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小学艺术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7

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历史是一门记忆类的学科,高二大家学习了很多历史知识点,大家需要经常回顾才能把知识点记忆深刻,为了加深大家对高二历史知识点的记忆,为大家整理了高二历史知识点-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
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2003年10月15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1956年4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长期性的方针。贯彻“双百”方针后的出色作品:老舍《茶馆》、郭沫若《蔡文姬》、杨沫《青春之歌》。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同时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在基础教育方面,为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浪漫主义文学:
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把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顶峰);
英国: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德意志: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现实主义文学:
法国:巴尔扎克——小说集《人间喜剧》(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司汤达——《红与黑》
莫泊桑——《项链》
英国: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俄国: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
英国:萧伯纳——《苹果车》
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现代主义文学:
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现代主义)
法国:贝克特——《等待戈多》(现代主义荒诞派)
苏联文学:
高尔基——《母亲》(奠定了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基础)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亚非拉文学:
印度:泰戈尔——《戈拉》
中国:鲁迅——《呐喊》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浪漫主义美术:
法国: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现实主义美术:
法国:米勒——《播种者》、《拾穗者》
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印象画派:
早期代表:法国:莫奈——《日出·印象》(印象画派因此画而得名)
后期代表:荷兰:凡高——《向日葵》(“扑向太阳的画家”)
法国:塞尚——擅长静物(“现代绘画之父”)现代主义美术:
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卡》(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美术大师)
德意志:贝多芬——《英雄(第3)交响曲》(“乐圣”)《命运(第5)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合唱(第9)交响曲》
奥地利:约翰·施特劳斯——《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之王”)
俄国: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天鹅湖》
高二历史知识点-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是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好高二历史知识点,这样就能熟练运用这些知识点解题,从而在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精选阅读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中国科技发展历程:古代辉煌—近代衰弱—新中国振兴

两条线索:

1、明线:从核研究、航天技术、农业新品种研究、计算机应用、生物技术五方面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2、暗线:新中国成立后对党和政府发展科技的战略决策。

这两条线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决策,是科技成就取得的一个重要保证。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两弹一星”研制的主要成果;航天航空技术的新成果;“神舟”5号载人航天工程。袁隆平和南优2号;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杂交稻对人类的贡献

能力目标:正确理解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培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出时间:2008年11月日---日总第课时

教学过程:

出示科技一览表,学生看书完成

领域

时间

成就

意义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计算机生物技术一、新中国科技发展概况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引言部分,了解两个问题:

1、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人民当家作主,为我国科技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B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重视,制订了科技发展的长远规划;

C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

D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雄厚了人才储备;

E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主要领域

核研究、航天技术、计算机应用和农业新品种研究

1956年

将原子能、火箭、电子计算机列为发展重点

1963年

部署原子弹、导弹、氢弹的研究实验,安排人造卫星的研制;

1986年

“863计划”及以后的“星火计划”

二、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两弹一星”

(1)决策:发展________,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

(2)背景及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果断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以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3)成就

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

1964年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实验成功

加强了国防力量

1970年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

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世界第五个)

〖课中练〗(1)我国第一颗原子弱爆炸成功的作用和意义有:①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②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2)建国初党中央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世界和平B发展核能源,缓和电力供求矛盾

C打破美苏核垄断D维护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环境

(3)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加强,打破美国、苏联核垄断的事件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载人航天技术

A.决策: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B.成就:从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在经过4次无人飞行成功试验后,于2003年10月15日,“神州”5号飞船载人(杨利伟)航天飞行成功

2005年10月12日,“神州”6号飞船载人(费俊龙、聂海胜)航天飞行成功

2008年“神州”7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C.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56年,中国制定了12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把火箭和喷气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同年建立了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1958年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划,组建机构开展空间物理学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并开展星际航行的学术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中国航天事业在创业之初经历了经济上、技术上的种种困难,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0年2月发射成功第一枚探空试验火箭,同年11月又发射成功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1964年6月发射成功自行研制的第一枚运载火箭,在60年代后期又研制成功中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68年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成功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中国成了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0年5月,向南太平洋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取得成功,1981年9月20日首次用一枚大型运载火箭把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地球轨道,1982年10月从水下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1984年4月,发射了一颗对地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4月16日卫星定点于东经125°赤道上空,到1985年10月,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1988年9月7日北京夏令时5时30分,载着“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长征”四号火箭发射成功。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此后,又进行了三次无人飞船的飞行。通过一系列航天活动,中国建立了各类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发射设备和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的基地,建成了能发射近地卫星和对地静止轨道卫星,拥有光测、遥测和雷达等多种跟踪测量手段的酒泉和西昌航天器发射场;组成了由控制中心、地面台站和测量船构成的卫星测控网,造就了一支富有经验的航天科学技术队伍,从而有能力不断开拓航天活动。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载着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21小时后,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三、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南优2号的选育

(1)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这种水稻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2)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今天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中,约有一半是采用袁隆平培育的杂交产品,每年生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2004年,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稻项目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的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

那你们知道袁这三个字值多少钱呢?580万。1999年,袁隆平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股票1999年12月份上市,已发行A股5550万股。而隆平高科这个品牌,价值1008.9亿元。而袁这三个字值580万。这就体现我门这个时代的特征:知识经济时代。有知识,就有可能把知识转化为经济。

2、杂交水稻选育的意义

(1)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2)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

(3)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还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袁隆平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出示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1:恺文·卡特拍摄的《饥饿的女孩》。画面没有一点悦目之处,干枯的土地,一个奄奄一息的孩子,一只紧盯着这个孩子、急不可耐要扑向“猎物”的兀鹰。恺文·卡特用一张照片向人们展示了整个非洲的绝望。

材料2:当1967年比夫拉战争导致了大规模饥荒和大量无辜平民死亡之后,非洲的饥荒第一次被报道。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被震惊了:干瘪的乳房犹如枯萎的梨,含在一个骷髅般孩子的嘴中,那里面其实早已没有奶水。为了安慰孩子的饥饿,母亲不得不忍受被吮吸的痛苦。饥饿是来自身体的摧残,但这些照片中的悲惨情景却直逼人心,拷问着读者的灵魂。

材料3:当代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思考:1)材料1、2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严重问题?(饥饿和粮食问题)

2)材料3中,中国农民为什么那样说?(邓小平在全国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

3)据以上材料指出,袁隆平研究的交水稻有何重大意义?(杂交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其在世界范围的推广,也有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四、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

(1)背景: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2)开始: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3)成就: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I号”。

(4)地位:此后,越来越先进的银河系列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表明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5)意义: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2、生物技术

(1)成就: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中国还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意义: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

建国以来科技成就有什么重大作用和意义?

A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C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D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从背景、战略重点和成就等方面总结一下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阶段

时间

背景

战略重点

重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文革

1、国际环境恶劣: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

2、为了巩固国防、维护安全。

重点发展“两弹一星”,加快国防科技的发展方针

“两弹一星”

文革后,特别是1978年以来

国内: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科技现代化成为首要任务。

国际: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激烈。

强调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挥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在原子能、航天工程、计算机等高科技方面,与世界整体差距明显缩小。

列举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建国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时间

成就

地位、意义

核能技术

1964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打破了美国、苏联等国的核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有力维护了世界的和平。

1964

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84——1994

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

标志着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我国军转民、和平利用核能的典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地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同时也减少了环境污染。

航天技术1970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99

神舟号飞船4次无人飞行成功2003年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飞行(杨立伟)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成为世界航天大国。杨利伟也成为中国航天历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生物技术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时代

1973年

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二号

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的产量,也为世界农业科技作出重大贡献,被认为有助于解决为俩世界性饥饿问题。

20世纪末

相继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计划中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

计算机

1983年

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号”

居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1993年

巨型计算机“银河-Ⅱ号”

一、本课测评: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有哪些?

答案提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在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高能物理、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具体科技成果主要有:1.“两弹一星”的开发研制取得巨大成功。2.在“两弹一星”以后,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取得进一步的发展。3.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大突破,“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4.袁隆平研究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

二、学习延伸:你同意哪种观点,请说出理由。

思路引领:核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紧张和不安,同时也可以维护世界和平;核武器曾经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我们也可以利用核技术为人类服务,造福社会;中国发展核武器的背景和对核科学的一贯立场。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教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历史必修Ⅲ第七单元第19课的内容,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及作用。本课在内容上承接了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又连接着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科技成果及运用。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必修Ⅰ、必修Ⅱ学习,对新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及当时的世界格局已经有所了解,已经初步具备了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背景知识。

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第四单元的学习对古代中国科技发展成就及地位、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已经有所了解,这将有助于理解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识记新中国在核技术、导弹、空间技术、生物技术以及计算机领域的重大成就;通过列表归纳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培养归纳分析能力;

通过这些成就在生产领域中的运用,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进一步探究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列表归纳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内取得的重大成就,明确各项成就在中国与世界科技发展领域中的地位、意义;

借助多媒体,通过影视资料、图片等再现历史情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表格分析、影视、图片等再现的历史情景,学生认识我国科技成就在许多领域内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而有些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培养危机意识,增强使命感、激发为振兴祖国发愤读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及对策]

本课重点:

新中国建立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本科难点:

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关注科学发展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对策:

指导学生列表归纳新中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分析其作用和地位;

借助于多媒体,通过歌曲《东方红》,影视资料“常娥一号卫星发射”以及大量图片渲染气氛、再现历史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

列表分析归纳法法、情景再现法、问题探究法

学法指导:

列表分析归纳法,迅速有效掌握历史信息

观察法,感受历史情景;

讨论、合作探究法,深入历史问题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多媒体播放歌曲《东方红》渲染气氛,把学生带入新中国初步取得科技成就的喜悦中。

新课开始首先播放影视资料:10月24日卫星“常娥一号”发射片段,然后和学生一起回忆“常娥一号”动态,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新课学习:

一、多媒体打出这课涉及的三个方面,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合作探究一:列出成就,完成表格。

合作探究一:

阅读本课内容,找一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过在尖端科技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并回忆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领域

时间

成就

地位、意义

核技术导弹空间技术生物技术计算机

技术二、然后教师补充介绍各项成就,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一)核技术方面:

选择“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学生观察图片,一个乌云滚滚,一个蓝天白云,引导学生探讨“合作探究二”: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什么要致力于原子弹等核武器的研究?你怎样看待核技术的发展?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讨论,自由发表意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

当时国际上美苏两极争霸,美国敌视新中国,中国和苏联关系恶化,中国发展核力量可以打破美苏对核技术的垄断,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同时也加强中国国防,维护自身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核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紧张和不安,同时也可以维护世界和平;核武器曾经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我们也可以利用核技术为人类服务,造福社会。应该科学的发展、利用核技术。

(二)导弹技术方面:

重点介绍钱三强、邓稼先、钱学森三位科学家的贡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学生感受新中国科学探索起步的艰难与老一辈科学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两弹一星”精神。

(三)空间技术方面:

介绍载人航天工程实施情况。多媒体出示一组照片(神州一号至六号发射照片以及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的照片),学生感受这一工程的伟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生物技术方面:

选择照片《饥饿的女孩》,引导学生观察照片,体会透露出的非洲的凄凉、饥慌,认识解决粮食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首要问题。接着出示袁隆平与其研究的杂交水稻,引用数据突出他对世界解决人类粮食问题的杰出贡献,体会袁隆平的科研精神、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巨大贡献。

接下来突出中国自1999年参与人类基因研究以来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科学等方面的成就,体会科技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大贡献,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五)计算机技术方面:

图片展示“银河Ⅰ号”以及曙光系列大型计算机,突出这些高性能计算机对科学研究、人类生产的作用,再次体会科技对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所起的作用,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三、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近代中国科技发展情况,组织学生探讨“合作探究三”:为什么在旧中国科技长期落后,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却有了突飞猛进的?”

学生在讨论后,自由发言,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社会主确立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

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两弹一星”战略决策;“863计划”;“星火计划”;载人航天工程战略决策);

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钱三强;邓稼先;钱学森);

……等等。

教师补充介绍“863计划”、“星火计划”,学生了解更多国家科技方面的政策和成就,增强学生的关注科学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进一步巩固解决两大难点。

“863”计划: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的高科技的建议。这封信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后经中共中央、国务院组织的专家论证批准了《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称为“863计划”。“863计划”从国情出发,从长远考虑我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充分分析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优势,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领域(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15个主题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点。“863计划”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水平,增强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实力,使我国在当今国际竞争十分激烈的主要技术领域有了自己的阵地。同时,通过及时推动阶段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技术辐射,“863计划”为我国的生物工程、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农业发展、企业技术改造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星火计划”:

1985年5月22日,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国家科委把这一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开发计划,简称为“短、平、快”项目,并拟名为“星火计划”。“星火计划”的宗旨是:把先进适用的技术引向农村,引导亿万农民依靠科技发展农村经济,引导乡镇企业的科技进步,促进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截至1995年底,全国共组织实施星火计划项目66736项,覆盖全国85%以上县;已经完成的星火项目为35254项,占立项总数的52.9%;星火计划总投入为937.6亿元。1995年全国星火计划实现产值2682.7亿元,实现利税473。9亿元,创汇88。9亿美元。提高了乡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星火计划实施还引起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小结:

多媒体返回本课目录,带领学生回忆新中国在三个方面五大领域内所取得成就,要求学生把握住这些重点内容。教师提出希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希望同学们能以老一辈科学家们为榜样,努力学习,为中国将来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板书设计]

一、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及地位、意义

领域

时间

成就

地位、意义

核技术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打破美苏核垄断,维护了世界和平

20世纪90年代

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建成累计各发电260亿和1500亿千瓦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导弹

1956年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1960年

仿制进程导弹成功

我国国防力量进一步加强1964年

自行设计的中进程导弹试验成功

空间技术

1960年

我国自行研制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奔向太空卖出第一步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至2001年

成功研制12种不同型号系列火箭,发射70多颗国内外卫星

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2003年

“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行

世界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5年

“神舟”6号载人航天飞行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生物技术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

1973年

杂交水稻“南优2号”;研制成功

比常规稻增产20%1999年

参与人类基因研究在改良品种、治疗重大疾病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计算机技术1983“银河Ⅰ号”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计算机,此后越来越多高性能计算机出现,技术已居世界先列二、新中国科技突飞猛进的原因:

1、社会主确立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

2、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两弹一星”战略决策;“863计划”;“星火计划”;载人航天工程战略决策);

3、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钱三强;邓稼先;钱学森);

4、……等等。巩固练习:

多媒体打出练习题,巩固本课重点知识。[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要求要转变教学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教学设计就是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设计而成的,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可取的地方:

一、重新整合教材内容,用表格的形式展现,且由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填写,能迅速突破重点。

二、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既能深化课堂教学,突破难点,又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应该是历史教学的本质所在。

三、在导入中结合了现实,注意课堂气氛的渲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图片,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

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也有些不足,如没有照顾到基础知识、思维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使得有少部分学生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以后在实践中将会注意分组,由学习能力相对强的学生带动学习能力相对弱的学生,真正实现合作而有效的学生自主学习。

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历史是一门记忆类的学科,高二大家学习了很多历史知识点,大家需要经常回顾才能把知识点记忆深刻,为了加深大家对高二历史知识点的记忆,为大家整理了高二历史知识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
文学的繁荣
一、浪漫主义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1)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革命和战争不断,社会动乱不已。
(2)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
(3)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1)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在创造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3、浪漫主义文学家及作品:
(1)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2)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斗争。
(3)德意志,诗人海涅在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里,对自己国家的分裂和落后、君主专制的腐败和资产阶级的软弱进行了抨击,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现实主义文学
1、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2、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它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2)英国,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等,通过对社会下层生活的描述,真实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
(3)俄国,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名著。
(4)北欧,丹麦安徒生在他的作品中同情弱者,嘲弄权贵;挪威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揭露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和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
(5)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的作品,批判了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现象,痛斥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
三、20世纪的世界文学
1、20世纪早期,现实主义作家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如英国萧伯纳的《苹果车》、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等。
2、世界大战前后,美国作家海明威在继续进行现实主义创作的同时,也奉献了大量现代主义作品,代表作是《老人与海》。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的典型。
3、20世纪上半期,苏联文学高度繁荣。高尔基的小说《母亲》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4、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反映了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印度的泰戈尔、中国的鲁迅、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尼日利亚的索卡因等都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美术的辉煌
一、从新古典主义美术到浪漫主义美术
1、新古典主义美术产生的背景:
(1)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处于大革命前后的剧烈动荡中。
(2)在资产阶级对古代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中,新古典主义美术诞生了。
2、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
(1)强调理性,往往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
(2)在表现形式上,它突出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
3、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国画家大卫,代表作有《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等。表现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统治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动再现了这一时期法国重要的历史画面。
(2)法国画家安格尔的作品《泉》,充分展现了人体美与古典美的完满结合。
二、浪漫主义美术的产生:
1、背景:拿破仑统治结束后,人们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推崇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寻求新的精神寄托。这种情绪反映在美术创作领域中,就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
2、特点:它注重表现人的感情,运用鲜明色彩和奔放笔法,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但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浪漫主义美术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使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
3、代表人物及作品:19世纪前期,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典型表现了这一画派的风格特征。
三、现实主义美术和印象画派
1、时间:19世纪中期。
2、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国的米勒。米勒的作品主要反映农民的生活和情感,代表作有《播种者》《拾穗者》等。
(2)俄国的列宾。俄罗斯画家列宾满怀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深刻展现了俄国的社会现实,对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同情,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渴望。他的代表作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画派产生的背景:
(1)19世纪后半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2)一批青年画家以"不关心主题思想"为宗旨,反抗保守陈腐的主题思想。
(3)特点:
a借助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b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画派进一步发展,强烈主张个性的抒发。作品大多线条粗犷、形式夸张、色彩明快,富于装饰韵味。
(4)印象派因法国画家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而得名。

高三历史教案:《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的历史教案》教学设计


【考点清单】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重点知识是: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取得的经验和教训。重点知识是:“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重点知识是: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

【知识梳理】

一.中国现代科技成就

(一)两弹一星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打破美苏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

2.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导弹和原子弹“两弹”结合的战略导弹,进一步加强了国防力量。

3.1970年“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4.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二)载人航天

1.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2.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中国的航天技术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三)杂交水稻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项战略计划。国际上把杂交水稻当作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东方魔稻”。

二.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背景

(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2)意识形态领域混淆了两类矛盾。

内容

文学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

提出

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成就

长篇小说繁荣。电影艺术生机勃勃。戏剧创作百花争艳。学术争论热烈。

曲折

(1)原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文革”。(2)表现:①政治批判扩展到学术领域。②知识分子错划右派。③“双百”方针被篡改和歪曲。④“样板戏”独占舞台。⑤文艺界“百花凋零”。⑥科学研究停滞。⑦图书报刊萧条。

文学艺术的春天

(1)原因:①清算极“左”路线。②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2)表现:①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②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

经验教训

(1)正确贯彻执行“双百”方针能直接推动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2)脱离“双百”方针就会阻碍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3)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与政治、人民生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三.现代中国的教育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制定方针政策:(1)建国初,确定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2)全面建设时期:①制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②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

2.成就:(1)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2)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动乱:(1)大中小学一度停课;(2)1966年夏废止高考制度;(3)20世纪70年代初,推荐制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危害:人才缺乏,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与国际差距拉大。

(三)教育的复兴

1.文革后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倡导尊师重教。

2.改革开放初邓小平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思想。

3.80年代:提出教育“三个面向”;制定《义务教育法》;中等、高等教育改革;高校招生和分配改革。

4.90年代:实施高等教育“211工程”计划;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5.教育投入和办学力量多元化,启动“希望工程”。

6.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力度;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1.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2)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3)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4)20世纪中期,世界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技对经济的发展起了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现代科技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变革力量。(2)科技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二战后,科技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入生产系统,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力量。(3)科技使管理日益现代化。科技在管理中广泛运用,使管理实现了科学化。科学与管理相结合,使生产力实现了大发展。总之,它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变革和推动作用。

3.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从经济常识看:(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2)财政的巨大作用。经济发展靠科学,科学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而这些事业单位的发展必须依靠财政的大力支持。(3) 当今国际经济的国际化,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是其中重要的表现。人类基因组草图从一开始就是个国际合作计划,由美国启动,英、日、法、德、中科学家先后加盟。从哲学常识看:(1)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是由于科学家尊重了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是他们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2)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应坚持两点论和两分法。如人类基因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必将促进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及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人们又面临着基因垄断、基因成果被过分用于追求商业利益等新问题。(3)认识深化发展的观点。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人类基因技术的研究过程和我国航天技术发展情况等事实,都是认识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政治常识看:(1)国际竞争的实质。当今世界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2国家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职能和组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国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并运用到经济建设中去,促进经济的发展。

4.“双百”方针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1)内涵:①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要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②“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具体而言,“双百”方针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是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2)现实意义:①“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③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背景、内涵和意义方面的不同。

背景不同:(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随着奴隶制的瓦解,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为挽回统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张。同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随着地主阶级实力的增强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百家争鸣”提出的背景:①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②有些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伤害了一部分知识分子。③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肯定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内涵不同:(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各学派就其思想和政治主张进行宣传,如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政”。(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指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并不涉及治国主张等政治思想。

意义不同:(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意义体现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6.现代中国教育的经验教训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4)从本国国情出发;(5)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7.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

(1)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竞争。(2)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前提,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3)国家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教育。(4)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8.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

类 别

时 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两弹“一星”

20世纪60年代

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提高了国防能力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载人航天

2003年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农业技术

1973年

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是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对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紧缺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计算机

1983年

“银河—Ⅰ号”计算机研制成功

我国首次研制每秒运算上亿次的计算机

生物技术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是中国首次合成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