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近似数》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03-13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近似数》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近似数》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近似数》教案

第六课时近似数

教学目的: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3、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猜数:教师或学生悄悄指定一个4位数,学生猜猜是什么数。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所猜数是否与目标数接近,猜中为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8

(1)出示主题图和近似数“约是1500人”。

请猜猜育英小学的准确数是多少。

猜中之后提问:你如何想到这个数的?

(2)比较1500和1506两数

指出:1506是一个准确数,1500是它的近似数,在不需要准确数据的情况下,选择一个近似数可方便记忆。

(3)一个数的近似数不唯一

出示主题图2“新长镇有9992人”

9992的近似数有什么?

同学们说的数哪个最接近9992?

在不要求准确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哪个数来表示新长镇的人数?为什么?

小结:一般情况下选择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方便记忆。

2、生活中的数学

近似数的使用

举例:二年级同学304人,可说大约300人。

购物总价钱2998元,可说大约3000元。

学生举例

3、练习:P794、5、6

三、课堂作业P808、9
四、课后任务P807

扩展阅读

二年级下册《近似数》教案苏教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下册《近似数》教案苏教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二年级下册《近似数》教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通过准确数与近似数的比较,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初步知道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会正确辨别准确数与近似数,并会恰当选用近似数。
通过学生的数据收集与交流,能对近似数和准确数互相转化。
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合理地取近似数。
教具准备:课件、铅笔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把铅笔,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中的铅笔有几支?
让学生充分地、大胆地猜。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提示“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面板书。
现在老师想请你们猜一猜手中的铅笔是几十支?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后出示准确的数据。(18支)
现在让你们猜手中的铅笔是几十支,你会怎样说?(学生回答:大约20支)
像这样大概的数就是近似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近似数。
交流共享
1.汇报课前调查各个年级的学生数。
师:老师要求你们课前调查各个年级的学生数,你们做到了吗?来看大屏幕:二年级(1)班有学生50人,那么二年级三个班大约有多少人呢?请你们猜一猜。
学生猜,老师板书后出示准确数,留下接近的数。
师:如果让你们用两句话来说这两个数字,你会怎样说呢?师引导说:二年级有学生154人,大约150人。
师:二年级有154人,那么全校有6个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呢?
学生猜,老师板书,出示正确的数后留下最接近的数字。
提问: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前面一排的数字和后面一排的数字有什么特点?(前面一排是准确的数,后面一排是大概的数)。
像这样大概的数我们就把它叫做近似数,板书。
教学例9
创设情境:小明是龙岗小学的学生,小华是东山小学的学生,一天他们俩相遇了,都说自己学校的人最多,看大屏幕。
显示:小明:“我是龙岗小学的,我们学校大约有700人”。
小华:“我是东山小学的,我们学校大约也有700人”。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个学校到底哪个学校的人数多吗?在小组里面说一说。
学生在充分讨论后老师指名回答,只要有道理都要给予肯定。
师:现在我来告诉你们答案吧!教师出示龙岗小学695人,东山小学703人,并引导得出:695人比700人少一些,接近700人,所以说大约有700人;703人比700人多一些,也接近700,所以也可以说大约有700人。我们可以这样用数学的方法表示:
板书:695≈700703≈700
师边板书边引导学生说:695约等于700,703约等于700.
师问:“≈”这个符号怎么读的?(约等于。)这个符号就叫约等号。
教学“试一试”。
出示:实验小学有学生2016人,大约是几千人?
让学生充分地猜以后,优化得出2016大约是2千人,所以写成:2016≈2000
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数轴上面的数有什么规律,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师问:我们一共填了哪些数,这些数中哪些接近500,哪些接近600?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读题后强调题目要求:大约是几百或几千元,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总结:我们在说近似数的时候通常都是约等于几百或几千。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师引导依次讨论三个子问题。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怎样摆接近2000的数?先摆一摆,再读一读。你知道怎么摆接近9000、5000、1000的四位数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价。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近似数,近似数是一个大概的数。
课堂作业
第四单元课题:练习四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的读写方法及其组成,会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通过练习使学生的估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教学重点:
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掌握万以内的数的组成;掌握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会根据要求取近似数。
教学难点:有0的读写,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知识再现
前面一段时间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会比较万以内的数,能根据要求写出近似数,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这些知识。板书:练习四。
复习数位顺序表。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几个数位?你能从右往左说一说吗?
指名学生回答后完成“练习四”第1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引导学生说出相邻数位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四”第2题。
我们在读写数的时候要从最高位想起,几个千就在千位上写几,读几千;几个百就在百位上写几,读几百;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读几十;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读几。遇到哪一个数位没有就写0,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0,末尾的0不读。
完成“练习四”第6题。
对万以内的数的读写,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下面考一考你们。
独立完成后提问:比较每一组的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面说一说。
完成“练习四”第3题。
出示后问:下面四个数都有一个“6”,这几个“6”有什么不同吗?表示的意义是?
完成“练习四”第4、5题。
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四”第7题。
独立完成后师指名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完成“练习四”第8题。
引导学生读题后师问:杉树可能栽了多少棵?说出你的理由。
完成“练习四”第9题。
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集体评价。
完成“练习四”第10题。
问:参观科学宫的人数哪一天最多,哪一天最少?为什么?可小组里面讨论一下。
每天参观的人数各接近几千?
反思总结
提问: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课堂作业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千以内的数的认识》教案分析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千以内的数的认识》教案分析,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千以内的数的认识》教案分析

第一课时千以内的数的认识

教学目的:

1、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建立数的概念,培养数感。

2、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数千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拐弯数。

教学过程:

一、信息汇报

汇报收集到的有关1000以内数的资料。

二、探究新知

1、数的认识。

1000有多大?(估计说不清)

大的数往往可由一些小的数组成,咱们看看电脑演示。

动态演示P68例题1。

(1)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

边演示边数。怎么数的?

(2)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

边演示边数。怎么数的?

(3)如果要数更大的数,你想怎么数?为什么?

边演示边数。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1000。

2、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10个一是10

10个十是100

10个一百是1000。(板书)

观察后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学习

任务:

[1]数数(100——1000以内)

[2]找出你认为最难数的地方,说说为什么?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3]汇报。小结

4、数数练习。

[1]集体数,P68做一做

[2]数数接龙游戏

5、猜数游戏

三、生活中的数。说说生活中1000以内的数。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教案分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教案分析

第五课时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并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做事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大于、小于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昨天请同学们调查了关于家用电器的价格,谁能给我们说说你的调查结果。(指名汇报)

电冰箱2413元;洗衣机825元;彩电4593元;电脑4998元。。。。。。

同学们真能干,看得很清楚。今天我们就用这些价格信息来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二、新授:

1、师:你们可以从中任意选择两样商品比一比,看看谁贵谁便宜?能不能用“□○□”这样的形式写下来?

2、学生活动。

3、师:谁能汇报一下,你们选择哪两样商品,谁贵谁便宜?并用□○□式子表示出来了。

4、式子都整理在下面并编上号,你们给它们分分类,好吗?(自由分类。)

①8252413②24134593③49982413④8254593

⑤8254998⑥49984593

你认为可以怎么分?(指名回答,分类情况。)

5、老师出示:第一类①④⑤第二类②③⑥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你认为位数相同怎么来比较大小,位数不同又怎么比较呢?(小组讨论)

(1)问:谁能结合例子来说说?(指名学生回答。)

问:如果二位数和三位数比、三位数和四位数比,四位数和五位数比呢?

(2)谁能说说位数相同的数怎么比较呢?千位、百位、十位都相同,比哪一位呢?千位、百位、十位、个位都相同,又怎么比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自己能通过分一分、比一比、看一看、议一议,发现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三、巩固练习:

1、找到和自己收集一样商品的好朋友,两人将价格比一比。

2、在○里填上“或、=”。(看屏幕回答)

299○3024780○39871010○999568○570

6029○60313248○32491456○1456

3、有三个小朋友,他们为三个数排了队请你看看他们排得对不对。

小羽:1010>936>963

小舟:1010>963>936

小健:936>963>1010

4、游戏:找座位

请四位同学上台来,每人拿一张数字卡片。请这四位同学互相帮忙、合作,按老师要求组成数字。

5、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四、作业: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近似数集体备课教案(新人教版)


课题

近似数

课时

班级

编写者

一、教材内容分析

课本第77页例8及练习十六第6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近似”的观念在小学数学知识里,有一个孕伏与发展的过程,在本课,第一次出现了近似数的概念,这个概念是相对于他们学过的精确数而言的。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比较大小和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几个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挂图、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准备练习

二、新课教学

1、接着数数。

1998、()、()、()

9997、()、()、()

497、()()、()

2、按照要求排列下面各数。

10019961008

()()()

205306402

()()()

1、组织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出示例8的主题图。

聪聪去调查了育英小学的学生数,他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育英小学有1506人,约是1500人。”育英小学到底有1506人还是1500人呢?为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思考:后半句约1500人是什么意思?

小组汇报:

A、认为育英小学的认数是1506人,因为他告诉我们就是1506人,后半句他说的是约是1500人,是说他们学校的人数和1500人的差不多。

B、也认为育英小学有1506人,他说约有1500人是大概就是1500人的意思。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作好铺垫。

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思考:后半句约1500人是什么意思?

小组汇报:

A、认为育英小学的认数是1506人,因为他告诉我们就是1506人,后半句他说的是约是1500人,是说他们学校的人数和1500人的差不多。

B、也认为育英小学有1506人,他说约有1500人是大概就是1500人的意思。

师小结:我们把1506这个很准确的数字就叫做“准确数”,而1500这个和1506差不多的数就叫做“近似数”。(边说边板书)

引导学生明白近似数更容易记,因为它正好是正百数。

出示例8主题图比较一下1506和1500这两个数,体会一下准确数和近似数哪个数更容易记住

这两个数,体会一下准确数和近似数哪个数更容易记住

(2)聪聪那天不仅调查了育英小学的人数,还调查了新长镇的人数是9992人,约是()人,先独立填填,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谁来说说你写出的近似数是多少?

个别汇报:

A、约是10000人,因为我觉得9992人接近10000人,

B、我写的是“约9990人”因为9992人和9990只相差2。

同学们你们同意哪位写的呢?为什么?

师生小结:我们用近似数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容易记住,所以,一般我们都用整百、整千、整万数。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的学习,理解近似数的含义,感受到近似数的作用,同时掌握近似数的写法。

2、请你说说身边的近似数,找找生活中的近似数。按照教师的要求,先独立想想,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3、组织活动3——猜一猜。

(1)(练习十六第9题)

提出题中的要求。

请大家独立动脑筋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看你们手猜的一样吗?互相说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猜。

(2)组织进行集体交流。说一说你猜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样的?你是怎么猜的?

及时肯定回答好的学生,并帮助学生总结应当怎样猜。

让学生将所准备的卡片,按照教师的要求摆一摆:将所准备的卡片组成三位数或四位数;读一读:同桌相互读摆出的数;说一说:再互相说一说对方所摆事出的数的组成;

[设计意图]通过“说一说、猜一猜”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近似数与生活的联系。

三、课外训练

1、组织数学游戏——猜价格/

(1)电视节目“幸运52”猜商品价格的游戏大家看过吗?

其实这样的游戏应用的也是数学知识。今天我们也来玩一玩这样的猜数游戏。

(2)游戏规则:老师给你一个提示,比如这个数几千几百的数,然后就开始猜,老师提示手中的数比你猜的数大还是小。同学们再根据这个提示继续猜直到猜对为止。

(3)进行第一轮猜数游戏。

[设计意图]此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感。

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同级运算》教案分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同级运算》教案分析

第一课时:同级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47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32-10-6=

25+20-10=48-8+17=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1.同学们做什么呢?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综合算式

53-24=2953-24+38=67

29+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问题:1.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

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15÷3×5=

问题:1.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2.这个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第2题哪错了?

3.第3题哪错了?

4.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啊?

四、课堂作业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一分,说一说,圈一圈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掌握平均份的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草莓测试页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初步感知“平均分”

师:小朋友们,春天来了,春暖花开,也是草莓采摘的季节,今天王老师要带大家到草莓乐园看一看。想不想去看呀?

生:想,师:请看大屏幕。看这么多草莓,多诱人呀!小红也来到了草莓园。他还给大家带了一个问题呢,哪个孩子来读一读?

生:读题

师:声音真洪亮,请坐!小精灵聪聪也想请大家来帮帮她!

师:哦!都想帮忙啊,咱这样先不着急,先自己想一想,一会儿我找个孩子上来分一分!

生:(请学生上台分。展示三种方法。)

师:小朋友们有三种不同的方法,我们来看一下小精灵是怎么分的?课件出示。

哪一种分法会三个小朋友都满意?也就是说,哪种最公平呢!

生:第三种

生:2,2,2

师:为什么呢?

生:每人都一样多!

师:分给3个小朋友,也就是分了3份,每份都是几个?

生:

师:每份都是两个草莓,同样多。每份分得同样多,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平均分。(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平均分)

师:一起读读!

生齐读

师:谁来说说什么叫平均分?(学生开火车说)

师:刚才哪位同学分的不是平均分?

学生交流汇报

二、动手操作,再次感受“平均分”

师:小红还想分给她的老师一些草莓,于是她又摘了12个草莓,请看!(出示课件)

师:小朋友们来一起读一下!

师:你知道了什么信息?你认为,哪个词最重要?(平均分)

生:

师:那接下来,我们就利用手中的学具来演示一下分草莓的过程。在动手分之前先看一看合作要求。

1-学生齐读!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

4-课件演示。

生1:一个一个的分

生2两个两个分(可以每份放两个,再每份放一个)

生3:三个三个的分!

小结:不论怎样平均分,分的结果都相同,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生:

三、小组合作,拓展提升,再次强化“平均分”

师:12个草莓可以平均分成四份,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出示课件)

学生动手操作,平均分的多种分法。

四、练习巩固,深刻理解“平均分”。

师:接下来我们做个闯关练习,请小朋友拿出作业纸!1.2.3说说为什么!

五、回归生活,应用平均分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情上会出现平均分的情况?

1、独立思考,汇报交流。

2、同桌互相交流。

六、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第一学段要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因此,本节课借助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以收集数据、记录数据和呈现数据为主,从中学习调查、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并初步了解统计表,同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使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1.内容的选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设计在内容的选择上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统计学生体重的变化和视力情况,统计学生参加什么课外小组,统计某路口的过往车辆,统计同学们喜欢吃什么蔬菜等。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统计知识,既亲切又能激发兴趣。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统计知识,让学生感受统计的价值。本设计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出发,以选校服颜色的情境入手,让学生充分进入情境,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制订收集数据的方案,再去实施,进而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体会统计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统计的实用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纸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教材2页例1)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课件出示例1中的四种颜色),出于对同学们的人文关怀,学校决定由同学们自己来选择校服的颜色,可是,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2.学生自由讨论,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1:可以在全校进行调查。方法2: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3.揭示课题:你们说的调查,其实就是进行统计。要统计出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板书课题:数据收集整理)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生活情境,从选校服颜色的情境入手,引出实际问题——选哪种颜色合适?从而促使学生产生用统计解决问题的需求,体现了统计的必要性。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整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学习例1。(1)引导学生制订调查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制订调查方案。全班交流,确定调查方案。调查对象:本班同学调查方式:举手呈现结果的方式:统计表(2)按照方案在本班进行调查。(出示课堂活动卡)收集数据:用举手的方式进行调查。要求: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当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每人只能选择一次,不能多选,也不能漏选。整理数据:根据调查学生举手的情况完成课堂活动卡。(3)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说出从表中了解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完成例1中(1)、(2)两个问题,全班交流方法和结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第(3)题:如果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然后全班交流,汇报。(5)师生共同小结:我们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知道本班学生最喜欢××色的人数最多。但是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最喜欢××色的人数最多,所以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统计一下全校学生最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选哪种颜色做校服合适。
2.学习例2。(1)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教材3页例2情境图)前些天我们班的故事大赛刚结束,王明明和陈小菲并列第一,但是每班只能选一名同学参加学校的比赛,这个问题怎样处理呢?我们应该选谁参加学校的比赛呢?(学生讨论,达成一致:用投票的方式解决问题)(2)收集数据,记录数据。教师组织现场投票,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数据记录。(一人读票,一人监票,两人写票,其他学生在本上写票)展示学生记录数据的作品,观察比较,选择最佳记录数据的方法。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分析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分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分析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53页例4、54页做一做及练习十二1-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邹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口算。

(30-20)÷5=72÷(18-9)=

65-8×5=20+7×5=

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问题:

1.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2.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3.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分步列式:综合算式:

90-36=54(个)

54÷9=6(次)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90-36)÷9=54÷9=6(次)

问题:

1.综合算式先算什么?求出的是图上的哪个部分?

2.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什么?

3.这两个在题目中,哪个告诉我们了?哪个没告诉我们?

4.要先求出“剩下多少面包需要烤”,需要知道什么?

5.谁能完整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检查反思,归纳总结

问题:

1.解答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

2.今天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必须两步解答?

小结: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想求“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你会解答吗?请写一写。

(25+15)÷8

=40÷8

=5(只)

3.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说明。

4.为什么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5.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

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要求“平均每天挖多少米”你会解答吗?

画一画,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60-15)÷5

=45÷5

=9(米)

4.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3.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3.

同学们在做操,如果9个人一排,可以站几排?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你会解答吗?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6×3÷9

=18÷9

=2(排)

3.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4.这道题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吗?

5.解答正确吗?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55页练习十二,第2题、第3题。第56页练习十二,第5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不进位加》教案


二年级《不进位加》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

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

则,能熟练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口算并说出算法)

12+7=13+5=13+5=2+17=4+13=8+11=14+3=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导入新知。

(1)出示教材第11页主题图:同学们一起去参观博物馆,二年(1)班有35人,二年(2)班有32人,二年(3)班有37人,二年(4)班有34人,每个班由2名老师带队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仔细观察,提出问题。

(3)教师提出问题:二年(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4)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怎样解答?请学生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5+2=

2.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

(2)学生汇报。可能有以下算法:

①口算法:5+2=7,30+7=37。

②摆小棒法:先摆3捆零5根,再摆2根,最后合计3捆零7根。

③计数器法:先在计数器的个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拨5个珠子;然后在个位上加2个珠子,即7个珠子,合起来是37。

3.抛出问题,合作解决。

我们以前所学的算式是横着放的,叫横式;还有一种是竖着放的,叫竖式,又叫笔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一种新的算法。

(1)教师示范,感知竖式。35

+2

=37

(2)出示算式25+3,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①根据教师示范及摆小棒,计数器的方法列出竖式。

②为什么这样列式?说出理由。

③在列竖式中应注意什么?怎样计算?

学生合作,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小结: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用尺画线,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4.教学例2。

出示例2:二年(1)班和二年(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抽生汇报。

(2)在黑板上展示竖式35

+32

=67

(3)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三、巩固练习

1.53+6=35+23=43+26=

2.医生诊断

354717

+4+12+22

=75=58=19

3.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

五、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加法(不进位加)

35+2=37(人)35+32=67(人)

3535

+2+32

=37=67

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退位减 教案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退位减 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退位减》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学具的直观操作,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掌握计算方法,并会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能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目标解析: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亲身经历个位上不够减时应该从十位退“1”当“10”来减,同时在交流、计算中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笔算的算法。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并会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一)口算。

16-8=10-4=15-7=18-9=12-5=

17-8=11-6=12-8=10-5=13-7=

指定某名学生说说口算时是怎样想的,提示:利用小棒来说明理由。

(二)算一算,连一连

43-2164-3256-4177-43

15343222

(三)课件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三名金牌榜”情境图。

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有关减法的什么数学问题吗?

3.学生汇报有关减法的数学问题,收集如下:

(1)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美国比中国少多少枚金牌?)

(2)中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俄罗斯比中国少多少枚金牌?)

(3)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俄罗斯比美国少多少枚金牌?)

4.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3),指定某名学生板演,全班交流,笔算时应该注意到什么?

(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5.学生根据问题一、问题二列出算式:51-36=,51-23=

【设计意图:复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计算能力的平台,这个展示过程,激活了学生已有的两位数减一位数、100以内不退位减法的知识经验,也是帮助学生理解10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做好铺垫,完成知识的迁移、提升,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尝试练习,制造冲突。

1.学生试着口算51-36=。

2.尝试列竖式计算,同桌交流遇到的困难。

3.指定某名学生汇报,引发冲突: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二)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1.小组内借助小棒进行探究,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理解算理。

预设:①11-6=5,40-30=10,5+10=15

②10-6=4,4+1=5,40-30=10,5+10=15

问:为什么都要拆开一捆啊?

3.课件演示摆小棒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三)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1.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学生列竖式计算,同时指定某名学生板演。

2.全班交流,掌握算法。

(1)个位:当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该怎么办呢?当被减数的十位上退1后被减数的个位上就是多少?个位上减得的差是多少?它表示什么意思?(提示:几个几)

(2)十位:现在被减数的十位上是多少?十位上减得的差是多少?这时减得的差表示什么意思?(提示:几个几)

(3)结合摆小棒的过程,列竖式计算。

(4)学生交流:个位和十位分别怎样算?并形成如下板书:

51

-36

=15

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退位点记住点。

3.练习巩固。

列竖式计算问题

(2):51-23,指定某名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

(四)运用知识,拓展提高。

1.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小明到书店买了一本24元的书,付给售货员50元,应找给小明多少元?

2.学生列式,并列竖式计算,指定某名学生板演,然后全班反馈,强调:从十位上退“1”后,个位上要算10减3。

3.比较51-36和50-24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五)观察比较,全面认识。

今天学的列竖式计算和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背景,体会减法的意义;借助学具帮助学生理解100以内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有效地沟通了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同时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做一做”。

65-37=43-8=30-23=80-5=

先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同时指定某名学生板演,强调:退位点要点。

(二)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

43-29=72-27=61-3=54-16=

着重强调:十位上应该怎样算。

(三)课件出示练习题:运动场上。

课件逐题出示,学生抢答,说明错误的理由,然后强调计算时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着重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能轻轻松松做数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动手操作中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学得如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评价,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五、课后小练笔

教材第21页练习三第7、8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三位数的读、写法》教案分析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三位数的读、写法》教案分析”,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三位数的读、写法》教案分析

第二课时三位数的读、写法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三位数的组成,学会正确地按照数位顺序读写三位数.为以后理解四则计算做准备.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学习认真观察、思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位数和两位数的读写法.

(1)让学生口头各举出一个一位数和两个两位数.(要求两位数应包括末尾是0和末尾不是0这两种情况)

(2)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上面列举的数.

(3)引导学生说出列举的数的组成.

(4)提问式小结.

读数、写数都从什么位开始,末尾的0读不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P69例2

(1)出示计数器

讨论:如何在计数器、数位表上表示1000以内的数。

教师出示计数器并进行如下提问:

①从右起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各表示什么数位?

②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③10个一是()、10个()是一百、()个一百是一千.

(2)教师分别在计数器的百位、十位、个位上各拨上两个珠子.

提问:百位、十位、个位上的2个珠子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2个珠子所在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意思也不同.

(3)三位数的读写法.

讨论:如何在计数器、数位表上表示1000以内的数。

[1]不带0的三位数.在计数器上表示235.

[2]中间带0的三位数.

[3]末尾带0的三位数.

学生边演示边汇报。总结

2、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234520806721910900

(2)写出下面各数

三百六十二四百零四六百五十七百

(3)P69“做一做”1、2

三、发展练习

(1)最小的三位数是几,最大的三位数呢?

(2)一个三位数,它的百位上是最小的一位数,个位上最大的一位数,十位上是0,这个三位数是多少?

(3)用0、1和3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四、作业P711、2、3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三位数的大小比较》教案分析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三位数的大小比较》教案分析”,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三位数的大小比较》教案分析

第三课时三位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0个十是(),10个百是()

(2)读数,并说说数的组成。

1098002893301000

(3)写数

999345870106

(4)比较下面各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61○5645○47100○98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出示P70图

小组讨论:怎么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学生汇报

小结:比较两个三位数的大小时,从高位比起,百位上哪个数大,那个数就大,百位相同,看十位。。。。。。

2.练习:(1)P70“做一做”

第一题,先独立完成,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题,同桌互相说说

第三题,先说说你是概括什么来判断的。

3.数学游戏

(1)每人请写出3个比230大,比250小的数。然后四人小组中找出所写数中的最大数和最小数。

(2)每人请写出3个比970大的数,汇报后全班找出最大数和最小数。

三、课堂练习:P724、5、6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分析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分析”,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分析

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商的取值和单位的前后不一致性

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你们喜欢野餐吗?看一下这个班的同学们,他们来到野外可高兴了,有的扎帐篷,有的采野果,有的采蘑菇……你们想去看看吗?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1)请同学们找找图中的数学信息,想一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讨论,提出数学问题

(2)解决第一个问题: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2÷4=5(人)……2(条)

组织学生说一说这个算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强调:要弄清楚式子的意义,22条鱼,每人分4条,可以分给5个人,还剩2条鱼,所以5后面的单位是人,而2后面的单位是条。

(3)教学竖式的写法。

教师板书竖式,并讲解每一部分的名称。

请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写竖式。

提醒学生注意:各数位一定要对齐

(4)小组内解决:48个野果平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横式及竖式。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商的?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好方法。

(5)观察比较:观察一下上面两道算式,观察一下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余数一定是比除数小的。

(6)请学生独立解决: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学生找到需要的条件,在本子上写出算式并集体交流。

2、练习巩固

(1)自主练习1()里最大能填几?

这是一道试商练习。

请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补充练习

先摆一摆,再计算

①9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了()份,还剩()根

板书:9÷2=()……()

②把11个苹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有()个,还剩()个

板书:11÷4=()……()

再一次提醒学生注意:在做有余数的除法题时,所得的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总结:同学们,你们真不错。这节课我们跟着图上的小朋友们一起去搭了帐篷,还学会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的写法,课后请你们找一找在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解决?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近似数》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