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教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30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教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课题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个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学习,知道《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并能识别《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书的不同体例。

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及其代表作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过程与方法:

对照《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书的不同体例,明确纪传体和编年体两类史书的编撰特点,初步培养比较问题的能力。

对优秀宋词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增强对元代戏剧艺术的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宋元文化的繁荣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这一时期史学和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笔难能可得的精神财富,如司马光严谨治学的精神,李清照和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的情结等。

教学重点:《资治通鉴》的体例教学难点:宋词的成就教学方法

讲述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北宋时期,一场激烈的朝廷论争围绕着一部名为《资治通鉴》的书展开,一些人坚持要毁掉这部已经雕版的著作,幸亏有人以书中有宋神宗的“御序”为由,将书保存下来。你想知道这部幸免于难的《资治通鉴》是怎样的一部书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你可知道这首千古绝唱的出处?你是否想走进意境悠远的宋词和“感天动地”的元杂剧世界,去尽情领略宋元文化的风采呢?

内容分析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高度繁荣时期。本节课涉及了宋元时期的史学、文学艺术等内容。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史书体例比较简表

史学著作

史书体裁

主要特点

《史记》

纪传体

以人物为中心

《资治通鉴》

编年体

按时间顺序将史事

和时间紧密结合

二、意境悠远的宋词

人物

朝代

代表作或名句

苏轼

北宋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

两宋

之交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辛弃疾

南宋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三、“感天动地”的元杂剧

元杂剧的含义。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

重点难点

《资治通鉴》、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和元杂剧是教学重点。

教学建议

多采用谈话法、讨论法和观察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解惑动机,进而积极思考和参与。

问题解答

对司马光幼年勤奋学习的精神,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借鉴?

提示我们应发扬其勤奋刻苦、自觉自律、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材料阅读阅读这段材料,想一下元曲为什么能够兴盛。

提示元统一后,城市经济繁荣。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作为直接反映生活的戏剧形式元杂剧,适应了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作业一课一练

板书设计:

扩展阅读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学案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学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
班级:姓名:学号: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知道《资治通鉴》的作者、体例、内容及意义。
2.知道宋词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3.了解元曲的主要剧作家及其主要作品。

1、请你认真阅读教材86-87页“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填写下列表格:
书名作者成书时间体例记载内容
《资治通鉴》
《史记》
2、请你认真阅读教材87-88页“意境悠远的宋词”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填写下列表格:
人物朝代代表作作品风格(流派)
李清照
苏轼
辛弃疾
3、请你认真阅读教材89-90页“感天动地的元杂剧”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
元杂剧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__________。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___________,其代表作是___________。

(请同学们罗列出要点)
1.从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你的疑点、难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宋元时期的重大发明教案(北师大版)


第13课宋元时期的重大发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了解活字印刷的优点,认识中国发明的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技术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对传播知识、促进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了解指南针、火药的发明、改进、应用及其向外传播情况,认识指南针促进了欧洲航海业的发展,火药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震动。
3.了解郭守敬及天文学成就。
4.了解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的革新、对元代棉纺织业的贡献,初步认识先进生产工具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讨比较分析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区别,体会活字印刷术的创新性,认识此项发明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
2.通过阅读了解指南针的发明、改进、应用、传播情况,认识指南针对中国及欧洲航海业的促进作用。
3.讲述黄道婆的事迹,使学生认识到黄道婆对元朝棉纺织业的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宋元时期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热情。
2.三大发明及棉纺织技术革新多出自普通劳动者,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与传播。
难点: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你知道我国的四大发明指的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
到了宋元时期,中国的科技又有了巨大的进步,都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
学生回答: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天文学的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从而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一)活字印刷:
出示“毕昇”的图片及问题:大家知道他是谁吗?他是什么时期的人?他的身份、地位如何?此人有什么了不起的创造?
学生回答明确: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其实在此之前,印刷术已有了一次创新,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它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呢?
学生回答:雕版印刷、唐朝
有了雕版印刷,为什么还要发明活字印刷术呢?
请两组同学上来用两种不同的印刷方法为大家演示一下:
第一组同学演示雕版印刷;第二组同学为大家演示活字印刷。
演示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相比,究竟好在哪里?
学生交流认识到:活字印刷省时、省力、省料、灵活、方便。
教师:大家知道活字印刷是怎样流传下来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样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唯一记载下来的是沈括的《梦溪笔谈》。
指导学生阅读“每课一得”。
教师小结:这充分说明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由于泥活字易损坏,难着墨,所以未大力推广。后来,元朝的王桢又制成了木活字。到了清朝,又出现了金属活字。活字印刷传人朝鲜后,朝鲜人民又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铅活字。约15世纪,活字印刷又传人欧洲国家。欧洲的活字印刷比中国要晚了四百多年。
中国的这一项伟大发明创造,对中国、甚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下面大家讨论两个问题: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什么好处?(从文化发展和社会效益方面分析)2、你知道我国的印刷术近年来有什么变化吗?
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对传播知识、促进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节省了材料,提高了印刷效率,给社会带来了很多实惠。近年来,我国印刷业开始了“告别纸与笔、铅与火、走向光与电”的时代,由键盘输入汉字,经电脑排版后,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由电脑程序控制的复印机、油印机可进行大批量高质量的印刷,另外扫描仪、数码照相机也可与电脑相连,实现方便快捷的图文印刷。所以,同学们也应该多多了解我国和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努力学习,增长知识,这样,才能适应将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局面。
过渡:宋代不仅在印刷技术上有了突破,而且在指南技术、火药火器制作上有了重大改进,并将它们广泛应用于航海业和军事领域。
(二)指南针与火药的应用。
教师指导学生看本目内容,然后把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组。
女同学一组:讲述指南针的发展历史,思考:1、宋代指南针技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进步?2、指南针除了用于航海外,还可以用于什么方面?
男同学一组:讲述火药火器方面的发展情况,并能列举几个火药火器的名称。思考:1、火药最早是何时、何人发明的?2、火药的发明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教师小结:大家讲得非常好,正如西方学者培梗所说:“这三种东西(印、火、指)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状态……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创作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的确,中国的这些发明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我们有着辉煌的过去,但它不能代表现在。现代国家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所以科教兴国成为许多国家的基本国策。我们大家更要以科技武装自己,不断接受新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郭守敬的天文学成就
学生自读课本65页内容后讲述郭守敬的天文学成就。明确:郭守敬是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他研制成了新型浑天仪----简仪,他主持修订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了300年。
过渡:历史发展到了今天,看,大家住得好、吃得好、穿得也比较讲究。你们看看身上穿的衣服基本上是用什么原料做成的?
学生:棉花
教师指出:用棉花做成衣服,穿起来比较柔软、舒服。但这种成品衣服需要用多种不同的手工技术整合而成。古代元朝在棉纺织技术方面就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四)棉纺织技术革新
质疑:在元朝棉纺织技术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是谁?(黄道婆)
出示“黄道婆”,思考黄道婆在棉纺织技术方面作出了哪些贡献呢?
学生阅读课文65-66页有关内容讲述黄道婆在棉纺织技术方面的贡献。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她对制棉工具和织造方法的技术革新。
2、毫无保留地传递先进技术,使松江棉纺织业落后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为江南棉纺织业中心。
3、促进了全国棉纺织业蓬勃发展,棉布成为广大民众普遍使用,改善了人民生活。
三、课堂小结:
宋元时期涌现出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这些成就多出自普通劳动者的智慧和辛劳,你从毕昇、黄道婆身上学到了什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宋词和元曲教案(北师大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宋词和元曲教案(北师大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4课宋词和元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及其代表作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明白文学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就有什么样的文学内容。
2.知道元曲的主要剧作家及其主要作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词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及其历史背景的了解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有关的历史图片和戏剧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增强对有关历史知识的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李清照、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的情结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这种情感的迁移,启迪学生关心国家命运,关注社会发展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和元杂剧
难点:元曲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主要有哪些突出成就?
学生回答教师导入新课:宋元时期的科技达到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文明的程度,而且它的对外传播又大大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就在同一时期,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也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4课宋词和元曲》。
二、学习新课:
(一)意境悠远的宋词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所附苏轼的词,认知词的形式。
教师提问: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属于什么文学体裁?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念奴娇赤壁怀古》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词。诗与词的不同在形式上表现为诗的句式很整齐,或五言,或七言,而词的句式长短不一,比较自由多变。宋朝是词最为繁荣的时期。
1.词的形成。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词的产生是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出现的。唐中期以来,音乐发展较快,而句式整齐的诗较难配乐,因为音乐是灵活多变的。为了便于歌唱,人们便按乐曲节拍来填写歌词,出现长短不一的句式,这就是词。它在唐朝出现,五代得到发展,宋朝达到高峰,取得辉煌成就。
2.成就。宋朝涌现大量的词人,仅《全宋词》著录的就有1300多人,词91900多首,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利用多媒体列表讲述三人成就及其特点。
A.(多媒体显示苏轼头像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苏轼是四川人,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皆具极高的文学才华。苏轼对词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在他之前的词大多拘泥于个人情感,格调不高。苏轼拓展了词的内容,既有关于个人情感、山水风景的,也有咏史、说理的,不拘一格。下面我们来欣赏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一下他的风格特点。
学生大声朗读,体会其风格。教师创造意境,给予指导:读这首词,犹如站在一个高高的山崖上,脚下是滚滚的江水,巨浪轰响地拍打着山崖,你昂首挺立,极目远眺,气定神闲地望着远处的山、远处的水和那无尽的天……你的心情会是怎样?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景象雄浑壮观,心情豪迈奔放,这就是苏词的风格特点。
B.与苏轼的豪迈奔放不同,李清照的词则是另一番天地。
出示李清照头像及其代表作《如梦令》全文。
李清照,山东济南人,杰出的女词人,生活于两宋之交,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由于生活于动荡的两宋之交,生活不稳定,她的词风在前后期有所不同。前期清新、快乐,后期忧郁、多愁。我们来欣赏她的代表作《如梦令》。
学生低声吟读,体会其意境:这首词的含义是--昨天晚上雨小而风急,早晨醒来,余醉中寻问侍女,一夜的风吹雨打,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回答海棠依旧,词人不满地驳道,应该是绿叶多而红花少。
学生回答自己的感受,教师点拨:与苏轼那种气势磅礴的豪迈奔放不同,李清照的词则给我们一种小桥流水般的清新与自然,而且通俗易懂,感情真挚,风格委婉,所以她被称为婉约派词人。
C.南宋虽然偏安江南,在词方面也颇有成就,其代表人物为辛弃疾。
出示辛弃疾头像及其代表作《破阵子》:辛弃疾为南宋杰出词人,山东济南人,生于南宋时期,一生关心抗金事业。曾参加过抗金义军,多次上书要求恢复中原,但未被采纳。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词。
学生朗读《破阵子》之后,教师解释其含义:这首词的含义是--醉酒时也不忘拨亮灯光来看心爱的宝剑,睡梦中也似乎听到雄壮的军号声,看见士兵正在吃肉,乐队正在演奏战歌,军队正在被检阅,骑着飞快的马,拉开强劲的弓,英勇作战,奋勇杀敌,恢复中原,实现祖国统一,赢得爱国的美名。只可惜我已是年老无力了。这首词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渴望驰骋沙场,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却已不再有这个机会与能力。表现了有志报国而不得伸的悲愤,但仍可看出他那慷慨激昂,气势雄壮的豪迈风格。这与苏轼有相似之处。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词在宋朝的繁荣昌盛。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一般给予这样的总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突出成就,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元曲。
(二)“感天动地”的元杂剧
1.元曲的形成。
元曲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形式?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元杂剧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歌唱、道白和舞蹈来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它属于一种戏曲艺术。散曲是一种新诗歌,只有清唱,没有动作、道白,散曲在句式的长短表达上更为自由,更接近口语。元曲是一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形式,因为它不仅在内容上能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其表演方式也通俗易懂。
为什么元朝会出现这种接近人民的艺术形式呢?
学生思考,教师讲解:这是元朝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宋金以来,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在一些大城市中,工商业发达,人口众多,文化昌盛,为剧作家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同时也对文化生活提出需要,所以产生了这种来源于生活而又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
2.成就。
元曲是元朝文学的代表。出现了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和剧本,当时知名的剧作家有79人,杂剧有136种,其中关汉卿的作品最为出色。
关汉卿生活在金末元初,著名剧作家,多才多艺,了解人民生活,熟悉民间语言,而且懂得舞台艺术,一生中创作大量剧本,保留至今的有15个,大多反映人民群众生活,同情人民疾苦,抨击压迫者的残酷。他最出色的作品是《窦娥冤》。
谁知道《窦娥冤》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生尝试介绍,教师补充:《窦娥冤》写了一个名叫窦娥的女子被冤枉的故事。窦娥3岁丧母,7岁被卖给蔡婆婆作童养媳,10年后又死了丈夫,生活悲苦。一天蔡婆婆外出讨债,遇见坏人,被地痞张驴儿和他的父亲相救。后来这两人以此为借口住进蔡家。张驴儿见窦娥貌美,非要娶她为妻,窦娥不肯。后来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婆,不巧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诬陷窦娥并逼她顺从,窦娥不屈。张驴儿告到官府,官府见钱眼开,窦娥受了重刑,但为了年迈的婆婆免于受刑,屈打成招,在被押赴刑场的,窦娥对这个不公的世界大加控诉,并诅咒,如果她是冤枉的,她死后将出现三件奇事:鲜血飞链,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她死后,果然应验。在戏剧最后,窦娥的冤魂出场,让她的父亲为她报了仇。这个故事不可能是真实的,但它表达了作者的强烈爱憎,而且表现了人民群众申冤复仇的愿望。
元朝时期,著名的剧作家还有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等,另有一些著作《汉宫秋》、《西厢记》等。
三、课堂小结:
意境悠远的宋词,感天动地的元杂剧,不仅仅让我们领略了宋元文化的风采,也感受了前人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人格魅力,深刻理解了成功的艰辛。同时在李清照、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中,陶冶了情操,提纯了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珍藏。最后让我们在苏轼的诗句中结束这节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