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

小学安全教育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0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教学建议
(1)“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一目,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从总体上宏观概括开基创业17年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记忆等一系列能力的基础上,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资料回放,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人民政府在所有学校进行的一系列做法。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新中国17年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
(2)“‘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一目,这一目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较多,可以事先让学生搜罗充分的信息资料,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问题:文革期间教育受到极大破坏,你有没有资料可以拿出来讲一讲(比如,看过的历史材料,自己家的老一辈讲过的或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具体的经过只需要依据教材阐述即可,在阐述时,可以借助一些图片、文字或影视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3)“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补充资料重点讲解邓小平对教育提出的“三个面向”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两大战略措施。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资料或是从报刊新闻介绍中了解到的信息,启发思维,引起求知的兴趣。例如:河北石家庄美术职业学校学生做根雕、山东平度山区的希望小学学生上计算机课的图片展示等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取得的重大成就。有条件的学校可结合本课内容放映一些我国教育成就的录像片或幻灯片,以增强直观性。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预设
导入从执教者家庭中三代从教的故事说起教师描述,学生感受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
明确学习任务提出“如何面对历史”的方法:亲近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教师阐释,学生感受引起学生对认识历史途径的关注
请学习小组围绕“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这一主题,设计一个访谈活动的方案教师说明本课“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关注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过渡做好访谈的前提之一就是对访谈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出示课题“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设问:请同学解释“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意思。
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明确本课学习主要话题,并能对此作出初步解释
整体了解教育发展趋势出示新中国教育历史发展趋势图设问:请同学浏览课文三目标题,并笔划发展趋势明确阶段发展基本特征和重要时间概念
学习“奠基篇”1.出示知识结构表格。从“知道时代背景”、“了解教育方针”、“了解内容”和“认识影响”掌握教师简要概括奠基时期的时代背景;师生共同了解该时期重要的教育方针和具体措施通过阅读课文,学生了解基本知识
2.以扫盲教育为该阶段的学习重点

(1)出示历史资料和历史图片。并观察课文相关图片。

(2)出示1949—1964年半文盲、文盲人数占总人口比例数据图。
(3)出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阐述扫盲教育意义的材料。
(3)出示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扫盲教育发展的数据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教育和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教育的本质不同点之一是面向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教育。扫盲教育即为其典型措施。
设问:解读历史资料,并观察两张反映扫盲教育的历史图片,从中你能提炼出扫盲教育的哪些信息?

设问:这张数据图说明了什么?师生对话。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扫盲教育深广的社会价值。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扫盲教育在现时代的作用学生明确扫盲教育的特定历史环境

锻炼学生阅读历史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学生认识扫盲教育的深远意义
3.出示前17教育时期高等、中等、小学教育发展数据表。
4.出示知识结构表,完成“奠基篇”的知识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从数据表认识前17年教育的成就

学生形成对前17年教育的整体了解和认识
过渡1965年,一场政治风暴正在逼近。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教育成为重灾区之一
学习“挫折篇”1.出示两张历史图片和食指的诗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节选)

2.出示中日教育和经济的关系表格和文字材料

3.出示知识结构表,完成“挫折篇”的知识归纳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历史图片的内容,通过对话认识“教育革命”时期广大青年学生失去受教育的权利,失去青春,失去幸福权利的多桀命运
设问:阅读中日比较材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教师同时介绍日本重视教育的生动事例,渲染气氛。
师生对话

学生感受“教育革命”对知识的摧残

学生从历史的悲剧中认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道理
过渡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历史终于翻过了沉重的一页。我们彷佛听见了春天的消息。
学习“蓬勃发展篇”1.出示反映1977年高考的历史图片

2.出示1977级大学生的心声和后来传遍全国的口号

3.出示两张图片“邓小平在黄山和大学生合影”和“小平,您好”

4.出示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题词

5.出示数据图片、表格和执教者本人的教师资格证书和技术专业职务证书。出示“科教兴国”战略的概念
6.出示知识结构表,完成“蓬勃发展篇”的知识归纳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1977年高考中的一些生动故事。
设问:请同学谈谈你为什么考大学?师生对话。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青年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党中央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深得民心
设问:请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如何理解“三个面向”这一新时期的教育指导方针?师生对话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话了解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学生了解恢复高考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初步认识当时党中央和政府与民众的积极互动推动了教育重新走向春天

学生理解“三个面向”,认识其深远意义

学生主要了解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依法治教”的重要史实和认识“科教兴国”的意义。
学生形成对前17年教育的整体了解和认识
过渡在初步了解和认识共和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后,我们回到课堂开始提出的任务。设计访谈活动方案。
学习小组活动请学习小组围绕“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这一主题,设计一个访谈活动的方案。主要设计访谈对象的年龄、职业和一个访谈问题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方案设计。完成后请各小组发言进行交流。师生对话,教师作简要点评学生初步了解设计访谈活动方案的一些方法
总结出示两段话:
1.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温家宝(2006年7月18日)
2.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世界教育报告》(1990年)教师指出:共和国的教育发展任重道远;无论国家还是世界,教育都是值得我们付出努力和足够忧患的事业。
学生共同朗读两段话学生进一步体验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阅读思考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教育的措施有哪些?取得哪些成就?
2、“文革”对教育事业有哪些严重冲击和破坏?
3、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有何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
1、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
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2、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
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1)措施
①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②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2)意义
使数千万工农干部、劳模、产业工人受到比较正规的中等和高等教育。
3、新中国教育的性质:
为人民服务(1954年宪法)
4、1957年人民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5、两种教育和两种劳动制度
⑴两种教育制度
①全日制学校
②半工半读学校
⑵两种劳动制度
①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
②半工半读工作
⑶作用
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可贵的指导。
6、教育改革(20世纪50年代后期)
①管理体制:加强地方对教育的领导
②办学体制:多种形式办学方针
③高等教育逐步发展
7、文革前的教育
成就:初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意义:奠定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培养大批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文革对教育冲击
①各地大中学校停课,教学秩序混乱
②初期,中小学招生基本停顿,高校停止招生。
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2、“教育革命”
①领导体制:工宣队进校,贫下中农管校。
②教学体制:“开门办校”,缩短学制
③高校招生:招工农学员,办“七二一”工人大学。
3、高校恢复招生(1970)
①对象:工农兵
②方法: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结合。
③影响: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
4、文革对教育的影响:
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1、教育界拨乱反正
时间:文革后
标志:恢复高考
2、教育体制改革
(1)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
(2)1987年十三大
教育成为优先发展的目标
3、科教兴国战略(1995)
(1)背景:教育在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2)意义:是应对时代挑战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什么是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二)教育事业突飞猛进
1、原因: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2、成就
(1)教育立法进步较大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
(3)中等教育实行普教、职教并举。
(4)改革高校教育体制

本课概述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建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文革十年教育事业遭到重大打击,教育质量大幅下降,民族文化素质下降。进入新时期确立包括拨乱反正、三个面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科教兴国及教育立法等有力措施,使教育事业迅速走上健康发展的轨迹,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课堂巩固
1、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A
A.制定新的教育方针B.德育放在重要位置
C.倡导“两种教育制度”D.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2、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B
A.过渡时期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3、以法律形式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性质确定下来的是B
A、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B、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为人民服务》
4、建国初期科技发展的原因不包括C
A、海外留学人员大量回国,投身国内建设B、国家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C、国家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D、1956年,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个“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延伸阅读

高二历史教案: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重难点突破】

1、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1)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

(3)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2、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基本内容及意义

(1)提出背景:①"文革"结束,教育界经过拨乱反正,平反了大批冤假错案,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②恢复高考及教师地位的提高。③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④十三大后,教育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⑤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科技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

(2)主要内容:①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主要动力;②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意义:①应对时代挑战,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1951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要求

1、了解新中国十七年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等史实

2、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国等重要史实。

3、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认识到“课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4、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树立勤奋学习、成人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

2、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3、过程与方法:中心问题分析

4、情感态度价值观建国后新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教学过程

导课:本课引言讲述了山西一个小山村通过办教育面貌焕然一新的事例,说明教育对社会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课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拉开序幕、制定方针、初具规模。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拉开了新中国教育奠基工程的序幕,建立人民的教育事业;接着是解决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初具规模。

指导学生概括:新中国教育是在什么背景下拉开序幕的?人民政府是怎样让教育事业回到人民手中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什么背景下何时召开?有何重要决议?新中国的人民教育是如何建立的?为发展教育,党和政府制定了哪些教育方针?取得怎样的成果?

二、动乱中的教育

通过材料、图片让学生认识以下问题:

“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

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出现过一些偏差。在“大跃进”的年代,各地出现了“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20世纪60年代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临崩溃边缘。

三、教育的复兴

教师:文革结束后教育的蓬勃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教育探索道路成功的一段。

学生看书,结合对文革结束后对教育领域的认识理解,归纳中央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措施。

1、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

“文革”结束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邓小平同志刚一复出,就深刻敏锐地认识到教育这个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存危亡的重大问题的严重性,他自告奋勇抓科技和教育工作,亲自领导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和全国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教育界知识分子数以万计的冤假错案被平反,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教育的春天来到了!

高考制度在“文革”期间被废除了十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档。在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下,教育界冲破重重障碍,在1977年冬天恢复了中断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广大教师精神振奋,教育界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同时,教育界开始了全面恢复和整顿被“文革”搞乱了的教育秩序,学制的恢复与重建,使学校教育迅速摆脱混乱局面,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针对中小学教材短缺和混乱不堪的局面,邓小平同志指示要加强教材建设。教育部积极组织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这对于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基本保证。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国家规定了教师节,颁布了《教师法》,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获得普遍的提高,尊师重教逐步形成风气,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邓小平教育理论全面阐明了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明确了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高屋建瓴,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在其指引下,我国教育战线锐意进取,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在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法》、教育投资上、中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社会办学、“希望工程”等各领域进行改革,取得进展。

4、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211工程”,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涌现了一批以北大方正为代表的新型校办企业,发挥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方面的智力优势,进一步密切了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

5、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国家出资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设,并在西部180多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进一步实施东西部对口支援,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小结

过去50年,是共和国教育事业在艰难曲折中发展的50年。50年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英明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艰苦奋斗所赢得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空前发展的辉煌成就将永载史册。迎着新世纪的曙光,我们豪情满怀。中华民族的未来是辉煌灿烂的,中国教育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我们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也可以用问题总结:现代中国教育事业是怎样走过来的?你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习题反馈:

见课件和评价手册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开基创业

拉开序幕,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措施;一系列教育方针

接管改造旧教育,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探究新旧教育的过渡,及教育发展的初步成就

分析图表

资料回放

建国后新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

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探索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原因、战略决策、具体措施和巨大成就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

探究现代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和状况

分析图表
资料回放
情景再现
问题探究

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迎接挑战

迎接挑战的背景和具体做法

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总结挑战措施,献计献策,面对机遇,迎接挑战

领会概念
分析图表
资料回放
归纳总结

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趋势:现代中国教育开基创业;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迎接挑战。

本课引言讲述了山西一个小山村通过办教育面貌焕然一新的事例,说明教育对社会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建议:建议教师以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问题:通过这一事例,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从中得出什么启发?回答后导入新课。

第一目“开基创业”。本目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拉开序幕、制定方针、初具规模。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拉开了新中国教育奠基工程的序幕,建立人民的教育事业;接着是解决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初具规模。

1.拉开序幕

(1)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这是本目的一个重点。教材介绍了人民政府创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一系列措施。

1949年10月1日由毛泽东同志签发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各地人民政府和军管部门出面接管了原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各级各类学校,复课开学,同时对所有学校进行了初步改革,确立了国民的道德素质标准和培养新社会所需新人的教育目标。

根据1950年政务院的有关规定,接收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改为公办和中国人自办且由政府补贴的私立院校。同时接收了外资津贴的中小学,初步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使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人民的手中。

(2)教育向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教材重点强调了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大决议。

建国以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作为重要的任务和工作。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1954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

2.制定方针。这是本目的又一个重点。教材介绍了以毛泽东、刘少奇等为首的党和人民政府提出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从而保证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3.初具规模。重点强调在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引下,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教育事业在艰难探索中前进,取得成就。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从总体上宏观概括开基创业17年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记忆等一系列能力的基础上,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通过资料回放,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人民政府在所有学校进行的一系列做法。利用“学思之窗”的材料设计并分析讨论问题。

3)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新中国17年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

第二目“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教材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混乱,使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被拉大了。第二,文革结束后教育的蓬勃发展。包括拨乱反正,全面整顿;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科教兴国;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和新时期教育蓬勃发展四个层次。

1.“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教材首先点出这种曲折出现的原因,教育遭到的破坏以及不良影响。

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出现过一些偏差。在“大跃进”的年代,各地出现了“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20世纪60年代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临崩溃边缘。

2.文革结束后教育的蓬勃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教育探索道路成功的一段,是本目也是本节课的一个最重点的内容。

(1)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

“文革”结束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邓小平同志刚一复出,就深刻敏锐地认识到教育这个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存危亡的重大问题的严重性,他自告奋勇抓科技和教育工作,亲自领导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和全国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教育界知识分子数以万计的冤假错案被平反,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教育的春天来到了!

高考制度在“文革”期间被废除了十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档。在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下,教育界冲破重重障碍,在1977年冬天恢复了中断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广大教师精神振奋,教育界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同时,教育界开始了全面恢复和整顿被“文革”搞乱了的教育秩序,学制的恢复与重建,使学校教育迅速摆脱混乱局面,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针对中小学教材短缺和混乱不堪的局面,邓小平同志指示要加强教材建设。教育部积极组织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这对于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基本保证。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国家规定了教师节,颁布了《教师法》,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获得普遍的提高,尊师重教逐步形成风气,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邓小平教育理论全面阐明了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明确了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高屋建瓴,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在其指引下,我国教育战线锐意进取,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在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法》、教育投资上、中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社会办学、“希望工程”等各领域进行改革,取得进展。

(4)新时期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

教学建议:

1)建议教师补充资料重点讲解邓小平对教育提出的“三个面向”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两大战略措施。

2)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资料或是从报刊新闻介绍中了解到的信息,启发思维,引起求知的兴趣。河北石家庄美术职业学校学生做根雕、山东平度山区的希望小学学生上计算机课的图片展示、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表格等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取得的重大成就。

3)有条件的学校可结合本课内容放映一些我国教育成就的录像片或幻灯片,以增强直观性。

第三目,迎接挑战。本目可归纳成两部分:迎接挑战的原因和如何迎战的具体做法。

1.原因: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2.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将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带入21世纪。教材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西部地区教育三方面提出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具体做法。

(1)首先是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的做法是,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动农村义务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快课程教材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211工程”,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涌现了一批以北大方正为代表的新型校办企业,发挥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方面的智力优势,进一步密切了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

(3)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国家出资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设,并在西部180多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进一步实施东西部对口支援,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教学建议:

1)对义务教育、教育改革、“211工程”等重要概念进行讲解。“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大学。

2)建议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可以请学生阅读教材的图片和资料回放的内容,加以分析理解。

3)最后提问:现代中国教育是如何发展的?现代中国教育发展有何重要意义?即回应了开始的“探究主要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又做出了全课总结。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现代教育发展这一概念,建议首先采用谈话法,了解学生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含义理解的程度,宏观叙述教育发展状况,然后进入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对本课教科书进行课前通读,从总体上宏观概括本课内容包括的三大内容:开基创业、探索发展、迎接挑战。培养学生阅读、概括、记忆等一系列能力。

关于“开基创业”一目的教学。首先让学生概括:新中国教育是在什么背景下拉开序幕的?人民政府是怎样让教育事业回到人民手中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什么背景下何时召开?有何重要决议?新中国的人民教育是如何建立的?为发展教育,党和政府制定了哪些教育方针?取得怎样的成果?可以利用帮助学生阅读、分析、理解教材内容。

关于“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一目的教学。这一目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较多,可以事先让学生搜罗充分的信息资料,结合教材内容,利用比较表格和,设计问题分组讨论、争辩、阐述,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问题:(1)文革期间教育受到极大破坏,你有没有资料可以拿出来讲一讲(比如,看过的历史材料,自己家的老一辈讲过的或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2)邓小平复出后是如何自告奋勇抓教育的?你如何理解“教育的春天”?中外历史上你还学过哪些历史事件的“春天”?(3)改革开放后确立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据此出台了哪些大政方针?在这些方针引导下在哪些领域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取得如何成就?(4)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你能举出一些吗?这些成就为我国教育事业迈向21世纪积累了宝贵经验。你能否分析总结有哪些经验或启发?

关于“迎接挑战”一目的教学。提出问题:当前国力竞争日益激烈,面对如何发展教育加快建设这一严峻问题,党和政府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如果你是国家教育领导人,你有何更合理的建议和计策?学生可以就以上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各抒己见,各显神通。可以通过教材的图片、表格等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取得的重大成就。

最后小结:可以用文字总结:过去50年,是共和国教育事业在艰难曲折中发展的50年。50年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英明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艰苦奋斗所赢得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空前发展的辉煌成就将永载史册。迎着新世纪的曙光,我们豪情满怀。中华民族的未来是辉煌灿烂的,中国教育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我们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也可以用问题总结:现代中国教育事业是怎样走过来的?你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利用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展现古今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成就,如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教材上的,从而阐述辉煌科技成就。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科技的发展为什么离不开教育?从而使学生明确科技与教育的重要关系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对教育的学习。

案例二在介绍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时,投影下列材料,加深阅读、理解、巩固。

材料一,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邓小平的《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材料二,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的《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

材料三,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

回答:

(1)据材料一、二,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2)依据材料三,归纳江泽民报告的主要观点。

(3)简要概括上述三则材料的相同观点。

〔答案(1)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2)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3)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案例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英明领导,尤其是邓小平的高瞻远瞩,丰功伟绩。用投影或计算机展示邓小平高屋建瓴的英明决策方针。

△面对“四人帮”的干扰破坏,邓小平义正词严:“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

△在1977年8月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面对清华大学教学质量很差,邓小平尖锐地指出:那就应该称做“清华小学”、“清华中学”。

△1983年国庆节,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成立20年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邓小平曾经深情地说:“我们也希望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其他各种专家。”“也只有有了成批的杰出人才,才能带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

△1985年5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邓小平深刻地阐述道,“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10亿人口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这次会议没有合影留念,邓小平同志提议把钱省下来搞教育,闭幕式只有短短的18分钟,邓小平同志讲话只用了13分钟。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与各地党政负责同志谈话时再次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号召全党全社会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

四、问题解答

上述对文革前17年教育的估计对不对?为什么?试分析一下。

解题关键:实际上文革前17年教育事业硕果累累。

思路引领:中国教育事业有较大的发展,逐步形成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奠定了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

答案提示:上述对文革前17年教育的估计不对。因为文革前17年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接管改造旧教育,使教育主权回到人民手中;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学校向广大工农开门,建立了人民的教育事业;制定一系列教育方针,从而保证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奠定了教育发展的基础,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一、本课测评

1.现代中国教育事业是怎样走过来的?你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解题关键:新中国教育事业经历开基创业、探索发展、机遇和挑战等不同的历史阶段。

思路引领:“怎样”,强调的是一个发展过程;“走过来”实际就是教育的发展过程,即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创立发展;左倾思想影响下教育的曲折发展;改革开放后教育的蓬勃发展;当今竞争下的教育的机遇挑战。以及从这个过程中得出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

答案提示:(1)“走过来”:开基创业,教育事业初具规模;探索道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迎接挑战,各类教育成就辉煌。(2)经验教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基本国情出发;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2.发展中国家应当优先发展教育,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解题关键: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国家实力,国际竞争的需要)。

思路引领: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答案提示:这种说法是对的。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2.争鸣。

3.阅读与思考

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上述教育方针,再与前面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相比较,看看各有什么时代特点?

解题关键:上述教育方针的实质是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根本大计。

思路引领:两者所处的时代是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大区别是:前者,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后者,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

答案提示: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特点:进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明确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改革开放后,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要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的战略思想。

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区域农业发展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