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多彩的消费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发表时间:2020-03-16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多彩的消费。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多彩的消费,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多彩的消费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也可问成:提高消费水平的措施有哪些?)
(1)根本原因: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
(2)居民的收入,它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居民的收入可以从以下三个情况来考虑:当前可支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社会收入差距)
(3)物价总体水平:一般来说,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能力会降低;
物价下降,人们的购买能力会升高。
(4)其他因素:例如商品的质量、性能、服务、品牌等。
(提示:这四个都是影响消费水平的客观因素;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观因素是人们的消费心理,如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和求实心理。)
2.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是什么?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2)具体说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的可支配收入越高,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越大,人们收入的差距越小,人们的消费需求会越大,消费水平也会越高。
3.消费按照不同的划分依据可以分为几大类型?
(1)根据交易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贷款消费的显著特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2)根据消费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3)根据消费目的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4.什么是消费结构?影响它的因素是哪两个?
(1)含义: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2)影响因素/变化的原因:消费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5.什么是恩格尔系数?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1)含义: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开支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2)公式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家庭总支出×100%
(3)恩格尔系数减小有什么意义?
①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
②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
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有哪四种?如何对它们进行正确的评价?应有的正确态度又是什么?
(1)从众心理:
①特点:跟风、随大流;
②评价:有利—健康的、合理的从众心理可带动某一产业的发展,如绿色消费带动绿色产业;
有弊—不健康的、不合理的从众心理误导经济发展,对个人生活也不利。
③态度:应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2)求异心理:
①特点: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②评价:有利—可展示个性,也可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
有弊—代价大,社会不认可;
③态度:应具体分析,过分标新立异不可取。
(3)攀比心理:
①特点:炫耀性、盲目性、向上比;
②评价:不健康,不实用,对个人生活不利;③态度:不可取。
(4)求是心理:
①特点:讲求实惠,符合实际需要;
②评价:理智的消费,对个人生活和社会都有利;
③态度:健康的,值得提倡和发扬。
2.如何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正确的消费原则有哪些?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要求:符合自身实际,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既不过度超前又不过分抑制滞后。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要求: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①主旨: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
②核心:可持续性消费;
③要求:5R原则—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当今还需要艰苦奋斗的原因:
①从历史上看,我国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②从现实国情上看,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需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
③从青少年个人成长上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有利于青少年克服困难,成就事业;
④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
3.如何才能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
(1)金钱的含义:金钱就是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2)货币的作用: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各种经济活动也都离不开货币。
(3)如何获得金钱:要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
(4)如何使用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最有意义的事情。

扩展阅读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市场配置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市场配置资源

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
1.配置资源
(1)人类要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因/必要性
①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永无止境的,但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
②为了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就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2)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
①计划②市场(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
2.市场配置资源
(1)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2)市场调节是如何实现资源配置的?
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的变化来调节资源配置;还有竞争。
(3)市场配置资源/市场调节的优点:
①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②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③市场在竞争中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
(4)市场配置资源的特点:
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注意:市场中“看不见的手”是指价值规律;而“看得见的手”是国家的宏观调控。)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及其后果/弊端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所有的行业和领域市场都能够调节。
(2)市场调节存在三大固有弊端:
①自发性: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出现很多污染环境、制假售假、盗版剽窃的行为。
②盲目性: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形势,常常一哄而上、一哄而下。
③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
(3)单纯由市场调节的后果有:
①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②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③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4.规范市场秩序
(1)原因/必要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2)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公平竞争)和市场交易规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各市场主体必须严格遵守。
②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③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④总之,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
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⑤规范市场秩序还需要国家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3)拓展:如何建设诚信社会?/如何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①国家角度: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②社会角度: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③个人角度: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国家财政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国家财政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第一框国家财政
1.什么是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1)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
(2)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
2.财政
(1)国家的收入和分配就是财政;
(2)财政的本质: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公共权力直接参与社会分配的一种活动,也就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3)财政的巨大作用:
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A财政收入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例如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A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
B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C例如对基础设施(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的行业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西部的投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等。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A国民经济平稳运行需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大起大落。
B在经济增长滞缓、社会总需求/SPAN社会总供给时:
a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b此外,国家还可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即扩大货币发行量,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C在经济发展过热、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时:
a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b此外,国家还可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即减少货币发行量,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3.财政收入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2)来源/构成: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即税利债费)。
①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②利润收入主要包括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中按规定上缴国家的部分,国家从参股企业中取得的分红收入。
③债务收入是国家通过贷款的方式,从国内外取得的收入。国家财政部门在国内外发行债券、向外国或国际金融机构取得借款,都形成债务收入。
④其他收入泛指税利债以外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收费、罚款和公用事业收入中上缴国家的部分。
(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它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之间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②分配政策:它是影响财政收入的重要因素。
A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B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C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4)所以,增加财政收入的措施也是两个:
①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②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4.财政支出
(1)含义: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
(2)用途/种类:
①经济建设支出:在全部经济建设支出中,基本建设和支持农业等的支出占绝大部分;
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主要是包括这些单位的人员经费支出和设备购置、维护及公务费用支出;
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指国家用于政府机关、司法部门、驻外机构以及军队建设、国防建设等支出;这是巩固国家政权、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保证。
④社会保障支出:指国家为公民提供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各种费用;
⑤债务支出:是指国家用于偿还国家各种债务本息的支出。
5.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
(1)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都属于财政收支平衡。
(2)财政盈余: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
(3)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4)提示:财政盈余过多或者财政赤字过大,都是既有利也有弊的。因此,国家应当根据具体情形,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生产与经济制度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生产与经济制度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什么?
(1)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对生产具有导向作用。消费调节生产,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1)社会再生产分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
(2)其中生产起决定作用,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3.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1)理论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现实原因: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具体原因:
①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②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③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4.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1)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3)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自立创新;
(4)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注意:改革不是改变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什么?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
2.我国的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三种形式?
(1)国有经济
①含义:指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占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
②地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③作用:
A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个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B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2)集体经济
①含义:是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
②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并广泛存在于城乡的工业和服务业中。
③作用:
A可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B可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C对于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3)混合所有制经济
①含义:是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
②地位: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
A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形成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从而有利于实现企业运营的高效益;
B有利于推动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哪里?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个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2)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措施:
①必须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②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3)公有制经济中实行股份制改革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①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②股份制企业,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③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4.非公有制经济
(1)地位:它们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①个体经济
A含义: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个体经济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
B特点:自己劳动;以手工劳动为主;具有规模较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等特点。
C作用: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②私营经济
A含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B特点:雇佣劳动;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
C作用:
a可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
b可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对提高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
③外资经济
A含义: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B作用:
a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
b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5.为什么要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3点理由加上如何坚持的1点做法一共是4点)
(1)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根本原因)
(2)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6.几个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
(1)社会主义经济即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并不是社会主义经济。
(3)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决定我国的经济性质。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次要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都要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和约束,都在市场中公平竞争。
(5)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仅不会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反而能够激发公有制经济的竞争活力,促进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是什么?
(1)第一步:1981-1990年,由贫困到温饱(已实现)
(2)第二步:1991-20世纪末,由温饱到小康(目前是总体小康,还未达到全面小康)
(3)第三步:20世纪末-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还未实现)
2.总体小康
(1)成就/表现:
①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表现为吃饭问题得到解决;人们的消费已经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消费迈进。)
②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表现为2010年9月,中国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2)意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3)特征/局限:我国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①低水平的是指人均经济指标低;
②不全面的是指侧重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未得到有效满足,经济政治社会环境未能协调发展;
③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较大。
3.全面小康
(1)特点: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平衡的
①更高水平的是指人均GDP达3000美元以上;
②更全面的是指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生态良好等;
③发展比较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各阶层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
(2)美好远景/目标:
①经济上,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
②人民生活上,成为人们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③政治上,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
④社会上,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
⑤外交上,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⑥注意目标也可表述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生态环境良好。
(3)为什么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①因为目前实现的总体小康还有很多不足;
②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③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面临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期(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④建设全面小康是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目标的重要步骤。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哪些新要求?/新目标?
①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A转变发展方式,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C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D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E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②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A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B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③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5)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特点及要求
①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