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地理季风水田农业007

高中地理法制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9

高二地理季风水田农业007。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地理季风水田农业007”,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季风水田农业》教案
一、设计思想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拥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发展好农业其意义重大而深远。然而,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东西南北的自然差异显著,选择发展什么样的农业?如何发展好?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且有广阔季风区的我国水稻种植随处可见,但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的,对于农业生产相当陌生,基本毫无生活经验可谈。因此,需要通过教师展示一些典型农业生产的图片、文字资料和适当的问题加以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和形成条件。从而达到“课标”的要求。
二、课标要求解读: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本条课标的行为动词是“分析”,行为条件是“举例说明”。就季风水田农业部分来说,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生产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三、教材分析:

从整节内容看,以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为例,具体分析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
就季风水田农业部分,课本首先提供了亚洲水稻种植业的自然区位(气候、地形)和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共三幅图,再通过文字描述提供了亚洲水稻种植业发展的其他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和生活习惯),从而比较全面的呈现了亚洲水稻种植业地域类型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接着课本归纳了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的特点。为了表现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变化,课本又通过展示2幅“我国水稻种植景观”图,以求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主要农业区位因素。最后,课本安排了1个阅读材料“袁隆平的水稻科学研究”。通过阅读这一材料,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在水稻种植业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同时,又能让学生树立科技兴农的观念。
四、学情分析:
1、所任教的高一学生都是典型的“90后”,对于农业生产相当陌生,基本毫无生活经验可谈。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上呈现并不生动,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该节课设计教学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2、学生对一些生产生活图片的展示比较感兴趣,在教学课件中可以选取有关季风水田农业教学内容的典型图片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能辅助教学。

五、教学达成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亚洲水稻种植业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以及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产生的自然、社会、经济原因。
能力目标: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利用案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发展目标:初步形成主动利用多种形式地理信息综合分析问题的意识。
六、教学重点:
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学习水稻种植业的特点;理解在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过程中,各个农业区位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七、教学难点:
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八、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自学指导法

九、教学课时:1课时

十、教学策略:

将本节课的内容分化为几个学习课题,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预习,在课堂上阐述本组的看法,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影响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及成因。

十一、教学准备
1.把全班学生组成六个学习小组,其中四个小组进行探究性预习:
第一组: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有什么关系?
第二组: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气候有什么关系?
第三组: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为什么?这里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吗?
第四组: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另两个学习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他们准备一个简单的课件上课演示: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说明应该寻找哪些资料,解释珠江三角洲水稻产区形成的原因。
2.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十二、教学过程设计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
2.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分辨三大粮食作物
我国珠江三角洲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引入季风水田农业

《地理地图册》P18“世界水稻种植业分布”图,说出世界水稻的主要分布区。
强调:水稻种植业区主要分布在亚洲。
亚洲的水稻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哪些国家产量较大?
东亚、东南亚、南亚;中国、印度。
广东农谚“清明谷雨时,插田莫迟疑”,四川农谚“立夏小满正栽秧”,江苏农谚“立夏浸种,芒种栽秧”,问题:“为什么这三省的水稻插秧时间会不一样?”
各地气温条件的不同对水稻种植有影响。
你认为水稻的种植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看图3.10,完成以下问题:
第一组: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有什么关系?
第二组: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气候有什么关系?
第三组: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为什么?这里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吗?
第四组: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略)

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区,还有部分在热带雨林气候区。
3.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这里劳动力丰富。
4.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居民有吃米饭的传统。
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说明应该寻找哪些资料,解释珠江三角洲水稻产区形成的原因。
参考课本P48文字材料,图册P18,填写下表:
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特点原因




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特点原因
①小农经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②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
③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农民一般从事手工劳动;农民凭传统经验
④水利工程量大受季风气候影响,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地理地图册》P18“亚洲水稻生产商品率”结构图(多媒体同步演示该图),重点分析:亚洲水稻生产商品率低的原因。
课本P49页“袁隆平的水稻科学研究”。
小结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指出发展目标。

十三、反馈练习:
(一)选择题:
1、世界水稻的主要产区是()
A.北欧、西欧、东欧B.美国东北部、南美南部
C.巴西东北部、北美西部D.东亚、东南亚、南亚
2、下列关于水稻种植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稻生产的分布,主要是东亚、南亚的季风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B.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农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来精耕细作
C.亚洲的水稻生产主要是以大农场为单位来经营
D.要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必须加大科技投入
(二)读图分析:

《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与方法评价必修二》P53的“泰国的水稻种植业”。

十四、课题拓展:
探究: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和区位条件
十五、作业布置:(略)

十六、板书设计:
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气候区
2.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
社会因素:劳动力、人均耕地、历史、饮食习惯等
3.特点
特点原因
①小农经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②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
③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农民一般从事手工劳动;农民凭传统经验
④水利工程量大受季风气候影响,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精选阅读

高二地理农业区位因素013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二地理农业区位因素013”,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地理学案设计表(2010版)

课题名称农业区位因素
阅读课本,说出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

问题1阅读下面案例,试说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因素
我国耕地、林地和草地分布区域
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平原、低缓的丘陵;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山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影响农业活动的主要自然条件有(、)、、、
等。
问题2阅读下面案例,试说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因素
橡胶树,原产于热带丛林的巴西亚马逊河谷。英国《大英百科全书》断言:南北纬15度以外的地区为植胶禁区。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通过研究,解决了抗寒植胶和优良品种推广等关键性的技术难题,在北纬21—25度地区大面积种植天然橡胶成功。
影响因素是什么?
这类因素还有些?、、、等。
问题3阅读下面案例,试说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
我国90年代初苹果畅销,北方许多地区盲目扩大苹果种植面积,到了1996年,我国市场上苹果供过于求,价格大跌,还出现严重滞销局面。政府通过棉花的收购指导价影响农民棉花生产的规模。
影响因素分别是,,这类因素还包括、等。
问题4通过对下列问题的解决,分析说明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案例主要影响因素
天山地区的冬夏牧场。
上海等大城市的郊区一般都有农副产品基地。
冬季北京市场的蔬菜交易品种大多来自南方的四川、海南等地。
美国一大型农场只需少量农业工人。
以色列干旱地区生机勃勃的农业。
我国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

模拟布局:某城镇周围要发展小麦、乳牛、花卉、养鱼、果园等农业类型,应怎样进行区位选择?为什么?
A布局,原因。
B布局,原因。
C布局,原因。
D布局,原因。
E布局,原因。

影响农业生产的三大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等。
科学技术因素:、、、、等。
社会经济因素:、、、等。

注:学案要回答“学习什么,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三个问题。

高二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012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二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012”,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值得探究和实践的课题。本节课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整合知识结构、创设问题情境、学法指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控课堂教学过程等方面起到主导作用;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动口、动手、动脑,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等方面突出主体地位。注意创设师生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沟通,坚持教学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的理念。
二、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点来看,高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他们的兴奋点往往集中于直观教具或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地理教学要有直观性和实用性,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看,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土地资源和农业”一节,但大部分学生对农业的基本知识几乎没有了解,知识面不宽,本节理论性又较强,讲课时注重巩固基础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思维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农业的知识的了解既缺乏感性认识又缺乏理性认识,综合分析能力不足,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动口、动手、动脑,才能活跃思维,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因果关系为基础,主要讲述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农业地域的形成”两部分内容。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部分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先从静态上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差异对比,引出农业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再以核心原理的概念图片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清析明了。教材通过第43页的活动1和活动2,地图和资料内容相结合,联系实际,具体分析了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或布局是否合理。最后从动态上教材又通过活动3和案例1具体阐述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影响,进而懂得在合理利用农业土地时如何通盘考虑。“农业地域的形成”部分内容,要是通过文字和“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农业区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同时,掌握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运用图表分析、比较、归纳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以及变化。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家乡的农产品,了解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因素及其变化。
(2)设计问题情境和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理解农业区位和农业地域含义、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掌握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和区域比较地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农业生产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以及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3)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难点:如何运用所学原理,对农业生产进行区位选择,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六、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与讨论
七、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和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精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积极主动质疑,调查有关家乡的农业生产资料。
八、教学过程设计
学生分四个小组调查或搜集有关家乡的农业生产的资料,了解家乡的农产品和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因素及其变化。各小组在课前简要的介绍导入新课。
联系自己身边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体现课题的实用性,体会农业生产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又对农业生产及影响因素有所了解;学会搜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有效的提取、综合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及科学探究意识。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区位的含义
读教材第42页图3.1和图3.2分析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农业景观不同的原因并对比两地区的差异(区位因素特点);思考什么是“农业区位”。
学生分析两地区的差异时,可能不够完整全面,侧重于自然方面,忽略社会经济方面,教师应给予启发(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人口、市场、土地利用、农业技术等)或补充。
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对比分析归纳能力,既有助于农业区位的含义的理解,又可归纳出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
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选择的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地处中南半岛低纬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劳动力丰富,人力耕种,机械化水平低;人们喜食大米,市场对大米的需求量大)密切相关的,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读第42图3.3分析: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除了图3.3中列出的因素外,影响农业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图3.3中清晰明了地展示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还有哪些因素学生心理没底,教师用启发式教学法加以引导或补充。(科技、资金、农作物生长习性、农产品价格等)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很多,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要综合分析这些因素搞清楚哪些因素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因素,哪些是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抓住起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因素(主导因素)进行决策从事农业生产。
试举例说明某一区域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
由于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一方面缺乏某一区域具体的农业生产布局,另一方面对于具体的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把握不准,举例说明存在一定的困难。课堂教学时,师生之间应相互交流、沟通。教师精心预设,一方面要对学生所举的例子或课堂生成的问题,积极启发引导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教师在搜集资料图片基础上制作幻灯片,给予学生直观的农业景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展示图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南方水稻种植景观图,北方小麦种植景观图,内蒙古大草原放牧景观图,南方丘陵地区的梯田景观图,大兴安岭森林景观图,新疆哈密瓜丰收图,南方丘陵地区的茶园景观图,东北三江平原沼泽地景观图、沿海滩涂景观图等。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下列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
在地图上找出孟买、北京、罗马的地理位置;观察三个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图概括出气候的特征
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观念,旧知识的再现灵活运用和概括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能力的培养。
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水稻为什么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水稻分布区主要由气候因素决定的,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正好满足水稻好暖喜湿的生长习性;而地中海气候夏季多雨但降水稀少,如没有灌溉水源,就无法发展水稻种植。)
学生对水稻的生长习性不够了解,要引导学生注意水稻生长习性与气候特征的联系,容易忽略的是夏季高温少雨,如果有灌溉水源保证,也可以发展水稻种植。
明确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生表达论述能力训练。
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用“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或该立体农业布局的是否合理?哪个区位因素起决定作用的?
学生对立体农业不理解,教师进行适当的介绍;起决定作用的地形、土壤两个因素中,学生往往会遗漏土壤因素,应注意引导。
从不同角度进一步分析,使学生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性教学的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是哪些区位因素起来作用?(可以结合表格回答:表中四种农作物产品全部提供某一市场消费,且地价相同)
项目作物花卉蔬菜稻米甘蔗
市场价格(元/kg)5321
生产成本(元/kg)2.520.80.4
运费率(元/kg/km)0.50.30.010.01
单位面积产量(kg)2015410
提供表格的数值对于学生的回答具有导向性——市场的价格和需求量,如果结合课本的文字学生也可以得出:自然因素比较稳定性,而是由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导致的变迁。教师需进一步解析自然因素和补充说明社会经济因素。
课本内外相结合,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有关“北京蔬菜基地变化”案例的小组讨论:①改革开放前,四季青(位于永定河和密云水库附近)作为北京蔬菜基地的原因?②80年代什么因素的变化促使海南岛成为北京的蔬菜生产基地?③90年代中后期是什么自然原因使北京附近地区不能成为北京蔬菜生产基地?④现在什么因素的变化造成北方冬季从南方调进蔬菜的量有较明显减少?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开展小组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基础,理解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获取知识的主动性,达到巩固知识,训练思维,提高技能的目的。既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目的
阅读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并回答P44页活动1的问题。
学生通过阅读不难得出:人类对自然因素的改造、交通的改善、城市的发展、保鲜冷藏技术等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但对于对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难度并不大但回答全面较困难。因此回答第二个问题为重点,充分讨论法国和西班牙两国农业区位差异,合理选择农业布局。
培养学生从案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区域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
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是可以变化的。相对来说,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因此,农民对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的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
概念理论性较强,用讲述法讲解便于学生理解
2.农业地域的形成
案例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从澳大利亚人口分布、降水分布、气温分布、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让学生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用地的结果,让学生学会协调人地关系,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九、教后反思
本节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由于农业区位的选择理论性强,学生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学习缺乏兴趣,主动性不高,教师在课前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挖掘并提升教材内容,设计多种探究情境,课堂适时进行引导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些不足,比如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不够,值得今后教学中进一步的探究。

高二地理教案:《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高二地理教案:《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情景导入

小组协作

多媒体播放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东北平原的麦田,美国的玉米带,潘帕斯草原的牧场图片,本地的水稻,黄石的蔬菜,仙游的枇杷和龙眼,城厢的荔枝。

将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各个小组选择一个地区,描述这一地区农业生产的特色。可选地区包括平海,笏石,黄石,石城,也可以自选其他地区,描述的内容有农产品,分布,发展变化及其原因。(鼓励同组其他学生做补充,吸引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形成协作的氛围)

【学情预设】学生的描述可能是多方面的,会有许多观点,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多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通过图片展示,展示平时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小组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精神,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教学

承转过渡

读图指导

活动

小组协作

承转、过渡

课堂小结反思

为什么各地的农业景观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在人们进行农业选择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这就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但在探讨农业的区位因素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区位。

【板书】一、农业区位的概念

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相对区位:农业与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读教材图3.1“泰国渭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图3.2“澳大利亚牧场”,在世界地图上找到这两个国家,讨论分析这两张图表现的农业景观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差异?这就涉及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的探究。

【板书】二、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活动内容】如果你是一个农场主,有一块一公顷大的土地,你要选择种植什么作物?需要考虑什么因素?

【活动设计】将班级分为4个小组,农场所在地可选择以下四个区域或自主选择某一地区:

莆田市兴化平原,东北平原,武夷山,华北平原

【资料提供】不同作物的习性如下:

花生:对热量要求较高,亚热带、暖温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

油菜喜凉作物,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范围广

甜菜气候温凉的中温带

甘蔗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

小麦耐旱耐寒耐盐碱,适应性强

茶叶喜温好湿,喜酸好阴,气候湿润的酸性土壤地区

水稻性喜温凉,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

苹果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玉米性喜暖湿,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

柑橘气候湿润的亚热带

大豆适宜于夏季高温的温带地区

棉花光照充足、灌溉水源、土壤肥沃

黄麻喜高温,水分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结果展示】学生展示小组协作学习的学习成果。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偏离主题的成果,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肯定学生的创新。

【活动评价】通过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活动小结.板书】1.自然因素:地形、土壤、水源、气候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交通运输、文化、科技

【延伸探究】展示武夷山的茶园,山东丘陵的花生,华北平原的冬小麦,东北平原的春小麦。问题设计:1.为什么同是平原地区,华北平原是冬小麦,而东北平原是春小麦?

2.新疆的哈密瓜为什么又香又甜?

3.为什么内蒙古东部是牧业而同纬度的松嫩平原是种植业为主?

那么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都是一成不变的吗?我们来阅读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并完成相应的活动题

【案例探究】

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变迁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

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板书】三、农业地域的形成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和形成

2、案例探究: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1、多媒体展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景观图片,教师介绍什么是混合农业

2、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本课主要学习了有关区位和农业地域形成的基本知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找出两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建立空间概念,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培养读图用图能力

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参与其中,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通过小组协作,培养团队精神,综合分析能力

给出相关资料,让学生有充分的地理材料

来完成活动

多元评价让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高

通过延伸探究,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

通过对区位因素变化的探讨,对学生进行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哲学观的渗透

设计意图:

1、通过混合农业景观图片展示化抽象为直观的,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混合农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有利于学生分析该农业类型的形成。

2、通过案例分析,不仅了解了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生产,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了学生思路。

高二地理—18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18,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二年级地理--第十八讲(第十八周)

第四节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一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本讲讲述第三单元第四节--文化源地与与文化区。

1.了解文化源地的概念和分类,分析文化源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了解文化区的空间特点(范围、边界,与自然区的关系),了解中华文化区

(二)学习指导

1.知识结构:

2.知识要点

一、文化源地

(一)、文化源地概念:指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最初产生的地点

(二)、文化源地类型

1、文化事物或现象源地:点状

2、文化系统源地(结构完整、特征明显的文化产生地):面状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71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