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高中变压器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0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北师大版)
课题:第12章人体的自我调节
第5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教学目标:
1、描述耳的结构与功能
2、说明视、听、嗅、味觉及皮肤触觉、温度觉感受刺激的性质

教学重点:
耳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难点:
耳的结构
课前准备:挂图、教具、模型、相关的资料
课时:1课时
教师活动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板书

讲解为主
指导实验
帮助分析耳与听觉
耳是听觉器官,耳的结构也就主要表现出与接受声音刺激相适应的特征。
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包括耳廊和外耳道。如果你用手掌托在耳廓后边,就会感到前方传来的声音变得更大了,这说明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如果你用手指掩住外耳道,则立即会觉得外边传来的声音变小或听不到了,这说明外耳道有传送声波的作用。另外,在外耳道的皮肤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体,腺体的分泌物和耳毛对外界灰尘等异物的进入有一定阻挡作用。
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鼓膜在外耳道底部,是一个椭圆形的薄膜,
声波使鼓膜产生振动。在鼓膜里面是一个腔,名为鼓室。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
锤骨。砧骨、镫骨,锤骨的一个小突起连接在鼓膜中心,镫骨有一面连接到内耳,砧骨则连在锤骨和镫骨之间,三块听小骨组成一条“听骨链”,当声波振动鼓膜后,
就会进一步振动听骨链,并经此将振动传导到内耳。另外,鼓室还在内下方有一条
小管与咽部相通,此管叫咽鼓管。咽鼓管通常是闭合的,当吞咽或打呵欠时就打开,使空气能从咽部进入鼓室,这样就会便鼓膜两侧的气压维持平衡,这也是鼓膜能正常振动的条件之一。
内耳结构比较复杂,由一些骨质壁围成的腔管组成,可分为耳蜗、前庭和半规
管三部分。这三部分管腔里都充满液体,相应的感受器就分布在一些位于管腔的膜质结构上。耳蜗含有听觉感受器,当声波引起的振动传到内耳时,耳蜗听觉感受器受振动刺激而产生神经冲动;前庭和半规管里则含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当头部位置变动使这里的感受器受刺激时也产生冲动。耳蜗、前庭和半规管里的不同感受器产生的冲动会沿同一脑神经——位听神经里的神经纤维传入脑干,然后分别上传至大脑皮层的不同中枢部位。由耳蜗听觉感受器传导的冲动,最后在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由前庭和半规管中位置变动的感受器传入的冲动,最终在大脑皮层相应部位产生头部位置变动的感觉。所以,内耳兼有听觉和感受位置变动的双重功能。
嗅觉与味觉
当空气中分布着某些有气味物质的时候。我们用鼻吸气就可能感到气味的存在,这就是嗅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顶壁,叫做嗅黏膜,这里的一些“嗅细胞”受到某些挥发性物质的刺激就会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嗅神经传入大脑皮层而引起嗅觉。
仔细辨别气味时,我们往往会做出短促而频繁的吸气动作,而深吸气时却难以
察觉到某些气昧的存在。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嗅黏膜所在的位置只能接触到经过鼻腔顶壁的回旋式气流,短促而频繁的吸气才容易在这里引起气流的回旋。当患感冒、鼻炎时,可能造成鼻腔通气异常而使嗅觉功能产生障碍。
人的嗅觉辨别能力因人而异,差别有时较大。有人甚至缺乏一般人具有的嗅觉
能力。测定人的嗅觉能力,可以用能够引起嗅觉的气味物质的最低浓度来表示。如
用人造麝香测定人的嗅觉时,每升空气中5×10-6mg的含量就能使人觉察到。
另外,人的嗅觉也很容易产生适应。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
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例如,人初到有某种气味的环境时,可能会明显感到这里的气味。但时间一长,这种感觉会越来越弱,最后就感觉不到这种气味的存在了。
当能够溶解在唾液中的某些物质接触舌面时。往往会使我们感觉到某种味道,这就是味觉。味觉感受能叫做味蕾,主要分布于舌的背面,特别是舌尖和侧缘。用干净的棉球把舌尖揩干后,随即把几粒食糖放上去,这时不会感到有甜味;若把糖粒溶在少量水里,将糖的溶液滴在舌尖上,则立即感到有甜味。
味蕾分辨的味觉基本上有四种;酸、甜、苦、咸。分辨不同味道的味雷分布也
不均匀。例如。舌尖上分辨甜味的味蕾较多,舌根部感受苦味的味蕾较多,舌两侧
感受酸味的味蓄较多,而感受咸味的味蕾则较多分布在舌侧面的前部。
实际上,人的味觉感受要比上述四种丰富得多,原因是我们的口腔黏膜上还分
布着大量其他性质的感受器,如触觉、痛觉、温度觉感受器等;特别是在品尝味道
时还往往有嗅觉参与进来。这就使我们产生多种复合的感觉,综合地影响着我们对
“味道”的感觉判断。
触觉与温度觉
当我们身体的一定部位,特别是像手指、日唇舌尖、鼻尖等处与外界物体接触时,都会不同程度地感觉到物体的存在,甚至可能对物体的形状、硬度、光滑程度等情况做出一定判断,这就是触觉。触觉感受器的分布和分辨本领如何?人们又怎样来研究这些问题呢?
触觉敏感程度的测定实验
实验证实。人体的唇、鼻尖、舌尖等处触觉非常敏感,肢体的腹侧面比相对应
的背侧面(如手心与手背)触觉要敏感。显然。这种敏感性的差别也反映了相应部位功能适应性方面的差别,敏感部位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远远多于非敏感部位。
当我们接触的外界物体(也包括空气和水)的温度发生变化,使皮肤和黏膜的温度也发生变化时,我们就会觉得“冷了’或“热了”,这就是温度觉。
实验证明,皮肤温度感受器能够感受使皮肤温度发生变化的刺激:当刺激使皮肤温度下降时,会感觉“冷”;当刺激使皮肤温度升高时,则感觉到“温”
实验还证明,皮肤的某些点对“冷”刺激敏感,而另一些点则对”温”刺激敏
感。这也说明,冷与温的感受是分别由不同的感受器来引起的。感受冷刺激(皮肤温度下降)的感受器,叫冷感受器感受温刺激(皮肤温度上升)的感受器,叫温感受器。

看图认识结构WwW.jAB88.CoM

看图了解耳的基本组成。

观察并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

看图理解

分组讨论举出其他的例子。

练习说明

看书、记忆

分组练习

分组实验

得出结果

分析结果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5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一、耳与听觉
二、嗅觉与味觉
三、触觉与温度觉

相关知识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导学案北师大版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导学案北师大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导学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说出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2、说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3、描述眼和耳的结构和功能。
4、解释近视、远视、视物不清的原因几矫正方法。
5、说明视、听、嗅、味觉及皮肤的触觉、温度觉的感受器官的刺激的性质。
6、了解近视与远视,眼的保健;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及听觉的形成,了解耳的卫生保健。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
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耳的结构与功能。
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嗅觉与味觉感受刺激的性质与感受器的位置。
触觉敏感性与感受器分布特征的关系。
皮肤温度觉器适宜感受刺激的性质。
难点:
眼的屈光近视
教学过程
具体过程
(第一课时)
(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
引入新课: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某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主体内容: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结构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
提出:眼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一面互相观察眼的外部结构,认识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等可见部分的结构部位。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结构。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之,最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结构及功能。
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距离与成像状况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简明记录实验结果。
要求学生观察见图,并联系刚才的实验现象。教师请学生回答:物像是怎样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然后一步步引出视觉产生的全过程,同时以板书形式归纳。
再提出:当物体远近、大小变化时,如何使视网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眼球结构,认识到晶状体曲度调节的意义,同时引出近视与远视的现象及纠正的方法。
(第二课时)
(眼的卫生保健→学习检查视力的方法;耳的结构→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
引入新课:从青少年发生近视眼的话题出发,引出预防近视的重要性问题。
主体内容:指出近视的发生主要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列举不良用眼习惯,明确“三要”、“四不看”的措施。再提出:如何查知自己的视力?介绍视力检查方法。教师请一学生前来被检,其他同学认真学习检查方法要点。
接着提出,沙眼也是危害眼睛健康的常见疾病,指出其危害性,说明病因、表现与预防的措施。
提出耳也是重要感觉器官,我们再来学习有关耳与听觉的知识。
先要学生观察见图,同时也互相观察同学的外耳结构。教师出示耳的结构挂图,简明介绍各部结构与功能,并归纳于板书中。
接着结合见图一步步说明听觉形成的过程并总结成板书内容。
最后提出耳的卫生保健的问题。首先观察见图,提出保护鼓膜应采取的方法,启发学生理解原理,明了咽鼓管的作用是平衡鼓室与外耳道的压力。再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有关内容了解其他几点耳保健的注意事项。教师以谈话方式提出一些问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小结:简要总结本课知识要点
课外思考:用凹/凸透镜纠正近/远视的原理是什么?
(第三课时)
引入新课:人除了有视觉、听觉外还有那些感觉
学生回答:嗅觉、味觉、触觉、温度觉
让学生试着解释其原因
讲解嗅觉感受器嗅黏膜,味觉感受器味蕾,不同部位触觉的敏感差异性以及冷温感受器。

七年级生物下册《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学设计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七年级生物下册《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学设计”,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七年级生物下册《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别并说出显微镜的结构及其各部分功能。

2.能力目标:模仿显微镜的规范操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养成遵守实验室纪律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构造与功能、显微镜的使用。

难点: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清晰的图像。

三、教材分析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被安排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一节的最前面,其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只有掌握了生物实验工具的使用方法才能学好生物学。学习生物学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实验、行为习惯放在重要位置。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包含“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练习使用显微镜”两部分内容,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但认识结构毕竟比练习操作容易得多,而且,对显微镜的使用也加强了对显微镜结构和功能的理解,所以本节教学重点确定为“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难点是显微镜使用时的规范操作。

四、教学设计

1.教学准备

①组织准备:在调查学生对显微镜的认知和使用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组,两人一组,每组有一名对显微镜的使用有一定基础的同学,并给每组同学安排好实验室的座位号,对号入座。这有利于课前的教学秩序处于最佳状态,也有利于老师对实验室设备的管理和培养学生爱护实验设备的责任心。

②思想准备:本次实验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第一堂实验课,课前要对学生作好思想教育,强调实验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并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实验室规则。强调在实验过程中遵守实验室规则,遵守组织纪律,听从老师指导的必要性。

③学习准备:让学生预习“认识显微镜的结构”,有利于实验课的开展。重点在“练习使用显微镜”。

④材料准备:收集印有小字的透明塑料包装纸,剪成小块贴在载玻片上。教师还要逐一检查显微镜,确保无故障,以免影响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说明

①组织教学:当学生进入实验室按编号坐好后,教师再次强调实验室规则,然后让学生清点实验用具,看好摆放位置,以便实验结束后照原样摆放。

②对照实物学习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教师边讲边示范,从镜箱中取出显微镜,放在规定位置。从镜头盒中取出目镜和物镜安装好,让学生根据教材对照显微镜,了解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和功能。

然后以提问方式进行教学反馈,并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指正。

a.从外形上怎样区别低倍物镜和高倍物镜?它们的放大倍数分别是多少?

b.哪个部件是目镜,如何确立其放大倍数?

c.安装镜头时,应注意什么?

d.哪个部件是反光镜?它有什么作用?

e.哪个部件是遮光器?它有什么作用?

f.怎样使镜筒上升和下降?

③显微镜使用方法的训练:采用教师按教材分步讲解示范,学生同步操作的方式进行。

a.取镜安放:(此步骤前面已讲,略)

b.对光:转动转换器(强调不能用手扳镜头),让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并体会对准时的振动;让学生左眼注视目镜,尝试两眼同时睁开,然后扳动反光镜,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让学生比较反光镜两面的差异,观察它们在反光时视野亮度的变化;让学生转换遮光器,比较视野亮度的变化。

c.放置玻片标本:指导学生认识玻片标本的正面和反面,强调要正面向上,特别强调标本放在通光孔的正中央,为下一步观察做好准备。

d.观察:强调下降镜筒时应顺时针方向旋转粗准焦螺旋,并从侧面注视物镜;逆时针方向旋转粗准焦螺旋,镜头上升,直到物像清晰时为止。再仔细观察,鼓励学生敢于操作。

④学生练习并纠正不规范操作:让学生交替进行显微镜的操作,未操作一方观察并纠正其不规范操作,同时教师巡视,负责指导。

⑤任务练习,总结规律:

a.让学生观察标本上文字方向与视野中文字的方向是否相同?

b.更换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视野中看到的文字大小和文字多少有何变化?

c.眼睛注视目标,用手向不同方向推动标本,观察视野中的物像朝什么方向移动。

完成以上任务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学生总结不全的由教师补充。

⑥显微镜的收放和养护:按教材讲解、示范,学生同步操作。

七年级生物下册《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知识点汇总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下册《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知识点汇总”,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七年级生物下册《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知识点汇总

耳是听觉器官,耳的结构也就主要表现出与接受声音刺激相适应的特征。

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包括耳廊和外耳道。如果你用手掌托在耳廓后边,就会感到前方传来的声音变得更大了,这说明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如果你用手指掩住外耳道,则立即会觉得外边传来的声音变小或听不到了,这说明外耳道有传送声波的作用。另外,在外耳道的皮肤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体,腺体的分泌物和耳毛对外界灰尘等异物的进入有一定阻挡作用。

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鼓膜在外耳道底部,是一个椭圆形的薄膜,

声波使鼓膜产生振动。在鼓膜里面是一个腔,名为鼓室。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

锤骨。砧骨、镫骨,锤骨的一个小突起连接在鼓膜中心,镫骨有一面连接到内耳,砧骨则连在锤骨和镫骨之间,三块听小骨组成一条“听骨链”,当声波振动鼓膜后,

就会进一步振动听骨链,并经此将振动传导到内耳。另外,鼓室还在内下方有一条

小管与咽部相通,此管叫咽鼓管。咽鼓管通常是闭合的,当吞咽或打呵欠时就打开,使空气能从咽部进入鼓室,这样就会便鼓膜两侧的气压维持平衡,这也是鼓膜能正常振动的条件之一。

内耳结构比较复杂,由一些骨质壁围成的腔管组成,可分为耳蜗、前庭和半规

管三部分。这三部分管腔里都充满液体,相应的感受器就分布在一些位于管腔的膜质结构上。耳蜗含有听觉感受器,当声波引起的振动传到内耳时,耳蜗听觉感受器受振动刺激而产生神经冲动;前庭和半规管里则含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当头部位置变动使这里的感受器受刺激时也产生冲动。耳蜗、前庭和半规管里的不同感受器产生的冲动会沿同一脑神经——位听神经里的神经纤维传入脑干,然后分别上传至大脑皮层的不同中枢部位。由耳蜗听觉感受器传导的冲动,最后在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由前庭和半规管中位置变动的感受器传入的冲动,最终在大脑皮层相应部位产生头部位置变动的感觉。所以,内耳兼有听觉和感受位置变动的双重功能。

嗅觉与味觉

当空气中分布着某些有气味物质的时候。我们用鼻吸气就可能感到气味的存在,这就是嗅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顶壁,叫做嗅黏膜,这里的一些“嗅细胞”受到某些挥发性物质的刺激就会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嗅神经传入大脑皮层而引起嗅觉。

仔细辨别气味时,我们往往会做出短促而频繁的吸气动作,而深吸气时却难以

察觉到某些气昧的存在。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嗅黏膜所在的位置只能接触到经过鼻腔顶壁的回旋式气流,短促而频繁的吸气才容易在这里引起气流的回旋。当患感冒、鼻炎时,可能造成鼻腔通气异常而使嗅觉功能产生障碍。

人的嗅觉辨别能力因人而异,差别有时较大。有人甚至缺乏一般人具有的嗅觉

能力。测定人的嗅觉能力,可以用能够引起嗅觉的气味物质的最低浓度来表示。如

用人造麝香测定人的嗅觉时,每升空气中5×10-6mg的含量就能使人觉察到。

另外,人的嗅觉也很容易产生适应。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

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例如,人初到有某种气味的环境时,可能会明显感到这里的气味。但时间一长,这种感觉会越来越弱,最后就感觉不到这种气味的存在了。

当能够溶解在唾液中的某些物质接触舌面时。往往会使我们感觉到某种味道,这就是味觉。味觉感受能叫做味蕾,主要分布于舌的背面,特别是舌尖和侧缘。用干净的棉球把舌尖揩干后,随即把几粒食糖放上去,这时不会感到有甜味;若把糖粒溶在少量水里,将糖的溶液滴在舌尖上,则立即感到有甜味。

味蕾分辨的味觉基本上有四种;酸、甜、苦、咸。分辨不同味道的味雷分布也

不均匀。例如。舌尖上分辨甜味的味蕾较多,舌根部感受苦味的味蕾较多,舌两侧

感受酸味的味蓄较多,而感受咸味的味蕾则较多分布在舌侧面的前部。

实际上,人的味觉感受要比上述四种丰富得多,原因是我们的口腔黏膜上还分

布着大量其他性质的感受器,如触觉、痛觉、温度觉感受器等;特别是在品尝味道

时还往往有嗅觉参与进来。这就使我们产生多种复合的感觉,综合地影响着我们对

“味道”的感觉判断。

触觉与温度觉

当我们身体的一定部位,特别是像手指、日唇舌尖、鼻尖等处与外界物体接触时,都会不同程度地感觉到物体的存在,甚至可能对物体的形状、硬度、光滑程度等情况做出一定判断,这就是触觉。触觉感受器的分布和分辨本领如何?人们又怎样来研究这些问题呢?

触觉敏感程度的测定实验

实验证实。人体的唇、鼻尖、舌尖等处触觉非常敏感,肢体的腹侧面比相对应

的背侧面(如手心与手背)触觉要敏感。显然。这种敏感性的差别也反映了相应部位功能适应性方面的差别,敏感部位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远远多于非敏感部位。

当我们接触的外界物体(也包括空气和水)的温度发生变化,使皮肤和黏膜的温度也发生变化时,我们就会觉得“冷了’或“热了”,这就是温度觉。

实验证明,皮肤温度感受器能够感受使皮肤温度发生变化的刺激:当刺激使皮肤温度下降时,会感觉“冷”;当刺激使皮肤温度升高时,则感觉到“温”

实验还证明,皮肤的某些点对“冷”刺激敏感,而另一些点则对”温”刺激敏

感。这也说明,冷与温的感受是分别由不同的感受器来引起的。感受冷刺激(皮肤温度下降)的感受器,叫冷感受器感受温刺激(皮肤温度上升)的感受器,叫温感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