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单元测试

内能教案高中

发表时间:2020-03-23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单元测试。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单元测试”,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可以有间隙,也可以没有间隙

B.固体不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

C.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D.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

2.下列景象中,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的是()

A.柳絮飞扬B.荷花飘香C.落叶飘零D.烟波浩淼

3.图所示的四个实验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

空气

玻璃板

二氧化氮

热水

冷水

ABCD

4.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的冰内能为零

B.两个物体温度相同,它们之间就不能发生热传递

C.物体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D.50℃水的内能一定比10℃水的内能多

5.如图所示实验或事例,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6.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下列关于水的理解正确的是

A.水温升高,内能一定增大B.0℃的水内能为零

C.水变成冰后,体积变大、密度变大D.30℃的水比20℃的水所含的热量多

7.下列情况中,物质的特性——比热容会发生变化的是

A、水温从80OC上升到90OCB、把铁圆柱体拉成细铁丝

C、砖块被压成了粉末D、冰雪融化

8.汽车、拖拉机的发动机常用水做冷却剂.是因为水具有

A.较小的密度B.较大的比热容C.较低的凝固点D.较高的沸点

9.一瓶酒精倒掉一半,剩下的半瓶酒精的密度、比热容、热值和原来相比,以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密度和热值不变B、只有密度和比热容不变

C、只有比热容和热值不变D、三个都不变

10.由c=,关于同一种物质的比热容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吸收的热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

B.若质量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减至一半

C.若加热前后的温度差增大一倍,则比热容增大一倍

D.无论质量多大,比热容都一样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4分)

11.木工师傅用木胶粘木制构件,当木胶干了(凝固)才粘牢,这是因为液体变成固体后,分子间距离,而分子间引力的缘故。

12.在夏季,鲜花开遍城市的大街小巷,人们在街上散步时能闻到花香,这种物理现象

叫做_______________,它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将一壶水置于炉火上加热,水的温度会升高,它的内能将,这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水的内能。

14.吸烟者“吞云吐雾”时会波及周围人群,这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运动造成的。汽车的发动机选用水做冷却剂,主要是由于水的比热容较的缘故.烈日下,操场上单杠的湿度会升高,这是通过的方式改变其内能的。

15.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_

16.我市在科学规划和建设城市时,大量增加水面面积,是利用水的大的特性,且水在蒸发时(选填“吸热”或“放热”),可以调节气温,营造“宜居聊城”的舒适环境。

17.为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选取质量和初温均相同的不同物质A和B,用相同的酒精灯同时加热相同的时间,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在实验中必须使用的测量工具有钟表和;由图像可判断物质的比热容大。

18.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用同种物质制成两个质量不等的物体,其比热容____(填“相同”或“不同”)。质量均为1kg的铜块[c铜=3.9×102J/(kg·℃)]和铅块[c铅=1.3×102J/(kg·℃)],如吸收了相等的热量,则铜块与铅块升高的温度之比为︰;若铜块温度升高了100℃,则它吸收了J的热。

三、实验题(共26分)

19.(1)图所示的实验中,抽去中间的玻璃板,过一会儿下方玻璃瓶中的气体颜色变浅,上方玻璃瓶中的气体颜色变深,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__,此现象主要说明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2分)

(2)图所示的演示实验中,是将接触面被削平的两个铅块用力压紧,可以使它们结合在一起,即便在下端悬挂一定质量的重物,铅块也不分开。此现象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___________(选填“引力”或“斥力”)。(2分)

20.(8分)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小明知道气体、液体、和固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小明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老师的帮助下,他做了如下的探究活动:

(1)如图所示,把装有空气的瓶子倒放在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中间用玻璃片隔开;抽掉中间的玻璃片(b图、c图),仔细观察,会看到比空气密度大的二氧化氮,竟能运动到上面的瓶子里,而上面瓶子里面的空气也能运动到下面的瓶子里,最终两个瓶子中的气体的颜色就变得一样了.

对于这个现象,小明提出了自己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小明接着做实验探究:如图所示,先在量筒中盛半量筒水,再把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密度比水大)小心的倒入量筒底部.经过一段时间后,水和硫酸铜的分界面由模糊而逐渐消失,两种溶液自动混合了.这个实验同样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做了气体、液体的实验后小明又做了固体的实验,但连续做几个实验都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后来偶然在一篇科普文章中,小明看到了下面一段文字:有人用固体做实验,将磨得很光滑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过了5年,铅片和金片就结合在一起了,切开后发现铅和金相互渗透了约1毫米深.

这段文字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欣喜万分,他把以上三次结论进行了总结,这个总结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6分)将一根铁丝用手快速反复弯折数十次,如图14所示。铁丝弯折处会发热,铁丝的内能将。这个实验说明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瞬速将铁丝弯折处放入质量为2g的水里,结果使水温最高升高了1℃,这些水吸收了J的热量。【C水=4.2×103J/(kg·℃)】

22.(8分)如图甲,在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中:

(1)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加入初温相同、相同的水和煤油(ρ水>ρ煤油).选用相同电加热器的目的是:.

(2)水和煤油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

①根据图甲可判断出a物质是.(选填“水”或“煤油”)

②根据图乙可判断出吸热能力强.(选填“水”或“煤油”)

四、计算题(共20分)

23.(6分)小阳家的热水器内装有质量为5kg的水,该热水器中水的温度从20°C升高到40°C。求这些水吸收的热量。[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24..(6分)早晨小华在整理床时,将装有1kg水的热水袋取出,发现水的温度已从昨天晚上的90℃降低到40℃,求热水放出的热量。[C水=4.2×103J/(kg·℃)]

25.(8分)如图10-5所示,小明同学往量杯里倒人80℃的热水,读得热水的体积为80ml,然后将一只煮熟的冷鸡蛋放入热水中,一段时间后,测得热水的温度为30℃(1)由资料查得,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则此过程中鸡蛋吸收的热量不会超过多少?

(2)请你说明热水放出的热量没有全部被鸡蛋吸收而损耗的原因.

相关推荐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优秀教案(新人教版)


第十三章内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能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及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认识到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实验验证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利用弹簧的弹力类比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学生了解分子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
分子热运动
【教学难点】
1).从宏观出发,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出无法感知的事实。
2).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准备】
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玻璃板、烧杯、红墨水、水、胶头滴管、两个铅柱和钩码、弹簧和橡胶球、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
趣味引入
[故事导入]:怒掷酒瓶振国威
香惊四座夺金奖
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中国馆正式开幕后,贫弱的中国政府送出的包装简陋茅台酒未能引起评委重视。我国代表急中生智,拿起一瓶茅台酒佯装失手,酒瓶嘭的破在地上,陶罐一破,顿时浓郁的酒香征服了评委,茅台酒获得金奖,从此享誉全球。
这酒香是如何进入宾客鼻子里的呢?
【板书课题】§13-1分子热运动
(设计意图:以故事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生听故事

二、探究新知:
(一)、物质的构成

[建立情境]:原来这与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关,现代研究发现: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请看图片。(教师出示图片)
【板书】: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课件展示]:如果把分子设想成球形,它的直径大约只有百亿分之几米,人们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量度。1cm3的空气中大约有2.7×1019个分子,现在大型计算机每秒100亿次,如果人数数的速度也达到每秒100亿次,要想数完需要80多年。

学生观察、体会:常见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学生体会:分子体积特别小;一个物体中,分子的数目是巨大的。
(二)、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1)、定义:

[提出问题]:那么组成物体的这些数目众多的分子,你认为它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呢?
[过渡]同学们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验证分子是否在运动。
[演示实验]: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启发引导:
(1)空气瓶中颜色变化了,说明了什么?
(2)二氧化氮瓶中颜色变浅了?其原因是什么?

(3)实验中要把装有密度大于空气的二氧化氮气体放在上方行不行?为什么?
[说明]:这个实验演示的是一种扩散现象。同学们是否可以根据刚才的现象给扩散下个定义呢?
教师总结出扩散的定义:
[总结并板书]: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走入生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气体扩散现象很常见。请你们举出几个例子。
(设计意图:真正的课堂在生活中,让物理知识很好在生活中得以运用。)
[提出问题]:
不同的气体可以彼此进入对方,那么,不同的液体之间是否也有这种现象发生呢?
[播放视频]:1.播放CuSO4溶液的扩散现象的视频。
引导:分界面变模糊说明了什么?

[播放视频]:金与铅的扩散现象。
[师生总结]:气体、液体及固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其中气体扩散的最快。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各种情况的扩散现象,更形象、具体。并通过气体、液体及固体间的扩散来认识到这些现象的实质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讨论、提出猜想及依据:(1)分子是运动的,依据:闻到了花的香味
(2)分子是静止的,依据:如果分子是运动的,则组成的物体形状就会不断变化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

(1)空气瓶中由无色到有色,说明下方的二氧化氮分子运动到了空气瓶中。(2)二氧化氮分子和空气分子彼此进入到对象,使二氧化氮的密度变小,颜色变浅。
(3)学生讨论:不行,
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大,放在上面,会由于重而下沉。

学生思考、讨论、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回答。

举例:
(1)医院里的药水味
(2)墙内开花墙外香
(3)吸“二手烟”等

看现象,体会液体之间的扩散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说明分界面处的硫酸铜溶液和水这两种物质的分子彼此运动进入对方了。

学生观看视频,体会固体之间同样可以产生扩散现象。

2、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温度

3、分子热运动

[提出问题]:
腌咸菜往往要十天半个月后菜才会变咸,而炒菜时加盐几分钟后菜就咸了,说明扩散是有快慢的,那么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呢?

[设计实验]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冷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中滴入两滴红墨水,比较两杯中的红墨水扩散情况。

[总结并板书]: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温度
[分子热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板书:分子热运动
[学以致用]: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分子加快,说明当时的环境温度突然。
(设计意图: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

讨论并提出猜想:炒菜时的温度要比腌咸菜时的室温高得多,所以温度可能使扩散快慢不同。
学生上台展示实验过程,老师在一旁引导学生说出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水量、墨水量。

观察、总结:
热水中的红墨水扩散的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的越快。
填空:运动升高

4、扩散现象表明
[师生总结]大量事实和实验证实扩散现象能够表明:
(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也是扩散现象产生的原因。
(2)、分子之间有间隙。
[教师强调]“不停”就是在任何情况下。学生分析交流产生这些现象说明的问题。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2、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3、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4、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状态的关系
[提出问题]:(师拿起一本书)既然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又在不断运动,那么这本书的分子怎么没有飞散开来,最后书消失不见呢?
[观察实验]:表面光滑、干净的铅块压在一起,下挂钩码也不能把他们拉开。
是什么力使两个铅块紧贴在一起?

【总结并板书】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亲身体验]:用橡皮帽将注射器孔堵住,用力将活塞向下压缩注射器内一段被封闭的水。
[引导]:说明分子之间存在怎样的作用力?
【总结并板书】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设疑]:分子之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当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加时(如拉伸)或距离减小时(如压缩),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还是斥力呢?
[动手实验]:分子之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就好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我们现在模拟体会一下当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化时作用力的变化。

把弹簧的两端系上橡胶球,让学生感受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1、自然放置。
2、用力压缩。
3、用力拉伸短距离。
4、使一根弹簧拉伸长距离后不能缩回。
[师生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出:
分子间距离变大,表现为引力
分子间距离变小,表现为斥力
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设计意图:用弹簧两端连接着小球来类比分子,引导学生做这一实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实验完全放给学生,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亲自体验成功的喜悦,探究的乐趣。同时把微观现象形象化,突破学习的难点。)
[提出问题]:物体在不同状态下,分子间的距离一样吗?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页前三自然段,并结合图片,完成表格。
[课件出示]:

物态微观特性宏观特性
分子间距离分子间
作用力有无固
定形状有无固定体积
固态很大
液态较大较大
气态很大
[教师点拨]:
固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大,所以固体很难被压缩和拉伸;
液体分子间的距离比气体的小,比固体的大,分子间作用力比固体的稍小,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具有流动性;
气体分子的间距很大,分子之间作用力极小,具有流动性,易被压缩。学生思考、交流:看来存在着“力”的限制作用。

学生注意观察实验,思考、回答: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

学生体验:压活塞的过程中,感觉用很大的力也很难将水的体积压缩变小。
讨论、总结:说明分子间存在在一种相互排斥的力。

讨论、猜想:距离增加时表现为引力,距离减小时表现为斥力,距离不变时没有作用力。

体验、总结:(1)当将两小球距离靠近时即向里压缩弹簧时,双手感觉到受到向外的排斥力说明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2)当将两小球距离增大即向外拉伸弹簧时,双手感觉到受到向里的吸引力说明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学生加深理解
(四)、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5、小结分子动理论
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学生理解、记忆。

三、盘点收获
听取学生总结并适时进行点评问题:
(1)你学到了哪些物理方法?
(2)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活动程序

四、课堂检测

分发检测题,并巡视检查。完成检测题(见附件1)
五、家庭作业出示思考题和阅读材料课后完成(见附件2)

【板书设计】:

§16.1分子热运动
1、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扩散: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2)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温度
(3)扩散现象表明
组成物质的分子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
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有间隙的。
3、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学反思】
一、案例的“亮点”
1、分子运动比较抽象,本节课通过讲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本节课通过大量的实验,使学生对分子运动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
2、体现新课程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创设民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参与到课堂中去。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的体验感知,实验观察。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讨论、交流总结有效地完成了既定的学习目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
3、为了突破分子间的作用力这一教学难点,通过让学生动手利用弹簧和橡胶球这一模型来类比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效果相当不错。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1、二氧化氮是有毒气体,此实验最好不要在课堂上做,利用flash动画既能形象地说明气体间的扩散,又减小了污染。
2、由于液体、固体扩散较慢,所以利用课件展示。从学生的反应情况来看,效果不是太好,以后教学中,特别是液体扩散最好提前自己做好。
3、在做分子力的实验时,两个铅块一定要削平削干净。否则此实验不易成功。

附件1:达标检测:
1、(2013济南)泉城四季,风景迥异.无论是一朵花、一个麦穗,还是一粒沙、一片雪花…世间万物皆由大量分子组成.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运动的是()
A.春:微风拂过,花香袭人B.夏:暖风阵阵,麦浪翻滚
C.秋:狂风乍起,黄沙漫天D.冬:寒风凛冽,漫天飞雪
【答案】:A
2、小明学习了科学以后,对抽烟的爸爸说:“吸烟有害健康。我和妈妈都在被动吸烟。”小明这样说的科学依据是()
A.分子很小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隙D.分子之间有作用力
【答案】:B
3、一升水和一升酒精混合后搅拌,它们的体积小于两升,对于这种现象解释比较合理的是()
A.水和酒精发生了化学反应
B.分子之间存在间隙,一种分子渗入另一种分子中间
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D.扩散现象
【答案】:B
4、如图,向上拉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示要,
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
【答案】:变大引力

5、刚装修完的房屋,我们常常会闻到一种刺鼻的气味,主要是材料中的甲醛这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能闻到气味说明甲醛分子在做运动。这种运动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填“加剧”或“减慢”)
【答案】:无规则的加剧
6、铁棒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力。“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破镜的接触分子间距离,分子间作用力。
【答案】:斥力太大十分微弱
附件2:
家庭作业:
自制一个铁丝圈,中间松松地系一根棉线,浸入肥皂水后,有肥皂液薄膜附着,用手指轻轻地碰一下棉线的任意一侧。看棉线将怎样?为什么?
阅读材料1
在实际生产中,人们早就利用了分子引力,来进行金属焊接了。一般焊接是靠熔化金属,从而使分子间的距离足够近,金属冷却后就焊接到一起。近代还有爆破焊接技术,它是将金属表面清洁后靠在一起,然后靠爆炸产生的巨大压力,将两金属压接在一起。
阅读材料2
毒品“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我国采用“禁种、禁贩、禁制、禁吸”四禁并举的禁毒方针。经过训练的警犬凭毒品的扩散气味可以从旅客的行李箱中发现夹带的海洛因、摇头丸等毒品!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

第1节分子热运动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③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④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第二节内能

1、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①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不是指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所具有的能。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②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等

③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2、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内能也常叫做热能。

3、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内能和机械能可以通过做功相互转化。

4、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

(1)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2)热传递: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②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

第三节比热容

1、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者降低)1℃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

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

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度升高的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水比热容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3、说明

(1)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所以某种物质的比热不会因为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而改变,也不会因为质量的多少或温度变化的多少而改变。

(2)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比热是一个不变的定值。

(3)物质的状态改变了,比热容随之改变。如水变成冰。

(4)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知识点

第1节分子热运动

1、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人们通常以10-10为单位来量度分子。

2、①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②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③扩散现象表明:⑴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⑵分子间存在间隙(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固体分子间的距离小,作用力大,不容易被压缩和拉伸,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很远,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作用力,因此,气体具有流动性,容易被压缩。

通常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气体的小,比固体的大;液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这样的结构使得液体较难被压缩,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第2节内能

1、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各种形式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2、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而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的互作用情况有关。

3、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物体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

4、热传递时,高温物体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5、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6、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热传递是能量的转化,做功是能量的转化。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1)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2)热传递: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②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

第3节比热容

1、比热容:

①概念: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数值上等于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C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②符号: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

③单位:比热容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C)。

④定义式:c=Q吸/m(t-t0)

⑤在比热容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为4.2×10?J/(kg·℃)。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J。

⑥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当吸收或放出同样热量时,比热容较大的物质温度变化较小。(如: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对气候有调节作用)

⑦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相同的度数时,比热容较大的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

(如:水的比热容最大。则在升温或降温相同情况下,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适合做冷却剂或取暖剂)

2、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比热容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温度无关。一般情况下,固体的比热容比液体的小。

3、热量的计算公式为Q吸=cm△t=cm(t-t0),Q放=cm△t=cm(t0-t)。

Q吸——吸收的热量——焦——J

Q放——放出的热量——焦——J

c——比热容——焦每千克摄氏度——J/(Kg·℃)

m——质量——千克——kg

△t——变化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温度)——摄氏度——℃

t0——初始温度——摄氏度——℃

t——末温——摄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