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小学探究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2

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要探究的问题的含义和进行探究的基本思路。
2.理解由问题转化为具体的任务的过程,理解教材所提供的实验方案。
3.使已有方案和使用过的器材的启发能够设计出新的可行的方案。
4.能够比较各方案的优劣,能够控制实验过程和测量、处理实验数据。
5.能够由实验数据分析预想的结论是否成立。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在探究中如何进行猜想。
2.通过分析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案,学习根据要求设计实验的方法。
3.通过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研究过程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乐于探究的品质。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1.实验方案的理解与设计。
2.实验的实施过程。
【教学难点】
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实验等。
【教学用具】
实验器材:斜槽(带重锤线),两个大小相同但质量不相同的小球,天平,刻度尺,白纸,复写纸;多媒体课件;视频等。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为明确探究目的、思路,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第2课时实施实验过程,验证预想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展示以下视频片断或动画:台球正碰、斜碰各一个;火车挂钩过程;粒子加速器中高速运动的粒子撞击靶核过程。
师:刚才大家看到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碰撞,碰撞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本章研究的主要现象就是碰撞。
师:下面我们动手做一个碰撞实验,观察碰撞前后哪些物理量发生了变化。
演示实验:
几个单摆小钢球一样大,摆长一样长,竖直悬挂时两球恰好相切,将单摆A拉开某一个角度后释放,在最低点与B相碰,以下实验中开始将A拉开的角度均一样大。
第1次实验:mA=mB,碰后A静止,B向右运动;
第2次实验:mA>mB,碰后A、B均向右运动;
第3次实验:mA<mB,碰后A向左运动,B向右运动。
师:实验中A、B的什么物理量在碰撞前后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又与什么物理量相关?
生讨论后得出:A、B的速度大小或方向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与质量有关。
师:刚才的碰撞过程中,会不会有什么物理量不发生变化呢?本节课和下节课我们就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二、新课教学
板书:第1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板书:一、守恒的猜想
师:我们只研究最简单的情况,即:碰前、碰后两物体均沿同一直线运动,这种碰撞叫一维碰撞。
板书:1.一维碰撞:碰前、碰后两物体的速度均沿同一直线。
师:在前面的实验中我们发现,物体碰撞前后速度的变化随质量的不同而不同,那么会不会物体的质量和它的速度组成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在碰撞中保持不变呢?那么我们先猜一猜这个新的物理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猜测:可能是mv,mv2,m2v,,,等等。
师:设这两个物体的质量分别为m1.m2,发生一维碰撞,碰前速度分别为、,碰后速度分别为、,刚才我们猜想到的这个物理量在此次碰撞中守恒的表达式如何?
学生猜测。
板书:2.两物体一维碰撞中守恒的可能表达式:
等等。
师:这些可能的表达式中v为矢量,一维中有两个方向,如何在以上表达式中体现这两个方向的不同呢?
生:规定一个正方向,与正方向同向的v为正,与正方向反向的v为负。
板书:(规定一个正方向后,表达式中的v有正、负之分。)
板书:二、对猜想的实验验证
师:质量可用天平测量,关键是速度如何测量?过去我们是如何测定速度的呢?
生讨论后得出:打点计时器,遮光板与光电计时器等。
教师组织学生自学教材上的方案三,并播放模拟动画。
教师提出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纸带上的点迹是如何分布的?如何测出碰撞前后两车的速度?以mv为例的守恒表达式如何?能否让B车也有初速度,或者让A、B碰后分开?这样做有什么困难?
板书:实验方案1:打点计时器结合小车,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教师组织学生自学教材上的方案一,并播放模拟动画。
教师提出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遮光板的宽度为d,遮光时间为,则滑块速度为多大?若是甲图情境,以mv表达的守恒表达式如何?若是乙图情境,且开始时右边滑块静止,碰后两滑块均向右运动,以mv表达的守恒表达式如何?若开始时两滑块相向运动,碰后均向右运动,以mv表达的守恒表达式如何?若是丙图情境,且开始时右边滑块静止,以mv表达的守恒表达式如何?
板书:实验方案2:气垫导轨结合光电计时器,用光电计时器测速度。
师:以上两种方法都是直接测速度,各有优缺点,方案1器材简单,但准确率低,而且情境单一;方案2器材复杂,但准确率高且情境多样。
师:速度除了可以直接测得以外,还可以间接求得。
教师组织学生自学教材上的方案二。
教师提出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若已知摆长和最大偏角,如何求小球在最低点的速度?若开始时左球从角开始摆下,碰后左球向右摆起的最大角度为,右球向右摆起的最大角度为,测得左球质量为,右球质量为,摆长为,则以mv表达的守恒表达式如何?若开始时左球从角开始摆下,碰后左球与右球粘在一起向右摆起的最大角度为,以mv表达的守恒表达式又如何?
板书:实验方案3:两单摆小球碰撞,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计算速度。
师:这个方案的最大缺点是摆起的最大角度不好测量。
师:能不能再设计出一种间接测速度的方案,但不是测角度,而是测距离,以提高准确性?
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引导学生充分讨论,使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创新能力甚至想象力充分施展,最后挑选出最合理可行的方案:利用平抛的水平位移和飞行时间计算初速度。
板书:实验方案4:利用平抛的水平位移和飞行时间计算速度。
教师利用投影给出实验装置图,并提出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一斜槽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斜槽末端水平,槽口在水平地面上的投影点为O,若小球A从斜槽上的P点由静止开始滚下,经槽口后做平抛运动,在地面上的落点为P;现在在槽口前的水平部分安放一个与A球等大但质量较小的小球B,让A球仍从斜槽上的P点由静止开始滚下,A、B相碰后均经槽口后做平抛运动,A球在水平面上的落点为M,B球在水平面上的落点为N,若已知A、B两球的质量分别为、,则碰撞中以mv表达的守恒表达式如何?
【课堂小结】
1.为什么想到碰撞中可能存在守恒量,以及可能的守恒表达式是什么。
2.学习课本提供的实验方案的设计思想,并由此尝试自主进行创新设计。
备注:第2课时进行分组实验,每种实验方案安排3个小组,实验后全班交流展示实验数据与结果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改进措施等。

扩展阅读

生活中的变量关系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生活中的变量关系》,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版]–必修1
第二章函数
§2.1生活中的变量关系(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生活中的变量关系,体会变量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知道两变量之间有相互依赖关系不一定就有函数关系;
(3)了解两变量之间有函数关系具备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从实践生活中发现变量之间存在关系的过程,感知函数的意义.
(2)注意收集归纳生活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善于观察发现的责任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重点]: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中的变量关系.
[学习难点]:对于两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理解.
[学习教具]:实例图片
[学习方法]:提供信息材料,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
[学习过程]
世界是变化的,许多变量之间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变量与变量的依赖关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与我们息息相关.函数就描述了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依赖关系.
[互动过程1]:
回顾复习:初中我们学习过哪些函数?
你能说出函数描述了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它们分别是什么变量?
因变量y与自变量x之间什么样的依赖关系?什么是函数吗?
由于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教师可以提示:
因变量y随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即一个x的取值有唯一确定的值y与之对应则称y是x的函数.
函数的概念:
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

注意:并非有依赖关系的两个变量都有函数关系.
[互动过程2]:
下面我们在高速公路的情景下,看看你能发现哪些函数关系?
1.由挂图提供下面有关的数据,请同学们根据下列数据思考表中有几个变量?这些变量之
间有没有函数关系?

你能利用表中的数据画出图形,并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这样就更清楚的表现出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和变化关系了.
问题:里程与年份之间是否有函数关系?
从这里可以看出函数可以关系可以由表示,也可以用法,另外,还有法.

[互动过程3]:

2.高速公路上我们还会联想到行驶的汽车,自然会想到时间与路程、速度的关系,还有什
么变量关系?

[互动过程4]:

问题:思考储油量是否为d的函数?储油量是否
为截面半径r的函数呢?

【课堂练习】教材P.25练习:

4.(全国一2)汽车经过启动、加速行驶、匀速行驶、减速行驶之后停车,若把这一过程中汽车的行驶路程看作时间的函数,其图像可能是()
5.(07江西)四位好朋友在一次聚会上,他们按照各自的爱好选择了形状不同、内空高度相等、杯口半径相等的圆口酒杯,如图所示.盛满酒后他们约定:先各自饮杯中
酒的一半.设剩余酒的高度从左到右依次为h1,h2,h3,h4,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正确
的是()
A.h2>h1>h4B.h1>h2>h3C.h3>h2>h4D.h2>h4>h1
【课后作业】:P25A组1,2B组2

碰撞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碰撞》,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二物理教案《碰撞》

课题:碰撞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碰撞的特点,物体间相互作用时间短,而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很大。
2、理解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了解正碰、斜碰及广义碰撞散射的概念。
3、初步学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维碰撞问题。
重点:
强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难点: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1、碰撞的特点:
物体间互相作用时间短,互相作用力很大。
2、弹性碰撞:
碰撞过程中,不仅动量守恒、机械能也守恒,碰撞前后系统动能之和不变
3、非弹性碰撞
碰撞过程中,仅动量守恒、机械能减少,碰撞后系统动能和小于碰撞前系统动能和,若系统结合成一个整体,则机械能损失最大。
4、对心碰撞和非对心碰撞
5、广义碰撞散射
6、例题
例1、在气垫导轨上,一个质量为600g的滑块以15cm/s的速度与另一个质量为400g、速度为10cm/s方向相反的滑块迎面相撞,碰撞后两个滑块并在一起,求碰撞后的滑块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例2、质量为m速度为υ的A球跟质量为3m静止的B球发生正碰。碰撞可能是弹性的,也可能是非弹性的,因此,碰撞后B球的速度允许有不同的值。请你论证:碰撞后B球的速度可能是以下值吗?
(1)0.6υ(2)0.4υ(3)0.2υ。

7、小结:略
8、学生作业P19③⑤

2.1生活中的变量关系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2.1生活中的变量关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1生活中的变量关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高速公路上的实际例子,引起积极的思考和交流,从而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可以遇到变量间的依赖关系.能够利用初中对函数的认识,了解依赖关系中有的是函数关系,有的则不是函数关系.
2.培养广泛联想的能力和热爱数学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领悟生活中处处有变量,变量之间充满了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广泛联想的能力和热爱数学的态度
三、教学方法:探究交流法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探索:
阅读课文P25页。实例分析:书上在高速公路情境下的问题。
在高速公路情景下,你能发现哪些函数关系?
2.对问题3,储油量v对油面高度h、油面宽度w都存在依赖关系,两种依赖关系都有函数关系吗?
问题小结:
1.生活中变量及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随处可见,并非有依赖关系的两个变量都有函数关系,只有满足对于一个变量的每一个值,另一个变量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才称它们之间有函数关系。
2.构成函数关系的两个变量,必须是对于自变量的每一个值,因变量都有唯一确定的y值与之对应。
3.确定变量的依赖关系,需分清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如果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那么这个变量是因变量,另一个变量是自变量。
(二)、新课探究——函数概念
1.初中关于函数的定义:

2.从集合的观点出发,函数定义:
给定两个非空数集A和B,如果按照某个对应关系f,对于A中的任何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存在唯一确定的数f(x)与之对应,那么就把这种对应关系f叫做定义在A上的函数,记作或f:A→B,或y=f(x),x∈A.;
此时x叫做自变量,集合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集合{f(x)︱x∈A}叫作函数的值域。习惯上我们称y是x的函数。
3.函数的三要素:
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
4.函数值
当x=a时,我们用f(a)表示函数y=f(x)的函数值。
(三)、知识体验(课堂练习及课外作业)
1.某电器商店以2000元一台的价格进了一批电视机,然后以2100元的价格售出,随着售出台数的变化,商店获得的收入是,它们之间是______关系.
【函数y=100x,x∈D】
2.现实生活中,与时间存在函数关系的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以上)
【路程与时间;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用电量与时间的关系。】
3.坐电梯时,电梯距地面的高度与时间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_关系.【函数】
4.在一定量的水中加入蔗糖,糖水的质量浓度与所加蔗糖的质量之间存在怎样的依赖关系?如果是函数关系,指出自变量和因变量.
【是函数关系;自变量是所加蔗糖的质量;因变量是糖水的质量浓度。】
5.日期与星期之间存在怎样的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是函数关系吗?如果是,指出自变量和因变量.
【是函数关系;自变量是日期;因变量是星期。】
6.下列过程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依赖关系,其中哪些是函数关系:
(1)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二者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2)在空中作斜抛运动的铅球,铅球距地面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

(3)某水文观测点记录的水位与时间的关系;

(4)某十字路口,通过汽车的数量与时间的关系;

(5)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7.下列各式是否表示y是x的函数关系?如果是,写出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1)5x+2y=1(xR);

(2)xy=-3(x0);

(3)(x(-1,0))

(4)(xR)
五、课后反思:

野蛮的侵略文明的碰撞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野蛮的侵略文明的碰撞,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野蛮的侵略文明的碰撞

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具有野蛮性,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又具有先进性,两者相辅相成,使近代中国的历史跌宕起伏。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六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即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把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逐步拖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资本主义侵华的历史.是两种文明碰撞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英勇抗争、不断探索的历史。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以争取民族独立、富强,是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脉络。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应,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消极的代表中国的沉沦,积极的表示中国的崛起。思想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由“天朝上国"和“世界中心"的自大态度转变为向西方学习;由单纯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到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中华文明在涤荡中得到发展,逐步向近代化转型。

本专题是中国近代现代史的主线索之一,与现实联系密切,史学功能体现明显,一直是高考命题重点。各种题型均有涉及.特别是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战争与和平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考点,2005年5月9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200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2006年也是朝鲜战争爆发55周年,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尤其应该高度关注。

考点一:近现代列强侵华的过程和阶段特征

一、知识梳理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1840一l894)

在这一时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开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因而它们迫切要求开辟世界市场。在长达54年的时间罩,西方列强利用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雄厚力量,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控制了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等。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来越深地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场地。

2.第二阶段:甲午战争到一战结束(1984-19l8)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同时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华.列强对中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侵略步伐明显加快。从1894年至1900年,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使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列强还以武力威胁和战争手段吞食中国广大边疆地区,掀起瓜分狂潮,以大举输出资本来控制巾国经济命脉,以“门户开放”政策来扩大中国市场.妄图变中国为殖民地。从l901年义和刚运动失败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由于义和团运动的沉重打击和帝国主义间的相互矛盾,西方列强不再狂言瓜分中国,暂时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温和的手段进行侵略,妄图实现“以华治华"的目的。它们先是扶持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亥革命后义扶持袁世凯。l916年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又各自寻找和扶持自己的代理人,造成军阀割据和连年混战的局面。在这18年中,列强趁中国社会的动乱义取得不少好处,如武昌起义爆发后,俄国策动外蒙古自治,并强占我国唐努乌梁海地区:英国策动西

西藏独立未遂,非法制造一条“麦克马洪线”。一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寅战,出兵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迫使袁世凯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3.第三阶段: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9—1945)

一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英法实力大减,德奥战败,俄国发生革命,美国成为世界首富,日本实力大增。因此,美日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美国通过《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回到了列强共同支配的境地。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后,帝国主义采取直接行动,加紧对中国革命的干涉。同时,它们又支持蒋介石发动政变,确立了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美国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采取经济扩张的手段,在中国处于有利地位。它在保障侵华权益,坚持“门户开放”的前提下,纵容日本侵华;而日本则加紧推行“大陆政策”。1931年侵占中国东北三省,排斥了美国在东北的侵略权益。随着日本推行独霸中国和南下侵略的政策.美日矛盾逐步激化,美国对日本逐渐由绥靖转向遏制。1937年日本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形成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4.第四阶段:二战后到朝鲜战争(1945—1953)

二战后,美国确立了世界霸权,为控制中国,全力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它一方面帮助蒋介石运送军队,提供武器装备;另一方面加紧对中国的直接侵略,同蒋介石政府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攫取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特权。美国商品如潮水般涌人中国市场,形成了独占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还竭力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并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的方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入侵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安全。美国还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中国统一。

二、升华认识

1.第一阶段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以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为主要方式,以相互勾结、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为主要手段。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和低关税,雇用大批买办,在中国建立起一整套产品推销网、原料收购网和金融控制网,逐步控制了中国市场。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和相对落后但侵略成性的俄国。

2.第二阶段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侵华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政治上。由掀起瓜分狂潮到逐渐实行“以华治华"政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过渡;在军事上,列强趋向联合,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文化侵略也日益加强。侵华的主要国家除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外,还有后起的德日意奥等国,日本成为侵略中国最凶恶的敌人。它们在中国既勾结又争夺,日俄在中国东北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并最终引发一场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日俄战争。侵华的主要格局先是共同支配,美占优势,一战期间则是日本独霸。

3.第三阶段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侵华的主要方式是从“以华治华”到独占中国。侵华的主要国家是美日两国,他们在中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随着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日益膨胀.终于在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要排除其他列强而独霸中国,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侵华的主要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到日本独霸。

4.第四阶段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侵华的主要国家是美国。美国采取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继续以蒋介石为其代理人,逐渐形成独占中国的局面。侵华的方式主要是:政治上“以华治华".奉行扶蒋反共的政策;经济上凭借雄厚的实力,打着平等的旗号,大肆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军事上以援助为名,加紧控制中国;文化上输出美国价值观,扶持亲美势力。新中国的成立。使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彻底破产。

三、复习提示

1.掌握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侵华的原因、概况及影响。

2.把握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侵华的发展轨迹及阶段性特征。

3.近代中国屡受侵略的根本原因是列强的侵略本性(扩张性、掠夺性),中国的落后也是受到列‘强侵略的重要原因之一,“落后就要挨打"是被历史多次证明的真理。

4.列强侵华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帝国主义开拓殖民地、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及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密切联系的。清政府的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和军事妥协,导致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

考点二近现代列强侵华的方法

一、知识梳理

军事侵略:

从1840—1900年间,资本主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过六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通过这些战争,列强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使中国从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逐渐变成了半殖民地国家。

1、鸦片战争(1840—1842)。①背景:l8世纪60年代后.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清政府封建统治腐朽落后。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和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英国的对华商品输出受到严重阻碍-,出现大量逆差。②目的:为了夺取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打开中国门户。③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④结果:清政府战败,中英签订《南京条约》。⑤影响:经过鸦片战争,中国的国门被打开,开始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所规定的五口通商、协定关税、自由贸易、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为英国等西方列强的对华经济扩张提供了便利。不过,这一时期中国的开放还仅限于东南沿海地区。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①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侵华权益。②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③特点:英、法联合发动.美、俄配合。被割占领土最多,开放口岸最多。④结果: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天津条约》、《爱珲条约》、《北京条约》。⑤影响:通过这些条约,汉口、牛庄、天津等内地和北方城市被开放成为商埠;条约还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这样,列强的在华利益进一步扩张,从东南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和北方地区。俄国趁火打劫,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大肆侵吞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

3.19世纪60、70年代,美日侵略台湾,沙俄侵略新疆,英国进犯滇藏。

4.中法战争(1883一1885)

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①原因: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同时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②目的:满足资产阶级的贪欲和转移人民斗争的视线。③主要战役:丰岛之战、平壤之战、黄海之战、辽东半岛之战、威海卫之战。④结果: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清政府被迫于1895午4月与日本订立《马关条约》。⑤影响:《马关条约》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给中国近代社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恶果。日本割占中国台湾省等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的完整。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巨额赔款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清政府被迫以牺牲主权为代价举借外债,致使中国的内政外交进一步为列强所控制:允许外资在中国投资设厂,使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合法化;而日本则利用巨额战争赔款疯狂扩充军备。使自己挤进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迅速成为远东地区的侵略战争策源地。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一1901)。①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②目的:为了保护帝国主义列强的在华利益。③借口: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借口镇压义和团的“排外运动’’,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④结果:清政府投降,被迫同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⑤内容:《辛丑条约》所规定的“庚子赔款",本息合计白银9.8亿两,加上各地地方性赔款2000多万两,总数超过白银l0亿两.这是对中国人民的残酷经济掠夺;它关于惩办“首祸"和禁止中国人加入或成立反帝组织的规定,体现了对中国的严厉政治奴役;它关于在北京设立单独的使馆区、由各国派兵保护及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驻扎军队的规定,是对中国实行的野蛮军事控制。⑥影响:《辛丑条约》是一个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得中国的各项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破坏,使得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极大地加强,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7.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①原因:日本经济危机严重,需要对外战争摆脱困扰;国民党大举围剿红军,提供了有利时机。②目的:借侵华摆脱经济危机。并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③过程: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占领东北;1932年,发动“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1935年,威逼平津,制造华北事变;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并攻陷平津;1937年8月,发动“八一三’’事变;1938年l0月,攻占武汉、广州;相持阶段,大举进攻抗日根据地;继续向正面战场进攻,发动了大陆交通线战役;从1944年起,兵力收缩到铁路沿线和较大城市;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④影响: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反对外国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被日本侵占了五十年之久的台湾省也回归祖国,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也为夺取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但中国人民也付出了重大牺牲,伤亡人数在三千五百万以上,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达六千多亿美元。

8.美国侵朝战争(1950-1953)

政治侵略:

1.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1842年《南京条约》、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1858年中英、中法、中俄、中美《天津条约》、中俄《瑷珲条约》、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9世纪80年代《中俄改订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1885年《中法新约》、l895年中日《马关条约》、l896年《中俄密约》、1901年《辛丑条约》、1915年《二十一条》、1932年《淞沪停战协定》、1935年《何梅协定》、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

2.侵犯中国主权。①割占领土。英国割占香港,俄国割占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日本割占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②开辟租界。在上海等通商口岸开辟租界,夺取那里的政、法、警主权。③控制关税。严重破坏中国的关税自主权。④破坏司法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⑤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德国强租胶州湾、据有山东,俄国强租旅顺和大连、据有长城以北和新疆,法国强租广州湾、据有广东和广西及云南,英国强租“新界”和威海卫、据有长江流域,日本据有福建。

3.扶植代理人。①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起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②扶植袁世凯及其北洋军阀政府。辛亥革命后,清政府土崩瓦解,帝国主义把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作为新的代理人和统治中国的工具,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为了复辟不惜卖国。袁世凯死后,又选中了段祺瑞作为代理人,控制北京政府。③扶植各派军阀“分而治之"。④扶植蒋介石及其南京国民政府。北洋军阀统治结束后,帝国主义又选中蒋介石作为代理人。⑤日本扶植伪满洲国政权和汪伪政权。⑥二战后,美国扶植蒋介石反共,发动内战。

4.破坏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①自19世纪60年代起,中外反动势力通过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勾结起来。②1900年帝国主义组织八国联军直接出兵镇压义和团运动。③辛亥革命中,先后支持清政府和袁世凯对革命进行破坏。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扶植各派军阀镇压人民革命,并’直接出面制造一系列惨案,如“五卅惨案"、“万县惨案”、“一三惨案”等,破坏中国工人反帝斗争和北伐战争。⑤1927年支持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⑥在国共对峙和解放战争时期,支持蒋介石的内战政策。⑦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对新中国进行包围、封锁,等等。

经济侵略:

1.鸦片战争前。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逐步扩大鸦片走私,掠夺大量白银,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鸦片战争后,鸦片贸易实际合法化。

2.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资本主义国家依靠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在中国疯狂倾销商品,使中国逐渐沦为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以上两个时期资本主义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方式包括:①攫取海关管理权。英法美先是借镇压小刀会起义夺取了上海海关管理权;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强迫清政府将上海海关制度推广到各通商口岸;总理衙门设立后任命英人赫德等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英国操纵中国海关长达近一个世纪;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后来《天津条约》规定值百抽五的原则,但实际上洋商进出口货物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准。②商品输出(1895年前)。19世纪中期列强以走私鸦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等方式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1865年在对外正当贸易中,中国第一次出现逆差,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解体,民族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③贩卖华工。19世纪50年代,从广东贩卖出国的华工每年约5万人。《北京条约》允许华工出国。④早期资本输出。办洋行、开银行(1848年英商东方银行上海分行开业)、经营轮船公司(美国旗昌轮船公司、英国太古轮船公司)、设工厂。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经济手段。包括向清政府贷款、开采矿山、修筑铁路、开设银行和设立工厂等内容。列强通过资本输出,榨取了高额利润,控制了中国财政,扩大了侵华政治权益,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4.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帝国主义对华投资急剧增长,并向中国倾销商品,1932年出现中国外贸史上入超的最高记录。

5.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对中国进行赤裸裸的野蛮掠夺。农业方面,侵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工矿交通运输业方面,将采矿业、钢铁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定为“统制事业",由日本公司专营;金融方面,强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滥发伪币,大量印发军用票,不断增加苛捐杂税。

6.解放战争期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求得美国的援助,大肆出卖国家主权。1946年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被称为“新二十一条",美国商品大量涌人,独占中国市场,对中国民族资本是个毁灭性打击。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彻底清除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文化侵略:

列强对华的文化侵略主要通过设立教堂、传播宗教、学校教育、办慈善机构等方式进行渗透,强制性地进行文化移植,推行殖民主义的奴化教育,鼓吹“中国人种西来说”,胡诌“中国社会停滞论",唯有依靠列强侵略才能发展,唯有依靠传教士传布福音才能拯救中国人的灵魂等等。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的目的及表现等。

二、升华认识

1.西方列强侵华的原因。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它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结果。实质上体现了它们以资本主义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它们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列强在发动战争之前总要寻找各种借口,但其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武力打开和占领中国市场,攫取侵略权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决定的。当然,中国的落后和历届政府的腐败,也是列强敢于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原因之一。

2.西方列强侵华的阶段。两次鸦片战争主要是以战争为手段,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则是以侵吞中国邻国和边疆地区、扩大资本输出为目的,反映出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分割世界的要求;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以镇压中国革命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是资本输出导致领土瓜分的必然反映;至于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则是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主义妄图独占中国、征服世界的称霸战争,是帝国主义阵营分化的结果,也是东西方帝国主义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

3.西方列强侵华的发动者。侵华国家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再由多国到一国的变化。先是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列强,接着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加入,.最后是美日两国的激烈争夺。在地域上由欧洲列强为主到以美日两国为主,反映了近现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它的两侧转移的趋势。

4.西方列强侵华战争的规模。战争的持续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涉及地区一次比一次广,危害程度一次比一次深。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甲午战争又大大超过了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在国家、军队数量上和赔款数目上都远远超过了以前历次战争。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则达到了最高峰。

5.西方列强侵华的结果。除了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失败告终外.其他侵略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结束,失败的基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的落后和政治的腐败。同时,每一次侵华战争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近代中国落伍的最主要根源。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和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不断觉醒,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6.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列强侵华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最大的影响,其他影响都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也是通过它而起作用的。具体分析如下:①中国的主权被破坏殆尽,逐步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②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是造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的根源。③列强在进行侵略的同时,也把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传人中国,对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④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7.列强侵华过程中的勾结与争夺。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西方列强在共同侵华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利害关系。

勾结:①原因:甲午战争前以勾结为主,争夺为辅。原因一是为了打开中国大门,占领中国市场:二是中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单独控制中国。在侵华过程中,列强之间存在共同利益是相互勾结的根本原因。②表现: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单独进行的,但法美也从中分享到许多侵略权益;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两国暗中帮助;英美等国暗中协助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门户开放”政策促成列强组成宰割中国的同盟:八国联军共同发动侵华战争;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1922年签订《九国公约》,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等。以上这些战争不管由谁发动,西方列强都可以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从中分享权益。③影响:它们的相互勾结增强了侵略力量,加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压力.使中国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加快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争夺:①原因:甲午战争后逐步以争夺为主。此时资本主义已进入垄断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斗争更加激烈。同时,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列强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对中国展开激烈的争夺。另外,侵华国家数目增多,实力有别,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竞争。在侵华过程中,列强都想最大限度地扩大自己的侵略势力和权益,限制和削弱它国势力和权益,相互争夺不可避免。②表现:“三国干涉还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日俄战争争夺中国东北;“府院之争"和日本出兵山东;华盛顿会议后,英美压制日本,日本被迫归还胶州湾,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抗日战争中,美日矛盾激化,美国逐步实行和扩大对中国抗战的援助等。③影响:西方列强始终不能灭亡中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列强间的矛盾有利于中国收回一些利权,如辽东半岛、山东主权及汉口、九江的英租界等;列强各自扶持代理人,造成中国军阀割据局面;列强的争夺加深了中国的灾难,但也导致了侵华势力的消长。

8.列强在华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①1840年一19世纪后期。参与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俄、美等四国.主要侵华势力是英国。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工场",在对华侵略上充当主角,占据优势地位,作为第二个工业化国家的法国则次之。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共同宰割中国。19世纪晚期,英、法工业制造发展相对缓慢下来,而美、德分别跃居世界第一、二位.日本也成了亚洲强国,因此、美、德、日纷纷加入侵华行列,与英、法展开争夺。中国此时处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之下,主要是英、法、俄、美、德、日六国。③一战期间,主要侵华势力是日本和美国,尤其是日本。一战期间,欧美列强无暇顾及中国问题,日本则乘机独霸中国,战后,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日美成了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④20世纪20、30年代,列强再次共同宰割中国。在1929年经济危机打击下,美、英、法无力兼顾中国.日本乘机扩大侵华战争,无视三国在华利益.竭力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⑤20世纪30年代中期-40年代中期,日本独霸中国。为实现变中国为其一国独占殖民地的野心,日本于30年代连续发动大规模侵略,频繁制造事端,于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从而逐步打破了一战后帝国主义确立起来的在华统治秩序,又一次造成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中日民族矛盾极度尖锐,日本同以美国为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尖锐化。⑥1945—1949年,美国独霸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除美国外所有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美国为确立其世界霸主地位,力争使中国成为其全球战略上重要的一环。为此,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并于1946年同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形成了美国独霸中国的局面。

9.对近代不平等条约的认识。①近代不平等条约大多是西方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多是发动侵略战争的结果。对中国来说都是带有屈辱性的,是民族耻辱的象征。也有少数条约是当时统治者出于某种政治需要,对外来侵略者进行妥协或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结果,如“二十一条"、《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②不平等条约对中国危害巨大,它将列强的侵略要求合法化,成为列强向中国掠夺领土、勒索赔款、攫取特权的合法依据。③不平等条约的掠夺性和奴役性的条款,导致中国国际地位的下降,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标志。’10.殖民主义的双重历史使命。马克思在谈及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曾提出了殖民主义具有双重历史使命的论断,即“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革命奠定物质基础"。这一论断基本上适用于整个资本主义的殖民统治。从世界范围看,殖民扩张实质上体现了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但同时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破坏性:对中国而言,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

建设性:另一方面,他们把西方技术带来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但在客观、辩证地分析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时.应强调西方列强只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就其主观动机而言,列强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发展自己的经济,因此他们千方百计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相对于它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消极作用来看,其在客观上的积极作用无疑是处于次要和从属地位的。历史的结论是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压迫,中国才能富强起来。

11.如何看待帝国主义扶植代理人。帝国主义扶植代理人,在中国实行间接统治,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在政治上的一个基本特征,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如由于帝国主义对华采取间接统治、分而治之的政策,造成了军阀割据和“工农武装割据”在政治上的可能性。同样由于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使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两大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结合在一起,由此决定中国近代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就是相互关联的。如果不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就不能消灭封建地主阶级,反之亦然。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间接统治,在一般条件下,中国人民欲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首先要推翻帝国主义在华扶植的代理人。如果帝国主义企图变间接统治为直接统治,即要变中国为完全的殖民地,则民族矛盾压倒一切,中国人民的斗争矛头就要直接指向帝国主义,反封建的任务要从属于反帝的任务。

12.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手段。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手段多种多样。总体上可分为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两大类。商品输出指资本主义企业向国外倾销商品并掠夺原料的经济渗透方式,它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特征之一。这个特征鲜明地体现在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列强对华经济活动中,其具体手段有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和控制中国海关等。同时列强在华取得很多政治特权以维护这种侵略方式。资本输出指用过剩资本向他国投资或贷款的经济渗透方式,它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之一。自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该特征在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中日益明显,其具体手段有开设银行、政治性借款、控制铁路修筑权、开采矿山、投资设厂等,并在政治上通过强古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以适应这种经济侵略方式。需要指出的是,资本输出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即已出现,但输出额较少,未成为经常现象,一般是作为商品输出的辅助手段存在‘。如19世纪40、50年代在中国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的外商开办的船坞和工厂即属于此类,直至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后,这种行为才取得合法地位。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商品输出并未停止,而且与资本输出密切联系。

13.历史的结论。只有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中国才能赢得民族独立与解放,才能获得发展和富强。

三、复习指导

1.全方位、多角度掌握列强侵华的手段或方式。

2.近代以来,外国资本主义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发动战争、强占领土、迫签条约、开辟商埠、建立租界、控制关税、垄断航运以及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等多种方式,对中国从政治上加强控制,经济上大肆掠夺,文化上逐步渗透,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列强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主权的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侵犯。列强对华以经济侵略为主。政治侵略和文化侵略为经济侵略服务。文化侵略具有隐蔽性强、影响深远的特点,主要目的是丑化淡化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从精神上麻醉中国人民。消灭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思想,配合政治、经济和军事侵略,以巩固和扩大在华利益。

4.对于列强的侵华战争,在复习中要注意加强比较。如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的比较,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比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以往历次侵华战争的比较等。

5.资本主义列强在华侵略势力的大小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随着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强.列强在华侵略势力也呈此消彼长的趋势。

6.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列强在侵华过程中既有争夺也有勾结,表现出复杂的利害关系。勾结是暂时的,争夺是绝对的,一切都以各自的利益为转移。

7.注意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殖民扩张实质上体现了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但同时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8.美国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中美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不仅是历史的重点.也是高考的热点,应引起高度关注。

考点三:中国各政治力量对西方侵略的反应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瓜分,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各种政治力量都作出了反应。

一、知识梳理

清政府:迟钝的反应

1.有识之士的自强运动。①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②背景:早在嘉道年间,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对当时的种种弊端已经十分不满,并提出批评,提倡经世致用,主张通过改革,解决时弊,振兴国家。鸦片战争后,封建统治危机加深,鸦片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出现。③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④口号纲领:师夷长技以制夷。⑤活动:著书立说;介绍西方;仿制战舰。⑥影响:积极:新思想萌发.开阔视野,探索道路。不足:这些改革呼声并没有引起清朝当局的重视,仅仅停留在议论上,没有产生实际效果。

2.“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①背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同外国打交道过程中,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的洋务派和主张原封不动维护清朝统治的顽固派;中外和好;慈禧支持;汉族官僚崛起。②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③代表人物:中央有奕诉,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④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⑤活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比较重要的近代军事企业有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局;后期以“求富"的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规模较大的近代民用企业有李鸿章开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举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选派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⑥破产及原因: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客观原因: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主观原因: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百般阻挠和破坏;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根本原因:洋务派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设备,而没有彻底变革社会制度。⑦影响:积极: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诱导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不足:布新而不除旧.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没有也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最终失败。

3.“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甲午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之后,全国掀起了激烈的改革图强的政治运动。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推行了新政,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措施。但甲午战争的失败并未使守旧者觉醒,他们站在慈禧太后一边,对新生事物进行了残酷打击,随着六君子被杀,维新失败。光绪帝所颁布的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

4.“新政”。①背景: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民族危机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民主革命运动高涨。②目的:缓和阶级矛盾,遏制革命。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初,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③阶级: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反动势力。④内容: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⑤方式和性质:自上而下的运动,实质是维护旧的封建统治,抵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⑥影响: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

5.自欺欺人的“预备立宪”。①目的: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②内容: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下诏“预备仿行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③实质:一个骗局。④影响: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时代的进步、革命的洪流已经不容许封建王朝的存在。清王朝在半个世纪当中进行了三次自救运动,最终未能挽救其灭亡的命运,但这些自救运动给中国带来新的变化却是客观存在的。

农民阶级:消极的抗争

1.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1841年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最早的自发反抗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2.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①阶级:农民阶级。②背景:鸦片战争激化阶级矛盾,自然灾害频繁。③代表人物:洪秀全、杨秀清、洪仁玕等。④活动:创立拜上帝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西征、东征、北伐、后期防御、抵抗外国侵略者。⑤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天朝田亩制度》。性质: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内容: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的政策。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评价: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没有真正实行的原因:客观原因,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分田方案;主观原因,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⑥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目的:为振兴太平天国,1859年冬,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内容:政治方面,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各省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兴办保险事业等。文教方面,反对迷信,提倡兴办新式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严禁买卖人口和吸食鸦片。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它根本没有实行。⑦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⑧性质: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⑨影响: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坚持了14年,势力发展到l8个省,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主观原因是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对太平天国联合绞杀。历史教训是:农民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3、义和团运动(1899—1900年)。①阶级:农民阶级。②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近代西方传教士以传教为名,充当列强侵略中国的侦探和帮凶;19世纪末,洋教遍布山东,教会活动猖狂,传教士肆意欺压百姓,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山东民众,各地人民反洋教斗争风起云涌。③代表人物:曹福田、张德成等。④活动:1898年秋,鲁西北义和拳首领赵三多在冠县蒋家庄竖起“扶清灭洋”大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1899年秋,义和团的名称被普遍采用,反帝爱国运动发展到山东、直隶的许多州县,义和团运动由单纯的反洋教斗争发展到反帝斗争;围攻西什库教堂;老龙头火车站之战;紫竹林之战;廊坊阻击战;北京保卫战。⑤口号纲领:扶清灭洋。评价:该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但容易使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带有笼统排外色彩。⑥影响:积极: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使列强不得不改变侵华方式.采取“以华治华”的策略,客观上阻止和延缓了中国殖民地化的进程。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不足:具有浓厚的封建忠君气息和蒙昧迷信色彩,在打击洋人和外国侵略者时表现出狭隘的排外和仇视.即盲目排外又同时排斥先进文明,夜郎自大。不主张进行国内社会改革,表明其革命不彻底性。

4、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②从政治上看,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和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都有致命的缺陷。③从思想上看,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④从组织上看,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和义和团的分散斗争都说明了这一点。⑤时代局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是以往农民战争未曾遇到的新情况: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晚和发展不充分,当时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要失败。

资产阶级:渐进的觉醒

1、早期维新派。①阶级: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②背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人,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弊端暴露,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以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③代表人物:冯桂芬、马建忠、王韬、郑观应等为代表的一批进步人士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④口号纲领: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度。⑤活动:著书立说。⑥影响:积极: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不足:早期维新派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主张,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付诸行动。

2、资产阶级维新派与戊戌变法。①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②背景:甲午战争失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9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③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④口号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⑤活动:讲学、著书立说、上书、办报、建会、论战、戊戌变法。⑥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⑦结果: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六君子被杀,变法失败。⑧影响:积极: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和进步的资产阶级改革,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不足:由于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依赖性,维新派在政治运动中软弱妥协。没有反帝要求;反封建不彻底,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严重脱离群众,将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最终不能摆脱“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剧命运。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行不通。

3、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辛亥革命。①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②背景:列强加紧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侵华工具,两大矛盾汇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③代表人物: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④口号纲领: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含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同时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创立民国”,即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但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⑤活动: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组建团体政党;成立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领导武装起义;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为维护辛亥革命成果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1913年)、护国运动(1915年)和护法运动(1917年)等。⑥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⑦结果: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彻底改变,革命失败。⑧影响:积极: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一次重要尝试。不足:没有明确反帝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4、资产阶级实业派与实业救国。①阶级:资产阶级实业派。②背景:辛亥革命的推动;南京政府支持;北洋政府鼓励;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利益的驱动。③代表人物:张謇、荣德生、荣宗敬等。④口号纲领:实业救国。⑤活动:发展资本主义与拯救国家结合起来。⑥影响:积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人阶级壮大;抵制经济侵略;具有进步性、爱国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不足: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之中,无法实现。

5、资产阶级的激进民主主义者与新文化运动。①阶级:资产阶级的激进民主主义者。②背景: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此局面寻找新出路。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随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人人心,而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③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④口号纲领:民主和科学。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⑤活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主要基地在北京大学,时蔡元培任校长,采取“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方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是白话文小说的典范。⑥影响:积极: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为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又注入了新内容,李大钊等人开始在中国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不仅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而且为中国找到了真正的出路。不足: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对东方文化绝对否定:脱离了广大群众。

二、升华认识

1、近代前期社会各阶层抗争的特点。①革命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主要社会阶级,包括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民主革命活动。原因在于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列强侵略对各个阶级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各阶级在反对侵略方面有一致的一面。②普遍向西方探求真理(义和团例外)。原因在于外国的侵略打开了中国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人们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中觉醒过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③革命具有层次性。民主革命的方案各不相同,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也有较大的不同。原因不仅在于接受时间上的差异和对西方认识上的差异,更主要在于阶级地位差异。④革命具有继承性。前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⑤取得一定成果,但都未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一方面是由于各阶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的强大。

2、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救国探索的特点。①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进行的,学习西方和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是紧密相联的。②向西方学习的演变过程为:近代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探索救国和强国之路。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③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道路,其中最重大的选择是将马列主义根植于中国的土地,使其成为中国最先进的革命指导思想。④每一个新的探索都吸收了前面探索的得失而有所发展。每一个新的探索又为后面的探索提供了借鉴经验,都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3、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是清政府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是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但结果都失败了.根本原因在于本质的落后性。

4、古今中外的历次重要变革,社会历史的重大发展与进步,无一不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

5、近现代史上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过程.也就是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过程。①地主阶级的道路选择——“中学为主,西学为用"的封建社会。②农民阶级的道路选择——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了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本无法实施。后来,洪仁歼又提出了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法实施。③民族资产阶级的道路选择: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行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道路选择——资产阶级共和国。④无产阶级的道路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6、百年巨变的诸多启示。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一个民族只有强大起来才能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进取才能不断进步。一部近代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一部近代史还是一部探索史,它昭示我们:反帝反封建必须同时进行,缺一不可。任何单一的反帝或反封建斗争都不会取得成功。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才能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这一历史性巨变。

三、复习提示

1、掌握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西方文明的征服下,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应。

2、比较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西方文明的征服下,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不同反应的原因、结果和影响.把握各种社会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3、晚清政府的三次自救运动的失败,说明封建统治已走到了尽头.封建地主阶级已丧失了自我调节的能力,其失败的命运是必然的。

4、毛泽东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土地问题。中国革命如果失去了农民的支持,同样不能取得胜利,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制的斗争的失败,都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5、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西方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但脱离中国国情,完全移植西方文明,完全否定中华文明,也注定了他们失败的命运。

6、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彻底的革命纲领,是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首要条件。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的两大基本任务是反帝和反封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及资产阶级提出的种种救国方案.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都称不上是彻底、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因此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了彻底、完整的革命纲领.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7、联系当今国际社会上存在的文明冲突论,反对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倡导文明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