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九年级化学化学研究些什么第4课时学案(沪教版)

小学研究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2

九年级化学化学研究些什么第4课时学案(沪教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九年级化学化学研究些什么第4课时学案(沪教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1章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第4课时)
【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发生变化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学会对常见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描述;
3.了解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了解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学习过程】
【明确学习目标】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碳酸氢铵分解过程是_____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过程。
2、空气中含、、、、水蒸气等物质,其中
氧气约占、氮气约占。
3.请将对应的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化学变化酒精容易挥发
天然气燃烧
化学性质植物的光合作用
物理变化石蜡熔化
加热碳酸氢铵
物理性质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水结成冰
【新知导学】:
1.铜可用来制导线,说明铜具有哪些性质?酒精具有可燃性,酒精可用来干什么?
二、思考、交流与点拨

活动二、(二)混合物和纯净物:
纯净物:是由物质组成,如、
、水都是纯净物;
混合物:是由的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糖水、煤、石油都是混合物。

活动一、(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结构
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1.从宏观看,物质是由组成物质的基本要素组成的,如氧气由元素组成的,金刚石由元素组成,二氧化碳由和元素组成,碳酸氢铵由、、、
四种元素组成。
2.取少量葡萄糖、砂糖、面粉分别放在燃烧匙中,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到的现象是,现象说明了葡萄糖、砂糖、面粉中都含有元素。
3.一种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变化变成其他物质,但反应物及生成物中应含有同种元素。
4.从微观看,任何物质都由构成的,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组成与结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根据教材P16图1-22、1-23,推测金刚石与石墨的有关性质:
材料你推测的有关性质
金刚石
石墨
你推测的依据什么?。
活动二、(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1.历史上几项重要的化学研究成果(阅读课本有关内容)
历史上许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领域作出重大贡献,请把左栏与右栏相关的项目用短线连结起来。
左栏右栏
导电塑料居里夫妇
得出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组成门捷列夫
发表元素周期表拉瓦锡
研究炸药改进了引爆装置中国
发现放射性的钋和镭三位科学家
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诺贝尔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1、用“性质”和“用途”填空。
物质的__________决定物质的__________,物质的_______体现了物质的__________。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
2、从化学角度分析“点石成金”的可能性。
四、自检、反馈与提升
【课堂作业】
1.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主要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A.电熨斗通电发出的热量B.电灯通电发出的光
C.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能D.液化石油气燃烧放出的热量
2.高锰酸钾是一种紫黑色晶体。高锰酸钾放在试管中加热时变成黑色粉末,并生成一种无色气体。在医学上,高锰酸钾可用于消毒、洗胃。上述对高锰酸钾的描述中,没有涉及的是()
A.制法B.物理性质C.化学性质D.用途
3.化学变化中通常伴随着能量的转化,这是因为各种物质所含有的化学能的多少不同,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具有化学能可以转变为热能、光能或电能等。
(1)举出一个从环境吸收能量而发生化学变化的例子

(2)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在这个变化中的过程中,石蜡的化学能转变为能和能。
(3)已知生石灰极易与水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熟石灰。如图所示,向装置的小试管中放入一小块生石灰,一会儿,发现U形管里的水面出现左低右高的变化。由此可以判断生石灰与水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热量(填“吸收”或“释放”)
【课后训练】
1.生活中许多变化都放热,下列放热主要由物理变化引起的是()
A.木炭燃烧放热B.生石灰与水混合放热
C.白炽灯泡通电发热D.苹果腐烂发热
2.下列选项不属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研究范畴的是()
A.物质的组成与结构B.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C.物质的运动状态D.物质的用途与制取
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蒸馏水B.海水C.葡萄酒D.岩石
4.汽车安全气囊内所装化学物质,能在碰撞后10毫秒内,生成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该气体是()
A.氮气B.氧气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
5.⑴在以下叙述中:①镁带在空气中可以燃烧;②镁带在空气中燃烧;③水结成冰;④水能结成冰。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____;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_____。(用编号填空)
6.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变化之一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它能使水、二氧化碳转化成葡萄糖和
氧气,该变化过程能将能转化成能。
7.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物理性质是①;②。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右图)约2秒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两端处最先变黑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温度最高,温度最低。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
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结论:石蜡燃烧后一定生成了和。
(4)在该实验中,蜡烛受热熔化为变化,蜡烛燃烧为变
化(填”物理”或“化学”),这两种变化的根本区别是变化前后是否有生成。将发生的化学变化用文字表达式表达出来:。
8.如图所示,将一截两端不封口的玻璃管,一端系上一个小气球,另一端穿过双孔橡皮塞,橡皮塞和一个U形管相连,向一个盛满二氧化碳的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石灰水,迅速塞紧橡皮塞。
⑴观察气球的变化现象是()
A.没有明显变化B.膨胀变大
C.膨胀后又瘪下去D.比原来更瘪了
⑵打开止水夹,U形管左右的水位()
A.左高或低B.或高左低
C.左右水位不变D.水全部进入到锥形形瓶中
9.为测定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分数,某同学设计了如右图实验,
在一个耐热活塞的底部放一小块(足量)白磷,然后迅速将活塞下
压,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为;
冷却至原来温度时,慢慢松开手,活塞最终将回到刻度处,
试回答白磷燃烧的原因;
由此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相关推荐

1.2化学研究些什么(第3课时)学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1.2化学研究些什么(第3课时)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一章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第3课时)
【学习目标】1.知道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2.知道空气不是单一物质组成的,而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1、了解空气的组成
2、学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
【学习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误差分析
【学习过程】
【明确学习目标】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一只空杯里有物质吗?如果有是什么?

2、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空气是单一物质组成的吗?

3.你有办法获得空气吗?

【新知导学】:阅读第13页完成下面导学
1、红磷燃烧消耗了瓶中空气里的,生成了固体,致使瓶内
气体减少而压强降低,导致烧杯内的水被吸入广口瓶中,且约占容积的。
2.你有办法证明空杯里有物质吗?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一)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
1.实验原理:利用固体红磷燃烧消耗了密闭容器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使容器内减小。打开止水夹后,在大气压作用下,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约(填“大于”“等于”“小于”)消耗掉的气体体积。
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3.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将导气管的一端插入水中,。在导管口
说明气密性良好。
②将集气瓶的容积划分为5等份,并加以标记
③把燃烧匙内的足量红磷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红磷继续燃烧产生浓厚的
,放出热量。
④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把导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其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

4.实验问题思考
(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的气体是;
(2)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
(3)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是氮气吗?;
(4)打开止水夹后,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占集气瓶容积1/5的水?

5.实验结论:。
(三)拓展视野:阅读P14完成下列问题
国科学家和国化学家分别制得了氧气。
国化学家得出了空气是由和组成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1.空气成分:
科学家通过各种实验测定,说明空气是、、、水
蒸气和其他气体组成。
提示:在通常情况下,空气中各种成分的比值保持相对稳定,不是固定不变的。
2.问题讨论,展示提升
对“思考与交流”中“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实验讨论:
(1)该实验为什么不宜用蜡烛代替红磷?通常对该实验的反应物选择有什么要求?

(2)你认为该实验获得成功的关键步骤有哪些?

(3)该实验有时测得氧气的体积远小于(或大于)空气体积的1/5,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偏小的原因:

偏大的原因: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课堂作业】
1.空气由多种气体组成,,,.,水蒸气和其他气体。
2.空气中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
A.1:4B.5:4C.4:1D.5:1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常状况下,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空气
C.空气不是单一物质,而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D.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
4.
5.
【课后训练】
1.
2.如图分别是地球和火星的大气组成(体积分数)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和火星大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相同
B.地球和火星大气中都含有氮气和氩气
C.地球和火星大气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相同
D.地球和火星大气中组成完全相同
3.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若用燃烧的方法除去其中的氧气,以得到较纯净的氮气,能否用蜡烛代替红磷?说出理由。
4.某同学设计如图1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①将图中的集气瓶分成5等份,并作好标记;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
(2)该实验中红磷要过量,目的是;
(3)步骤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4)若实验中进入集气瓶的水不足容积的五分之一,可能原因主要是(填写序号,可能是多选)。
A.可能使用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B.可能是没夹紧弹簧夹,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C.可能是装置漏气;D.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5)某同学对上述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2所示),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有:

1.2化学研究些什么(第1课时)学案


第1章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第1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知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
3、正确判断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典型的变化所属类型
【学习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并依此判断变化类型
【学习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学习过程】
【明确学习目标】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回忆前面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碳酸氢铵加热后变成了什么?此变化过程中伴随哪些现象?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教材P5铁生锈的实验中铁变成了什么?此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有哪些?铁生锈的条件是什么?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

【新知导学】: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与、
与、与等基础自然科学。
2、研究的对象是,研究的工具是:,研究内容是: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变化
活动一、1.蜡烛燃烧实验
阅读教材P9“活动与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完成课本中的表格
思考:
(1)火焰上压白瓷板观察出现现象,分析原因是什么?

(2)吹灭火焰后出现的白烟是什么?请设计简单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3)“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灰”中含有哪些物质?

2.物理变化
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例如、都属于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例如、都属于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
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一些现象如
等等,这些现象有助于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但有上述现象的反应不一定是化学变化。请举例说明?

5.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例题: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填序号)
A.汽油挥发;B.木材做成课桌;C.食物腐败;
D.钢铁生锈;E.樟脑丸逐渐消失;F.烧制陶器;
G.汽油去油污;H.植物的光合作用;L.灯泡通电后发光发热
6.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是。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1.怎样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2.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举例说明。

3.爆炸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吗?例如,轮胎爆炸属于变化,
火药爆炸属于___________变化。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课堂作业】
1.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蜡烛燃烧B.花生霉变
C.瓷碗破碎D.火药爆炸
2.加热某种固体产生了气体,对于这一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A.属于化学变化
B.属于物理变化
C.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食物腐败B.煤气燃烧
C.湿衣晾干D.菜刀生锈
4.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5.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新物质指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与变化前的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一定不同
C.新物质与变化前的物质的元素组成有一定不同
D.新物质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和结构上不同
【课后训练】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A.状态和颜色发生变化B.产生光和热
C.有气体或沉淀生成D.有其他物质生成
2.下列诗句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
C.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蜡烛燃烧之所以是化学变化,是由于蜡烛在燃烧时()
A.先熔化B.再发出黄光
C.放出大量的热D.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4.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5.成语被誉不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A.磨杵成针B.百炼成钢
C.木已成舟D.落井下石
6.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中被曝光事件一定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用毛发水、酱色、水、盐等兑制成“假酱油
B.用工业石蜡等涂抹在瓜子表面给瓜子“美容”
C.用硫磺燃烧法熏蒸粉丝
D.用淀粉、蔗糖、奶香精等掺和制成“假奶粉”
7.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铁片生锈,火药爆炸B.蜡烛燃烧,酒精挥发
C.玻璃熔化,黄酒变酸D.豆磨成豆浆,滴水成冰
8.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流程,其中各个流程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9.判断下列变化的类型,说明理由。
1、钢铁生锈(变化)判断依据
2、打开小手电筒,发光发热(变化)判断依据
3、镁带能燃烧(变化)判断依据
4、用条形磁铁吸引铁钉(变化)判断依据
5、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变化)判断依据
姓名成绩.

九年级化学1.3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第4课时学案(沪教版)


第1章第三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第4课时)
【学习目标】1.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镁的性质;;
2.通过铜绿的性质探究实验了解常用的实验仪器,掌握实验基本操作。
3.通过实验认识铜绿的性质。
【学习重、难点】研究铜绿的两个实验。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是什么?
2.药品取用若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和液体分别取多少?
3.实验剩余的药品怎么处理?
4.酒精灯使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新知导学】: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探究镁的性质。
1.撕开小段镁条,仔细观察,小结出镁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镁的化学性质一(与氧气作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或解释
1取小段镁条,用砂纸打磨
2点燃酒精灯//
3用坩埚钳夹持住打磨过的镁条,点燃并移置石棉网上方
4熄灭酒精灯,处理实验废渣//
5洗涤试管,整理好实验台//
实验结论:。
镁的化学性质二(与酸作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或解释
1取小段镁条,用砂纸打磨//
2将打磨过的镁条置于试管内,将其中逐滴滴加稀盐酸
3处理实验废液,洗涤试管,整理好实验台//
实验结论:。
活动二、铜绿的物理性质
1、铜绿是一种色体,主要成分是,盐酸(HCl)是一种色体
2.铜绿的化学性质一(与酸的作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或解释
1取适量铜绿于试管内//
2将其中逐滴滴加稀盐酸
3处理实验废液,洗涤试管,整理好实验台//
实验结论:。
铜绿的化学性质二(受热分解)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或解释
1取适量的铜绿放入试管中//
2点燃酒精灯//
3用试管夹夹住试管//
4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5熄灭酒精灯//
6处理实验废渣,洗涤试管,整理好实验台//
实验结论:。
活动三、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①提出问题;②;③设计方案;④;⑤反思评价得出结论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1.镁条与酸反应,为什么用砂纸打磨打磨?

2.镁条燃烧的实验中,石棉网的作用是什么?

3.铜绿受热常用右图所示实验装置,请思考用该装置进行实验时能观察到哪些现象?在实验操作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课堂作业】
1.点燃镁条不需要用的仪器是()
A.酒精灯B.胶头滴管C.坩埚钳D.石棉网
2.下列关于镁的性质描述错误的是()
A.具有可燃性质B.能与醋酸反应
C.坚硬难以弯曲D.具有良好导电性
3.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铜绿中加入盐酸有大量气体生成
B.铁丝放在潮湿的空气中一段时间,表面会生成一层红色的铁锈
C.面粉放在燃烧匙中灼烧变成白色的残渣
D.碳酸氢铵受热后逐渐消失
4.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试剂瓶塞取下后应倒放在桌子上
B.酒精灯的灯帽取下后应正在放桌子上
C.试管洗干净后应倒放在试管架上
D.胶头滴管不用时应倒插在试管架上
【课后训练】
1.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待1~2s取下来,可观察到
火柴梗最先炭化的部分是在火焰的()
A.外焰B.内焰C.焰心D.中上部位
2.取用块状或密度较大金属颗粒应该用的工具是()
A.药匙B.镊子C.纸槽D.滴管
3.郝颖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建立假设B.收集证据C.设计实验D.做出结论
4.小明在量取液体时,他首先将量筒放平,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得的数据如图,然后他将液体倒出一部分,他俯视液面,读得的体积为22mL,则小明实际倒出液体体积为()
A.20mLB.少于20mLC.大于20mLD.19mL
5.小明家近几天正在装修房子,工人师傅留下了少量的铝的边角余料,主要是铝片。小明将边角余料收起来说,正好用它来探究铝的性质。小明就铝的性质提出了几种猜想,然后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记录现象,对铝的某些性质有了正确的认识,收获不小。
请你参与小明同学的探究,将下面的表格填写
1.猜想⑴铝的硬度与铁的硬度相同⑵铝能在空气中燃烧⑶铝能与醋酸反应
2.实验设计取一把钢刀,用同样的力分别在铁片和铝片上刻划
将用砂纸打磨后的铝片放在食醋中
3.进行实验根据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根据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根据实验设计进行实验
4.记录实验
银白色的铝片上产生白色的物质铝片上产生大量的气泡,铝片逐渐消失
5.结论铝的硬度比铁的硬度小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6.为探究金属镁的性质,小明做了如下实验,请将实验描述出来,并谈谈你的认识。
(1)观察外观,并用砂纸打磨镁带,然后折成两段______________。
(2)取一段镁带,点燃镁带,观察到的现象和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3)取另一段镁带,放入白醋中,观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4)由实验现象可知镁具有的性质有:
物理性质_,
化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