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实践学案

小学三年级实践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3

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实践学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实践学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实践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及其理论创新的伟大意义;概述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认识“一国两制”构想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大业的实践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告台湾同胞书》、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等历史材料,从材料中获取相关历史信息。
观看《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等录象片,直观的感受香港、澳门回归的庄严时刻。
围绕“一国两制与祖国的完全统一”这一主题,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认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科学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和香港、澳门如期回归祖国等内容的学习,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树立大胆创新意识。
通过香港、澳门回归、洗雪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耻辱,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要点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主要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形成:
邓小平首先提出。
最早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争取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
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建议中,明确指出在祖国统一后,台湾可以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事实上包含了“一国两制”的一些基本内容。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做了全面阐述。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这样,“一国两制”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获得大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
3、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向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做出的巨大贡献。有利于香港、澳门地区的继续繁荣和稳定,也有利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香港、澳门回归
1、香港回归
香港顺利回归,“一国两制”的构想变为现实。
1982年,邓小平等就香港问题与撒切尔夫人进行会谈。邓小平提出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否决了英方用主权换治权的提议。1984年12月9日,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5年4月,《联合声明》先后经第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李先念签署的第二十五号令批准,于5月27日起生效。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原则,起草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6年,筹委会成立,组建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选举董健华为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设立了临时法会,组织终审法院,提出了关于处理香港原有法律问题的的建议;组建驻港部队,筹建外交部驻港机构,准备政权交接仪式事宜等。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2、澳门回归
由于有香港回归的例证,中葡双方总体上进行了良好的合作。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在中葡联合小组活动过程中,双方根据澳门实际,对澳门公务员本地化、法律本地化和落实中方的官方地位等过渡时期澳门三大问题等的解决取得共识,为政权顺利交接和特区政府顺利运作创造了条件。1995年5月,何厚铧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宣布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宣布就职。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979年以后,党和政府公开宣布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开创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海峡两岸长达3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1981年,中央提出了关于开展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三通”和人员、文艺、科技和体育“四交流”的主张。海协会与海基会开展交流和谈判工作,签订了一系列初级协议,推动了两岸政治、经贸、文化等联系与交往形成了两岸互补互利的格局,也冲击了台湾当局坚持的所谓“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此外,中央人民政府还颁布了《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等文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台资权益。两岸间贸易日益向扩大领域、扩大规模并趋向长期性的方向发展。
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要继续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积极发展两岸经贸关系,切实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保护台胞投资和经营的合法权益”,“中国人民有决心也完全有能力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就为解决台湾问题,为“一国两制”的全面实现奠定了基础。
目前,因美国长期插手台湾问题,以及李登辉抛售“两国论”、陈水扁和吕秀莲等台湾新领导人制造新问题,叫嚣“台独”而使统一大业充满坎坷和艰难,然而,求和平、求安定、要求改善两岸关系是人心所向。绝大多数台湾同胞是反对分裂。反对“台独”的,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符合他们的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正如江泽民在首都各界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大会上所说:“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意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通过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对解决台湾的决心和信心。

三、教学过程
导入:运用歌曲《七子之歌》或回顾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力增长的史实导入。
教学: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什么是“一国两制”?
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这一构想是如何形成的?
⑴最早是为解决什么问题提出的?
⑵台湾问题的由来(史料链接)
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国民党政府逃亡台湾。在祖国大陆基本解放的情况下,解放军准备渡海攻台,台湾当时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中。可是,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太平洋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由于当时解放军主力投入朝鲜战场,解放台湾就被搁置下来。
⑶形成过程
邓小平首先提出。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争取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
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建议中,明确指出在祖国统一后,台湾可以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事实上包含了“一国两制”的一些基本内容。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做了全面阐述。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获得大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
3、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向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做出的巨大贡献。有利于香港、澳门地区的继续繁荣和稳定,也有利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能力提高:“一国两制”与民族区域自治有何异同?
同: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的地方行政区;
异:设立的地区不同;解决的问题不同;社会制度不同。
(二)香港、澳门回归
1、香港回归
⑴香港问题的由来(史料链接)
1842年《南京条约》,英国割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
⑵建国初为什么不解决?
保留香港作为国际通道,以便打破帝国主义对我们的经济封锁,中国没有立即收回。但是,我国政府从来不承认关于香港地区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声明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
⑶回归条件的成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中国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提高;“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等。
⑷回归过程和启示
1982年,邓小平等就香港问题与撒切尔夫人进行会谈。邓小平提出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否决了英方用主权换治权的提议。
1984年12月9日,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原则,起草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启示:国家富强是实现统一的有力保障,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可行性。
2、澳门回归
⑴澳门问题的由来(史料链接)
1553年,葡萄牙人租借澳门。
⑵回归过程
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宣布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宣布就职。
(史料链接)何厚铧致辞说:“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民族团结富强,是中国人民长期不懈的追求。澳门回归,正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进程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一步。”
3、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当天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实现了海峡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步被打破,到国内定居、探亲访友、采访观光及经商投资的人员不断增加,“三通”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就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1995年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讲话体现了党和政府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的决心和诚意,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体育等各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
2、实现祖国统一的障碍
“台独”势力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讨论:你认为应以何种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小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行“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圆满解决了中英、中葡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台湾与大陆的关系也在不断发展,我们相信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四、能力测试
单项选择题
1、中国政府开始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
A、《告台湾同胞书》
B、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C、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中
D、《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中
2、“一国两制”首先提出是针对()
A、香港问题B、澳门问题C、台湾问题D、九龙半岛问题
3、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并成功运用于对香港问题的解决。“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
A、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社会制度不变
B、一个中国和祖国统一
C、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D、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军队
4、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一国两制”内容的有()
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有的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的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②“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③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直接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
④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和终审权
⑤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和独立主权
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②⑤D、②③④
5、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性质上的不同之处是()]
A、前者是中国内政,后者是历史遗留问题B、前者是历史遗留问题,后者是中国内政
C、港澳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D、前者是不平等的国际问题,后者是平等的国内问题
6、“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
A、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B、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C、始终奉行和平共处原则D、奉行和平共处、民族平等的原则
7、关于香港回归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首次成功运用
B、1982年中英双方达成以主权换治权的方案解决香港问题
C、香港回归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
D、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圆满地解决了中国对香港行使主权的问题
8、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何时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A、1997年12月20日B、1998年7月1日
C、1999年12月20日D、2000年7月1日
9、下列关于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叙述正确的是()
①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
②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③有利于缓和两岸紧张关系
④包括实行“一国两制”和放弃使用武力方式完成统一两项主要内容
⑤是中共实事求是原则的重要表现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⑤
10、20世纪70、80年代,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不包括()
A、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B、“汪辜会谈”
C、中央人民政府倡议直接进行“三通”D、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侍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决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三1976年11月,蒋经国说:“吾国处于今日恶劣的环境之中,不得不忍负重之苦心,来处理难以忍受的事”。“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
-------《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四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依据材料三和材料一,指出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依据材料四,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他提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
(4)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三、问答题
1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有什么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C3、B4、D5、B6、B
7、B8、C9、B10、B
二材料解析题
11、(1)蒋介石坚持反共反人民,准备反攻大陆;周恩来主张和平协商,和平统一。双方代表的阶级利益和根本立场不同。
(2)由反攻大陆到竭力保台。
(3)关键是国共两党平等会谈,“一国两制“。
(4)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但中国统一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情,我们反对任何外来干涉。
三、问答题
12、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扩展阅读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和内涵以及异国两制的伟大实践

2、能力培养目标:①指导学生分析叶剑英讲话中关于"中国政府对台湾的基本政策"的内容,说明它已包括了"一国两制"的思想,阅读六届人大二次全会《政府工作报告》引文,概括出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②通过指导学生总结"一国两制"构想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一国两制"的构想和香港回归。

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和这一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的运用。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七子之歌》,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高一历史“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涵义。
慨述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认识“一国两制”构想实践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和香港、澳门如期回归祖国等内容
的学习,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树立大胆创新的意识。
通过香港、澳门回归,洗雪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耻
辱,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教学重点]
通过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洗刷中华民族百年耻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和这一构想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史意义。”
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挫败了外国势力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阴谋,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行了不懈努力;其二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三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要求。
学习本课的现实意义:
1949年,大陆和台湾进人了互相隔绝和武力对抗的时期,到1979年,双方才实现真正的停火。1980年以后,两岸交流日益频繁。但是,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严重阻碍着和平统一的进程:李登辉上台后岛内分裂倾向开始加剧,台独分子们更是跃跃欲试,而且国民党在他手里丧失了执政党的地位。以陈水扁为首的民进党上台后,更是有侍无恐,不断制造“台独”的言行:岛内的政治风气令人惊恐!但无论怎样,台湾社会的主流是希望统一的,民意测验也表明支持“一国两制”的人数在不断上升。
怎样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呢?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学习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学习内容: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背景、构想的提出、构想的内容、意义、“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及历史意义。二,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纲领及决心。教师教学时可先出示本课内容表解,帮助学生从宏观上形成对教材内容的整体认识。阅读《告台湾同胞书》、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
针政策》谈话、“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1984年12月19日)”等历史材料,从材料中获取相关历史信息。
讲授法、阅读归纳为主,探究法兼之。
三、教材要点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主要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形成:
邓小平首先提出。
最早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争取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
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建议中,明确指出在祖国统一后,台湾可以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事实上包含了“一国两制”的一些基本内容。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做了全面阐述。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这样,“一国两制”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获得大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
3、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向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做出的巨大贡献。有利于香港、澳门地区的继续繁荣和稳定,也有利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香港、澳门回归
1、香港回归
香港顺利回归,“一国两制”的构想变为现实。
1982年,邓小平等就香港问题与撒切尔夫人进行会谈。邓小平提出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否决了英方用主权换治权的提议。1984年12月9日,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5年4月,《联合声明》先后经第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李先念签署的第二十五号令批准,于5月27日起生效。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原则,起草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6年,筹委会成立,组建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选举董健华为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设立了临时法会,组织终审法院,提出了关于处理香港原有法律问题的的建议;组建驻港部队,筹建外交部驻港机构,准备政权交接仪式事宜等。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2、澳门回归
由于有香港回归的例证,中葡双方总体上进行了良好的合作。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在中葡联合小组活动过程中,双方根据澳门实际,对澳门公务员本地化、法律本地化和落实中方的官方地位等过渡时期澳门三大问题等的解决取得共识,为政权顺利交接和特区政府顺利运作创造了条件。1995年5月,何厚铧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宣布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宣布就职。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979年以后,党和政府公开宣布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开创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海峡两岸长达3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1981年,中央提出了关于开展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三通”和人员、文艺、科技和体育“四交流”的主张。海协会与海基会开展交流和谈判工作,签订了一系列初级协议,推动了两岸政治、经贸、文化等联系与交往形成了两岸互补互利的格局,也冲击了台湾当局坚持的所谓“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此外,中央人民政府还颁布了《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等文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台资权益。两岸间贸易日益向扩大领域、扩大规模并趋向长期性的方向发展。
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要继续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积极发展两岸经贸关系,切实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保护台胞投资和经营的合法权益”,“中国人民有决心也完全有能力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就为解决台湾问题,为“一国两制”的全面实现奠定了基础。
目前,因美国长期插手台湾问题,以及李登辉抛售“两国论”、陈水扁和吕秀莲等台湾新领导人制造新问题,叫嚣“台独”而使统一大业充满坎坷和艰难,然而,求和平、求安定、要求改善两岸关系是人心所向。绝大多数台湾同胞是反对分裂。反对“台独”的,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符合他们的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正如江泽民在首都各界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大会上所说:“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意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通过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对解决台湾的决心和信心。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大家听过《七子之歌》没有?请大家回忆一下,这首歌在什么时候听过?
七子之歌——澳门
闻一多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澳门能够回归祖国,是由于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正确的方针政策?
看来同学们对“一国两制”政策并不陌生。那么,“一国两制”政策的
具体内容是什么?它为什么能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对于解决台湾问题,它有什么积极的指导意义呢?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板)
1、“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板)
两岸长期分裂,祖国统一的要求十分迫切。中国共产党及中央人民政府顺应历史潮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高瞻远瞩,提出切实可行的祖国统一纲领,为结束分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
2、“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形成过程。(板)
(1)基本内容(板)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形成过程(板)
一国两制这一构想是如何形成的?
A、最早是为解决什么问题提出的?它最早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B、台湾问题的由来(史料链接)
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国民党政府逃亡台湾。在祖国大陆基本解放的情况下,解放军准备渡海攻台,台湾当时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中。可是,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太平洋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由于当时解放军主力投入朝鲜战场,解放台湾就被搁置下来。
C、形成过程
1978年底,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了这一构想。
1979年元且,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尊重台现状、争取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海峡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
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建议中,明确指出在祖国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事实上包含了“一国两制”的一些基本内容。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做了全面阐述。
1982年12月,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这样,“一国两制”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获得大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
(3)“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板)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惟一可行之路。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向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做出的巨大贡献。
利于保证香港、澳门这两个地区的继续繁荣稳定;保持这两个地区的繁荣稳定,不但对这两个地区的人民有利,还对全国人民有利,对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利。能力提高:“一国两制”与民族区域自治有何异同?
同: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的地方行政区;
异:设立的地区不同;解决的问题不同;社会制度不同。过渡: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在香港、澳门成功地进行了实践。香港、澳门回归中国,充分说明了这一伟大构想的可行性。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板)
1、“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板)
⑴香港问题的由来(史料链接)
1842年《南京条约》,英国割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
⑵建国初为什么不解决?
保留香港作为国际通道,以便打破帝国主义对我们的经济封锁,中国没有立即收回。但是,我国政府从来不承认关于香港地区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声明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
⑶回归条件的成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中国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提高;“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等。
⑷回归过程和启示
“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针对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它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的实践中。1982年中英两国在解决香港问题谈判时,邓小平明确指出,要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香港问题;双方将“一国两制”方针作为谈判的基础,否决了英方用主权换治权的提议;1984年12月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落实了这一伟大构想。1997年7月1日,香港胜利回归,终于成功地实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启示:国家富强是实现统一的有力保障,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可行性。
拓展:
“一国两制”的构想在中英联合声明中是怎样体现的?
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声明届时将香港交还中国。在联合声明中,中国政府郑重宣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香港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香港将继续保持自由港和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继续同各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有关的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关系
思考: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一个三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一国两制”构想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成果。
从中方来说,“一国两制”可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这是核心问题;此外,还可保证香港地区的稳定和繁荣,非常有利于祖国大陆的对外开放,有利于大陆地区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方法,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从香港方面来说,香港毕竟经历了英国殖民者长达150年的殖民统治,长时期一直处于资本主义制度下,而且经济发展程度很高。要使这些地区较快进入社会主义制度,尚不具备社会经济及社会政治条件。要让香港人放弃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从英国方面来说,英国租新界99年租期即将届满,英方必须归还中国;此外,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设立,香港地区的制度和生活方式等都保持不变,保证了英国在香港地区的利益。
2、澳门顺利回归(板)
⑴澳门问题的由来
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苏萨买通经纪商人周鸾,假冒其他国家名字,请求通商;又托言商船被风浪冲击缝裂,货船潮湿,请借地晾晒。广东海道副使汪柏受贿,许之。于是葡人获准在澳门岸上搭棚暂住。葡萄牙人租借澳门。
1555年(明嘉靖三十四年)葡萄牙人在青州山建立天主教堂,高六七丈,香山知县劝阻未果。11月20日MACAU名称首次在信函中使用。
 1557年(明嘉靖三十六年)葡人正式占据澳门,依山建楼房筑炮台修城墙,雄踞海畔。
⑵回归过程
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
1999年5月,何厚铧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
10月,江泽民在对葡萄牙进行国事访问时强调,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后,中央人民政府将严格遵循“一国两制”方针,按照澳门基本法办事。
1999年12月20日凌晨,澳门回归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宣布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宣布就职。
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板)
国内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洗雪了国耻;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国际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是世界上用和平方式成功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光辉典范。拓展:
1、香港澳门和平回归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
“一国两制”方针受到各方面拥护;
香港、澳门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回到祖国怀抱,才能雪百年国耻。
过渡:
香港、澳门回归中国,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的可行性。在“一国两制”理论的指导下,大陆注重发展与台湾的关系,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打破了两岸几十年来的隔绝状态,有力地维护和促进了祖国的统一。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板)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从这首诗中,你可以感受到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结?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诗人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吗?
教师总结:是啊,我们都已经强烈感受到了诗人的思乡情结,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其实是所有华人期盼统一的强烈愿望。1949年,蒋介石率领国民党的残余部队逃到了台湾。自此,海峡两岸进入了相互隔绝的时期。所以诗人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历史已进入了21世纪,海峡两岸的关系又有了哪些变化呢?诗人心中的乡愁何时才能抹去?
为此,我国政府一直都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积极的、不懈的努力,下面学习一下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情况。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史实主要有哪些?
1)、早在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就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州(今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夷州的联系;
2)隋朝炀帝三次派人去琉球(今台湾);
3)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和澎湖的管辖,并每年从那里征收盐税;
4)1661年至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台湾;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第二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2、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板)
原因
早日结束两岸分裂状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改革开放后,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下,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海峡两岸的和缓与交流。
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当天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实现了海峡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步被打破,到国内定居、探亲访友、采访观光及经商投资的人员不断增加,“三通”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隔绝状态被打破。
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就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1995年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讲话体现了党和政府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的决心和诚意,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2000年3月以来,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中中国共产党坚决阻止任何制造分裂的图谋,为尽早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不懈奋斗。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体育等各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
3、“汪辜会谈”(板)
两会为海峡两岸的交流建立了正常化的联系渠道,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1993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会长(汪道涵先生、辜振甫先生)在新加坡会谈,协议:
(1)确认两岸的经济应加强交流互补互利
(2)确立加强两岸科教文化交流的原则
(3)决定联合成立经济科技小组、综合事务小组,处理两岸有关紧急事务问题。
4、江泽民对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板)
八项主张”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一贯性和连续性,是针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新情况对“一国两制”方针的细化,是新时期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5、关于台湾政局的变化(板)
党和政府现时期对台工作的基本政策,坚决阻止任何制造分裂的图谋,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
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
2005年,台湾的连战、宋楚瑜应胡锦涛总书记的邀请先后访问大陆,这是一次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历史事件。尽管我们一直积极推进海峡两岸关系,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路仍面临着一些阻碍,请同学们结合课本谈一下。6、实现祖国统一的障碍
阻碍台湾统一的因素有哪些?该怎样解决?
1949年以来,台湾与大陆一直处于分离状态。两岸关系经历了军事对抗、和平对峙、民间交流、分裂与反分裂等几个阶段。如蒋氏父子主政台湾期间,始终奉行一个中国原则,台独是非法的,不敢公然猖狂活动。而后台独势力由潜滋暗长发展到泛滥成灾的地步,2000年一贯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上台并大搞分裂活动,使得两岸关系又增加了一些变数,国际反华势力企图以台湾问题遏制中国崛起,这两股势力成为阻碍两岸统一的最大逆流。就目前而言,两岸关系有两条相反的主线,一条是两岸民间往来与文化交流持续扩大,两岸经济互惠互补并走向一体化,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全面展开,台湾民众对祖国与“一国两制”的认同增多;另一条是两岸直航与完全“三通”仍未能实现,两岸政治僵局持续,台海潜伏着新的危机。美国政府以霸权主义心态,从“美国至上”的利己主义出发,在战略上防范中国,在策略上支持民进党当局,竭力阻挠和拖延中国的统一大业,台独势力也据此挟洋自重,中国统一大业面临新的挑战,要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必须反对台湾当局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活动。
台湾问题的由来与港澳问题不同,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不容许外国干涉。"一国两制"的构想在香港、澳门实行的政策,原则上都适用于台湾。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和台湾的实际情况,祖国实现完全统一后,对台湾的政策将比港澳更宽。思考:联系台湾当今实际讨论:两岸关系发展的阻力有什么?
国际上:美、日
台湾岛内:90年代以来“台独势力”、“一边一国”论等
“台独”势力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7、联系当前形势,分析海峡两岸最终是“和平统一”还是“武力统一”,阐明理由。
“和平统一”的理由:(教师的想法)
1、有“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指导;
2、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流,两岸同胞也盼望和平统一;
3、中国政府有和平的诚意,台湾多个政党也倾向和平,如最近国民党的连战、亲民党的宋楚瑜走访大陆;
4、大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军事强大,台湾想和大陆抗衡,根本就不是对手。
5、从经济角度而言,两岸人民尤其是台商,希望和平统一。
“武力统一”的理由:(教师的想法)
1、统一是大陆的既定目标,并没承诺不使用武力;
2、台湾当局大量购置新式军备,孤注一掷,有陷民众于水火之心;
3、台独势力猖獗;
外国势力特别是美国、日本等别有用心,希望两岸武力内耗,会怂恿台湾武力抗统。
课堂小结: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根本方针,也是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两制”最早是为解决台湾问题
提出来的,其思想内涵经我们党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不断丰富和完善,
并在香港和澳门回归中得到成功实践,显示了它的科学性、正确性、包容性
和强大的生命力。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已经并将继续为我们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
课后作业:
完成《优化设计》第60---61页的有关练习题。
课后探究题:
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努力实现和平统一”“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江泽民1995年
材料上哪些内容体现了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一贯性和连续性?哪些内容与当时出现的新情况有关?
2、海峡两岸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世界华人的共同心愿。请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台湾、香港和澳门与大陆或内地关系)历史和现实资料,说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对世界的和平稳定有积极意义。
[课后反思]
本课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突出重点问题“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难点问题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认真设计了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解答的问题,适当穿插师生的互动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求知精神,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三历史教案:《“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教学设计


泾华学校课时教案

任课教师:杜绒 学科:历史 任课班级:高 三 授课时间 2018 年 9 月 日

课题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

重点

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和这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上的运用。

教学难点

认识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学生自学

环节

认真研读教材完成知识点二

教师

精讲

环节

题解:“一国两制”

1.“一国两制”的内涵包括:前提是一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心是统一,“两制”长期并存(主体是社会主义),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体,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是作为补充,不会改变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

“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

知识补充:

2.特点及历史意义

△基本特点

(1)“一国”是前提

(2)实行“两种制度”和平共处。

(3)高度自治。(台湾可保留军队)4)政策长期不变。

△历史意义:

①有利于港澳继续繁荣稳定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

②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形成

1.背景:①政治:中美关系缓和,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②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工作重心转移

③国际: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

2.形成过程:

1)、雏形:50年代中期毛泽东、周恩来针对台湾问题提出。79年邓小平美国国会演讲,不再用“解放台湾”提法。

2)、基础:1981年叶剑英阐述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3)、形成: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

4)、宪法保证:1982年写入宪法。

5)、成为国策:1984年全国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二、“一国两制”在港澳的成功实践

1、条件:①前提条件—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②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③法律依据—《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以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④群众基础—渴望回归。

2、香港回归:①1984年12月中英两国在北京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②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澳门回归:①1985年中葡两国开始磋商;②1987年中葡在北京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③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的主权。

4、港澳回归的意义:①对港澳:开创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繁荣的新纪元;②对民族:洗刷了民族的百年国耻;③对国家: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运用,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④对世界: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进展

1)、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2)、隔绝状态的结束:1980年后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2008年12月15日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正式启动。这标志着两岸“三通”基本实现,是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重大进展。

3)、“九二共识”: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举行会谈,双方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4)、江泽民“八项主张”:1995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努力奋斗》的讲话中提出“八项主张”,体现了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一贯性和连贯性,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5)、《反分裂祖国法》:2005年3月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

2、台湾统一问题上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①两岸关系的缓和,为相互间的人员往来和交流创造了良好条件。②交流的加强:两岸经济合作交流是促进两岸结束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③正确的方针:大陆方面坚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和平统一,为两岸关系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④强大的祖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扩大,拥有巨大的感召力。⑤共同的信念:两岸人民希望实现和平统一等。⑥国际的公认。

(2)不利条件:①“台独”势力的活动还相当猖獗。②国际反华势力横加干涉。

3、意义:解决台湾问题将大大加快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合作

探究

环节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1)、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根本基础,没有祖国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振兴。

2)、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突出标志,是民族复兴和国际地位提升的重要标志。

2.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异同(需要适当补充台湾问题和港澳问题的由来)

见资料

练习

巩固环节

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的积极意义(想一想第九题)

课堂

小结

作业

布置

课时作业10相关习题

板书

设计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一,自主学习三:合作探究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知识精讲四:随堂检测

1.一国两制

2.港澳回归

课后反思

高中历史高频考点归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高中历史高频考点归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一、考情分析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是教师招聘考试当中的高频考点,考查的内容较为丰富,包括“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理论意义、港澳回归的史实、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历次考试中针对这一内容的考查形式主要以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方式来呈现,因此除了记忆基本史实之外,还要求深入理解“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的内涵。

二、知识点呈现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酝酿: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意义:“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及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香港、澳门回归: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2.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2)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

(3)1992年10月,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4)2008年12月,两岸“三通”终于实现。

(三)“一国两制”理论创新的意义

1.“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

2.“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3.“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四)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三大阶段

1.两岸关系紧张对峙时期(1949~1979年)

两岸关系是一种隔绝、敌对、对抗的关系,期间两岸隔海对打,人为地将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

2.两岸关系民间接触时期(1979~1992年)

1979年元旦,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为标志,两岸关系进入了缓和阶段。1987年,台湾开放老兵回家探亲,大陆方面积极推动了两岸之间的交流,使得两岸关系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学术、体育等方面得到发展。

3.两岸关系和平交流时期(1992年至今)

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了“九二共识”,1993年在新加坡实现了“汪辜会谈”,它标志着两岸交流从民间升格为政府授权机构层面;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到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有力地遏制了“台独”的嚣张气焰;2008年,两岸“三通”实现,使两岸关系揭开了和平发展的新篇章。

三、习题演练

1.有学者认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是中国未来统一的一种示范,一种模式或者一种标本。……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同时香港也是把中国领向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基地和桥梁”。据此,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A.国家统一样本B.社会制度示范

C.文明交流枢纽D.经济发展标本

B。

2.“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能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A.《告台湾同胞书》B.香港回归

C.通过“九二共识”D.澳门回归

D。解析:《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1979年,当时停止炮轰金门,主张和平统一,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香港回归发生在1997年7月1日,不是最佳答案,故B项错误;“九二共识”指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故C项错误;澳门回归是1999年12月20日,符合“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的时间,且是“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