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高中经济生活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6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一、复习目标
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2.说明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3.观察绿色植物的呼吸现象,解释呼吸作用是绿色植物重要的生命活动
4.通过实验观察说出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识别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基础――根毛
5.理解并能阐述植物细胞及根毛的吸水和失水原理
6.说出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7.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了解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8.理解植物茎中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及运输方向,说出茎中运输有机物的部位及运输方向
二、复习提纲
第一节光合作用
*1、叶片的结构(丛书P24)
表皮表皮细胞:排列紧密,无色透明,外壁有角质层。起保护、透光和保水作用
(上、下)保卫细胞:成对存在,围成气孔,可进行气体交换。细胞内有叶绿体
栅栏组织:接近上表皮,细胞呈圆柱形,排列较紧密和整齐,含叶绿体较多
海绵组织:接近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较疏松,含叶绿体较少
具有支撑作用

*2、“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教材P71—72)
实验步骤:1)植物黑暗处理2)叶片部分遮光3)光照4)酒精脱色5)清水漂洗
6)碘液显影(对植物进行黑暗处理的原因:使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
实验现象:叶片见光部分呈深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色。
实验结论: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
*3、“验证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实验(教材P72—73)
实验现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后,可见带火星的木条立刻猛烈地燃烧起来。
实验结论:说明绿色植物在光下释放氧气。
*4、“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的实验(教材P73—74)
实验现象:银边天竺葵脱色、碘液处理后,可见叶片的绿色部分变蓝色,白色部分不变色。
实验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5、“验证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教材P74—75)
装置一中放入氢氧化钠的原因:氢氧化钠有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
实验现象:装置一里的叶片不变色,装置二里的叶片变为蓝色。
实验结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6、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水;产物:有机物(主要为淀粉)、氧气;
条件:光、叶绿素;场所:叶绿体。
*7、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二氧化碳+水淀粉(储存能量)+氧气
*8、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
*9、光合作用的实质包含了两种变化:一是物质转变,即把简单的无机物转变成复杂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二是能量转化,即把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10、光合作用的意义:1)是生物所需的有机物的来源2)是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3)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
*11、光合作用的应用:应尽量提高光能利用的效率。如:立体高效种植。
第2节呼吸作用
*1、将燃烧的蜡烛放进装有萌发种子的瓶子中,蜡烛立即熄灭了,说明瓶里缺少氧气。证明种子呼吸时吸收氧气。
*2、甲瓶中装有萌发的种子,把瓶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甲瓶里的气体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证明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
*3、装有萌发种子的保温瓶里的温度,比装有煮熟种子的保温瓶里的温度高,这证明种子呼吸时会产生热量。
*4、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5、呼吸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6、呼吸作用的意义: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为各种生命活动提供动力,一部分转化为热量散失。
*7、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进行部位有叶绿体的细胞所有活细胞
进行时间白天白天和晚上
原料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产物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
物质变化合成有机物分解有机物
能量变化储存能量释放能量
第3节吸收作用
*1、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当细胞液浓度﹥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当细胞液浓度﹤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2、植物体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根尖的成熟区(根毛区)
*3、根毛细胞吸水的原理:根毛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
*4、植物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
*5、无土栽培的概念:根据植物生活需要的无机盐的种类、数量和比例配制营养液,用营养液来栽培植物。
第4节蒸腾作用
1、蒸腾作用的概念: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形式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生理过程。
*2、蒸腾作用的部位:主要是通过叶片上的气孔。
*3、蒸腾作用的意义:1)降低叶面温度,防止被阳光灼伤2)促进根吸收水分
3)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第5节运输作用
*1、将枝条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一段时间后,茎内被染成红色的部位是木质部,说明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是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自下而上运输的。
*2、枝条中部被剥去一圈树皮后,切口上方会形成枝瘤。证明了有机物的运输是通过树皮内韧皮部中的筛管自上而下运输。
三、复习检测
1、世界上首先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的科学家是
A、比利时的海尔蒙特B、英国的虎克
C、荷兰的英格豪斯D、英国的普里斯特里
2、在“检验光合作用释放的气体”的实验中,使带火星的木条猛烈燃烧的是
A、氧气B、二氧化碳C、氧气和二氧化碳D、氮气
3、银边天竺葵的银边部分不能制造淀粉,说明
A、缺少了光,光合作用不能进行
B、缺少了叶绿体,光合作用不能进行
C、缺少了光,叶绿素不能合成
D、光合作用只能在光下进行
4、有一位同学,在夏季天气晴好的一天中,分别在清晨、傍晚和深夜三个时间从同一棵绿色植物上摘取一片绿叶,并从每片绿叶上取下同样大小的圆片。再将三个圆片放入酒精中煮一下,取出后用清水冲洗,加碘液染色,颜色最深的应是从哪片叶上取下来的
A、清晨的叶B、傍晚的叶C、深夜的叶D、都一样
5、萝卜长在土壤以上的部分是绿色的,而在土壤以下的部分是白色的,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叶绿体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B、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
C、叶绿素的形成需要水分D、叶绿素的形成需要空气且水分充足
6、下列各名称中属于叶片的基本结构的是
①表皮②叶脉③叶柄④叶肉⑤托叶
A、①③⑤B、①④②C、②④③D、③①⑤
7、下列有关保卫细胞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圆柱形细胞,含叶绿体B、半月形细胞,含叶绿体
C、圆柱形细胞,不含叶绿体D、半月形细胞,不含叶绿体
8、叶肉栅栏层细胞的特点是
A、细胞圆柱形,排列疏松,含叶绿体多
B、细胞圆柱形,排列整齐,含叶绿体多
C、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疏松,含叶绿体少
D、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整齐,含叶绿体少
9、多数叶片正面的绿色比背面的绿色要深一些,其主要原因是
A、上表皮细胞内含叶绿体多B、下表皮气孔分布多
C、海绵组织里含叶绿体多D、栅栏组织含叶绿体多
10、将叶片的叶脉切断,产生的影响是
A、光合作用不能顺利进行B、物质运输受阻
C、叶片不能进行正常伸展D、以上说法均正确
11、下列哪一项不是光合作用的意义
A、为动植物和人提供营养和食物来源
B、为动植物和人提供能量来源
C、为动植物和人提供呼吸需要的氧气来源
D、为动植物和人提供呼吸需要的二氧化碳来源
12、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时间是
A、在光下B、在白天C、在夜晚D、在白天和夜晚
13、我国北方农村常将马铃薯贮藏在地窖里。进入地窖取物之前,人们往往把一盏灯用绳子吊入地窖内。这一做法的具体目的是
A、测量地窖内二氧化碳的含量B、测量地窖内氧气的含量
C、主要是为了照明D、测量地窖内一氧化碳的含量
14、下列各项物质中,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呼吸作用的产物的是
A、二氧化碳和水B、有机物和氧气
C、氮气D、有机物和水
15、把发芽的豌豆种子装入某容器里,其里面增加的气体是
A、氧气B、二氧化碳C、氮气D、氧气和二氧化碳
16、下列关于种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萌发的种子能放热,吸收氧B、萌发的种子能放热,不能吸收氧
C、煮熟的种子能放热,吸收氧D、煮熟的种子不能放热,能吸收氧
17、植物体能进行呼吸作用的器官是
A、叶片B、根C、所以器官D、种子
18、植物体在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
A、全部用于植物的生理活动B、全部以热能的形式放出
C、一部分用于生理活动,另一北方以热能形式散失
D、被植物储存起来
19、呼吸作用主要在细胞的哪个结构中进行的
A、叶绿体B、线粒体C、液泡D、细胞质
20、呼吸作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呼出二氧化碳B、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C、消耗氧D、分解有机物
21、下列哪种情况下,细胞是吸水的
A、把青菜放在泡菜坛中用盐水浸泡
B、把萎蔫的青菜放在清水中浸泡
C、把萝卜条用食盐和辣椒腌制
D、把蔬菜放在铁锅中炒
22、植物细胞吸水取决于
A、细胞液浓度B、细胞液浓度>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
C、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D、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3、炒马铃薯前,将切好的细丝放在盛有清水的碗中。过了一会后,碗里出现的现象是
A、碗里的水增多了,马铃薯变软了
B、碗里的水增多了,马铃薯变硬了
C、碗里的水减少了,马铃薯变软了
D、碗里的水减少了,马铃薯变硬了
24、着生在幼根上的白色“绒毛”就是根毛。根毛细胞属于
A、导管细胞B、筛管细胞C、成熟区细胞D、分生区细胞
25、下列关于根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根毛是根发霉之后长出的白色“绒毛”
B、根毛可增大根吸水的表面积,提高吸水效率
C、根毛的数量很少,根毛又很细,所以对吸水没有什么作用
D、根毛位于根的成熟区,是由分生区细胞直接分裂而来的
26、盐碱地不利于种植农作物是因为盐碱地
A、容易造成土壤缺水B、土壤温度过低
C、土壤易于板结而缺氧
D、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植物细胞液浓度
27、植物根毛细胞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会失水
A、土壤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B、土壤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C、土壤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D、根毛细胞不会失水
28、下列关于无机盐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不同植物一生中需要的无机盐不同
B、同一植物在不同手杖发育时期对无机盐的需求量不同
C、植物生活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和含钾的无机盐
D、土壤中无机盐越多,农作物产量就越高
29、下列哪些是最能体现现代化生产的农业措施
A、合理灌溉B、合理施肥C、根外追肥D、无土栽培
30、植物吸收水分的动力是
A、光合作用B、蒸腾作用C、受精作用D、呼吸作用
31、蒸腾作用是指
A、叶片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B、气孔释放氧气的过程
C、叶片排出二氧化碳和氧气的过程
D、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过程
32、植物叶片的上下表皮上都有气孔,但是一般植物的叶片上表皮的气孔总是比下表皮的少,这是因为
A、上表皮气孔少,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
B、下表皮气孔多,可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
C、下表皮气孔多,可以加速水分的散失
D、上表皮气孔少,可以减少氧的散失
33、将完好的透明塑料袋套在盆栽植物上,并将其置于温暖的阳光下,过一会袋壁上会出现水珠,这是植物什么作用的结果
A、光合作用B、蒸腾作用C、呼吸作用
D、植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34、蒸腾作用的场所是
A、根B、茎C、叶D、花
35、植物蒸腾掉的水分占所吸收的水分的
A、一小部分B、极少的一部分C、一半D、绝大部分
36、下列哪些与水分蒸腾无关
A、促进水分的吸收和运输B、降低植物体叶面温度
C、促进无机盐的运输D、加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37、关于蒸腾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蒸腾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水B、蒸腾作用在白天更加明显
C、蒸腾作用是一种浪费D、蒸腾作用能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38、热带雨林地区降雨频繁,其主要原因是
A、光合作用强,释放的水蒸气多
B、森林由于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经冷凝形成雨水
C、森林保持水土,蓄水过多
D、森林需水量大,所以要进行人工降雨
39、取一段木本植物的茎,将其下端插入滴有红墨水的水中,经过一段时间后,枝条的一部分会变红,变红的部位是
A、树皮B、所以浸入水中茎的部分
C、茎中的木质部D、茎中的韧皮部
40、下列四种细胞中为死细胞的是
A、导管B、叶表皮的细胞C、筛管D、根毛细胞
41、把幼嫩的植物茎掐断,断面上的汁液来自
A、细胞液B、导管的运输物C、细胞质D、筛管的运输物
42、将生长健壮的枝条剥去一圈树皮后,在枝条上逐渐形成瘤状物位于
A、伤口上方的树皮B、伤口下方的树皮
C、伤口上、下方的树皮D、露出的木质部
43、叶制造的有机物由什么向下运输的
A、导管B、木质部C、木纤维D、筛管
44、下列有关植物茎中导管的位置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韧皮部,从下往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B、位于木质部,从下往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C、位于韧皮部,从从上往下运输有机物
D、位于木质部,从上往下运输有机物
45、导管不存在于下列哪项中
A、根B、茎C、叶D、树皮
4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导管存在于木质部,主要用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B、筛管存在于韧皮部,主要用于运输有机物
C、在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有形成层
D、根吸收的水分通过导管运输,无机盐通过筛管运输

参考答案
1.CABBB6.BBBDD11.DDBAB16.ACCBB21.BBDCB26.DADDB
31.DABCD36.DCBCA41.BADBD46.D

相关阅读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二节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课型:新授课
课时:1
教材分析:从生活实际出发入手,让学生了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人体的影响,并确立哪些生活方式式健康的。
学情分析:学生对健康的生活方式虽有所了解,但对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人体的影响却不甚清楚。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几种疾病死亡率的分析,认识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2、通过探究实验,认识酒精或烟草对水蚤心率的影响,进而认识到酗酒和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3、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表述交流----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1、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健康的生活方式
强调不吸烟、酗酒;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心理健康等。
激情、质疑
激发兴趣
表述交流
资料分析
表述交流
得出结论
看书
表述交流
得出结论
进一步明确
巩固新知
创设情景:列举人类常见的几种生活方式,请同学判断哪些生活方式有助于健康?导入新课。
质疑:不同的生活方式与健康有关吗?
组织学生看书
点拨指导
质疑: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组织学生看书
STS教育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达标检测:瞭望角
进一步探究
布置作业
课后记:
本节课内容浅显,不难讲授。我认为本课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做一下改动:1、与信息技术结合,在微机室,学生上网站查询资料然后当堂交流学习成果,生动活泼的形式学生最喜欢,而且知识的容量会明显增加;2、结合研究性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学生搜集资料,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写一份研究报告或宣传性质的手抄报;3、与实验相结合,分成几个兴趣小组,做探究性试验,这种方案难度稍打,需要做较充分的准备工作。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培养学生用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学生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客观地评价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利用电脑让学生学会从互联网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安排学生按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分组查找相关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查找相关书籍,摘取资料,进行整理,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多方面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从互联网上查找资料,利用电脑进行文字、图片、多媒体资源的整合制成多媒体课件,演示改革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人的潜力;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了民众的基本生活,有利于民生安定、社会团结,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学生要学业有成、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组织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在交流中感受变化。

2、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和教师的适时引导突破难点。

三、教学方式方法

课前开展合作实践法,教学开展资料展示法、谈话法、多媒体师生互动法。

四、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电脑、投影屏幕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在改革开放前,社会上流传着所谓“四大件”的说法,它们是一般家庭中的高级消费品,被看作是当时高生活水平的标志。你们知道这“四大件”指的都是什么吗?

学生: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

教师:(投影仪展示旧“四大件”图片。)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旧四大件”早就被“新四大件”所取代。“新四大件”指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指彩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

教师:(投影仪展示新“四大件”图片。)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新的高档消费品层出不穷,“四大件”的说法已经远远不能概括迅速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的生活了,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住房、汽车也开始成为百姓的私产。(投影仪展示电脑、手机、住房、汽车的图片。)从“四大件”的演变中,说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二)讲授新课

(教师板书课题“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同时用电脑展示课题,介绍人民生活水平的概况,然后由同学介绍人们在服饰、饮食、居住和交通方面的巨大变化。)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到20世纪末,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

(服饰组同学代表上场)

学生甲:请大家先看大屏幕,(屏幕上依次演示国家领导人、军队、学生、普通百姓服装在改革前后的变化),通过刚才的演示,我们可以看到改革以前人们衣着的特点是:色彩和样式单调,而且数量有限,需要凭布票来购买,(展示布票实物),改革以后人们衣着的特点是:丰富多彩,而且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表明,在当今社会,服饰不仅仅是遮羞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展示个性、显示风度的一种方式。(展示一组数据:1977年、1990年、2001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分别是12.6元、275.6元、537.5元。)

教师:刚才服饰组同学通过深入调查,较好地展示了调查成果,分析总结的比较得当,希望以后继续努力。现在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着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通过看书、讨论,得出结论:改革开放前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改革开放后是由于物资的丰富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

教师:同学们的回答很准确,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着。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但是现在学生时代应倡导校服、运动服,切忌奇装异服和攀比。

改革开放前,“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人们不但“穿”的单调,“吃”的水平也很低,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地方有些年份甚至难以果腹,只好以野菜、粗粮充饥。所谓“民以食为天”,近二十年人们在“吃”的方面有何变化呢?

(饮食组同学代表上场)

学生乙: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居民每天只能凭粮票、肉票、菜票领取有限的食粮,七八十年代,百姓都挖窖储藏萝卜、白菜、土豆等蔬菜,粮食以粗粮为主,(给大家展示粮票、肉票、菜票实物及萝卜、白菜、土豆和玉米面、高粱米等蔬菜粮食的图片)改革开放后,大米等精细口粮成为人们的主食,蔬菜种类日渐丰富,90年代营养搭配、绿色食品、膳食平衡成为百姓饮食“主旋律”。(展示大米、鱼、肉、蛋、奶等粮食蔬菜图片)请大家观看一段资料。(大屏幕演示)经过调查,我们的结论是:改革开放前,人们的食物匮乏、单调、营养不足,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即吃出营养、吃出文化、吃出健康。

教师:饮食组的同学以详实的资料向我们讲解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饮食方面的变化,反映出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到20世纪末,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分别降低44.5公斤和44.1公斤。城镇居民人均肉禽及其制品消费量增加4.1公斤,人均鲜蛋消费量增加7.2公斤,人均植物油消费量增加3.9公斤。食品消费中,现在与五年前比较:鲜菜增长5.1%,干鲜瓜果类增长10.2%,水产品增长17.5%,奶制品增长3.9倍,在外用餐增长1.6倍。人们常说,我们现在吃得好了,穿得好了,住得也好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怎样的改善呢?

(居住组同学代表上场)

学生丙: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城镇只有3.6平方米,农村是8.1平方米。改革开放后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十几年里,中国的城市面貌和百姓住房条件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到2000年,人均居住面积,城镇超过了10平方米,农村超过24平方米。大家请看50—90年代人们居住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大屏幕演示)现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繁华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大都市相媲美。过去中小城市里随处可见的红砖平顶楼房,正逐步被外表装饰漂亮的楼房所取代。中国农村的住房变化同样令人吃惊。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说,“这十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之大、格局变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教师:“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城镇居民住房条件的变化也是小康生活的佐证。延续了几十年的实物性、福利性分房体制的彻底结束和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的全面实施,更加促进了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步伐。居住组的同学为我们介绍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课后请同学们以“我家的变化”为题,对自家改革前后居住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查,写一份调查报告(要求:体现居住面积、配套设施、房屋装修、居住环境的具体变化和所反映的相关问题,如环境问题,内容要详实准确)。衣食住行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四个基本方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交通方面的成就。

(交通组同学代表上场)

学生丁:(大屏幕演示关于交通工具的一组图片)刚才大家看到了建国以来交通工具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农村靠畜力和步行,城市靠公共汽车和自行车,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乘出租汽车和开私家车的人多了起来,除此之外,我国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坐飞机不再是件稀罕事,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了一定的比重,说明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和改革前交通工具紧张,道路拥挤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师: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的改善,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问题,政府部门为此也采取了很多措施。请大家思考问题:

1、现在城市里为什么常出现“塞车”现象?(学生讨论后回答,机动车辆猛增,道路却依然狭窄等。)

2、如何缓解城市中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问题(学生通过看书找到答案,实行“公交优先”、

开辟新的公交线路、使用清洁燃料,进行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轨道交通,加强交通管理等)

(教师提醒学生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基本了解了改革开放前后,我国人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现在我们把这部分内容简要的概括一下。(学生叙述,教师板书)

教师:了解完了衣食住行状况,我们再来看一下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两个内容:就业和社会保障。

教师板书:

教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铁饭碗”逐渐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在人才市场上自主选择职业,出现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

教师:就业制度的变化对人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回答)要求人们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即终身学习的能力,以提高自身适应就业变化的能力。

教师: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理想。对于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弱势群体”应该怎么帮助?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

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等。

教师:有人说,“铁饭碗”摔不破,人们捧着它就会放心。现在打破了“铁饭碗”,搞得人心惶惶,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你怎样理解这个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

实行“铁饭碗”就业制度时,从表面上看,好像很“公平”──不管你干得怎么样,有饭大家一起吃。其实是保护了懒汉、低能儿,挫伤了勤奋、聪明人。现在实事求是地承认人们之间的差异,实行能者勤者上岗,凭贡献大小享受相应的待遇,是通过人才竞争来挖掘人的潜力,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当社会财富增加之后,就可以对那些“弱势群体”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这样两全其美,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有了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才能不断加强,而改革开放的实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课后,同学们课后用表格的形式把本课内容加以归纳总结,进一步体会改革开放以来带来的影响。

八、课堂练习

指导学生做书上112页练习和活动与探究

(如有时间,还可做以下练习。)

1、改革开放前,人们买粮食要凭粮票,主要是因为当时(D)

A人口多,耕地少B政府控制城镇人口规模C政府提倡节约粮食D经济发展水平低

2、下列符合文革时期人们服饰特点的是(C)

A名牌服装争奇斗艳B时装表演成为风景线

C穿中山装,千篇一律D西服革履,风度翩翩

3、下列各项就业办法中属于“铁饭碗”的是(B)

A持证上岗B毕业分配C就业培训D公开招聘

4、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物资丰富,城乡居民收入比过去大大增长,思想观念解放。)

历史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七单元社会生活
第21课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课程标准]
(1)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察民国时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会调查、实物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1)
历史老照片对比(或学生家庭照片对比)
(导入2)
改革开放前后新旧四大件对比引入
(导入3)
学生描述自己一家一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内容,由现在的生活状况,引出学生对以前人们生活探究的欲望。
(导入4)
刘兴民《生于七十年代》中的一段描写引入。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1、衣
[家庭照片展示讲解]
[服装表演]
[小品表演]《抢购》
[数据展示]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275.6元
2001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537.5元
2、食
[年夜饭调查](地点、内容、花钱数、原因等)
[实物展示和解说]学生搜集的各类票据
[小故事]伤心往事
3、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学生(或小区)家庭住房情况调查。
(资料展示)国家统计局住房调查统计数据。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这十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之大格局变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行
[社会调查]:(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变化。
(2)近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设调查。
[小品表演]:20年重回故土
[情境对比]:文成公主入藏当年走了三年,今天请你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你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1、就业制度的改变
[创设情境]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大学生人才交流会随处可见。
[采访](1)年轻人如今的就业观念
(2)年长的教师他们年轻时的就业观念
(3)下岗的父母了解其下岗的经过及再就业的情况
[讨论]“铁饭碗”的打破是好事还是坏事?
为了选择更好的就业机会你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
2、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录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数据展示]
(1)到2001年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1.4亿人,是1990年的2倍
(2)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发放率由1996年的12﹪提高的2002年6月的99.3﹪。
(3)到2002年8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达8200万人。
[谈一谈]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给你带来的感受?
[小结]
[课外拓展]
1、反映改革开放前后生活变化的历史小报。
专题研究:从票证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