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制陶

高中弧度制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8

制陶。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制陶”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制陶
笛 福
【自学指导】(同《初航》)
【正音正字】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
瓮wèng拙zhuō焙bèi
【积累词语】找出文章中的成语和好词语,并认真抄写:
微不足道无可比拟
【朗读课文】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写产生制作陶器的念头。
第二部分(第2-7段):写制作陶器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8段):写制作陶器的快乐感受。
【课文简析】
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鲁滨孙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有的是明写,如文章开头写到鹦鹉说的第一句话——“这是我来到岛上以后从别人嘴里听到的第一句话”,第一次制作陶器,第一次燃出了结实、坚硬的瓦锅和瓦罐。还有一些是暗写,要仔细阅读本文才能领悟,如课文第1自然段中提到了种植粮食和加工面粉,这是鲁滨孙向人类生活靠拢的一次尝试,还有第一次调和泥土、第一次制造大罐子、第一次晾晒陶罐、第一次用锅煮肉汤等,鲁滨孙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着荒岛的生活,也体味到了一次次成功带来的惊奇与喜悦。
从整个制陶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鲁滨孙的执著、顽强、永不放弃的精神,同时他的成功也得益于他的聪明、机敏。他不是凭着一腔热情去做事,而是通过自己不断的观察,不断地总结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在一次偶然用火煮东西时,他“在火里看到一块泥制器皿的破片,已经被火烧得同石头一样硬,同砖一样红了”,鲁滨孙联想到可以用火烧制出同样硬的陶器。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我”正在着手的一件重要“工作”是什么?
“我”正在着手的一件重要“工作”是:制陶器。 )
2.第2段说“我”的制陶过程“又可怜又可笑”。“可怜”和“可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可怜”的原因是:⑴用了大量笨拙的办法。⑵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未成功。
“可笑”的原因是:做出两件尽管非常难看但是值得自豪的大瓦器。
3.第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排比。渲染“我”在岛上制一件简单的东西,耗费了巨大精力和难以想象的困难。
4.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鲁滨孙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文章描写了哪些第一次?
课文描写许多第一次,有的是明写,如鹦鹉说的第一句话——“这是我来到岛上以后从别人嘴里听到的第一句话”,第一次制作陶器,第一次制出结实、坚硬的瓦锅和瓦罐。
还有暗写,第1段提到种植粮食和加工面粉,这是鲁滨孙向生活靠拢的一次尝试。还有第一次调和泥土、第一次制造大罐子、第一次晾晒陶罐、第一次用锅煮肉汤等。鲁滨孙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着荒岛的生活,也体味到了一次次成功带来的惊奇与喜悦。
5.在制陶过程中,鲁滨孙遇到了哪些困难?
在整个制陶过程中,鲁滨孙遇到了种种困难经历了重重考验。开始由于不熟练,做出的器皿样子难看;在凉晒时,不是晒得太早就是太阳热力太猛,两个月的时间“才做出两个非常难看的大瓦器”。鲁滨孙没有灰心,不断反思,不断尝试,终于制造出理想的小罐子。鲁滨孙没有满足,立志要烧出坚硬的陶器。于是他又开始尝试,他一方面控制火的温度,另一方面用心观察陶土的变化。终于,“烧出了三只很好的瓦锅和两只瓦罐”。 
6.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我”制作装粮食的容器和瓦锅瓦罐的过程。
容器:寻找陶土→挖陶土→调和陶土→制作泥瓮→太阳烘干→用柳条筐和稻草麦杆加工
瓦锅瓦罐:架窑→制作泥锅泥罐→烧制
7.文章用很长篇幅记载制陶全过程的原因是什么?
反复写出鲁滨孙的尝试和失败,表现他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直至成功的全过程。
8.从整个制陶的过程,可以看出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
鲁滨孙是一个聪明、机敏、执著、顽强、永不放弃、富有进取精神的人。
9.用50字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10.比较《初航》和《制陶》中,鲁滨孙的差别:
项目《初航》中鲁滨孙的表现《制陶》中鲁滨孙的表现
面对困难的心理恐惧、害怕甚至忏悔认识到困难,努力改进
生存能力生活技能少得可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生活态度面临风暴悲观,风暴过后充满冒险欲乐观、恬淡
你的感受或点评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预习《小人国被俘》。

相关知识

课题3 制 取 氧 气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题3 制 取 氧 气”,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总第十一课时)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氧气的的反应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认识催化剂作用,掌握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催化剂的探究和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实验准备

高锰酸钾、铁架台、酒精灯、试管、集气瓶、水槽、棉花。

三知识准备

1、药品:实验室制取氧气通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固体的方法,2、由于高锰酸钾制氧气既不3、要催化剂也不4、要很高的温度,5、只要稍6、稍7、加热,8、有氧气放出。所以本实验采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2、反应原理:加热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收集方法:⑴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⑵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

4、实验装置: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包括两个主要部分:由酒精灯、试管、铁架台组成主体的发生装置;由导气管、集气瓶和水槽组成的收集装置。

四技能准备

1、连接仪器时,应按从下至上,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

2、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应在装入高锰酸钾药品之前进行,否则若气密性不好,重新安装或更换仪器都不方便。

3、靠近试管口的地方放置一团棉花是为了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1/3处。

4、盛满水的集气瓶用玻璃片盖好,瓶口水面处不能留有气泡。只有当水槽中的导气管口连续、均匀放出气泡时,才能开始收集氧气,以保证收集到的氧气的纯度。

5、氧气收集完毕,应先把导气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进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五探究实验

按实验指导和实验报告的实验步骤进行探究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六反思与小结;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1、药品

2、反应仪器

⑴发生装置的选择:由于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都是固体,且反应都需要加热,故采用大试管、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导管等仪器装配反应装置。⑵收集装置的选择:选用水槽、集气瓶等仪器。

3、装置组成

4、反应特点

5、收集方法

6、操作步骤

⑴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⑵把药品斜铺在试管底部(如果是高锰酸钾,需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口。⑶把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⑷把集气瓶盛满水,用玻璃片盖住,倒立在水槽中。⑸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⑹当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地逸出时开始收集。⑺停止加热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⑻取出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

7、检验

验满

验性

8、放置

9、注意事项

(1)酒精灯内的酒精不应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2)酒精灯外焰要对准装有药品的部位加热。(3)药品要斜铺在试管底部,便于加热。(4)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大约距管口1/3处)。(5)试管内导管应稍露出胶塞即可,便于气体排出。(6)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7)加热时要先预热,然后再对准装有药品的部位加热。(8)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应注意当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当集气瓶口外有大量气泡逸出时,表示气体已经收集满了。(9)停止反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10)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在集气瓶口,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伸到集气瓶的底部。(11)用高锰酸钾制取气体时,试管口处要放一团棉花。(12)由于氧气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所以盛氧气的集气瓶应正放在桌面上。

科举制的创立导学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科举制的创立导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

1.为改变许多出身地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的弊端,采取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开始于()

A.隋文帝时B.唐太宗时

C.隋炀帝时D.武则天时
2.科举制在我国正式诞生是在()

A.隋朝 B.唐朝C.明朝D.秦朝

3.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是在()

A.隋文帝时B.唐太宗时

C.唐玄宗时D.武则天时

4.关于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正式形成于隋炀帝时B.唐朝时分为明经科和进士科

C.明经科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D.明朝时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

5.科举制度在我国存在的时间和废除的年代是()

A.500多年明朝B.700多年清朝C.900多年元朝D.1300多年清朝

6.下列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A。隋炀帝——分科考试B。唐太宗——扩充国学增加学员

C.武则天——殿试、武举D。唐玄宗——诗赋为进士科主要内容

7.自隋朝确立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员,其意义在于()
①废止过时的选官旧制,将选官、用人权力从地方收回中央。②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特性。③开始突破门第的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④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获得了施展才能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8.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政始于()

A.东汉 B.明朝C.唐朝D.隋朝

9.下列对科举制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学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B.科举制度从思想上控制了读书人。

C.培养了更多的中华民族的英才。

D.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0.科举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在于()

A.普通读书人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扩大了选官的范围。
B.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要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的推荐。

C.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不能做高官,选拔官吏的实权也没有控制在朝廷手中。D.选拔官吏必须实行世袭制。

11.武则天开创殿试,亲自出题面试举人的根本意图是()

A.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B.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C.鼓励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D.巩固封建统治。

12.隋文帝废除旧的选官制度的原因是()①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需要加强中央集权②隋文帝重视文学。③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才能有效地进行统治。④使选官实权控制在地方官员手中,扩大地方自主权利。

A.①②③④B.②④C.①③D.①②③

13.下列属于完善科举制度的皇帝是()①唐太宗②隋文帝③唐玄宗④武则天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授课时间:10分钟

受训技能:导入、讲解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目的,了解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2、过程方法与能力:通过分析魏晋的选官方式,使学生理解科举制产生的历史原因,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归纳科举制创立的简单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组织学生讨论科举制创立的历史意义,认识科举制的创立在当时社会的进步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科举制对社会进步,让学生认识制度的改进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文化知识学习与自身素质提高的关系,培养热爱学习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历史意义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难点

科举制创立的历史原因和历史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时间分配

教师的教学行为

(讲解、提问、板书等)

教学技

能要素

学生学习行为

0.5′

1.5′

3′

1.5′

3′

0.5′

从踏入校门开始,课室测验就一直伴随着我们。那同学们知道,在我国历史上,考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古代的考试与今天我们学校的考试又有什么不同呢?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是科举制?

科举制是用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她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清末废除。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考试在我国古代的隋朝就有了,是用来选拔官员的,而今天我们的学校的考试主要是考查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两者的目的和作用是大不同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想想:在隋朝创立科举制之前,魏晋时期是采取怎样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呢,隋建立后又为什么废除以前的选官方式而创立科举制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魏晋时期是采取怎样的方式选拔官员的?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样的选官方式合理吗?为什么?

老师概述同学们的回答:魏晋以来,选官是由地方豪门贵族品评推荐的,标准是门第的高低。这样,豪门子弟只凭出身就可做官,往往是不学无术之人,而真正富有才华却贫寒之人报国无门,埋没了人才。而且,选官的权利掌握在豪门贵族手中,对皇帝的权利不利。

请同学们事项一下:如果你是隋文帝,你会继续采用以前的选官方式吗?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看隋朝时怎样创立科举制的?

隋文帝时期,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以考试成绩的优劣为标准。隋炀帝继位后,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科举制已经在隋朝创立了。每一种制度的创立都有其历史意义,那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又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

对比魏晋以来的选官方式,归纳科举制创立的历史意义:

①打破身份界限,凭才学做官。(举例:在隋朝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后成为唐初名相的房玄龄。)

②选官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但是,隋朝的科技考试不是经常举行的,录取的人也不多,是科举制的草创阶段。那唐朝又是怎样在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科举制的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课后认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和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导入提问讲解

引入、

板书提问

引导提问提问概述同学们的回答提问提问

引导讲解、板书提问讲解、

板书结束

产生好奇心理,

引起求知欲望。

阅读教材、思考听讲、做笔记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思考、讨论举手回答讨论、举手回答听讲、做笔记集体回答:“不会”阅读教材、思考听讲、做笔记思考听讲、做笔记听讲、做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