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必修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高中必修三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7

必修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必修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必修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学法指导
1.本课线索: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为国家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但“文革”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的伤害,耽误了不止一代人。“文革”之后,人们更加理解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党和政府更加致力于发展教育,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呈蓬勃发展的势头。
2.现代教育的发展重点是两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17年教育发展的概况,二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时机基础知识时,对这两个时期指导思想、方针、教育发展的成就要识记理解清楚。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文革”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两年,不要错误的把它归在改革开放时期,这两年的重点是整顿、恢复。
二、知识结构
www.JAb88.COm

三、重难点分析
1.全面认识建国后教育领域得两次高潮
(1)两次高潮:建国后到文革、1978年以后。
(2)主要原因:
①政治上,建国到文革这一段时间里,党和政府对积极支持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成立中科院,提出“双百方针”,改造发展教育。而在“文革”后,国家和政府又重新重视科技文化的发展,实施了“863计划”,提出重新贯彻“双百方针”,实施“211工程”加大支持教育事业的力度。
②经济上,建国之初到66年,我国迫切需要发展国民经济,于是要求科学文化为这一目标服务,如两弹一星,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搞经济建设。此外,双百方针的提出,就是为了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经济建设服务;文革后,由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要,要求我国的科技文化要进一步发展适应新形势,因此,党和政府又再一次地大力发展科技文化,像“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等。
(3)反映的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的科技文化发展,是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体现。
(4)经验教训:教训: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现代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前途,从世界来看,哪一个国家重视教育,那么这个国家就兴旺发达,例如二战后的日本和德国的迅速崛起于重视人才和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国家的兴旺和发达与重视教育的程度是分不开的。
3.教育的复兴的原因(方针措施)
(1)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
邓小平亲自领导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和全国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在1977年冬天恢复了中断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同时,教育界开始了全面恢复和整顿被“文革”搞乱了的教育秩序,学制的恢复与重建,使学校教育迅速摆脱混乱局面,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明确了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4)推动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211工程”,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涌现了一批以北大方正为代表的新型校办企业,发挥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方面的智力优势,进一步密切了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
(5)推动教育改革
推行多种教育模式,特别是扩大教育投资方式,实行政府办学为主,鼓励民间办学,还启动了希望工程。
(6)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国家出资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设,并在西部180多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进一步实施东西部对口支援,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4.人民教育的奠基
时代背景具体措施影响
新中国成立
①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教育事业回到人民的手中。
②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确定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③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④发展全日制学校,建立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扫除文盲,培养人才。
1949~1965年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四、易混易错点辨析
例1.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最深刻的经验教训是()
A.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B.人们教育为人民
C.无论在任何时候,必须以教育为中心
D.优待知识分子就能办好教育
答案:A。
辨析:总结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改革开放后重视教育发展,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各项事业蓬蓬勃勃。历史证明,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前途。故答案为A。
例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加合理。高等教育出现这一繁荣景象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制定了正确的教育方针B.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C.实行改革开放D.经济迅速发展
答案:B。
辨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教育的繁荣与以上四个选项都有关系,但从“文革”中得到的教训是,只有在安定团结的局面下,我国各项事业才能健康的发展。故答案为B。
例3.对于我国加大西部教育发展论述正确的是()新课标第一网
①加大西部教育发展力度
②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
③在西部8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
A.①②③B.①②③C.①②D.②③
答案:C
辨析: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近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故答案为C。
例4.右图拍摄于我国的哪一历史时期()
A.建国初期B.十年探索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答案:C。
辨析:图片再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学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情景。故答案为C。
例5.邓小平复出后,在教育工作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为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
②整顿恢复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③组织编写新教材
④启动“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D.①④
答案:B。
辨析:启动希望工程是由共青团中央推出的。故答案为B。
五、体验高考
例1.(2009广东)《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20世纪70年代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D.21世纪初
答案:B.
辨析: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于1986年7月1日起施行。故答案为B。
例2.(2009浙江)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答案:A
辨析:1977年恢复高考。四人帮被粉碎是在1976年10月;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国宣布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是在1995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始于1978年5月。故答案为A。
例3.(2007广东)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是()
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B.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C.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D.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答案:B
辨析:注意时间限制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词。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针,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故答案为B。
例4.(2007全国Ⅱ)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这()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B.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
C.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D.意味着拨乱反正的完成
答案:C
辨析:十年动乱结束的标志是1976年粉碎“四人帮”;宣告了改革开放开始的事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拨乱反正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的。故答案为C。
例5.邓小平复出后,在教育工作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为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
②整顿恢复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③组织编写新教材
④启动“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D.①④
答案:B。
辨析:启动希望工程是由共青团中央推出的。故答案为B。

精选阅读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要求

1、了解新中国十七年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等史实

2、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国等重要史实。

3、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认识到“课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4、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树立勤奋学习、成人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

2、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3、过程与方法:中心问题分析

4、情感态度价值观建国后新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教学过程

导课:本课引言讲述了山西一个小山村通过办教育面貌焕然一新的事例,说明教育对社会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课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拉开序幕、制定方针、初具规模。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拉开了新中国教育奠基工程的序幕,建立人民的教育事业;接着是解决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初具规模。

指导学生概括:新中国教育是在什么背景下拉开序幕的?人民政府是怎样让教育事业回到人民手中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什么背景下何时召开?有何重要决议?新中国的人民教育是如何建立的?为发展教育,党和政府制定了哪些教育方针?取得怎样的成果?

二、动乱中的教育

通过材料、图片让学生认识以下问题:

“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

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出现过一些偏差。在“大跃进”的年代,各地出现了“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20世纪60年代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临崩溃边缘。

三、教育的复兴

教师:文革结束后教育的蓬勃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教育探索道路成功的一段。

学生看书,结合对文革结束后对教育领域的认识理解,归纳中央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措施。

1、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

“文革”结束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邓小平同志刚一复出,就深刻敏锐地认识到教育这个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存危亡的重大问题的严重性,他自告奋勇抓科技和教育工作,亲自领导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和全国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教育界知识分子数以万计的冤假错案被平反,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教育的春天来到了!

高考制度在“文革”期间被废除了十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档。在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下,教育界冲破重重障碍,在1977年冬天恢复了中断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广大教师精神振奋,教育界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同时,教育界开始了全面恢复和整顿被“文革”搞乱了的教育秩序,学制的恢复与重建,使学校教育迅速摆脱混乱局面,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针对中小学教材短缺和混乱不堪的局面,邓小平同志指示要加强教材建设。教育部积极组织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这对于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基本保证。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国家规定了教师节,颁布了《教师法》,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获得普遍的提高,尊师重教逐步形成风气,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邓小平教育理论全面阐明了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明确了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高屋建瓴,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在其指引下,我国教育战线锐意进取,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在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法》、教育投资上、中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社会办学、“希望工程”等各领域进行改革,取得进展。

4、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211工程”,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涌现了一批以北大方正为代表的新型校办企业,发挥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方面的智力优势,进一步密切了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

5、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国家出资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设,并在西部180多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进一步实施东西部对口支援,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小结

过去50年,是共和国教育事业在艰难曲折中发展的50年。50年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英明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艰苦奋斗所赢得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空前发展的辉煌成就将永载史册。迎着新世纪的曙光,我们豪情满怀。中华民族的未来是辉煌灿烂的,中国教育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我们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也可以用问题总结:现代中国教育事业是怎样走过来的?你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习题反馈:

见课件和评价手册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学设计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和教育的复兴,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教育的三个阶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拉开序幕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措施和一系列教育方针
(2)说出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的严重破坏以及文革结束后教育蓬勃发展的概况。
2.能力目标:
(1)理解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和“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
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
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有差距。有些学生基础知识比较差,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难点问题更是应该多角度进行解决。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初步把握本课概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利用引言导入,本课引言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教育回到了人民手中,人民政府就着手进行教育改革,开始筹划建立人民教育,这段说明新中国成立是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础。第二部分,通过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的具体事例,说明人民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重视。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问题:通过观察引言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为什么说新中国成立是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回答后导入新课。然后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出示中日教育和经济的关系表格和文字材料
材料1据统计,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了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材料2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88%。1965-1970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材料3
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
年份1952196319701976
产值17368219695544
——《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中日比较材料,探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通过师生对话,使学生从历史的悲剧中认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道理。
探究二:请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如何理解“三个面向”这一新时期的教育指导方针?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分析新时期的教育指导方针的伟大意义。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完成学案表格,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1.人民教育的奠基
(1)时代背景(2)具体措施(3)影响
2.动乱中的教育
(1)这种曲折出现的原因
(2)表现
(3)教育遭到的破坏以及不良影响
3.“教育的复兴”
(1)措施(2)原因
十、教学反思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完成表格。
时期方针措施影响
奠基时期
挫折时期
发展时期
指出,在新世纪,我们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坚持“三个面向”,才能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二、预习内容
1.人民教育的奠基
从“时代背景”、“具体措施”和“影响”三方面掌握新中国17年教育概况
2.、动乱中的教育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曲折出现的原因
(2)表现
(3)教育遭到的破坏以及不良影响
3.“教育的复兴”
阅读课文找到文革以来,党中央和人民政府为复兴教育采取的措施并分析新时期教育向前发展的原因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写下来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和“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以及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
2.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和“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
3.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
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二、学习过程
第一目人民教育的奠基
出示知识结构表格。从“知道时代背景”、“了解具体措施”和“认识影响”掌握。教师简要概括奠基时期的时代背景,师生共同了解该时期重要的教育方针和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时代背景具体措施影响
新中国成立
①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教育事业回到人民的手中。
②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确定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③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④发展全日制学校,建立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扫除文盲,培养人才。
1949——1965年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第二目动乱中的教育
阅读教材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践踏的内容,通过对话认识“教育革命”时期广大青年学生失去受教育的权利,失去青春,失去幸福权利的多桀命运。
设问:这种曲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进而根据课文整理本目的要点:
1、这种曲折出现的原因:“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2、表现:学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
3、教育遭到的破坏以及不良影响: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中国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探究一:
出示中日教育和经济的关系表格和文字材料。:
材料1据统计,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了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材料2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88%。1965-1970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材料3
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
年份1952196319701976
产值17368219695544
——《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
设问:阅读中日比较材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师生对话,使学生从历史的悲剧中认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道理。
第三目“教育的复兴”
请学生们阅读课文,找到文革以来,党中央和人民政府为复兴教育采取的措施。
1、措施:
①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拨乱反正,全面整顿。恢复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②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③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④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A基础教育方面:普及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
B中等教育方面: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C高等教育方面:增设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
D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社会办学应运而生
⑤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实施“211工程”计划
⑥启动“希望工程”
⑦加大西部教育发展的力度。具体做法:国家出资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设,并在西部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探究二:请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如何理解“三个面向”这一新时期的教育指导方针?
2、新时期教育向前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三反思总结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完成表格。
时期方针措施影响
奠基时期
挫折时期
发展时期
指出,在新世纪,我们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坚持“三个面向”,才能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当堂检测
1.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A.制定新的教育方针B.德育放在重要位置
C.倡导“两种教育制度”D.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2.关于新中国成立17年后教育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表述不正确的是()
A逐步形成比较完整国民教育体系B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
C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建设人才
D高等学校已成为全国科技事业的生力军
3.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道路上出现偏差的根本原因是()
A“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B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C“文革”的发生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4.下列关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A在“大跃进”的年月获得了突破式的发展
B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遭到破坏
C“文革”时期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D“文革”时期学校秩序混乱,但整个民族素质大大提高
5.邓小平复出后,在教育工作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为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②整顿恢复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③组织编写新教材④启动“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D①④
6.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教育方面提出的指导方针是()
A优先发展教育B尊师重教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D科教兴国
7.改革开放后,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制定《义务教育法》
B对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
C高等教育方面,增设了一批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
D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多渠道筹措经费为主、国家拨款为辅的体制
8.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有()
A大力实施素质教育B加快课程教材改革
C促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D着手实施“211”工程
9.为帮助贫困的失学少年上学,国家启动了:()
A、科教兴国战略B、希望工程C、春蕾计划D、《义务教育法》
10.新时期我国在基础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有()
A制定了义务教育法B实行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
C建立了学位制度D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
11.下列关于新时期高等教育表述不正确的是()
A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B建立了学位制度
C改革高校招生和分配制度D严格控制学校办学自主权
12.对党和政府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②国家出资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设③在西部80多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④进一步实施东西部对口支援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参考答案1ADACB6CDDBA11DC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选择题
1.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有几次大的变革,改变中国教育方向的事件是(C)
A.国民政府第一次教育行政会议B.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C.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D.新中国成立
2.新中国初期,刘少奇从中国实际出发,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即(A)
A.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B.老解放区教育制度和苏联教育制度
C.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苏联教育制度D.新解放区教育制度和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
3.“文革”时期,教育事业损失惨重,其造成的影响不包括:(C)
A、八九十年代出现人才断层现象B、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为下降
C、彻底抛弃封建儒家文化的糟粕D、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4、1998年对3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他们心中曾为中国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选择邓小平的占89%,究其原因有(D)
①文革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恢复高考②邓小平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④邓小平提出“教育大革命”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5.2001年,中国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但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势在必行。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就体现了教育(A)
A.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B.历史性作用
C.统筹性作用D.全局性作用
6、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邓小平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又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中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一句空话”。
材料二: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中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1)根据材料一回答邓小平是怎样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的?
(2)材料二中江泽民的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3)材料二与材料一观点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4)为了“根本大计“的实施,我们对发展中的教育还该思考和实践一些什么?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包括建国后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措施和方针;“文
革”对教育的破坏;恢复高考及“科教兴国”战略。
②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综合国
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2、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图表: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明确其原因;
②资料回放:新中国教育的初步成效相关图片;“文革”教育相关图片;“希望工程”相
关图片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教育发展的轨迹;
③问题探究:对比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实质,让学生
明确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建国后新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观和
人生观,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责任;
②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③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材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和教育的复兴,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教育的三个阶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伴随着开国大典的隆隆礼炮声,新中国的教育工作逐渐拉开了帷幕。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三个要点:拉开序幕、制定方针、初具规模
1、拉开序幕:
①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
1949年10月1日由毛泽东同志签发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各地人民政府和军管部门出面接管了原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各级各类学校,复课开学,同时对所有学校进行了初步改革,确立了国民的道德素质标准和培养新社会所需新人的教育目标。根据1950年政务院的有关规定,接收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改为公办和中国人自办且由政府补贴的私立院校。同时接收了外资津贴的中小学,初步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使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人民的手中。
②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面向工农开门。
建国以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作为重要的任务和工作。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1954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
2、制定方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正式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初具规模: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1)表现:
①大力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
②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
③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
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2)意义: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奠定了共和国教
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动乱中的教育:
1、表现:
①学校停课,教育战线混乱(红卫兵大串联、“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
②废止高考制度,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1966年废止高考,※张铁生交白卷成英雄
1973年,正在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插队的张铁生被推荐参加大学考试。6月30日,在理化考试时,他仅做了3道小题,其余一片空白,却在试卷背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张铁生诉说了自己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的心理冲突,发泄他因不忍心放弃集体生产而躲到小屋里去复习功课,而导致文化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不满情绪。
同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编者说:“张铁生的理化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却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8月20日,《人民日报》又转载了张铁生的信,又另加编者按语“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发人深思。”随后,全国各地报刊纷纷转载,张铁生一夜之间成了名噪全国的勇于交“白卷”的反潮流英雄。
1973年,张铁生顺利地被铁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录取。1975年,第四届人大在北京召开,张铁生当选为人大常委。1975年8月张铁生升任铁岭农学院领导小组副组长、党委副书记……1983年3月23日,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公审张铁生反革命案件。3月25日,该法院判处张铁生15年徒刑,剥夺政治权利3年,刑期从1976年算起。张铁生在辽宁省凌源监狱里度过了漫长的刑期。1991年10月,张铁生出狱。
2、原因:“文革”十年中,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3、影响:(注意关键词:破坏、缺乏、下降、拉大)
使教师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导致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三、教育的复兴:
1、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
①全面整顿教学秩序
邓小平同志刚一复出,就深刻敏锐地认识到教育这个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存危亡的重大问题的严重性,他自告奋勇抓科技和教育工作,亲自领导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和全国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教育界知识分子数以万计的冤假错案被平反,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教育的春天来到了!
②恢复高考招生制度
新中国的高考制度始于1952年。从这一年到1966年“文革”前,高校招生实行全国统一命题、一次考试、分批录取的办法。招生工作的原则是阶级路线和政治与学业兼顾,生源主要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其他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文革”开始后不久,高考制度即被取消,高校也停止招生工作。直到1972年,大多数高校又开始恢复招生,但明确规定:只“选拔具有二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入学”,不招收应届毕业生,取消文化考试,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这期间,“白卷英雄”被树成典型,进入大学的工农兵学员文化基础参差不齐,有的人甚至不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基础。
1977年8月4日,邓小平在北京亲自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邀请30多位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参加。这是他恢复工作后主持召开的第一个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当即拍板,当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12月,570万考生走进考场,加上1978年夏季考生,两季考生共有1160万人。这恐怕是迄今为止,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考试。
200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30年来,我国共有近6000万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1000多万人被高校录取,其中培养出3万多名博士生和30多万名硕士生。
③组织编写新教材
④倡导尊师重教社会风气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国家规定了教师节(1985年),颁布了《教师法》(1993年),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获得普遍的提高,尊师重教逐步形成风气,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①“三个面向”指导方针的提出;
1983年,当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处在起步阶段时,邓小平同志以历史的眼光,从战略的高度,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二十多年来,这“三个面向”的题词所蕴含的深刻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针,“三个面向”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我们教育改革的旗帜和灵魂。
②改革教育制度,基础、中等和高等教育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2006年)
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高等教育——增设边缘学科,建立学位制,扩大自主权
③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
我国的“211工程”计划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这即“211工程”计划。总之,"211工程"就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
④增加教育投资,启动“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的标志
1983年,苏明娟出生在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一个普通的农家,父亲苏良友,母亲钟业珍,靠打鱼、养蚕、养猪和种田、种板栗为生,一家人过着拮据、简朴的乡村生活。
1991年5月,7岁的苏明娟是张湾小学的一年级学生,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到金寨县采访拍摄希望工程,跑了十几个村庄,最后来到张湾小学,找到了正在上课的苏明娟,一双特别能代表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摄入他的镜头。这幅画面为一个手握铅笔头、两只直视前方对求知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题为“我要上学”的照片发表后,很快被国内各大报纸杂志争相转载,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苏明娟也随之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
※希望工程概述和意义
1900年9月5日,邓小平为“希望工程”题名。“希望工程”是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为目的,于1989年发起的一项公益事业。
希望工程在中国青基会及其授权的各级希望工程实施机构的努力推动下,得到了社会各界、海内外团体、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施成果和综合效益,赢得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高度评价,已成为我国最具社会影响和享有崇高声誉的民间公益事业。截止2001年12月31日,全国希望工程累计资助建设希望小学8,890所;累计资助失学儿童2,474,342名;累计资助“希望之星”20,543名;累计援建希望网校130所;累计培训希望小学教师15,898名;累计捐赠10,000套希望书库和3,000套三辰影库。
希望工程的实施,改变了一大批失学儿童的命运,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唤起了全社会的重教意识,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弘扬了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⑤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
国家出资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设,并在西部180多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进一步实施东西部对口支援,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教学小结:过去50年,是共和国教育事业在艰难曲折中发展的50年。50年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英明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艰苦奋斗所赢得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空前发展的辉煌成就将永载史册。迎着新世纪的曙光,我们豪情满怀。中华民族的未来是辉煌灿烂的,中国教育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我们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业布置: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我们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1)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创立发展;左倾思想影响下教育的曲折发展;改革开放后教育的蓬勃发展;
(2)经验教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基本国情出发;第五,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学案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学案导学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开基创业

新中国教育的开启;教育方针的制;国民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

理解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思想。

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过程及其取得的成就,培养提高学生综合、概括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情境再现

通过了解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改革开放后教育的蓬勃发展

迎接挑战

重视基础教育推动高等教育推动;少数民族教育

重点:新中国的教育方针;“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难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经验教训

学生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为主。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新中国教育是在什么背景下拉开序幕的?人民政府是怎样让教育事业回到人民手中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什么背景下何时召开?有何重要决议?新中国的人民教育是如何建立的?为发展教育,党和政府制定了哪些教育方针?取得怎样的成果?

一、开基创业

1、建国初期:⑴接管学校,复课开学,收回教育主权。

⑵制定方针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⑴教育方针①毛泽东

②刘少奇

⑶少数民族

⑵成就①逐步形成了

②培养了奠定了共和国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探索发展

1、失误⑴

2、全面整顿

3、改革开放后⑴确立提出

⑵提出加快教育改革

①基础教育

②中等教育

③高等教育

④社会办学

三、迎接挑战

1、背景

2、措施⑴国家进一步把教育特别是将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①加大

②大力实施

③全面贯彻

⑵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实施211工程

⑶支出西部教育

四、经验教训: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切实落实教育优化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4、从基本国情出发;

5、教育必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2001年18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中,高校专家作为首席科学家的有8项,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高校承担了1/3,当时“863”计划的250名领导班子成员中,来自高校的有120名。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到22家。请回答: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2)举例说明我国在高等教育取得了哪些成果?

(1)措施: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和分配制度,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2)成果:21世纪,高等学校已经成为国家科教事业的主力军全国高校建立了10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7个国家工程中心,开展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几十万项。许多科研成果的转化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涌现出一批新型校办企业,发挥了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上的优势。

现代中国教育事业是怎样走过来的?你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如何正确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