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夏商王朝的统治

小学健康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7

夏商王朝的统治。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夏商王朝的统治”,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⑴我国原始社会大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它经过哪两个阶段?(检查学生能否从宏观上掌握原始社会的发展线索,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⑵我国原始社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瓦解的?瓦解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是什么?(要求学生从产品的剩余,交换的发展和私有财产出现为分析瓦解的原因,从贫富的分化、阶级的产生分析瓦解的表现)教师在总结学生答案的基础上,逐步引入新课。导入新课:原始社会瓦解后,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第一个阶级社会是奴隶社会,那么奴隶社会的国家得到情况如何,我们一起来学习“夏商王朝的统治”。

第三课夏商王朝的统治
一、国是的奴隶制国受――夏

1、禹传启,“家天下”
建议教师先复习提问:什么是禅让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在氏族公社后期随着阶级的出现,原始社会走到了尽头,阶级社会出现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也被“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所替代。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

2、夏朝的建立
建议教师先给学生讲以下史实:在尧和舜在位时,都是在选定接班人后,就开始让他做很多工作,一是锻炼他的能力,二是培养他在群众中的威信,所以尧死后舜能顺利接班、舜死后禹能顺利接班。但禹在位时,已经产生了阶级,部落联盟的首领已经拥有很多特权,在继承人问题上产生了私心。禹虽然碍于禅让制不得不指定伯益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但却不让伯益得到锻炼,不让伯益接管权力,从而使伯益在群众中没能树立起威信。禹却让自己的儿子启做很多事情,接管了很多权力,树立了威信。这就使启在禹死后能够利用武力消灭伯益和其他的反对派。让学生意识到:实际上这是禹所导演的“父子相承”的一幕活剧。

3、夏朝的生产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出示一些有关图片,使学生认识到夏朝除粮食生产外,手工业生产已能制造青铜酒器和兵器,还能制造雕饰美观的玉器和陶器。

4、夏桀的暴政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夏桀残暴统治的文字(也可以再添加一些)并看《夏桀把人当作坐椅》图,使学生理解为什么人民要反抗夏桀。

二、商汤灭夏和盘庚迁殷

1、商汤灭夏
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夏亡商兴的原因。主观即个人品德、对政事的态度,客观即人心向背,夏桀与商汤有何不同.从而教会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分析历史事件。

2、盘庚迁殷
商朝统治的稳定和发展。指导学生使用“商统治范围示意图”,首先指导学生识别图示代表都城的标志,其次根据图示在地图上找到都城所在地。学生在找都城的过程中,会发现商的都城有多处,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之后,教师再提问为什么商朝又成为殷朝。学生肯定会回答因为盘庚迁殷后,商朝稳定下来,所以商朝又成为殷朝。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提问:迁殷后商朝的情况如何?学生根据教材会回答:统治区域不断扩大,成为世界上的大国。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并告诉学生一个道理:稳定是发展的前提。那么稳定后的商朝经济是如何发展的呢?

三、商朝经济的繁荣

部门

发展情况

代表物品

1、农 业

2、畜 牧

3、手工业

让学生阅读教材正文和补充材料来填写图表,通过填表使学生了解商朝的繁荣的经济,特别是司母戊鼎,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四、残酷的奴隶制度

1、奴隶主奢侈的生活

2、奴隶悲惨的生活。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下列内容,使学生了解奴隶社会是奴隶主的天堂,广大奴隶的地狱。奴隶主生活极端奢侈,生前住在高大的宫殿里,并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墓,准备死后继续享受。盘庚迁都后270年,商都再未迁移。长久建都的地方很容易集中大量文物。商都殷在武王伐讨以后遭到破坏,逐渐成为废墟,故称殷墟。这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一个都城,对研究商朝后期奴隶制社会的历史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把它称为商朝的“历史博物馆”是很有道理的。殷墟从1928年开始发掘到现在,出土文物不计其数,成为国家考古发掘的重点地区,中心在河南安阳西北少屯村一带,面积达24平方公里。内有宫殿区、王室墓地、手工业作坊、平民墓地和奴隶的殉葬坑等遗址。发掘出的11座王陵,规模巨大,有的占地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1976年挖掘的商王武丁妻子妇好的墓中,就出土了400余件青铜器和玉石器,品种繁多,有许多物品是前所未见的艺术珍品,造型美观、体态生动、文饰精美。图画上的玉龙和象牙杯,集中反映了商朝的工艺水平,玉龙栩栩如生,象牙杯玲珑剔透。墓葬情况既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的奢侈生活,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奴隶的辛勤劳动为奴隶主贵族创造了大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他们本身却被剥夺了一切财富和权利,甚至连生命都得不到保障,奴隶主不但强迫奴隶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进行各种繁重的劳动,还把他们当作牲畜一样任意屠杀。商王和奴隶主在祭祀祖先和神灵时,经常屠杀大量奴隶做供品,叫作“人祭”。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来陪葬,叫作“人殉”妄想让这些奴隶在“阴间世界”侍候他们,守卫他们。

板书设计

夏商王朝的统治

一、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
1、禹传启,家天下
2、夏朝的建立
3、夏朝的生产
4、夏桀的暴政
二、商汤灭夏和盘庚迁殷
1、商汤灭夏
2、盘庚迁殷
商朝统治的稳定和发展
三、商朝经济的繁荣
1、农业
2、畜牧
3、手工业
四、残酷的奴隶制度
1、奴隶主奢侈的生活
2、奴隶悲惨的生活。

相关知识

蒋家王朝的覆灭


蒋家王朝的覆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陈谢兵团和陈粟大军的配合进攻;土地改革;渡江作战;能举例说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战果及意义;能分析说明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2.能力方面:通过利用“解放军挺进中原示意图”和“三大战役示意图”,说明解放军挺进中原及三大战役的主要经过,培养训练学生利用历史地图学习的方法和能力;通过学生比较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和渡江战役,在战役目标和作用上各有什么不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土地改革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土地改革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通过学习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它揭示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通过学习三大战役,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是战略决战,它的胜利大大加速了全国的解放。4.学法指导方面:通过指导学生为三大战役写解说词,认识三大战役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培养学生学会正确书写和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学生对史实材料的分析、概括和总结,培养学生学会研习史料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的战果和意义;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三、教学难点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
四、教学过程(见下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
[引言]
请同学们想一想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时间?内战第一年战争进行的地区和战争的结果?
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战略反攻的重点是以解放军主力挺进中原。
一、挺进大别山
[出示材料]
补充材料说明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选自毛泽东选集第四卷“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一文。
[出示课件]
“解放军挺进中原示意图”,通过色彩、箭头变化,配上音乐,直观展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经过。
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直插敌人心脏——大别山地区,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
根据上节课所学知识回答: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人民解放军处于防御阶段。人民解放军执行了正确的作战方针,英勇杀敌,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进攻的条件成熟了。
阅读史料,分析、理解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即基本任务和部分任务。(略)
观看多媒体课件15-1,了解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形势。
投影
材料
多媒
体课

续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
[引导思考]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否一帆风顺?
[启发思维]
刘邓大军为什么能冲破蒋介石的阻截?

[指导读图]
“解放军夜渡黄河”、“解放军胜利到达大别山”
[出示课件]
“解放军挺进中原示意图”,通过色彩、箭头变化,配上音乐,直观展示陈谢兵团和陈粟大军的进攻。
为了配合刘邓大军的进攻,陈赓、谢富治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太岳兵团,在山西南部强渡黄河,开辟了豫陕鄂解放区;陈毅、粟裕率领华东解放军主力,发展了豫皖苏解放区。
[启发思考]
以上我们学习了三支大军分别建立和扩大了三个解放区,这三个解放区布成了什么阵势?像一个倒着的什么汉字?
其他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转入进攻。聂荣臻率领华北解放军解放了石家庄;谭震林指挥华东解放军山东兵团粉碎了敌人对胶东的进攻;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了30余座城市和广大地区;彭德怀、贺龙指挥西北解放军于1948年4月收复延安。
阅读教材第107页,“解放军夜渡黄河”及小字部分后思考,回答:蒋介石调重兵企图把解放军消灭在黄河、运河之间地区,后又调兵谴将企图阻止刘邓大军过汝河等等都没有成功。
思考回答:我军执行了正确的作战方针;指挥员用兵神速;我军作战英勇、顽强;解放军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援。
读图,理解党中央的正确作战方针和人民解放军的英勇顽强。

观看多媒体课件15-1,认识三路大军挺进中原的形势。

思考回答:布成了一个倒着的“品”字阵势,挺进中原互为犄角,展开大规模进攻。教材
插图
多媒
体课

续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
在反攻作战中,人民解放军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谁能说出英雄的名字和事迹?
[指导读图]
“董存瑞左手托起炸药包”一图,使学生学习董存瑞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
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解放区的面积日益扩大。为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解放区掀起土地改革运动。
二、土地改革
[启发思考]
在解放区不进行土地改革行不行?

[出示图片]
“向农民宣传《土地法大纲》”
《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一名学生回答:董存瑞是人民解放战争中一名著名的英雄。1948年5月,解放军攻打热河省隆化,董存瑞担任爆破组长。正当部队冲向隆化中学时,敌人一座桥形暗堡中的六挺机枪突然开火,封锁了前进道路,前去爆破的三名战士都牺牲了。在关键时刻,董存瑞冒着猛烈的炮火,冲到桥下,毅然以自己的身体作支架,炸掉最后一个火力点。战斗胜利了,董存瑞却光荣牺牲了。
读图:感受董存瑞不怕牺牲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讨论、充分发表各人见解。
回答要点:在解放区不进行土地改革是不行的。因为在解放区,绝大部分土地被地主、富农控制,贫苦农民无地,生活贫困,为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必须进行土改。
读图:图上有一位宣传员将《土地法大纲》抄写在墙壁上,向农民广泛宣传的情景,使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对土地改革的重视。

教材
插图

教材
插图

续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
[指导读图]
“斗争地主”,使学生了解农民积极参加土地改革运动。
[指导读书]
课本第110页黑字体,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意义的一段话。
经过一年的斗争,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土地。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加,积极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三、三大战役
[指导]
同学们最近我们要办一个解放战争时期的展览,请你为三大战役写解说词。(从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指挥员、作战地区、主要经过、结果和意义方面去考虑。)
[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读“三大战役示意图”。然后由三位同学到前面来读图,每位同学只讲一个战役我军进攻方向、我军歼敌地域、我军包围敌军地区和国民党军逃跑方向。
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四、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指导自学]
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及意义?
读图:“斗争地主”。
阅读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查找资料,参考教材,写出三大战役的解说词。并在班里讲一讲你写的解说词。
内容:(略)。

三位自愿到前面来的同学边指示意图边讲。
阅读教材后回答:(略)。
教材
插图

课件

续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
[引导思考]
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关于“工作重心转移”的内容是什么?毛泽东为什么提出这一科学论断?
解放战争继续发展,我军将先占领城市,后占领农村,所以,中国革命进入由城市领导农村的时期。

五、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全线进军的命令。[指导读图]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14页“渡江战役示意图”和“毛泽东和朱德的一段名言”。使学生了解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地点、进攻的方向、主要歼敌地区。

[指导朗读]
指导一名学生朗读毛泽东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并伴有音乐。
[启发思考]
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和渡江战役,在战役目标和作用上各有什么不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归纳]
挺进大别山的目标是夺取中原地区,转入战略进攻;作用是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渡江战役的目标是歼灭一切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作用是解放南京,推翻了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国民政府。
思考回答: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工和重心转移”指的是由乡村移到城市。从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以来我党主要在农村进行发展;三大战役后,我们占领了沈阳、北平、天津、徐州等许多大、中城市,也基本消灭国民党军主力,即将夺取全国胜利。

阅读,理解:人民解放军从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500多公里的战线上,分三路渡江作战。23日,南京解放,统治人民达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一名学生带有感情地朗读毛泽东诗词。

认真思考,各抒己见。
回答:(略)。教材
插图
录音

续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
[小结]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大江,23日南京解放,统治人民长达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


 讲授新课:
一、匈奴族的发展和白登之围

1.匈奴族的发展和白登之围

学生结合事先找的资料、课本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冒顿单于是怎样使匈奴强盛起来的?

匈奴的强盛有哪些表现?

面对匈奴的进攻,汉高祖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冒顿单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于治军,训练了一支数十万人的骑兵队伍,军事力量增强,秦末汉初统一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经济也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匈奴地区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生产上已经有了交往:三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全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西汉初年,匈奴向中原发动进攻。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被围平城白登山,侥幸逃脱。

冒顿单于是一个勇武善战,富于谋略的少数民族军事家。

2.和亲政策:

问题:
(1)白登之围说明了什么?西汉国力不足,相对匈奴处于劣势。

(2)西汉对匈奴的骚扰打又打不过,该怎么办?被迫采取和亲政策。

(3)和亲政策效果如何?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但大的冲突暂时避免,为西汉争取了发展生产的时间。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首先,请同学交流自己课下搜集的卫青、霍去病的故事。然后,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以汉武帝的名义拟写一份表彰卫青、霍去病的诏书,要求说明两人的功绩以及评价,随后当众宣读诏书。

问题:
(1)为什么汉武帝时能对匈奴发动反攻?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对当时西汉与匈奴有什么影响?

(3)你怎样看待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战争?

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到汉武帝时,有条件对匈奴发动大规模反击。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使匈奴从此再也不能与西汉抗衡。匈奴部分开始西迁。第3问可引导学生回忆第12课中提到的汉武帝晚年的财政危机,答案让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三、昭君出塞

呼韩邪单于归汉

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互相攻杀。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南迁长城附近。他表示愿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呼韩邪单于的请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汉元帝把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昭君出塞

请同学向大家讲述所了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随后提问:

(1)阅读以下资料,你怎样理解它?

 材料一:书上摘录的《汉书》内容

 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篇,征城万里通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

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里,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2)昭君出塞与白登之围后的和亲政策有什么区别?

汉初和亲是在白登之围大败的情况下实施的,统治者采取了纳贡求和之策,具有屈辱性,这种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且昭君也是自愿前往的,双方是平等互利的结合。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奴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汉和匈奴的和战

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汉朝和好逐渐内迁。北匈奴仍在蒙古高原,并控制西域,经常派骑兵进攻东汉的边境,河西走廊的郡县常常白天关闭城门。东汉王朝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北匈奴战败以后,部分向西远迁。

总结提问:

学完匈奴和秦汉关系的这一课,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匈奴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

板书设计:

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

一、匈奴族的发展和白登之围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2、匈奴经济的发展
3、白登之围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1、西汉反击匈奴的条件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三、昭君出塞
1、匈奴的分裂与呼韩邪单于归汉
2、昭君出塞
四、东汉同匈奴的和战
1、匈奴的分裂
2、窦固、窦宪两败北匈奴

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教案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教案
课程标准:
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明清帝国的更替过程,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前预习和查阅有关明清建立的资料,增强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课堂上通过问题的思考讨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明清专制统治的危害,初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明清专制统治的措施。
教学难点
如何分析明清专制统治措施所造成的影响。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理论性强,语言生硬,对初一学生来讲难以接受,在讲课中要深入浅出,透过现象折射理论,让学生对历史现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材分析
1.明清两朝是中华帝国的晚期,中国封建社会已开始走向没落,明清统治者采取各种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巩固了封建统治,但也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和渐趋性。
2.本课共分三个子目:第一目“明清帝国的更迭”,主要讲述了这一明清两朝的更迭,第二目“皇权高度膨胀”和第三目“八股取士和文字狱“分别从政治和思想的角度来说明明朝和清初专制统治加强的情况,尽管条理清晰,但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教材处理
1.由于教材中的第二目“皇权高度膨胀”和第三目“八股取士和文字狱”都是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因此可合为一目,有利于教师授课,也有助于学生理解。
2.为帮助学生理解,对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在教师引导下逐条分析。
教学方法:
讲述为主,学生讨论,利用课件展示材料。
板书设计:
一、明清帝国的更替
二、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1、政治上:皇权高度膨胀
a.、大开杀戒,巩固统治b、废宰相制度,权分六部
c、设厂卫特务机构d、设廷杖制度d、设军机处
2、思想上: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教学过程:
(一)、教学基本流程:
复习上一课知识------引入新课-------明清帝国的更替--------皇权高度膨胀-------八股取士与文字狱
(二)、复习提问:元朝是何时建立的?它又是如何灭亡的?
(三)、导入新课:
 据老师所知,有很多同学平时都喜欢读诗歌,那么,今天老师想请同学看几句古诗:
(教师在大屏幕打出诗句):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同学们能不能从这几句诗中看出什么毛病?
学生回答:(略)。
教师:可是,就是这几句诗却使清朝时的翰林院学士徐骏掉了头。当时,清朝统治者疑神疑鬼,捕风捉影,硬是认为徐骏诗中的“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暗喻明朝重视人才,清朝不重视人才,说徐骏是怀念明朝,不满清朝。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则是暗指清统治者没有文化。为此,按“大不敬”“斩立决,将其文稿尽行烧毁”
刚才讲时老师发现许多同学面露疑惑:怎么可能呢?不就是几句诗吗?怎么能如此牵强附会地和国家朝廷连起来?可这正是历史的真实,是清朝加强思想专制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教师大屏幕打出课题)

(四)、讲授新课:
谈到明清的专制统治,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明清两朝是怎么建立的。
老师出示幻灯片上的问题
两名同学介绍明清建立情况(略)
教师:感谢两位同学让我们了解了明清帝国建立的情况。明清是中华帝国的晚期,那时封建社会日趋没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为加强对全国的控制,统治者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加强皇权,使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发展到了颠峰,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皇权的高度膨胀。下面请同学阅读“皇权高度膨胀”一目,整理一下明清皇权高度膨胀的表现。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把自己认为是要点的地方画出来并设计出几个小问题,然后我们以男女生分组,比一比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一看那个小组表现最好。
学生看书并设计问题:(略)
教师:在大屏幕上打出胡蓝之狱、胡惟庸案等。
教师请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总结一下明清皇权加强的表现。
学生:总结皇权加强的表现。(略)
根据大屏幕师生共同探讨皇权加强的每一表现。
教师:同学们概括出来的也正是明清两代在政治制度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事实上,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还表现在思想文化上。说到思想文化上的专制,老师不禁想起了秦始皇时期那起令读书人胆战心惊的事件。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焚书坑儒
教师:焚书坑儒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典型的思想文化专制事件。可明清时期对人们思想的统治比秦朝要严重得多。下面请同学们看书:“八股取士与文字狱”一目。注意了解一下什么是八股文?
学生活动过程(略)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问题(略)
学生回答:(略)
教师:我们了解了八股取士之后,请同学们想一想八股取士的后果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明朝的八股取士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那么清朝的文字狱又会有何危害呢?
教师打出大屏幕上有关文字狱的几个事例如:胡中澡狱、查嗣庭案等,让学生朗读、讨论。
教师:同学们,谁说说什么事文字狱?
学生回答:我们把这种因为文字而引发的案件叫做文字狱。
教师:这种文字狱到了清朝则发展到了极限,那么,文字狱带来了什么后果呢?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那么,明清君主集权的强化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专制统治的加强的确有利于对全国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是专制加强后,大臣失去了参政的民主和议政的自由,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只能惟命是从,失去了责任感和创造精神,压抑了人才,不利于国家的正确决策。所以,同学们应该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教师:同学们,我们国家应处于怎样的环境下才能永立于世界之林呢?
学生:讨论、总结。
教师归纳:民主、自由、开放、创新。
课堂小结:
明清帝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为挽救行将就木的旧制度,统治者不断强化自身权力,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统治,而这种专制统治的加强起的作用只是暂时的,衰落的危机不可阻挡地一步步走来。
课堂练习:(略)
作业布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