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将相和》说课设计

高中说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6

《将相和》说课设计。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将相和》说课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将相和》是12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的故事,称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谦让的美德,廉颇勇于认错和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根据课文内容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WwW.jAB88.COM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

教学重点是: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定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开始,我设计了学生喜欢历史故事的小问题引入,目的是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是对有这方面知识的学生的一个肯定,也是激发其他学生进行阅读的方法。接着检查预习,了解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通过学生自主、自由读书,通过讨论、交流,理解三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感悟教学重点。第一节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自由结合,表演自己喜欢的故事,作业形式改变了过去抄写、死记硬背的方式,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课时,先解决学生在读书中遇到的未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的习惯。然后表演自己喜欢的小故事,通过表演,可以看到学生不只是学会了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在表演时,把文中叙述性的语言变成了人物的对话,超出了文本的限制,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意识到,语文的学习不仅是要学懂课文上的内容,还要自觉地去学习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表演之后,让学生做出评价,又一次回顾了课文内容,并且能我口说我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后,问学生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如何修改,是为了培养学生不迷信教材,做事有主见。最后,问学生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明白,这些问题不必在课堂一一解答,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通过与同学的合作或者查找资料,自己解决,学会自己学习。第二节的作业是让学生把这三个小故事编成课本剧,促使学生动脑,动手。

本课板书由师生共同完成,让学生时刻参与教学过程之中。

总之,我的课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表演等方式,体会课文思想内容。使用民主愉悦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快。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了自学与合作探究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小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会与人合作。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小编推荐

将相和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将相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过程与方法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2.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7.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8.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①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①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③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课堂练习

 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二)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1)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2)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4)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三)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较长篇幅的课文,然而,由于受教学时间的影响,我们需要长文短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课文《将相和》就是一篇长课文。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长文短教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

截取的文字要短,发挥的效应要长。

 将蕴涵事情意义的文字或人物关键细节要作为教学重点。

《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或记事(包括场面描写),或写人。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性细节,就能感悟人物的品格特点。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二、教学时间

教师的指导要短,学生的实践要长。

1、教师的指导要短

问题要集中。要切实做到长文短教,首先问题要集中。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展开学习。他们从故事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那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蔺相如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

2、学生的实践要长

1、初读感知,读书时间要长:

课文的初读,留给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把课文读一遍。使学生能比较充分的感知课文。

2、点上深入,思考交流时间要长:

在寻找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时,我腾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书、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才是班上的反馈、指导。教学效果还不错。

长文短教,是个老问题,又是个新问题。新课程语文,长课文多而课时总量少,长文短教显得尤为迫切。

总之,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演·说·写——我教《将相和》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演·说·写——我教《将相和》”,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将相和》(六年制第十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根据课文的特点。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三个小故事。

一、演完璧归赵

讲解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这个故事改编为课本剧来演一演。由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剧组,并安排好编剧、导演、演员、剧务等、做到人人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经过认真的准备,各剧组先后在班里公演了。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宫献璧这段戏,小演员演得十分逼真,面对秦王绝口不提换城之事,饰蔺相如的学生,手捧玉璧,理直气壮斥责秦王,他的语言、动作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勇敢机智、不畏强暴充分表现了出来;而饰演秦王的学生的表演,也生动地再现了秦王理屈词穷、无可奈何地放回蔺相如的尴尬丑态。

二、说渑池之会

渑池之会是一场政治斗争,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既是出于对上次事件的耿耿于怀,又是想占赵国的便宜。去还是不去?去了以后又如何同秦王较量?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蔺相如再次显示出了智勇双全的政治才干。指导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连读三遍课文,将这个故事改用说评书的方式上台演说,并让学生当评委打分。稍事准备,学生纷纷举手,相继上台演说。表演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观众。这样一种授课形式,既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写负荆请罪

学习负荆请罪时,我又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

廉颇:上卿大人,我妨忌您职位比我高,妒忌赵王对您的宠爱,处处与您作对,但您次次容忍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今天特来请罪,请您责打我吧!

蔺相如:廉大将军知错就改,真不愧为一国大将,快快请起,我俩都是赵国的大臣,何分彼此,将军已认错,我已十分满足,何须行此大礼?

廉颇:您大人不计小人过,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我今后一定与您和睦相处,共同对敌。

又如:

蔺相如:(上前扶廉颇)将军这是为何,快快请起!

廉颇:蔺大人,您真是宽宏大量,肚中能撑船,我廉颇是粗鲁之人,以前的言行有辱大人,我竟不顾国家生死存亡和您闹不和,真是罪过。

蔺相如:将军能知错改正,不是很好吗?有何罪过?

廉颇:上卿大人,过去您不与我斤斤计较,我感激不尽。您劳苦功高,要是没有您,我国稀世珍宝和氏璧一定会被秦王骗去;要是没有您,渑池之会赵王定会受到侮辱,请您再受我一拜!

蔺相如:将军说的是哪里话,渑池之会要不是您的兵力,不但秦王不会为赵王击击,恐怕我和赵王也早就成了阶下囚了。

廉颇:蔺兄真是令人敬佩,往后我听您的,我们一起做好赵玉的左膀右臂,为赵国强盛做出贡献。

新大纲指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将相和》教学打破了教师讲问-学生听答的常规教法,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将相和》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的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4、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连系。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三个小故事。你们能从标题中看出是哪两个人物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将相各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读文去看看吧!

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1)出示阅读提示: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给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想想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得问题准备组内讨论。

(2)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作标注。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读文,纠词正音。

(2)交流三个小故事所加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学生现在小组内交流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初步解决一部分问题,留出有价值的问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班内交流。

(4)教师同学生共同分类归纳重点问题:

1、完璧归赵

蔺相如为什匆?怠罢饪楸壬嫌械愣?∶?。俊?br蔺相如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脑袋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怎么会心甘情愿的让蔺相如回国?

2、渑池之会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3、负荆请罪

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

廉颇至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为什么要脱下战袍,背上荆条?

四、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勾画重点问题答案,为下一节课的汇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廉颇和蔺相如,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机智和风度。

二、再一次出示重点问题提示:

引导: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小故事?练习多读读,自由结组,解决故事中的问题。

三、围绕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说说为什么?这一话题,交流讨论并指导朗读。

(1)蔺相如:机智勇敢;热爱祖国;胸怀宽广;顾全大局;

(2)廉颇:英勇善战;热爱祖国;知错就改;

(3)要求学生想全理由,组织好语言。

(4)指导学生朗读蔺相如和廉颇的相关语句。

重点语句:

1、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的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四、总结

《将相和》中,蔺相如和廉颇使两个同样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流芳千古,传为佳话,让他们身上的这种优秀品质在我们的身上发扬光大吧!

第三课时

一、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想:廉颇到蔺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

1、学生自己练习说一说。

2、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一个片断。

3、读习作,师生评议。

二、编排课本剧:

1、选择一个小故事,试演。

2、师生品评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选做)有条件的学生看看表现将相和内容的戏曲的录像、录音。

《将相和》教学设计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二)能力训练点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7.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8.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①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①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③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课堂练习

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二)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1)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2)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4)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三)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将相和》教学设计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将相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5.交流

第二课时

一、感悟体会

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三、角色体验

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

5.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18将相和


18将相和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个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赞扬了蔺相如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思想。

二、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抓住人物特点,搞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一故事。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四、教时安排:三课时

五、课前准备:挂图、小黑板、布置学生预习

课前预习:

 1、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解课后第4题中带点的词;

 2、按“预习”弄清题意,给课文分段,起小标题;

 3、再读课文,思考课后第1题。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组织分段;仔细阅读第一大段,开始接触第二大段。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新词,分段,讲读第一大段。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提问分析检查预习情况

1、将相和:廉颇和蔺相如同心协力。比喻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2、简介导入: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静,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写了三个小故事。哪三个小故事呢?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1、掌握生字词;

2、给课文分段,弄清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指导读准“允”“yun”不念“run”;要与“充”区别;

指导书写“廉”“广”部,剩10画,不是8画。

2、课后第4题的词,理解带点的词。

3、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

4、提问分段(按故事分三大段)

四、学习第一段:完璧归赵

1、齐读第一节,思考:这节与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静。三个故事都是在这样的历史背静下发生的。)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赵国处在秦齐两大国之间,因此军事、外交方面的措施,关系国家兴旺的重大意义。

2、指名读2、3节,解释“和氏璧”;

思考回答:赵王接到信为什么非常着急?

3、齐读4、5节

蔺相如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6节

4、蔺相如是怎样造成秦国理屈,完璧归赵的?

(1)出示挂图,学生自渎8、9节,把画中蔺相如的动作词打点;

(2)指名口述过程

(3)这表明蔺相如有怎样的精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5、结果怎样?齐读第10节

(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大夫:官职,分上、中、下三等,上大夫为最高一级的大夫。

五、小结“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起因是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结果由于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而完璧归赵。)

六、自学下两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第二、三大段,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搞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说说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二、明确本课学习内容。

阅读思考:(小黑板)

1、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2、弄清每个小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3、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

三、学习第二段

1、学生默读、思考

2、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质疑解难: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我们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为几个重点讨论。(出示小黑板)

(1)谁为什么提出渑池会?

(2)赵王决定怎样?

(3)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4)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3、逐问题讨论

答(1):指名读11节,此时将相关系怎样?(和)

答(2):指名说(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答(3):指名读14节(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维护赵国尊严。)

答(4):(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4、弄清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齐读第15节蔺相如立了什么功?(他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赵王封他为上卿。

四、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个故事。

1、学生小声自渎,思考总要求。

2、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互问)

归纳问题(出示小黑板)

(1)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2)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

(3)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

3、小组讨论

4、逐问题讨论

答(1):指名说读第16节(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

答(2):指名说(蔺相如避着廉颇)为什么?指导读蔺相如说的一段话,体会他是为了赵国,心胸开阔。

答(3):(出示挂图)指名读第18节(诚意和好、勇于改过)

5、说一说故事的前因后果

结果中哪个词点了题意?(同心协力)

6、说说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见板书)

蔺相如为什么会机智勇敢、心胸开阔?(爱国)

廉颇为什么会勇于改过?(爱国)

7、思想教育:我们平时,只有全班同学团结一心,才能把班级工作搞好。

五、练习:指名说原因、结果,然后同桌互说。

11、将相和

 廉颇 蔺相如(齐心协力)爱国

 完璧归赵 立功机智勇敢

 渑池会见 再立功 心胸开阔

居功自傲 负荆请罪 勇于改过

(原因) (结果) (品质)

《将相和》教学设计5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相和》教学设计5”,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个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赞扬了蔺相如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思想。

二、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抓住人物特点,搞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一故事。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四、

教时安排:三课时

五、

课前准备:挂图、小黑板、布置学生预习

课前预习:

1、

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解课后第4题中带点的词;

2、

按预习弄清题意,给课文分段,起小标题;

3、

再读课文,思考课后第1题。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组织分段;仔细阅读第一大段,开始接触第二大段。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新词,分段,讲读第一大段。

教学过程:

一、

板书课题提问分析检查预习情况

1、

将相和:廉颇和蔺相如同心协力。比喻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2、

简介导入: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静,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写了三个小故事。哪三个小故事呢?

二、

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1、

掌握生字词;

2、

给课文分段,弄清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三、

检查自学情况

1、

生字:指导读准允yun不念run;要与充区别;

指导书写廉广部,剩10画,不是8画。

2、

课后第4题的词,理解带点的词。

3、

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

4、

提问分段(按故事分三大段)

四、

学习第一段:完璧归赵

1、

齐读第一节,思考:这节与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静。三个故事都是在这样的历史背静下发生的。)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赵国处在秦齐两大国之间,因此军事、外交方面的措施,关系国家兴旺的重大意义。

2、

指名读2、3节,解释和氏璧;

思考回答:赵王接到信为什么非常着急?

3、齐读4、5节

蔺相如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6节

4、

蔺相如是怎样造成秦国理屈,完璧归赵的?

(1)出示挂图,学生自渎8、9节,把画中蔺相如的动作词打点;

(2)指名口述过程

(3)这表明蔺相如有怎样的精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5、

结果怎样?齐读第10节

(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大夫:官职,分上、中、下三等,上大夫为最高一级的大夫。

五、小结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起因是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结果由于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而完璧归赵。)

六、

自学下两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第二、三大段,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搞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

指名说说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二、

明确本课学习内容。

阅读思考:(小黑板)

1、

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2、

弄清每个小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3、

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

三、

学习第二段

1、

学生默读、思考

2、

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质疑解难: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我们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为几个重点讨论。(出示小黑板)

(1)

谁为什么提出渑池会?

(2)

赵王决定怎样?

(3)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4)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3、

逐问题讨论

答(1):指名读11节,此时将相关系怎样?(和)

答(2):指名说(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答(3):指名读14节(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维护赵国尊严。)

答(4):(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4、

弄清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齐读第15节蔺相如立了什么功?(他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赵王封他为上卿。

四、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个故事。

1、

学生小声自渎,思考总要求。

2、

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互问)

归纳问题(出示小黑板)

(1)

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2)

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

(3)

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

3、

小组讨论

4、

逐问题讨论

答(1):指名说读第16节(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

答(2):指名说(蔺相如避着廉颇)为什么?指导读蔺相如说的一段话,体会他是为了赵国,心胸开阔。

答(3):(出示挂图)指名读第18节(诚意和好、勇于改过)

5、

说一说故事的前因后果

结果中哪个词点了题意?(同心协力)

6、

说说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见板书)

蔺相如为什么会机智勇敢、心胸开阔?(爱国)

廉颇为什么会勇于改过?(爱国)

7、

思想教育:我们平时,只有全班同学团结一心,才能把班级工作搞好。

五、练习:指名说原因、结果,然后同桌互说。

板书设计:

11、将相和

廉颇

蔺相如(齐心协力)爱国

完璧归赵

立功

机智勇敢

渑池会见

再立功

心胸开阔

居功自傲

负荆请罪

勇于改过

(原因)

(结果)

(品质)

将相和 教案教学设计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相和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将相和
教学目标(情感、知识、技能):
1、认识过度句与过渡段,初步了解过渡句(段)的作用
2、学会8个生字,理解32个词语的意思能说出其中5个成语意思
3、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
4、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廉颇勇于改过的品德,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特点
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廉颇
教学准备:
战国末期七国草图,录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推敲课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为学习过渡句、段打好基础
2、学习推敲言行理解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才智超群,不胃强暴,维护国家利益的斗争精神
4、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查阅资料(3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将相和》,一起把课题念一下。生齐读课题:13、《将相和》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对我们大家来说,并不是很熟悉。因此呢,上星期,老师布置大家认认真真地去预习了这一课,同时呢,也可以上网去查寻一些有关将相和的资料。今天,老师先给大家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请大家把自己查到的资料上来交流一下,好不好?(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
二、揭题、审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分
1、课题中“将”指-“相”指-“和”的意思是-从“和”字可以看出什么?
2、那么我们想象一下,他们是什么原因是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呢?我们把课文打开,请同学们快速地把课文读一下,想象一下这个问题?
(整体感知课文)
三、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24分
1、推敲小标题,联系课文第3小节,朗读你发现了什么?(任务难,看出蔺相如才智超群)小结学法:联系上下文
2、听录音第8小节
要求:边听边想,你觉得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把你认为最能反映蔺相如品质的句子划出来。(言行为主)
3、交流
出示重点句:
他理直气壮地说:“......”
(1)齐读,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可围绕“理直气壮”词提问(“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蔺相如骗回了和氏璧,为什么还理直气壮?)
(2)联系上下文读一读,说一说
(3)用“理直气壮”的语气读一读
(4)蔺相如要把璧撞碎,真会撞吗?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怎样?秦王会让他撞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5)、朗读
4、听录音第9节
出示重点句: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送蔺相如回国
(1)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了,后果会怎样?那蔺相如为什么还大大方方?对比秦王态度
②重点段意思讨论
如果有诚意-先交城
不然无诚意-不交城
杀了我也没用不讲信用
得不到璧
(2)朗读指导
(3)小组方法,口答段意
(4)人物评论:你觉得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什么长处)
三、课堂练习。5分
1、蔺相如之所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骗回和氏璧是因为———。
2、用“之所以.....是因为......”联系第二个故事,进行说话训练
资料提供者:

12《将相和》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12《将相和》》,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12《将相和》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二)能力训练点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7.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8.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①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①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③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课堂练习

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二)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1)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2)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4)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三)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13 将相和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13 将相和》,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将相和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二)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三)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自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二)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之后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设计这个问题,实际是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他们提出一些问题,诸如:我想知道将和相是谁;我想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我想知道他们为什么和好等;教师可以适时激趣。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二)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再给他们谈论的时间,然后教师再给一些时间让同学们读一遍书,不认识的字标出来,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1.指导读准字音。本课的生字虽然不多,只有7个,但有好几个都是学生特别容易读错字音。允、颇、侮:

2.指导认清字形。本课有许多生字的字形都容易错,可采用以熟带生的方法掌握字形。如璧与壁相近,壁是熟字,墙壁,与土有关,所以是土字底。而璧是一种宝玉,是无价宝,所以下面是玉。如允与充相近,侮与悔相近,颇与波相近,教师一定要指导同学进行区分,从而记住字形。

3.理解词意。因为书后有一道题就是要求同学们理解词意的,所以教师可以提出让同学查字典或词典理解词意。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理屈理亏。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推辞谦让不干。抵御抵挡,抵抗。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能耐技能,本领。攻无不克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简单介绍历史背景。《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四)三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用

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学生读完之后,找人回答这几个问题: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本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可以用完璧归赵来概括。第二个: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第三个:可以用将相和好来概括。

(五)统观全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抄写字词。

2.想一想每个小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找人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

2.再请同学说一说是怎么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通过读书,学生马上知道这是在向我们交待时代背景。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后面三个故事的总起因。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通过默读,学生知道: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3.再默读这一大段。同时思考:

(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让同学联系文章的第一句去思考,秦国最强中的最强是最为强大的意思,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说明秦国以强欺弱,非常专横。然后再让同学想一想赵王为什么着急。同学们如果认真读书就会发现第3自然段直接介绍了赵王着急的原因。因为赵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换璧是假的,只不过想把无价宝骗到手,如果赵王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像信上说的那样把15座城给赵王,只能是白白吃亏,轻易地就让秦王占到了便宜。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说的那样去做,又怕秦王以此为借口派兵进攻,到时遭殃的还是赵国。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赵国的群臣才束手无策,赵国因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对策才着急。

(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联系上文,同学们知道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的时候,先抓住想了一会儿这个词,使同学们理解他在想什么,其实他不是在想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能不给秦王发兵制造机会。接着让同学反复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抓住愿意去。体会出蔺相如的勇敢。然后分析了两种可能性和两种动作。如果真的换,就给、如果不肯一定送回,这两句话运用了两个复句,都是假设关系的,说明他把问题分析得非常透彻,对策也设计好了。一定一词让我们看出了蔺相如的胸有成竹。最后体会理屈,就是理亏的意思。这也是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种局面,迫使秦国不能出兵,也使赵国由现在这种左右为难的被动局面,转成主动的局面。这些地方充分说明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也表现出了他超人的智慧。

(4)轻声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

①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在指导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体会出秦王是怎样喜欢和氏璧的。通过读第8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学生马上会找出双手捧、一边看一边称赞这说明和氏璧的确是个价值连城的宝贝,连见多识广的秦王都这样爱不释手,更可知它的价值。绝口不提一词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再体会一下,秦王骗宝的丑恶嘴脸一下子暴露在我们面前。这也是在蔺相如动身前大家早就估计到的。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所以蔺相如才会有下面的表现。看到秦王无意拿城换宝,蔺相如想出了宝玉有瑕的办法把玉要回。他先是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这一言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秦王听他这么一说,也就把和氏璧又交给了蔺相如。这时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这一部分要抓住捧、退、靠、站这几个动词,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接着再读蔺相如的话,先抓住理直气壮,让同学理解他的勇敢;他的一番话,又表现了他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在秦王假意应允以城换宝以后,相如又是怎么做的呢?读了第8自然段最后几句话我们就知道了,他要求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把和氏璧交出来。针对第一道小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读、思、议、品味重点词句。如三次说话:第一次,假借指毛病要回玉,说明他机智;第二次,理直气壮揭穿骗局,说明他勇敢;第三次,大大方方讲明原因,说明他机智勇敢。另外,抓住捧、退、靠、举、撞等动词,去理解其机智、勇敢的品质。

②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种就是真的造成这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目的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宝及时送回国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蔺相如的认识。

③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得很被动呢?这个问题的设计,其实是想让同学们了解到蔺相如勇敢、机智,而秦王则理屈、贪婪,所以处处被动。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时,教师可帮助归纳:秦王爱宝,绝口不提给城;相如假说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宝碎,假意答应让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礼,一面暗中派人把宝送回。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蔺相如回国。

(5)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读了第10自然段,同学马上回答出:完璧归赵。这时教师板书这个成语,让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是什么意思。

(6)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学习完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么学的呢?我们先读课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通过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四)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这段主要讲了一些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2.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事情的起因是:赵王赴秦王之约,去渑池相会,并带相如一起赴约。事情的经过是:渑池会上,相如勇斗秦王。事情的结果是:他们顺利返回赵国,赵王封相如为上卿。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1)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蔺相如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让学生弄明白秦王约见赵王的目的是什么。结合上文,同学们马上可以想到,秦王是想借约见之机占赵国的便宜。赵王和大臣们正是看清了秦王的这个阴谋诡计,所以才左右为难,束手无策,决定不下。去,怕有危险;不去,又显得太胆怯,怕日后被世人传为笑柄。此时,蔺相如审时度势,他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时时以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为重,看出他品格的高尚。赵王让相如随行,蔺相如欣然应允,表现了他的勇敢精神。

(2)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渑池会上,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赵王因为惧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推辞的意思就是谦让不干的意思。于是为秦王鼓了瑟。而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很显然,这说明同为大王,秦王与赵王是不平等的,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而赵王的地位就低于秦王,这对赵国当然是个奇耻大辱。因此,在这关系到国家荣辱的关键时刻,蔺相如挺身而出,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抓准描写蔺相如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学生理解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可抓住生气极了、跟您拼了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出蔺相如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抓住秦王怕死的弱点,以死相拼,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粉碎了秦王的阴谋,表现了他机智、勇敢的精神。秦王又没有占到赵王的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只好放赵王回去了。

(3)渑池之会的结果怎样?廉颇起了什么作用?渑池之会。赵国又占了上风,蔺相如又立新功,封为上卿,这是渑池之会的结果。这里蔺相如当然起了决定作用,但廉颇的功劳也不能忽视。因为在背景介绍时同学们已经了解到,廉颇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大将军,他为赵国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秦王之所以放赵王回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万一有什么情况,廉颇会拼力杀过来,保护赵王的,到时危险的是秦王。因此说,赵王安全回国,廉颇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4)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教师可告诉学生,加小标题,可以把故事高度概括成2个字,也可用故事发生的地点来概括,因此这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渑池之会。

(5)教师小结:过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蔺相如大智大勇,连连立功,职位比老将廉颇都高了,这样就引起了将和相之间的什么问题呢?学生可能说是矛盾,也可能说是不和,于是教师随机板书不和。那么,在处理这场内部矛盾中,蔺相如又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呢?从中能体会出他的什么品质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大段。

(五)自学第三大段。因为这篇文章的三个小故事结构相同,学生又有了前面学习的方法,因此自学起来不会很困难。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课文。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随后教师检查、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1)这一大段主要写了谁和谁?写了他们的什么事?文章这一段主要写了廉颇和蔺相如,写了他们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2)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事情的起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总想寻机羞辱蔺相如。事情的经过是:蔺相如处处避让,并对下人讲清了避让的原因。事情的结果是:将相和好。

(3)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从这儿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从蔺相如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找到他避让廉颇的原因很简单:秦王比廉颇厉害得多,但蔺相如都不怕,他也就更不会怕廉颇。因为他深深地知道,秦王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将相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会乘机攻打赵国。蔺相如避让廉颇,完全是为了赵国的利益。通过反复朗读蔺相如的话,让学生体会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好品质。

(4)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廉颇为什么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呢?从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质呢?从词的本意上讲,负荆请罪就是背着荆条请求责罚、赔礼道歉的意思。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于是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廉颇的这些举动,我们也不难看出,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也同样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好思想。

(5)哪一个词最能概括将相和好?如何理解这个词呢?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让学生体会到蔺相如不计个人恩怨的品质,接着找出同心协力一词,让学生理解词意,最后说出他们和好的根本原因都是以国家利益为重。

(6)这个故事可用什么做小标题?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负荆请罪。

(六)总结全文,揭示中心。总结,揭示本文的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顾全大局,注重团结,机智勇敢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七)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本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相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八)复述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学生在复述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列个提纲,然后再给出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和运用的好的语句,最后让学生进行复述。最后教师小结:复述不是背诵,同学们可以根据故事的梗概进行。

(九)作业

1.熟读课文,学习人物的精神。

2.练习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二)分角色朗读,深入体会中心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角色朗读,深入理解中心思想。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每个故事可以用什么小标题来概括?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二)交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了解课文第1自然段与下面三个小故事的联系。课文的第1自然段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这是全文所有故事发生的总的原因,没有这个原因,就不会有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发生,也不会有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发生,没有这两个故事的发生,就不会有蔺相如一次次的升官,最终职位比廉颇还高,因而就更不会有负荆请罪这段佳话。

(四)编排课本剧:本文由三个故事组成,内容较长,关系较为复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语气。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分好角色。在有感情地熟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编排一些动作,朗读中作一些表演。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适的人读叙述语言。

3.表演课文内容。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一批朗读表演之后,大家评议,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还有时间,可以再请一些同学朗读表演。

《将相和》课文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将相和》课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吧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是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将相和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讲述了这将相之间从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三个生动的故事,文末的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既照应了题目,又暗点了中心。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4、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5、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难点:

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复习上一节课整理的问题

二、 根据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

1. 学习完璧归赵

(1) 默读课文1-10自然段,概括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秦王倚仗强势,要骗宝玉;

经过:蔺相如向赵王献策,并与秦王面对面斗争;

结果:蔺相如派人送宝玉回赵国。

(2) 深入阅读,认识人物形象,回答下列问题

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②带着问题深入阅读

③在什么情况下,蔺相如向赵王献策?

理解战国和氏壁说愿意拿15个城池换这个宝玉为难。

④蔺相如献策时说了什么,他的态度、想法、心情怎样?

理解我愿意带着宝玉到秦国去如果理屈。

⑤蔺相如怎样把献给秦王的宝玉又拿到手并送回赵国?

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他是真撞还是假撞?由此你领悟出什么?

⑥你怎样认识这个故事的结果?取得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课文哪些语句描写突出了蔺相如的精神品质?有感情的朗读。

三、 总结第一段的学习方法。

1. 默读课文,概括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 带着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

4. 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

四、 运用学习方法,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1.提出有价值问题。

2.阅读,思考以下问题

① 赵王在什么情况下动身去渑池赴会?

② 渑池会见时,蔺相如怎样与秦王针锋相对?

③ 这个故事的结果是什么?取得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引导讨论,着重体会重点词句,明确当时情况;针锋相对;事情结果及原因。

总结:蔺相如进一步发扬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的精神及机智勇敢的品质战胜了秦王;廉颇大力配合,用武力作后盾,双方配合一致。

4.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五、自学第三段。

1、把这一段分成三层,理出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又是怎样和好的,促使他们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蔺相如和廉颇的行动和表现有哪些感人之处?

4、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六、总结。

1、迅速浏览全文,思考

(1)把三个故事连起来看,前一个故事的结果与后一个故事的起因有什么联系,具体说一说。

(2)从课文中找到三个故事连接、过渡的句子,读读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2、评价人物,着重认识二人的品质。

蔺相如和廉颇各自表现的品质是什么?共有的品质是什么?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3、朗读,欣赏人物的描写。

《将相和》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将相和》”,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二、三教学过程)

第二段〔讨论〕

师:前一第课同学们已经自己提出问题揣摩表现人物品质的第二个典型事例。现在我们紧扣人们的言行特点分析讨论。

(学生打开课文和自学笔记。教师巡视。)

生:书上说赵王和大臣们商议,去,怕有危险;不去,表示胆怯,一时决定不下。

这种情况,跟完璧归赵的故事一样,说明赵王的群臣无策,拿不定主意。

〔学生善于前后联系想〕

生:我有个疑问:秦王骗取和氏璧已经失败了,为什么刚过了几年,又要约赵王渑池相会?

生:(争相举手)道理很清楚,秦王就是不甘心骗取和氏璧的失败,想要报复。

生:他想要抓赵王也说不定。

师:秦王想要报复,这是故事发生的起因,但课文没有明写出来。大臣商议决定不下,后来又怎样呢?继续讨论。

〔教师及时点拨,既点出故事起因,又扭到原来的议题。〕

生:后来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认为、还是这两个词显得蔺相如很果断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师:认为在文中表示蔺相如对这件的看法、判断。这个词课后要求你们练习造句。

生:课文说蔺相如随行,可以知道这次蔺相如同样要冒着危险去的。他真是智勇双全。

师:你认为蔺相如的智是指什么?(生:群臣无策,而蔺相如果断决定,比群臣有谋。)

〔寻根究底,不走过场〕

同学讨论得好,我们刚才就是运用抓人物言行特点的方法来体会人物品质的。

〔教师紧扣阅读重点训练项目指导。〕

生:秦王和赵王都是国家之君,秦王要赵王为他鼓瑟,这是要侮辱赵王的。课文又说秦王叫人记录下来、记录下来什么意思?

师:记录下来就是作为一种历史资料记载,这件事就流传给后人知道,这不仅侮辱赵王,也是侮辱赵国的,有损国家尊严和民族的自尊心,是不能容忍的。在这种情况下,蔺相如怎样反击?

〔学生不懂就主动提问,教师解释,有机渗透爱国教育。〕

生我从蔺相如的神态、言行体会。蔺相如生气极了说明他爱赵国的心强烈。秦王拒绝为赵王击缶,蔺相如再要求,直至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迫使秦王只好为赵王击缶,并叫人记下来。蔺相如这一招比秦王更厉害,显示他勇敢,不怕强暴。

师:蔺相如不怕强暴,这股勇气从哪里来?(略)

〔这一点拨,为要透过外表深究思想基础。〕

生:蔺相如为什么还对秦王多次称您?(略)

生:这里用了两个只好很有意思,一个只好为赵王击缶,一个只好放赵王回去。都说明在蔺相如反击下,秦王完全失败了。

〔学生一字未忽,词词悟神。〕

生:不然,秦王失败,也有廉颇的功劳。

〔学生认真听同学发言,及时提出纠正。〕

师:怎么知道廉颇有功劳?(引导学生看课文。)

生:故事说秦王知道廉颇在边境上已经作好准备,不敢怎么样,只好可以说明。我读到这里才想到前面写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到边界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这一句不是无关紧要的,是作者有意先伏笔的。

师:讨论得很好,读书就要这样前后联系起来想,才能完整地认识。请同学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并加上小标题(略)

第三段〔揣摩〕

师:蔺相如和廉颇和好、合作,使秦王在渑池之会失败了。我们接下来自学揣摩第三段,要求不用提问题,直接从语句中体会。举例指导:(先指名读廉颇不服气说的话)我读到廉颇这些话,就停一来想一想。廉颇说的三句话:1、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功劳棗廉颇的确是战无不胜的将军,但不难看出他居功骄傲;2、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棗说明廉颇很不服气;3.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棗可以知道廉颇准备报复。

请同学仿照举例的方法,围绕体会人物精神、品质这个中心边读边揣摩,允许在小组里交头接耳,七嘴八舌,互相启发。

〔为了让学生掌握方法,教师再次举例示范。〕

讨论第三段

生:廉颇不服气,想报复,是因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立了功。这是故事的起因。

师:小李同学找到故事的起因,有道理吗?

生:(静默一会儿)这个说法不很完整,应该说蔺相如在渑池之会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引起廉颇的不服。

师:大家认真想一想,廉颇不服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引导看课文)

生:真正的原因是蔺相如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生;我赞同这个见解。如果说是因为蔺相如立了功引起的,前次蔺相如完璧归赵立功时,他怎么没有不服?

生:廉颇说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爬到我头上去就是职位比他高。这引起他的不服。

〔教师一丝不苟,引导潜心会文,求得理解。〕

师:认真读书分析,就不难理解。廉颇要给他个下不去,主要原因是蔺相如职位比他高。我们继续从他们的言行体会人物内心境界。

生:廉颇的话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蔺相如对廉颇又是避开,又是把车往回赶,连他手下的人都看不下去。联系蔺相如的话可以知道,他不是怕廉颇,为的是不削弱赵国的力量,维护赵国的利益。

生:蔺相如说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可见他并没有瞧不起廉颇,能正确对待廉颇的功劳。他认为如果两个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他一心想保卫赵国的利益,蔺相如的思想是好的,品质是高尚的。

生:这是因为蔺相如顾全大局,所以宁可忍让。

师:是啊!如果不以国家利益为重,沉不住气,就容易闹不和。因此,小利益服从大利益。这种品质是高尚的,值得学习的。

〔教师有机渗透思想教育〕

廉颇有错,后来他怎么样?

生:蔺相如的话传给了廉颇,廉颇能静下心想了想还认为自己真不应该。可以体会廉颇还能虚心考虑别人的话的。

生: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新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也说明他诚心认错的。

师:荆条是古代一种鞭打的刑具。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引导看图)说明他内心痛悔自己过错的程度是很强烈的。

〔图文结合得合适〕

生:于是和亲自两个词也可以说明问题。用于是连接下句说明知错就改,不迟延;亲自表示真心实意,非亲自去请罪不可。

师:人都会有错误,但知错就改很重要。小吴读书很认真,对作者用心遣词能认真推敲。

生:廉颇上门请罪,蔺相如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连忙、热情迎接表现蔺相如不计较个人得失。

师:蔺相如胸怀宽广。(学生插话: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从此他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祖国。

他们从不和到又和好起来。他们最后和好,思想上有什么共同认识。

〔深化认识他们共同的思想基础。〕

生:他们都能认识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应计较个人得失。

师:对,他们都有热爱祖国的精神,都要维护国家的利益。我们学习这一课,受到什么启示和教育吗?(略)总结谈话(略)

论文

一定的课堂教学结构为一定的教学目的、内容服务。我从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适应培养自学能力的需要出发,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即揣摩、引导、讨论、点拨。

这种课堂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一、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多动脑想。多动手查,多动口说(问),主动观察、思维、分析、表达,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学实践的机会。

二、改变满堂灌或一问一答的师生接受关系为帮学关系,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多向信息交流。

三、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较多的探索性作业

是放在讨论前的主动揣摩,即发现、分析、解答等。课后作业

量相对减少,只根据课堂讨论自我作些补充、修正或适量的读写作业

,改变被动等待老师留下大量作业

的状况。

八个字的课堂结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更是教学思想的转变。基中揣摩、讨论是指学生的学习实践,引导、点拨是教师在其中起的主导作用。在这个基本课堂结构上,教师备课时,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将揣摩和讨论的时间作适当的分配。

〔揣摩〕学生基本扫除课文的阅读障碍之后,紧接着就是揣摩课文内容,为下一步组织讨论、深入理解做好准备。揣摩是这种课堂结构的基点。叶圣陶先生说,一篇好作品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提出些问题来自己解答,是有效办法之一。这儿说的有效,就是增进理解的意思。(叶圣陶《揣摩》)所以,我着力培养学生自学揣摩,自己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起点。

揣摩自学有方法规律,必须从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两方面进行;必须遵循一个中心或一条主线,使揣摩有方向,有重点。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逐步教给揣摩的方法。如低中年级主要先教给从词句中发现、提出疑难问题和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高年级进一步教给确定文章主线或中心和遵循主线或中心揣摩、品赏文章的方法。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围绕总结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揣摩全篇文章;《一分试验田》一文,引导学生能从彭总的言和行为线索对应揣摩、分析他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如他的行动亲自丈量一分地对应既然是试验,就得讲个科学,一分地容易计算产量的语言,领会彭总严格的科学态度。

〔讨论〕讨论是在学生各自揣摩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使揣摩自学得到深化。学生揣摩自学的水平有高有低,理解不理解,领会对不对,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或不同见解在学生中或师生间讨论解决。讨论形式可以在教师的主导下,以二人、四人为小组或全班师生一起讨论,也可以先小组讨论,后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形成课堂教学的主体结构,多维的信息交流。

讨论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抓重点问题、重点段落讨论。如《黄继光》一文,学生围绕重点段中的顽强一词展开讨论,联系持续、挪动、望着望着望着望着等词句,领会黄继光的顽强战斗精神。

讨论中,我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如一课,学生提出: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真的要撞吗?我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甚至争论,以求得更深理解。

揣摩、讨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点拨则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

〔引导〕前面讲的学生揣摩自学,必须有教师的引导帮助,要把引导揣摩纳入授课计划。教师引导是否得当,将决定揣摩、讨论的质量高低。我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能力进行揣摩,最大限度地达到自悟自得。教师最重要的是把学生、教师和作者的思路统一在一起。

指导学生自己揣摩,初期难度较大。如引导学生找出要揣摩的主线、突破口,使学生沿着主方向揣摩,是学生的难点。我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创设最近发展区。开始时,我作示范、具体指导,鼓励学生自学的信心。当学生能够自我生疑解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表明揣摩自学已有一定的深度。

〔点拨〕点拨贯穿讨论的全过程。我备课时把握住每节课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和学生的难点所在,在讨论中及时适当地点拨。点拨的原则大体是学生理解到重点关键处,我给予肯定并加以强化,使理解巩固加深;学生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时,我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深化;学生理解错的,我给予启发指导,帮助订正;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学生不理解的,我引导学生回到语言文字中去揣摩并讲透。教师站在教材的最高点统帅讨论的全过程,并随时有机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学法指导,教给学习规律。

根据八个字阅读教学课堂结构,按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我采用几种基本课型:

一、发现、质疑课型。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并提出疑难问题,然后讨论解答,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它可以在二年级开始培养。

二、自我生疑解惑课型。重点在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愿望和解答问题的积极性。不仅能提出问题,而且能主动解答问题。三年级以上都适用。

三、分析感受课型。揣摩时不用再提问题,直接遵循文章中心或主线边读边分析、感受,然后交流讨论。高年级适用。

四、品赏课型。对写景、状物之类文章以感情朗读、品赏景物特点、精美片断、优美词句、观察和写作方法等方式感受,交流。

五七嘴八舌课型。以小组展开自学交流、互问或围绕一二个问题七嘴八知讨论,然后围绕中心或主线进行全班交流,鼓励不同见解的争论。形式活泼,参与讨论面广,为中差生创设表达、互助的机会。

六、专题学法指导课型。专为培养某种学习能力的专题指导课。某种学法指导后,就随课文教学加以训练、巩固。

点评

朱老师的语文阅读教学追求的是教师教得得法、高效,学生学得主动、活泼。他不拘泥于已有的教学模式,创设让学生揣摩、讨论和教师引导、点拨的课堂教学结构,摒充教师包办代替或一问到底的教法。他重视指导学习方法,然后循法走路。这一节课正是揣摩、讨论、引导、点拨八个字阅读教学课堂结构的部份体现,是他理想境界的缩影。你看,课堂上学生们学得多么主动、活泼,两段文字分别用提出问题和直接从语句中体会的两种方法揣摩自学,必要时教师示范,学生可以七嘴八舌,互相启发。讨论时,学生理解的就说,不理解的就问;有不同见解的就争议、交流,学生的讨论紧各教材,一个词没有疏漏。学生能说的,教师就让学生说;学生理解不透的,教师就启发深化;学生不懂的,教师要言不烦地讲;讨论走岔了,教师点拨一下就扭过来了,基

本没有偏离一个中心或一条主线。经过讨论,人物形象显明了,精神品质领会了,阅读重点训练项目得到训练了。教师虽然言语不多,但能教在点子上。他的奥妙在哪里?他曾说在培养的过程,教师像排练戏剧总是要指指点点,又要示范,又要矫正,不会像正式演出那样什么指点都不要。是的,理想的境界,就是靠他日积月累的培养。他的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一、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从提高民族素质出发,培养学生自学揣摩的独立阅读能力。他既有长远的培养计划,又有分阶段训练的措施,并坚持不懈地努力。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立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精神和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课堂上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以教师讲多讲少为准绳,而是体现在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文字知识教学都教在点子上。

四、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讨论前要自学揣摩,写自学笔记的习惯;培养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认真读书的习惯;养成学生主动发言、质疑、争议的习惯;训练学生能按课文内容的顺序,一个问题讨论透了,再换一个议题,不颠三倒四的讨论习惯等等。

《《将相和》说课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说课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