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无产阶级革命家

小学美术教案家

发表时间:2020-11-17

无产阶级革命家。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专题五无产阶级革命家
[内容标准]
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其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了解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学习要求]
1.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在三大国际工人组织和1848年欧洲革命中的主要活动。
2.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理论贡献:《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理论建树。
3.体会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4.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
5.简述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举措: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电气化设想。
6.认识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7.体会列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巨大的创新精神。
8.了解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
9.了解邓小平在民主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历史贡献,
10.感受毛泽东、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造精神。
[整体感知]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人运动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迅速兴起,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工人运动,创立并不断完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列宁以巨大的创新精神,将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并以此指导了俄国的革命和建设,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集体领导下,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巨变,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随后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苦探索;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识,领导实现了现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转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三次历史巨变。
[知识清单]
一、无产阶级革命家们
1.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与恩格斯
19世纪工业革命的浪潮在推动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现象如
不平等的加剧、劳资双方的对立与冲突等,工人运动作为工业革命的直接产物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迅速兴起,到19世纪中叶,出现社会主义思潮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社会运动,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
1818年,马克思生于德意志南部的特里尔城,恩格斯于1820年生于德意志莱茵北部的巴门市。1844年,两人第一次会面后,开始了他们之间的伟大合作。1847年11月,他们出席了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并受大会委托共同起草同盟的纲领,这就是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它是科学社会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在它的指导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由工人阶级的自发行为上升为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自觉斗争。《资本论》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共同的研究成果。该书是一部不朽的巨著,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笔,得出了科学的结论: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马克思任德国通讯书记,并为国际起草了《成立宣言》和《临时章程》,是第一国际的灵魂,第一国际宣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加速了科学社会主义被无产阶级掌握的过程,促成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1876年,它宣告解散。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指导国际工人斗争的重任落到恩格斯身上,他指导和帮助成立了第二国际,前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但是,它没有共同的纲领、章程和领导机构,没有创办机关刊物;虽然它定期举行大会,共同讨论重大问题,但做出的决议,由各国工人党自愿遵守。第二国际的这种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为第二国际后期各国工人党指导思想上出现混乱埋下了隐患。恩格斯病逝后,修正主义占据主导地位,导致第二国际在1914年解体。
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社会批判和超越,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两位伟大思想家的理性智慧和不懈探索精神,他们顽强执着而积极乐观的信念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2.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列宁
列宁是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帝国主义时代的现实相结合、和俄国的国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列宁主义阶段,并以此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1870年,列宁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城(今乌里扬诺夫斯克),1892年,他开始在伏尔加河一带宣传马克思主义,1895年在彼得堡成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这是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萌芽,它第一次在俄国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1900年,创办《火星报》,为建立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进一步做好了准备;1903年,列宁出席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这次会议上形成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此后,布尔什维克的思想体系便称为布尔什维主义,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1905年,列宁写成《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第一次阐明了在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特点、动力、道路、前途,认证了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和工农联盟的问题,提出了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目标。1916年,列宁写成《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这是继《资本论》之后又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1917年二月革命后,他将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国情相结合,提出《四月提纲》,领导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路线,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在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后,实施了新经济政策,以社会主义方式清除了资本主义模式下没有清除的俄国现代化的阻碍,使各行各业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提出了被称为“第二个党纲”的国家电气化计划。从1922年12月到1923年3月,列宁在与病魔作斗争的同时,断断续续口授了一批重要的信件和文章,对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
3.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1918年,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结识了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开始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1921年,参加了中共一大,成为中共的创建者之一。大革命期间,毛泽东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大革命失败后,他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中国革命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他成为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延安时期,毛泽东领导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写成哲学著作《矛盾论》和《实践论》,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领导了延安整风,毛泽东思想成熟,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抗战胜利后,毛泽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人民军队迅速推翻了国民党政府,建立了新中国。在领导人民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以后,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形成了初步的系统的思路。1957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1958年他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中国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特别是他在晚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次严重曲折,给党和国家赞成了巨大的损失。但他所犯的错误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失误。
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的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4.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904年,邓小平生于四川广安。1924年入党,大革命失败后,他开辟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1933年,由于坚持和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而被打击,遵义会议前后,他才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秘书长,抗战期间,他领导了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全面工作,解放战争期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把中原变成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随后的淮海战役,使人民解放军兵锋直逼长江北岸,又直接部署和指挥了渡江战役。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主政大西南,1956——1966年,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文革”开始后,受到冲击,被疏散到江西,1973年复出,1975年受命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进行全面整顿,天安门事件后,邓小平又一次被打倒。1978年后,邓小平成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中的核心,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领导推动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三次巨变,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开拓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境界,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二、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的启示
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学习,我们要理解他们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理解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从本本出发,教条地、机械地照搬马克思的句子,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本国实际相结合,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共同品质。
[重点突破]
一、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列宁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他领导了十月革命,捍卫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存和独立,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他用自己的智慧、果敢和革命的灵活性为俄国、为世界人民开创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他用实践经验证明了社会主义需要市场经济,对于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贡献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没有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他的一生是为开辟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探索的一生。邓小平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贡献,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历史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自发行为上升到自觉行动”始于
A.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B.马克思与恩格斯第一次会面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D.正义者同盟的成立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最锐利的理论武器
B.《共产党宣言》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
C.马克思与恩格斯积极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亲自走上前线,直接参加斗争
D.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马克思与恩格斯创办了《莱茵报》,以宣传革命
3.下列表述不符合《资本论》内容的是
A.以对资本的论述为主题B.第一卷论述资本的生产过程
C.第二卷论述资本的流通过程D.第三卷论述资本的消亡过程
4.马克思被称为第一国际的“灵魂”,这是因为他
A.为第一国际起草了《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
B.发起并主持第一国际的成立大会
C.在第一国际内部与非科学社会主义流派坚决斗争
D.推动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5.下列对第二国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前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B.定期举行大会,共同讨论重大问题形成决议
C.有共同的纲领、章程和坚强有力的领导机构
D.后期修正主义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导致其破产
6.把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资本论》全部出版②第二国际破产
③第一国际解散④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④①②D.④③①②
7.列宁主义形成的标志是
A.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成立B.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
C.《火星报》编辑部制定了党纲草案D.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
8.列宁的《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A.论证了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与工农联盟的问题
B.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计划策略
C.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
D.论证了无产阶级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
9.下列说法不符合新经济政策精神的是
A.1922年,苏维埃某农民把纳税后剩余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
B.1923年,苏维埃某农民粮食获得丰收,他雇用两个劳动力帮忙抢收小麦
C.1924年,红色资本家哈默取得列宁格勒汽车厂的经营权
D.1925年,某资本家获得顿巴斯煤矿的开采权
10.下列有关《布列斯特和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俄同德国签订B.目的是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C.对苏俄来说,是一个割地赔款的屈辱和约,是不应该签订的
D.它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赢得了短暂的喘息时间
11.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12.被列宁称为“第二个党纲”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国家电气化计划
C.新经济政策D.《四月提纲》
13.为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奠定基础的事件是
A.三湾改编B.井冈山会师
C.古田会议决议D.“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制定
14.1935年的瓦窑堡会议
A.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B.毛泽东提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的战略方针
C.确立了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D.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份的红军如何建设成为新型的人民军队的问题
15.1949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
①避免农民战争中的流寇主义②克服农民阶级的私有观念
③防止产生骄傲麻痹思想④防止干部中出现享乐腐化作风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6.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的贡献有
①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②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③提出中国革命应分两步走的思想
④顺利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⑤强调要正确处理农业同轻重工业的关系
A.①②③④⑤B.③④⑤C.①②③D.①②③⑤
17.邓小平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活动不包括
①在前线参与指挥神头村战役②部署和指挥渡江战役
③领导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全面工作④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18.“文革”期间,毛泽东多次说,邓小平协助刘伯承打仗是得力的,有战功。下列史实可作为依据的是
①任红七军和红八军的总政委,成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②出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粉碎日军对晋东南根据地的“九路围攻”
③指挥上党、平汉战役,配合重庆谈判
④挺进大别山,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9.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D.改变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20.为了“催动中国改革开放的列车再次提速”,邓小平
A.专程视察深圳、珠海和厦门经济特区B.推动浦东的开发开放
C.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视察南方,发表南方谈话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用自己也达到完美。”
……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中学时的作文,转引自教材125页请回答:
(1)归纳材料的主要内容。
(2)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3)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邓小平1985年10月《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材料二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吗?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邓小平1987年2月《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材料三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
——邓小平1990年12月《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
材料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包含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比较材料三和材料四,材料一、二阐述的基本思想有何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3)邓小平的言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是否一致?为什么?对此你有何认识?

三、问答题
23.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24.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有哪些成功的探索?

第五专题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2345678910
CADACDDBDC
11121314151617181920
ABABCCCBAD
解析
11.答案为A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现象和理解能力,通过比较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加深对这两种政策的认识,同时也暗含着对这两种政策的评价。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教材中的重点,在教学中,一般都对这两者的不同点进行比较。强调这种不同点很重要,但如果过分侧重,甚至完全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就会形成一种片面的不正确的印象,似乎它们之间是完全割裂的,没有一点联系,这与事实是不相符的。从另一个角度说,一个政府政策的连贯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判断其性质所依据的一个方面。学会这一点,对认识历史现象不无裨益。这正是本题的立意所在。题目中的B、C两项比较容易排除;这道题对今后的历史教学的意义在于,不仅仅要注意顺向思维,更要注意逆向思维,要活跃思维,不要束缚思维。
19.答案为A这是一道能力要求较高,难度也稍大一些的题目。题目设置的情境比较新颖,是教材中没有表述的,对于学生来说,靠记忆是不行的,必须调动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出正确答案。正确的选项必须满足对问题涵盖最全面和解释最深刻这两个条件。选项B涉及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本身具有革命的含义,“革命”本身就是大的转变,但是改革的内容远远超出工作重心的转移,在转移完成后,改革还要长期进行下去;选项C和D都只濉了改革的某一个方面,而不是对改革的全面叙述。从正面看,改革开放就是要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解放生产力,它是一场社会经济领域的革命。
二、材料解析题
21.(1)我们选择职业的依据应该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这两者并不矛盾;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自己就会变得坚强,充满乐趣,我们的事业将永存。(2)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3)我正在读高中,应该以马克思为榜样,立下远大的志向,将来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只有从小立志,人生才能有奋斗的目标,才会有前进的动力,长大才能有所作为。(此题可以自己发挥,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本题以马克思中学时的作文为材料命制。第(1)问要求学生归纳材料的内容,考查的是概括、归纳能力;第(2)问考查的是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第(3)问要求学生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属于开放式的问题。
22.(1)否定以计划和市场作为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初步提出用市场方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2)更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计划和市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说明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发展。(3)一致。因为其符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认识:邓小平的探索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党和人民的重大认识问题,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三、问答题
2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把国家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劳动义务制,不劳动者不得食;实行严厉的余粮收集制,禁止私人买卖粮食。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可以在市场上出售,交换所需的工业品和其它商品;帮助私人小工业、小商品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采取租让制,国家把无力经营或不擅长经营的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容许一定范围的贸易自由。
24.1956年4月,发表《论十大关系》,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然而是比较系统的思路,成为八大政治报告的指导思想;(4分)中共八大上,毛泽东致开幕词,号召全党“必须善于学习”,大会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探索;(4分)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并在其后的南巡中进行“游说”;(4分)把1961年定为调查年,倡导大兴研究之风。(4分)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的成功探索”进行回答,考查的是综合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这一问题,要注意题目中的“1956年”、“建设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问题”、“成功探索”等限定语。

延伸阅读

高二历史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


专题五第2、3节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列宁教案

1.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

2.简述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举措: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3.认识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列宁创建布尔什维克的主要过程及其在流亡国外期间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取得丰硕理论成果的史实。了解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主要活动和理论贡献。探讨列宁结合本国国情探索俄国革命道路的创新精神及其革命品质。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收集有关列宁创建布尔什维克,捍卫、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等方面的基本史实,观看相关的历史题材影片,或运用多媒体手段重组历史资料,使学生在再现历史情景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提高对历史人物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列宁不屈不挠、矢志革命的勇气,以及他结合本国实际而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列宁为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理论与实践活动

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走上革命的道路

重点在于了解列宁对当时俄国社会状况的认识及其对革命道路的初步探索

1、良好家庭教育形成了列宁坚毅的性格、强烈的责任感和体谅他人的优秀品质

2、大学时代因参加反对沙皇的大会被开除和流放;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标志着俄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俄国农奴制的废除,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俄国的经济开始出现快速发展,顿巴斯、巴库、波罗的海沿岸等工业中心开始逐步形成。但从总体上来看,俄国社会、经济较之西欧、美国仍显落后。到19世纪下半叶,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靠输出谷物换取外国工业品的农业国,半封建的农奴制残余的存在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缓慢发展,造成了俄国国内经济的相对落后及对外国资本的严重依赖,农村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腐朽反动的沙皇专制制度所具有的高度的军事掠夺和侵略性,使其积极从事对外扩张战争,与列强争夺巴尔干和中近东。上述各种矛盾的交互影响,使俄国的国内矛盾变得尖锐突出,最终使得它成为整个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列宁所面临的正是在沙皇统治下落后的俄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问题。为了推翻沙皇制度,夺取革命的胜利,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建立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从哪里人手呢?列宁认为必须首先真正从思想上组织上建党。

列宁的志向(打碎旧制度,建设新社会)——当列宁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捕时,只有17岁。一个警察局长不解地问他:“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造反?年轻人,要知道在你面前是一者墙,你不是在用脑袋往墙上撞吗?”列宁藐视地回答:“是的,一堵墙,不过已经腐朽了,一推就倒了,我们可以从上面跨越过去。

3、成为马克思主义者:1888年成为喀山马克思主义小组的积极分子;

4、1892年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小组,在伏尔加河一代传播马克思主义。

5、1893年来到彼得堡开始为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进行思想和组织准备工作。

1887年秋进入喀山大学,结识了一批有革命思想的学生。年仅21岁就认真钻研《资本论》,并把《共产党宣言》译为俄文。

沙皇不准读进步书籍,列宁带领学生向反动的学校提出抗议

在马克思主义小组中,列宁这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演讲有感人的说服力,它的科学依据给每一个到会的人极为深刻的印象。

1895年列宁被捕,为了防止书写时被巡捕发现,看守刚一开门,列宁就吞掉墨水。

1897年在监狱度过14个月后,被流放西伯利亚东部三年,在这里他也会见了社会民主主义小组成员。

二、列宁的伟大贡献

㈠布尔什维克党的缔造者:

思考:

1、分析建党的有利条件,并归纳列宁的建党准备工作。

2、布尔什维克党成立的标志是什么?解释为什么不是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一大来作为其成立的标志?

3、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形成了哪两个派别?他们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哪里?这次会议有何意义?

1、建党的组织准备:

1895年创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这是俄国革命政党的萌芽——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与俄国工人运动开始结合

2、建党的思想准备:

(1)、进行理论研究,撰写著作

列宁在被流放西伯利亚时期及其以前撰写了一批论文,核心是探讨在俄国建立一个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问题

(2)、1900年创办《火星报》,并制定了党纲草案,为建立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进一步做了准备。

列宁在这一时期的理论著作和实践活动,为在俄国建立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思想基础。

3、建党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

(1)内容:A、制定党纲(无产阶级专政)

B、成立布党(多数派政党)

(2)意义:A、标志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

B、列宁主义诞生(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思想体系)——帝国主义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4、使布尔什维克党成为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

1912年在党的六大上,将孟什维克驱逐出党。

㈡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

思考:

1、归纳十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和简要经过。

2、列宁是如何从理论上、实践上来指导十月革命的?

3、考考你:十月革命走的是什么道路?中国共产党下的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的又是什么道路?为什么两国的革命道路会有所不同?这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怎样的工作作风?

4、分析十月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1、理论指导: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和理论战线

(1)、1912年在党的六大上驱逐了孟什维克,建立起独立的布尔什维克党。这为革命高潮的到来做了组织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2)、在流亡瑞士期间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号召各国无产阶级打倒本国统治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3)、1916年,撰写《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得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4)、1917年二月革命后提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远方来信》、《四月提纲》,明确提出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计划和策略,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5)、完成《国家与革命》,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阐明了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等重要思想。

(6)、1917年10月10日主持召开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秘密会议,通过了武装起义的决议,10月24日,列宁来到前线亲自领导起义。

回顾必修一专题八第三节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提示:①经济条件——俄国已具备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但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②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复杂。③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成熟。④“一战”加剧了矛盾。

2、过程

(1)二月革命掘沙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7年的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权,在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远方来信》《四月提纲》指方向

俄国向何处去?这成为当时俄国国内的每个政党都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当时,布尔什维克中的一些领导成员也在犹豫徘徊。在这紧要关头,列宁写了《远方来信》,对形势做了精辟分析。4月16日,列宁从瑞土回到彼得格勒,在车站广场受到成千上万群众的欢迎。在随后召开的布尔什维克会议上,列宁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制定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路线和具体计划,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随后,列宁深入群众进行演说,很快使布尔什维克内部统一了认识。

(3)七月流血抛幻想

1917年7月,临时政府用暴力镇压人民。“七月流血”事件后,俄国政权已被临时政府把持,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它表明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已经不复存在,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了。8月到9月间,列宁在秘密寓居芬兰时,撰写了《国家与革命》这一光辉著作,深刻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原理,阐明了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的重要思想。

(4)通过决议定方针

1917年10月10日主持召开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秘密会议,通过了武装起义的决议

(5)十月革命现曙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自我测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前的几个关键时期是如何指导革命斗争的?

第一:创建了布尔什维克党。

第二: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第三:同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第四:在中央委员会上坚持武装起义的方针,并深入斗争第一线,直接领导和指挥革命。

3、意义

①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②为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十月革命的意义;(——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1)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

2)对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①政治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②经济上: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改造成为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创造了重要前提。

3)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①对帝国主义来说: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②对国际无产阶级运动来说:在一个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③对民族解放运动来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问题探究:

你认为俄国在一年内接连发生两场革命(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这两场革命的性质是否相同?你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①决定因素:俄国社会矛盾的尖锐

②革命性质:1917年的二月革命属资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属社会主义革命

③判断依据:革命任务和革命成果

十月革命的特点;(理论角度、革命道路、革命的阶段性、革命实现的方式)

1)从理论的角度看: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并通过十月革命的实践得以实现,是俄国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2)从革命的道路看:它走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

3)从革命的阶段性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4)从革命实现的方式看: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㈢巩固苏维埃政权:

当时苏俄依然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潭中,对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来讲,摆脱战争,获得巩固的和平,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重要条件。列宁说:“一个给受尽了三年掠夺战争折磨的人民带来了苏维埃政权、土地、工人监督和和平的政府,是不可战胜的,有什么东西能比这个真理更加不可争辩、更加清楚呢?和平是主要的。”

1、背景:

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列强武装干涉;俄国地主、资本家叛乱;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迅速联合起来,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进行了疯狂反扑和武装干涉。

(1)国内: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俄国仍处于同德、奥交战的状态,沙皇时期的旧军队仍然在交战的前线,当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前线后,反动军人立即掉转枪口,向新生的苏维埃进行反扑。

(2)国外:帝国主义国家既害怕俄国退出战争而使战场的格局与态势有利于德国,更害怕俄国革命及其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影响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士兵。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开始进行武装干涉。

2、政策:

为了战争。列宁亲自出任了不久前成立的国防委员会主席。直接负责一切军务

宣布废除沙皇政府签定的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有独立和统一的权利。列宁还承诺归还沙皇霸占的,当时被白卫军占领的中国远东领土。

(1)外交:与德、奥议和,退出一战;(1918年与德国签定《布列斯特和约》)

(2)军事:组建红军,参加卫国战争。

(3)政治:1918年,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首都设在莫斯科

“一切为了前线”、“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

(4)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背景:

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列强武装干涉;俄国地主、资本家叛乱,为打退国内外反动势力,维护新政权,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军事方面

②内容:余粮收集制;企业收归国有;实行贸易国有化;实行实物配给制等

③实质:禁止一切商品生产和交换

④影响:

积极: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争取战争胜利。

消极:损害农民利益——导致农民极大不满

违背经济规律——导致生产下降,人民生活困苦

----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探索。

㈣实施新经济政策——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背景:

(1)四年帝国主义战争,三年国内战争,使俄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危机)

(2)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农民不满、水兵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严重后果,此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合新形势,改革经济政策迫在眉睫。

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为了保障战争供应而制定并执行的非常性政策,其实质是禁止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它对赢得战争的胜利和保住苏维埃政权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种战时的经济政策从一开始就暴露出严重问题。战后这一政策更是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且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由于布尔什维克党缺乏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刻认识,甚至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看成是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失。

(4)列宁的探索

战争结束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开始恢复国民经济、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920年11月,在俄共(布)莫斯科省代表会议上,列宁发表题为《我国的国内外形势和党的任务》的讲话。他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深刻论证了把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必要性。列宁强调指出:战胜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方面要战胜剥削者和捍卫住被剥削者的政权,第二方面是经济建设的任务。实现社会主义变革任务的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如果不完成第二个任务,那么在推翻剥削者和用武力来抗击国际帝国主义者的事业中的任何成就、任何胜利就会付诸东流,旧制度的复辟就会不可避免。因此列宁强调,经济建设问题应成为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中心问题。1920年12月,在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提出了在新的技术基础上改造国民经济的任务,他提出了一个极重要的口号——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与此同时,列宁在这一时期还频繁接见各地农民代表,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他在1921年2月8日写的《农民问题提纲初稿》中,提出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减低粮食税额,扩大农民将纳税后的余粮投入地方经济流转的自由。这个提纲为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制定关于用征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奠定了基础。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列宁在政治报告中强调,全党工作的关键是组织好国家从战争向和平建设的过渡。在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中,列宁指出实物税问题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它的实质是工人阶级对农民的态度,这两个阶级的关系决定着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命运。列宁把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同贸易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允许贸易自由,实质上意味着党的经济政策的根本转变。

解决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寻找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内容:

(1)农业方面:用固定的实物税取代余粮征集制

(2)工业方面:改变国企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部分国企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3)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

(4)分配制度上: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特点(方式):根据国情,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经济,扩大生产

4、前提:无产阶级掌握一切经济命脉

5、目的:巩固工农联盟,巩固苏维埃政权以及向社会主义过渡,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6、作用:

(1)调动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使国家经济明显好转;

(2)证明了社会主义需要市场经济,为后来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富有创新意义的探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立足本国国情,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丰富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第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满足广大农民、工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稳定社会秩序,消除了政治危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第二,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25年,苏俄的粮食作物产量超过战前(1913年)的水平。对此,列宁有过这样的描述:“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第三,它探索了一条在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向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和创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容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允许本国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商业取消商品贸易,国家集中分配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工资级别制,按劳分配

影响积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斗争胜利;消极:超过限度,不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工农支持,经济恢复、政权巩固

思考: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何要过渡到新经济政策?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没有实行的必要性?

3.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该政策后来的命运如何?

提示: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国内战争)条件下实行的,其本身并不科学,执行中存在许多问题

2.确保了军事的胜利和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3.符合苏联国情……。斯大林上台后该政策被取消。

(五)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

(1)、提出了党的团结问题

(2)、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经济

(3)、社会主义文化教育

(4)、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问题

以上是列宁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入思考,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尝试与产物。

列宁贡献的概括: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主义,一大政策

三、评价列宁

1924年1月21日下午6时50分,列宁与世长辞。诊断书上写道,列宁的主要病状是过度的脑力劳动所引起的严重的脑脉管硬化,引起死亡的直接原因是脑溢血。1月26日,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举行追悼会。列宁的妻子和亲密战友克鲁普斯卡娅在发表的简短讲话中,阐明了列宁一生的活动和思想。她说:列宁一生对全体劳动者,对全体被压迫者充满了热爱。这种感情是他从英勇的俄国革命运动的遗产中得到的。这种感情使他热烈地、满怀激情地去探求使劳动者获得解放的道路。他是从马克思那里得到答案的。但他不是以一个书呆子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他是以一个对亟待解决的难题寻找答案的人的态度对待马克思的。90年代,列宁带着从马克思那里找到的理论答案,到彼得堡的工人小组中去。他不是作为一个傲慢的老师,而是作为一个同志来到工人中间的。他不仅宣讲,而且也注意倾听工人对他说的话。他在彼得堡工人中间进行工作,使他懂得了马克思的伟大思想:工人阶级是全体劳动者的先进队伍;劳动群众,全体被压迫者都跟着它前进,这也是工人阶级的力量和它的胜利的保证。工人阶级只有成为全体劳动者的领袖才能取得胜利。这一思想,这一观念指引着列宁以后的整个活动和他所走的每一步路。

1、伟大的思想家: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俄国实际,创立列宁主义;

列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标志着列宁主义诞生

1、从理论上分析了十月革命成功的可能性(特殊性)

2、提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理论

3、形成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如经济文化建设,国家党政机关的改革,民族问题等等

列宁主义的早期思想:1、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2、与农民结盟;3、革命手段:武装起义4、建立工农民主专政(苏维埃)

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思想:革命思想:十月革命的特殊性建设思想:1、经济文化建设:建合作社,加强文化教育2、国家机关改革:克服官僚主义,加强团结3、民族问题:民族平等

2、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1)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历史新纪元;

(2)巩固政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毕生努力

(3)为世界人民指明新方向

马恩对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测:

(1)社会主义将首先在资本主义最发达、无产阶级数量最多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实现,然后带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寄希望于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2)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具有超越或不经过资本主义完整的发展阶段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可能。

贡献:(1)领导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2)领导十月革命:理论上的指导,实践上的指导。(3)领导巩固新生政权。(4)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5)晚年进行理论新探索。

完成、课本“材料阅读与思考”

[自我测评]

什么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过程中,列宁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为了保障战争供应而制定并执行的非常性政策。其实质是禁止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它对赢得战争的胜利和保住苏维埃政权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种战时的经济政策从一开始就暴露出严重问题。战后这一政策更是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且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制定新的经济政策,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列宁对从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倾听各地农民代表的意见,首先提出了全党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任务的设想,提出了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问题。根据列宁的报告和建议,布尔什维克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做出了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新经济政策实施一年后,国家经济取得明显成效,俄国实现了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材料阅读与思考]

阅读材料,说一说列宁为什么强调“战时共产主义”“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

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为了保障战争供应而制定并执行的非常性政策,其实质是禁止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它是由当时客观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政策,它对赢得战争的胜利和保住苏维埃政权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种战时的经济政策从一开始就暴露出严重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过急地摧毁一切旧的生产关系,过分地实行工业、贸易国有化,取消私商活动,堵塞流通渠道,用国家法令的手段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政策。战时共产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小农占优势的苏维埃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忽视了广大农民的特点和需要,损害了农民的物质利益,因此长期执行这种政策就将破坏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威胁到工农联盟的巩固。从这种意义上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只能是一种临时性的政策。1921年初,列宁等苏维埃领导人决定废止战的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基本时限:17世纪至19世纪初;

☆发生国家:英国、美国、法国;

☆开始标志: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主要特点

(1)发生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

(2)根本任务:推翻封建制度,解决资产阶级政权政问题,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属于完全意义的反封建革命;

(3)革命方式:都采取了暴力方式,开展武装斗争;

(4)最大成果:确立起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基本原则;

①英国:确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统治的君主立宪制;

②美国:建立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联合掌权的三权分立的共和制;

③法国:确立大资产阶级专政;

(5)革命进程曲折复杂,既有前进甚至超前,又有倒退;

(主要原因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

(6)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资产阶级领导下,一场反封建阶级结成的革命联盟;

(7)爆发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即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英法美三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项目

基本概况

原因

方面

都是为了解决资产阶级掌权问题,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领导阶级

都有资产阶级领导;

革命动力

都是人民群众充当革命的主力军;

进程方面

都经历了曲折的艰苦斗争;

结果方面

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改变了社会性质;

原因方面

英国

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美国

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与英、法最大不同)

法国

推翻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领导阶级

英国

有新贵族参与;

美国

有种植园主阶级参加;

法国

有自由派贵族参加;

结果方面

英国

推翻了封建贵族的统治,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权;

美国

获得了民族独立,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制度;

法国

规模最大,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影响不同

英国

开辟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美国

对法国和拉美革命产生了积极影响;

法国

扫荡了国内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经济状况;都铎王朝的统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议会中反对派的形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克伦威尔的统治;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2.能力要求:(1)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革命中动向的能力。(2)正确评价克伦威尔。

3.情感目标: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其间虽然存在着曲折和反复,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本节内容包括两个重点。(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是英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具体的史实来说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2)革命的结果。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长达近半个世纪,中间经历了曲折和反复,最终的结果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以君主立宪的形式掌握了政权,其政治方面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革命过程中与下层人民群众的关系。因此,把握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革命过程中的动向,是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曲折和反复以致达到最终结果的根本。

2.难点分析:本节的难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宗教问题。(1)讲清楚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实行宗教专制政策的做法及英国国教、非国教徒、清教徒等概念;(2)联系西欧宗教改革内容:西欧早期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总是带有宗教色彩。

课堂教学设计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引言。

生:(齐读)

师:(归纳后,教师导入)尼德兰革命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序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包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三次重大的资产阶级革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师:1485年(即地理大发现的前夜),在英国,经过长达三十年的贵族间争夺王位的战争(红白玫瑰战争),亨利·都铎打败对手,登上了王位(亨利七世),都铎王朝在英国近120年的统治开始了。

都铎王朝,尤其是伊丽莎白女王在位时期,是英国历史上一个值得骄傲的时期。

1、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根本原因)

师:这一时期,首先是在传统手工业,如呢绒制造业中出现手工工场。随后,在采煤、冶炼、造船等行业中,手工工场也相继建立起来。

请阅读教材引自16世纪英国民歌的材料。有谁能够根据这段材料,简要概括手工工场与手工作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二者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生:(思考、发言)

师: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回答: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有利的外部条件?其内部条件是如何造就的?

生:(思考、发言)

师:途径:海外贸易和掠夺、“圈地运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

2、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阶级基础)

师: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仅在手工业、农业中出现了雇佣工人和新兴的资产阶级,而且一些原有的贵族也演变为新贵族。新贵族即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他们拥有大量资本并投资于手工工场,因而同其他资产阶级成员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3、都铎王朝的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生:(阅读教材第19页第三段,并标记要点)

师:都铎王朝是一个封建王朝,为什么采取了鼓励工商业发展的举措?

生:(思考、议论并发言。教师可提示:这些政策的主观目的、客观结果分别是什么)

师:为加强封建专制统治而采取了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措施,说明发展工商业是增强国力的重要手段。而发展工商业,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都铎王朝时期,英国最终打败老牌殖民帝国西班牙,建立了海上霸权。都铎王朝时期,英国的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

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去世,身后无嗣,其远亲詹姆士一世继承英国王位。都铎王朝结束,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开始。

4.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师:都铎王朝统治时期,封建专制得到了加强,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的发展。请同学们思考,英国能够沿着这条道路一直发展下去吗?为什么?

生:(思考、发言)

师:资本主义的发展,势必导致资产阶级同封建统治者之间矛盾的加剧。斯图亚特王朝开始后,统治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信奉的是天主教,以奉行“君权神授”而闻名,宣称“除上帝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所以,在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经济上,国王常常不通过议会而强行征税,还任命亲信把持有利可图的生产部门,或给予少数贵族贩卖某种商品的特权,使他们控制着大部分国内贸易和几乎整个对外贸易。这些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触犯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在宗教问题上,他们名义上尊奉国教但却不断地恢复天主教的教义和礼仪,严厉对待“非国教徒”,特别是残酷迫害“清教徒”,遭到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造成了社会政治局面的日趋紧张。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后回答“宗教问题上紧张局面的实质是什么?”

生:(思考、发言)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

1、议会中的反对派

师: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统治期间,英国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对国王推行的专制政策不断进行指责,在议会中形成为反对派。反对派利用议会有权通过征税法案的权力,同国王展开了斗争。

生:(阅读课本小字,了解英国议会产生时间及职权)

2、苏格兰人民起义和革命的开始

师: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反对派同国王查理一世公开冲突(概述有关内容,强调议员的成分、要求及其斗争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学习的内容,概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生:(区分革命的导火线、开始的标志;理解提出限制王权的要求,表明人民对专制统治开始了公开的反抗,因此成为革命开始的标志)

3、内战:1642年~1648年。

师:投影《英国内战形势》图,概述有关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双方的首领、阶级基础、控制地区、关键战役和革命阵营的领导阶级、主力。

生:(读图)

师:内战结束后,在如何处置国王这一封建专制统治的代表和象征问题上,议会内部出现了分歧。在下层人民群众的坚决要求下,议会以“暴君、叛徒、杀人犯和人民的公敌”罪状判处查理一世死刑。1641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押上断头台。

生:(阅读插图)

4、共和国的建立和克伦威尔的统治

师:处死查理一世后,英国宣布为共和国,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在下层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积极参与下取得了重大胜利。然而,革命的民主改造进程却没有因共和国的建立而继续发展。克伦威尔等人掌权后,对内以武力维护统治,在防止封建势力卷土重来的同时,镇压人民的民主进步要求;在发展工商业的同时继续增加赋税,导致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更加困苦;对外派兵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竭力维护英国海外贸易的利。

有人形象地把克伦威尔的统治比喻为掌握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的一柄“双刃剑”。有谁能够说说这柄“双刃剑”的两面刃锋分别指向何方?

生:(思考、发言。教师点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取得政权后不再代表人民的利益)

师:1653年底,克伦威尔被宣布为“护国公”,成为军事独裁者,请同学们思考,曾是反对封建专制斗士的克伦威尔,为什么自己到头来走上了独裁专制的道路?

生:(思考、发言。教师可提示克伦威尔政权的性质和面临的处境)

师:1658年9月,克伦威尔病故后,政局混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逐渐倾向于让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请同学们思考,这又是为什么?

生:(思考、发言)

5、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师:概述斯图亚特复辟王朝的反攻倒算政策及辉格党、托利党的出现。(板书辉格党、托利党)斯图亚特复辟王朝的统治极大地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这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该怎么办呢?他们所有的行动就是等待——等待年老无嗣的詹姆士二世去世后好另立君主,以结束斯图亚特复辟王朝的统治。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此时如此怯懦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思考、发言)

师:然而事与愿违的是,1688年春,詹姆士二世老年得子,等待落空。于是——(概述1688年政变)

6、“光荣革命”——标志革命的完成

7、君主立宪制的形成和发展

师: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感到不能再重演君主制了。为了限制王权,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中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1689年通过的《权力法案》。以后,英国的政体沿着《权利法案》贯穿的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发展,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渐形成和发展。有谁能够说一说,在今天,英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是谁?

生:(回答)

8、意义

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22页最后一自然段,并归纳要点)

生:(阅读有关内容,归纳要点,找出中心词并记在笔记上)

师:回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自1640年至1688年,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其中出现了重大的反复。通过学习,我们已经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出现重大反复的政治方面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革命中的动向,然而导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革命中同封建势力时而用战争的手段进行坚决的斗争,时而又妥协退缩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生:(小组讨论并发言)

师:17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毕竟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这是这场革命所处时期的基本特征。这一时代特征决定了这场革命的阶级力量对比,即封建势力还大于资产阶级的力量,因此,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这场革命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尽管如此,这场革命使得资产阶级在欧洲的一个大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此它成为一个历史新时期到来的标志。

课后记:

补充课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补充课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基本时限:17世纪至19世纪初;☆发生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开始标志: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主要特点(1)发生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2)根本任务:推翻封建制度,解决资产阶级政权政问题,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属于完全意义的反封建革命;(3)革命方式:都采取了暴力方式,开展武装斗争;(4)最大成果:确立起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基本原则;①英国:确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统治的君主立宪制;②美国:建立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联合掌权的三权分立的共和制;③法国:确立大资产阶级专政;(5)革命进程曲折复杂,既有前进甚至超前,又有倒退;(主要原因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6)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资产阶级领导下,一场反封建阶级结成的革命联盟;(7)爆发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即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英法美三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项目

基本概况

原因

方面

都是为了解决资产阶级掌权问题,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领导阶级

都有资产阶级领导;

革命动力

都是人民群众充当革命的主力军;

进程方面

都经历了曲折的艰苦斗争;

结果方面

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改变了社会性质;

原因方面

英国

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美国

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与英、法最大不同)

法国

推翻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领导阶级

英国

有新贵族参与;

美国

有种植园主阶级参加;

法国

有自由派贵族参加;

结果方面

英国

推翻了封建贵族的统治,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权;

美国

获得了民族独立,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制度;

法国

规模最大,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影响不同

英国

开辟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美国

对法国和拉美革命产生了积极影响;

法国

扫荡了国内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