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平面镜 —— 初中物理第四册教案

初中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1

平面镜 —— 初中物理第四册教案。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平面镜 —— 初中物理第四册教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四、平面镜

集体备课组成员:仲沛东,葛志华,彭荣生,姜第林,梅震,王小林,蒋志娟,毕云水。

教学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2.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3.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4.介绍我国古代的平面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教学设想:

让学生在课后制作一个潜望镜。

教具准备:

演示器械、平面镜、潜望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所用镜子的反射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镜,从平面镜中可以看到镜前物体的像,你知道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吗?那我们就用实验来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课堂实验

1.学生实验:

教师先介绍实验器材,做课本P67“做一做”的实验。将玻璃作为平面镜竖直立在桌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相同的粉笔A、B。

实验步骤:

①移动玻璃板后的粉笔B,使它与粉笔A在玻璃中所成的像重合,这时粉笔B的位置就是粉笔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位置。

②移开粉笔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上,直接观察白纸,纸上能否出现粉笔的像?

得出结论:白纸上没有棋子的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象。

提问:(1)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

2.学生再次进行实验:

①观察并比较像与物体(粉笔)的大小;

②用刻度尺分别测出粉笔A和粉笔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并加以比较。……

③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评价得到的结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象;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像规律)

教师补充说明:

把像和物体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起来,它们的连线与玻璃垂直。

三、讲授新课:

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我们来看一下,怎样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教师举例并演示:作AB在平面镜中的像。(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图,如课本P68图3-39)

(课本P68图3-39)

教师补充说明:物体与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在平面上表示,其实是关于表示镜面的直线成轴对称的。

四、课堂练习

学生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画一些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教师适当指导,讲解。

五、联系实际,生活实例

平面镜的应用:Jab88.CoM

1.古代妇女对着铜镜梳妆。。

2.舞蹈演员利用平面镜观察和矫正自己的姿势。

3.某些店里利用平面镜扩大视野空间。

……(学生看课本P69,并思考,举例)

教师说明:平静的水面、光亮的金属、平板玻璃也能看作是平面镜。

(适当涉及“光污染”的有关实例的知识。)

六、课堂小结

(1)教师联系课本P70“生活、物理、社会”对凹面镜与凸面镜的知识稍做讲解。

(2)学生思考与作业P70“WWW”中的题目。并完成《学习指导》、《课课练》上的相应习题。

(3)预习“光的反射有关知识”。


扩展阅读

能源革命 —— 初中物理第四册教案


能源革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常识性了解能量转化技术为人类带来的便利。

初步了解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的方向性。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欲望.

(二)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教师:上几节课我们已经接触了能源这个大家族,并且了解的太阳能与核能的有关知识。现在我问同学:是不是人类一开始就能像现在一样能够这样充分利用太阳能与核能等自然能源呢?

学生:不是

教师:对,人类利用能源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通常要做转化才能被我们所用。因此人类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能源必须要不断进行能量转化技术改革,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能源革命。

2、进行新课

一、人类进步的阶梯

教师:人类历史上在能量转化方面有几次大的技术革命,这导致了人类文明的跃进。现在同学们翻到课本138面,你们阅读一下有关人类进步的阶梯这部分内容,让我们沿着能源革命的轨迹来看一看人类文明的进步历程。

(学生阅读,老师板书〈能源革命、人类进步的阶梯〉)

学生看完书,老师讲解

1要学生同桌间讨论交流,做图16.4-1,并将各图按能量转移的先后顺序串联起来。

教师:这图表示的是远古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方式,这种方式今天仍然在广泛使用。草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兔子吃草吸收草的能量,人或其他动物吃兔子吸收兔子的能量,猎人通过吸收食物的能量才能进行各种运动。

2钻木取火是人类在能量转化方面最早的一次技术革命.从利用自然火到利用人工火的转变,导致了以柴作为主要能源的时代的到来.这就是人类的第一次能源革命.老师加些有关人工取火的故事

3蒸汽机的发明是人类利用能量的新里程碑.人类从此逐步以机械动力大规模代替人力和畜力,它直接导致了第二次能源革命.老师讲些这时期人类利用化石能源的各种新型热机和有关事例,并讲解学生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要使用电能?

4物理学家发明了可以控制核能释放的装置--反应堆,拉开了以核能为代表的第三次能源革命的序幕.老师讲些现在我们利用核能发电的先进技术与优势.

二、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的方向性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能量是守恒的,为什么我们还常说要节约能源呢?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现在同学们翻开课本141面做好这里的想想做做,将图16.4-7排好序,同桌间讨论交流共同完成。

学生标出课本图16.4-7中植物的生长过程后,问学生相反顺序的情况会不会发生,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然后向学生说明自然界的实际过程是有方向的。

(板书: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的方向性)

这里要向学生强调能量的转化、转移是有方向的,比如冰箱里的热量不会自动转移到外部,而必须消耗其他的能量(电能)才能把热量转移出来使冰箱内部变冷;内能只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不能相反,否则会引起其他的变化,消耗别的能;汽车制动时,由于摩擦,动能转变成了地面、空气内能,这些能量能够自动地用来再次开动汽车吗?显然不能。

学生对这个问题有初步认识就可以了,不要深究。

三、课堂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

(1)、分析汽车(拖拉机)中燃料释放内能的去向,讨论效率的可能方法。

答案:汽车发动机使燃料内能的一部分转化成机械能驱动汽车,另一部分则以热的形式散发到空中白白损失掉了,提高效率的方法一是改进发动机使尽可能多的内能转化成机械能;另一方法是把散发的热量收集起来加以利用。

(2)、调查本地历史上火灾发生的事例,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其成因并讨论如何防止火灾.

(3)、指出你生活中存在哪些浪费能源的现象,可以采取哪些节能措施.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STS)

板书设计

四、能源革命

一、进步的阶梯二、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的方向性

1、能源:太阳能能量的转化、能量的转移,都是

2、取火:自然火—人工火有方向性的。不是什么能量都

3、机:柴薪—化石能源可以用的

4、堆:核能


平面镜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平面镜”,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虚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2.初步学习用光路图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运用对称法确定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镜子成像的现象引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再从光的反射定律出发,借助于作图分析发光点怎样成虚像,并扩展到物体怎样成虚像.最后加强了联系实际,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平面镜的例子.并介绍了平面镜在潜望镜上的应用.讲好本节课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虚像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法建议
1.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作为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

2.进行必要的实验指导:
1)尽可能选薄一些的玻璃,否则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证竖直设置,两只蜡烛大小应一样并竖直放置以方便观察和研究.
3)怎样判定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图5-3-1,手移动B,当看见B与A的像变成一只点燃的蜡烛,从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这时,用笔贴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们与纸的接触线,得到两个小圆.这两个小圆的圆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渗透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课本从发光点S的像推论物体的像,教学中还可把物体的像区分为发光物体的像和发光物体的像,并在教学中说明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4.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借助光路图分析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一对、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对、刻度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引入课题

课前要求学生在家中分别在大面镜前和小面镜前观察自己的像,提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并提出问题:

1)人或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形状、大小跟原物一样吗?

2)人或物体在镜前移动时,镜中的像怎样移动?

3)镜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样呈现在光屏上?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议论和回答,引出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方法2:在教室前悬挂一大一小两面镜子(悬挂的角度尽可能是同学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像),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再准备几面镜子,让学生从前传到后,观察自己的像并与前面两面镜中的像相比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平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用的镜子是平面镜,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具体地说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探究指导: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虽然可以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像,但如果在平面镜后面仿制一块光屏(白纸),屏上不会呈现物体的像,因此我们无法用尺子去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你选用什么样的“平面镜”?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4)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形状的关系?

5)怎样观察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6)怎样通过实验判定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是否有关?

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

1)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

5)当物体远离或靠近平面镜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像

方法1:从平面镜成像原理出发

让学生结合课本70页图5-1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发光点S射向平面镜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指出镜平面镜发射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不会相交.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们习惯的认为看见的东西都在前方,会觉得反射光像是从前方镜中的像点射来的.实际上镜中并没有光直接到达.这说明虚像点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的.

老师演示:(用摄像机代替学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点燃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摄像机的镜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光屏上并无像存在.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尝试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学生对平面镜成虚像产生强烈印象.然后通过对平面镜成像光路图的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光是从何处反射来的?(2)像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学生比较能接收像点实际上不存在的观点,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感觉,因而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可告诉学生,人们的这个认识的由来是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

3.平面镜的应用

平面镜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平面镜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平面镜,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平面镜起什么作用.
三、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水中燃烧着蜡烛

在桌子上放两摞书,象图5-3-13中那样把一块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为了便于移动它,你可以把蜡烛尾部烧熔;然后把蜡烛粘在一个旧瓶盖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

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如图5-3-14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三节平面镜成像——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详细介绍:

目标:

1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思想: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二、新课教学

2、提出猜想: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左右相反;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

——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暂时不取出]

——用两支相同的笔。

——用两只相同的蜡烛。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

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呢?

——不是的,平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好!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

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习)

好![激疑]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平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

——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

那么怎么办?

——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

——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现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笔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

——增强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

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一)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二)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

——蜡烛不容易放竖直。

——蜡烛容易倒下。

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看看里面桌还有什么器材。[两把手电筒]

——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

你们再试一试看。

[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

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么比点燃的蜡烛的像弱;看不清楚,动一动脑筋,有没有办法使手电筒成的像明亮起来?

——把当作物体的手电筒开亮,并把手电筒的头旋下来做。

对,这样可以增强光的亮度。再来试试看。

[启发]作为替身物的手电筒(没开亮的)应移到什么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与开亮的手电筒的像完全重合。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能很好地体会到科学探究成功后的成就感。]

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

——等大。

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手电筒和玻璃的位置。改变开亮手电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手电筒的位置。

分析实验记录:

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到玻璃板的距离。

连接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

5、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平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1)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三、课堂小结: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可明确):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认证(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四、布置作业:

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探究的情况下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自读教材“凸面镜和凹面镜”部分。

教学说明:

本课体现了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所以,一方面要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教师要引导;另一方面要避免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怎么样”、“应该这样”,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拨,最后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