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学生──学习的主人──《颐和园》教学案例及反思

小学生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31

学生──学习的主人──《颐和园》教学案例及反思。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学生──学习的主人──《颐和园》教学案例及反思》,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案例】

学校安排第一次公开课,我准备的是《颐和园》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指导学习长廊这一部分,合作学习万寿山和登上万寿山这一部分。自学昆明湖这一部分。指导第一部分时,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读完第一自然段有什么感受,学生很自然讲出长廊长这一特点再接着问: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学生很容易答出。合作学习第二部分时,我安排学生熟读课文后交流两个问题:

1、在万寿山脚看到了那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可学生在我的再三提示下才回答出了这两个问题。后两个自然段我放弃了原来的设想,用讲读法草草把两个自然段讲完。

【教学反思】

新课标当中提倡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在是主角,而成为一名导演,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这堂课在设计上存在几点不足:

1、逐段分析,讲解或让学生体会这都是不必要的。

2、没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朗读时间。

应改进为:

1、让学生成为小导游的身份,充分读课文,把握内容,用心体会各景物特点,提高其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还要灵活多样,适时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延伸阅读

让学生成为真的学习主人──《爬天都峰》教学随感


在教学《爬天都峰》时,一上课,我就先告诉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课文,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以及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学习老爷爷和我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这节课中,我首先让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指名读,齐读,最后让同学齐读完后,我兴致勃勃地对学生说:你们读的真有感情,让老师看到了天都峰的高和陡,看到了老爷爷和作者是怎样爬上天都峰顶的。那么让我也来读一读,你们体会体会好吗?好!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此时,我与学生已完全融入一体,可见老师的范读相当重要。一位诗人说过:好的朗读体现了对作品的真正理解,是对作品的绝好解释。教师精彩的范读是最直观的教具,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和表情,进行仔细体会和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同时给学生树立声音的样板,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多姿多彩,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感染,不断的提高读书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现。

学生在全神贯注的听着,而我在读时却故意漏掉几个字,是课文中的(奋力),(终于)这几个词语。可是出问题了,当听完后,学生们目瞪口呆的看着我,但却不敢举手提问,说老师你读错了。我也愣住了,这点我在备课时也没有考虑到,只想学生能提出来的,可见,这堂课还未真正放开。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却忽略了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管理下的学生因素,课堂改革,其实是学生,他们要适应由老师问变学生问,从一言一行都要经过老师批准至自由发言,从要求统一答案到倡导创新有个人见解,从被动接受知识到自己探索新知。这些,学生一时半会是接受不了的,所以当原先设想好的教学步骤,却突然出现了冷场,我马上就说: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这时学生才纷纷举手说,接着我又让他们说说加与不加有什么不同,引出词语的作用,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了词语的作用。

课结束了,我却久久不能平静,回顾整节课的学习流程:自读发现、交流探索、有感情地朗读,但还没有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当中,首先应树立学生自学的观念,让他们明白,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我们现在课堂上强调学习方法,但学生会用的很少很少,今后我想应多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前几天,我从网上看到学习古诗的方法,我就把这种方法教给学生: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境。

3、想诗境,悟诗情。

4、吟诗句,背诗文。

我想,学生只要拥有了自学方法,才能真正的去自学、自悟课文。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不能过分地对学生说;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来限制学生,更不能认为学生这不行,那不行。学生是可信任的,学生是需要释放的,因为学生是生命发展的个体!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为学生创造一切机会,为学生的自学、自悟开辟一片蓝天。

《彩色的非洲》教学案例及反思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彩色的非洲》教学案例及反思”,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彩色的非洲》是人教版第十册第八单元异域风情的最后一课,是一篇描写非洲色彩斑斓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人文景观的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是表达,它在篇章布局、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十分鲜明。结构上采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概括总结全文的方法。开头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和结尾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既首尾照应,呼应课题,又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过渡也十分自然,如,过渡句非洲不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等,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顺畅自然。课文的语言十分优美生动,作者联想丰富,繁花似锦,绿海荡波,满眼是绿色,处处是花海,无不体现着意境的色彩美和语言文字本身的美,读来就像欣赏一幅幅五彩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关于阅读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教学本课时,应积极创设学生主动阅读的情境,让学生在读书实践中,品味丰富优美的语言文字,感受非洲缤纷的色彩,感悟异域文化带来的审美体验,增进对非洲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了解。

基于本文的特色以及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自学本课的生字、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品味优美的语言文字,感受非洲的多姿多彩。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和异域文化的理解。

4、摘录优美的词语和句子,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本课的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教学难点:感受非洲独特的风情与文化,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为学生受知识经验,生活阅历所限,对本文所描绘的非洲的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感到陌生疏远。为了增强课文内容的直观性、情境性,我让学生上课前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室里搜集了有关非洲的一些图文资料,自己也准备了有关非洲的音像资料和教学幻灯片。音像资料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观看,使学生能尽快地进入五彩缤纷的非洲异域之美。

说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走进神奇的非洲

1、出示填空题:走过了鲜花掩映的,游历了著名的水上城市,告别了与象共舞的,今天,我们又来到了一片神奇的土地具有热带大陆美称的。

导言的练习设计,目的是唤起学生对本组课文中描写的异域风光的记忆,使学生对本组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并激发学生了解非洲这片神奇土地的欲望。

2、你们了解这片神奇的土地吗?说说你了解到的非洲。(出示非洲地图)

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关键词。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和查阅到的相关资料,会了解到非洲所处的地理位置,了解到非洲的面积,还会了解到几个非洲的世界之最。

3、揭题,板书课题,读题。

从课文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到什么?或者想知道些什么?

从理解课题入手,让学生知道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本文写作的重点,使学生能从题目中就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围绕重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非洲的多彩

1、速读课文,出示要求:

(1)速读课文,读准,读通顺。

(2)划出全文中心句。围绕这一中心句,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呢?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也比较难读,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速读课文,这是高年级学生朗读的基本功,在将课文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思考中心句,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是为了让学生养成带着自己的思考和问题读书,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初步感受非洲的色彩。从整体上对非洲有个总的印象,非洲真是个多彩的世界;让学生知道课文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句展开的,具体写了五个方面的内容。

2、检查:

(1)检查字词。

(2)交流中心句。(标注:中心句、总结句)

板书几方面的内容:阳光、植物、动物、生活、艺术

3、课文中用了哪些句子把这些内容连接起来?用横线画出来。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文的层次清晰,适宜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学生弄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感悟文章的条理性,领悟文章的基本的表达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三、走进非洲,具体品味非洲的多彩

1、导入:非洲是彩色的,她的阳光是彩色的,植物是彩色的,动物是彩色的,生活是彩色的,艺术也是彩色的。让我们随着课文进一步去感受非洲的多姿多彩吧。

2、默读37自然段,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内容都突出了什么色彩,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交流:金灿灿、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流光溢彩

3、如果你是一个旅游者,来到了非洲,色彩斑斓的非洲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你最喜欢哪一方面的色彩,哪一处地方最让你心动呢?请你带着喜爱的感情朗读这一段,并画出这一处描写的色彩美在哪。

交流:

ABCDE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对文章的重点段落的理解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由选择朗读的段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语言的精妙,体会非洲各种不同的色彩。在品读中,进一步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色彩美的感受,对异域文化的欣赏。同时,通过摘录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不断丰厚学生的语言积累,为今后的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谈谈你的收获

1、学习内容上

2、文章的表达方法上

(1)写作结构:总分总。(先概括再分述后总结)

(2)写作方法:从几方面把彩色的非洲写具体的。

首尾呼应

过渡句,承上启下。

(3)语言优美生动,联想丰富。

总结文章的表达方法,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已经在课堂的学习中有了初步地体验,再次进行总结,旨在清晰地呈现文章的脉络层次,突出重点,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学作思路。同时,使学生对本文的学作手法和特点有一个具体的感受,便于学生学习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

四、兴趣作业

必做题:摘录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选做题:

1、学完这篇课文,每个人心中都会留下非洲的印记,但是每个人心中的画面都是不同的,请以《我眼中的非洲》为题,把你对非洲的感受跟大家分享。

2、办一份有关非洲的手抄报。

兴趣作业的设计,目的是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读书、查阅资料、收集图片,进行整理加工,有助于

学生形成综合的语文实践能力。

回顾课堂,几点反思:

一、揭题后,我问学生预习过课文吗?读过课文了吗?读了几遍?大多数学生都已经从网络上初步了解了非洲,但是针对课文,一般学生可能只是读了两遍。因为感觉一课时的安排内容有些紧凑,所以为了节省时间,我就强调学生要速读代替一般的初读,边读边找中心句。而事实上,对于学生来说,两三遍的课文朗读完全是不充分的预习,更何况是在开课伊始,学生还没完全进入课堂角色,如果这里能让学生再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对于接下来的理文脉环节会更有帮助,效果会更好一点。

二、填写练习的时候,我并没有拿其中一段为例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以为已经讲解过文章的结构和过渡句的作用,学生也能完成会顺利的。而现实是,课堂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的完成效果还是一般。原因有二,一是高度估计了本班学生的自学能力,没有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二是花了太长的时间等待,以为给予充分的时间就能有所收获,结果反而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不如这里及早进入交流环节,引导学生从过渡句,从课文中的语言去概括。在积累描写色彩的词语中,因为自学时间太多,练习的质量又不怎么理想,只请了一两个优秀的学生来交流,其实可以让小组合作学习,自由交流,教学的面也会更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大。

三、因为理文脉、分析作者的写作特点花费了大量时间,致使后面的语言赏析部分也就不能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去进行,有点匆匆走过场的感觉。而这些都是教师对于学生的预设不到位,没及时调整课堂教学,为了完整呈现教学流程而导致的。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才是教学的主体,所以一堂真正成功的课肯定也是围绕着学生而生成的。

《田忌赛马》教学案例及反思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田忌赛马》教学案例及反思”,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根据课题推想课文主要内容,了解田忌转败为胜的关键所在。

教学意图:通过学习,培养自主发问的能力,训练学生发散思维。

教学课例描述: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有一句话同学们知不知道: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只学不问,哪来学问。在学习中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了不起的学生。你们是了不起的学生吗?

生:是(凭借学具,演示赛马)

师:那么,我们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田忌为什么第一场输了,而第二场会赢?

师:要知道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知道田忌和齐威王是怎样赛马的。请同学打开语文书,自由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赛马过程的?

生:(自由读)课文的第2、14、15、16自然段是讲赛马过程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四个自然段,然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拿出扑克牌,演示赛马的过程

生:(兴趣极高)

师:(巡视)说说你们小组为什么选择这6张扑克牌?

生:(拿着8、5、3、7、4、2六张牌上来摆放,边摆边说)

853853

742(第一场)274(第二场)

齐威王赢田忌赢

(明白关键所在)

师:那么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是什么?

生:(小组交流)关键在于调换出场马的顺序。

师:(出示扑克牌)

齐威王987

田忌654

生:老师,你摆错了,这样田忌第二场赢不了。我来摆。

师:好呀!(请生上来)

生:(摆来摆去就是不行)

师生:得出结论,不论田忌怎么调换顺序,都赢不了齐威王。

师:就调换出场马的顺序行不行?

生:不行。

生: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

师:我是齐威王,你们是-(田忌)

田忌,你们先出什么马?

生:我们先出下等马。

师:那我也出下等马,谁赢?

生:你赢。

师:但课文中的齐威王有那么谨慎吗?

生:没有,那课文中的齐威王是怎样的呢?

生:朗读齐王与田忌的对话。

师:要是孙膑不在场呢?

生:朗读田忌与孙膑的对话。

师:(指着板书)这些条件能缺吗?

生:不能缺。

师:缺一不可。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生:(说得流畅)。

师:孙膑可真了不起。老师发现你们也了不起,学会了边学边提出问题,还学会了像孙膑一样,细心观察,认真分析。

[反思]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我们在课改中叫得最响亮的声音。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还学生以真正的主体地位呢?

1、教师目中有人,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得以落实的物质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课堂中,只有在我你平等对话、积极互动的师生关系中,才能使学生保持开放的心态,产生灵动的思维,体验美好的情感,享受审美的乐趣。纵观本堂课,教师不是居高临下、占有知识的权威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点拨者、帮助者、激励者、促进者,这从教师的课堂语言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而学生则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多方的对话、交流与沟通之中。

2、教师胸中有本,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得以落实的关键所在。

胸中有本的本即指教师在深入钻研、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立足于学生实际、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具有独特价值和重要意义的教本。它应该是充满时代气息的鲜活之本,而不是陈旧过时、毫无生机的僵死之本。而这本的根最主要就体现在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也就是你要让学生学会什么。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学会提问上,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因为世界上的一切创新事物都源于人脑中的起始问题。一个人只有学会了提问,才能真正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学会创造。本文本身就是一个智慧故事,其主人公孙膑正是一个很会动脑、很会思考、很会做事的智慧人物,让学生在感受孙膑智慧形象的同时学会提问,应该是一个富有新意、极有价值的胸中之本。从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情况来看,他们的确学得有滋有味,非常主动。如果把本课的目标定位在过去的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做事要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合理分配力量的道理上,那么学生势必会学得十分被动,一堂课学完,留在学生头脑中的无非是几个标签式的空洞的词语。可见,教师胸中有无鲜活之本,将直接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地位能否得到真正的落实,决定着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与否。

3、教师手中有法,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

教师在课堂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将自己精心构建出来的教本,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高效地转化为适宜于学生学习的学本,要带领学生顺畅地进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平等的对话,最终使学生跳出文本,超越文本。在教学中为了克服陷入为提问而提问的错误趋向,我经过再三思考、推敲,终于找到了这种在思路上抓重点词,在语言上问人、问事、问理的提问方法。从本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看,他们已经能够灵活有效地运用师生共同总结出来的方法对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提问。尤其是从课末时学生提出的一些很有质量的问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具有一种明晰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能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激发他们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可见,教师只要做到教法学法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真正地得到保证,落到实处。

让学生自主读书──《月亮的心愿》教学案例与反思


《月亮的心愿》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以月亮的内心变化为线索,引出了要关心体贴父母的情感,是一篇充满家庭温情的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这个教学片段非常的简单,没有什么设计特别的地方。但是我觉得最大的优点是给予了孩子们充分读的时间,充分去感受读的快乐。然后从同学的评价中去感悟课文蕴含的情感。在新课程下小组学习成了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孩子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有了合作的精神,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如分角色朗读,一个学习小组内肯定有朗读比较优秀的学生,这就可以互相影响。还有让学生自读自悟这一环节,我觉得也很好。使学生养成了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完课后,我将近用了20分钟的时间来讲讲班级中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举例说了爸爸妈妈是如何的关心我们的成长的,我们要体贴关心父母长辈。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半的小朋友感动得哭了。下课后我又找了几位小朋友谈心。孩子们都认识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心,表明自己要好好孝敬父母。我觉得效果来了,课堂延伸到课外,这样的教育效果真的很起作用。 

放飞学生的天性──《棉鞋里的阳光》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案例】

突如其来的提问

这是一节语文课,我正引导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棉鞋里的阳光》一课。当读到第4小节时,李商隐队就伸出一只小手。“许文慧,你有什么事吗?”我耐心地问。

许文慧站起来,奇怪地说:“老师,为什么阳光钻进棉花里,棉被就会暖和呢?”

我当即对她积极提问进行了鼓励,并请她上台来主持这个问题的讨论。

此时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大家都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

一生说:“因为棉花是白色的,阳光钻进棉花,棉被就会暖和起来。”

另一生马上反驳:“不对!我们站在太阳底下,不管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衣服都会暖和起来。”

最后讨论得出,棉被会暖和是因为太阳是会发热的球体,阳光钻进棉被,把热量传给了棉被。

我真佩服这些孩子,他们会读书、会思考、会发现、会表达,如果我在教学中对第一只突然举起的小手视若无睹的话,我想我会错过一次又一次和学生真正交流学习的机会。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经历了这一次后,使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以后的语文课上,学生提的问题多了,学生的声音也多了。

【教学反思】

最近,我想了很多很多。为什么三、四岁的孩子会问“苹果为什么有皮”、“天上为什么会下雨”之类的问题,而十一、二岁的孩子却变得提不出任何问题了呢?究其原因,罪魁祸首就是我们老师。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了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于是,在课堂上提问便成了老师的专利,回答是学生的义务。长此以往,学生便成了脑中没有问题的学生了,如此这般,后果将不堪设想。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说明,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对万事万物都爱问个为什么,他们常常喜欢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针对问题寻找一种独立的解释,甚至朝着教师讲的和书本上写的不同方向大胆提出疑问,去探索客观真理。学生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识的主体,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是儿童的天性。作为一年级的老师,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维护和发扬学生的这种天性,要让学生轻松上阵,畅所欲言,让他们有机会说,敢于说,甚至人人争着说,培养他们的独特个性。那么,怎样才能放飞学生的天性呢?

一、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

许多教育学家都论述过教学中应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写上平正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正的文字一样。这说明学习氛围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

我们面对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性、有理性、有独立人格,独特价值和无限潜能的人。虽然他们将来未必人人都是英雄或明星,但却都是一个真正的人。我们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要学会角色转换,即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追求成功的心理倾向,而且只要作出一定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小班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帮助每一个学生去发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以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同时,要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互相问答。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提高的过程。当学生突然举手提出第一个疑问“阳光钻进棉花,棉被为什么会暖和”时,我若孰视无睹,那么学生就无法享受到参与的乐趣,无法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更谈不上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除了师生平等,生生之间也是平等的,尤其是“学优生”与“学困生”之间。在进行各种交往活动中,教师给“学困生”和“学优生”的机会应是均等的。尊重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做到平等,学生才会感到安全,才不会出现有的学生被冷落、被讽刺、被耻笑的现象。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矛盾,在心理上就会出现一种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要求,促进了思维的展开,一旦这种矛盾统一了,便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古今中外无数的事例证明,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是起源于质疑。可见,具有发现问题的才智,提出问题的胆略,是一切优秀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语文界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我们,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自己独立学习。教师教会了学生质疑问难,就是教会了学生最好的读书方法,将使他们一生受用无穷。因此,每一位老师都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质疑应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我们应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雨点儿》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播放歌曲《小雨沙沙》同学们你们听懂了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吗?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讲小雨的故事想知道吗?

动画播放课文朗读及精美的画面;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雨点儿》,指导学生读好儿化音。

二、读文、识字、探究、感悟

1、提出读书要求,学生小声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引导学生注意特殊音节)

3、认读没有音节的生字。(开火车)

4、学生独立标出自然段,并用小手告诉老师有几段,全班交流。

5、学生自主选择读的自然段以及朗读方式。

6、感悟第一自然段

读完第一自然段,告诉大家你们知道了什么?

结合课件理解数不清、飘落并联系说话

7、哗,哗,哗,雨点儿们在说话呢!它们说什么呢,你们能听懂吗?

学生朗读2~4自然段,并说说都听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8、老师和一个学生示范分角色朗读大小雨点儿的对话;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并相互评价(体会大小雨点儿的感情)

9、以小组为单位给动画中的大小雨点儿配音。

10、雨点儿们到了那些地方有什么变化?看课件,请学生说说。

11、读后说:如果你做雨点儿,你愿意做大雨点儿,还是小雨点儿,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学交流。

12、学生戴上头饰表演:小花和小草得到了雨点儿的滋润,会对雨点儿说什么些什么?

【教学反思】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该年级的教学要求,我在教学中贯穿以下教学理念:

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中我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中让小组长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情景的创设在语文教学,尤其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本课教学中我创设了以下几种情境:

1、以表演感受情境,师生共同分角色表演朗读大小雨点儿的对话,学生的兴趣较浓,思维活跃,表演和朗读都很到位。

2、画面再现情境,这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精美的动画和恰当的歌曲让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雨后大地的美景,从而有助于学生体会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三、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

在自读自悟中主动探究中识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雨点的作用,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在教学中存在有以下几点遗憾:

1、雨点儿的儿化音是我们学让学普通话的难点,在教学中虽有重点指导,但由于教学进度的限制,学生并没有完全掌握透彻,还需要加强训练。

2、在教学程序的调控上不够灵活有致,教学机智有待提高,今后在这方面需要加强学习。

《铅笔有多长》教学案例及反思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铅笔有多长》教学案例及反思》,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铅笔有多长》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二年级数学下册中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了米和厘米,本单元继续教学分米和毫米。这样,学生就认识了常用的、较小的各个长度单位。教学分米和毫米要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知道它们有多长;要能应用分米和毫米,根据具体物体选用恰当的单位表达长度;要知道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本课时内容分三部分编排,先教学分米,再教学毫米,最后教学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
设计思路:
1、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需要通过活动体会。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我设计了许多教学活动:
(1)看直尺、米尺感知1个单位有多长。
(2)找相关的物体丰富感性认识,如摸一摸1分钱硬币的厚度,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1毫米或是1分米。
(3)用手势比画1分米和1毫米。学生进行了观察直尺、寻找实物等感知长度的活动,这些感知对象的共同特点是长1分米或长1毫米。用手势比画1分米和1毫米,是建立相关概念的活动。
(4)和1米、1厘米建立结构性联系。1分米的长度介于1米和1厘米之间,比1米短、比1厘米长。1毫米的长度比1厘米短得多。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短,在课程当中设计手指操,既能使学生放松心情,又能让学生通过手指的活动促进大脑的思维。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3、课堂小结,除了总结当堂学习内容之外,教师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主动积极地去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实际长度,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
3、通过估算、测量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重点难点:
1、建立1分米、1毫米的观念。
2、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具准备:
2枝铅笔(分别是6厘米3毫米和10厘米)、米尺、1枚一分硬币、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以前学过两个长度单位,同学们还记得是什么吗?它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和厘米,分别用m和cm表示)
2、你说得真完整!谁知道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吗?(1米等于100厘米)
3、指名提问:
3米=()厘米500厘米=()米800厘米=()米
4、谁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呢?大家都来比划一下!
5、同学们对已学知识掌握得很扎实,老师真为大家感到高兴!
二、探究新知
1、估算
(1)你能估计一下我这支铅笔有多长吗?(指名回答)
(2)我想知道这支铅笔的精确长度,怎么办?(测量)
2、测量
(1)好办法!在测量之前,谁想提醒大家些什么?(指名回答)
(2)听了这么多好建议,相信大家一定会量得很准确!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测量一下第一题中铅笔的长度。
(3)指名说答案(6厘米多3个小格)并到前面展示测量过程(投影)
3、认识毫米
(1)这位同学说6厘米多3个小格,3个小格是多少?一个小格又是多少?(1毫米)
(2)没错,1个小格是1毫米,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mm来表示毫米。(板书:毫米mm)请同学们在直尺上数一数1厘米之间有几个小格?是几毫米?
(3)谁能用我们数出的结果说一个等式来表示厘米与毫米的关系?(师边听边板书:1cm=10mm)
(4)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身边的物体有什么大约是1毫米?(指名回答)
(5)出示1分硬币,感受1毫米。
(6)同桌之间互相比划1毫米的长度。
4、手指操
好,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活动活动我们的小小手吧!
5、认识分米
(1)你能估计一下我手中的这枝铅笔有多长吗?(教师把两枝铅笔放在一起)指名回答并说理由。
(2)答案很多,谁的对?请同学们赶快动手量一量作业纸上第二题中铅笔的长度!
(3)汇报结果(10厘米)同意吗?
(4)谁还可以用另一种长度单位来表示这枝铅笔的长度?
(5)对,也可以说这枝铅笔长1分米,因为10厘米就是1分米。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dm来表示分米。(板书:分米dm)
(6)谁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出分米与厘米的关系?(板书:1dm=10cm)
(7)感知1分米的长度,请同学们在米尺中找一找1分米。
(8)指名说一说,从哪到哪是1分米?
(9)只有从刻度“0”到刻度“10”是1分米吗?还可以从哪里找到一分米?(指名回答)
(10)同桌比划1分米的长(一人比划一人测量,然后再互换)
6、练习
(1)同学们光会比划还不行,我们还要会准确的画出线段。在画之前,
你想对同学们提些什么建议?
(2)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按要求画一画,画完后同桌互相检查。
(3)投影汇报画线段的过程
7、游戏(确定长度)
(1)教师比划长度,学生喊停
(2)学生按教师要求比划长度
(3)听指令做动作:伸右手、伸左手、摸耳朵、手背后
三、课堂作业设计
1、小结:
今天我们有学习了2个长度单位,它们分别是(分米)和(毫米),我们还知道了分米用英文字母(dm)来表示,毫米用(mm)表示,而且我们也学会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请看大屏幕!
四、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表现真棒!我们很容易学会了分米和厘米,如果我们用今天学习的分米、毫米来计算从我们学校到野生动物园的路程有多远?你觉得怎么样?(不行)
那计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合适的计量单位呢?下节课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
附: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
毫米mm分米dm
1cm=10mm1dm=10cm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上课过程中没有重大失误,基本与备课情况一致。课后反思,我觉得本节课中我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毛病:
1、我对时间掌握不够好,在讲认识分米的环节中过于拖沓,导致时间安排不够得当,所以后面的练习不够充分。
2、备课过程中不够细致。备课时我安排了在米尺上找一分米的环节,但当时我没有想到学生不知道应该从米尺的哪一面找分米,虽然在课上我提醒了学生应从哪面去找,但却延误了时间,其次,米尺中没有零刻度的标记,这也是我之前备课没有备到的地方,所以很多孩子开始的时候不会找分米。
3、课堂组织语言不够精炼。每次上课时自己总怕孩子不明白我的要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会反复强调我的要求。平时我已经注意到自己的这个问题,所以一直在克服,但在今天讲课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
本节课让我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两个环节:
1、在教学毫米之后我加入了手操,通过手操的活动,不但让学生放松了心情,最后还促使学生又精神集中的回到了课堂教学当中。这样有助于我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
2、最后课堂小结中我采用了教师设疑的方式来结束本课,我觉得通过这个环节真正的勾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这样对我下一课时的教学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我是一名年轻的教师,对于数学教学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我渴望学习,愿意接受各位领导和老师们的指教,我会在不断的听课、评课中留心学习,在教学之余不断反思,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

《颐和园》导学案设计教学反思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颐和园》导学案设计教学反思”,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颐和园》导学案设计教学反思
自学校开展“控制自学”课堂教学模式以来,教研组每次的巡回听课活动,都是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一次提升。通过研究问题的提出,假说的确立,活动方案的制定,再到集体备课,课前说课,上课,评课,最后到课后的自我反思。整个过程,可以说是对我们教学的考验。
对于每一堂课来说,都有其亮点和遗憾的地方。就算每位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再细致,也难免在课堂上不出现学生的突发事件,所以我想世上应该没有绝对完美的课堂。因此只有一次次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增强专业知识,提升自我,甚至超越自我,才能使自己的课堂离完美近一些。
本节课结合本组假说:交流展示中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一种有效途径,进行设计的。由于孩子们没有去过颐和园,只能从语言文字中抽象的体会。因此我找了一些优美的图片配上课文,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同时再加上老师重点句子的范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硬件原因以及对学生课前的了解情况不够,所以存在着很多遗憾的地方。我不想谈本课的亮点有多少,因为只有找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善,才能有所进步。
第一,组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不充分,没有了解学生读文是否达到正确,流利。这是我最大的遗憾,因为只有达到这一层面,才能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的时间太少了,以致孩子们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不知从何谈起。对于朗读的指导虽然有图片作为辅助,但音乐没有放出来,部分学生没有达到教学目标,读出赞美的语气。感受到颐和园的美丽。
第三,我在指导读文的过程中,形式比较单一,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四,在指导朗读时,没有抓住指导的契机,点拨的时机。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深深地体会到,自己上了一节无准备的课,并不是自己没有充分的备课,而是在学生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就强迫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所以孩子们失去了往日课堂上的风采。到现在我还处于自责中,这也是因为自己的教育机智不够灵活,教学能力还有待于提高。这节课给我的触动很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无论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都需要自己多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与实践的结合。要注意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学生的质疑能力。这些都将成为我今后研究的方向。由衷的感谢这节课给我的教训,我将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努力地走下去。

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柳树醒了》教学反思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柳树醒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烂漫、爱玩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性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上总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传统的教学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习的特点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而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调动每个学生的感性经验。教师的任务则是设计富有情趣的、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教学问题,组织他们参与活动、参与学习。

《柳树醒了》是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课文中的插图,让人感到春天跳动着的生命力。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迷人的,春天是催人奋进的。在教学这一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家观察观察柳树,把观察到的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让爸爸妈妈记录下来,第二天带到学校来。这样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对柳树的生长过程已经掌握一二,在上课时学生纷纷发表意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让施教老师感觉心头一阵喜悦。随后在让学生感悟课文大意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是谁让柳树醒了?学生读文后能够很快地找到是春雷、春雨、春风、春燕让柳树醒了。接着我跟学生说:如果你是春雷、春雨、春风或春燕,你打算怎样让柳树醒来?你喜欢扮演谁呢?请你先仔细读一读你要扮演的那一段,读完后再请你在老师发下来的纸上画一画。于是学生兴趣十足地读起课文来了。不一会儿学生便纷纷举手要上台表现自己了。表现时学生非常地逼真,比如扮演春雷的他就在柳枝上画了几棵嫩芽,问他原因时,他便说因为春雷唤醒了柳树,柳树刚刚醒来,所以才长出几个嫩芽。多精彩的表现呀!寻其主要原因便是教师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高后,生生动起来了,课堂效果相当不错。

通过教学的尝试,我深深体会到教学时,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他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应该尽可能让学生有实践活动,以便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教学,先由我来讲描写长廊的那部分内容,我先请同学们轻声读,用简单的一两个词来概括它的特点,然后再次默读,把描写长和美的句子勾划出来,并作批注,把自己的理解、感受写下来。最后指导感情朗读,并体会作者的写法。在这一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了自己找句子,体会句子并概括出特点来。所以在接下来学生自主学习“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等内容时,学生很快的找到了它们的特点,并能体会出句子的含义。
这篇课文还有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要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到遗憾的是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还不够。我想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懂得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作者写每个景点的方法。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过这节课使我懂得教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须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己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案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

猫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反思


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猫教学反思_教学实录案例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一、《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认识、发展智力所必需。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都在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我就是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积累有关成语。如果每节语文课前,我们语文老师都能花上两三分钟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情,相信学生日后将终身受益。

二、于无疑处设疑,于矛盾处置疑,往往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文章向大家介绍了几只大猫?原是无疑之处;而面对这样性格古怪的大猫,老舍先生一定很头疼了?这又是文章的矛盾焦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文中找理由、摆事实,忙得不亦乐乎。教师看似随意实则有意的一句话,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积极思维的可能。

三、过去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烦琐的内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式。使语文教学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坠失了《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去读写猫性格古怪的句子,并且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如本文中对蹭字的理解,如果仅仅追求字面上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学生已经过充分的朗读,获得了感知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接通,于是心有所悟,豁然开朗。由于语言文字隐喻性很强,许多词汇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体验而无法表达,有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是尽在不言中。正是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使符号化的文字被重新贯注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了的概念重新赋予了生活的感性力量。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猫》教学反思,猫,希望对你有帮助!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反思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去年的树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反思”,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去年的树教学反思_教学案例反思_实录,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去年的树》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鸟儿和树之间的真挚情谊。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我确立了两个重要教学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深厚的友谊,初步体会到诚信的可贵.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我用生动感人的文字和声调煽动着学生的情绪,为了更好地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是非常必要的.我知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就是在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中展开的.而要想读好课文,首先就要让学生走进课文中的种种角色,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初始,我就逐步引导课文中小鸟的三次问话的语气,让学生们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时的焦急与艰辛,越来越明朗.这样,渐渐的,孩子们走近了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之中,把握了读的感情基调。

课堂教学的高潮我设计在小鸟面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唱的歌。这里三个自然段文字很简单,却给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这里既是情感的暴发点,更是情动辞发指导学生练笔的训练点。最后我还在这里安排了一个想象说话的环节,语文课堂应是听说读相结合的。学生交流后,感慨很多,很出乎我的意外。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两个教学目标比较切实地完成了。学生能很快地理解、分析课文中的词句,并感受到小鸟和大树之间的种种情感。但课后,我仔细想了想,认为今后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反思如下:

1.重视整体把握和时间的安排

对要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先进行估计,想想这一个步骤可能会用去多长时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会有意识的,有序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

2.重视学生平时的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不是一次课堂就能够提升起来的,这些既要包括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包括平时的积累,所以,以后我还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读书情况.

3.注重评价语的丰富和激励作用。作为新教师,我的课堂评价语还是相对匮乏的,要尽量预设好学生的回答与提问,并想好评价语。长此以往,评价语定会丰富而有激励作用。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去年的树》教学反思,去年的树,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活中的大数》案例及反思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活中的大数》案例及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生活中的大数》案例及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摆一摆”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数感。
教学准备:
安排学生提前调查:生活中都有哪些大数。
学习方式:
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体会生活中的大数。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幅图片,谁愿意介绍给大家。(点击电脑出示图片)在这些图片中都藏有数字,你能找出来吗?
2、在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大数,课本中也介绍了一些,我们来读一读。你还知道有哪些?现在把你收集到的资料与你的同伴说一说。
3、请几个学生说一说他收集的大数资料。
〔设计意图:以老师收集及展示的大数为引线,引出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大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学生互说收集的资料并找出其中的大数,对千、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数一数。
1、(点击电脑出示大正方体图)这是一个什么物体?猜一猜这个大正方体中会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呢?到底是多少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板题:数一数)怎样数比较快?
2、让学生数一数、议一议。
3、提问学生:你是怎样数的?(根据学生的叙述点击电脑演示从大正方体图中切割出一层小正方体)
你是怎样数出这层有100个小正方体的?(根据学生的叙述点击电脑演示从一层小正方体中切割出一排小正方体),数一数这一排小正方体中是不是有10个小正方体?
4、我们知道了这样的一层有100个小正方体,那么有这样的几层呢?(点击电脑演示大正方体切割10次得到10层小正方体)
5、一层是100个小正方体,那么一百一百地数,我们数了几次,10个100是多少呢?(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设计意图:在出示了大正方体后,要求学生猜一猜其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然后再数一数,这是较有难度的问题,学生在思考、讨论后,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方法,首先数出一层小正方体的个数后,再数出一共有多少层,也就是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借助课件演示大正方体中切割出一层小正方体,这层小正方体中一排有10个小正方体,共有10排,让学生对一层有100个小正方体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10个100是因为大正方体中共有这样的10层,课件中的大正方体横切了10次,就说明了这个大正方体是由10个一百的小正方体组成的。最后引出结论:10个一百是一千。〕
6、(点击电脑出示一层是100的小正方体图8次)提问:现在有多少个小正方体了?还差多少个小正方体才够一千?(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电脑出示一层是100的小正方体图2次,与前面的8层重叠组成一千。)
〔设计意图:这是教材上没有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能逆向思考问题,正着数10个一百是一千,反过来,数出了八百,还差多少够一千呢?同时也是把大数一千分解成了10个百,已经数出了八百,10减去8剩2,也就是还差2个一百,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大数的计算奠定基础。将所差的两层补足,也是对学生思考后得到的答案进行验证。〕
7、(点击电脑出示3个大正方体图)一个大正方体中有一千个小正方体,那么3个大正方体中会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呢?(一千一千地数,数了3次是3千)
8、(点击电脑出示10个大正方体图)10个大正方体呢?(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9、(点击电脑出示6个大正方体)提问:现在有多少个小正方体了?还差多少个小正方体才够一万?(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电脑出示大正方体4个,与前面的6个大正方体共同组成10个大正方体。)
〔设计意图:出示3个大正方体是对学生刚学的一个大正方体中有一千个小正方体进行巩固,并学会数几千的数。然后出示10个大正方体,让学生一千一千地数,得到了10个一千,千位满十了要向它的前一位进一,得到了10个一千是一万。出示6个大正方体,还差多少个小正方体才够一万?也是让学生能逆向思考问题,正着数10个一千是一万,反过来,数出了六千,还差多少够一万呢?同时也是把大数一万分解成了10个一千,已经数出了6千,10减去6剩4,也就是还差4个一千,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大数的计算做好铺垫。最后验证学生的答案。〕
三、感受一千、一万有多大
1、我们班大约有50名同学,如果是10个班大约有多少人?如果是20个班大约又有多少人呢?一千个人聚在一起会是怎样一个情景呢?(点击电脑出示千人图)
2、我校大约有一千名学生,像这样的10所学校大约有多少学生?一万个人聚在一起又会是怎样一个情景呢?(点击电脑出示万人图)
3、(点击电脑在同一副画面中同时出现千人图和万人图)看了这两副图,你有什么感受?一千和一万谁比较大?一万里面有多少个一千?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千人图、万人图让学生对一千和一万这两个数的大小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个一千是一万。〕
四、认识计数单位“千”、“万”。
1、(出示计数器)我们在计数时,十个十个地数,十就作为了计数单位,一百一百地数,百也作为计数单位,刚才我们一千一千地数,那么千可以做计数单位吗?万呢?想一想在计数器上千位会排在谁的后面?为什么?(十个一百是一千)万位呢?为什么?(十个一千是一万)在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当中,谁的计数单位最小,谁的计数单位最大?
2、你能在计数器上找到千位和万位吗?
3、从右边数起第几位是千位?第几位是万位?
4、让学生把课本的数位顺序表填完整。填完整后让学生说一说:从右边数起,第一位是….…(教师在黑板上出示数位顺序表进行反馈对照)
5、提问:
(1)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是一千;10个一千是();
(2)百位的左边是()位;百位的右边是()位。
〔设计意图:在理解了万比千大之后,首先认识千和万都是计数单位,再将个、十、百、千、万这五个计数单位进行比较,并在计数器上将千位和万位找到,并在课本中把数位顺序表填完整,再说说计数单位的顺序,进一步对今天所学的千和万进行巩固。〕
五、练习
1、出示第29页说一说中的第(2)小题的正方体木块图。
提问: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木块?你是怎样数的?(结合学生的叙述,点击电脑演示把零散的10块小正方体木块叠放成一个竖排为十的正方体木块图)
2、同学们都会数小正方体木块了吗?打开第29页的说一说,与你的同桌说一说每道题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木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
3、同桌互相说一说。
4、(点击电脑出示数字248)提问:谁会读这个数?如果用正方体木块来表示,你打算怎样摆?还有其他不同的摆法吗?老师是这样摆的。(点击电脑出示两个竖放的每个是100个小正方体图,再出示四个竖排的每个是10个小正方体图,最后出示零散的8个小正方体图。)
〔设计意图:出示第29页说一说中的第(2)小题的正方体木块图进行练习,是为了让学生记住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同桌说一说是为了掌握大数的组成,为后面学习大数的计算奠定基础。根据出示的数字利用小正方体木块来表示出来,是对前面的练习的补充,前面进行的是看形说数,后面进行的是看数摆形,这个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方向渐渐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
六、涂一涂
第29页中的涂一涂。学生做完后将学生的作品在实物投影机上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让学生评一评他涂得怎样,还有其他不同的涂法吗?
〔设计意图:在做练习的同时,会把数按计数单位分别计数,进而巩固数的组成,为今后学习大数的加减计算打好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七、活动
4人为小组,每人报2个万以内的大数,且所报的数的每个数位上都要有数,由一人将所报的数记录下来。活动时由其中1人报一个数,其他人报比他大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学习,初步学会数数和读数。初步学会大数的比较,给下节课学习大数的比较做好铺垫。〕
教学反思:
1、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大数的必要性。
这节课里事先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发现、查阅、记录生活中的大数,把数学学习由课堂向课前开放。这样不仅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及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使学习过程时时处处在自我探索之中,在学生调查之后,一开始上课就让学生汇报调查、发现、实践的情况,以此揭示新知识、探索新问题,把课堂延伸至课前,拓宽学生学习渠道,这也是有效提高数学课堂实效性的一种手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本节课,我首先将生活数学化,通过让学生课前调查发现生活中的大数,课堂交流生活中的大数,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原来有这么多大数,进而产生研究生活中的大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然后,在学生研究探索,将生活化的大数抽象成数学知识,又安排问题:“说说生活中的1千有多大、1万有多大?”重新将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将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2、发展学生的数感,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本节课里教师主要安排以活动,促进学生数感地发展,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首先,课前让学生调查发现生活中的大数,课堂交流中生活中的大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大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与感受。接着,安排“猜一猜?”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一个小正方体是大正方体的一份子”给学生估计地标准,进而估计“大正方体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让学生在估计中思维得以碰撞,数学生对“万”的认识是困难的,如何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建立寻“万”的理解呢?在学生认识“十个一百是一千”“一个大正方体里有1000个小正方体,那么10个大正方体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让学生建立“十个一千是一万”的初步认识,而“一万”究竟是多少呢?学生还是模糊的,紧接着教师又出示千人图和万人图,让学生观察、想象:“你有什么感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一个清晰的“万”的概念,并对“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表达与交流中,学生数感发展了,对数的认识也丰富了,既突出了教学重点,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我还突破教材的限制,创设了运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的题,出示了一些几百、几千的数,让学生思考还差几百或几千才能凑成一千或一万,以及出示数字,学生用小正方体摆一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最大的发展,学生想得多了,思路开阔了。这就更体现了教学中的新思想:在教学中就必须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把生活数学化,把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切实感受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学生──学习的主人──《颐和园》教学案例及反思》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生教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