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14课节日

幼儿园节日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3

第14课节日。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第14课节日》,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14课节日[教学目标]
1.了解节日类型;掌握岁时农时节日的由来及特点;宗教祭祀节日的形成演变;纪念庆贺节日的内容及特点;通过对不同国家、民族节日风俗的学习,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分析的能力;通过对节日文化内涵的了解,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现象的探究意识。
2.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认识节日的不同类型、产生及演变,了解节日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材料与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找到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3.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懂得节日的演变折射出社会的进步变迁和文明的交流;节日充满着生命的感恩和生活的喜悦,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其中的优良传统。
[重点与难点]
重点:节日由来。
难点:节日演变和文明发展关系。
说明:
1.分析节日的由来,可以知道节日类型的划分,理解节日所蕴含的文化背景,故为本课重点。
2.节日演变和文明发展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故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出示图片,引发学生对节日由来和传统节日现状的思考。
以2006年春节来临之际,河南大学教授、中国著名民俗学家高有鹏撰的《保卫春节宣言》引起了各方关注的新闻材料导入新课,使学生认识到每年我们都要过许多节日,有些节日是传统的,有些是外来的;有些是全民的,有些是个别人群的,我们要了解节日是怎么来的,节日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2.讲授节日的分类。请学生列举所知道的节日,尝试划分类别。教师介绍教材的划分方法。
教师说明教材的划分方法有三类:岁时农事节日、宗教祭祀节日、纪念庆贺节日,但第三类似乎应该叫政治人文节日更恰当。因为纪念和庆贺的意思也包含在前两类节日中。
3.讲授节日的由来。出示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节日的由来和东西方节日所表现出的差异。提问“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过节?”引导学生理解节日的功能。
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节日由来的了解,认识到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对材料一、二、三、的分析知道:岁时农时节日是农业民族根据农业生产的周期性特点,严格按照岁时安排农事,节气时令交替时举行的一些象征性的意识和活动。最初是为了不违农时,是技术性的,当然后来被文人赋予了人文的含义。
通过对材料四、五的分析,知道宗教祭祀节日,政治、人文节日的绝大部分是纪念宗教史或世俗历史上的事件、人物。
以学生熟悉的端午节和材料六为例,分析中国传统节日具有多个主题,这也是中西文化的不同点。
以课中出现的材料引导学生讨论“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过节?”,理解传统的节日往往具有纪念、感恩、怀念的作用,是情感的积聚和宣泄,具有凝聚力;经济全球化时代出现了许多人文节日,如世界环境日、艾滋病日、世界无烟日等节日,具有警示作用;节日还有一个功能就是休息,如星期天——基督教叫主日,从犹太教的安息日而来。英文holiday的解释就是“假期,节日”。
4.以《保卫春节宣言》的材料(见资料附录材料七)请学生归纳古今过年的区别,提问: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怎么看待“年味淡了”这个问题。
本环节重在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和看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节日的变迁原因,对传统节日的变化形成正确的看法。
造成节日传统发生变化的原因有:社会发展,物质生活提高,生活节奏加快,文化生活样式丰富,使得诞生于农耕时代的一些传统仪式不再适合现代社会而发生改变;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外文化的碰撞和选择,使得社会更加多元,人们观念变化,人们的选择也更加多元。如饭店年夜饭、电话短信拜年、春节出国旅游等。
通过对“怎么看待‘年味淡了’这个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意识到春节文化的演变里包含着不少社会的变迁,从变化中也看到了社会的进步。“年味”在老传统和新时尚中交错融合,春节也就在融合中一年年往前走。但我们要意识到不管形式怎么变,春节在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方面的主题和精髓永远都不应该过时。
我们对传统节日要有包容的态度,给人们更多的选择方式,如果一味地指责淡化传统节日,也是不符合现实的,更是不明智的。
[资料附录]
材料一:“春雨惊春青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东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
材料二:“……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七月立秋烧袱子……”——四川地区流传的《节气百子歌》
材料三:“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牡丹亭立夏花零落,小簪小满布庭前。……翡翠园中零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节气歌弹词》名弹词艺人马如飞(清末)
材料四:据《圣经新约全书》载:耶稣受难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第三天复活。根据公元325年尼西亚公会议规定,复活节在每年春分后第一个圆月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一般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基督教多数教派都纪念这个节日。庆祝活动的具体内容各地不一,最流行的是吃复活节蛋,以象征复活和生命。
材料五: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中国和各国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材料六:有个美国人安纳利鲁弗斯写过一本《世界节日趣谈》,不少节日确实有趣,如“产婆节”、“帝王奔跑节”、“三便士纪念日”、“冬季晚钟节”、“穿着彩衫的吹笛人节”、“贪睡者节日”、“圣巴多罗马的面包赛节”、“野猪头晚餐日”等。
材料七:“在俗语中讲,年来到,闺女要花儿,小小子儿要炮,老头儿要个破毡帽。……在我的家乡有一种年节菜,叫杂烩,一般有豆腐(象征福份),有青菜(像征财富),有丸子(象征完美)等必有的吉祥物。……晚辈在春节向长辈磕头、朋友之间相互作揖……春联书写和年画制作的传统……”——高有鹏《保卫春节宣言》[板书设计]

岁时农事节日社会发展们现今节纪念
节日宗教祭祀节日文化生活丰富选感恩
纪念庆贺节日中外文化碰撞和选择择日功能警示
多休息
元…体现民族文化的特色、折射人类文明的发展[训练设计]
阅读下列材料,以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谈谈你对“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事件的看法,并阐释写一篇短评。
巴黎时间2005年11月24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此前,所谓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已经进行了一年多。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并已经有了2500多年历史,在韩国,端午节传入已经有了上千年历史,在江陵地区,端午祭有着繁琐的祭祀仪式。如果从迎神的“前夜祭”算起,一般要举行五个昼夜;如果从“山神祭”算起到送神止,时间长达20多天。——人民网
提示:
1.以节日习俗而言,端午节虽然发源地在中国,但是在长期流传和文明交流中,被中国周边的国家和民族所吸纳,所接受,并置于自己的文化土壤之中,形成各国、各民族独特的节日习俗。
2.在经济发展下的社会转型期,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否则,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
3.中国不少传统文化都存在着香火中断、继承人匮乏的威胁。我们要想给无形的文化遗产注入生命力,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成功申遗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他山之石”,它不仅有传统内容,还融入了不少现代因素,这样的传统和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
[课件]
见附件。

相关阅读

第14课戊戌变法


第14课戊戌变法

一、课标重点: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知识结构: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

1、阶级基础:

原因:

影响:新兴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2、社会背景:

表现:

3、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宣传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1)、早期维新思想:

时间背景代表内容特点

内因经济:

政治:

外因

教育

(2)、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传播

时间原因代表思想主张备注

内因康

是宣传维新理论的的两个健将

外因

(二)、维新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

1、直接原因:

2、主要内容:

①②

3、结果:由于保守派阻挠,“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4、影响:

(三)、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

1、组织:

组织:

2、报刊:

名称创办人地点备注

3、意义:

(四):高潮――百日维新

1、具体原因:

(1)直接原因:

(2)康有为:①

(3)光绪帝:

2、时间:

3、主要内容:

类别颁布新法改革旧制

政治

方面

经济

方面

文化教育方面

军事方面

请思考:变法诏书的内容在哪些方面与康有为原先的主张有所不同?这些不同反应了什么问题?

请思考:变法诏书中的哪些措施、内容导致了变法的失败(招致了保守派的反对和阻挠破坏)?

(五)、维新变法的结果――无力回天

1、新政实施后各派的反应与斗争:

①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

②守旧官僚地主:

③慈禧太后:

④读书求官之人:

⑤维新派:

⑥外国列强:

⑦袁世凯:

2、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1)概况:

(2)今天的你如何看待谭杨二人的无畏献身精神?

(六)、维新时期的遗产

1、性质:

2、影响:

②通过变法,维新派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

3、历史意义:①戊戌变法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②是,启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③是,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在意识形态方面起了破旧立新的作用。

3、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七)知识拓展――变法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1、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

具体表现:没有勇气同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进行彻底的决裂,幻想得到列强的支持;依靠;变法中未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实行。

②光绪帝:虽有变法愿望,但很大程度出于与慈禧太后争权夺利的需要。

2、经验教训:

历史事实证明,为以后进步社会势力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斗争提供历史依据;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曲折的。

三、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江苏)1895年,维新变法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A、《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呈递B、强学会的成立

C、《中外纪闻》的创办D、“公车上书”

2、“公车上书”中提出的设“议郎”一职,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反映了维新派()①希望参与政治②模仿西方议会政治③对皇权加以牵制和限制④反对君主专制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②③

3、(上海)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幻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A、太平军B、洋务派C、维新派D、义和团

4、(广东)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的根本措施是()

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B、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

C、变科举、开学校D、办报刊、立学会

5、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提出了各方面的具体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C、系统论述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6、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

A、定宪法B、开国会C、开制度局D、设议院

7、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破坏维新变法的手段有()

①刺杀维新志士、阻挠变法②慈禧太后牢牢掌握用人大权③与洋人勾结镇压维新变法运动④发动政变、废除新法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

8、戊戌变法运动的突出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改革C、发展社会经济D、促进思想启蒙

9、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技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10、19世纪康梁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进一步”指的是()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④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退;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绌,兵制阵法之变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

材料二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是人尽其才……育才于学校,议政于议院,军民一体,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臣切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的不强?――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的基本主张,并判断其阶级属性。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思想比较有那些突破?其根本要求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维新派的哪些主张?如何评价?

12、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都试图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但结果是一成一败。试从改革变法的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国际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其原因。

第14课理性之光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14课理性之光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4课理性之光教案
本节内容《理性之光》属于思想文化史内容,因而在教学时应突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教学,在正确分析思想产生的基础上,充分认识杰出启蒙思想家追求科学与理性、敢于批判旧制度的革命精神。启蒙思想家把文艺复兴以来对人的解放思潮提升到理论和制度层面,并提出了法治和民主政治等构想,对近现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教学中本设计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根据内容需要教学方法上还可采用观察学习法、材料学习法和思辩学习法。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教材的分析
1.课标要求: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述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2.本节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学中要明确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利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因本节内容所涉及的四位思想家的主张极易混淆,所以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难点:
难点一:分析启蒙思想家的个性特点及产生个性特点的原因(如:思想家的出身、地位、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文化氛围影响等);
难点二:思想家思想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对近现代社会的巨大影响。
3.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前承文艺复兴,后启资产阶级理性时代的到来。启蒙运动是第二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其重大贡献即确立了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石,具有前瞻性、革命性和进步性。
(二)学生的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知识联系能力较强。加上高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观察自主性强,概括性高度发展,并且处于创新思维最佳发展区的前端。创新思维的主动性和有意识性强。因此教学过程应充分利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知识联系能力、创新思维及概括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性质、目的和主要内容。
(2)理解主要思想家具有代表性的主张。
(3)学会评价启蒙运动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在阅读启蒙思想家的言论资料时,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
(2)通过比较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异同,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3)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与重大影响的探究,使学生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理论、追求真理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启蒙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精华积淀之所在,更是近代资产阶级为之奋斗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仅属于其个人和那个时代,更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所以,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
1.培养人文意识,强化法治观念。
2.关注社会进步,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科学精神,敢于怀疑,勇于创新,不断追求真理。
3.领悟先进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汲取启蒙思想精华,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四)教学方法分析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创设情景、发现问题→探究式地解决问题→拓展问题。
二、课堂教学
(一)新课导入——发现问题
1.从身边事导入:班委、村委主任、人大代表是怎样产生的?
2.从所学过的世界思想史发展进程导入: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
3.从目前世界上采用三权分立学说构建国家职权部门的国家导入:如美国。
(二)新课——探究式地解决问题
1.解决启蒙运动出现的原因问题——为什么
教学方法:回忆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得出具有共性的规律,然后归纳启蒙运动出现的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封建制度仍然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
原因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思想获得相当的解放
文艺复兴的影响
启蒙思想家个人素养的提高
2.寻找本节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核心问题:启蒙思想(确定核心问题的方法:学生速读——发表个人看法——师生互动达成基本共识)
教学过程:
首先,简单了解启蒙运动的含义,理性的含义。(教学方法:由学生看书回答,老师补充。)
启蒙运动
内容反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核心思想理性主义
目的
消灭封建专制王权,宗教特权和等级制度,
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性质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其次,从不同角度学习掌握启蒙思想(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切入角度,指导学生看书;亦可反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发展历程看:
17世纪兴起于英国,18世纪在法国出现高潮,19世纪扩展到全世界大多数国家。
从思想的传承看:(在学生看书思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采用比较方法分析)
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名称时间核心斗争对象特点
第一次文艺复兴14-16世纪人文主义天主教神学思想以人为中心
第二次启蒙运动17-19世纪理性主义封建旧制度强调理性

从启蒙思想家及其主张看: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看书及材料,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
问题一:课本上四位思想家的主张是什么?其最具特点的主张是什么?

问题二:根据所学知识和补充材料,你认为哪一位思想家的主张在当时最激进、影响深远?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一:“英国人民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卢梭
材料二:“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则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歌德
材料三:“当伏尔泰还为了文明与愚昧无知战斗时,卢梭却已经痛斥这种人的文明了。”
——赫尔岑
提示:(学生分析后教师针对性归纳)
卢梭的主张最激进,他认为真正保障人民自由平等权利的,不是英国的君主立宪,而是由人民直接拥有国家主权和立法权的民主共和制度。卢梭的思想闪耀着更明亮的智慧之光,他的“人民主权”说成为近现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赖以产生、确立和发展的核心思想和理论基石,它直接影响法国大革命,是法国大革命的灵魂,启蒙思想对近代中国也有很大影响。
最后,通过上面的学习,师生共同完成下面表格:
代表人国别代表作主要观点思想地位及影响
3.解决启蒙运动的影响问题——怎么样
教学方法: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规律:大胆设想——看书验证——举例说明对课本所阐述内容的理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社会发展需要新的理论产生,理论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社会的发展又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
(三)板书设计
第15课理性之光
一、启蒙运动的背景
1.18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接近确立。
2.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封建制度仍然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
4.自然科学的发展
人们的思想获得相当的解放
5.文艺复兴的影响
启蒙思想家个人的素养提高
二、启蒙运动的含义
启蒙运动
内容反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核心思想理性主义
目的
消灭封建专制王权,宗教特权和等级制度,
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性质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三、启蒙运动的概况
代表人国别代表作主要观点思想地位及影响
孟德斯鸠法国《论法的精神》法的精神,三权分立原则。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伏尔泰法国《哲学通信》自由平等,抨击天主教会,歌颂理性把文艺复兴时期对教会的批判从现象引向了实质,培养了不少启蒙运动的追随者。
卢梭法国《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成为法国第三等级中下层群众所信奉的理论,并在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中一度成为革命指导思想。
康德德国《纯粹理性批判》等人非工具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四、启蒙运动的影响

(四)拓展问题设计(如果课堂上时间不够,此题可留作课后作业)

Weholdthesetruthstobeself-evident(不证自明的,不言而喻的),thatallmenarecreatedequal,thattheyareendowedbytheirCreatorwithcertainunalienable(不能剥夺的)Rights,thatamongtheseareLife,Liberty,andthepursuit(寻求,追求)ofHappiness.
——THEDECLARATIONOFINDEPENDENCE


国会的立法机构,……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行政权赋予总统,……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
——1787年美国宪法

伏尔泰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雨果
结合材料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怎样的思想?这与哪位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一致?
(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原则?这与哪位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一致?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雨果对伏尔泰的评价?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三位启蒙思想家身上学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1)平等、自由。卢梭。
(2)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的原则。孟德斯鸠。
(3)伏尔泰强烈反对天主教会,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其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雨果用“整整一个时代”来评价他的历史地位。
(4)用理性而不是用外界的权威来判断一切的事物,敬畏真理,尊重人的权利和价值,不唯权威,敢于挑战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神学。

第14课理性之光学案


第14课理性之光学案
△课标要求:
1、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2、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一、启蒙思想家的观点立法权:掌握
代表作:《》:三权分立行政权:掌握
1、孟德斯鸠司法权:掌握
最重要贡献:学说——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
2、伏尔泰
代表作:《》——提出“说”和“论”

代表作:《》
4、康德认为人不是他人的,而是自身的
影响: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地位,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
二、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1、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三权分立等
2、为未来社会设计了明确的:三权分立、以法治国等
3、以“”为旗帜:以法制保障天赋人权,以三权分立保障民主制度,防止独裁专权等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集中批判的是()
A专制主义、教权主义B专制主义、霸权主义C教权主义、重商主义D专制主义、重商主义
2、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表明()
①他提倡自然权利学说②他强调人民应享有言论自由③他主张人人平等④他主张思想自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是西方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历史作用上的一致性表现在()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②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③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
4、右图中的人物对于美国来说,最大的影响是()
A缔造美国
B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
C最大限度发挥美国的民主意识
D加强美国中央集权
5、恩格斯说:“十八世纪主要是法国人的世纪”。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A法国最早确立君主立宪制B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并影响世界
C法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D法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
6、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共同观点是()
A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B主张三权分立C否定君主专制D重视公共意志
7、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其有类似思想的启蒙思想家是()
A孟德斯鸠B卢梭C康德D伏尔泰
8、“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下列说法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②比同代的理性学者更尖锐的批判现存制度,更热情的歌颂理性
③伏尔泰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④伏尔泰的启蒙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材料二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伏尔泰语录》
材料三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因为一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启蒙思想家为什么把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理性的阳光,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思想?如何评价?

(3)归纳材料三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

(4)在“自由”这个问题上,材料二与材料三各侧重于什么?
2、在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之后,基督教会对西方世界近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们的个人意识受到极大的压制。为此,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不顾教会势力的迫害和世俗的误解,在欧洲掀起了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带领着人们迈进科学的理性时代。
请回答:
(1)14~18世纪的西欧,出现了哪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它们能够兴起的相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各自的内容加以说明。
特点
文艺
复兴
宗教
改革
启蒙
运动
(3)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第14课理性之光(复习学案)
编者:邬德发(深圳市皇御苑学校历史高级教师)
△课标要求:
1、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2、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一、启蒙思想家的观点立法权:议会掌握
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行政权:君主掌握
1、孟德斯鸠司法权:法院掌握
最重要贡献:三权分立学说——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2、伏尔泰
代表作:《社会契约论》——提出“天赋人权说”和“人民主权论”

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
4、康德认为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
影响: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
二、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1、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内涵: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三权分立等
2、为未来社会设计了明确的政治蓝图:三权分立、以法治国等
3、以“理性主义”为旗帜:以法制保障天赋人权,以三权分立保障民主制度,防止独裁专权等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集中批判的是(A)
A专制主义、教权主义B专制主义、霸权主义C教权主义、重商主义D专制主义、重商主义
2、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表明(D)
①他提倡自然权利学说②他强调人民应享有言论自由③他主张人人平等④他主张思想自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是西方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历史作用上的一致性表现在(A)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②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③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
4、右图中的人物对于美国来说,最大的影响是(B)
A缔造美国
B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
C最大限度发挥美国的民主意识
D加强美国中央集权
5、恩格斯说:“十八世纪主要是法国人的世纪”。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B)
A法国最早确立君主立宪制B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并影响世界
C法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D法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
6、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共同观点是(C)
A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B主张三权分立C否定君主专制D重视公共意志
7、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其有类似思想的启蒙思想家是(C)
A孟德斯鸠B卢梭C康德D伏尔泰
8、“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下列说法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C)
①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②比同代的理性学者更尖锐的批判现存制度,更热情的歌颂理性
③伏尔泰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④伏尔泰的启蒙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材料二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伏尔泰语录》
材料三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因为一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启蒙思想家为什么把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理性的阳光,指的是什么?
因为欧洲是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封建统治,没有民主和自由,人们的思想受到教会的严格控制。“理性的阳光”指按照资产阶级的要求和意愿来改造世界。
(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思想?如何评价?
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对反对封建主义起了进步作用。
(3)归纳材料三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
权力相互“制约与平衡”。为资本主义确立了一套政治构想,对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起了积极作用。
(4)在“自由”这个问题上,材料二与材料三各侧重于什么?
材料二侧重于要求获得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材料三侧重于如何保卫自由与人权。
2、在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之后,基督教会对西方世界近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们的个人意识受到极大的压制。为此,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不顾教会势力的迫害和世俗的误解,在欧洲掀起了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带领着人们迈进科学的理性时代。
请回答:
(1)14~18世纪的西欧,出现了哪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它们能够兴起的相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各自的内容加以说明。
特点
文艺
复兴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名,以人文主义为旗帜,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倡导个性解放。
宗教
改革以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挑战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以反映时代特征的宗教理论实行宗教改革。
启蒙
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主张“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主权在民”,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
(3)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思想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第14课礼拜二午睡时刻


14.*礼拜二午睡时刻
被动的演出
生活是一出漫长而无聊的戏剧,演员众多而杂乱,缺少旁白,人类从来没有听到过画外音。编剧和导演在设计完工之后就退出了剧场。因为人类已像一架永动机开始了自转,不再需要外力。人被固定在自己的情节里,又被皮肤紧紧地包裹着,逃不出自己的命运。作为一个临时演员,人在进出这个世界之间难以看到长剧的开头和结尾。人类缺少怀疑自身和走出自身的能力,因而只提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质疑,在方法论的争吵中耽搁了向自身本体发问的智力进化,而成为一群喧闹不休的庸众。
现在,我所关心的问题不是剧情的好坏和人类最终的结局,而是生活的实质。即人在生死之间一直不曾揭穿的问题:生活是什么。因为你是被自己所出演的,你从不问自己是谁。你所赖以活命的身体已被无数人使用过,你被一再地修改、重复、涂抹。你的身份不是唯一的你,而是无数个人的生存序列,你只是充当了其中的一个角色。你演得不错。但有一个疑问从中而生,那就是:如果戏剧是真的,那么生活就是假的。反过来也一样。但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戏剧等于生活。若此,一个无法找到的旁证让我们为难,那就是上帝必须存在,他以生活为蓝本,一字不改地抄袭着这个世界。他不需要创造,只需劝解、中和、平息事端,让生活戏剧化地向前演进,并维持平衡。
相关链接
一、作者介绍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2014),生于哥伦比亚阿拉卡塔卡。曾先后担任过《观察家报》驻欧洲记者和古巴拉丁通讯社记者,从事过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1982年,任法国西班牙语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代表作有《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苦妓追忆录》等。
二、写作背景
《礼拜二午睡时刻》是作者认为自己写得最好的小说。这篇小说是作者在一个荒凉的小镇上看到一个身穿丧服、手打一把黑色阳伞的女人领着一个也穿着丧服的小姑娘在火辣辣的骄阳下奔走的情景后写成的。被“中国先锋作家”余华称为“我最喜欢的十篇小说之一”。
自主学习
一、字音辨识
1.生难字
窒息() 拽动() 孱弱()
麇集()静谧()凝滞()
哐当()趿拉()揩拭()
淅沥()隧道()愣愣()
答案 zhì zhuài chán qún mì zhì kuānɡ tā kāixī suì lènɡ
2.多音字
龟()龟裂()乌龟()龟兹 钥()钥匙()锁钥
答案 jūn/ɡuī/Qiū yào/yuè
二、词语辨析
1.困乏 困顿
都含有“困”这一语素,均有遭遇了困难的义项。困乏,侧重于疲乏,书面语也指经济或生活困难;困顿,侧重于生计或境遇艰难窘迫。
(1)回到2000年,一直是家里顶梁柱的贾海霞因为外出打工弄残了眼睛,在壮年失去劳动能力的他让全家人的生活一下子陷入________。
(2)能量摄入降低也能导致嗜睡,营养不足容易导致________爱睡。补充蛋白质,会使嗜睡好转。
答案 (1)困顿 (2)困乏
2.捉摸 琢磨
这两个词均需要动脑筋。“捉摸”意为猜测,预料,用于对人对事的揣度,多用于否定句;“琢磨”则是反复思考、仔细考虑的意思。
(1)钱钟书先生的签名十分独特,世上罕见,最初一看什么都不明白,仔细________,才看出端倪。
(2)花开花落,寒来暑往,月移星动,江河奔腾,希腊人总是困惑于大千世界的________不定,乐于探求亘古不变的真理。
答案 (1)琢磨 (2)捉摸
三、成语积累
1.一声不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贫若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指不发一点声音。
2.安于贫困,以平常的态度去对待。意指身处困境并不在意。
主旨归纳
小说通过一位家庭极为贫困、身体孱弱的母亲带着小女儿长途坐车到一个小镇上给被逼为小偷而被杀的儿子扫墓的故事,演绎出了一段可悲可叹的人性故事,作者用节制的情感赞扬了母爱的伟大,同时也深刻暴露了社会的黑暗、极端不平等以及社会的冷漠、自私、麻木、空虚的状况。作者有意塑造了孤苦无奈的弱者形象,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文本探究
1.这篇小说的开头有什么独到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说以描绘场景切入。首先以高空鸟瞰视角进入人们视野的是“火车”从“橘红色岩石的隧道里开出来”,“进入了一望无际、两边对称的香蕉林带”,再通过嗅觉写“空气”和“煤烟气”,接着转换视角——视点从空中转移到火车——以火车为视点把视线移向车外,看到铁道一边“小道上”“牛车拉着一串串碧绿的香蕉”和另一边“光秃秃的空地”“办公室”“兵营和一些住宅”“沾满尘土的棕榈树和玫瑰丛”“椅子和小桌子”等。这一段似乎没有出现小说人物,但事实上小说转换视角后即以女主人公的视角来观看车外的景物,只是这里颇为隐秘。
2.母爱作为人类伟大的情感,在小说中是如何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母爱体现在母亲的坚强上。母亲“眼皮上青筋暴露,身材矮小孱弱”,但“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脸上露出“镇定安详的神情”;对女儿的态度近乎粗暴。“把鞋穿上!”“梳梳头!”“往后就是渴死了,你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在神父那里,则是不近情理的“固执”和“执拗”。这一切都源于她对自己做“小偷”的儿子的不能言明的爱。
(2)母爱体现在她对儿子形象的维护上。面对神父的提问,她首先肯定“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接着与女儿一起用具体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评价。随着神父家窗外人群的聚集,儿子给她的“屈辱”已变成现实,但她的表现更为果断和坚强,“从女孩子的手里把鲜花夺过去,就向大门走去”,并且坦然地“挽着小姑娘的手朝大街走去”。
(3)母爱体现在神父及其妹妹的感动上。如神父和妹妹反复劝阻母女俩去墓地:“等到太阳落山再去吧”“等一会儿走吧”“会把你们晒坏的”“等一等,我借给你们一把阳伞”等。
3.作者在小说中写到母女的主要目的是去祭拜那个拳击手,文章却在祭拜将要开始时突然停止了,这样做是否会影响小说主题的表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样的安排不影响小说主题的表达。文章并非是以刻画人间亲情为目的,而是以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的真、善、美作为主旨的。所以,全文在展示完社会各个层面的表现后,也就完成了小说的使命,至于母女俩去祭拜的过程,只能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4.文中母亲深爱自己的儿子,但在痛失儿子之后她却没有任何过激的表现(如号啕大哭、呼天抢地、捶胸顿足),这是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按照常理,在这种情况下她有任何的失态举动都不为过。但因为她是“小偷”的母亲而使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在任何年代的道德审判席上,“小偷”这一身份都不具有道德优势,而是一个被审判的角色。所以她不能明目张胆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情感的冲突仅仅凝聚成一些较具张力的词汇,如“忍住”“直直地盯着”“毫不迟疑地、详尽准确地”“平静”“温和”“不动声色”等。在这样的描写中,原本激烈的冲突显得既平淡又意味深长。其实作者正是用这些强行抑制的言行来遮盖伟大的母爱和深重的悲痛。
5.小说结局有何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随着窗外人群的聚集,连神父都感到了压力,但母爱给予这位母亲力量,使她能够冲破道德的谴责,坦然地“挽着小姑娘的手朝大街走去”,不惧怕自以为有着道德优势的人们投来种种内涵各异的目光。在现实面前的这种姿态,更丰满了她作为母亲的形象。
写作特色
1.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小说的故事情节极其简单,而篇幅却不短,其中之一的成功之处就是细节描写。多处细节描写不但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对一般无二的小镇的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小说的时代、社会环境,同时也为小说情节的发展作好了铺垫。
车窗锈住、鲜花用报纸裹、皮包的漆皮剥落、母亲脸上的油污等这些细节都深刻写出了母女二人的家境和社会地位。另外,还有神态细节:“瞅”;动作细节“胡乱”“夺”“挽”;语言细节“喃喃”都极富有艺术表现力。
2.典型的环境描写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往往起到交代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等作用,在本文中作者对小站的大体描绘,以及他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使人感受到哥伦比亚那特有的风俗人情。而在具体的描绘过程中,多数小镇却又是那样的压抑和沉闷,这样一来正好渲染出一种压抑的氛围,暗合了文中人物的心情。
3.巧妙的悬念设置
在这篇小说中,悬念的设置可谓是匠心独运。文中被打死的人是小偷还是不是小偷,文章一直没有明确地答复,但从母亲的陈述、事件的回放以及神父的尴尬来看,我们可以很明确地判断出那只是一个饥寒交迫的过路人。
最近的一天
马尔克斯
星期一清早,天气暖和,无雨,唐奥雷里奥埃斯科瓦尔六点钟就敞开了诊所的门。他是一位没有营业执照的牙科医生,每天总起得很早。他从玻璃橱里取出一只还在石膏模子上装着的假牙,又把一束工具放在桌上,像展览似的由大到小摆好。他上穿一件无领条花衬衫,颈部扣着一只金扣儿;下穿一条长裤,裤腰扎一根松紧带儿。他腰板硬实,身材细瘦,目光轻易不东张西望,像个聋子似的。
把所用的东西准备好后,他把磨床拉向弹簧椅。坐下来磨假牙。他好像没有考虑他在做的事情,一直在不停地忙碌着,即使不使用磨床也一刻不停地蹬着踏板。
八点过后,他停了一会儿,从窗口望了望天空,看见两只兀鹰在邻居家的屋顶上沉静地晒太阳。他一面想着午饭前可能又要下雨,一面又继续干他的活计。他的十一岁的儿子的反常的叫声把他从专心致志的神态中惊醒:
“爸爸!”
“干吗?”
“镇长问你能不能给他拔个牙?”
“告诉他,我不在。”
他正在磨一只金牙,把牙拿到眼前,眯着眼睛察看着。他儿子的声音又从小小的接待室里传来。
“他说你在家,他听见你说话了。”
牙科医生继续察看着那颗金牙,直到把活儿做完,把牙放在桌上后才说:
“好多了。”
他又踏动了磨床。接着从一个小纸盒里取出一个安着牙齿的牙桥,开始磨金套。那纸盒里盛着等着他做的活儿。
“爸爸!”
“什么事?”
他的神情依然如故。
“他说你要是不给他拔牙,他就让你吃子弹。”
他不慌不忙、心平气和地停下蹬踏板的脚,把磨床从椅子前推开,把桌子下面的抽屉拉出来。驳壳枪就放在抽屉里。
“哼!”他说,“让他进来对我开枪好了。”
他转了一下椅子,让自己面对房门,一只手按着抽屉沿儿。镇长出现在门口,他已经把左脸刮光,右脸却有五天未刮了,看上去又肿又疼。牙科医生从他那双暗淡无光的眼睛里看出,他准有许多个夜晚疼得不曾合眼了。他用手指把抽屉关上,温和地说:
“请坐吧。”
“早晨好!”镇长说。
“早晨好!”牙科医生说。
当用具在沸水里消毒的时候,镇长把脑袋靠在了椅枕垫上,觉得好多了。他闻到一股冰冷的气息。这是一间简陋的诊室:一把旧木椅,一台脚踏磨床和一个装着圆形的瓷把手的玻璃橱。椅子对面的窗上挂着一幅一人高的布窗帘。当听到牙科医生走到他身边的时候,镇长脚后跟着地,张开了嘴。
唐奥雷里奥埃斯科瓦尔把他的脸扳向亮处。察看过损坏的臼齿后,用手谨慎地按了按下颌。
“你不能打麻药了。”
“为什么?”
“因为牙床化脓了。”
镇长望了望他的眼睛。
“好吧。”他说,露出一丝苦笑。牙科医生没有说话。他把煮用具的浅口锅端到手术台上,用凉了的镊子把用具夹出来,动作还是不慌不忙。然后用脚尖把痰盂挪过来,又在脸盆里洗了手。做这一切时,他一眼也不看坐在椅子上的镇长。但是镇长却紧紧地用眼睛盯着他。
那是一颗下牙床上的智齿。牙科医生叉开双腿,用热乎乎的拔牙钳夹住臼齿。镇长双手抓着椅子的扶手,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脚上,觉得腰部一阵透心凉,但是他没有叹气。牙科医生只是扭动着手腕。他没有怨恨,更准确地说,他是怀着一种酸楚的心情说:
“中尉,你在这儿杀了二十个人了。”
镇长感到下牙骨上发出一阵咯吱声,他的双眼顿时涌满了泪水。但是直到确知牙齿拔下来他才舒了一口气。这时,他透过朦胧泪眼看见了拔下来的牙。在痛苦之中,他觉得那颗牙齿是那么古怪,他怎么也不理解那五个夜晚会使他受到那般折磨。他把身子俯向痰盂,嘴里喘着粗气,身上渗出了汗水。他解开了军衣扣,又伸手到裤兜里摸手帕。牙科医生递给他一块干净布。
“擦擦眼泪吧。”他说。
镇长擦了擦眼。他的痛苦减轻了。牙科医生洗手的时候,他看见了残破的天花板和一个落满灰尘、挂着蜘蛛卵和死昆虫的蜘蛛网。牙科医生一面擦手一面走回来。
“你要记住,”他说,“回去要用盐水漱口。”
镇长站起来,没精打采地行了个军礼,大步向门口走去,军服的扣子也没扣。
“给我记上账吧。”他说。
“给你还是给镇公所?”
镇长没有看他,关上门,在铁栅栏外面说:
“都一样!”
【品读】本文通过拔牙这么一个过程,反映出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形势。从牙医的角度来讲,镇长是一个残暴的人,说不定找个借口就会杀死他,而牙医又何尝不是想杀死镇长为民除害呢,但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怕镇长杀人,又痛恨镇长,又得拯救病人,牙医的心理就在这三者之间纠结着。但是在他看了镇长的状况后,还是选择了拔牙,而不是杀死镇长或者拒绝镇长,这种情况更能反映平民老百姓此时的真实心理,镇长还没残暴到逼得百姓不得不反的地步,目前百姓还只能在心里痛恨,牙医这时候握有一定的优势,也只是发表一下埋怨:“中尉,你在这儿杀了二十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