略

1、早餐

课件播放小学生明明在“叮叮”的闹钟声中起床,一边忙乱地做事,一边自言自语:“今天我自己当家,一定要做得像妈妈那样好。怎么安排呢?先洗脸刷牙吧!哦,该点火煮鸡蛋啦!(做等待状)快熟吧!噫,不能急,平常妈妈说鸡蛋要多煮一会儿,才能预防禽流感呢!只有再耐心等一会儿啦!呀,还要用微波炉热牛奶呢!终于可以吃饭啦!好香呀!不好,要迟到啦!快走!”

电脑出示明明一大早耗时43分所做家务情况。

(1)师:“明明为什么会迟到?你能帮他出个主意吗?”

生答,教师出示改进方案:

(2)师:“为什么要把洗脸刷牙、热牛奶与煮鸡蛋同时进行呢?”

生:“因为利用等待鸡蛋煮熟的时间洗脸刷牙和热牛奶,就可以节省13分钟,现在总共只要30分。”

师:“真是当家才知‘时间’贵呀!不过,只要合理巧妙地安排,时间是可以节省下来的。明白了这一点,明明以后做早餐完全不必那样慌慌忙忙了。”(板书课题:怎样安排合理)

2、沏茶(教科书例题2)

课件展示:中午,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让明明烧水沏茶。明明小声嘀咕:“这次我得好好安排安排。

我们来看看明明沏茶需要干些什么。电脑出示沏茶所需的工序(略)。

(1)师:“沏茶的工序这么多?怎样安排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呢?”

(2)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间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

生1:“我们认为只用9分钟就能让客人喝上茶。先烧水,在等待水烧开的8分钟里就可完成洗水壶、接水、洗茶杯、找茶叶四件事,然后用开水沏茶花1分钟,共用9分钟。”

生2:“我们不同意他们小组的意见。水壶还没洗、里面又没有水,能放到锅里烧吗?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先洗水壶、接水,再烧水,烧水的同时只能做洗茶杯、找茶叶两件事,然后用开水沏茶花1分钟,共需要11分钟。”

(4)师:“你们觉得哪一组讲得有道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下图。

(5)教师小结:“对!我们首先得分清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必须先做,哪些事情可以与其它事情同时做,再作出相应安排。”

3、烙饼(教科书例题1)

师:“看来,当家真不那么简单!烙饼中又有什么学问呢?”

电脑出示关于烙饼的一些要求。

(1)师:“烙1个饼要用多少时间呢?”

生齐:6分钟。

(2)师:“烙2个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怎样烙?”

生齐:“还是6分钟。把两个饼一起放进锅里,先烙正面,再烙反面。”

(3)师:“如果烙4个饼最少要用多少分钟?怎样烙?”

(4)师:“6个饼呢?8个饼呢?当饼的个数是双数时,所需时间与烙2个饼所需时间有什么关系?”(饼的个数是2的几倍,就要用几个6分钟。)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都是每次烙两个饼,前两个饼的两面都烙熟后,再烙后两个饼。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便,我们暂且把这种烙法称为一次成型法。”

(5)师:“现在明明要烙3个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怎样烙?”

(指名一位学生上台演示)

[预设:]

如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不对!烙3个饼不应该是12分钟,只要9分钟。”

师:“你为什么认为只要9分钟?”

生:“如果像他这样烙,在烙第三个饼的时候,锅的一半位置是空着的,这不浪费了时间吗?我把前两个饼烙熟一面后,马上换上第三个继续烙;然后将取出的那一个放回锅里和第三个一起烙另一面。锅就不会有空位,所以只要9分钟。”

师:“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这种方法是不是行得通呢?大家动手试一下吧!为便于操作,建议各小组在试验中给每个饼编号、并安排专人记录烙饼步骤及所需时间。”

如没有学生想出这种最佳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6)各小组策划安排,再交流,并请一个小组上台用“锅”和“饼”演示。

根据学生汇报,老师小结:

第一步:烙1、2号饼的正面,用3分钟。

第二步:把2号饼暂时取出,把3号饼放入,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又用3分钟。

第三步:取出1号饼,放入2号饼,烙2、3号饼的反面,用3分钟。

一共用9分钟。

(7)师:“只烙熟某个饼的一面,就换上其它饼继续烙。我们也给这种烙饼方法起个名好吗?”

生:“交替成型法、两次成型法、替换法……”

师:“好!姑且叫它‘交替成型法’吧!这种烙法与一次成型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节省时间呢?”

(8)师:“那么烙5个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烙7个饼呢?……”

生答,教师板书:

张数

1

2

3

4

5

6

7

8

……

分钟

6

6

9

12

15

18

21

24

……

(9)师:“当饼的个数是单数时,所需时间有什么规律?怎么烙?”

[预设:]

生1:“饼的个数是单数时,都可以先两个两个地烙(一次成型法),最后剩下3个饼,是单数个,采用交替成型法来烙。”

生2:“我发现饼的个数是单数时,有几个饼,所需时间就是几个3分钟,它的规律和烙双数个饼时一样。”

生3:“除了1个饼以外,烙饼所需的分钟数都等于饼的个数乘3。”

(10)师:“生2和生3的发现很有价值,那为什么无论饼的个数是双数还是单数,所需分钟数都等于饼的个数乘3呢?”

[预设:]

生1:“只有烙1个饼时锅才空着一部分,而烙两个以上的饼都有可通过合理安排始终不让锅里出现空位。所以每增加一个饼,时间只增加3分钟。”

生2:“实际上一次成型法也好,交替成型法也好,都是为了使这口锅在烙饼时一直不会有空位。”

二、实践运用策略

1、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合理安排可以节省时间的事例呢?

生相互交流。

生:我打开电脑边听音乐边上网下载资料;

在家拖地板和用自动洗衣机洗衣服可同时进行;

在车站等车时记英语单词;

……

2、你对下面几件事情有什么好的建议?

(1)两个小孩到肯德基餐厅吃饭,甲说:“我们快去排队买吃的吧!”乙说:“我们应该赶快去寻找座位才对!”

(2)如何安排炒菜顺序?

(4)教材第114页“做一做”的第1题:怎样给餐厅里的三位客人安排炒菜顺序才合理?

(题略,教科书第114页“做一做”第一题。)

小组1:“可以安排两个厨师给1、2号桌分别炒一个菜;再分别给2、3号桌炒一个菜;再分别给1、3号桌炒一个菜。这样就比较公平,不会让任何一位客人等待的时间特别长。”

小组2:“我们不同意。因为2号桌是位老人,所以先让两个厨师都给2号桌炒菜;再分别给1、3号桌的客人炒菜。这样对两位年轻顾客还是公平的。”

……

师:刚才我们有的从客人等待时间长短的角度,有的从尊敬老人的角度谈了各自的意见,都很有道理。

三、提升“合理”、拓展认识

你曾经有过这样的行为吗?你对此有何想法?

1、为了节省时间,强强在乘车时认真看书。

2、为了提高学习质量,红红边吃饭边看《少儿英语电视》节目。

……

教师小结:合理安排不但要考虑节省时间,也要考虑人的安全和身体健康。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读写法》学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读写法》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读写法》学案

学习目标:

1.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通过知识的迁移学习读、写小数,经历学习的过程,

3.提高自学能力。

学习重点:会读、写小数

学习关键:会读、写小数

学习过程:

一、自我检测:

1、0.2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0.15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0.008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2、0.4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探究与指导(先试着自学34页例2,独立完成35页例3、例4再按下面的自学提示小组内合作解决下面的问题)

1、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

2、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

3、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小数吗?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4、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还是0吗?

5、观察一下:小数可以分为几部分?

6、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

7、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三、自我挑战

1.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七五点零六十点零零二

三百点七一零点零一四十五点五零三

2.0.9里面有()个0.1

0.07里面有()个0.01

4个()是0.04

3、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位,第四位是()位,第一位是(),第三位是()。

4、选做题

说出24.375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四、自我反思

这节课我的收获是________疑惑是______。

小学四年级数学关于位置与方向的教案


位置与方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设置情景

如果你是赛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

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

小组讨论:

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

①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②突出以大本营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大本营?

探究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质疑:

1、知道吐鲁番在大本营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

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小组讨论:

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赛手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的地。

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

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

(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偏,的方向上。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度的方向上,熊猫摆在哪?

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度,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度的方向?

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

如果你的赛车每小时行进200千米,你要走几小时能到达考察地?

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

仔细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试一试解决。

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习:

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巡洋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鱼雷艇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

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东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度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

课后延伸:

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o方向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南偏东20o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个新项目的位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目的

一、复习引入

合作绘图、练习巩固

目的是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图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平面图作准备。

(1)停车场在广场的方向,距离大约是米。小红家在广场的偏方向,距离大约是米。

(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距离广场100米。你能在图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1、出示学校的录相或图片

问: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

练习:

1、完成书上习题21页3、4题并订正。

2、在纸上设计小区,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

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

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内容:

第22页例3和做一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书上插图

小组讨论

(1)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

(2)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2、汇报讨论结果

(1)首先找到北京和上海在地图上的位置。

(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

(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3答疑解难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答,能在组内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努内解决不了的老师解答。)

二复习巩固

1、完成做一做

(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

(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

三复习反馈

1、完成练习第1、2两题

2、当堂汇报

(北京在哈尔滨的南偏西的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备偏东的方向上。)

(学校在我家的南偏西的方向上,距离约是900米。)(小刚)

(你家在学校的北偏西的方向上。)(小芳)

第四课时

已有基础:

1、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

3、已能体会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目标:

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

教学难点:

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学生一个越野路线图,每人一张白纸(绘图用)

教学过程:

1、山地越野赛:描述行走路线

2、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3、开放题:公园游览

1、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小组讨论:

(1)作为越野队员我们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

(2)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路程的?

1、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什么要到达一个目标就重新画出方向标?

1、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一个越野车队,四个赛段的时间分别是15分钟、5分钟、35分钟、5分钟,他们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0千米

1、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讨论:

为什么第一赛段的路程与第三赛段路程长短差不多,时间却相差一倍多?车坏了、路是上坡、路上障碍物多、路上休息了一些时间……

2、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2、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1)点1的西北方是,终点在起点的方向,点2在起点的方向。

(2)说出具体路线:

从起点出发,先向偏度方向走km到点1,再向偏度方向走km到点2,最后向偏度方向走km到终点。

4、开放题:公园游览

【实用】 四年级数学乘法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有一些潜移默化的理解,在实际计算中也有应用,如: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卫星运行时间》乘数是两位的乘法中,“114×21=” 不论是第一种“114×20=2280,114×1=114, 2280+114=2394 ”还是第四种用竖式计算,其实质都是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这一理论依据,即将21个114,分成20个114和1个114的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罢了。因此,基于这些基础,我教学时特别注重与旧知的联系和在意义上的沟通。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中训练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4.感受“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增强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提出猜想

1.情景

暑假中,我们谕小娃娃表演的《阳光羌娃》在比赛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他们马上还要到香港参加演出。(出示照片)

出示资料: 他们每天都在辛苦地训练着,有时会练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昨天晚上,王老师就给参加训练的18个男生和23个女生每人准备了一份8元的快餐,你知道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学校中的大事作为问题背景,可以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也利于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①整理条件、问题

从这段资料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王老师遇到了哪些问题?

②学生列式,抽生回答: (18+23)×8, 18×8+23×8

③交流算式的意义

第一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个算式呢?

④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⑤观察、分析算式特点

咦,我发现这两个算式非常有意思。你看看,这是两个不同的算式,很多地方都不相同,仔细看看,又有相同的地方,对吧!

现在,就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看看它们到底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⑥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A.涉及到得运算及顺序:都包含了+、×这两种运算,左边是先算加法,合起来以后再乘;右边是分别先乘,然后再加。

B.涉及到的数:都用到了18、23和8这三个数,其中8在左边出现了一次,在右边出现了两次。

C.计算结果:结果相等。

(设计意图:对算式意义的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两个算式相等的道理,而从外在特点的分析则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同时,细致的特点分析也为学生后面的举例验证打下基础)

2.提出猜想

真有趣,运算顺序不同,数据也有不一样的,结果却一样,那是不是只有这一个算式才是这样呢?还是像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怎样才能知道像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

引导学生想到用举例的方法进行验证。

师小结:要想知道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那我们就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再看看它们的结果想不想等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对一个人而言,记忆一个知识、规律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要知道从哪里去寻找知识和规律,要知道他的发现如何去获得证明。本节课就是要以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为载体,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立足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而在教学。)

二、举例验证,证明合理性

1.全班举例:抽生举例,全班进行判断,看所举的算式是否符合猜想的特征。

2.分组举例

两个孩子为一组,一起举一个例子,再一起计算验证,看结果是否相等。

3.交流:谁愿意把你举的例子和大家一起分享?

A.这个式子符合要求吗?

B.这些式子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这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左边都是把两个数合起来再与第三个数相乘,右边是分开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右边算式中这个相同的乘数,在左边算式中放在了括号的外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举例验证的过程,经历归纳概括的过程。)

三、概括归纳,建立模型

1.个性概括

这样的式子你们还能写吗?能写完吗?

强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是写不完的。

你能用一个式子将所有的像这样的式子都概括出来吗?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概括规律。(学生可能用文字概括,可能用图形符号概括,可能用字母概括)。

2.统一认识

教师指出一般用a、b、c表示式子中的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a+b)×c=a×c+b×c

给出规律的名称:今天,我们一起动手动脑发现了这个非常有趣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四则运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3.进一步认识

这个式子表示两个数合起来与第三个数相乘的结果与用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的结果相等。反之,两个数都与同一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所得到的结果与先把这两个数合起来再与第三个数相乘,所得到的结果相等。

齐读式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规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同方法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尤其是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四、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1.哪些算式与72×35相等

72×30+72×5

72×35 72×30+5

70×35+2×35

70×35+2

问:为什么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意义)

2.你会填吗?

(10+7)×6= ×6+ ×6

8×(125+9)=8× +8×

7×48+7×52= ×( + )

问:订正时强调第一小题为什么这样填?第三个式子中括号外面为什么要写7。

(设计意图: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

3. 7×48+7×52 7×(48+52)

这两个式子你想选择哪个进行计算?为什么?

如果只给你第一个式子,你会想办法让你的计算变得简便吗?

小结:利用乘法分配律有时候可以使计算变得更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明白乘法分配律在计算中的意义。)

>>

4.先想一想,下列各题怎样计算更简便,把你的简便方法写出来。

①34×72+34×28(订正时问:为什么不直接算)

(80+4)×25

订正时问:把(80+4)×25写成80×25+4×25依据是什么?

如果不用好不好算?

(80+20)×25

问:这道题与(80+4)×25的样子一样,都是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为什么你们又不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了呢?

教师小结:在计算中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

②21×25 75×99+75

小结:在计算中遇到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特点的式子,可以利用拆数等方法,在不改变原数大小的前提下将式子变成符合乘法分配律特点的式子,然后再进行简算。

(设计意图:通过题组练习,让学生在计算中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生搬硬套题型。)

五、全课小结

孩子们,你们今天收获了什么?

当你们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中发现某些规律,而你又不敢肯定它正确时,你可以怎么办呢?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8+23)×8 (18+23)×8=18×8+23×8 7×48+7×52=7×(48+52)

=41×8 … … … …

=328(元) 学生举例 … … … … 34×72+34×28 (20+4)×25

18×8+23×8 … … … … (80+20)×25

=144+184 个性概括:… …

=328(元) (a+b)×c=a×c+b×c 21×25 75×99+75

四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小数》教案分析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小数》教案分析”,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小数》教案分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7——6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单名数”和“复名数”的概念,掌握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的方法;掌握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方法。
3: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把单名数改写成小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方法。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纲
1:直接写出答案
4×10=2.85×100=6.02×1000=
7.5×100=0.76×100=0.374×1000=
4.2÷10=5÷10=0.3÷100=
4.04÷100=20÷1000=0.6÷100=2请你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小数
3.填空
2千克=()克3米=()分米
4厘米=()毫米2米4厘米=()厘米
二:新课引入
前几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的规律,也了解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今天我们进一步了解、认识生活中的小数。(出示课题)
生活中的小数
三、汇报交流:11、先看课件的图片,请学生说说图片上小数表示的意义:
(1)运动会上老师为同学们记录了成绩:“我的50米赛跑成绩是7.98秒。”
(2)体育老师给大家测量体重:“我的身高是1.35米。”、“我的体重是39.4千克。”
(3)医生替小红量体温:“你的体温是38.5℃,发烧了。”
(4)面包的价格0.90元、火腿的价格2.85元、牛奶的价格5.98元。
2、为了参加学校举行舞蹈比赛,四(1)班选了4名同学参加,他们需要根据身高排成一队,下面是他们的身高,给他们排排队(出示图片)
讨论: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进行解决这个问题?
汇报交流后得出:把它们改写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
师: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这几个数,有的只有一个单位名称,如80厘米,0.95米,1.32米,叫做单名数;有的有两个单位名称,如:1米45厘米,叫做复名数。
80厘米用米作单位应该怎样改写呢?
3、小组讨论后汇报总结
(1)直接利用计量单位的关系,如:1米=1/100米,80厘米里面有80个1/100米,所以80厘米=80/100米=0.80米。
(2)另一种利用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因为1米=100厘米,80厘米=(80÷100)米。
80÷100根据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的规律,80除以100只要将8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可以了。得出80厘米=0.80米,并根据小数的性质最后得出
80厘米=0.8米。
4、你喜欢哪种方法?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把低级单位的书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我们可以把低级单位的数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如果进率是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一位,两位,三位,····。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讨论1米45厘米是多少米?
独立思考,完成后汇报总结
小结:复名数中高级单位的数不动,作为小数的整数部分;把复名数中的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作为小数部分,而且可以通过小数点的移动来实现。
总结:由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化要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板书)
5、给刚才这四名同学按高矮顺序排队。(学生练习,巡视辅导)
三、反馈检测
1:完成课本70页练习十一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讲评,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2:补充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5厘米=()米450米=()千米
41公顷=()平方米72克=()千克
8平方分米=()平方米97千克=()吨
5千米250克=()千克2米6分米=()米
3千米700米=()千米
23分米=()米1350克=()千克
7450米=()千米9020千克=()吨
1米5厘米=()米19元5分=()元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3:拓展延伸
如果让你把10万张一元的人民币每张首尾想来摆成“长龙”,这条“长龙”最多能摆多远?,先估一估,再计算。(一元的人民币的长度为0.138米,宽为0.063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课本71页练习十一第4题、8题、10题。
板书:由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化要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师通过安排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而且使学生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营造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四年级数学下册《两位小数意义》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两位小数意义》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数学下册《两位小数意义》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演示等具体情境,使学生体会两位小数的意义及其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技能目标;经历探索小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想象、探究合作的学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
评价设计:
(1)通过学生尝试自主探索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活动,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完成检测目标1知识与技能的达成。
(2)通过尝试探索两位小数意义的环节,经历意义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的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检测目标2过程与方法和目标3情感态度的达成。
教学过程:
一、直入问题,尝试探究。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了表示小数的方法,那0.06这个两位数,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它呢?(画图)

1、师出示学具卡片。
请同学们拿出学具卡片,把这些图形看作“1”,请你从中挑选合适的图形表示出这个小数。

2、学生从提供的7种不同图形中选择并涂色表示两位小数(图形如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图形中进行选择,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回顾一位小数的表示方法,充分调动原有的知识基础,为下面的有效迁移作好铺垫,选择的过程,也是知识不断巩固和内化的过程)

二、合作交流、集体展示
1、小组交流,推荐最佳方法参加集体交流。
师:把你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组内交流,师巡视指导]

2、师:哪位同学交流一下,你选的是几号图形?怎样表示的?

[预计学生会出现的几种选择,教师收集有代表性做法,展示方法。]
如下:
3、交流方法一:

生1:可以选择②号图形表示出0.06。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②号把图形平均分成100份。

师:为什么要平均分成100份呢?

[引导学生回忆:把图形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十分之一,就是0.1。]

师:那么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是……?

0.06就表示有这样的几份?

[随学生回答,板书相应的分数和小数]

4、交流方法二:

生2:可以选择⑥号图形表示出0.06。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⑥号把图形平均分成100份。

师: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每一份是一百分之一,也就是0.01,0.06就表示有这样的6份。

5、师归纳: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每一份是一百分之一,也就是0.01,

(设计意图:小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因此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挖掘和利用概念中的直观成分,从而有效的降低教学的难度,即“数形结合”的方法。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运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持,帮助学生逐步抽象出数学模型,建立起小数的概念。)

三、观察对比,构建模型。
1、师:观察这些图形,为什么不用⑤号图形呢?

[再次强化“平均分”]

2、师:为什不用①③④号三个图形呢?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他们都是把图形平均分成10份]

3、共同小结:只有2号和6号是把它平均分成100份,可以表示两位小数。这是一个正方体,如果把它看作“1”,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是十分之一或十分之几,也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把“1”平均分成100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是百分之一或百分之几,也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位小数的意义,再集体归纳并板书课题]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两位小数的意义之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小数的理解,初步抽象出小数的意义,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巩固强化,合作总结

1、连一连。(课件出示)

分别把分数、小数和图形连一连。

IMG_256

指生订正。

2、填一填。

IMG_256

计算单位和计数单位的数量填写。

3、想一想。

小明的身高是()米。

IMG_256

思考:长度单位可以怎样用小数表示呢?

(设计意图:习题的设计包括对小数、分数、图形的形象联系的考察,还有对“计数单位”的巩固学习,从而有效地巩固这一教学难点,还考察了学生对长度单位用小数的表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合作小结,拓展延伸。

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提升。

0.365这个三位小数可以选择哪个图形表示呢?

(设计意图:教师适时提出三位小数的问题,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求表面积和体积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同伴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观察、操作中进一步巩固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6个同样大小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小盒,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一节我们对第四单元的内容进行练习。

二、复习

1.师:什么是物体的表面积?

抽生回答。

2.师 :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一定要求出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和。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才能正确解决问题。

(1)做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油桶,需要多少材料,是求这个长方体(正方体)的几个面的面积和?

(2)求做长方体排气管道,需要多少材料,是求长方体的几个面的面积和?

3.师: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求长方体菜窖挖出多少土,是求这个长方体的什么?

(2)挖出的这些土能垫多长、多宽、多高的领操台,是求这个领操台的什么?

4.如果求火车的一节车厢能装多少吨煤,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5.动手实践

(1)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准备好的6个同样的小盒子,设计一个包装盒。

设计的包装盒要美观、大方、实用。

尽可能地节省材料。

列式计算出你设计的包装盒用多少纸板。

列式计算出你设计的包装盒的容积是多少。

(2)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1题:求图形的体积可以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

2.练习四第3题:让学生应用体积单位的进率、单位换算等知识来判断。

3.练习四第4题,填上适当的体积单位。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填上适当的单位,进一步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交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画一下。

4.练习四第5题:通过计算可以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体会虽然结果相同,但表面积和体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可以结合实物指一指、说一说。

5.练习四第7题:使学生理解两个图形所占的空间就是这两个图形的体积。

6.练习四第8题:注意要把4厘米化为0.04米。

答案:45脳28脳0.04=50.4(立方米)

50.4梅1.5 = 33.6(车)

考虑实际情况,需要34车。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作业设计:

练习四第2、6、9、10题、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练 习 四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脳宽+长脳高+宽脳高)脳2

长方体的体积=长脳宽脳高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脳棱长脳6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脳棱长脳棱长

第8题 45脳28脳0.04=50.4(立方米)

50.4梅1.5 = 33.6(车)

考虑实际情况,需要34车。

(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调整板书内容)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近似数》教案分析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近似数》教案分析”,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近似数》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正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怎样准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生活中有许多小数的信息,你收集到了吗?(此处安排收集资料。这样做的目标在于使学生认识到近似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近似数的应用价值)

生:汇报,教师按准确数和近似数把学生提供的信息中的小数分成两种写在黑板上。师:谁注意到了老师为什么把同学提供的这些小数分成两种写在黑板上呢?(生通过观察回答)

师: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必说出小数的准确数,只要说出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同学们看一看自己收集到的信息中有这样的情况吗?(生汇报和小数近似数有关的信息。)

师:听了同学们的汇报,你有什么感受呢?小数的近似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这么广泛,怎么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师板书课题。

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卡片出示)

9865345874131200

5004739801014870

2.下面的□里可以填上哪些数字?

32□645≈32万47□05≈47万

学生填完后,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如:如豆豆的身高0.984米,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精确,那么如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二、新授

师:豆豆的身高0.984米,我们一般怎么表述豆豆的身高?

你是怎样得出豆豆身高的近似数的?

师:你们能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求出这个小数在不同情况下的近似数吗?

生:自己练习在练习本上做一做,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一看有没有争议的地方。并引导学生按顺序进行汇报。

生:(1)学生汇报保留两位小数求近似数的思维过程,并再找一名同学进行汇报,加深对方法的理解。

(2)保留一位小数,有争议吗?找同学汇报自己的想法。学生讨论近似数是1.0还是1。教师出示线段图,看一看给学生带来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使学生明确保留一位小数是1.0,原来的长度在0.95与1.04之间。保留整数为1,原来的准确长度在1.4与1.0之间,所以1.0比1精确的程度高一些。也就是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

师:总结出尽管两个数的大小相等,但表示的精确程度不同,同学们认为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呢?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去掉。

(3)保留整数部分应怎样思考,注意什么问题呢?

师:请同学们回忆求0.984近似数的过程,你能发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同学们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也就是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小数的近似数,希望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求课前同学们提供的这些小数的近似数。(保留到十分位)

(4)小结:

问: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知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注意两点:

①要根据题目标要求取近似值,如果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

②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丢掉。

三、练习

(1)师:最后一个信息谁提供的,你能把这个信息用小数近似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吗?生评价(改后的信息叙述也要准确)。

学生自己修改自己手中的信息,汇报后,再同桌之间交流。

(2)师: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些小数的信息,这些信息能用小数近似数的形式表述吗?能请你表示出来,不能,请说明理由

(3)师:同学们还记得自己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吗?想知道老师的身高吗?教师提示:身高大约是1.6米,老师的实际身高是两位小数,猜一猜老师的实际身高是多少米?老师的身高是用四舍法得到的,再来猜一猜。

(4)出示食物的价格,判断小明带12元钱够吗?学生自由发言,说明自己的理由。

(5)出示租车说明,判断租多少辆车去出游?

师:看来我们不仅要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还要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全课小结:

教师明确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整数的近似数相似。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要注意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性质导学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性质导学案

小数的性质导学案

学 校----------- 老 师-----------

班 级----------- 姓 名-----------

【自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2、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改写。

【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38页例1的内容,完成下面各题:

1、0.1米= 米=( )分米

2、0.01米= 米=( )厘米

0.10米= 米,表示( )个 米,也就是( )厘米;

3、0.001米= 米=( )毫米

0.100米= 米,表示( )个 ,也就是( )毫米;

4、因为 1分米= ( )厘米=( )毫米

所以 0.l米= ( )米= ( )米

从左往右观察上面算式,我发现:在小数的( )添上0,小数的大小( );从右往左观察上面算式,发现:在小数的( )去掉0,小数的大小( )。

自学课本38页例2的内容,完成下面各题:

1、化简0.70=( ),小数化简的方法:去掉小数( )的0。依据是什么? 依据是:

2、化简105.0900=( ),想:小数里的其他0可以去掉吗?( )

自学课本39页例3的内容,完成下面各题:

1、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数的小数。

0.2=( ),我是这样想的:在小数0.2的( )添上两个0;依据是什么? 依据是:

4.08=( ), 3=( )

【自学检测】

1、下面的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能去掉的0用“/”划掉。

0.300 1.8000 500

0.0040 102.020 60.0

2、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数小数。

0.9=( ) 30.04=( ) 5.4=( )

8.18=( ) 14 =( )

【当堂训练】

1、小数( )添上“( )”或去掉“( )”,小数的( )不变。这叫小数的性质。

2、判断: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3、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8= 5.05= 23= 1.5=

4、给下面的物品加上标签(以元为单位,用两位小数表示)

茶杯3元2角 铅笔6角5分 圆规8元 橡皮1元3分

( ) ( ) ( ) ( )

5、化简下面各小数:

0.40 1.850 2.900 0.50600

6、0.7里面有( )个0.1,有( )个0.001。

7、把6.8写成以千分之一为单位的小数是( )。

《《小数与单位换算》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