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复习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0-02-21

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复习教学设计。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复习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2.加强对内能、温度、热量概念的理解,记住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及本质。

3.描述比热容的概念并能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生活的有关现象。

4.会运用吸热放热公式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复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1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复习热学部分中“内能”。请看复习目标

二、完成学习目标1、2(20分钟)

1.自学指导(15分钟)

认真阅读九年级物理教材P2---P10内容,完成中考突破31页考点1和考点2

2.学生自学

3.学生自学检测

(1)关于内能、热量和温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低的物体可能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多

B.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C.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D.物体温度升高,它的热量一定增加

(2)指出下列各物理名词中“热”的含义:

热传递中的“热”是指:________;热现象中的“热”是指:________;

热膨胀中的“热”是指:________;摩擦生热中的“热”是指:_________。

(3)有关分子热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B.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C.有霾天气大量极细微的尘粒悬浮在空中,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D.在做墨水滴入水中的扩散实验中,我们看不到墨水的分子在运动

(4)改变内能有不同的方式,如图甲所示是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当迅速下压活塞时,可看见筒内棉花燃烧起来,这是通过________的方式使玻璃筒内的空气________增加,温度升高,达到乙醚的着火点,使棉花燃烧。图乙是通过__________的方式把试管里的水加热至沸腾的。

(5)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C.0℃的冰块内能一定为零

D.温度相同的两物体间不会发生热传递

(6)中考突破P33页1、2、3、4、5、6

4.学生自学展示,教师精讲与点评(5分钟)

三、完成学习目标3、4(10分钟)

1.自学指导(8分钟)

认真阅读九年级教材P11---P14内容,完成中考突破P32页考点3

2.学生自学

3.学生自学检测

(1)右图所示是“比较水和煤油吸热升温特点”的实验装置。

①加热过程中,用搅棒搅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水和煤油吸热的多少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反映的(选填“温度计示数”或“加热时间”)。

②关于该实验的变量控制,下列要求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采用相同的加热方法(如酒精灯火焰的大小,与烧杯底的距离等)

B.烧杯中分别装入相同体积的水和煤油

C.使用相同的烧杯

(2)已知铜的比热容比铝的比热容小,下列说法正确的()

A.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吸收和放出的热量有关

B.将一块铜的质量减小一半,它的比热容不变

C.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吸收相同的热量,铜块升高的温度多

D.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铜和铝,放出相等热量后相接触,热传递的方向是从铜传给铝

(3)质量相等的某种物质和水,当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之比为11:50,那么该物质的比热容为____________.当它的质量减少一半时,则剩余物质比热容的为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物体的比热容之比为2∶3,吸收热量之比为3∶1,它们升高的温度相同,则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

A.9∶2B.2∶9C.1∶2D.2∶1

(5)中考突破P33页7------12

4.学生自学展示,教师精讲与点评(5分钟)

四、当堂训练(15分钟)

中考新突破“能力训练”与“中考经典检测”题目

课后反思

相关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复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2.加强对内能、温度、热量概念的理解,记住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及本质。

3.描述比热容的概念并能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生活的有关现象。

4.会运用吸热放热公式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复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1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复习热学部分中“内能”。请看复习目标

二、完成学习目标1、2(20分钟)

1.自学指导(15分钟)

认真阅读九年级物理教材P2---P10内容,完成中考突破31页考点1和考点2

2.学生自学

3.学生自学检测

(1)关于内能、热量和温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低的物体可能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多

B.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C.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D.物体温度升高,它的热量一定增加

(2)指出下列各物理名词中“热”的含义:

热传递中的“热”是指:________;热现象中的“热”是指:________;

热膨胀中的“热”是指:________;摩擦生热中的“热”是指:_________。

(3)有关分子热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B.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C.有霾天气大量极细微的尘粒悬浮在空中,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D.在做墨水滴入水中的扩散实验中,我们看不到墨水的分子在运动

(4)改变内能有不同的方式,如图甲所示是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当迅速下压活塞时,可看见筒内棉花燃烧起来,这是通过________的方式使玻璃筒内的空气________增加,温度升高,达到乙醚的着火点,使棉花燃烧。图乙是通过__________的方式把试管里的水加热至沸腾的。

(5)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C.0℃的冰块内能一定为零

D.温度相同的两物体间不会发生热传递

(6)中考突破P33页1、2、3、4、5、6

4.学生自学展示,教师精讲与点评(5分钟)

三、完成学习目标3、4(10分钟)

1.自学指导(8分钟)

认真阅读九年级教材P11---P14内容,完成中考突破P32页考点3

2.学生自学

3.学生自学检测

(1)右图所示是“比较水和煤油吸热升温特点”的实验装置。

①加热过程中,用搅棒搅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水和煤油吸热的多少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反映的(选填“温度计示数”或“加热时间”)。

②关于该实验的变量控制,下列要求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采用相同的加热方法(如酒精灯火焰的大小,与烧杯底的距离等)

B.烧杯中分别装入相同体积的水和煤油

C.使用相同的烧杯

(2)已知铜的比热容比铝的比热容小,下列说法正确的()

A.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吸收和放出的热量有关

B.将一块铜的质量减小一半,它的比热容不变

C.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吸收相同的热量,铜块升高的温度多

D.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铜和铝,放出相等热量后相接触,热传递的方向是从铜传给铝

(3)质量相等的某种物质和水,当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之比为11:50,那么该物质的比热容为____________.当它的质量减少一半时,则剩余物质比热容的为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物体的比热容之比为2∶3,吸收热量之比为3∶1,它们升高的温度相同,则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

A.9∶2B.2∶9C.1∶2D.2∶1

(5)中考突破P33页7------12

4.学生自学展示,教师精讲与点评(5分钟)

四、当堂训练(15分钟)

中考新突破“能力训练”与“中考经典检测”题目

课后反思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一、分子热运动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2.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案一:创设情境
1827年的一天,布朗把花粉放入水中。然后取出一滴这种悬浊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花粉小颗粒在水中像着了魔似地不停地运动,而且每个小颗粒的运动方向和速度都改变得很快,不会停下来。这些小颗粒实际上是由上万个分子组成的分子团,由于受到液体分子的撞击而受力不平衡,从而表现出无规则的运动。
这就是著名的布朗运动,你知道布朗运动说明了什么吗?
方案二:教师在教室中洒几滴香水,让学生谈一下有什么感觉?闻到香水味。
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能闻到香水味而看不到带香味的分子的运动?分子体积很小,用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
让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第一自然段,能得出什么结论?
讨论得出:分子体积小而数量多。
提出问题:既然分子有这样的特点,那我们如何研究分子的运动?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这不失为一种方法,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讨论得出:能闻到香水味,说明香水分子跑到了我们鼻子里,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这种宏观现象来推知分子的运动情况,这种通过转换来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我们常用的一种物理研究方法——转换法。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分子的运动情况。
方案三:上课开始,教师吹出许多肥皂泡,满屋飘泡泡……教师(端起盛肥皂水的玻璃杯问):肥皂水是什么状态的?为什么用肥皂水吹起的泡泡不会破呢?这个现象跟分子有关。今天我们来学习《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通过美妙的现象(好玩),尖锐的问题(好奇),立刻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推进新课
一、扩散现象
演示实验1:教师打开一盒香皂,让附近的学生闻一下。
问题:能不能闻到香味?为什么?
演示实验2: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观察并思考:上面空瓶有红色现象说明了什么?将空瓶与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颠倒放置,重做这个实验能否得出相同的结论?
结论:上面空瓶有红色,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这个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运动,无法证明分子是运动的。
讲述: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请你试着举出几个例子?到医院闻到消毒液味;烧菜时有香味传出;到花园里会闻到花香……
提出问题: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扩散呢?
演示实验3:向一个盛有水的烧杯中用滴管注入两滴红墨水。
观察并思考:发生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
对照课本第124页图16.1-3讲述实验过程。
①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开始时及静放10天、20天、30天的对比图片。
②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mm深。
观察并思考:固体、液体、气体都有扩散现象,在以上几个扩散实验中,扩散快慢为何不同?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演示实验4: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冷水。用滴管先向冷水、再向热水中分别注入两滴红墨水。
观察并思考:装热水的烧杯很快变红了说明了什么?扩散现象与什么因素有关?
结论: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小组讨论:讨论“想想议议”中三个问题,1.以上几个实验是否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2.分子的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系吗?3.对分子的运动你能做出哪些推测?
得出结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二、分子间的作用力
拿一个铅块,用力拉,为什么拉不断?用力捏,为什么捏不扁?
演示实验5: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教师在下面逐个加挂钩码,挂很多个都不能把它们分开。
观察并思考: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结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教师分析: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所以,用力拉铅块时,分子间的引力使得铅块拉不断;用力捏时,由于斥力的存在而捏不扁。
类比:让学生取一根弹簧,感受拉和压时作用于手的力。然后教师拿两个乒乓球,中间放一根弹簧,告诉学生用这个模型来比拟两个连着的分子,教师操作,让学生来回答。当弹簧拉长,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当弹簧压缩,分子间的距离缩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弹簧不用力时,引力=斥力。
教师分析: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是同时存在的。距离越小,作用力越大,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课堂小结
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2.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板书设计
一、分子热运动
分子热运动扩散现象――――――→快慢影响因素温度分子间的作用分子之间的引力分子之间的斥力
教学设计(二)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2.了解气态、液态、固态分子的模型。
3.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与分子热运动的联系。会利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有关现象。
课前准备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扩散现象
活动1:观察图16.1-1、16.1-2、16.1-3所示的实验,你发现什么现象?由此推测分子具有什么特点?
填一填
研究表明,物质中的分子都在不停地______。
思考讨论:你见到的哪些现象可以支持“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这一观点,列举有关现象并加以说明。
(提示:1.扩散现象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填一填”:做无规则的运动2.思考讨论:略)
活动2:阅读教材第125页的“想想议议”及16.1-4,思考:什么是热运动?热运动的剧烈程度和温度有什么关系?
(提示: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二、分子间的作用力
活动3:观察图16.1-5所示的实验,你看到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能说明什么?
观察如图所示的实验,你看到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能说明什么?
填一填
物体很难被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物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
思考1:观察图16.1-5所示的实验后,有同学认为铅块被吸住是因为两个铅块挤压时挤出空气后,有大气压作用而不掉下来的。对此,你是怎么认识的?
思考2:有同学认为如图所示的实验中,水不能被压缩,是因为水分子挤在一起造成的。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
(提示:1.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分开分子之间有引力2.推活塞,筒内水的体积几乎没改变,分子之间有斥力“填一填”:引力斥力思考1、思考2略)

九年级物理《16.3比热容》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16.3比热容》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从比热容的简单自然现象开始,对如何计算比热容,以及通过比热容计算热量做了阐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3)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
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水,煤油,两只烧杯,两个电加热器,天平,两只温度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学生阅读教材前面的“?”,列举生活例子,烧热水温水,与水开了,谁快,不一样多的水烧开,哪一个更需要更多热,让学生理解“水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让学生讨论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之间的关系。
进行新课
(1)演示实验:出示盛有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的两只烧杯,但我们明显地看出两者的体积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请学生回答)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不同,回忆密度是物质的属性。
介绍电加热器(俗称:“热得快”),强调电加热器每一秒钟放出的热量大致是一定的,两个电加热器是相同的,在相同的时间里它们放出的热量可以认为也是相等的。
请两名同学帮助观察温度计,并随时报告温度。
实验结果:煤油温度升得快,说明水比煤油更能吸热。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的热量比煤油多。
(2)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这跟我们在测量物体质量时,遇到的情况相似;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相同。当时为表示物质的这一特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那么,现在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上述实验所反映的物质特性呢?(启发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比热容的概念)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比热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升1℃时吸收的热量,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告诉同学们降低也是一样)
(3)比热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摄氏度),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如果某物质的比热是a焦/(千克·摄氏度),它是说单位质量为一千克的该种物质,每升高1摄氏度时(或降低1摄氏度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a焦。
(4)比热表
课本中列出了几种物质的比热,请同学们查出水的比热及它的单位。你能具体地说明水的比热的物理意义吗?(提问)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最大。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升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解释新疆地区“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西瓜”原因?
水比热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分析课本图2-15,2-16,说明利用水取暖和汽车发动机散热器的原理)
通过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热的概念。
(1)在做课本图16-14的实验时,把水改换成蓖麻油,那么煤油和蓖麻油哪一个升温快?为什么?
(2)把质量相同的铝块、铜块、铅块放到沸水中加热,当沸水再次沸腾后,取出金属块,并把它们放到石蜡块上。它们都能使石蜡熔化,那么哪个金属块熔化的石蜡多呢?
小结:略。
板书设计:
第三节比热容
一、演示实验:
二、比热容:
三、比热的单位:
四、比热表:
教学后记:
本节通过实验,客观反映了比热容的概念,加深了学生对比热容的认识,学习比热容的时候,尽量对公式进行解释,加强学生的记忆,多举实例加强理解,这样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