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语文《伊索寓言》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7

七年级语文《伊索寓言》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七年级语文《伊索寓言》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重点:

体会寓言寓意,学会创作寓言。

难点:

寓言与童话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注意引导学生留意宙斯和赫拉的身份)

3.结果令赫耳墨斯满意吗?他值得同情吗?

4.分析人物性格,点明寓意。

5.小结写作特点。

6.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讲“夜郎自大”“井底之蛙”等有同样寓意的故事,开展交流活动。

(二)《蚊子和狮子》

1.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

2.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3.点明寓意。

4.小结写作特点。

5.请学生说出知道哪些点明同样寓意的故事。(《龟兔赛跑》)

6.请给课文加上一个不同的结局。

板书设计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

身价(自命不凡,妄自尊大,爱慕虚荣)

说明了自命不凡,爱慕虚荣的人,结果往往只会适得其反,遭到别人的轻视。

情节一波三折。

《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

胜败

狮子———蚊子———蜘蛛

扬长避短得意忘形

———骄兵必败

寓言故事本身简单明了,因此不过多地揣摩字句,而要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上多下功夫。

探究活动

1.可把《蚊子和狮子》编排成课本剧,或者作为极好的朗诵素材,对学生进行朗诵指导,分角色朗读等,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学生搜集伊索寓言的相关资料,以及搜集优秀的寓言故事,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开一个寓言故事交流会。

扩展阅读

伊索寓言教案


教学内容

12伊索寓言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葡萄”“慌”“谎”的读音。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复习学过的寓言故事,进一步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难点:进一步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

教学

资源

1.充分利用文中插图,帮助学生想象故事内容。

2.《我读书我快乐》中的内容与课文联系紧密,可以整合起来,重组教学。

3.有关伊索的资料。(见附录)

4.学生经验——《龟兔赛跑》、《谁的本领大》、《牧童和狼》这些来自《伊索寓言》的短小有趣的故事,学生都很熟悉,也很喜爱,课堂教学中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

预习

设计

1.正确、流利地朗读每一则故事(读2遍)。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2.读准划到的词语,并认真抄写一遍。

3.通过查字典或查阅其他工具书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写在书上):无能为力、惊慌失措、戒心、掺杂。

4.完成《补充习题》一、二部分。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走近课文(5分钟)

1.学生交流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

2.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3.齐读三个题目。

4.以主要人物为题。

5.根据自己的了解交流伊索其人以及和他有关的一些内容。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20分钟)

●预习作业2:

1.学生自由朗读词语,指名读。

2.理解词语意思:

惊慌失措:惊慌得不知如何是好。

无能为力:力量够不上。指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或解决某个问题。

戒心:戒备之心。

掺杂:混杂。

3.齐读词语。

4.学生展示,组内批阅。

●预习作业1:课文朗读

1.小组选择喜欢的方式合作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展示。

3.在教师指导下练读。

4.自由练读。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15分钟)

【学程单】

1.自读三篇寓言故事,完成下面表格。

课题

地点

人物

故事

2.小组内交流。

3.学习时间:5分钟

1.学生自主学习。

2.学生展示。

(1)《狐狸和葡萄》讲的是狐狸吃不到葡萄,所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牧童和狼》讲一个牧童屡次大喊“狼来了”欺骗村民,当“狼真的来了”,谁页没有去帮助他。

《蝉和狐狸》讲狐狸想吃蝉,便假装赞美蝉的歌声美妙,但蝉看穿了狐狸的诡计,没有上当。

(2)每则寓言都以篇末的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3)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

第一板块:导入揭题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2课伊索寓言。同学们还记不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两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和《鹬蚌相争》,除了这两则寓言之外,同学们肯定也读过不少寓言故事,能不能说说看,你都读过哪些寓言故事?

2.回忆一下,寓言故事都有哪些特点?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三个寓言故事,故事的名字分别是:

《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

4.你发现这三则故事题目共同的特点了吗?

5.题目中的这几位,也就是文章中的主人公。这三则故事都出自一人之手,他的名字叫伊索。板书:伊索【交流、了解伊索其人】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2:

1.出示词语:

狐狸牧童蝉

无能为力惊慌失措怀有戒心

馋酸一贯掺杂说谎葡萄

粪便喉咙

2.导学

①指名朗读词语。

②理解词语意思:惊慌失措无能为力

戒心掺杂

指名一名学生展示交流《补充习题》第一题。

●预习作业1:课文朗读

1.把你喜欢的一则寓言读给大家听,注意读正确、流畅。教师巡视、观察学生合作学习。

2.学生展示朗读。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

【出示学程单】

导学:

1.指名学生交流自己填写的表格。

2.再读故事,并想一想这三则故事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故事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完成《习字册》的生字部分。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

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后交流。

2.小组合作讨论:狐狸会想出哪些办法够葡萄?

3.“白费劲”说明什么?狐狸绞尽脑汁想办法,结果却白费劲。此时此刻,狐狸心里是怎么想的呢?这就叫什么?——无望。

4.默读故事第一、第三小节。想一想两个成熟的不同含义。

5.狐狸本来是想尽办法取够葡萄,结果却没有够到。心里很沮丧。为什么还说: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自己安慰自己,其实是自欺欺人。)

6.带着理解读出狐狸的酸葡萄心情。

7.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思考在课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画龙点睛)

8.谁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呢?

9.同学们都说了自己曾经有过的“酸葡萄”的经历。那么学过这则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请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10.交流。

四、积累迁移,指导写字。

作业

设计

★完成《补充习题》第六题。

★★

1.选择课文中一则寓言故事讲给家长听。

2.自己选择几则寓言故事读读。

教学内容

12.伊索寓言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

目标

1.学习三则故事,感悟故事寓意,并从中受到一些启发,进一步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一两个喜欢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努力做到绘声绘色。

3.知道谎言总是出于一定的目的,正确看待生活中的谎言。

教学

重难点

抓住文中精辟的语句,结合生活实际,读懂篇末的训诫语,从中获得启发和教育。

教学

资源

1.充分利用文中插图,帮助学生想象故事内容。

2.《我读书我快乐》中的内容与课文联系紧密,可以整合起来,重组教学。

预习

设计

1.熟读三则寓言故事。

2.自己揣摩寓言的最后一句训诫语。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走近课文(5分钟)

1.《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羊》、《蝉和狐狸》

2.“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牧童在放羊的时候,好几次大叫:“狼来了!狼来了!”

狐狸想吃蝉,所以赞叹道:“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那动听的歌喉吗?”

3.这三句话都是谎话。

第二板块:细读寓言,领会寓意。(34分钟)

【学程单】

1.默读课文,画出具体的词句,能够说明他们说谎的原因,在旁边写上你读后的感受。

2.小组内交流。

3.学习时间:5分钟。

(1)学生自主学习。

(2)学生展示。

●交流《狐狸和葡萄》

1.学生结合文中具体的词句回答。

2.馋得直流口水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4.展开想象,学生交流。

5.学生各抒己见。

6.朗读,注意语气。

7.学生接读第二自然段。

8.不对,因为狐狸已经无能为力(无计可施、无可奈何)了。

9.学生朗读。

10.联系生活说说“狐狸现象”。

11.齐读最后一段。

12.学生齐读名言。

13.学生交流。

●交流《牧童和狼》。

1.他觉得好玩。

2.第一次大叫,说着玩,骗骗大家。(只是叫,不慌张)

第二次大叫,真的求救,惊慌害怕。

3.被骗了好几次,不再相信他。

4.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做一个有诚信的人,如果一贯使用欺骗的手段对待别人,人们就会对你缺失了诚信。即使你说的是真话也没人能相信你的。

5.学生朗读。

●交流《蝉和狐狸》

1.狐狸想吃蝉。他想让蝉从树上下来,以便他捕食。

2.学生练读狐狸的话。

3.聪明,善于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怀有戒心。

4.乌鸦在狐狸的花言巧语下最终失去了警觉,因而上当受骗。

第四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

(1分钟)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课文中有三个故事,分别是——

2.故事中的狐狸、牧童、狐狸分别说了什么呢?

3.读一读,想一想,他们几个说的话虽然内容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知道什么共同的特点吗?【板书:谎话】

第二板块:细读寓言,感悟寓意。

过渡:他们为什么要说谎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揭开谎言背后的秘密。

【出示学程单】

导学:

●交流《狐狸和葡萄》

1.狐狸为什么说谎呢?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找出描写狐狸馋相的一个词。

【板书:馋得直流口水】

(2)他看到了什么?指名描述成熟的葡萄诱人的姿态。

【只见几串成熟的葡萄】

(3)展开想象,进行语言训练。

看到眼前的景象,狐狸是怎样的神情呢?它心里会怎么想?嘴里怎么说?还会怎么做?【板书:想尽办法】

(4)狐狸想了哪些办法?结果如何?

【板书:白费劲】

(5)指导朗读,注意体会狐狸从兴奋喜悦到失望无助的变化。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教师引读: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

(2)【出示: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思考:你觉得狐狸说的对吗?为什么?狐狸为什么要这样说?

(3)指导朗读。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联系生活说说“狐狸现象”。

(2)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3)补充相关名言:吃不到葡萄的人说葡萄酸。

(4)如果请你对狐狸、对生活中的这些人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交流《牧童和狼》。

1.牧童为什么说谎?(玩)

2.思考:课文中,出现两次牧童大叫,这两次大叫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喊破喉咙,也没有人前来帮忙?

4.联系实际,明白寓意。

(1)如果这个牧童现在还在你的身边,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出示文章最后一段,朗读理解。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5.他是咎由自取。同学们再读这个故事的时候,要把牧童两次大叫读好。

●交流《蝉和狐狸》

1.狐狸为什么说谎?他的圈套是什么?

2.所以,他赞美蝉的时候,一定是极力表演的真诚,同学们试着读一读第二小节狐狸的话。

3.为什么蝉没有受骗呢?(抓住两个要点,一是试探,而是语言)

4.读了这个故事,忽然想到了我们曾经学过的一个故事《狐狸和乌鸦》,乌鸦为什么会受骗呢?

第四板块: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一练》二、三部分。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课题)

二、预习检测

1.指名读寓言,相机正音.

2.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三、细读寓言,感悟寓意。

1.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2.村民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说?

3.哪位同学愿意读一读这两段?尤其要读出牧童喊两次“狼来了”前后不同的心态。

4.你觉得牧童是个怎样的人?

5.牧童说谎得到的结果是什么?

6.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见过听过这样的例子吗?

7.朗读最后一句话。

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做一个有诚信的人,如果一贯使用欺骗的手段对待别人,人们就会对你缺失了诚信。即使你说的是真话也没人能相信你的。

四、读《蝉和狐狸》

1.学生自由朗读。

2.小组讨论交流,相互启示。

3.了解学生自主感悟、互相交流的收获。

(1)这是只怎样的狐狸?从哪看出?

“圈套”在这一课中是什么意思。

他用的是什么计谋呢?

(指狐狸想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它所用的计谋。)

狐狸是怎么用甜言蜜语来打动蝉的?

找出狐狸说的画多读两遍,读出狐狸赞美的语气来。

4.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好课文。

5.读了这一小节后,你有什么想法?

(我们对坏人要时刻提高警惕。坏人说好话是他骗术的一种,我们不能被他的好话迷糊了。

6.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9.学习了这三则寓言,看看这三则寓言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通过一个故事说明道理。最后一句话往往画龙点睛。)

10.推荐学生阅读《伊索寓言》。

作业

设计

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一、二、三题。

家庭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第四题及“缤纷园”内容。


《伊索寓言》练习评测


作业设计目标

1、正确书写本课9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学会积累寓言故事,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
3、通过诵读《寓言两则》,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经典作业设计案例
作业设计设计意图难易程度
除了揠苗助长和鹬蚌相争外,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也是出自寓言故事的,写一写。

帮助学生积累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建议第一课时使用)

☆☆☆
课文直通车。

1、《揠苗助长》的农夫错就错在:,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开导他:。

2、《鹬蚌相争》中的鹬和蚌傻就傻在:,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开导它们:。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建议第二课时使用)

☆☆☆☆
写下你曾经读过的课外寓言故事:
其中你最喜欢读,因为这则寓言
学会积累寓言故事。(建议第二课时使用)

☆☆☆☆
第25课《争论的故事》作业设计目标
1、正确书写本课9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通过诵读《争论的故事》,明白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经典作业设计案例
作业设计设计意图难易程度
点将台(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填空)

1、从丛
草()()前()林()此
2、礼理
()貌道()()睬()由
3、到道
()来味()()处知()
4、座坐
()位()车()下宝()
通过比较,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同音字。(建议第一课时使用)

☆☆☆
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2、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3、争个不停。()
4、一件事情顾全两方面,使用两方面都很好。()
5、一点影子、一点足迹也没有,形容消失得干干净净,不知去向。()
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建议第二课时使用)

☆☆☆
课文直通车。

1、兄弟俩为了怎么吃大雁而争论不休,哥哥以为,弟弟却以为,老人说。

2、故事中的兄弟俩,现在多么后悔啊!如果你现在遇到了故事中的兄弟俩,你想告诉他们一个什么道理?

创造语境,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明白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建议第二课时使用)

☆☆☆☆☆

《伊索寓言》的译本


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伊索寓言》这本小故事组成的集子,其汉译本的出现竟可追至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

伊索是古希腊人,生活在约公元前6世纪,传说曾为奴隶,后获得自由,因善用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其所编写寓言经后人加工,结集成《伊索寓言》广为流传。《狼和小羊》、《农夫和蛇》、《狐狸与乌鸦》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均出于此。《伊》存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寓言创作影响颇深。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翻译高峰期,主要由耶稣会传教士翻译大量西方作品。《伊》第一个中译本《况义》即现于此时(1625年),由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口述,我国张赓笔录,收作品38篇,大部分为伊索寓言,据称只有抄本存于巴黎国家图书馆。噫!只可遥想,不得亲见,甚憾。

《伊》第二个中译本《意拾蒙引》(一译《意拾喻言》)出现在1840年,系英国人罗伯特汤姆翻译,署名蒙昧先生著,门人懒惰生编译,由当时的出版机构广学会出版,收寓言82篇。这个版本大抵是有违碍之处,让清政府的高官不大得劲,于是遭到查禁,因此存本无几。不过一些学者对此颇为怀疑,真实情况如何尚未有定论。只是存本稀罕倒是真的,全世界现有四本,英国、日本和香港各存一本,第四本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国内发现。天可怜见,小子在网上找到一幅此书的图片(见图),得以过过眼瘾;又多亏图书馆的检索系统,见到此本中若干文章,用文言文写成,只是看着希腊的狐狸乌鸦口吐之乎者也,感觉有点怪。

1888年,其第三个译本《海国妙喻》由天津时报馆印行,署名张赤山译,收寓言70篇。这个译本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较有名气的一本书,只是有学者认为书中所录故事,出处较为复杂,并非全为伊索寓言。此后,国内又多次有人翻译《伊》,如林纾、汪原放等人均涉足其间。

《伊》在现、当代最出名的译本,自然要属周作人译和罗念生译两种。小子不才,没见过世面,看到一本1955年初版印刷的周译《伊索寓言》,激动得不行。此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封面已黯淡不清,大约黄绿色,上画《狮子和驴》的绘图,署译者名周启明(即周作人),竖排繁体印刷。书中收寓言358篇,系根据法国EmileChambry编订伊索寓言(1927年巴黎出版)的希腊原文译出。前言称对文章不加选择,文句亦无增减。此本寓言数最多,翻译简洁明快,只是老先生爱用生涩字眼,读起来有些拗口,难免有人大叫:行不得也,哥哥!

罗本系由罗念生、陈洪文等人合译,198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本收作品330篇,语义简明、流畅,是广为所知的译本。只是其因无意义和低级趣味等原因删去16则故事,感觉有点别扭,不过亦无大碍,广东人谓之麻麻的马马虎虎啦!

《伊索寓言》在国内至少有数十版本,翻译精度、广度参差不齐,以致有些泛滥成灾,虽不无可信之处,亦不能全然放心。各本因翻译来源不同,总有所出入,即使周本收录最广,也不能称全本。盖因伊索本人就是隐隐约约的形象,后人又不免混淆这些作品的来源,到底不能一窥全豹。

推荐译本《伊索寓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出版,译者周启明《伊索寓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译者罗念生等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4、“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5、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积累迁移,指导写字。

狸、葡、萄、馋、酸

 第二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1、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 (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 (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 (真话)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2、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四、迁移积累,指导写字。

慌、贯、谎、粪、戒

 第三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使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谁这么聪明呢?(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

 2、自读反馈。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2、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3、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

 (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理解“有诈”。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

 (露出了真面目)

 4、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四、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五、书面作业:

完成《练习册》、《语文补充习题》作业。

2018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伊索寓言》备课教案


2018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伊索寓言》备课教案

12.伊索寓言

一、设计理念

“教材只是个例子”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并学会用“抓住寓意与故事之间联系”的方法学习伊索寓言,并且迁移运用这种方法,为《蚂蚁和屎壳郎》编写寓

意,实现“为迁移而教”的目的,让学生初步掌握学寓言的方法,从而打开学寓言的一扇大门。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初步掌握“抓住寓意与故事之间联系”的方法学好三则寓言的寓意。

2、通过故事与寓意之间的比较回读、仔细品味,体味寓言中蕴含的寓意,尝试为《蚂蚁和屎壳郎》这则伊索寓言编写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梳理归纳

1、屏幕阅读《伊索寓言》相关背景资料,汇报交流:得到了哪些信息?及时总结。

2、引入课题。

3、自由朗读,整体感体课文,要求:读准、读通三则寓言故事。

4、汇报读书后的感受,随机归纳梳理。

预计学生会汇报(1)故事内容简说;(2)对角色的评价;(3)对寓意的个性理解。

过渡语:读了这测寓言,大家已经基本了解了故事内容,但这还不够,学寓言,不仅要读懂内容,还要理解寓意。

(二)找准寓意,初步理解

1、快速默读寓言故事,把寓言中表明寓意的相关语句划出来。

2、交流汇总投影出示三句寓意:都在文末,点睛之笔(精练、概括)。

3、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寓意、提提问题。(提醒:抓关键词)

过渡:这些语句都表达了几则寓言的寓意,请同学们把这几句话放回文中,用心默读思考:寓意是怎么从故事中得出来的?试着找找故事与寓意的联系。

(三)抓住联系,深入体悟

1、默读第一则《狐狸和葡萄》,自主找故事与寓意之间的联系。

2、指名读故事,齐读寓意,反馈交流。

3、教师随机小结点拨。

4、小结方法: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寓意是怎样与故事联系起来的?

5、齐读寓意,强化感知。

6、自主尝试,运用方法学《牧童与狼》、《蝉和狐狸》。

7、反馈交流,随机点拔,发现、梳理后两则寓言的故事和寓意的有机联系。

8、再次小结方法,读寓意。(寓意是紧密联系故事,从故事中精心提炼出来的,与故事密不可分、水乳交融)

9.教师出示从另一个角度提炼的《蝉和狐狸》的寓意:“一个居心不良的人,不管用多少花言巧语来掩饰自己的阴谋,总有一天会被人识破的。”

请学生运用方法评议。

过渡:《伊索寓言》就是通过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得出道理的,在语言的最后用依据精练的话点名寓意。这是伊索寓言的特点。

(四)迁移方法,尝试概括寓意

1、为从《蚂蚁与屎壳郎》写寓意。

2、交流、评比优化

3、教师出示下水文,师生评议。(五)作业

运用抓联系的方法,拓展读《伊索寓言》

敢于挑战,尝试个性化理解寓言故事

附件:

蚂蚁与屎壳郎

夏天,别的动物都悠闲地生活,只有蚂蚁在田里跑来跑去,搜集小麦和大麦,给自己贮存冬季吃的食物。屎壳郎惊奇地问他为何这般勤劳。蚂蚁当时什么也没说。

冬天来了,大雨冲掉了牛粪,饥饿的屎壳郎,走到蚂蚁那里乞讨食物,蚂蚁对他说:“喂,伙计,如果当时在我劳动时,你不是批评我,而是也去做工,现在就不会忍饥挨饿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这个故事说明,凡事要事先做好打算,做到有备无患。

B这个故事说明,目光短浅,只贪图眼前享受,没有长远打算的人,早晚要吃亏的。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伊索寓言的教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学习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学习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2、查阅资料,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

二、初读寓言、读通读顺。

1、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2、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

3、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应提醒学生注意: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2、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3、“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4、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积累迁移,自学写字。

狸、葡、萄、馋、酸

《伊索寓言》导学案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则寓言《牧童和狼》。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抓住重点词语,读懂课文。

3、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4、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5、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二、学习第三则寓言《蝉和狐狸》

1、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自己讲一讲。

2、初读寓言《蝉和狐狸。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

3、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4、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5、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三、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四、当堂检测

完成《练习册》、《语文补充习题》作业。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伊索寓言》三个短小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让人情不自禁地要循着故事情节读下去。故事结尾,一句精炼的话语道出寓言的深刻内涵,引发学生去思考,去回味。为了使得教材的有效性得以更好的发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1.充分发挥想象。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常常会有一些可供学生进行想象的空间存在。例如《狐狸和葡萄》一课,狐狸会想尽办法吃葡萄,于是我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学生兴趣来了,尽情地交流:

有的学生说: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来,但却失败了。

有的学生说:它拿来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还是不能够着。

有的学生说:它用向葡萄扔一把小石子,可落下来的都是劣质的,不能吃.

还有学生说:它去爬葡萄架,可葡萄架的棍子太细太软,它的爬树的本领不行,跌的哇哇直叫.学生的想象力让我欣喜,然后我再让学生体会狐狸此时的心情,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了前面充分的理解作铺垫之后,故事的寓意学生自然而然就说出来了。

2.恰当运用表演。在语言故事《牧童和狼》中,先后写到了牧童的两次大叫。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体会,自己琢磨这两次的大叫有什么不同。有所体会之后,让学生开始表演了。虽然第一次表演不成功,但让学生评价后,同学们知道前几次牧童喊"狼来了"时,村民应表现出焦急的样子,在最后一次喊"狼来了"时,村民的再也不理睬牧童的话语,最后在出色的表演中学生揣摩到了牧童的心理,肢体语言传递出的是他们对牧童否定,对寓意的深刻领会。

3.注意故事对比。《蝉和狐狸》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故事《狐狸和乌鸦》有其相似之处,但一贯被视为狡猾的狐狸在这则故事中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抓住这个不同结局,我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乌鸦会上当而蝉没有呢?这个以旧带新话题吸引了学生,他们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时,自觉地探究出蝉的聪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诉我们的深刻寓意。

伊索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2、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两则外国寓言并概括寓意,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3、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寓言,并概括寓意。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一、导入新课

学生表演,其他学生猜内容。

《掩耳盗铃》。引入课题。

二、了解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其他事物。

伊索,古希腊寓言家。《伊索寓言》,寓言故事集。

三、 小组合作,分析情节,感悟寓意

1、分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情节,感悟其寓意。

学生听录音,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对话,其中也穿插了赫耳墨斯的神态和心理描写,请找出来,说说这些描写表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概括寓言的寓意。

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带着对寓意的感悟,分角色朗读课文,想想收获。

(3)小结。

寓言,寓理于事,所以读寓言要从分析情节入手,概括寓意。

2、学生自主阅读《蚊子和狮子》。

诵读感知,思考。

(1)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

(2)蚊子为什么败给了蜘蛛?

《蚊子和狮子》寓意是什么?

(智者胜,骄者败。)

看起来,不管是神,还是动物,都能给人启迪,就看我们是不是有一双慧眼,能从有限的故事情节里抓住它。

3、发散思维,多角度理解寓意。

下面,我们抛开前面的分析、结论,换个角度,看看会得到什么启示。

(1)蚊子是很聪明,但也有失败的时候,说明智者也未必常胜。

(2)蚊子战胜了狮子,但蜘蛛却战胜了蚊子,说明一物降一物。

教师示范第一题,第二题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一篇寓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人很多不同的启示。激励学生从更多角度分析情节,概括寓意。

4、要表现以下寓意,该选用那些情节呢?

警示人们,危险常在麻痹大意时发生。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 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5、师生共同总结。

(1)故事表现寓意,读好寓言,就要从情节入手,概括寓意。

(2)寓意决定情节,写作寓言,就应该根据寓意安排情节。

(3)寓言是通过对现实想象而来的,要写好寓言,就必须好好想象并安排具体情节。

四、拓展与延伸

读故事,说寓意。

狮子和兔

狮子发现兔子正在睡觉,便想趁机吃掉他。这时,狮子又看见有只鹿走过,便丢下兔子去追赶鹿。兔子听到声响,马上跳起来逃跑了。狮子使劲追鹿,仍没有追到,于是又回头来找兔子,却发现兔子早已逃之夭夭。狮子说:我真活该!丢掉已到手的食物,却贪心去追求那更大的希望。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伊索寓言》,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在下节课向同学们讲述。

2、根据所给的题目自编一篇寓言。

嘴和眼睛的对话。

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两则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讽刺妄自尊大理 智者胜

爱慕虚荣 骄者败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伊索寓言》——钱钟书”,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钱钟书先生,字默存,号槐聚,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十岁入东林小学,在苏州桃坞中学、无锡辅仁中学接受中学教育,十九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1932年在清华结识杨绛先生,次年毕业,赴上海光华大学执教。

1935年,先生与杨绛先生完婚,然后同赴英伦留学。两年以后,先生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副博士(B.litt)学位。之后随杨绛先生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1938年,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先生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校,其间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抗战结束后,先生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在其后的三年中,其作品集《人兽鬼》、小说《围城》、诗论《谈艺录》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1949年,先生回到清华任教;1953年调到文学研究所,其间完成《宋诗选注》,并参加了《唐诗选》、《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先生受到冲击,并于1969年11月与杨先生一道被派往河南“五七干校”。1972年3月回京,当年8月《管锥编》定稿。

1979年,《管锥编》、《旧文四篇》出版。1982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84年《谈艺录》(补订本)出版;次年,《七缀集》出版。

1998年12月19日,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钱钟书(1910~1998)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1910年11月21日生。江苏无锡人。

钱钟书是古文家钱基博的长子,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又广泛接受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1933年大学毕业。1935年和作家、翻译家杨绛结婚。同年考取了英国退回庚子赔款留学名额,在牛津大学英国语文系攻读两年,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一年,于1938年归国。先后担任过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兰田师范学院英语系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英文总纂、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等。1953年起,任文学研究所(原属北京大学,后属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现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82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钱钟书深入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谈艺录》(1948)在沟通中西、广征博引的基础上,包含着对中西诗论中貌异实同的诗心的精微辨析、比较和阐发。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丰富而详赡的中西比较诗论,而且提出了许多前人不曾提出过的问题。以中国古文论而言,有关佛学对中国诗文论的广泛影响的研究,《谈艺录》可以说是首创。以西方文学理论而言,有较大影响的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家许克洛夫斯基,以及丹麦哲学家克尔恺郭特、法国诗人瓦勒利等的理论,在《谈艺录》中,也是首次被运用于中国古文论的研究;对克罗齐直觉说的批评,也是该书最早提出的。《谈艺录》出版后,作者颇感有"言之成理而未彻,持之有故而未周"(《谈艺录》引言)之处。1984年中华书局再版时,除对原书稍作删润作为上编外,又将近年补订的与原书规模相当的部分作为下编。后者不仅于中国古文论中的精华多所钩稽、辨析和阐发,而且对于西方文论,特别是西方当代兴起的新学科、新理论(包括诗禅说、结构主义、拆散或译解体结构主义,以至接受美学等等),也有进一步的、丰富而精审的联类、辨析和比较。他的另一部学术著作《管锥篇》(1979),富有辨伪和辩证精神,对《诗经》、《易经》、《老子》、《左传》、《史记》、《楚辞》、《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古籍,不仅突破了许多人文学科的领域,不株守陈见地作了许多新的考释,而且披沙拣金、钩玄提要、刊谬钩沉、辨析毫芒、熔古铸今,做了许多富有创见的赓扬;并将中西文化和文学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比较和研究。融广博的知识和精卓的见解于一体。这是他的所有学术著作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宋诗选注》(1958)提出了新的选诗原则,在注释上既保持了传统选本的一些基本特色,又突破了传统选本止于注解、疏证的局限,对诗歌创作中的许多问题,贯通中西,做了精见迭出的阐发,对随后的选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钱钟书的学术著作除上述几种外,尚有《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1943年《北京图书馆刊》英文版)、《旧文四篇》(1979)、《也是集》(1984)等。他的许多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维妙维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围城》已被译成多种外文。(敏泽)

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古代寓言二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中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学习难点】

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自学、引领、讨论、点拨

2、查、划、写、记、练、思

【教学准备】

《古代寓言二则》课堂学习活动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先说个谜语给大家猜猜,请听好: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学生回答谜底)

“鞋”在古时候也叫“履”。这节课我就带着我们聪明的同学们穿过时空隧道,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去看一看在那儿发生的一个与鞋有关的故事——《郑人买履》。

二、目标展示

首先请同学们来熟悉并解读下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郑人买履》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三、活动方案

活动1:熟读翻译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是寓言故事,相信同学们对于寓言的阅读不在少数,不过我们今天接触的是文言文。首先我们要学会古文是如何来朗读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同时请2位同学上黑板演示要注意的字音,3分钟之后请每小组代表来朗读,注意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2、同学们读的都非常棒。读书读书,朗读固然重要的,但是古文我们还需要能够读懂文意,下面请同学们根据预习来向大家说说你学到了哪些文言字词?你能够翻译整篇课文吗?等下请同学们向大家展示下你完成的预习问题三。

活动2:文言现象积累

到此我们学习掌握了一些文言字词,那同学们,你觉得那些文言字词是需要重点掌握,哪些句子是与众不同的呢?请小组讨论并向大家展示:

1、归纳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自度其足:动词,(duó)量长短

(2)吾忘持度:名词,(dù)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1)而置之其坐:同“座”,座位

(2)反归取之:同“返”,返回

3、特殊句式积累:

(1)定语后置句:郑人有欲买履者------有欲买履之郑人

(2)倒装句:何不试之以足?------何不以足试之?

活动3:读懂了文章的大意,现在就需要我们来思考文章的内涵了,首先告诉大家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个故事中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吗?而这个故事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又有什么启示?

寓意:做事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相信以往的经验或书本上的教条是愚蠢的,不会成功的。

启示:告诉我们书本上的东西并不一定可靠,根据现实需要大胆地试,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随机应变,不可顽固守旧,不知变通,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活动4:尝试背诵课文及重要字词→小组内一对一背诵,过关

四、归纳总结

这是我们学的第一篇古文,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我们都有什么收获?

示范:1、这节课我掌握了这些重点文言字词;

2、我能够翻译整篇文章大意了;

3、我从这节课中了解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的…寓意;

4、从这两则寓言中我能够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了。

五、教师小结

这则寓言中的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因而闹了大笑话,说明这个郑人的思想僵化、不知变通。而我们以后就要引以为戒,要做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人。

【答案】1.(1)《韩非子》战法2.duódù3.(1)郑人/有欲买履者4.(1)量长短代词,代量好的尺寸5.(1)先自己量好脚的尺码,却将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2)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6.(1)坐,同“座”,座位。(2)反,同“返”,返回。7.郑人买履讽刺了那些固执己见,墨守成规,处理问题不从实际出发,不敢大胆尝试的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

【学习难点】

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自学、引领、讨论、点拨

2、查、划、写、记、练、思

【教学准备】

《古代寓言二则》课堂学习活动单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肯定平时积累了许多知识,谁能说说你读过哪些成语故事吗?(学生回答)

每个成语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成语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今天我们再学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看看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样的故事?

二、目标展示

现在请同学们说说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三、活动方案

活动1:熟读翻译课文

1、昨天我们已经初步接触了文言文的朗读,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同时请2位同学上黑板演示要注意的字音,3分钟之后请每小组代表来朗读,注意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2、我们知道文言文的字词掌握对于学习理解文章是相当重要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们预习来告诉我们你学会了这篇文章的哪些字词?可以展示你完成的预习问题三,并向大家翻译下一课文内容。

活动2:文言现象积累

同学们学习得都很快,现在请你们来说说这篇文章有哪些重点字词和句子是需要我们牢记的呢?

1、古今异义词:

刻舟求剑:求: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

2、一词多义:

自度其足:代词,他的,指代郑人的。

(1)其: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代词,他,指代涉江的楚人。

至之市:到…去。

(2)之何不试之以足:代词,它,指代“鞋子(履)”。

是吾剑之所从坠:结构助词(不译)。

2、特殊句式积累

(1)定语后置句:楚人有涉江者------有涉江之楚人

(2)判断句:是吾剑之所从坠(主语是“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句意是“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活动3:看来大家都进入文言文的学习轨道还是很快的,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这则寓言故事中的“那个人”做了什么事?看他的所作所为你有什么想法吗?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该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活动4:尝试背诵课文及重要字词→小组内一对一背诵,过关

四、归纳总结

这是我们学的第一篇古文,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我们都有什么收获?

示范:1、这节课我掌握了这些重点文言字词;

2、我能够翻译整篇文章大意了;

3、我从这节课中了解了《刻舟求剑》这则寓言的…寓意;

4、从这两则寓言中我能够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了。

五、教师小结

这两篇寓言篇幅都很短小,但却是寓意深刻,学了这篇文章之后,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可千万别犯“刻舟求剑”、“郑人买履”这样的错误。

【答案】1.《吕氏春秋》吕不韦2.jùqì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4.(1)自己从(2)到代词,代量好的尺码助词,无意义5.(1)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2)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6.不能找到剑。给我们的启示是: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7.(1)担心、忧虑(2)拔(3)赶去(4)干枯8.D9.(1)今天我累死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2)他的儿子赶去一看,禾苗已经干枯了。(3)不仅没好处,相反害了它。10.此则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阅读〈伊索寓言集〉》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让学生初步了解《伊索寓言集》及其作者。
 2、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通过过导读,让学生学会读整本的书的基本方法,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读引路,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介绍《伊索寓言集》和伊索其人。
 2、请一两个同学讲伊索寓言故事。
二、明确读书要求,制订读书计划。
 1、伊索寓言版本较多,选择合适自己的一本进行阅读,要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也可以在书上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借来的书: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作记录,也可自抽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言的语句。
 采用各种方式随时留下自己的读书思考痕迹。
 3、制订读书计划,鼓励学生做到每天必看,根据自己的情况大体的、规定一个时间表,一般可在一个月左右完成。
三、后继活动,深化阅读效果。
在全班同学都读完《伊索寓言集》后,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联系具体故事谈谈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有哪些心得,获得怎样的思想启迪,对“我读书我快乐”有哪些体会。

读《伊索寓言》——品位钱钟书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伊索寓言》——品位钱钟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次认识钱钟书是在韩寒声名大噪之时。那时侯正好是初三,对韩寒非常感兴趣。所以无论是什么杂志或者是书籍,只要是关于韩寒的,我都会去看。正好,《初中生》的一本杂志上说韩寒现象类似与钱钟书现象,当时很纳闷,钱钟书是谁?于是便问了同学,知道了他的长篇小说《围城》,巧的是,当时人意正在阅读《围城》,她对我说令她印象最深的是钱钟书在描写一个小男孩时这样子写道:“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的差点害相思病,活象报上讽刺画里中国人的脸。”乍一听非常有趣,于是便借了本《围城》来看,这不看还好,一看,我便被他的文学才华所深深的折服了。

钱钟书是江苏无锡人,他出生的那天有人送来一本《常州先哲丛书〉,伯父为他取名为“仰先”,即“仰慕先哲”之义,直至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父亲为他正式命名为“钟书”。

钱钟书当年考清华的时候,年仅19岁,其考试成绩中,英、文俱佳,然而数学却才只得了15分,清华校长罗家轮因为爱才,破格录取了他,钱钟书也果然不负罗校长的器重,他在清华园学习期间,其心理学、英文、中国古代文学成绩特别优异。概括来说,钱钟书的文学才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得力于自己的先天素质,另一方面则是自己超乎常人的勤奋。钱钟书记忆力惊人,可谓过目不忘,而他泡图书馆之勤之久也是罕有人至,并且他看书时有个怪癖,喜欢用又黑又粗的铅笔画下佳句,并在书旁写下评语,清华藏书中的画线和评语大都出自此君之手笔。

我一直很纳闷,睿智如钱先生,似乎不该有如此糟的数学成绩,因为从他的文学作品里可以看出他的推理能力是极为高超的,数学理应不错,于是我便查了些资料,据钱钟书的夫人杨绛说:“当年钱钟书父亲把钱钟书抓去教数学,教不会,发狠要打,又怕被哥哥听见,只好拧肉,钱钟书当时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由此看来,钱老先生教育方法的不佳,使钱钟书后来对数学敬而畏之,畏而避之,避而远之了。这种敬畏感,在他无处不令人捧腹大笑的《围城》中也看的出一些蛛丝马迹,不然方鸿渐就不会在处遇唐晓芙时说:“难道学的是数学?那太利害了。”也不会在褚慎明问他是否对数学逻理用过功没有时回答:“我知道那东西太难,从没学过。”文化昆仑钱钟书先生竟把数学视为毒蝎猛兽,那真是太孩子性了,染而去使他与我们的距离拉近了许多。

钱钟书的趣事还有挺多。有一次古典文学组的人找他借钱,他问需要多少,答:“500.”他说:“这样吧,不要提借,我给你250,不要来还了。”同一个人两次来借,他还是如法炮制,依旧对折送人。他当副院长期间,给他开车的司机兄弟出车上街撞伤行人,急切中找他借医药费,听清情况后,他问:“需要多少?”司机答:“3000.”他说:“这样吧,我给你1500,不算你借,也不用还了。”后来有人说,钱钟书到底是数学不好,只学了个被二除,假如有人来借百万,那又该怎样呢?

钱钟书还有许多痴气、傻气,他手舞足蹈看《福尔摩斯探案集》,还有他在妻子脸上画花脸,在女儿被窝里藏扫帚,“埋地雷”,他帮猫打架不怕天寒地冷,他还爱看儿童动画片。他看《西游记》时更是与众不同,边看边学边比划,口中发声低昂不止,时而孙悟空,时而猪八戒,腾云驾雾,“老孙来也”,“猴哥救我!”看过了舞过了还没过瘾,又左挑点毛病,右挑点遗憾,一连写了好几篇短评,起个化名装入信封,歪歪斜斜地模仿小学生字体写上投寄地址,8分钱小邮票一贴,扔进邮筒,上海《新民晚报》编辑接到来信,莫名大惑:“这是哪里的小孩子的恶作剧,怎么连个地址也没写,稿费寄给谁?”拆开一看,文章真好,正是热点话题。

然而更让人佩服的是钱钟书的文学笔调,智慧而有尖锐,调侃之间却道出了人间百态。例如他在题为《窗》的文章中由窗联想到了门,叙述了门与窗的关系,他说:“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他还举离子说到:“一个外来者,大门请进,有所询问,有所要求,他至多是个客人,一切要等主人来决定;反过来说,一个钻窗子进来的人,不管是偷情还是偷东西,早已决定来替你做个暂时的主人顾不得你欢迎和拒绝了。而从前门近来的只是形式上的女婿,虽经丈人同意,还待博小姐欢心,从后窗进来的,才是女郎们把灵魂和肉体完全托付的真正情人。人对自然的胜利,窗子也是一个,这种胜利,有如女子对男子的胜利。”真是让人拍案叫绝的一段话,把窗子的内在涵义全部解剖到了我们面前。钱钟书在《吃饭》的这篇文章中还说道,吃饭有时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是吃菜,正如讨阔老的小姐,宗旨并不在与女人。他在文章中又吃饭联想到了人的等级,联想到了宗教。德国古诗人白洛柯斯把上帝比做最伟大的厨师,钱钟书说这样的厨师不做也罢。为什么?因为只有为他弄了饭给他吃的人,才支配我们的行动。譬如说,一家之主,并不是那些赚钱养家的父亲,倒是那些乳臭未干、安坐着吃饭的孩子,当然父亲是不会愿意承认这一点的。所以,他推出了一个结论,肚子一天到晚要我们把茶饭向它祭献,不是我们的上帝是什么?“把饭给有饭吃的人叫请饭。自己有饭吃而去吃别人的,那叫赏面子。自己无饭吃而去吃别人的,赏面子就变为丢脸了。然而如果一个人请饭,那可以使客人间隔许多天不在背后说主人的坏话,所以他建议,做人要多多请客吃饭,而他呢,恭候诸君邀请,努力奉行猪八戒对南山大王手下小妖说的话:”不要拉扯,待我一家家吃来。“钱钟书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他曾说:”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有一次英国女记者要采访他,他说:”小姐,既然你觉得鸡蛋好吃,那又何必认识生蛋的那只鸡呢?“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钱钟书被批斗挨打,被迫写思想汇报,被逼搬家,被强制清洗厕所,被剃阴阳头,然而他却不受影响。钱钟书生活在一个农业大国,但是他却没有小生产者的狭隘观念,而是放眼世界,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并将中、西文化糅合在一起,这使他的作品贯注了一种强烈的现代感。他的文学作品在当时有别于其他一般作品,然而这才是真正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作为一个文人,一个学者,一个知识分子,他用笔杆子辛辣的讽刺了这个社会,并对这个社会进行了诠释。他一心专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有人说,钱钟书很幸运。的确,钱钟书很幸运,他幸运的生在了一个特定的时代,幸运的遇到了一位伯乐。在古时候。文人可凭一篇文章,一首诗被皇上赏识而被破格录用,文革时期,交白卷也可上大学,然而,时代在变,钱钟书似的人物对于现在来说几乎无处可寻,因此钱钟书也只能成为一个传奇,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来源:榕树下·(作者晴天小嵋)·(责编高鲁剑)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寓言二则》导学案


内容预览:

古代寓言二则

一、学习目标:

1、理解两则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及其现实意义。

2、掌握重要的词句:履、度、操、反、遂、宁、涉、遽、契、是、惑。宁信度,无自信也。是吾剑之所从坠。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文。

二、学习重点:

目标1、2

三、学法指导:

1、本篇课文是我们进入中学所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应先从正确、流利地朗读入手。在学习本文之前,请先借助书下注释中出现的注音练习朗读和正确地断句。

2、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主要是能疏通文字,理解文章的含义,掌握关键词的意义。书下注释把一些关键的字词解释出来,在老师上本文之前,你一定要把书下注释好好看看,做好预习工作。平时可以自备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帮助学习。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同学们,小时候,你们一定听过许多寓言故事吧。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两则古代寓言,探讨一下它们都寓寄着哪些道理?这些道理在今天又有什么现实意义?

请在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写在下列的横线上,并选择一两个讲给本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听听。

正确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前提,让我们来一起来正确地朗读课文吧。在朗读课文之前,请你先认真做以下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郑人买履()(2)遂()不得履

(3)宁()信度()(4)遽()契()其舟

(5)先自度()其足(6)所从坠()

2、用/为下列句子正确断句。

(1)楚人有涉江者

(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3)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举行朗读比赛,看一看谁读得最准确、最流利。

在正确朗诵课文之后,我们结合书下注释,学一学本文的许多重点字词及文言常识。

4、填空。

《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是战国末秦相________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而忘操之(2)及返

(3)遂不得履(4)遽契其舟

(5)何不试之以足(6)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6、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而置之其坐。同,意思是。

(2)及反。同,意思是。

7、区别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义。

①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②先自度其足()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③至之市()

而忘操之()

而置之其坐()

何不试之以足()

是吾剑之所从坠()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反归取之()

○4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

8、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宁信度,无自信也。

(3)是吾剑之所从坠。

(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9,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导学1~8。

(三)合作探究。

1、《郑人买履》中操持取都是拿的意思,你能说出它们之间的意义和用法有什么区别吗?

2、《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

3、这两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4、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

5、这两则寓言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延伸拓展

1、填上合适的字组成成语。

()人摸象()人忧天()人寻味

()人之危()人相轻()人师表

()人君子()人买履()人深省

()人头地()人心弦()人唯亲

()人善任()人窒息()人而异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北人①生不识菱②者,仕于南方。席上啖③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②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③啖: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仕于南方()

②席上啖菱()

③或曰:啖菱须去壳。()

④欲以清热()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同步导学:能力提升、中考之窗。

......

《七年级语文《伊索寓言》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