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教案

小学教案比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1-13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教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初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

2.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状态;

2.认识浮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浮沉原理的学习,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学习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力、重力、二力合成和密度等知识联系密切。本节内容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物体的浮沉条件是分析各种浮沉现象的基础,所以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要弄清浮沉条件,关键是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本节教材要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的变化,并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因此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

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主要知识有两个: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要求较高,是进行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首先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从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两个方面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达到理解浮沉条件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诸方面的应用。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烧杯、水、土豆、苹果、橡皮泥、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

视频展示潜水艇。

思考:潜水艇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却能自由地上浮与下沉,它是怎样在水中实现浮沉的呢?

教师再做一个演示实验,将土豆和苹果一起放进水里,让学生观察:土豆在水中下沉,而苹果是漂浮在水面上的。用力向下压苹果使浸没在水中,一松手,苹果又向上浮起。

以上的现象都与物体的浮沉有关,今天我们就亲自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学生观看,体会浮沉现象。

从生活和实验两个方面设置悬念,引入课题。

新课教学(30分钟)

在上面的基础上,介绍名词:上浮、下沉、漂浮。

问:能让苹果在水中下沉,让土豆在水中上浮吗?

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什么你们的做法能达到上述效果呢?这还要从力与运动的关系讲起。

思考: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方向怎样?(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两个个力:重力和浮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如果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大小相等,物体将处于什么状态?(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物体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时,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有什么关系?(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时,都是平衡状态。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满足二力平衡条件,它们大小相等)。

如果向下的重力大于向上的浮力,物体将怎样?(物体将下沉)。

如果向下的重力小于向上的浮力,物体将怎样?(体将上浮)。

总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情况取决于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当物体浸没在液体时,若重力大于浮力,则物体下沉;若重力小于浮力,则物体上浮;若重力等于浮力,则物体悬浮;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它所受到的重力等于浮力。

问:现在你能回答为什么给苹果扎上几枚铁钉,能让原本在水面漂浮的苹果下沉?在水里加一些盐,为什么能让原来沉在水底的土豆向上浮起?最后漂浮在水面上?

问:向上浮起的土豆能一直向上运动吗?最后处于什么状态?(不能。当土豆露出液面后,随着上浮,土豆排开液体的体积逐渐减小,受到的浮力就逐渐减小。当浮力等于重力时,土豆不再上浮,于是漂浮在水面上)。

问:刚才做让土豆上浮实验时,我看到有同学采用了把土豆切成两块的方法。切成两块确实能减少土豆的重力,这种方法能让土豆上浮吗?为什么?(不能。因为减少重力的同时,也减少了土豆受到的浮力。对于一块土豆,还是重力大于浮力,所以它仍下沉)。

问:如果把土豆切得更小一些,它是否可能在水中上浮?(不能)。

问:上述过程中,可变的是土豆受到的重力和浮力,不变的是它总在水中下沉。大家想想,还有什么不变?(密度。因为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不随质量和体积改变)。

问:很好。对于物体的浮沉条件,从力的关系看,取决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从密度看,取决于物体的密度与它所在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如果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密度,物体在液体中悬浮;如果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密度,物体在液体中下沉;如果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密度,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最后漂浮。

对于实心物体,根据F浮=ρ液gV排,G=ρ物gV物,可以通过比较物体和液体的密度来判断。

状态

漂浮

悬浮

上浮

下沉(沉底)

力的关系

F浮=G物

F浮=G物

F浮>G物

F浮G物

密度关系

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这一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证明。利用密度关系,怎样解释土豆在水中原来下沉、切成小块还是下沉、水中加盐就能上浮?

让学生观察,充分讨论、操作后,汇报做法。给苹果扎上几枚铁钉,能让原本在水面漂浮的苹果下沉。在水里加一些盐,能让原来沉在水底的土豆向上浮起,最后漂浮在水面上。如果控制好铁钉和盐的数量,浸没在水里的苹果和土豆还可以保持静止,既不上浮,也不下沉(这种情况叫悬浮)。

学生讨论并回答。给苹果扎上几枚铁钉,就是增大苹果受到的重力。当苹果受到的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时,苹果下沉。在水里加一些盐,增大了液体的密度,所以能增大土豆受到的浮力。当土豆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土豆上浮。

学生回答:土豆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土豆在水中下沉;切成小块土豆的密度不变,还是大于水的密度,所以还下沉;在水中加盐,增大了水的密度,使水的密度大于土豆的密度,土豆就能上浮了。

熟悉有关概念术语,为进一步研究浮沉条件做好铺垫。

层层剖析,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浮力的利用

学生实验:把橡皮泥捏成团放在水面,观察橡皮泥的运动状态。再把橡皮泥捏成碗形或船形放在水面,观察橡皮泥的运动状态。

引导学生分析,当把橡皮泥捏成碗形或船形放在水面时,虽然它受到的重力没有改变,但是由于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受到的浮力增大,所以能漂浮在水面上。对于钢铁制造的轮船,只要空心的程度足够大,也能漂浮在水面上。

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制潜水艇模型来感受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器材:空塑料眼药水瓶一只,大铁钉一只,自行车气门芯皮一根,还有胶带、锥子、小刀等。

制作:如图1,用胶带将眼药水瓶和大铁钉缠在一起,在塑料瓶紧靠铁钉的侧壁上用锥子戳几个小孔,再用小刀将瓶口削尖,在瓶口处接上自行车气门芯皮,这就做成了潜水艇模型。

思考:把模型进入水中,从管内吸气,模型将怎样?为什么?向管内吹气,模型又将怎样?为什么?

学生通过实验就会发现:把潜水艇模型放入水中,向外吸气时,由于内部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就会从侧壁上的小孔进入塑料瓶,使模型的重力增加,大于它受到的浮力,于是模型下潜;反之,向管内吹气,会把部分水排出模型,使模型的重力减少,小于它受到的浮力,于是模型上浮。由此总结出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是:通过改变自重实现上浮和下沉。

演示以下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找一个非常薄的塑料袋,口向下放置,并将袋口用透明胶带适当粘合变小(不要封死),使它变为上大下小的气球形状,用酒精灯在袋口处对空气加热,几分钟后,气球即可升空。在观察之后,请学生思考:(1)热气球为什么会升起来?(热空气的密度较小,使得热气球的重力小于它受到的浮力,所以上浮)(2)假如由你来设计一个吊篮的热气球,为了使它能降回地面,你打算采用什么办法?为什么?(停止加热,气球就会缩小体积,减小浮力,降回地面)并指出:热气球、氢气球、飞艇都是通过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上浮的。

学生进行实验,并通过分析思考明白轮船能漂浮的道理。

学生实验并思考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学生观察并思考气球的浮沉原理。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思考分析问题能力。

总结(5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发表在论坛上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在网上论坛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相关阅读

八年级下册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初中学八年级语文物理下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了解轮船的漂浮原理、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气球飞艇的升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和受力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上的以及浮力的其他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建立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

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等应用原理。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飘在漂浮的轮船、悬浮的潜水艇、沉底的石头、上浮的木头图片,提问这些图片的特点。

【学生】有在水面,有在水里,有在水底的。

【教师】大家都知道丢一块铁在水中,肯定会下沉,为什么轮船是铁却不会下沉呢?潜水艇为什么能够悬浮在水中呢?石头为什么下沉,木头为什么上浮?物体的浮沉条件跟什么有关呢?学习完这节课,我们就都能解决了。

环节二:新课讲授

演示一

【教师】演示实验:将三个乒乓球浸没在水中(一个充满橡皮泥;一个有部分橡皮泥,用蜡封住;一个中空),松手后,同学观察浮沉情况。

【学生】有的上浮,有的下降,有的悬浮。

【教师】小组从受力讨论,为什么会有浮沉?

演示二

【教师】鸡蛋在盐水中,开始在杯底,然后逐渐往液体里加盐,鸡蛋逐渐上浮,直至露出水面。提问,鸡蛋为什么会上浮?

【学生】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有关,也和液体密度有关,盐水密度变大,鸡蛋受浮力变大所以上浮。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一、漂浮的轮船

【教师】物体的浮沉条件在生活中有非常多的应用,例如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等。大家都知道他们是什么原理吗?先看轮船,轮船是铁做的为什么不沉呢?我们做一个小试验就知道了:用橡皮泥捏任意形状,看谁能将橡皮泥漂浮在水面且装载小豆子最多。

【学生】学生活动

【教师】怎么做才可以装豆子多呢

【学生】把橡皮泥做成空心的,排开液体体积变大,大于重力便可漂浮起来。排开液体体积越大,装豆子也会越多。

【教师】轮船也是这个道理,它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把用密度大于水的钢铁制成的空心的轮船,使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从而增大浮力,使它能够浮在水面上。轮船的大小常用排水量表示。排水量是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二、潜水艇

【教师】潜水艇是如何实现上浮和下潜的呢?我们看一个演示实验后小组讨论。

【学生】潜水艇上浮时,排开艇中液体,减少自身重力;下潜时,吸水,增加自身重力。

【教师】对,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重力而实现上浮和下潜。

三、气球飞艇

【教师】谁能告诉老师气球和飞艇的原理又是什么呢?大家相互交流一下,告诉老师

【学生】空气中也有浮力,气球飞艇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

【教师】气球飞艇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就可以实现气球飞艇的升空。

环节四:小结作业

理解记忆液体的浮沉条件,利用浮沉条件解释密度计的原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

2.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状态;

2.认识浮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浮沉原理的学习,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学习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力、重力、二力合成和密度等知识联系密切。本节内容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物体的浮沉条件是分析各种浮沉现象的基础,所以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要弄清浮沉条件,关键是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本节教材要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的变化,并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因此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

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主要知识有两个: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要求较高,是进行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首先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从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两个方面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达到理解浮沉条件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诸方面的应用。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烧杯、水、土豆、苹果、橡皮泥、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

视频展示潜水艇。

思考:潜水艇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却能自由地上浮与下沉,它是怎样在水中实现浮沉的呢?

教师再做一个演示实验,将土豆和苹果一起放进水里,让学生观察:土豆在水中下沉,而苹果是漂浮在水面上的。用力向下压苹果使浸没在水中,一松手,苹果又向上浮起。

以上的现象都与物体的浮沉有关,今天我们就亲自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学生观看,体会浮沉现象。

从生活和实验两个方面设置悬念,引入课题。

新课教学(30分钟)

在上面的基础上,介绍名词:上浮、下沉、漂浮。

问:能让苹果在水中下沉,让土豆在水中上浮吗?

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什么你们的做法能达到上述效果呢?这还要从力与运动的关系讲起。

思考: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方向怎样?(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两个力:重力和浮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如果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大小相等,物体将处于什么状态?(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物体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时,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有什么关系?(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时,都是平衡状态。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满足二力平衡条件,它们大小相等)。

如果向下的重力大于向上的浮力,物体将怎样?(物体将下沉)。

如果向下的重力小于向上的浮力,物体将怎样?(体将上浮)。

总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情况取决于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当物体浸没在液体时,若重力大于浮力,则物体下沉;若重力小于浮力,则物体上浮;若重力等于浮力,则物体悬浮;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它所受到的重力等于浮力。

问:现在你能回答为什么给苹果扎上几枚铁钉,能让原本在水面漂浮的苹果下沉?在水里加一些盐,为什么能让原来沉在水底的土豆向上浮起?最后漂浮在水面上?

问:向上浮起的土豆能一直向上运动吗?最后处于什么状态?(不能。当土豆露出液面后,随着上浮,土豆排开液体的体积逐渐减小,受到的浮力就逐渐减小。当浮力等于重力时,土豆不再上浮,于是漂浮在水面上)。

问:刚才做让土豆上浮实验时,我看到有同学采用了把土豆切成两块的方法。切成两块确实能减少土豆的重力,这种方法能让土豆上浮吗?为什么?(不能。因为减少重力的同时,也减少了土豆受到的浮力。对于一块土豆,还是重力大于浮力,所以它仍下沉)。

问:如果把土豆切得更小一些,它是否可能在水中上浮?(不能)。

问:上述过程中,可变的是土豆受到的重力和浮力,不变的是它总在水中下沉。大家想想,还有什么不变?(密度。因为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不随质量和体积改变)。

问:很好。对于物体的浮沉条件,从力的关系看,取决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从密度看,取决于物体的密度与它所在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如果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密度,物体在液体中悬浮;如果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密度,物体在液体中下沉;如果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密度,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最后漂浮。

对于实心物体,根据F浮=ρ液gV排,G=ρ物gV物,可以通过比较物体和液体的密度来判断。

状态

漂浮

悬浮

上浮

下沉(沉底)

力的关系

F浮=G物

F浮=G物

F浮G物

F浮G物

密度关系

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这一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证明。利用密度关系,怎样解释土豆在水中原来下沉、切成小块还是下沉、水中加盐就能上浮?

让学生观察,充分讨论、操作后,汇报做法。给苹果扎上几枚铁钉,能让原本在水面漂浮的苹果下沉。在水里加一些盐,能让原来沉在水底的土豆向上浮起,最后漂浮在水面上。如果控制好铁钉和盐的数量,浸没在水里的苹果和土豆还可以保持静止,既不上浮,也不下沉(这种情况叫悬浮)。

学生讨论并回答。给苹果扎上几枚铁钉,就是增大苹果受到的重力。当苹果受到的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时,苹果下沉。在水里加一些盐,增大了液体的密度,所以能增大土豆受到的浮力。当土豆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土豆上浮。

学生回答:土豆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土豆在水中下沉;切成小块土豆的密度不变,还是大于水的密度,所以还下沉;在水中加盐,增大了水的密度,使水的密度大于土豆的密度,土豆就能上浮了。

熟悉有关概念术语,为进一步研究浮沉条件做好铺垫。

层层剖析,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浮力的利用

学生实验:把橡皮泥捏成团放在水面,观察橡皮泥的运动状态。再把橡皮泥捏成碗形或船形放在水面,观察橡皮泥的运动状态。

引导学生分析,当把橡皮泥捏成碗形或船形放在水面时,虽然它受到的重力没有改变,但是由于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受到的浮力增大,所以能漂浮在水面上。对于钢铁制造的轮船,只要空心的程度足够大,也能漂浮在水面上。

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制潜水艇模型来感受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器材:空塑料眼药水瓶一只,大铁钉一只,自行车气门芯皮一根,还有胶带、锥子、小刀等。

制作:如图1,用胶带将眼药水瓶和大铁钉缠在一起,在塑料瓶紧靠铁钉的侧壁上用锥子戳几个小孔,再用小刀将瓶口削尖,在瓶口处接上自行车气门芯皮,这就做成了潜水艇模型。

思考:把模型进入水中,从管内吸气,模型将怎样?为什么?向管内吹气,模型又将怎样?为什么?

学生通过实验就会发现:把潜水艇模型放入水中,向外吸气时,由于内部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就会从侧壁上的小孔进入塑料瓶,使模型的重力增加,大于它受到的浮力,于是模型下潜;反之,向管内吹气,会把部分水排出模型,使模型的重力减少,小于它受到的浮力,于是模型上浮。由此总结出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是:通过改变自重实现上浮和下沉。

演示以下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找一个非常薄的塑料袋,口向下放置,并将袋口用透明胶带适当黏合变小(不要封死),使它变为上大下小的气球形状,用酒精灯在袋口处对空气加热,几分钟后,气球即可升空。在观察之后,请学生思考:(1)热气球为什么会升起来?(热空气的密度较小,使得热气球的重力小于它受到的浮力,所以上浮)(2)假如由你来设计一个吊篮的热气球,为了使它能降回地面,你打算采用什么办法?为什么?(停止加热,气球就会缩小体积,减小浮力,降回地面)并指出:热气球、氢气球、飞艇都是通过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上浮的。

学生进行实验,并通过分析思考明白轮船能漂浮的道理。

学生实验并思考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学生观察并思考气球的浮沉原理。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思考分析问题能力。

总结(5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发表在论坛上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在网上论坛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八年级下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学案新版新人教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学案新版新人教”,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学案新版新人教

教学目标
1、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2、知道密度计、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影响物体浮沉条件的因素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引入:你知道俄罗斯和“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吗?假如把打捞沉船的任务交给你,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打开POWERPOINTRT,学生浏览有关“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有关图片,学生交流、讨论)
(设计理念:开头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这个情景围绕学科教学内容展开,是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化,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关联,而且稍高于学生现有的基础,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没有一个明显的正确答案或固定的答案,学生也许不可能一开始便获得对提出问题的全面认识,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想法也许很幼稚,作为教师,要肯定学生想法中合理的一面,进而进一步提出问题)
新授
一、研究影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因素
打捞沉船与物体的沉浮有关,今天我们就亲自来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探究过程一:将实验桌上的石蜡块、小瓶、牙膏皮分别投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探究过程二:请同学们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并尝试思考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它们原来的浮沉情况的?(学生实验,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发现过程)
结论:控制物体浮沉的途径:
1、保持物体重力不变,增大浮力使物体上浮,减少浮力使物体下沉
资源库
状态
漂浮
悬浮
沉底
上浮
下沉
力的关系
F浮=G物
F浮=G物
F浮G物
F浮G物
F浮G物
(设计理念: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经历新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并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实践,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体验,逐渐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探究的意义,引导学生在探索中主动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在这里,教师需精心创设一系列的教学情景,教师的功夫,主要花在设疑,导疑上,最后的释疑留给学生自己解决)
多媒体演示:解释下沉、上浮和悬浮所表示的运动过程.(由学生填入物体所受浮力,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提出问题:产生漂浮和悬浮的条件都是F浮=G,它们有区别吗?
启发思考:两种情况下v排与v物关系不同
(教学设计理念: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考虑结合初中学生特点及教学的要求,选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媒体,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现象的感性认识、到对问题的理性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对概念、规律的正确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的五种情况(“三状态”:漂浮、悬浮、沉底。“二过程”:上浮、下沉)有比较深的认识。)
二、研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人类利用浮力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最初可能从抓住漂浮的树木免于灭顶之灾得到启示,而抱住或骑在一段树干上顺水漂流。这是人类最早的航行,利用了密度小于水的木材受到的浮力。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物体浮沉的例子吗?
(由学生举例,教师利用演示文稿插入一个FLASH:大屏幕上展示万吨巨轮在大海上航行;潜水艇在水中潜行;飞艇在空中遨游等动画,色彩鲜艳,声象并茂,同时刺激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使学生对浮沉条件的应用产生极大的兴趣。在此时提出问题:它们是如何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工作的?)
应用一:密度计
探究密度计的原理的它的刻度特点
密度计(利用铅笔和一小段铁丝),要求:使自制密度计能竖直地漂浮在液体中
自制的密度计放入清水中,盐水中、酒精中,观察自制密度计浸入液体中的深度,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密度计是用来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它是利用漂浮条件工作的。
(教学设计理念: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增强能力,完成个体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敢于“放”。学生习惯了老师在台上讲,在台上演示,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课,被动看实验的惯常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也应有所创新,把自己的三尺讲台向学生开放,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与探索未知,学生自已制作一个密度计来探究密度计的刻度特点及原理的效果,事实证明不知比教师在讲台上再次强调效果好上多少倍)
应用二、潜水艇
介绍潜水艇: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察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用舰艇。
问: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潜水艇下潜、悬浮在水中或浮出水面?
2、演示:潜水艇小实验,简介装置,进行演示,使模型上浮和下沉。
多媒体演示,重点观察潜水艇的水舱及水舱中水的多少对潜水艇浮沉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结论: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的。
(教学设计理念: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教师调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五官并用地进行学习,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应用三:气球和气艇:
阅读课文思考。
问:其体内充的是什么气体?这种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还是小?它为什么能够升空?
问:节日气球、热气球、飞艇能不能无限制升空?
问:若要它下降,可采取什么方法?
(这部分教学设计中,笔者把教材中原来由教师讲授的部分内容必为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根据问题或纲要阅读课文,找出重点、钻研难点,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可设计实验加以解决,笔者在上这节课时,用家用垃圾袋、酒精棉球做了模拟热气球升空实验,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兴趣高涨)
应用四:打捞沉船
在沉船下部用结实的钢带将其托住,在钢带的两端固定浮筒,现在浮筒中注满水,使筒沉到船附近与钢带结合,然后排出筒中水,水的浮力就把筒和船一起推向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