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2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开发区小学三年级语文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本课初备课时共2课时,本课第1课时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指导书写,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是学习字词,理解诗句。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1、中国古时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一直传承到了现在,说说你知道的。

2、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1、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2、你知道它的意思吗?

3、这一句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他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1、提自读要求:

2、给每一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轻声读课文。读顺语句,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3、检查初读情况:

(1)会读会写田字格的生字,会读二类生字。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意思:兄弟异乡思念无限深情情景佳节登高兴高采烈

兄弟:包括哥哥和弟弟;

异乡:他乡,外乡;

思念:想念;

情景:情况和景象;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登山或登上高处;

无限:没有穷尽;

兴高采烈:兴致高、精神足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你知道了什么?

2、你知道王维是谁?

3、齐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你知道了什么?

2、出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你知道词语的意思吗?

3、齐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你知道了什么?

2、出示:登高远眺、西望长安、天各一方

3、齐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你知道了什么?

2、出示: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

3、出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4、齐读

1、出示词语。

兄弟、异乡、思念、情景、佳节

登高望远、兴高采烈、扶老携幼

2、出示生字

3、说说自己记忆的方法

4、观察老师的范写,老师边写边重点讲解:逢:三横均匀佳:两个土插:强调笔顺异:上面是巳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三年级语文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本课初备课时共2课时,本课第2课时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指导会用“兴高采烈”造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重点难点:

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句的意境和感情。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1、出示生字组成的新词

兄弟、异乡、思念、情景、佳节

登高望远、兴高采烈、扶老携幼

2、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当时王维的情况怎么样

(一)出示第一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有几句话?说了什么?板书:王维

3、齐读。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

(二)出示第二段:

1、指名读

2、第一到第三句写了什么?请小朋友默读课文思考。

3、说说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的意思了,来体会欢度佳节。

4、王维思念亲人与第一段哪一句有联系?

5、指导读这一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

(三)出示第三段:

1、指名读,这一段一共有几句话?

2、句一和句二说了什么?教师板书:插茱萸(简单介绍茱萸)

3、句三到句五又说了什么?

4、什么叫“天各一方”?

5、这里的两个省略号各表示什么意思?

6、们看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过去,也想到现在:既想到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

(四)出示第四段:

1、这一段第一句说了什么?

2、“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

3、读这句话,你想到了哪一段?

4、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随机板书诗题: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谁能说说它的意思吗?(特别指出:山东指王维的家乡蒲州)

(五)学习古诗

1、指导读好古诗

2、出示画面,加深领会诗句意思:画面人物是谁?从哪里看出他是诗人?从哪里看出他是在重阳节写的诗的?

3、指名讲诗句的意思。

1、放录音

2、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3、指导背诵比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1、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3、指导用“思念”造句:你在什么时候会思念、

4、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佳()桂()培()倍()

限()眼()异()导()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三年级语文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孙中山破陋习本课初备课时共3课时,本课第1课时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学会默读,讲述故事。

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课前准备:

孙中山挂图、插图、投影片、词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孙中山先生吗?他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从小就反对封建习惯势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他的这方面的故事的。

二、揭示课题:

⒈板书课题:18孙中山破陋习

⒉解释课题:

⑴出示孙中山先生像。

⑵简介孙中山。

⑶陋习:指不好的、不文明的、不合理的习俗。

三、初读指导

⒈学习生字词。

⑴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⑵会读生字。

⑶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空闲废除缠足痛苦

⒉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词语。

孙中山挑柴罪缠足空闲

⑵指名读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⑶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缠足废除

⑷读生字词。

四、写字指导:

⒈指导要点:

孙:偏旁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

闲:外部的"门"各笔之间均不连笔。

缠:右部上端不能少写一"点"。

⒉各人用钢笔描红。

五、布置作业:

⒈读、抄词语。

⒉练读课文。

⒊思考: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用那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件事?试着从事前、事件经过、事后这三方面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三年级语文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孙中山破陋习本课初备课时共3课时,本课第2课时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学会默读,讲述故事。

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课前准备:

孙中山挂图、插图、投影片、词卡。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

⒈指名读课文。

⒉指名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⒊分部分讲读。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你们看,孙中山的姐姐事怎样的一个女孩儿?(能干、活泼的女孩子)

⑶小结:

第一部分主要讲孙中山有一个能干、活泼的姐姐。

⑷齐读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七个自然段讲的事一件什么事?(讲的是孙中山反对妈妈给姐姐缠足的事)

⑶这件事事怎么发生的?齐读第二自然段。(板书:痛苦、流泪)想象一下当时的境界。

为什么姐姐这么痛苦、流泪?请比较下面两句话。

出示:妈妈正用一根布条,给姐姐缠足。

妈妈正用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给姐姐缠足。

比较:这两句意思有什么不同?那一句好,为什么?

⑷出示投影片,指导看图。

①分析图片。

画面上哪两个人?屋子里坐着是什么人?她正在干什么?屋子外面站着的是什么人?他的神情态度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

②小结图意。

⑸孙中山看到姐姐缠足痛苦流泪,感觉怎样?他向妈妈提出什么意见,妈妈是怎么说的?请齐读第3、4自然段。

①从第三自然段看,孙中山反对给姐姐缠足的理由是什么?(姐姐受罪、不能干活)

②他向妈妈提出反对意见,妈妈是怎么说的?

③妈妈为什么叹气?可是妈妈又不能不这么做,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⑹孙中山听了妈妈的话以后又是这么同妈妈争辩的?有用吗?

齐读第5、6、7三个自然段。

⑺孙中山同妈妈争辩没有用?那么结果怎么样?这件事使孙中山感到怎么样?请齐读第8自然段。

结果姐姐变得这么样了?

⑻小结:

这一部分讲的是孙中山反对给姐姐缠足的事。

⑼齐读第二部分。

三、布置作业:

⒈读课文,练习讲述整个故事。

⒉复习。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三年级语文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孙中山破陋习本课初备课时共3课时,本课第2课时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课前准备:

孙中山挂图、插图、投影片、词卡。

教学过程:

一、讲述课文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

⒈指名读。

⒉"辛亥革命成功"是这么回事?(教师介绍:辛亥革命)

⒊"首先废除"缠足陋习,表现了孙中山怎么样的精神?这件事有什么重大意义?

⒋看书上的插图。

教师讲述:孙中山先生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功劳伟大。人民为了纪念他为他立了铜像。

⒌小结。

这一部分讲的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了缠足陋习。

⒍齐读第3部分。

二、总结

这篇文章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看到姐姐被缠足带来的痛苦,在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了缠足陋习的事,表现了他对封建势力的痛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三、作业:

⒈默读全文:练习讲说这个故事。

⒉指名说这个故事,师生评议。

⒊同座二人练习。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三年级语文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练习3本课初备课时共2课时,本课第1课时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1、进行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字词句综合练习。2、写好几个上下结构的钢笔字。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一、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1、第一部分。椰子树传播种子的方式挺有趣,你想知道吗?自己读一读范文吧。边听边想:“漂流”和“漂浮”的意思有区别吗?“重新安家”是什么意思?小组学习、讨论。指名说、汇报、师总结:“漂流”指漂在水面随水浮动;“漂浮”就是指漂的意思。说说椰子树是如何传播种子的。2、第二部分初识插图:仔细看看图,你能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植物吗?指名说:蒲公英、苍耳、豌豆、葡萄各是靠什么来传播种子的?根据答案,连线。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3、第三部分指名读题、弄清要求自由说交流、评析用几句话写下来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1)认读要写的字。(2)指名说它们的结构。(3)观察这三个字,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4)看看“我的发现”:要是这几个字站得稳,上下中心必须相对。(5)练写钢笔字。(6)展示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并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练习。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三年级语文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练习3本课初备课时共2课时,本课第2课时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成语和儿童诗。

2、口语交际——学会求救。

3、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点”。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教学第一部分

(1)指名读,弄清练习要求。

(2)教师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3)学生自由练读。

(4)让学生说说已经读懂的成语的意思

(5)练习背诵、指名背

2、教学第二部分

(1)出示《晨牧》,自读、指名读,正音、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想诗意。

(3)讲解:这是写农村孩子早晨上河沿放鸭子的事。边读边想象。

(4)练习,自由练背、集体背、指名背。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2、指导观察、范写露锋点。

3、生临写。

4、反馈,展示写得好的字,并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练习。

三、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揭示话题:学会求救

(2)、学生自由读要求

2、指导

(1)指导观察插图、了解发生了什么事。

(2)说说在生活中见到过那些意外的事件,人们是用什么方式自救或者求救的?

(3)讨论:生活中我们会遇到那些意外事件?遇到意外事件,采用哪些方式可以自救或求救?应当怎样自救或求救?

(4)总结:遇到意外的事件不要慌乱,要镇定沉着地开动脑筋,绅士都市的想办法,求救时,语言要清楚、明了、简洁。

3、练习。

(1)小组合作:模拟一次意外事故,自己怎样自救或者求救。

(2)师巡视,有重点地进行指导,注意发现较好的小组,让他们准备在全班表演。

4、反馈

(1)请同学站起来说一说表演的内容。

(2)评议、教师总结。

(3)小组表演,集体评议。

二、总结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三年级语文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习作8本课初备课时共1课时,本课第1课时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谈谈“欲穷千里目”》,初步懂得什么叫研究报告,如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认真阅读古诗句,能了解其出处、作者、意思等。

3、按照习作要求,选择两句诗,会用研究报告的形式写出来,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写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

难点:用查阅资料的方法,研究古诗句,深刻理解其含义。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以诗导入,激发兴趣

⒈同学们喜欢读古诗吗?你最喜欢读谁的作品?

⒉开火车背古诗。

⒊老师这儿也有几句诗(出示),谁来读一读?

二、小组学习,研究古诗明白习作要求

这些诗句,有的比较深奥,要到四五年级才能学到。这堂课,教师让你们自己研究、学习,你们有信心吗?

请学生默读,思考:这次的习作要求是什么?你学到了什么?⒈小组同学共同合作,找出你不太明白的诗句进行研究。

研究指导:诗的出处、作者、意思等,都可作为研究的内容。

研究方法:可查阅资料,提供《唐诗三百首》。

⒉小组同学相互探究,进行热烈的讨论。

⒊整理研究结果,填写研究结果汇报表。

(内容包括诗人的简介,诗作的背景,对诗的理解或赋予诗句新的意义。)

三、集体交流,汇报结果

汇报:通过这次研究,我又知道了些什么?

讨论: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参加班级讨论。

教师可补充介绍诗作的背景,从而更有利于理解诗句的含义。

四、例文指导,学习写作。

⒈指名读屈美生同学的《关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研究报告》。

⒉这份报告中讲到了些什么?(诗句的出处、全诗的内容、诗句的含义)

你觉得还有哪些内容是应该在报告中写一写的?

⒊你打算怎样写自己的研究报告?你还想研究些什么吗?

五、习作写研究报告

⒈把你的研究成果写成一篇研究报告。

要求: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⒉学生各自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⒊修改评议。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三年级语文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练习8本课初备课时共3课时,本课第1课时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读对联,了解有关岳飞的历史资料。

2、积累词汇与古诗。

重点难点:

积累词汇与古诗。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学用词用句

1、指名读题,弄清题目的要求。

2、让学生查字典,查出“辜”、“铸”、“佞”的意思。

3、查查资料,了解岳飞的有关历史资料。

4、再读读这副对联,看看学生们是否弄懂对联的含义。

(辜:罪过铸:铸造佞:指奸诈谄媚的小人。)

二、读读备备

1、教学第一部分

(1)让学生读读这些词语,读准字音。

(2)让学生对这些词语提出不懂的地方。

(3)老师简单讲解。

[学海无涯:学习像是在海上航行,没有边际,要学的知识无穷无尽。

书山有路:读书就像是登山,有路可走的,路径是什么?就是勤奋。

九牛一毛:像是九头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数量。

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数量。

孜孜以求:不断追求,不知劳累。

全力以赴:付出所有的精力去做成一件事情。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比喻在学问、技术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后,

再继续努力,向前发展。

(4)比一比,看谁记得快,看谁记得准。

2、教学第二部分

(1)先让学生试着读读这首诗。

(2)简要讲讲这首诗的含义。

(3)领着学生反复吟诵,体会梅花的坚强品质。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三年级语文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练习8本课初备课时共3课时,本课第2课时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学写钢笔字,写好包围结构的字;学写毛笔字,掌握竖钩和横钩的写法。

重点难点:

学写钢笔字,写好包围结构的字;学写毛笔字,掌握竖钩和横钩的写法。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写好钢笔字

1、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指导。

a说说写字要求和描红要求。

b出示:困、周、间,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这三个字是什么结构,有什么发现?(三个字是包围或半包围结构。)

c在写的时候,包围的外框不要写得太满,里面部分不要写得太大或太小。

d出示“困”,指导书写,学生书空。

e教师范写,注意里面的木的最后一笔要写成点。

f学生练习在田字格里描红“困”,并临写。

g按以上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书写“周、间”两个字。(教师巡视指导)

二、学写毛笔字

1、指导学生观察“水”中的竖钩。在竖中线居高起笔,下行至“钩”处微向左下挫笔,再提锋向上缩笔,然后快速向左上钩出。

2、教师执毛笔范写竖钩。

3、学生临帖描红(提示正确的执笔姿势)。

4指导观察“家”中的钩——横钩。

5、学生临贴描红。

6、学生自由练习写两种钩,互相交流书写心得,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三年级语文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练习8本课初备课时共3课时,本课第3课时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学写请假条

重点难点:

学写请假条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1、讲解请假条的格式。

2、让学生读读前两个自然段,说说谢哲平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请假条。

3、让学生自学请假条,归纳出请假条的格式,并且说一说,怎样写。如开头,结尾。

4、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请假条。

5、创设情境,让学生写请假条。

6、写完后修改、评议。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延伸阅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准备:

词卡、小黑板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揭示课题、解题。

⒈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⒉解释题意。

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亲人

⑵介绍王维。

王维,今山西人,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⒈自学生字词。

⑴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轻声读课文。读通顺语句,画出不认识的不理解的词语。

⑵会写会读生字。

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兄弟异乡思念无限深情

情景佳节登高兴高采烈

⒉检查自学情况。

⒊各人试读课文。

⒋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五、布置作业:

⒈朗读课文。

⒉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二、学习课文。

⒈指名读课文。

⒉分自然段读。

第1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说了什么?

⑶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讲的是唐朝诗人15岁离家,到京城已有两年。

⑷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请读

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一到第三句说了什么?

理解"扶老携幼"的意思。

⑶从那儿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

⑷在这家家户户兴高采烈欢度佳节时,诗人王维有什么感受,看第4句是怎么说的?

⑸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家人。点明了题意。

⑹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请读:

第3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3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第一和第二句说了什么?

⑶第三句到第五句说了什么?

理解"天各一方"。

这三句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⑷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事王维思念兄弟的具体内容。

⑸齐读第3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这样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请读

第四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第一句说了什么?

理解"思绪万千"这一句和上面的哪个自然段有密切的联系?

⑶下面的两句话说了什么?

⑷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⑸看图,佳深理解全诗的意思。

画面人物是谁?

⑹理解诗句的意思。

⑺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⑻齐读第4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⒈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⒉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写了唐代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二、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的意思。

三、朗读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⒈这篇课文里你觉得哪个自然段最能表达诗人王维思念兄弟的深情?

⒉第三自然段第一话读时应带平缓语气,第二句读时带欢乐的语气,下面三句要带深沉的语气,读到两个省略号时,停顿要长,表达深思而不平静的心态。

⒊指名朗读。

四、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⒈放录音欣赏。

⒉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⒊各人背诵。

⒋小组背诵。

⒌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⒍同座二人互背。

五、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2、用"兴高采烈"造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两课时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两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以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多音字“重”,并能把它写好看;写好“采”“幼”。
3、了解重阳节的时间及风俗习惯。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借助老师的提示词语,能基本概括文章大意。
一、导入
1、同学们,我国有许多传统佳节(出示图片)同学们看看,这是哪个节日呢?人们会做些什么呢?(出示填空)每逢中秋节,我们总会()。。。。。。这些美好的节日我们统称它们为“佳节”。【师范写佳节,指导书写佳】这些传统佳节都有着不同的习俗,可是不变的是在这样传统佳节中我们都会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和传统佳节有关的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生读课题。“逢”是后鼻音,谁再读读,齐读课题。
2、那么你们知道课题中的佳节是指哪个节日吗?重阳节。重阳节是每年的九月初九,那么在古代,重阳节有些什么习俗呢?老师从文中找了一些介绍重阳节习俗的和人们欢度节日的词语,你们会读吗?
二、字词识记出示词语,指名读,生字逐个认读。
重阳节头插茱萸登高远眺挽手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思念思绪万千
重阳节指导书写重。【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头插茱萸登高远眺
【这几个词语都是在介绍重阳节的习俗的,那么茱萸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植物?为什么重阳节要有这样的习俗呢?同学们想知道吗?】
出示茱萸图片,介绍重阳节的习俗:茱萸是一种带香味的植物,传说可以祛病驱邪,所以人们在农历的九月初九这一天,头插或者臂戴茱萸,饮菊花酒,爬山登高,以求步步高升,健康长寿,这也是一个亲人团聚的节日。
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是怎样欢度节日的呢?老师也找了几个词语。出示
手挽手扶老携幼指导书写幼【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兴高采烈指导书写采【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还有几个词语老师看看大家会不会读?
读完词语,我们把这些词语放进句子中,看看同学们会不会读?
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词语、句子我们都会读了,下面我们一起把书打开,走进课文去读读文章吧!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特别注意听下老师是怎样读后面那首古诗的。
三、初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朗读情况,请个别学生读课文2、3段。其余学生听读、纠错。
课文会读了吗?你们发现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文包诗,以前学过这样的课文吗?文包诗的课文有什么特点?古诗的意思蕴含在课文中。
4、朗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生读,师生共评,师指导朗读。
5、感知文意:请同学们默读思考: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呢?出示提示词语,生思考概括文意。
【王维独自一人在京城长安求学,在重阳节这一天,看到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思念起他在家乡的亲人,思绪万千,于是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四、写字指导;生拿出习字册描红,并写生字,师反馈指导。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及古诗,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通过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等词语的意思;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含义,通过“独”“异乡”“佳节”“倍思亲”“少一人”等词语的品析体会诗人身居异乡在重阳佳节时更加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王维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面的第二句。我们一起来诵读古诗。想要了解古诗的意思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去寻找吧!
二、精读品析
1、品读第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这句话的意思在文章哪里?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生读第一节,在这位同学的朗读中,你知道了什么?
(15岁、2年)他去了哪里?做什么?他有什么感受?板书【孤独、思念】
出示:当孤身一人在外求学的王维受人欺负的时候,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夜深人静,王维难以入眠的时候,他会想——————;当王维生病的时候,他多想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王维取得优异的成绩时,他多想______________;当王维…….
【相机理解独,异乡的意思】
你也有过这种孤独的感受吗?能不能带着这种感觉读第一段。指导抓住15岁那年、两年了。这两个词语读好第一段。
这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了吗【王维15岁独自一人来到长安求学,孤身一人在外地已经两年了】指导读好重点词语“独”“异乡”。再读这句诗,
2、品读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意思在文章哪里?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生读第二节,在这位同学的朗读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a.王维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热闹、扶老携幼、登高游玩。【相机解释扶老携幼兴高采烈】b.这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人们在干什么?请同学们展开了丰富想象,把人们欢度节日的情景说出来!(登高游玩、喝酒写诗、聊天嬉戏。。。。。)如此热闹的场景,让我们一起愉快的读一读把!(指导朗读,欢快的节奏)
我猜,王维看到这种情景一定也很开心,也是兴高采烈的,你们同意吗?
c.此时王维的心情怎样?【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王维为什么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在长安生活,已经两年了,这700多个日日夜夜都是孤独一人。此时恰逢重阳佳节,看到家家户户都是团聚在一起欢度佳节,他却不能与家人相聚,他的心情怎能高兴得起来,他怎能不更加想念家乡的亲人?)再读第二自然段。
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d.谁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看到人们扶老携幼、登高游玩、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情景,更加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了】
再读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抓住倍思亲指导朗读)再读古诗。男生读第一、二段,女生读一、二句诗。
3、品读三四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王维想了些什么?【生答王维在想什么?】王维想到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喝酒聊天、写诗吟诵。。。。。)而如今却天各一方不能想会:介绍王维家乡与长安相距数千里,中间还隔着一座高耸入云、难以翻越的华山。一处在山的东面,一处在——山的西面,【借机理解诗题山东,忆的意思】真是“天各一方”。
b、配乐范读第三段(怎样读好第三段呢?哪些词语要读好呢?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思念)
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再读这两句诗。女生读课文,男生读诗句。
过渡:王维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想起了过去的欢乐,也想起了独在异乡的孤独,想到家乡,想到亲人,想到的太多太多……真是——思绪万千。于是他提起笔,将浓浓的思念寄予四句诗中写下这传诵千古的名篇。出示古诗,再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情感升华。
1、配乐诵读古诗。2、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师:“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说)。
2、(配乐)今天是中秋节,爸爸在外地出差,他打电话回来说非常想念我们。爸爸此时的心情可以用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补充习题》
(2)小练笔。(你有过思念亲人的感受吗?请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来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
板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
长安家乡
孤独天各一方思念
(忆)

《每逢佳节倍思亲》实录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实录》,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每逢佳节倍思亲》实录

师:同学们,李老师昨天收到一封学生来信,那是我参加工作教的第一届学生,今年已经读大学三年级了,他在信中说:李老师,我在北京读书已经三年了,很少回家。每次遇到美好的节日,看到学校周围家家户户欢聚在一起,共度佳节,我不禁更加思念远在家乡的亲人……今年中秋又要到了,思念又占据了我的心头。

同学们,你能试着用一句诗来表达他的思亲之情吗?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句诗的呢?

生:因为这句诗就写的是思念亲人。

生:我感到这句诗与这句话的意思差不多。

师:你们平时背诵的古诗多,而且背得熟,所以才能一下子想到这句诗,真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课题就叫——

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除了中秋佳节,我国还有哪些传统佳节?

生:泼水节。

师:这是我国少数民族傣族的传统佳节,不能算是我国的传统佳节。

生:春节。

生:元霄节。

生:端午节。

生:重阳节……(师及时板书)

师:欢度佳节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如果我问“什么时候更加思念亲人”,课题应该怎么读?(生读略)如果我问“每逢佳节更加思念谁”,课题又该怎么读?(生读略)如果强调过节的时候思念亲人比平时更加强烈,课题又应该怎么读呢?(生读略)

师:不同的人,因为感受不同,会有不同的读法。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我们思念亲人的心情,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悲伤。

生:难过。

生:与忧愁相伴……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读课题。(学生很动情地读课题。)

师:课题是一句千古绝唱,它出自哪首诗?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作者是唐朝大诗人——

生:王维。

师:九月九日是重阳节。这里的“山”指的是华山,山东就是华山的东面。王维的家乡和亲人就在华山的东面。“忆”是什么意思?

生:回忆、想念。

师:很好。谁来读这首诗?

(一生读古诗,读得正确、流利,但没有一点儿感情。)

师:你读得真好,字正腔圆。但你还不是王维,你没有读出王维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提醒你们,这首诗是诗人王维的思亲之作,应该怎么读,谁愿意再试一试?

(一生读该诗,很有感情。)

师:你真了不起,还没有学习古诗,你就能读得这么好。是听你朗读,我们好像就看到了大诗人王维思念亲人的忧愁和感伤。你能再读一遍,让我们再感受一次吗?

(该生再读,比刚才更好。学生自发鼓掌。)

师:同学们,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是诗人心灵的独白。要想把诗读得更好,我们就要理解古诗的意思,走进诗人的内心,与诗人心灵相通。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诗人的心灵,与诗人对话。

师:同学们都认真预习了课文,请你告诉我读了几遍课文?

生:5遍。

师:你呢?

生:5遍。

师:老师让我们都读5遍课文,是吗?(指一个学生)如果读了5遍后,课文还不能读好,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再去读几遍,把课文读熟。

师(转向全班学生):你们也会这么做吗?(生:会。)你们能这么做,就一定能感到语文学习会走越来越有滋味。读了这么多遍课文,相信大家都能把课文读得文从字顺。但要想把课文读得更好,老师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就是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与文中的人物一起高兴,一起悲伤,一起笑,一起哭。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维了,请打开书,用大诗人王维那颗思念亲人的心来读课文,尽情感受文字的温度。

(生自由读课文,约3遍。教师巡回指导。)

师:刚才我说,文字是有温度的。有些句子,我们一读,就感到心里热乎乎的,有些句子读后,我们感到很难过,心里就有一种凉凉的感觉,这就是文字的温度。你们读出来了吗?

(课件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师:谁告诉我们这句话的温度是热的还是凉的?

生:凉的。

师:请你读给大家听。

(生读略。)

师:真的有点凉。告诉大家,为什么是凉的?

生:因为王维15岁就离开了家乡,(师插话:15岁,还是一个孩子,而且是孤身一人离开家乡)不觉已经两年了。

师:一年多少天。

生:365天。

师:两年多少天?对,七百多天没有见到亲人了,心里是多么思念啊,心情是多么难过啊,所以这句话是——(生:凉的。)

师:谁再来读?

(生读,把“不觉已经两年了”读得稍快了些。)

师:你的离家时间还不够长,你的心里也不够悲凉。再读!

(生再读,读得很好。)

师:读得我好啊。请同学们都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出了这句话的温度,你能读出这句诗的温度吗?(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读。

师:什么温度:哪些字最能表现这种温度?

生:是凉的,“独、异”最能表现这种温度。

师:请你再读给大家听。(生读略)对,诗人王维孤独一人,漂泊他乡,举目无亲,内心多么凄凉。

(师再指3名学生读,第2个学生读得稍快,教师指导应该读慢些。齐读。)

师:文字真的是有温度的,你们的感觉非常正确。还能读出哪个句子的温度?请读给大家听。

(生读句子: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师及时课件出示该句。)

师:你读这个句子有什么感受?

生:我读得时候很高兴,感到这句话的温度应该是热的。

师:哪些词语让感到高兴,心里热热的?

生:热闹、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师:“扶老携幼”什么意思?

生:扶着老人,带着小孩。

师: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去逛街的时候吗?(很多学生说“有”。)

师(走到一个学生身边):那我采访你,你们全家人扶老携幼逛街时,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感到特别高兴,就像快乐的小鸟一样。

师:你说得多生动啊,还是一个比喻句,而且“特别”这个词用得也特别好,还能用什么词?

生:十分高兴。

生:非常高兴。

生:格外高兴。

师:对,这就是这句话中的词语——(生接:兴高采烈)读得还不够高兴,再读。

(生再齐读“兴高采烈”。)

师:这回听出特别高兴了。你们还有什么时候是“兴高采烈”的?你能用“兴高采烈”说句话吗?

生:我兴高采烈地跟妈妈去上海东方明珠游玩。

生:我考试得了一百分,兴高采烈地跟妈妈去肯德基,想吃什么就点什么。

生:暑假的时候,我去乡下爷爷家,兴高采烈地和小伙伴们一起下河捉龙虾。

师:谢谢你让老师也想起了童年时候的美好时光,真的是让人兴高采烈。

你们能读出这种高兴,读出重阳佳节大街上的热闹吗?请试一试。

(生自由练读这句话,然后师指名读,读得很好。)

师: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课件出示句子,生齐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师:谁来读出你的“更加思念”?(生读略。)

师: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不由叹道——(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一生读)。

师:你把“更加”思念读得特别好。(另一生读。)

师:你还没有读出“更加”思念。再试试。

师:这回读得不错。一起读。(生齐读这句诗。)

师:重阳佳节的欢乐不属于王维,此时的王维独自一人身在他乡,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请你们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师(问一个学生):你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读这句话?

生:我是高兴地读这句话的,读这句话时我感到心里热乎乎的。

师:为什么这么高兴呢?

生:因为重阳节这天,王维和兄弟们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多么让人高兴啊!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就是大诗人王维和他的兄弟了,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高高兴兴地做做动作,好吗?

(师读句子,学生做动作。)

师:高兴吗?谁再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你的高兴?(一生读,齐读。)

师: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课件出示句子: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师: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王维当时与忧愁相伴,心里很难过。

生:王维当时心情十分低落,没有心思再去做别的事了。

生:王维很无奈,也很悲伤。

师:是啊,你们体会得真好。想读这句话吗?(指两名学生读。)

师:王维的兄弟们真的在头插茱萸,登高西望,(出示课件:兄弟登高图)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生:唉,要是王维在该多好啊,我们多一个人,也会热闹一些了。

生:王维啊,你怎么还不回来啊,我们可想你了。

师:是啊,又是一年重阳到,思念兄弟愁煞人。

生:王维啊,你也不要太想念我们,我们都很好,你独自一人在长安,可要多保重啊。

师: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他不禁写道——(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少了谁?(生:王维。)从前兄弟欢聚,如今独少一人,谁再读?(生读略。)

师:诗人王维漂泊他乡,两年没见到亲人的面,没听到亲人的声音。他只能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化作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课件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配乐范读。)

师: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不禁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更浓了。让我们也做一回大诗人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谁先来?(指两名学生配乐朗读古诗。)

师: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忆”字。一个“忆”字,就浓缩了王维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配乐齐背古诗。)

师:同学们,你有过思念亲人的感受吗?请写一两句话或一首小诗,来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学生自由练写。)

生:妈妈出差数日,我在家里哭泣,日思夜想妈妈,早日回家团聚。

师:你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小诗人。

生:爸爸出差了,我觉得很孤单,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我抱着爸爸的睡衣,仿佛听到了爸爸温暖的心跳,终于甜甜地进入了梦乡。

……

生:思念是一根长长的线,爸爸在那头,我在这头。

师:这是一首可以流传千古的好诗,你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小诗人,把掌声送给他。

(生鼓掌。)让我们再次享受你的小诗带给我们的美好情感!

(该生很自豪地再读小诗,读得也很动情。)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静静地走进了诗人王维的心灵深处,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思,还学会了根据文中人物的情感来读好课文,感受文字的美妙温度,很有收获。课后请同学们把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很有味道地背诵给亲人听,并讲一讲古诗的意思;收集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一读,准备读给同学听。

评录像课《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节课正如作者课前说课时所谈的那样,先创设浓浓的学习氛围,再通过学习方法的提示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诗意,再适度拓展延伸,尝试练笔,一切在教者的预设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可谓环环相扣,行云流水。但细细品位,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是什么?反复品味,表面上看,教学任务圆满完成,教学目标似乎也已经达成,但总是缺少点什么,难道我们只是为了理解古诗来学习课文吗?这里面缺了情,虽然学得热闹,但孩子们真的走进王维的心了吗?真的体会到思乡的滋味了吗?显然,还是有所欠缺的。其实,诗的意思并不难理解,虽然未必每个孩子不一定都能将诗意表达出来,但事实上诗的奥妙就在于此,让我们虽能够领会,但却一时之间无法准确表述出来,这并不要紧。要紧的是真的走进作者的心,哪怕是初步靠近作者的心,去体会那浓浓的思乡之情。譬如有两个训练点,一是重阳节到了,人们扶老携幼的场面,这时可以让学生说说会看到些什么,把别人团聚的情景描述得越具体越能反衬王维的孤独。其二是王维“思绪万千”,后面还有一个省略号,这里要是让学生说说王维想了些什么,此刻的思绪定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亲人,和亲人一起登高、作诗,在父母膝下尽孝……在学生的想像描述中,孩子们也必将会靠近诗人的心,体会思乡的愁绪:孤单、辛酸、委屈、痛苦……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十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十”,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十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新词。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借助短文,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感情。

教法:情境教学法、谈话、,直观教学法、迁移法。

教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曾老师的老家在哪儿吗?曾老师有许许多多的亲人在遥远的湖南。平时,我经常给家乡的亲人写信、打电话,有时暑假回老家看望他们。每当遇到佳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今年中秋节的晚上,我望着天上圆圆的明月,不禁想起了远在家乡的妈妈。于是,我给妈妈发了一条短信: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

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创设与吻合的情境,吸引学生学习新课。

二、新授:

1、自由读第4自然段:

问“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想的很多很多)王维想了些什么呢?他为什么想的很多很多呢?学习完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会明白的。

设计意图:采用倒序法,抓住关键词“思绪万千”。“思绪万千”一词在文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概括了王维客居他乡时的思乡之情,它是王维写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触发点。

2、学习第1段。

①自由读、评议。

②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③说说第一句诗的意思。

3、学习第2段。

①自由读。划出表示王维看到的句子。指名读这些句子。

②找出表示人们心情的词语。(兴高采烈)相机板书。

③还有哪些词表示兴高采烈?换词练习。

④你在什么时候会“兴高采烈”?用“兴高采烈”造句。

⑤人们是兴高采烈的,可是王维呢?指导朗读第4句。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设计意图:抓关键词“兴高采烈”,衬托王维的孤独、伤感。一喜一愁,强烈对比。

4、学习第3段:

①齐读。

②动作演示第1句话。

③说说王维想到了什么?

④除了书上写到的这些,王维可能还想到些什么?

⑤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设计意图:跳出文本,训练学生想像及口头表达能力。

5、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①正因为王维想到了许多许多,思念亲人的感情特别强烈,因此,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②齐读。指名读。

③练习背诵。

④结合短文说说诗意。

三、表演。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到了。人们兴高采烈,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王维仍然孤零零地在京城长安生活,冷冷清清。请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表演王维与家乡亲人通电话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内化课文语言,拓展课文内容,把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结合,加强学生处理信息(课文、课外)的能力,将学生收集到的抒发思乡、思亲的诗文佳句和歌曲有机结合在一起。

板书:

25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思绪万千

人们兴高采烈

《每逢佳节倍思亲》听后感


《每逢佳节倍思亲》听后感

听一节课,就像读了一本新书,从中收获颇丰。

首先,这节课从整体上看,教学设计非常合理,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教师的素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表现得十分出色。听了让人感觉是一堂好课。

其次,我从这节课中,感受到讲课老师在讲之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备课备得仔细,课件做得实用而美观。这是我在教学中应该学习的地方,我认为每讲一课,教师要深入进去,要深挖教材,要吃透教材,这样才能把课讲好。

最后,我也从这节中感受到几点,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进的地方:在教“文包诗”时,重点理解课文,在理解课文后,要对诗进行理解,但不要像讲古诗一样,而是通过理解课文来理解诗的意思,课文重点抓住了,学生真的理解透了,诗的意思自然而然也就理解了。

另外,在讲古诗时,指导学生朗读出感情时,要注意速度,还要注意停顿,对诗的停顿,教师可通过课件来展示给学生,强调出诗的停顿,让学生把诗读得更有韵味。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表。

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唐朝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两年之后的重阳节,看到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借以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明白如话的语句,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悟情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我在教学时,把课题“作业”的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理解第一部分的内容,说一说王维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王维在重阳佳节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理解那种浓浓的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再让学生联想一下王维还会想些什么?兄弟们还会说些什么?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来理解思乡之情。在此基础上理解诗句的意思便水到渠成了,让学生自己理解诗句也就不困难了。课后让学生搜集王维的诗作,进行“古诗朗诵大赛”,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评课: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化地解释王维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便于学生理解背诵古诗。教者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条理比较清晰。

教者由课文入手,先让学生找出了王维思念故乡的原因,他在重阳节那天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让学生想一想王维还会想些什么,兄弟们还会说些什么。再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一层扣一层,条理比较清晰。

抓准了关键词。

“思绪万千”一词在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概括了王维客居他乡时的思乡之情,它也是王维写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触发点。教者及时抓住课文的这一关键词语,让学生体会它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恰到好处。

但教者在激发学生的情感方面还欠缺了一点,学生还没有真正深入到王维的内心中去,教者自己的语言还缺乏激情,没能很好地带领学生走入课文,学生还没能真正体会文章的内涵。另外,不应该把文和诗完全割裂开来,应该文中有诗,诗中有文。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五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五”,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写了唐代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二、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的意思。

三、朗读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⒈这篇课文里你觉得哪个自然段最能表达诗人王维思念兄弟的深情?

⒉第三自然段第一话读时应带平缓语气,第二句读时带欢乐的语气,下面三句要带深沉的语气,读到两个省略号时,停顿要长,表达深思而不平静的心态。

⒊指名朗读。

四、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⒈放录音欣赏。

⒉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⒊各人背诵。

⒋小组背诵。

⒌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⒍同座二人互背。

五、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2、用兴高采烈造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案教学设计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准备:

词卡、小黑板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揭示课题、解题。

⒈板书课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

⒉解释题意。

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亲人⑵介绍王维。

王维,今山西人,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⒈自学生字词。

⑴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轻声读课文。读通顺语句,画出不认识的不理解的词语。

⑵会写会读生字。

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兄弟

异乡

思念

无限深情

情景

佳节

登高

兴高采烈

⒉检查自学情况。

⒊各人试读课文。

⒋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五、布置作业:

⒈朗读课文。

⒉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二、学习课文。

⒈指名读课文。

⒉分自然段读。

第1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说了什么?

⑶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讲的是唐朝诗人15岁离家,到京城已有两年。

⑷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请读

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一到第三句说了什么?

理解扶老携幼的意思。

⑶从那儿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

⑷在这家家户户兴高采烈欢度佳节时,诗人王维有什么感受,看第4句是怎么说的?

⑸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家人。点明了题意。

⑹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请读:

第3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3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第一和第二句说了什么?

⑶第三句到第五句说了什么?

理解天各一方。

这三句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⑷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事王维思念兄弟的具体内容。

⑸齐读第3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这样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请读

第四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第一句说了什么?

理解思绪万千

这一句和上面的哪个自然段有密切的联系?

⑶下面的两句话说了什么?

⑷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⑸看图,佳深理解全诗的意思。

画面人物是谁?

⑹理解诗句的意思。

⑺小结:

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⑻齐读第4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⒈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⒉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写了唐代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二、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的意思。

三、朗读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⒈这篇课文里你觉得哪个自然段最能表达诗人王维思念兄弟的深情?

⒉第三自然段第一话读时应带平缓语气,第二句读时带欢乐的语气,下面三句要带深沉的语气,读到两个省略号时,停顿要长,表达深思而不平静的心态。

⒊指名朗读。

四、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⒈放录音欣赏。

⒉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⒊各人背诵。

⒋小组背诵。

⒌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⒍同座二人互背。

五、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2。用兴高采烈造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八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八

教材内容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代有位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已经两年了。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教材解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文包诗是苏教版一大编写特色,课文题目源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诗,这是全诗的中心句,也是脍炙人口、常被人引用的一句,以这句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

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写作的背景和缘由。唐代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两件后的重阳节,看到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借此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明白如话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情意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用词自然而凝练,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景表达了出来,同时透露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一个“倍”字,真切地道出了诗人思乡情浓。因此,也成为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王维15岁时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点明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处境。

第二自然段写“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又到了”,本来在“异乡”为“异客”思乡之情就难免,更何况“佳节”来临,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去登高游玩”,而王维形单影只,于是思念亲人的浓烈感情油然而生,然而,长安与家乡路途遥远,难以见到亲人的。

第三自然段写王维回忆、想象“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今天他们还会思念着我吗?在这段,王维通过“我”对“兄弟们”的思念,来遥想“兄弟们”对“我”的思念,在一种想象的感情交流中得到了心灵的慰藉。

第四自然段在前面一个故事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出原诗,让人进一步体会原诗的凝练和意境。

教学理念:

1、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与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2、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教师的合理有效地引导推动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与探究。

3、课堂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深入对话的场所,师生应该在其间共同展开学习,互相进行思维碰撞,最终让师生都有所习得,进而让语文素养不断得到积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能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

教学思路:

整体思路:从题目入手引出诗句,由读猜诗句的意思产生疑问,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通过让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和文本的解释进行对照,进一步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积累,让诗文在自然结合中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贯穿主线“思亲”:了解为何而“思亲”——体会为何而“倍思亲”——品悟“思亲”之情——感受“思亲”之心。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

2、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好的节日称作(板书:“佳节”)边写边讲解,齐读。

3、看到“佳节”这个词,我们的心情一般都会——(高兴),为什么?是呀,好的节日总是让人很开心的。

4、但是,唐代有位诗人在某一个佳节来临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完成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5、个别读题目。

6、这句诗你在哪儿见过吗?

板块二:初解古诗,激发学生走入文本欲望

1、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一读诗:

(1)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2)指名读

(3)齐读

3、二读诗:

(1)请你再次自己读读这首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你读不懂的又是什么?

(2)指名交流。

(3)解决:“佳节”是——重阳节(九月九日)。“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代人认为重阳节戴着它可以祛邪避灾。它代表了人们一种美好的心愿。(不懂处:你很会读书,很爱思考。大家都很会读书,那让我们一起带上这些问题走进课文,看看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在故事中你一定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了解。)

4、过渡:在全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感叹,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可能会对诗有更多新的感受。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读读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吧。

板块三:诗文对照,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世界

学生自由读文。

1、了解为何而“思亲”

(1)出示第一小节。谁来读读第一小节。

(2)通过他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板书:王维)在这两年里,他会怎样?谁也来读读这一小节。

(3)是呀,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去长安求学(板书:长安)独自一人在外,难免会有孤独的感觉,这就叫——“独在异乡为异客”。

(4)离家两年里,他一定会常常思念亲人。齐读第一小节。

2、体会为何而“倍思亲”

(1)那是什么让王维“倍”思亲?请你再读读课文。

(2)学生交流,出示第二小节,

(3)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看到了怎样的热闹景象?指名读,“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什么是“扶老携幼”?读词。

王维还会看到——(想象佳节的热闹)。再读句。

这热闹景象、欢乐气氛触动王维的思乡情怀。齐读这句话。

(4)引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现在你知道“倍思亲”的“倍”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吗?(更加思念,比以往更思念了)。读句。

(5)别人的一家团聚,别人的欢乐气氛更增添了王维对家人的思念。谁来读读第二小节,读出重阳节的热闹,读出王维的“倍”思亲的心情。

(6)齐读。

3、品悟“思亲”之情。

(1)此时此刻,王维一定想起了许多许多。他会想什么呢?请你再读课文。走进王维心中好吗?

(2)交流:你感受到王维思念亲人的情感变化了吗?

引导:

他想起了什么?(出示第三节)想到兄弟欢聚时他心情是——高兴。谁来读一读。

想起两年前的那个重阳节,王维思绪万千:我们曾经——我们曾经——我们曾经——

再想想如今引读——体会天各一方。

此时此刻,——(引)

心中真是——(学生说)。读好“如今……我呢。”

(3)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王维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吧!齐读第三小节。

4、感受“思亲”之心。

(1)描述:重阳佳节,王维看着家家户户热闹欢庆的景象,想起了在家乡和兄弟相聚时的欢乐情景,想到不能和兄弟们一起登高,思乡之情愈发浓了,一时思绪万千,他就把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出示古诗)。

(2)谁愿意来带着大家感受王维的此时的心情。指名读。评:听了他的朗读,你看到了——你感受到了——。

(3)齐读。

板块四:拓展延伸,感受古诗文无穷魅力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个人呢?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思乡情。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月圆之夜就曾写下了《静夜思》,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也曾写下了《泊船瓜洲》,这些都是诗中的思乡名作。

2、让我们一起用我们的真情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二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二”,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客客王维

登高插茱萸遥知少一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一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一”,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4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四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二、学习课文。

⒈指名读课文。

⒉分自然段读。

第1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说了什么?

⑶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讲的是唐朝诗人15岁离家,到京城已有两年。

⑷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请读

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一到第三句说了什么?

理解扶老携幼的意思。

⑶从那儿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

⑷在这家家户户兴高采烈欢度佳节时,诗人王维有什么感受,看第4句是怎么说的?

⑸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家人。点明了题意。

⑹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请读:

第3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3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第一和第二句说了什么?

⑶第三句到第五句说了什么?

理解天各一方。

这三句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⑷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事王维思念兄弟的具体内容。

⑸齐读第3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这样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请读

第四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第一句说了什么?

理解思绪万千这一句和上面的哪个自然段有密切的联系?

⑶下面的两句话说了什么?

⑷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⑸看图,佳深理解全诗的意思。

画面人物是谁?

⑹理解诗句的意思。

⑺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⑻齐读第4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⒈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⒉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