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将相和》长文短教教案设计及评析 【教学目的】

幼儿园体教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6

《将相和》长文短教教案设计及评析 【教学目的】。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将相和》长文短教教案设计及评析 【教学目的】”,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的】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学会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三个故事是围绕怎样一个中心组织在一起的。Jab88.coM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解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

一、解题

1.介绍时代背景(略)

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要求:(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给文章分段;(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注意:

廉颇蔺相如胆怯抵御上卿

(2)组词

秦璧击协渑

泰璧缶胁淹

(3)解词:

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理直气壮

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

五、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从整体入手,启发提问,直奔重点、难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1.板书课题后提问: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廉颇是怎么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读一读。

3.继续提问: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他说的对不对?不对,靠什么(引导学生读议第一段。提示三个故事的联系)?

二、学习第一段,幻灯提示本段重点内容,通过重点部分人物言行的读议,了解人物品质

1.默读第一段。

思考题: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是怎样立功的。

阅读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理解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学生默读、勾画、思考;教师板书:言行品质)

2.幻灯出示图片课文中第一幅插图。学生看图后,教师提问:画面上表现的是这一段中哪一小节的内容?然后指名读这一节。(第八自然节)

3.结合这一小节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言说一说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学生读议中,教师适时做如下点拨:

①蔺相如理直气壮地面对秦王,他的理在哪里?

②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说是要往柱子上撞。在他要撞却没撞的瞬间,他可能想些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机智勇敢

4.教师小结: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呢?他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秦王的骗局,又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机智勇敢地与秦王斗争,争取主动,赢得时间,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的呢?

三、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第二段,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强化训练重点

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加深训练重点:言行品质的印象。

2.提出进一步要求:不借助图片提示,确定此段的重点内容。(第三自然段)

3.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议论(议论重点:生气极了,再要求再要求不答应拼了)。

4.教师小结:蔺相如不畏强暴,在与秦王的斗争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认为他是靠一张嘴上去的,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继续学习第三级。

四、读议第三段,围绕和字,抓住人物言行,进一步突出人物思想品质

1.指名朗读这一段。

2.要求学生自己确定贯穿全段的思考题。

3.抓住人物言行,围绕将相是怎样和好的读议此段。

教师适时点拨:

①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这句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为什么(引导学生回顾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立功的情景,再与对廉颇忍让的言行对比,突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

教师板书:顾全大局

②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秦国必然趁机来打我们。课文中哪个地方证明了蔺相如的话是对的(引导学生体会;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大作用。板书:英勇善战;蔺相如充分估计廉颇作用,可廉颇却贬低蔺相如的功劳,两相对比,看出蔺相如的高尚;认识到:为了国家的利益,必须和好。)

4.教师范读蔺相如说的这一段话。

5.这一段话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为什么?等教师提示后,学生齐读我所以利益。

6.学生读议负荆请罪一节。(引导学生通过廉颇的动作描写,突出他为了国家利益,知错就改的品质)。

教师点拨:

①在对蔺相如的态度上,廉颇开始是很气,后来又觉得很不应该,这是为什么?

②廉颇认识到自己错了,登门请罪,他为什么把自己的错误看成是罪过?

幻灯出示第一幅插图,学生看图,教师小结

学生齐读负荆请罪一节。

五、总结全文

教师提问:

1.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蔺相如和廉颇哪些高尚品质。

2.这些品质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来,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板书:言行品质

教师总结:我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学习了廉颇、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团结一致的爱国主义思想,而且学到了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第三课时(略)

【板书设计】

21.将相和

[评:《将相和》一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赞扬了蔺相如和廉颇的高尚品质,说明了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将相之间要加强团结的道理。本文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纵横交错的矛盾冲突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但是本文篇幅较长,为了不中断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完整地体现作者精妙的艺术构思,我把全文三个故事的读议安排在一节课之中,体现了长文短讲。

根据大纲和教材训练重点的要求,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的: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2.学习抓住人物言行,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这节课为了完成前两个教学目的,我对教学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为了做到长文短讲,抓住一个线索,即抓住和字组织教学。

《将相和》的题眼在和字上,作者的思路是将相由不和到和好。教学时,我首先用逆推式方法提问,揭示矛盾,直奔中心。将相为什么不和一问,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打破了从头学起的老框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廉颇对蔺相如的错误评价上。再抓住蔺相如是不是靠着一张嘴爬上去的自然导入第一、二段的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前两个故事的学习带上了问题,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然后再通过一、二段的读议把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树立起来,廉颇的错误说法不批自倒。再讨论将相是怎样和好的,不仅突出了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也突出了廉颇虽然功勋卓著但能知错就改的精神,最后总结将相和好的原因为了国家的利益,把人物思想升华到爱国主义的高度,令人肃然起敬,达到文道有机的统一。

二、为了做到长文短讲,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将相和》写了三个小故事,每个故事又都有自己的起因、经过。如果不分主次,从头道来,不仅浪费时间,也不符合学习规律。所以,我采取了抓主要章节重点读议,回顾、照应、牵动全篇的教学结构和方法。三个故事比较,第三个故事是主要的,它既体现了题意,又是全文故事发展的高潮。我把它做为重点读议的内容,力争读深议透。在这一段中,我注意了在比较中分析人物形象,抓住蔺相如与廉颇言行的比较,廉颇前后不同言行的比较。而这三种比较又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启发学生从人物言行中发现比较的对象,获得比较的内容和材料。这样不仅在比较中更鲜明地突出人物形象,而且通过回顾照应使学生领悟到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和铺垫。读议时只抓住最能突出人物品质的章节,其它内容留给学生自己解决,体现了教方法、留余地的精神。前两个故事,无论是结构还是情节,都有相似之处,两相对比,又处理为前者详,后者略。学习第二段时,可以使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既突出了重点,又体现了有扶有放的原则,培养了学生读书的能力。

三、为了做到长文短讲,始终突出一个训练重点。

这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是:抓住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在读议第一段开始,教师就明确提出训练重点和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理解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并贯穿读议始终。在学习第二段时,又提出按照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学习,再次强调训练重点。读议第三段时又提出要想知道将相为什么和好,还要在他们的言行中找答案。在总结全文时,先总结人物品质,然后提出这些品质课文中并没有直接写出来,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总结这一课的主要写作方法抓住人物言行。为了巩固训练重点,我还在第三课时安排学生读负荆请罪一节,要求学生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的品质。

四、为了做到长文短讲,精心设计思考题。

1.逆推式问题,意在理清思路,弄清三个故事间的内在联系,突破教材难点。比如,蔺相如被封为上卿是不是靠一张嘴一题,就需要学生逆推到完璧归赵、渑池会见中蔺相如的表现;又如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一题,又要求学生回顾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明确三个独立的故事是围绕一个中心写的。2.覆盖性问题,意在读懂一点举一反三。比如,在引导学生弄清蔺相如抓住秦王以地换璧,揭穿秦王的骗局取得斗争的主动权之后,提出蔺相如在什么场合还提到以城换璧的事,使学生领悟到蔺相如的斗争策略。这样的问题,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3.对比性问题,意在突出人物品质。读议负荆请罪一节时,教者提出廉颇当初对蔺相如的态度很不服气,后来为什么又觉得很不应该?通过比较,廉颇坦率的性格,为了国家的利益知错就改的形象更加鲜明了。4.深究性问题,意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些问题表面看上去很简单,但一深究就会发现还有很深的含义。比如负荆请罪一节中,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廉颇知错就改,他为什么把认错说成是请罪?突出了廉颇对自己错误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只有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才能有这样深刻的认识,突出了廉颇的形象,深化了中心思想。]

小编推荐

《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 【教学目的】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 【教学目的】,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词;

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预习提示】本文篇幅较长,但故事情节并不难懂,语句也不难读,历史故事也为学生喜闻乐见,预习时要能理解字词,熟练地读通课文,并考虑课后作业问题。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要重点用于概括人物特点和搞清联系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组织分段,仔细阅读第一大段;开始接触第二大段。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

1.题解。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①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

②课文是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二、指导分段

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

2.讨论分段。重点研究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

三、讲读第一大段

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

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4、形成的板书:

22.将相和

5.小结。

①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

②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③设疑。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围绕线索考虑)

④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人物特点)。

四、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

五、作业

继续阅读二、三两段,并思考学习第一大段结束时的设疑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仔细阅读第二、三两大段;搞清三个故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复习检查

1.学习本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内容及蔺相如的特点。

二、讲读第二大段

1.说出本段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写谁的。

2.默读,并理清故事情节,抓人物特点。

3.讨论:渑池会上发生了什么事,蔺相如是如何斗争的?表现了蔺相如什么品质?赵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4.思考,暂不作答。这个故事还是写蔺相如,与其他故事有什么联系,与将相和有什么关系。

三、讲读第三大段,先小声朗读后讨论

①这是一个什么故事。主要写谁,故事的情节是怎样的?

②从蔺相如对廉颇的步步退让中,进一步看出他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③廉颇为什么能负荆请罪,廉颇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④故事的结果怎样。

四、讨论(搞清联系)

1.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2.总结本课学习方法。

3.练习归纳中心思想。

4.形成板书:

22.将相和

一、完璧归赵抓人物特点

蔺相如勇敢机智忠贞爱国抓线索、联系

二、渑池之会

蔺相如不顾个人安危和的重要

三、负荆请罪失和的原因

廉颇知错就改言和的基础

五、作业

1.熟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

2.复习生字,练习要求听写的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上两节课内容,朗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巩固字词。

教学步骤:

一、复习各部分内容及小标题,进一步明确各部分间,各部分与整篇的关系

二、通读全文,准确归纳中心思想及人物特点

1.中心思想:课文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以及他们从国家利益出发,加强团结的精神。

2.人物特点:

三、字词练习

1.讲讲对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个成语的理解,练习造句。

2.听写词语。(见课后作业3)

四、作业

1.复习本文,重点复习人物特点和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以及学习类似文章的方法。

2.预习下文,要会读,并考虑课后问题。

[评:《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的题材是写人物的,详细具体地叙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与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认错的精神,说明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和加强团结。从教材特点和读写训练的任务考虑,教学这篇课文要教给学生抓住人物特点的学习方法。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是很有特点的,课文按顺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对独立。但组合在一起,它们又有着密切联系的,与整篇也是密切相关的。教学时,要体现大纲的精神,即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段落和整篇课文的联系。所以从特点考虑,教给学生抓联系也是相当重要的。

此外,大纲还指出,讲解课文要处理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根据这个要求,我们在整分合课堂教学结构上,做了一些尝试。

下面谈谈在处理这篇教材中如何着力体现以上观点的。

整,要从整篇入手,要求学生对整篇文章首先有个总的印象。学习《将相和》一文,通过预习,初步阅读,学生应该了解课文是历史故事,写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与廉颇言和的事。

整,还指在下面的进一步一部分一部分地分析时要有整体观念,处处着眼于整篇文章,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不能把一课分析成几段书。

这篇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写的呢?很明显,课题《将相和》将引起读者如下思考:将相有过什么矛盾,为什么要讲和,为什么又能言和?可见讲和的原因,失和的原因,言和的基础,是贯穿文章的线索,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条线索去阅读理解,搞清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搞清三个故事与整篇《将相和》是什么关系,通过这样的分析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完整的深刻的认识。

分,指分析,有内容的分析与结构的分析。要知道各个部分的内容,还要理清本部分与其它部分的联系以及本部分在课文中的地位、作用,即与整篇文章的关联。所以分析时要着眼于联系,达到融会贯通,避免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可见,分析的指导思想还是一个整体观念。

学习一篇文章,在知道其主要内容之后,就要进一步了解,课文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怎么写的等。即了解本课写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着重写人物性格品质。第一、二两个故事是写蔺相如完璧归赵及在渑池会上,第三个故事写了廉颇负荆请罪,将相言和。那么,将相言和,前两个故事都没有涉及到,是第三个故事直接点明的,前两个故事有没有写的必要呢?它们与第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与将相和有什么关系,三个故事是怎么组合成一篇文章呢?这些问题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特别是这篇课文篇幅虽长,但不难读,故事情节也好理解,历史故事也为学生喜闻乐见。可是真正务求理解,达到大纲的要求并不容易。怎么思考呢?要教给要领,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上考虑,即什么事引起的将相不和(失和的原因),为什么将相应该讲和(将相人物的重要决定了将相和的意义),为什么又能够言和(和好的条件,两个人一致的思想品质)。这样一分析,就觉得前两段不仅不能没有,而且很重要。

具体地分析,《完璧归赵》,是写蔺相如的,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的特点。它与其它故事的联系,与整篇文章《将相和》的关系是怎样的呢?首先,它发生在下一个故事《渑池之会》之前,蔺相如由于完璧归赵立功而被封为上大夫,这正是下次被封为上卿的基础,而做上卿又导致将相不和,是失和的间接原因;其次,这个故事不仅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的特点,而且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挺身而出不畏强暴与秦王据理力争,说明了蔺相如具有爱国主义的思想,为后面的对廉颇的忍辱退让打下了基础,使他对外寸步不让、针锋相对,与对内步步退让、忍辱回避,完好地统一在一个思想基础之上,这正是所以能言归与好的思想基础;第三,从下文可以看出赵国屡次获胜,秦国不敢轻举妄动均与蔺相如有关。这次胜利可以充分看出一点,蔺是一个难得的人材,举足轻重,他们的讲和至关重要。所以这一故事必不可少,它是将相不和的内容的铺垫,将相言和的思想基础的体现,还是将相讲和的意义所在。

《渑池之会》仍然主要写蔺相如,但也很明显地点明了廉颇的作用。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顾个人安危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又一次表现了他的勇敢机智与忠贞爱国,并被提升为上卿。由于职位高过了廉颇,引起了廉颇的不服气,所以《渑池之会》继《完璧归赵》之后,写出了将相不和的直接原因,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另一方面看,小小的赵国,在继《完璧归赵》之后,渑池会上再次获胜,是将相讲和的结果,说明赵国不受外辱,将相必须讲和,而为了国家利益,将相配合,体现了将与相的忠贞爱国之心。因此,这个故事是将相失和的原因,又是将相和好的意义的进一步实践说明,同时又是将相言和的思想基础的又一次充分体现,这一故事也不多余。

《负荆请罪》是紧扣课文题目的,直接讲了将相失和到言和,突出地说明将与相固然重要,但比他们个人更重要的是他俩之间的团结,这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必然结果。蔺相如的话使廉颇的翻然悔悟,由于有前两个故事就很有基础,顺理成章,令人信服。而忠贞爱国的共同思想是他们解决矛盾的坚实的思想基础,因而也是这篇文章的核心所在,分析人物,分段讲读,都不能离开这一核心。

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就是这样,紧紧围绕讲和的意义,失和的原因,言和的基础联系成整篇《将相和》的。

这样,就从整体出发,把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了解了他们之间的逻辑联系。这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具有培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意义,可以实现读写结合,语思(思维)统一,还自然而然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顾大局、讲团结、勇敢机智、知错就改等品质教育。

把整体分成部分,再把各部分综合成整体,这一分析综合的方法,是思维的基本方法,也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我们的所谓合,就是指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即在讲清联系之后对中心思想的归纳。《将相和》讲到最后,就理解到课文是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全大局,加强团结的优秀品质。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因为是写人的文章,性格特点又是怎样的呢?也应综合归纳,蔺相如是足智多谋、临危不惧。廉颇是豪爽直率、知错就改。到此,阅读教学全过程结束。

这样教学,学生的认识在逐步深化,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一番思维,对课文内容由感性的浮浅的认识上升到比较本质的、深刻的认识。所以,整分合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认识规律及学习语文的规律。这篇课文教学的最终意图还在于根据文章特点,训练学生思维。学习一种读书方法,培养学生务求理解、融会贯通的读书习惯。久而久之的训练,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即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因此,改革教法、研究学法、教会学生读书,也是我们着力探讨的一个问题。

此外,大纲还指出,讲解课文要讲求实效,不同的年级要有不同的要求。根据不同的课文,针对不同的对象,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据此,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还进行了抓重点一课一得,抓特点一课一法的探索。根据重点训练项目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把抓人物特点,抓故事线索,搞清联系做为本课教学重点,就是出于这种考虑。尤其是在搞清联系的训练上,这篇课文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宁可在读的训练等方面弱一点,也得全力保证。要抓重点有失有得,不能贪多求全。还要抓特点,不同教材,当然还包括不同学生,甚至不同擅长的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法,逐步形成教学的特点。课课如此,一个教法,往往事倍功半。]

《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相和》整体教案设计及评析,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词;

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预习提示】本文篇幅较长,但故事情节并不难懂,语句也不难读,历史故事也为学生喜闻乐见,预习时要能理解字词,熟练地读通课文,并考虑课后作业问题。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要重点用于概括人物特点和搞清联系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组织分段,仔细阅读第一大段;开始接触第二大段。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

1.题解。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①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

②课文是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二、指导分段

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

2.讨论分段。重点研究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

三、讲读第一大段

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

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4、形成的板书:

22.将相和

5.小结。

①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

②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③设疑。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围绕线索考虑)

④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人物特点)。

四、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

五、作业

继续阅读二、三两段,并思考学习第一大段结束时的设疑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仔细阅读第二、三两大段;搞清三个故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复习检查

1.学习本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内容及蔺相如的特点。

二、讲读第二大段

1.说出本段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写谁的。

2.默读,并理清故事情节,抓人物特点。

3.讨论:渑池会上发生了什么事,蔺相如是如何斗争的?表现了蔺相如什么品质?赵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4.思考,暂不作答。这个故事还是写蔺相如,与其他故事有什么联系,与将相和有什么关系。

三、讲读第三大段,先小声朗读后讨论

①这是一个什么故事。主要写谁,故事的情节是怎样的?

②从蔺相如对廉颇的步步退让中,进一步看出他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③廉颇为什么能负荆请罪,廉颇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④故事的结果怎样。

四、讨论(搞清联系)

1.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2.总结本课学习方法。

3.练习归纳中心思想。

4.形成板书:

22.将相和

一、完璧归赵抓人物特点

蔺相如勇敢机智忠贞爱国抓线索、联系

二、渑池之会

蔺相如不顾个人安危和的重要

三、负荆请罪失和的原因

廉颇知错就改言和的基础

五、作业

1.熟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

2.复习生字,练习要求听写的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上两节课内容,朗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巩固字词。

教学步骤:

一、复习各部分内容及小标题,进一步明确各部分间,各部分与整篇的关系

二、通读全文,准确归纳中心思想及人物特点

1.中心思想:课文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以及他们从国家利益出发,加强团结的精神。

2.人物特点:

三、字词练习

1.讲讲对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个成语的理解,练习造句。

2.听写词语。(见课后作业3)

四、作业

1.复习本文,重点复习人物特点和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以及学习类似文章的方法。

2.预习下文,要会读,并考虑课后问题。

[评:《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的题材是写人物的,详细具体地叙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与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认错的精神,说明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和加强团结。从教材特点和读写训练的任务考虑,教学这篇课文要教给学生抓住人物特点的学习方法。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是很有特点的,课文按顺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对独立。但组合在一起,它们又有着密切联系的,与整篇也是密切相关的。教学时,要体现大纲的精神,即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段落和整篇课文的联系。所以从特点考虑,教给学生抓联系也是相当重要的。

此外,大纲还指出,讲解课文要处理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根据这个要求,我们在整分合课堂教学结构上,做了一些尝试。

下面谈谈在处理这篇教材中如何着力体现以上观点的。

整,要从整篇入手,要求学生对整篇文章首先有个总的印象。学习《将相和》一文,通过预习,初步阅读,学生应该了解课文是历史故事,写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与廉颇言和的事。

整,还指在下面的进一步一部分一部分地分析时要有整体观念,处处着眼于整篇文章,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不能把一课分析成几段书。

这篇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写的呢?很明显,课题《将相和》将引起读者如下思考:将相有过什么矛盾,为什么要讲和,为什么又能言和?可见讲和的原因,失和的原因,言和的基础,是贯穿文章的线索,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条线索去阅读理解,搞清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搞清三个故事与整篇《将相和》是什么关系,通过这样的分析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完整的深刻的认识。

分,指分析,有内容的分析与结构的分析。要知道各个部分的内容,还要理清本部分与其它部分的联系以及本部分在课文中的地位、作用,即与整篇文章的关联。所以分析时要着眼于联系,达到融会贯通,避免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可见,分析的指导思想还是一个整体观念。

学习一篇文章,在知道其主要内容之后,就要进一步了解,课文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怎么写的等。即了解本课写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着重写人物性格品质。第一、二两个故事是写蔺相如完璧归赵及在渑池会上,第三个故事写了廉颇负荆请罪,将相言和。那么,将相言和,前两个故事都没有涉及到,是第三个故事直接点明的,前两个故事有没有写的必要呢?它们与第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与将相和有什么关系,三个故事是怎么组合成一篇文章呢?这些问题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特别是这篇课文篇幅虽长,但不难读,故事情节也好理解,历史故事也为学生喜闻乐见。可是真正务求理解,达到大纲的要求并不容易。怎么思考呢?要教给要领,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上考虑,即什么事引起的将相不和(失和的原因),为什么将相应该讲和(将相人物的重要决定了将相和的意义),为什么又能够言和(和好的条件,两个人一致的思想品质)。这样一分析,就觉得前两段不仅不能没有,而且很重要。

具体地分析,《完璧归赵》,是写蔺相如的,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的特点。它与其它故事的联系,与整篇文章《将相和》的关系是怎样的呢?首先,它发生在下一个故事《渑池之会》之前,蔺相如由于完璧归赵立功而被封为上大夫,这正是下次被封为上卿的基础,而做上卿又导致将相不和,是失和的间接原因;其次,这个故事不仅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的特点,而且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挺身而出不畏强暴与秦王据理力争,说明了蔺相如具有爱国主义的思想,为后面的对廉颇的忍辱退让打下了基础,使他对外寸步不让、针锋相对,与对内步步退让、忍辱回避,完好地统一在一个思想基础之上,这正是所以能言归与好的思想基础;第三,从下文可以看出赵国屡次获胜,秦国不敢轻举妄动均与蔺相如有关。这次胜利可以充分看出一点,蔺是一个难得的人材,举足轻重,他们的讲和至关重要。所以这一故事必不可少,它是将相不和的内容的铺垫,将相言和的思想基础的体现,还是将相讲和的意义所在。

《渑池之会》仍然主要写蔺相如,但也很明显地点明了廉颇的作用。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顾个人安危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又一次表现了他的勇敢机智与忠贞爱国,并被提升为上卿。由于职位高过了廉颇,引起了廉颇的不服气,所以《渑池之会》继《完璧归赵》之后,写出了将相不和的直接原因,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另一方面看,小小的赵国,在继《完璧归赵》之后,渑池会上再次获胜,是将相讲和的结果,说明赵国不受外辱,将相必须讲和,而为了国家利益,将相配合,体现了将与相的忠贞爱国之心。因此,这个故事是将相失和的原因,又是将相和好的意义的进一步实践说明,同时又是将相言和的思想基础的又一次充分体现,这一故事也不多余。

《负荆请罪》是紧扣课文题目的,直接讲了将相失和到言和,突出地说明将与相固然重要,但比他们个人更重要的是他俩之间的团结,这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必然结果。蔺相如的话使廉颇的翻然悔悟,由于有前两个故事就很有基础,顺理成章,令人信服。而忠贞爱国的共同思想是他们解决矛盾的坚实的思想基础,因而也是这篇文章的核心所在,分析人物,分段讲读,都不能离开这一核心。

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就是这样,紧紧围绕讲和的意义,失和的原因,言和的基础联系成整篇《将相和》的。

这样,就从整体出发,把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了解了他们之间的逻辑联系。这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具有培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意义,可以实现读写结合,语思(思维)统一,还自然而然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顾大局、讲团结、勇敢机智、知错就改等品质教育。

把整体分成部分,再把各部分综合成整体,这一分析综合的方法,是思维的基本方法,也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我们的所谓合,就是指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即在讲清联系之后对中心思想的归纳。《将相和》讲到最后,就理解到课文是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全大局,加强团结的优秀品质。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因为是写人的文章,性格特点又是怎样的呢?也应综合归纳,蔺相如是足智多谋、临危不惧。廉颇是豪爽直率、知错就改。到此,阅读教学全过程结束。

这样教学,学生的认识在逐步深化,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一番思维,对课文内容由感性的浮浅的认识上升到比较本质的、深刻的认识。所以,整分合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认识规律及学习语文的规律。这篇课文教学的最终意图还在于根据文章特点,训练学生思维。学习一种读书方法,培养学生务求理解、融会贯通的读书习惯。久而久之的训练,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即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因此,改革教法、研究学法、教会学生读书,也是我们着力探讨的一个问题。

此外,大纲还指出,讲解课文要讲求实效,不同的年级要有不同的要求。根据不同的课文,针对不同的对象,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据此,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还进行了抓重点一课一得,抓特点一课一法的探索。根据重点训练项目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把抓人物特点,抓故事线索,搞清联系做为本课教学重点,就是出于这种考虑。尤其是在搞清联系的训练上,这篇课文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宁可在读的训练等方面弱一点,也得全力保证。要抓重点有失有得,不能贪多求全。还要抓特点,不同教材,当然还包括不同学生,甚至不同擅长的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法,逐步形成教学的特点。课课如此,一个教法,往往事倍功半。]

将相和 教案教学设计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相和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将相和
教学目标(情感、知识、技能):
1、认识过度句与过渡段,初步了解过渡句(段)的作用
2、学会8个生字,理解32个词语的意思能说出其中5个成语意思
3、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
4、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廉颇勇于改过的品德,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特点
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廉颇
教学准备:
战国末期七国草图,录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推敲课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为学习过渡句、段打好基础
2、学习推敲言行理解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才智超群,不胃强暴,维护国家利益的斗争精神
4、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查阅资料(3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将相和》,一起把课题念一下。生齐读课题:13、《将相和》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对我们大家来说,并不是很熟悉。因此呢,上星期,老师布置大家认认真真地去预习了这一课,同时呢,也可以上网去查寻一些有关将相和的资料。今天,老师先给大家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请大家把自己查到的资料上来交流一下,好不好?(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
二、揭题、审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分
1、课题中“将”指-“相”指-“和”的意思是-从“和”字可以看出什么?
2、那么我们想象一下,他们是什么原因是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呢?我们把课文打开,请同学们快速地把课文读一下,想象一下这个问题?
(整体感知课文)
三、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24分
1、推敲小标题,联系课文第3小节,朗读你发现了什么?(任务难,看出蔺相如才智超群)小结学法:联系上下文
2、听录音第8小节
要求:边听边想,你觉得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把你认为最能反映蔺相如品质的句子划出来。(言行为主)
3、交流
出示重点句:
他理直气壮地说:“......”
(1)齐读,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可围绕“理直气壮”词提问(“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蔺相如骗回了和氏璧,为什么还理直气壮?)
(2)联系上下文读一读,说一说
(3)用“理直气壮”的语气读一读
(4)蔺相如要把璧撞碎,真会撞吗?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怎样?秦王会让他撞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5)、朗读
4、听录音第9节
出示重点句: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送蔺相如回国
(1)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了,后果会怎样?那蔺相如为什么还大大方方?对比秦王态度
②重点段意思讨论
如果有诚意-先交城
不然无诚意-不交城
杀了我也没用不讲信用
得不到璧
(2)朗读指导
(3)小组方法,口答段意
(4)人物评论:你觉得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什么长处)
三、课堂练习。5分
1、蔺相如之所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骗回和氏璧是因为———。
2、用“之所以.....是因为......”联系第二个故事,进行说话训练
资料提供者:

将相和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将相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过程与方法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2.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7.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8.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①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①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③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课堂练习

 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二)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1)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2)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4)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三)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较长篇幅的课文,然而,由于受教学时间的影响,我们需要长文短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课文《将相和》就是一篇长课文。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长文短教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

截取的文字要短,发挥的效应要长。

 将蕴涵事情意义的文字或人物关键细节要作为教学重点。

《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或记事(包括场面描写),或写人。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性细节,就能感悟人物的品格特点。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二、教学时间

教师的指导要短,学生的实践要长。

1、教师的指导要短

问题要集中。要切实做到长文短教,首先问题要集中。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展开学习。他们从故事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那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蔺相如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

2、学生的实践要长

1、初读感知,读书时间要长:

课文的初读,留给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把课文读一遍。使学生能比较充分的感知课文。

2、点上深入,思考交流时间要长:

在寻找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时,我腾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书、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才是班上的反馈、指导。教学效果还不错。

长文短教,是个老问题,又是个新问题。新课程语文,长课文多而课时总量少,长文短教显得尤为迫切。

总之,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从对比中感悟人物形象──《将相和》教学实录
探究教学在自然科学的课程中运用较多,对于注重情感熏陶、讲究体验感悟的语文学科来说,还没有形成积极的模式。笔者在阅读、作文、活动等课型中曾作过研究,主要体会是:小学语文探究教学应该巧设问题情境,比较遴选方案,体验探究过程,尊重事实结论,加强合作学习。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联想思维是典型特征,在讨论、争论、辩论、实验的过程中去亲身体验很重要,这个体验往往带有“独特的个人色彩”,即使结论有失偏颇,也应该予以尊重。下面以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第12课《将相和》教学实录为例,加以说明,展示讲读课型中探究教学的一般模式。
一、从读切入,初步感悟人物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后,已经了解了故事内容。你能评价一下文中的某个人物吗?
生:蔺相如机智勇敢。
生:蔺相如爱国。
生:廉颇知错就改。
生:赵王民主,能听大臣的意见。生:蔺相如手下人爱打抱不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除了阴险狡诈的秦王外,学生对文中其他人物皆有感悟,尤其是后两位同学独特的视角令人称道。但是对蔺相如的认识是概念化的、浅层的,尚需引导。)
二、自主选读重点句段,引导感悟重点人物
师:(笑)同学们的感受不少啊!蔺相如这个人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先进一步了解他,好吗?
生:(微笑)好!
师:我们把蔺相如与其他人对比一下,进一步感悟他的个性。同学们要抓住别人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找出来读读。
(学生读书、批注、讨论。)
(这段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如何提升学生对蔺相如的认识,是本课难点,老师没有硬灌输结论,而是让学生假定探究方案,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同时引导得出“性格决定行动”这一认识,实在可贵。)
三、读读议议,从对比中感悟将、相、王
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你们想把蔺相如与谁对比呢?
生:与秦王比。
生:与廉颇比。
生:与蔺相如的手下人比。
生:跟赵王比。
生:跟赵国的文武大臣比。
师:好,有相同体会的同学再到一起讨论一下。
(同学下位,重新组成学习小组,争论得很热烈。)
(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有相同感悟的同学下位,重新分组互动学习,看似散堂,实则一种大胆的探索。)
师:同学们争论得很热烈,现在可以把感受对大家说说吗?
生:(举手)我们组先来。
师:这样吧,老师先出道题,哪个组答出,哪个组先说。(课件出示: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生:这副对联中有四个人名,很有趣。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古代有个司马光,还有《百家姓》中有“钟离宇文,长孙慕容”句。
师:小小年纪学问不浅哪!瞧瞧,蔺相如被人写进对联里,足见他大名鼎鼎啊!
(借学生争先恐后的情境巧设谜团,引导学生认识了“瑟”字,为后文铺垫,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也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
生:我们组讨论的是,蔺相如与赵国文武大臣对比,可以看出蔺相如胆识过人。
师:(故做疑惑)我怎么就没体会到呢?(板书:胆识过人)
生:(急了,补充)老师,您想想,和氏璧至少值十五座城,赵王怎么舍得给秦王呢?可他们都怕秦王啊!
师:课文怎么说?要言之有理啊!
(学生读课文“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生:秦国以大欺小,经常发动战争。因为课文说“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师:你很会说话!先说自己的看法,再读课文中的句子。
生:秦国恃强凌弱,就像现在的美国,很多小国都怕他打。赵国也不例外。
生:蔺相如愿意去秦国就不简单,说明他不怕。别人保举他时,课文是这样写的:“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
生:他胸有成竹,口头保证了两条:一定把璧送回来,而且秦国不会对赵国开战。这两条正是赵王和大臣们所担心的。
师:说得好!你能带大家读一下课文吗?(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生:蔺相如是“想了一会”才说,说明他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生:其实赵王他们也将信将疑,因为文章说“只好派他去”。
师:在这种情况下,蔺相如为什么还出使秦国呢?
生:为了国宝呀!
生:为国家的安宁、和平。
师:说得好!你们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联系上下文看问题。听你们这么一说,我也体会到了蔺相如确实胆识过人,同学们体会到了吗?
生:(齐声)明白了。(这组学生很得意)
(这段教学是学生和老师的辩论,学生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为其他组发言提供了示范。)
生:我们组把蔺相如与秦王比,觉得秦王阴险狡诈,而蔺相如能洞察人心。
师:“洞察人心”是什么意思?(板书:洞察人心)
生:学《草船借箭》时学到的,指对人的心理很了解。
生:在第一个故事中,写秦王一见到和氏璧就爱不释手(读“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因为没提防,才被蔺相如用计要回了璧。
生:他要撞碎璧,是利用了秦王的贪心。(生读“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
生:要秦王举行典礼,是蔺相如的缓兵之计,因为秦王要讲究大国的外交礼节,所以蔺相如才跟他讨价还价。
师:“缓兵之计”是什么意思?
生:想拖延时间。(读课文:“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生:蔺相如说“您杀了我也没用”,他抓住秦王想称霸天下的野心,因为统一天下要讲信用。
师:(笑)你长大了可以做外交家。
生:在第二个故事中,他逼迫秦王击缶,因为他知道秦王怕死。(生读“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缶。”)
师:对呀!兵书上说“知己知彼……”
生:百战不殆。
师:看来蔺相如不仅如人所言勇敢机智,在与秦王的较量中,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心理,才取得斗争的胜利。
(学生能把《草船借箭》的学法迁移到本课,是能力的飞跃。教师适时点拨,并且引用兵书上一句话,实为画龙点睛。)
生:我们组把蔺相如跟廉颇对比,觉得廉颇这个人很孤傲,瞧不起人。
生:说人家一个上卿竟用“爬”字,真不文明。都说封建士大夫讲究繁文缛节,我看并非如此!
师:你也很孤傲,瞧不起那些士大夫们。(学生笑)你很有学问,能说说“士大夫”和“繁文缛节”是什么意思吗?
生:士大夫就是做官的人,繁文缛节就是礼节很多。
生:但是廉颇对赵国也是功不可没的。(读“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生:我觉得廉颇比较爽快,像他这样一个高官能负荆请罪,也不容易啊!
生:蔺相如真是个宽宏大量的人,俗话说“惹不起还躲不起呀”,真要计较起来,吃亏的还是廉颇,他官小。
师:(板书:宽宏大量)宽宏大量表现在哪里?(生读“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往回赶。”)
生:廉颇吃小亏,国家吃大亏呀!蔺相如见了廉颇就躲,正是为了赵国的安宁啊!
生:特别是廉颇认错时,蔺相如能够出门热情迎接,做到这点可不容易,我要学他严格对己、宽以待人。
生: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学生能批评廉颇不讲文明,要学蔺相如宽以待人,说明他们的情感已经受到陶冶。没有体验何来德育?人们常说语文教育要潜移默化,即此意也。)
生:蔺相如跟他的手下人对比更有意思。我们组觉得那个手下人很会讨好上司。
生:(反驳)那个人并不是拍马屁、讨好上司,确实是廉颇错了嘛。
生:我倒觉得那个人很有正义感。因为文章说“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
师:什么是正义感呀?
生:正义感就是对的敢支持,错的敢反对。
师:好,你们接着说下去。
生:他毕竟是个小人物,只盯着小问题,把个人恩怨放在第一位。
生:(附和)就是嘛,鼠目寸光。
生:蔺相如实在是高瞻远瞩。
师:“高瞻远瞩”这个词用得好。(板书:高瞻远瞩)
生:蔺相如是大人物,当然目光远大。
生:他知道不团结会削弱赵国的力量,所以不跟廉颇计较。
(我们常提互动课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语言的交锋、思维的碰撞、认识的升华、情感的交流,在这段争论中可见一斑。教师适时进行评点,充分肯定学生的见解,帮助学生提高了语文素养。)
师:《将相和》是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蔺相如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你们明白了为什么吗?
生:(齐声)明白了!
(学生明白了什么?教师没有给出固定的答案,也没有做任何小结,可是言已尽而意未穷。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反复读书思考、讨论、争论、辩论,既认识了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又学会了全面看问题。总之,这个片段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是探究教学的典型案例。)
资料提供者:杜建明

《将相和》教学设计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将相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5.交流

第二课时

一、感悟体会

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三、角色体验

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

5.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将相和》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的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4、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连系。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三个小故事。你们能从标题中看出是哪两个人物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将相各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读文去看看吧!

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1)出示阅读提示: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给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想想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得问题准备组内讨论。

(2)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作标注。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读文,纠词正音。

(2)交流三个小故事所加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学生现在小组内交流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初步解决一部分问题,留出有价值的问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班内交流。

(4)教师同学生共同分类归纳重点问题:

1、完璧归赵

蔺相如为什匆?怠罢饪楸壬嫌械愣?∶?。俊?br蔺相如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脑袋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怎么会心甘情愿的让蔺相如回国?

2、渑池之会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3、负荆请罪

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

廉颇至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为什么要脱下战袍,背上荆条?

四、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勾画重点问题答案,为下一节课的汇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廉颇和蔺相如,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机智和风度。

二、再一次出示重点问题提示:

引导: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小故事?练习多读读,自由结组,解决故事中的问题。

三、围绕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说说为什么?这一话题,交流讨论并指导朗读。

(1)蔺相如:机智勇敢;热爱祖国;胸怀宽广;顾全大局;

(2)廉颇:英勇善战;热爱祖国;知错就改;

(3)要求学生想全理由,组织好语言。

(4)指导学生朗读蔺相如和廉颇的相关语句。

重点语句:

1、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的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四、总结

《将相和》中,蔺相如和廉颇使两个同样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流芳千古,传为佳话,让他们身上的这种优秀品质在我们的身上发扬光大吧!

第三课时

一、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想:廉颇到蔺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

1、学生自己练习说一说。

2、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一个片断。

3、读习作,师生评议。

二、编排课本剧:

1、选择一个小故事,试演。

2、师生品评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选做)有条件的学生看看表现将相和内容的戏曲的录像、录音。

《将相和》教学设计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二)能力训练点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7.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8.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①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①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③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课堂练习

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二)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1)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2)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4)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三)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将相和》教学设计5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相和》教学设计5”,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个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赞扬了蔺相如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思想。

二、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抓住人物特点,搞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一故事。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四、

教时安排:三课时

五、

课前准备:挂图、小黑板、布置学生预习

课前预习:

1、

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解课后第4题中带点的词;

2、

按预习弄清题意,给课文分段,起小标题;

3、

再读课文,思考课后第1题。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组织分段;仔细阅读第一大段,开始接触第二大段。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新词,分段,讲读第一大段。

教学过程:

一、

板书课题提问分析检查预习情况

1、

将相和:廉颇和蔺相如同心协力。比喻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2、

简介导入: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静,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写了三个小故事。哪三个小故事呢?

二、

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1、

掌握生字词;

2、

给课文分段,弄清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三、

检查自学情况

1、

生字:指导读准允yun不念run;要与充区别;

指导书写廉广部,剩10画,不是8画。

2、

课后第4题的词,理解带点的词。

3、

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

4、

提问分段(按故事分三大段)

四、

学习第一段:完璧归赵

1、

齐读第一节,思考:这节与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静。三个故事都是在这样的历史背静下发生的。)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赵国处在秦齐两大国之间,因此军事、外交方面的措施,关系国家兴旺的重大意义。

2、

指名读2、3节,解释和氏璧;

思考回答:赵王接到信为什么非常着急?

3、齐读4、5节

蔺相如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6节

4、

蔺相如是怎样造成秦国理屈,完璧归赵的?

(1)出示挂图,学生自渎8、9节,把画中蔺相如的动作词打点;

(2)指名口述过程

(3)这表明蔺相如有怎样的精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5、

结果怎样?齐读第10节

(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大夫:官职,分上、中、下三等,上大夫为最高一级的大夫。

五、小结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起因是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结果由于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而完璧归赵。)

六、

自学下两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第二、三大段,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搞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

指名说说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二、

明确本课学习内容。

阅读思考:(小黑板)

1、

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2、

弄清每个小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3、

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

三、

学习第二段

1、

学生默读、思考

2、

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质疑解难: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我们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为几个重点讨论。(出示小黑板)

(1)

谁为什么提出渑池会?

(2)

赵王决定怎样?

(3)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4)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3、

逐问题讨论

答(1):指名读11节,此时将相关系怎样?(和)

答(2):指名说(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答(3):指名读14节(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维护赵国尊严。)

答(4):(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4、

弄清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齐读第15节蔺相如立了什么功?(他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赵王封他为上卿。

四、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个故事。

1、

学生小声自渎,思考总要求。

2、

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互问)

归纳问题(出示小黑板)

(1)

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2)

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

(3)

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

3、

小组讨论

4、

逐问题讨论

答(1):指名说读第16节(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

答(2):指名说(蔺相如避着廉颇)为什么?指导读蔺相如说的一段话,体会他是为了赵国,心胸开阔。

答(3):(出示挂图)指名读第18节(诚意和好、勇于改过)

5、

说一说故事的前因后果

结果中哪个词点了题意?(同心协力)

6、

说说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见板书)

蔺相如为什么会机智勇敢、心胸开阔?(爱国)

廉颇为什么会勇于改过?(爱国)

7、

思想教育:我们平时,只有全班同学团结一心,才能把班级工作搞好。

五、练习:指名说原因、结果,然后同桌互说。

板书设计:

11、将相和

廉颇

蔺相如(齐心协力)爱国

完璧归赵

立功

机智勇敢

渑池会见

再立功

心胸开阔

居功自傲

负荆请罪

勇于改过

(原因)

(结果)

(品质)

《将相和》教学设计1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相和》教学设计1”,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11将相和
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
(1)将的读音有()()。这里应读(),将指的是()。
(2)相的读音有()()。这里应读(),相指的是()。
(3)和的读音有()()。这里应读()。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神态(理直气壮、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演一演。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1、完璧归赵之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呢?
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侮辱赵王、没占便宜``````)
★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逼赵王鼓瑟)对于秦王的侮辱,蔺相如是如何反应的?(逼秦王击)蔺相如为什么逼?如何逼?(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指导朗读。)逼的结果怎样?
★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突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
二、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1、过渡: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三、品读赏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四、布置作业: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将相和》教学设计8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相和》教学设计8”,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难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1.题解。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①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

②课文是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二、指导分段

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

2.讨论分段。重点研究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

三、讲读第一大段

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

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4.小结。

①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

②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③设疑。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围绕线索考虑)

④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人物特点)。

四、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

五、作业

继续阅读二、三两段,并思考学习第一大段结束时的设疑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学习本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内容及蔺相如的特点。

二、讲读第二大段

1.说出本段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写谁的。

2.默读,并理清故事情节,抓人物特点。

3.讨论:渑池会上发生了什么事,蔺相如是如何斗争的?表现了蔺相如什么品质?赵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4.思考,暂不作答。这个故事还是写蔺相如,与其他故事有什么联系,与将相和有什么关系。

三、讲读第三大段,先小声朗读后讨论

①这是一个什么故事。主要写谁,故事的情节是怎样的?

②从蔺相如对廉颇的步步退让中,进一步看出他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③廉颇为什么能负荆请罪,廉颇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④故事的结果怎样。

四、讨论(搞清联系)

1.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2.总结本课学习方法。

3.练习归纳中心思想。

五、作业

1.熟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

2.复习生字,练习要求听写的词语。

第三课时

一、复习各部分内容及小标题,进一步明确各部分间,各部分与整篇的关系。

二、通读全文,准确归纳中心思想及人物特点。

1.中心思想:课文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以及他们从国家利益出发,加强团结的精神。

2.人物特点:

三、字词练习

1.讲讲对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个成语的理解,练习造句。

2.听写词语。

四、作业

1.复习本文,重点复习人物特点和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以及学习类似文章的方法。

2.预习下文,要会读,并考虑课后问题。

《将相和》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

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历史故事吗?为什么喜欢?你知道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板书:将相和

2.请同学们读课题。看到课题时,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呢?

3.(检查预习〕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学生板书文中出现的三个小故事)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明白呢?

二、深入探究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

1.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故事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

2.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你喜欢谁?为什么?(学生板书自己喜欢的理由,就是人物具备的品质)

4.他们两个人使我们喜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爱国之心)

三、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自由结合,练习表演故事。

第二课时

一、回忆

1.说自己弄明白的问题。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三个故事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二、深入探究

1.继续读书,讨论这些问题。继续讨论。

2.交流。

三、表演

小组表演自己喜欢的小故事。大家认真看,看后做评论:哪里演得好,哪里不好,为什么?

四、总结

1.通过学习,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获得了什么启发?

2.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如何修改?

3.还有哪些问题?我们课下讨论,查找资料解决好吗?

五、作业

小组合作,编写课本剧。

《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将相和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将相和

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

(1)将的读音有()()。这里应读(),将指的是()。

(2)相的读音有()()。这里应读(),相指的是()。

(3)和的读音有()()。这里应读()。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神态(理直气壮、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演一演。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1.完璧归赵之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呢?

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侮辱赵王、没占便宜)

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逼赵王鼓瑟)对于秦王的侮辱,蔺相如是如何反应的?(逼秦王击)蔺相如为什么逼?如何逼?(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指导朗读。)逼的结果怎样?

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突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

二、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1.过渡: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三、品读赏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四、布置作业。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将相和》长文短教教案设计及评析 【教学目的】》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幼儿园体教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