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观察蜗牛

幼儿园观察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9

观察蜗牛。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观察蜗牛”,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观察蜗牛(案例)
观察蜗牛(案例)
jAB88.CoM

——《初中科学》浙江版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
“大家快看屏幕,这些是什么?”老师边展示几组漂亮的蜗牛图片边问。
“蜗牛!”“蜗牛!”学生已陶醉在精美的画面中,脱口说道。
“仔细想想,你在哪里见到过或捉到过蜗牛?”
“夏天,下过雨后的墙上,墙角边。”“路旁的草丛里。”“草地里。”“树下。”
“砖缝里。”……学生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不断地相互补充着。
“这说明蜗牛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阴暗,潮湿的环境里。”学生顺理成章地归纳出了结论。
“那我也想请大家说说就目前你对蜗牛的认识有哪些?”
“有壳!”“没有骨头,身体软绵绵的,能缩进壳里去,也能从壳里伸出来!”“身上有粘液!”“头上有四条伸出的角,我想大概是它的触角,两条长,两条短!”“没有脚,但它却能爬行!”……看来学生已对蜗牛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真不错,今天啊,老师已经把蜗牛请进了我们的课堂,等一下我们再一起来观察蜗牛,但为了使我们能更大、更清晰地看清蜗牛,我们还得使用一件工具,这是什么?”“放大镜!”“以前用过吗?”“用过的!”学生非常自信的回答着。“请大家用放大镜先观察一下放在桌子的纸片上写了什么字?”老师用2号字在每张纸片上印上了“观察蜗牛”四个字,看来是别有用心的。大约过了10秒钟左右,“观察蜗牛!”“观察蜗牛!”回答声此起彼伏。看来学生对放大镜地使用已经不成问题了。
“现在,每组可以把蜗牛从烧杯内轻轻地取出来然后轻轻地放在玻璃板上用放大镜从上到下仔细地观察,它可是一条小生命呦,要小心!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随着老师轻柔地话语,学生们也不由自主地轻柔地呵护起手中的小生命来,仔细地观察着,大约过了2分钟,学生们是争先恐后地发布着自己的最新发现。
“一对长触角上各有1个小黑点,好像是眼珠,触角似乎是透明的,好像是一条线,轻轻地触碰它一下就缩进去似乎变成了一个黑疙瘩。”
“你们组观察得真仔细,表达也非常流利,‘似乎’两字可以去掉。”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蜗牛在玻璃板上爬行时会留下痕迹!”“你们组观察得也很仔细,这痕迹是什么啊?”“是蜗牛分泌的粘液。”“对了,那蜗牛的身体就是在粘液中滑行。”老师顺着学生的思路,不断地启发着。
“老师,我观察到了口!”“你怎样观察到的?”“把玻璃板翻过来看就是了罢!”学生自豪地回答着。
“真不简单,观察得这么全面,我们观察时就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有时还要从下到上,作细致地观察!”
“老师,那腹部下面贴着玻璃板的白色的大概是足吧!”“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因为书上要求在图中标出眼、触角、口、足、壳等的位置,所以我就想到了足。”“你已经学会了边看书,边从自己的实验中来取证,真不错!看来我也得把我的蜗牛给请出来了,跟大家见见面。”随着老师的话语,屏幕上出现了大蜗牛,要求学生指出壳、眼睛、触角、口和足的位置。老师及时地作了小结,并提出了下一个探究的目标。
“我们在观察任何一个生物体时,都要从这个生物体的外部特征着手,按照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或由前向后的顺序仔细地观察它。但如果又仅仅停留在外部形态特征的描述上我觉得是不够的,还得作进一步探究,那么你还想了解有关蜗牛的什么情况呢?”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蜗牛是怎样孵化出来的?”“蜗牛喜欢吃什么?又是怎样吃的?”“蜗牛的眼有没有视觉功能?”“蜗牛的壳到底有什么用?”“蜗牛的粪便是怎么排出来的?”“蜗牛有没有嗅觉,味觉、听觉?”“为什么叫蜗牛?是不是它的劲很大?”“蜗牛为何要四处爬行?”“蜗牛的寿命?”“蜗牛之间是如何交流信息的?”“蜗牛是如何繁殖?”“蜗牛有几种?”“蜗牛的营养价值如何?”……
“你提得真好!”“真有创意!”“我怎么没想到!”……随着老师的激励性话语,学生越来越爱提问,问题的质量也越来越高了。但老师并不因为学生有那么多的问题而感到束手无策,反而显得更镇定了,因为这正是老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最佳时期。
“这些问题大家都提得太好了,都非常有价值。但我又在想,蜗牛对外界的一切交流或反应都是从它对外界的各种知觉开始的,那么,今天我们就先重点来探究蜗牛的几种知觉,即蜗牛有无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及哪一部位的触觉最灵敏?因为今天是第一次对生物体进行观察,并且要求我们设计一些活动来观察现象,然后根据观察现象进行推理。所以老师想以蜗牛有无视觉为例来共同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先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我建议采用手电筒的灯光,3分钟的时间要学会准确估计,然后用书本或硬纸板遮在上面,让蜗牛的一半身体处于阴影中。“一半身体”可以是身体的前半部分,也可以是身体的后半部分,也可以是整个身体的左半部分或右半部分,请予以实验,看蜗牛是如何爬动?
学生们遵循着老师的建议,有条不紊地操纵着,记录员们忙着记录实验结果,大约过了5分钟,学生们的结论出来了,也显得格外地兴奋。“蜗牛向阴暗处爬动,说明蜗牛有视觉,并且喜欢阴暗的环境。”
有了第一次实验的基础,老师又对下面几个实验略作了一些要点式的讲解。“探究蜗牛的触觉,可以用铅笔头或其它细小的物体,用同样大小的力轻触蜗牛的各部分如触角、足、壳看蜗牛有无反应?当用同样大小的力触碰时,哪个部位最敏感?所以在这里建立假设时,一种假设为无触觉,另一种假设为有触觉,当有触觉时,还可以进一步假设蜗牛各部分触觉的敏感程度是否一样。关于嗅觉实验,我们有一点小的变动,你可以把酒精溶液或米醋和蔗糖溶液分别滴在爬行着的蜗牛的前面,看它的反应,但几次实验应分开做,避免不同因素之间的干扰,每做一次用干布擦净。蜗牛的味觉实验,我增设了苹果片、梨片、香蕉片、大祘头、生姜片,也是一个个地做。同样,为了避免不同物质之间的干扰,每做一次也要干布擦净。蜗牛的听觉实验,要注意发声体距蜗牛0.5米处,可以拍手掌或敲物体。”
为了确保时间和每一个实验质量,老师在不同的小组间略作了一下分工,使每一小组确保一个重点实验,有时间再选做其它实验。大约过了7分钟,老师组织各小组交流汇报。
汇报员纷纷从我们的问题是……,对此我们有一个假设:……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以下是我们实验过程的记录:……,我们的结论是:蜗牛有触觉,或蜗牛有嗅觉,或蜗牛有味觉,或蜗牛有听觉。汇报员们的流利的话语不时博得老师和同学的阵阵掌声,这样不但让学生了解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和方法,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协作意识。
“大家在刚才的实验中还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一石惊起千层浪,老师的提问再次把课堂的气氛掀到了最高点。“蜗牛拉粪便时,翻过身爬行,利用摩擦,把粪便蹭掉。”“尾巴有很多用处,它从壳里出来是先出尾巴,后出头。先出的尾巴粘住地面,站稳后,再把壳立起来,由尾巴使劲一拱,就把壳背上去了。”“蜗牛吃食物时先吃一个角,再慢慢往里深入”。“蜗牛把触角先缩回去,头再回去,尾巴回去后,把口封住,再捅它也不出来了。”……
“你们真不简单,不但知道了实验的方法还得出了结论,还有发现了那么多新的现象,我很佩服你们,那一开始我们同学提出的那么多问题中,有哪些问题是我们自己能解决的?”
……
同学们兴奋地交流着。由于时间关系,对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分别提供了相应的方法:如蜗牛的种类,营养价值等问题,可以从书上或网上去查找。同时也告诉学生网上的内容很多,我们并不一定都能看懂,可能更多的内容需要在以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不断地去领悟。另一类问题,如蜗牛能拉多重物体?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来解决。
“同学们,今天的课马上就要结束了。想想看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哪些本领或方法?”
“观察的方法,可直接观察,也可借助工具观察。”“感知一个新的生物体,要从外部形态特征开始,然后通过一些干扰实验的设计来探究它的各种器官的功能。”“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并且要有目的。”“观察一定要仔细,一丝不苟,要耐心、细心!”“还要学会能够从观察到的现象来推知实验的结果。”……
“对,今天这节课的主题就是观察蜗牛(接近尾声,老师才点题),重点是以蜗牛为代表掌握观察的方法,以利于大家对蚯蚓,蚂蚁等一些生物体的观察。其实,我也要感谢大家,通过你们的参与让我对蜗牛也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那么这个蜗牛就作为小礼物奖励给你们每个小组吧!不过我还有两个要求:1、把它养好,比一比,哪一小组养得最好。2、继续做一个有关蜗牛的探究实验,探究的主题可以是刚才大家提出来的,但还没来得及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自己新生成的?也可以是从老师提供的课题中选一个(老师展示事先准备的一些相关小课题)。”
同学们走出了教室,似乎却又走进了更深入、更广阔的生物世界。

延伸阅读

观察叶片的结构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观察叶片的结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察叶片的结构

叶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叶片的形状一般都是扁平的。从横切面观察,可见叶片是由上下表皮和叶肉构成的。叶片的上下表皮一般为一层细胞,中间的叶肉部分为多层细胞。双子叶植物的叶肉,其上半部为栅栏组织,下半部为海绵组织。栅栏组织细胞为长柱形,排列得较为紧密,细胞内的叶绿体较多。海绵组织由排列疏松、形状不规则的细胞所构成,细胞内叶绿体较少,细胞间有较大的间隙。这种叶肉组织上下有别的叶称为异面叶(或称两面叶)。禾谷类植物例如小麦的叶,其叶肉组织上下相同,称为等面叶。

一、实验准备

(一)材料:蚕豆叶。

(二)用品: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刀片、镊子、培养皿、清水、滴瓶、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

二、方法步骤

(一)蚕豆页片的内部结构取蚕豆叶,做徒手切片(可用夹持物或不用夹持物)。如不用夹持物,可按下述方法操作。返回页首

将蚕豆叶切成0.5cm左右宽的窄条,将窄条置于载玻片上(可将两三片窄条握在一起),用左手食指尖压紧叶片窄条,右手拇和食指捏着刀片,紧贴左手食指指尖向下拉切,如此多切几刀,选择其中理想的材料封片观察。

在低倍镜下可以看到叶片背、腹两面的最外层为上、下表皮,其细胞排列紧密,外表面具有一层透明的角质层(上表皮的角质层更为明显)。调节显微镜的焦距,在上下表皮上都可以观察到气孔(可以见到保卫细胞的横切面,其细胞稍小于表皮细胞),并且下表皮上的气孔多于上表皮上的。蚕豆叶是异面叶,其叶肉有明显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紧靠上表皮的栅栏组织是由一至两层形似栅栏的、长柱状的细胞组成的(有些双子叶植物的栅栏组织为一层细胞)。

栅栏组织的细胞内含有大量的叶绿体。如果切片较厚,有可能看不清细胞轮廓。可将切片置于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中,浸泡数分钟,溶出叶绿体中的部分叶绿素,使叶肉颜色变浅,再封好切片,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这样可以比较清楚地分辨出细胞的界限。紧靠下表皮的海绵组织是由几层不规则的细胞所组成,细胞间具有较大的细胞间隙,以利于通气。海绵组织细胞内的叶绿体较少。在叶肉内还可以观察到无色的维管束(叶脉)。如果观察到导管的纵切面(因为叶脉呈网状,切片内常有导管的纵横两种切面),可以看到导管上的纹饰。叶脉中的木质部位于叶脉的上方,而韧皮部则位于叶脉的下方。由于韧皮部主要是由薄壁细胞组成的,所以不如导管形态明显。用低倍镜观察后,可以换高倍镜观察叶片表皮中气孔周围保卫细胞的横切面。双子叶植物叶片的下表皮含有的气孔较多。

(二)蚕豆叶表皮的表面观察

按照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片方法,撕取蚕豆叶下表皮,并制片观察。在低倍显微镜下,可见下表皮相邻细胞的边缘呈波纹状,彼此镶嵌。观察完表皮细胞后,找到气孔器。换高倍显微镜仔细观察气孔器,可以见到它是由两个半月形的细胞和中央的气孔构成的。保卫细胞内具有叶绿体,仔细调节显微镜的焦距,可以观察到细胞核。

三、教学建议

(一)做叶片徒手切片的方法很多,除教材上提供的双刀片并排切片法以外,本实验所用左手食指尖压紧叶片,右手持刀沿左手指甲切片的方法,也可将切片切得很薄。但是,在实验前一定要向学生讲清楚切片的要领,主要是左手食指的指甲朝下,尽可能与载玻片垂直,这样不仅能切得薄,而且也避免切伤手指。

(二)制片时盖玻片一定要注意轻放,以便保持叶片横切面的位置不变。这样在调节焦距后,就可以分辩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

(三)本实验采用蚕豆叶片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蚕豆叶片在不同的季节都较容易得到。如果季节合适,也可以组织学生采集校园中其他的双子叶植物叶片进行实验,但一定要采用一般的阳生叶。另外,要向学生讲清楚,虽然都是双子叶植物的叶片,但是其栅栏组织的细胞层次可能不同,最好教师多采集一些植物叶,预先观察一下。

(四)撕取叶片表皮时,除按照教材中撕取洋葱鳞片叶表皮的方法进行撕取外,也可以直接用手猛力撕取叶片的下表皮,扯开的叶片破损边缘处,就有一部分很薄的透明的下表皮,可以切下来使用。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撕取,教师都要预先撕取,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撕好叶片的表皮。

观察细胞的用具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察细胞的用具”,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详细介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认识显微镜的结构,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2、了解玻片标本的种类。

能力目标:

使学生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训练学生规范操作的技能。

情感目标:

1、通过显微镜的使用训练,对学生进行遵守实验室纪律的教育和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

2、在实验中,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探索、质疑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本节教学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观察细胞的用具》这部分内容,通过对显微镜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显微镜在生物实验中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为今后实验教学打下基。

“练习使用显微镜”是学生步入中学后的第一节实验课,课本从取镜、安放、对光、观察到收镜,每一个步骤都详细叙述了具体的操作方法。认真组织并上好起始实验课,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纪律,对于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的重点是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不必对显微镜的原理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应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熟练使用显微镜的目的。为下一节动、植物细胞的观察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法建议

这节实验课是学生进入中学学习生物学的第一节实验课,因此,开始实验操作前,应进行实验室规则、爱护实验设施的教育,注意将实验过程组织好。

这一节课的重点要放在学习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上。这一节课不要求观察载有实验材料的玻片标本(只要求观察诸如贴有“上”字薄纸的代用玻片标本)。目的也在于让学生弄清楚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关于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的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达到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看课本上的插图,对照显微镜实物,自己来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并进行显微镜的使用操作训练,然后经过学生的归纳、概括,课后通过填写《实验报告册》及时进行反馈,来检查教学效果。这样可以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师应强调的是在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有关的注意事项,最后总结操作步骤的顺序、重点内容,并及时表扬在操作和纪律上表现好的学生。通过这种“纲要化”处理,提高学生记忆的选择性,有利于记住最关键的东西;

(2)尽量的让学生利用课上时间反复多次练习,以提高学生记忆的牢固性;并把学与用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记忆的形象性。

--方案

课题:观察细胞的用具

重点: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难点:第一次实验课的组织

教学手段:以学生个人及小组活动为主

--思路: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在教材中用图表示得很清楚,教师不需要讲的过多或过细,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的学习方法,利用教材进行学习,教师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显微镜的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教学过程:本节内容为1课时。

导入:显微镜是一种可将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的物体放大的仪器。

活动一:学习显微镜的各部分的结构及用途

要求:1、学生对照课本P8-9的图片和相关文字,利用实物观察并记忆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及用途。

(观察前,教师需先讲解显微镜的提取、安放。即: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把显微镜靠在胸前,平稳的置于桌面。)

2、同组同学相互考查记忆结果。

3、请几位同学上讲台利用挂图或实物讲解。

教师总结(重点介绍反光镜、物镜、目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活动二: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要求:1、学生对照课本P8—10的图片和相关文字,按要求用显微镜观察“上”字装片。

2、由于对显微镜使用还不够熟练,要求学生练习时动作要轻,以免损坏显微镜。

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巡视,并急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教师总结:显微镜的操作过程提问: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有什么不同?2、放大倍数的计算。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得出结论:1、物像与实像相反。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活动3:学习玻片标本的类型

组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一片树叶,感受在显微镜中的视野状况。

提问:为什么视野中看不到图像?如何才能在显微镜下到树叶的微观结构?

组织学生讨论、设计方案、汇报

教师总结:显然,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玻片标本的种类

(1)永久性玻片标本:可长期保存。

(2)临时性玻片标本:不用长期保存。

组织学生阅读P10玻片标本的类型,并在给出的永久玻片中找出相对应的切片、涂片、装片。

三、作业:完成实验报告册

板书设计:

第一节观察细胞的用具

一、显微镜的使用

使用方法:1、取镜和安放

2、对光

3、观察

4、整理

二、玻片标本:

切片

涂片

装片

探究活动

自制简易显微镜

目的:通过自制显微镜,了解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材料:圆形花镜片两个;马粪纸(鞋盒也可)一张;三合板或薄木板一块;小镜片一个;铁丝和圆钉若干;乳胶;小木条。

制作方法:

1、取长15~20厘米马粪纸,宽以花镜片周长为准,宽出1厘米即可,卷成筒状。(如图1)

2、用透明胶条将花镜片分别固定在纸筒两端。

3、取10厘米X10厘米三合板或薄木板一块,中央开直径为1厘米孔一个。

4、在三合板一边的中点和相对的两角处各粘一个高5~8厘米的木条腿(如图2)

5、在三合板(相当于载物台)的上面两后腿的中间位置竖直粘一个高20厘米的小木条(如图3)。

6、用铁丝(10号铅丝)弯成一镜筒支架。一端套住镜筒,另一端固定竖直木条上(手动其一端可使镜筒上下移动)。

7、在三合板下面,用铁丝弯一个反光镜支架,将小镜片装片上,固定在通光孔下。(图4)

8、使用时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即可,注意用手上下移动镜筒时要轻慢和稳(放大倍数依花镜的度数而定)。
观察细胞的用具

观察长骨的结构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察长骨的结构”,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观察长骨的结构
实验目的认识骨的基本结构。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骨的基本结构
难点:认识骨的基本结构
实验关键认识骨的基本结构
材料用具动物(猪或羊)的纵向剖开的新鲜长骨,镊子,解剖刀。
背景资料骨的基本结构包括以下三个部分。骨膜 骨膜是一层坚韧的结缔组织膜,覆盖在骨的表面。骨膜内含有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血管中的血液对骨的营养有重要作用。成骨细胞对骨的生长和再生(如骨折后骨的愈合)有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骨》一节课就是阐明骨的结构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因此,骨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骨的成分较抽象,由中学生年龄特点及现有知识水平可知,他们对此知识点的理解有较大难度,要设法通过实验来解决。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生理卫生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将对提高个人和民族的健康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实验过程
骨的基本结构
1、骨膜
分组实验:解剖刀将骨表面的一层膜分离出来,并
用镊子夹住这层膜,轻轻拉一拉。
提问:骨折后为什么能愈合?
2、骨质
实验、观察:对照课文P14图和挂图,观察骨质。
用镊子尖扎一扎骨干的外围,再扎一
扎骨端的内部。
提问:①扎骨时感觉如何?
②为什么骨干坚硬,骨两端疏松,这样的结构特点有什么作用?
3、骨髓
实验,观察:观察骨干的中央部分的颜色,再参照
实验二中的图,将骨除去一段。
提问:①骨干的中央部分叫做什么?年幼时呈现什么颜色?有什么作用?②中老年人的骨髓腔里骨髓是什么颜色?有什么作用?③哪里的骨髓始终保持红色?
再设疑:自行车的车架是空心钢管,人的长骨也呈管状,这样的结构特点与人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结论:(让学生归纳总结,然后完成填空)
长骨呈结构特点,使骨既______又_____,这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作业布置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心得1.为了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采用探究教学法:即从设置教学问题情景出发,让学生有实验、观察与思考的时间,来探究知识的内在联系。
2.为了突破难点,采用实验法,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同时采用电脑等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