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教案(北师大)

高中数列教案

发表时间:2020-02-19

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教案(北师大)。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教案(北师大)”,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题:§1.1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思考1: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belongto)A,记作aA(或aA)(举例)
6.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如:{1,2,3,4,5},{x2,3x+2,5y3-x,x2+y2},…;
例1.(课本例1)
思考2,引入描述法
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2)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如:{x|x-32},{(x,y)|y=x2+1},{直角三角形},…;
例2.(课本例2)
说明:(课本P5最后一段)
思考3:(课本P6思考)
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x,y)|y=x2+3x+2}与{y|y=x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辨析:这里的{}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三)课堂练习(课本P6练习)
三、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
四、作业布置
书面作业:习题1.1,第1-4题
五、板书设计(略)

相关知识

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1全册教案


课题:§1.1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思考1: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belongto)A,记作aA(或aA)(举例)
6.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如:{1,2,3,4,5},{x2,3x+2,5y3-x,x2+y2},…;
例1.(课本例1)
思考2,引入描述法
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2)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如:{x|x-32},{(x,y)|y=x2+1},{直角三角形},…;
例2.(课本例2)
说明:(课本P5最后一段)
思考3:(课本P6思考)
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x,y)|y=x2+3x+2}与{y|y=x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辨析:这里的{}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三)课堂练习(课本P6练习)
三、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
四、作业布置
书面作业:习题1.1,第1-4题
五、板书设计(略)

高中数学必修三《算法与案例》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三《算法与案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解析

《算法初步》是新课程改革中新增加的内容,算法不仅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算法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算法思想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在以前的学习中,虽然没有出现算法这个名词,但实际上在数学教学中已经渗透了大量的算法思想,比如说解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等,完成这些工作都需要一系列程序化的步骤,这就是算法思想。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算法的基础知识上,探究古代典型的算法案例——辗转相除法,巩固算法三种描述性语言(算法步骤,程序框图和程序语言),使学生对算法中的迭代思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一方面以辗转相除法为载体,使学生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算法设计的全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感受算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古代人对现代数学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设置

通过对辗转相除法的探究,理解辗转相除法的原理,巩固算法的三种描述方法(算法步骤、程序框图和程序设计语言)。要实现让学生理解辗转相除法原理的教学目标,莫过于让学生参与到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过程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折纸实验的分析,猜测、探究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给出解释或证明,培养学生发现、探究问题的意识;在案例解决的过程中,既注重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中的算法是计算机编程的基础,更注重要学生领会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数学本质,深刻的领悟算法这一“机械化”数学思想,为学生将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打好基础。在学习古代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利用算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理性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

学生学情分析

学习者为高二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学习算法有一定的积极性,对知识也较感兴趣,同时已具备一定算法步骤,程序框图,编制程序等基础知识。但对辗转相除法的原理不是很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引导他们理解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原理,理解其迭代的算法思想,从而能够理解和运用两种循环结构表达辗转相除法,而这也恰恰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可以通过观察,讨论,思考,分析,动手操作,自己探索,合作学习等多种手段突破难点。

教学策略分析

以问题为载体,用问题序列为学生提供探究算法案例——辗转相除法的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这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问题

问题1: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1)22与6

(2)28与12

师:我们都是利用短除法找公约数的方法来求最大公约数,那么如果是求下面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呢?

问题2::求8251与6105的最大公约数

设计意图:问题1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内容。问题2学生用已有知识处理比较困难,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研究内容的必要性。

(二)探究问题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第一小组每位学生面前有一张长为22cm,宽为6cm的长方形纸;第二组每位同学面前有一张长为28cm,宽为12cm的长方形纸。

问题3:

(针对于第一组同学)

给一张长为22cm,宽为6cm的长方形纸,先将短边往长边上折,得到一个正方形,将其裁掉之后继续将短边往长边上折,一直到最后剩下的是正方形为止,问:最后得到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针对于第二组同学)

给一张长为28cm,宽为12cm的长方形纸,先将短边往长边上折,得到一个正方形,将其裁掉之后继续将短边往长边上折,一直到最后剩下的是正方形为止,问:最后得到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手脑并用,想一想,动一动,给他们以充足的动手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动手探索的过程中去把握知识,使学生直观感知辗转相除法.

问题4:(1)通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2)请将上述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

课件展示:利用多媒体展现第一小组的折纸过程,让学生再次感受长边变短边,短边变长边辗转相除的过程。

学生讨论(一):学生讨论(二)

22-6=1622=6×3+4

16-6=106=4×1+2

10-6=44=2×2

6-4=2

4-2=2

设计意图:学生讨论(一)体现出更相减损术的算法过程,教师可以适当引导,为下节课埋下伏笔。学生讨论(二)体现出辗转相除法的算法过程,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从直观到抽象,从具体实验到数学模型,师生共同完成对新知的探索。

问题5:设问(1):从数学式子出发,说明为什么22与6的公约数就是4与2的公约数?

设问(2):反过来,为什么4与2的公约数就是22与6的公约数?

设计意图:通过此例让学生体会辗转相除法的原理,从而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第一个难点——理解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原理。

问题6:如何求得8251与6105的最大公约数?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辗转相除法的认识,承上启下,顺利过渡。

问题7:刚才我们既求得了两个较小数的最大公约数,又求得了两个较大数的最大公约数,那么我们可以用辗转相除法解决哪一类问题呢?

生:求任意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问题8:给出任意两个正整数m、n,设计一个求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的算法。

设计意图:从具体实例到一般情形,师生初步分析,利用辗转相除法产生一列数,这列数从第三项开始,每项都是前两项相除所得的余数,余数为0的前一项,即是与的最大公约数。

问题9:辗转相除法的关键步骤是哪种逻辑结构?

生:循环结构

学生活动:两个小组的学生分别用当型循环结构和直到型循环结构写算法步骤,画程序框图和编写程序语言,并选派代表演示其程序框图及程序语言。

直到型循环结构程序框图如下图:当型循环结构的程序框图如下图:

直到型循环结构程序语言:当型循环结构程序语言:

INPUTm,nINPUTm,n

DOr=1

r=mMODnWHILEr>0

m=nr=mMODn

n=rm=n

LOOPUNTILr=0n=r

PRINTmWEND

ENDPRINTm

END

设计意图:教师适当提示,使得程序设计水到渠成,通过两组同学的交流合作,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体会迭代的算法思想,同时也突破了本节课的第二个难点——理解和运用两种循环结构表达辗转相除法。

(三)上机操作

学生活动:派一名同学将程序输入电脑,由下面其他同学随意给出两个数求其最大公约数,检验程序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机演示,让学生感受算法研究的价值,认识到计算机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种有力工具。

(四)归纳小结

问题8: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学生谈谈体会与收获.

设计意图:学生对知识归纳的同时,提醒学生重视研究问题的过程及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

(五)布置作业

求462、546、1001的最大公约数。

高中数学必修三模块综合学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中数学必修三模块综合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必修3模块综合测试
命题魏国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5分,共50分)
1、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15,17,14,10,15,17,17,16,14,12,设其平均数为a,中位数为b,众数为c,则有()
A.abcB.bcaC.cabD.cba
2、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如果连续抛掷1000次,那么第999次出现正面朝上的概率是()
A.B.C.D.
3、对总数为N的一批零件抽取一个容量为30的样本,若每个零件被抽到的概率为0.25,则N的值为()
(A)120(B)200(C)150(D)100
4、同时转动如图所示的两个转盘,记转盘甲
得到的数为x,转盘乙得到的数为y,构成数
对(x,y),则所有数对(x,y)中满足xy=4
的概率为()
A.B.
C.D.
5、右图给出的是计算的值的一个程序框图,
其中判断框内应填入的条件是()
A..i=100B.i100
C.i50D.i=50
6、为了了解某地参加计算机水平测试的5000名学生的成绩,从中抽取了200名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问题中,5000名学生成绩的全体是()
A.总体B.个体C.总体容量D.样本容量
7、一个人打靶时连续射击2次,事件“至少有一次中靶”的互斥事件是()
A.至多有一次中靶B.两次都中靶C.只有一次中靶D.两次都不中靶
8、一次选拔运动员,测得7名选手的身高(单位:cm)分布茎叶图为
18170103x89
记录的平均身高为177cm,有一名候选人的身高记录不清楚,其末位数记为x,那么x的值为()
A.5B.6C.7D.8
9、若A,B为互斥事件,则()
A.B.
C.D.

10、在长为12cm的线段AB上任取一点M,并以线段AM为边作正方形,则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介于36cm2与81cm2之间的概率为()
A.14B.13C.427D.415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1、执行下面的程序框图,若输入的的值为1,则输出的的值为。
12、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数据,分组后,组距与频数如下:,2;,3;,4;,5;,4;,2.则样本在区间上的频率为_______________。
13、一个路口的红绿灯,红灯的时间为30秒,黄灯的时间为5秒,绿灯的时间为45秒。则某人到达路口时,等待红灯的概率为
14、在编号为1,2,3,…,n的n张奖卷中,采取不放回方式抽奖,若1号为获奖号码,则在第k次(1≤k≤n)抽签时抽到1号奖卷的概率为________。
15、某社区有500个家庭,其中高收入家庭125户,中等收入家庭280户,低收入家庭95户,为了调查社会购买力的某项指标,要从中抽取1个容量为100户的样本,记做①;某学校高一年级有12名女排运动员,要从中选出3个调查学习负担情况,记做②.那么完成上述2项调查应采用的抽样方法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共6小题。共75分)
16、(本小题满分12分)掷两枚均匀的硬币,求掷得一正一反的概率.(列举基本事件)
17、(本小题满分12分)甲乙两人玩一种游戏,每次由甲、乙各出1到5根手指,若和为偶数算甲赢,否则算乙赢.
(1)若以A表示和为6的事件,求P(A);
(2)现连玩三次,若以B表示甲至少赢一次的事件,C表示乙至少赢两次的事件,试问B与C是否为互斥事件?为什么?
(3)这种游戏规则公平吗?试说明理由.

18、(本小题满分12分)以下茎叶图记录了甲、乙两组五名同学的植树棵数,乙组记录中有一个数据模糊无法确认,在图中以X表示。
(Ⅰ)如果X=7,求乙组同学植树棵数的平均数和方差;
(Ⅱ)如果X=8,分别从甲、乙两组中随机选取一名同学,求这两名同学的植树总棵数为
18或19的概率。

19、(本小题满分12分)
(I)求这6件样品中来自A,B,C各地区商品的数量;
(II)若在这6件样品中随机抽取2件送往甲机构进行进一步检测,求这2件商品来自相同地区的概率.

20、(本小题满分14分)甲袋中有1只白球、2只红球、1只黑球;乙袋中有2只白球、1只红球、1只黑球。现从两袋中各取一球,求两球颜色相同的概率。

21、(本小题满分13分)为了了解一个小水库中养殖的鱼的有关情况,从这个水库中多个不同位置捕捞出100条鱼,称得每条鱼的质量(单位:kg),并将所得数据分组,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

(1)在下面表格中填写相应的频率;
分组频率

(2)估计数据落在1.15,1.30中的概率为多少;
(3)将上面捕捞的100条鱼分别作一记号后再放回水库.几天后再从水库的多处不同位置捕捞出120条鱼,其中带有记号的鱼有6条.请根据这一情况来估计该水库中鱼的总条数.

北师大版高二数学必修5全册学案


年级高一学科数学课题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授课时间2012年撰写人刘报2012年1月5
学习重点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通项公式及其应用.
学习难点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学习目标
1.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
2.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
3.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个通项公式.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⒈数列的定义: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⒉数列的项:数列中的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反思:
⑴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是相同的数列?

⑵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吗?

3.数列的一般形式:,或简记为,其中是数列的第项.
4.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数列的第n项与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来表示,那么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反思:
⑴所有数列都能写出其通项公式?

⑵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唯一?

⑶数列与函数有关系吗?如果有关,是什么关系?

5.数列的分类:
1)根据数列项数的多少分数列和数列;

2)根据数列中项的大小变化情况分为数列,
数列,数列和数列.

二师生互动

例1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⑴1,-,,-;
⑵1,0,1,0.
(3),,,;
(4)1,-1,1,-1;

例2已知数列2,,2,…的通项公式为,求这个数列的第四项和第五项.

变式:已知数列,,,,,…,则5是它的第项.

练1.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⑴1,,,;
⑵1,,,2.

练2.写出数列的第20项,第n+1项.

三巩固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数列中不能重复出现同一个数
B.1,2,3,4与4,3,2,1是同一数列
C.1,1,1,1…不是数列
D.两个数列的每一项相同,则数列相同
2.下列四个数中,哪个是数列中的一项().
A.380B.392C.321D.232

3.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3,8,15,,35,48.

4.数列的第4项是.
5.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6.已知数列,则数列是().
A.递增数列B.递减数列
C.摆动数列D.常数列
7.数列中,,则此数列最大项的值是().
A.3B.13C.13D.12
8.数列满足,(n≥1),则该数列的通项().
A.B.
C.D.

四课后反思

五课后巩固练习
(1)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为.

(2)已知数列,,,,,…那么3是这个数列的第项.

3.数列中,=0,=+(2n-1)(n∈N),写出前五项,并归纳出通项公式.

4、已知数列满足,(),则().
A.0B.-C.D.

5.数列满足,,写出前5项,并猜想通项公式.

泗县三中教案、学案用纸
年级高一学科数学课题等差数列(1)
授课时间撰写人刘报2012年1月5
学习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
学习难点能运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
学习目标
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2.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3.正确认识使用等差数列的各种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指定的项.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项起,每一项与它一项的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常用字母表示.

2.等差中项:由三个数a,A,b组成的等差数列,
这时数叫做数和的等差中项,用等式表示为A=
若一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即:
,即:
,即:
……
由此归纳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得:
∴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

二师生互动
例1⑴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⑵-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